版新课标名师导学高考第一轮总复习讲义古代诗歌阅读基础知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10521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1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新课标名师导学高考第一轮总复习讲义古代诗歌阅读基础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版新课标名师导学高考第一轮总复习讲义古代诗歌阅读基础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版新课标名师导学高考第一轮总复习讲义古代诗歌阅读基础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版新课标名师导学高考第一轮总复习讲义古代诗歌阅读基础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版新课标名师导学高考第一轮总复习讲义古代诗歌阅读基础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新课标名师导学高考第一轮总复习讲义古代诗歌阅读基础知识.docx

《版新课标名师导学高考第一轮总复习讲义古代诗歌阅读基础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新课标名师导学高考第一轮总复习讲义古代诗歌阅读基础知识.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新课标名师导学高考第一轮总复习讲义古代诗歌阅读基础知识.docx

版新课标名师导学高考第一轮总复习讲义古代诗歌阅读基础知识

 

1.(2019·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

(2)题。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

北宋画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解析]“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诗人表达的是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

[答案]C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

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诗歌翻译:

画作望去,满眼都是长江水,山体苍翠。

万里江山,如今都在尺牍之间。

白云飘荡在傍晚的树木上空。

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结合苏轼说过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即这幅画包含着丰富的诗意,只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从而表达对画家画作的高度赞美之情。

许道宁,北宋画家,生卒年不详,活跃于北宋中期(约970-1052),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多写林木、野水、秋江、雪景、寒林、渔浦等,并点缀行旅、野渡、捕鱼等人物,行笔简快,峰峦峭拔,林木劲硬。

有《秋江渔艇图》《关山密雪图》《秋山萧寺图》传世。

[答案]第一问:

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

第二问:

这幅画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

2.(2019·全国卷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

(2)题。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衣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解析]“蜿蜒起伏,时隐时现”错,根据第三句“田塍望如线”可知,田埂一眼望去如线般笔直,第四句中的“参差”一词在这里形容水光闪烁。

[答案]B

(2)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一首七律。

此诗首先紧承白居易诗末联“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之句,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

然后写自己归来的感触:

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

无限悲痛怅惘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诗人于是推开一步,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

末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插田歌(节选)》以俚歌的形式记叙了农民插秧的场面。

首六句以清淡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插秧时节连州郊外的大好风光以及农妇农夫的衣着,色彩协调,具有浓郁的南方水乡气息。

接着以自己的听觉写出农民劳动的情绪。

全诗用白描手法,语言通俗,朴素无华,生动有趣,深得汉乐府民歌的真髓。

[答案]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稳,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②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

(2)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解析]B项,“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错,第三句重点表现考生们纪律性强,考风正,没有一点喧闹嘈杂的声音。

E项,诗中说自己老病,精神不济,阅卷、挑选人才之事要拜托同仁,是谦逊之辞。

[答案]BE

(2)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首先明确该句写了什么。

本诗第四句描绘了考生们答题的情况。

考场上没有一点喧闹嘈杂之声,试题发下后,考生们奋笔疾书,一片沙沙的声音,好似春蚕在吃桑叶。

接着看有没有使用什么表达技巧。

该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考生们在纸上答题写字的声音比喻成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连写字的声音都能听得真切,可见考场之静。

这是以动写静的表现手法。

最后指出表达效果。

描写了考生们紧张严肃答题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人才能为国所用的喜悦之情。

[答案]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诗人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对应学生用书p155  古代诗歌阅读是语文全国卷的重难点之一。

其选材仍以唐、宋两代的律诗为主,所选诗歌多为名家非名作或非名家的名作。

从题材的选择上看,有映射时代主题、提升品德修养、强化体美劳教育引导的趋势。

题型有两种:

客观选择题与主观简答题。

考察面广泛,涉及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等诸多方面。

客观题设误点小,做题时要细致;主观题题干设置具体直接,不拐弯抹角,让考生知道答题的重点。

需要指出的是,比较鉴赏题这几年很受重视,特别是与课内要求背诵篇目的比较,在选择题和简答题中都有考查。

备考中,我们要重点关注映射时代主流思想的诗歌,建构古代诗歌知识网络,包括常见意象、语言风格、表达技巧、诗歌题材等;对推荐背诵的诗歌要了然于心。

第一节 基础知识

要做好古代诗歌阅读题,其前提条件肯定是要能读懂诗歌。

有的考生在诗歌阅读题中得分率很低,读不懂是根本原因。

那么,究竟怎样才算读懂了一首诗歌呢?

一是明白表层意思:

能疏通出大意,把握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景物等基本内容;二是领会深层意思,即能看出写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等。

有鉴于此,我们有必要补上一点关于诗歌阅读的基础知识。

一、古代诗歌的分类

古代诗歌

古体

唐以前的诗称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句式大体整齐,有一定节奏韵律,但在句数、平仄、对仗等方面没有严格规定,可算自由诗。

按每句字数分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杂言诗(各句字数不等)等。

还包括楚辞和乐府诗。

近体

近体诗是指定型并盛于唐的格律诗,在句数、字数、对仗、平仄等方面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

为区别于过去的非格律诗,称格律诗为近体诗或今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古代诗歌

词萌生于南朝盛于宋。

开始是用来搭配乐谱歌唱的。

为谱配词叫填词,填词所选的调子叫词牌,如“水调歌头”“念奴娇”等。

填词时为点明题旨,多在词牌下另标题目,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曲由词进一步发展而成。

宋、金时北方产生了新的乐曲曲调,发展到元代,形成元曲。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是清唱曲,包括小令与套数;杂剧是可演出的戏曲。

二、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结构章法

1.基本特点:

情景结合

(1)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对乐情,哀景对哀情。

(2)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形成虚实相衬的关系,如乐景衬哀情等。

2.结构章法

从“起承转合”的写作思路入手,读懂思路层次、大体内容,能协助解答某类试题。

“起承转合”是古人写诗填词所遵循的结构章法。

“起”即开篇,“承”是对“起”句的承接、拓展,“转”是诗意的跳宕转折,“合”是收束全诗。

[示例]

诗 歌

结构章法

春日忆李白

杜 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首联:

起。

赞美李白诗才超群。

颔联:

承。

指出李白的诗清新俊逸的风格。

颈联:

转。

由赞美李白的诗才、诗风转为对李白的思念,从空间阻隔写两人天各一方。

尾联:

合。

既然天各一方,自然渴望相见,这是一层。

渴望相见,见面干什么?

对酌,切磋诗艺,又把首、颔两联的内容收在里面,这是另一层。

三、古代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

古代诗歌语言受字数、句数和格律的限制,很多时候,诗人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和符合诗词格律的要求,会对诗歌的语言做一些变形处理,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改变语序、省略压缩词语、互文、用典等现象。

了解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能帮助我们迅速进入诗歌的语境,进而把握诗歌情感。

1.改变词性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

南北朝时期何逊《临行与故游夜别》“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王维《过香积寺》“日色冷青松”、《题破山寺后禅院》“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王昌龄《同从弟销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周邦彦《满庭芳》“风老莺雏,雨肥梅子”等。

我们的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作动词,且一作就作得鲜活生动,呼之欲出。

以上各句中的“暗”“冷”“悦”“空”“淡”“红”“绿”“老”“肥”,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2.改变语序

(1)主语后置。

崔颢《黄鹤楼》: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像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

(2)宾语前置。

杜甫《月夜》: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实即“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

诗人想象他远在鄜州的妻子也正好在闺中望月,那散发着幽香的蒙蒙雾气仿佛沾湿了她的头发,清朗的月光也使得她洁白的双臂感到寒意。

这里的“湿”和“寒”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云鬟”“玉臂”本是它们所支配的对象,结果被放在前面,似乎成了主语。

辛弃疾《贺新郎》:

“把酒长亭说。

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

”晋代的陶渊明怎么会酷似三国时的诸葛亮呢?

原来词人是用他们二人来比喻友人陈亮的,分别说明陈亮的文才和武略,按句意实为“看风流酷似渊明、卧龙诸葛”,宾语“渊明”跑到了主语的位置上。

(3)主宾换位。

叶梦得《贺新郎》: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

”“霜信报黄花”显然是“黄花报霜信”的意思。

这种主宾换位的词序表面上仍是“主—动—宾”的格式,但在意义上必须将它倒过来理解。

再如白居易《长恨歌》“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门户生光彩)”,卢纶《塞下曲》“林暗草惊风(林暗风惊草),将军夜引弓”等。

(4)定语移位。

在偏正词组中,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这是汉语的一般情况。

诗词曲定语的位置却相当灵活,往往可以离开它所修饰的中心语而挪前挪后。

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①定语挪前。

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下句中的“孤城”即指玉门关,为“玉门关”的同位性定语,现却被挪在动词“遥望”之前,很容易使人误解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遥望玉门关。

②定语挪后。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下句意即“一月夜飞度镜湖”。

“月夜”这个偏正词组本为句首的时间状语,现被分拆为二,定语“月”远离中心语而居于句末,仿佛成了宾语的中心部分,但诗人“飞度”的显然只能是“镜湖”,而不可能是“月”。

3.省略压缩词语

诗歌语句之间往往具有跳跃性,于是,就产生了省略现象,也就出现了空白,从而为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古诗省略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1)答话蕴含问话。

如贾岛《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诗人采用答话蕴含问话的方法,精简压缩为二十个字。

诗人留下大量的空白,让读者、观众根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

(2)意象组合。

古典诗词的词语与词语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可以直接拼合,甚至可以省略起连接作用的词语。

如辛弃疾《西江月》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用的是“明月”“清风”这样惯熟的词语,但是,当它们与“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结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皆宜的深幽意境,人们甚至忽略了这两句的平仄和对仗的工稳了。

“月”和“惊鹊”,“风”和“鸣蝉”并非事物的简单罗列,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因果关系的。

再如黄庭坚《寄黄几复》“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上句追忆京城相聚之乐,下句抒写别后相思之深。

全用名词意象组合在一起,富有极大的包容性,写出了两人友谊的深厚。

4.互文

互文,是上下文义互相阐发、互相补充的一种修辞方法,能收到经济笔墨、以少胜多、表意委婉、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如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其意思应是“烟气、月光笼罩着凄凉寒冷的秦淮河水及水边的沙滩”。

如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词中“惊”“鸣”互文,正确的理解应为“(半夜里)明月升起,惊飞了树上的鸟鹊,惊醒了树上的眠蝉;轻拂的夜风中传来了鸟叫声和蝉鸣声”。

这样理解,词的意境才更显丰富优美。

5.用典

所谓典故,简言之,就是诗歌中引用的故事或有来历的词语。

它是古代诗人常用的一种艺术方法,也是古典诗歌一道独特的风景。

恰当运用典故,对丰满诗歌形象、丰富诗歌内涵、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都很有好处。

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凭谁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语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表明自己虽然年纪老大,但雄心犹在,尚能为国杀敌立功,词人豪爽刚烈的气节、矢志报国的热情、壮志难酬的悲愤、英雄迟暮的凄凉尽含其中。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的“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语出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的“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描写了金陵的壮丽景色。

用典可使诗歌语言精练,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但也会给复习带来一定的困难,要想正确地理解诗歌,必须了解诗歌中常用典故的含义。

四、读懂古诗词的基本技巧

 

标题是诗歌的眼睛,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丰富信息的载体,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

具体说来,标题蕴含的信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

①“读”标题揭示的写作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②“读”标题交代的写作缘由或目的;③“读”标题暗含的情感或奠定的作品感情基调;④“读”标题揭示的作品线索;⑤“读”标题表明的诗歌题材;⑥“读”标题暗示的诗歌表达技巧。

例如:

诗题

重要信息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

①交代了出发的地点(临洮);②交代了前去的地点(北庭);③奠定了诗歌的感情基调(留别)

残春旅舍

①交代了时间(残春);②交代了地点(旅舍);③暗示了诗歌的内容(借景抒情)

阅读下面的诗歌题目,指出从诗歌题目中读出的重要信息。

(1)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注】苗发、司空曙:

都是作者(李益)的诗友。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竹窗闻风”交代了写作缘起和本诗的主要描写对象;②“寄”交代了写作目的(怀念远方的人);③暗示了情感基调(思念及由思念而生的其他情愫)以及题材类别(怀人诗)。

(2)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点明了时间(休暇日);②点明了事件(访王侍御);③点明了事件的结果(不遇)。

(3)春日秦国怀古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交代了写作时间(春日)、地点(古秦国)和事件(怀古);②点明了诗的题材(怀古诗);③暗示了诗的情感基调(怀古伤今)。

(4)咏素蝶诗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交代了写作对象(素蝶);②点明了诗的题材类别(咏物诗);③暗示了写作手法(托物言志)。

 

要真正读懂一首诗歌,必须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就是说要了解作者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目的等。

读诗歌时,必须注意作者的遭遇、境况,注意作者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等方面的问题。

知道了人与世,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这方面的信息有的诗歌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释,有的属于名家名篇的则不再加注,需要从平时积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结合作者背景分析各句蕴含的感情。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 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陆游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二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陆游背景:

毕生致力于抗金和收复失地,其中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

第一、二句:

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做了铺垫。

第三句:

“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

第四句:

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高考所选诗歌,有的附有注释。

注释有时介绍疑难词语、地名,那是在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有时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考生诗歌的思想主旨;有时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考生诗歌的用典或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考生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根据注释分析作者的心情。

梦中作①

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诗人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

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束,斧柄已烂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

③酒阑:

酒尽。

注释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释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释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注释①:

表现了诗人的仕途失意。

注释②:

表现了诗人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

注释③:

因颓然而狂饮却无法消解的心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生查子·独游西岩①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

岁晚太寒生③,劝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

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陷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

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

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作品。

②偃蹇:

高耸、傲慢的样子。

③生:

语气助词,无义。

(1)标题提供的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独游西岩”即“独(于)西岩游”,点明了人物(独自一人)、地点(西岩)、事件(游览)。

(2)注释暗示的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反映了词人正处于被诬陷罢官后闲居的状态,青山耸立,不随人俯仰,说明词人志趣高洁,不屈于时。

 

(1)关键词有显性与隐性之说。

显性关键词是可以明显看出诗歌情感类型的词语,如包含“愁”“怨”“愤”“恨”“忧”“凄”“喜”“乐”“思”“怜”“泪”“闲”“怆”“怅”等字眼的词语,这些词语多为动词或形容词,表意功能明显,大多数情况下决定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

这种语言叫“情语”,是需要在第一时间内予以关注的。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情语”有时藏在“景语”等其他语言之中。

如杜甫《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中的“独”就是情感语言,它揭示出诗人的孤独感。

隐性关键词在传达情感、意图时较为含蓄、间接,但也至关重要。

描摹景、物、事、人等要素的词语一般是隐性关键词,它们虽然不是诗眼,但能暗示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种语言叫“景语”。

另有一些典故语,需要通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