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度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二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08742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3.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度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二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学年度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二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学年度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二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学年度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二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学年度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二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度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二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

《学年度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二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度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二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度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二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

学年度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二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15~2016学年度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研

(二)

语文Ⅰ

注意:

本试卷共6页,19小题,满分16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请按照题号将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将答案直接书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2016.05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美国入侵伊拉克,利比亚内乱,再加上叙利亚内战和伊斯兰国▲,2015年夏天,超过100万的中东、非洲难民前往欧洲,▲了难民危机。

欧洲各国在协调难民收容政策、共同抵御区域性危机等方面遭遇一系列难题。

由此可见,地区国家间充分合作坦诚▲十分必要。

A.无事生非爆发勾通B.兴风作浪暴发勾通 

C.无事生非暴发沟通D.兴风作浪爆发沟通

2.下列诗句描写的自然景象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3分)

A.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B.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D.旋扑珠帘过粉墙,轻于柳絮重于霜。

3.某人在逛街时,发现很多有意思的店铺名称,下列短语不适合作括号中对应店铺的店名的一项是(3分)

A.“玉汝以成”(珠宝玉器店)B.“食全食美”(快餐连锁店)

C.“灯火阑珊”(酒吧咖啡店)D.“亦布亦趣”(手工布艺店)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在表面上,诗与散文的分别似乎很容易认出,但是如果仔细推敲,▲,

▲。

▲,▲,▲,这不是易事,但也不是研究诗学者所能避免的。

①说明诗是什么,散文是什么

②从历史经验看

③寻常所认出的分别都不免因有例外而生出问题

④要了解诗与散文的分别,是无异于要给诗和散文下定义

⑤从亚里士多德起,这问题曾引起许多辩论

A.③⑤②④①B.③②⑤①④C.④①③⑤②D.④①②③⑤

5.对下面一段文字的理解,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社会达尔文主义说,这个世界是弱肉强食的。

但150年前,达尔文就说过生物不仅有竞争,还有互助的一面。

因此,“弱肉强食”这个词极不精确,歪曲了演化过程的性质。

自然选择意味着能帮助适应环境的基因会拥有更多的拷贝,但它不是演化的唯一规律。

自然界的演化,除了以适应为中心的自然选择的许多不同形式和过程外,还有其他机制,包括中性演化和性选择等。

自然选择并不意味着我把你杀了,我就生存了,不是这个意思,更不能把它一般化。

A.我们不应该持有“弱肉强食”的自然界生物演化论观点。

B.在生物演化过程中,既有竞争的一面,也有互助的一面。

C.自然选择有许多机制,如适应性演化、中性演化、性选择演化等。

D.自然选择虽然不是强者生存,但还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孙君小传

[清]秦湘业

孙君名慧良,自号纳琴,世居无锡,析县为金匮人。

父尔纯生子三,君其季。

幼颖悟,读书十数行下,于汉、魏以降诗学源流罔不探讨有得。

其时吴江赵艮甫流寓于锡,以诗鸣当代。

君窃慕效之几方驾,赵亦订为忘年交。

高才生以诗赋有闻者,类工应制体,君弗之善。

尤厌弃举子业。

故年二十四始游于庠,亦不数数应秋闱试。

故滑稽,好狎侮人,人畏其口,弗敢近。

君乃慨然出游,依从叔文靖公于闽。

文靖爱其才,厚资膏火,而颇束缚之,弗任以事。

君忽忽不乐,竟返里。

后乃游汴、游燕,以记室为诸侯上客。

然脩脯入手辄尽,贫如故。

道光末年,余尝遇之京师,旋别去,不相闻,而其家人亦罕得其音耗也。

同治四年九月,忽挈妇航海归。

时邑经兵燹,室庐荡然,亲故零落殆尽,乃僦屋城隅以居。

五年春,予权浙江运使,因招君游杭。

见其形容憔悴,意气败丧,诗亦渐颓唐,无复往时精诣矣。

是秋,余丁母忧去官。

君不欲他就,亦返。

自此不再出,益穷困无聊。

越五年而卒,年六十有八。

余齿少君十余岁,弱冠闻其名,以素册乞书,君为录《闽游草》数十首。

写景言情辄与少陵、东坡颉颃,行楷亦得苏法。

余藏诸箧笥数十年,乱中失去。

迨君身后求遗稿,不可得。

余友华君翼纶,其甥也,近始搜得君诗二首,曰《余生草》,晚年之作曰《簏中草》。

早年之作皆不如中年之工,惜乎其胥付灰烬有若重厄之者。

然古来诗人湮没何限?

君有贤甥搜罗掇拾,将授之梓,以永其传,岂非厚幸也夫?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父尔纯生子三,君其季季:

排行最后

B.而其家人亦罕得其音耗也耗:

消息

C.予权浙江运使权:

谋划

D.迨君身后求遗稿迨:

等到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孙君年少时聪慧过人,仰慕赵艮甫的诗才并仿效他的诗,水平与赵诗不相上下。

B.孙君的堂叔爱惜孙君的才华,资助他求学的费用,对他的管束也很严格。

C.孙君为作者抄录的《闽游草》中的诗,写景言情中流露出对杜甫、苏轼的轻慢。

D.孙君在离世以后还有人搜集他的诗作并付梓流传,作者认为这是非常幸运的。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1)高才生以诗赋有闻者,类工应制体,君弗之善。

(5分)

(2)时邑经兵燹,室庐荡然,亲故零落殆尽,乃僦屋城隅以居。

(4分)

9.从少年到中年,孙慧良的性格产生了怎样的变化?

(4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10分)

唐多令

吴文英

何处合成愁?

离人心上秋。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

燕辞归、客尚淹留。

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

(1)从全词看,“何处合成愁”中“愁”的内涵丰富,试具体阐释。

(6分)

(2)“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一句表达感情曲折委婉,试简要分析。

(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8分)

(1)定乎内外之分,▲,斯已矣。

(庄子《逍遥游》)

(2)▲,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

(郦道元《三峡》)

(3)闻道有先后,▲,如是而已矣。

(韩愈《师说》)

(4)▲,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

(5)角声满天秋色里,▲。

(李贺《雁门太守行》)

(6)此情可待成追忆,▲。

(李商隐《锦瑟》)

(7)成事不说,遂事不谏,▲。

(《论语·八脩》)

(8)▲,户枢不蠹。

(吕不韦《吕氏春秋》)

五、现代文阅读

(一)(20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2~15题。

战争

[美]欧文·肖

①车子缓缓向前行驶,周围不时有炮弹爆炸。

派伏尼饶有兴致地关注着身边的一切。

迈克尔坐在后面,觉得脑袋离枪口越来越近。

②他们拐了个弯,来到一条街上。

这儿的房子无一例外遭到了炮火袭击,废墟一直延伸到街上。

人们有条不紊地在这些废墟上俯身挑拣着。

这儿拣块布条,那儿挑盏台灯,还有袜子、煮饭罐。

他们捡拾着这些东西,全然不顾不远的炮火,不顾埋伏在四周的狙击手,也不顾对岸德国人的炮声,对周围的一切似乎一点都不觉察。

他们只知道这曾经是他们的家,瓦砾、家具都是他们的财产,是他们在生命中一点点积聚起来的。

③车子经过这些一丝不苟的捡拾者时,有那么一刻,迈克尔想从车里站起来对那些在废墟上不停搜寻的法国人大喊:

“快走吧,逃出这座城市!

你们找的任何一样东西都不值得你们在此丧命!

④但他终究什么也没说。

没人向他们开枪,车子驶进一条街道。

把车停在教堂前的小广场后,两人就从外面明亮的阳光下走进教堂。

昏暗的教堂里挤满还没来得及逃出去,以及一息尚存的人。

几十个形容枯槁、满脸皱纹的八旬老人聚在一起,双手干枯,筋脉暴露,迟钝地摸摸自己的脖子,因炎症而发红的眼睛透出垂死的光。

他们随地大小便,把周围的地板弄得湿漉漉。

迈克尔看着这一切,呼吸都困难了。

这就是所谓的战争!

什么在枪炮声中声嘶力竭发布号令的指挥官,什么为了正义扑向敌人刺刀的士兵,什么战况公报、嘉奖提升,都是假的!

摆在眼前的是一群老态龙钟、风烛残年的老人。

他们从废墟中各个角落里被搜罗出来,扔在教堂里,等待被运到一个什么破城,扔在那儿自生自灭,只要不妨碍打仗就行。

⑤“唔,中校,”迈克尔说,“针对这些情况,平民事务局是怎么个说法?

⑥派伏尼微笑着轻碰迈克尔的胳膊,他已经意识到迈克尔因眼前景象而感到负罪。

两个孩子向派伏尼走过来,站在他面前。

其中一个女孩大约四岁,又小又瘦,长着一双羞涩的大眼睛,拉着大她两三岁的哥哥的手。

⑦“行行好,”女孩用法语说,“能给我们点儿沙丁鱼吗?

⑧“错了。

”哥哥生气地抽出手来,狠狠地往妹妹手腕上掴了一下,“不是沙丁鱼,应该向这些人要饼干。

给沙丁鱼的是另外一些人。

⑨派伏尼冲迈克尔笑了一下,弯下腰和蔼地抱了抱女孩。

对她来说,法西斯和民主主义的不同仅仅在于向前者能够讨到沙丁鱼,向后者则应该讨压缩饼干。

“当然能。

”派伏尼用法语回答说。

迈克尔走出教堂,对眼前明媚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感激不尽。

他从吉普里取出一包军用口粮,又走回去找派伏尼。

当他拿着盒子站在教堂里时,一个七岁左右的男孩直撞过来,头发乱蓬蓬的,嬉笑不停、死皮赖脸地乞讨:

“香烟,能给老子点儿香烟吗?

⑩迈克尔把手伸进衣兜。

正在这时,一个老妇人急匆匆地冲过来,一把揪住他的肩膀:

“不,不要给他。

”她转过去面向男孩,用那种慈爱但又恨铁不成钢的神情,生气地呵斥道:

“不行,你还想不想长大?

⑪一颗炮弹落在邻近的街道上,迈克尔没能听清男孩的回答。

他看见派伏尼正蹲着身子和那兄妹俩说话,就微笑着朝他们走过去。

派伏尼把饼干给了小姑娘,又在她额头轻轻亲了一下。

兄妹俩郑重其事地后退几步,就迅速钻进教堂另一边的角落里,打开盒子,轮流小口咬着里面的巧克力棒,安安静静地分享美味。

⑫迈克尔跟派伏尼走出教堂,默默地上了吉普,慢慢地向城郊开去。

迈克尔依旧盯着路边的窗户,现在他不知怎么开始相信,这里并没有什么狙击手。

(节选自《幼狮》,晏奎译,有删改)

12.试根据小说的情节和细节推断故事发生的背景,写出你的结论。

(4分)

13.简要概述小说展现了一幅怎样的战争图景?

(6分)

14.小说中迈克尔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简要概括。

(4分)

15.结合全文,探究文中画线句的意蕴。

(6分)

六、现代文阅读

(二)(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题。

枯叶蝶与生物范式

俞天白

①叶蝶的祖先,为了逃避天敌的侵害,终日鼓励自己,你必须长得和周围枯叶一模一样,才能在螳螂、蛇蝎眼皮底下生存下去。

它努力想呀想呀的,不知过了多少代,终于如愿了,不仅通体色彩与环境融成一体,双翅与叶片大小相同,叶脉的形状都毫厘不差!

②近年来,科学家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见解,将机械转换成生物。

为什么?

机械化范式(包括数码产品)只需要建立起一种世界秩序就够了,而生物范式则需要认同并顺应世界的自然秩序。

美国著名科学家弗里曼·戴森的“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的观点,也因此被广泛关注与接受。

《纽约时报》记者尼克曾经采访苹果之父乔布斯,发现乔布斯严格限制自己的孩子使用iPad,科技行业的其他知名高管和风险投资家中不少人也都严格规定自己孩子使用数码产品的时间,让孩子以书本替代iPad之类的数码产品。

以《IT不再重要》等著作闻名于世的美国科技作家尼古拉斯·卡尔,在《浅薄:

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一文中,说得更为直接:

上网让人陶醉的感觉,“足以分散我们的注意力,使我们忽视互联网在认知方面带来更深层的后果”。

另外一种,看似南辕北辙,其实是异曲同工,而且更极端。

这就是以“极简主义”作为生活的新潮来追求,德国的塞巴斯蒂安·米歇尔、米夏埃尔·克隆布等,就是这个群体中的典型,他们把生活中包括一些家具、电器、旧书本在内的多余的东西清理一净。

米歇尔认为:

“对我来说,第一步是明白我想做什么?

  ③对于弗里曼·戴森的理论,我不敢妄加评判,但可以肯定,他是对越来越精致完美的电子产品之类的机械替代人的智能,必将导致人类生存能力退化感到担忧,然后向原始的生物界寻找出路;而塞巴斯蒂安·米歇尔他们这些年轻人,却以回归原生态生物式的“极简主义”,传递出对于越来越周密完美的机械的拒绝。

科学家与普通平民殊途同归于一点,就是以生物范式,认同并顺应世界的自然秩序。

  ④当然,弗里曼·戴森、乔布斯和塞巴斯蒂安·米歇尔等,是不能画等号的。

前者运用科学技术积极地寻求,是将过去数百年间以一种机械(近些年来称为机电)思维范式为基础实现完美性的范式,转变为一种生物范式。

这种思维范式的改变,意味着我们世界观和行为方式的彻底转变。

而塞巴斯蒂安·米歇尔他们是消极应对。

但他们同样拒绝以高精的机械来丰富、充实生活,把人类生活质量的提升,寄托于人的本身,在人的潜能上动起了脑筋。

无他,机械有涯,人的潜能无穷;而人,在改变世界的同时,始终在改变着自身。

  ⑤这许多思考,对于把iPad称为孩子的“电子奶嘴”的今天,极具现实意义。

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如何重视自身的潜能,利用一切条件与可能,将天赋予人的应有的功能充分发掘出来,利用它,发展它,最终成就最完美的人,迫在眉睫!

对于人,类似枯叶蝶祖先的生存威胁当然早已不再,然而,人毕竟是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必须在“可变性”和“适应性”上下功夫的世界,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接受这样的叩问:

停留在低等生物的物质需求上,你满足吗?

在不断追求生存发展的最高境界、最高标准中,你愿意放弃,以生物范式,认同并顺应世界的自然秩序吗?

你会嫌弃这种发展模式的速度太缓慢,觉得以亿万年的时间,以基因的渐进来显示其变化太不上算了吗?

 

(有删改)

16.文章开头描述枯叶蝶的演变,与下文有何关联?

(6分)

17.简要概述文章第二自然段的结构层次。

(6分)

18.根据文章内容,阐释机械范式与生物范式的内涵。

(6分)

七、作文(70分)

19.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一个孩子每天往前走,他看见的是什么,那么它就会成为他的一部分。

2015~2016学年度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研

(二)

语文

(附加题)

2016.05

本部分为选考历史科目学生加试内容。

总分40分。

考试时间30分钟。

请按照题号将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将答案直接书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阅读材料,完成20-22题。

(10分)网

世俗儿童就学,即授《千家诗》,取其易于成诵,故留传不废,但其诗随手掇拾工拙莫辨且止五七律绝二体而唐宋人又杂出其间殊乖体制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每体得数十首,共三百余首,录成一篇,为家塾课本,俾童而习之,白首亦莫能废,较《千家诗》不远胜耶?

谚云:

▲,不会吟诗也会吟。

请以是篇验之。

(《唐诗三百首》蘅塘退士原序)

20.用斜线(/)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限6处)(6分)

21.请填写出序文中空缺处的句子。

(1分)

22.古代童蒙读物有“三百千千”之说,除语段中提到的《千家诗》之外,其余三种是

▲、▲、▲。

(3分)

二、名著阅读(15分)兴化语文网

23.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刘备不顾天气严寒,第二次来到卧龙冈,进得中门,只见门上大书一联道:

“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但见到的却是诸葛均。

B.翠翠在船上哼唱起巫师十二月里为人还愿请神的歌,歌声“快乐中又微带忧郁”;唱完了翠翠觉得“心上有一丝儿凄凉”。

这是第三次端午节结束后发生的事。

C.为了反抗“古典三昧的丑态”,郭沫若在《晨安》一诗中不惜称罗丹为“丑态百出”、惠特曼为“饕餮粗笨”、托尔斯泰竟是“不得善终”。

D.哈姆雷特最终死去,但霍拉旭却成为幸存者,这让人看到了一线光明。

霍拉旭映衬了哈姆雷特,他同样是一位充满怀疑的人文主义者形象。

E.海明威说自己试图描写“一个真正的老人,一个真正的孩子”,可以看出在桑提亚哥与曼诺林的身上,作者都同样寄寓了追寻理想信念的精神。

24.简答题(10分)兴化语文网

(1)《红楼梦》中哪个人物被赞怀有“咏絮才”?

列举能体现该人物诗才的两处情节。

(6分)

(2)夏瑜被群众认为是“疯了”,而陈士成则真的“疯了”。

请简要概括这两个“疯了”的不同内涵。

(4分)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云岗石窟

①置身于云冈石窟,大大小小的佛像从四面八方冲击着人的视觉,一刹那间仿佛使人处在了佛教的辉煌时代而回复了古心——一千五百年前人们对佛的信心。

信仰总是要通过一定的中介物来表达的,鲜卑族的北魏王朝创造了文化奇迹,云岗石窟就是北魏人佛教信仰的中介物。

②在世界文明历史中,弱小民族产生巨大影响力的典型例子莫过于犹太民族,这个弱小民族通过他们的信仰中介物《圣经》,深入而广远地影响了人类的宗教、哲学、文学、艺术,这或许与犹太民族经历过大迁徙的苦难有关。

鲜卑族也经历了类似的大迁徙,从内蒙古草原的东北迁移到阴山草原南部的匈奴故地,此后一个影响中华民族文明史的王朝就开始了自己的辉煌历程。

在这种辉煌中,让我们看到了文明的融合与交流使人类所能达到的创造力的高度,云冈石窟蕴涵的中国的、希腊的、印度的三种文明元素就是明证。

③古丝绸之路将东西方文明连接起来,希腊元素通过连接印度、中亚与西亚的枢纽犍陀罗地区的佛教艺术传播到中土。

石窟中那些有着高耸鼻梁、波浪式头发、流水线条衣纹的雕像,就是希腊艺术风格的体现。

代表云冈石窟最高艺术成就的是则“昙曜五窟”中的“露天大佛”,释迦牟尼的说法形象淘汰了一切原始肉欲痕迹而上升至一个纯粹的精神人。

但是,这种纯粹的精神在古代印度宗教中主要是对肉欲的压制,当这种压制达到冰点状态的同时也使思维丧失了活力。

相比于印度故事中苦行僧式的释迦牟尼,“露天大佛”既庄严、阳刚却又不乏现实中常人的悠闲与从容的情态,表达了精神不可能在对肉体的极端否定中获得悟彻的中国式的思想——印度精神只有结合中国精神才能到达更辉煌的境界。

④地理决定论者不能解释何以古希腊的天才在现代的希腊不可再复现了,历史机遇论者无法说明希波战争后为什么斯巴达不能达到雅典文明的高度,璀璨的文明恐怕是地理与历史机遇相互结合的产物——鲜卑人的地理与历史机遇成就了他们民族创造力的实现。

25.文中所述的犹太民族和鲜卑族的相似之处有哪些?

(5分)

26.云岗石窟佛像体现了多种文明的融合,根据第③段内容简要概括这种文明融合的具体体现。

(4分)

27.结合材料,具体说明“鲜卑人的地理与历史机遇”的内涵。

(6分)

 

2015~2016学年度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研

(二)

语文Ⅰ参考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D(解析:

兴风作浪,比喻煽动情绪,挑起事端或进行破坏活动。

无事生非,没有原因地制造麻烦。

爆发与暴发只有一个相近的解释即突然发作或突然发生,在作这种解释时,爆发常指情绪、力量、事变,暴发主要指山洪。

沟通,使两方能通连;勾通:

贬义,暗中串通、勾结。

2.B(是初春之景)

3.C(“阑珊”:

将尽、衰落之意。

“灯火阑珊”意为灯火稀疏,亦指人烟稀少、冷清之地,与店家经营之意相悖。

4.A(从逻辑关系看,④后应为①,③应在开头,因为“寻常所认出的”与前文“很容易认出”是对应的逻辑关系)

5.D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仍然是“弱肉强食”论。

二、文言文阅读(19)

6.C,权:

暂代官职,执掌。

7.C,“颉颃”非轻慢,是抗衡的意思,可依据上下文推断出。

8.⑴凭着诗赋闻名的才能高超之人,大都善于写应制体诗,孙君认为这种诗不好。

(高才,1分;句式“高才生以诗赋有闻者”,1分;类,1分;工,1分;“弗之善”,1分)

⑵当时无锡城经过战乱破坏,屋舍没了,亲戚朋友几乎全没了,孙君就在城角租房居住。

(兵燹,1分;亲故,1分;僦,1分;句式“僦屋城隅”1分。

9.年青(少年)时心高气傲(对应制诗不以为然),率性而为(厌举子业,入学也不以乡试为重,好狎侮人,人们疏远他,慨然出游,脩脯入手辄尽)(率性而为也可用倔强任性替代);中年后甘于平庸、不复抱负。

(前后各2分)

参考译文:

孙君小传

孙君名叫慧良,自号纳琴,世代居住在无锡县,无锡县分出了金匮县后,孙君就成了金匮县人。

他的父亲孙尔纯生了三个儿子,孙君是其中最小的一个。

孙君年少的时候聪慧过人,读书一目十行,对汉、魏以后诗的源流无不探讨有得。

那时吴江人赵艮甫迁居到无锡,凭着诗歌在当时颇有声名。

孙君私下仰慕他,仿效他作诗,几乎和赵艮甫不相上下,赵艮甫也视孙君为忘年之交的朋友。

一生凭着诗歌辞赋获得声名的才能高超之人,大都善于写应制诗,孙君认为这种诗不好。

他尤其厌恶、嫌弃科举应试之业。

所以二十四岁时才到学校学习,对参加科举乡试也并不迫切。

最初,孙君言语诙谐,喜欢戏弄别人,人们畏惧他的口才,不敢亲近他。

于是他慨然外出游历,到福建投靠堂叔文靖公。

孙文靖爱惜他的才华,多多地资助他求学的费用,却很约束他,不任用他做事。

孙君感到失意,闷闷不乐,最终回到故里。

后来游历汴、燕等地(河南河北地区),凭着秘书的身份做地方大员的幕僚。

然而薪金一到手就用完,孙君还是像原来一样贫穷。

道光末年,我曾经在京城碰到他,不久他就告别离开,我再没听到他的消息,他的家人也很少有他的音信。

同治四年九月,孙君带着妻子从海上归来。

当时无锡城经过战乱破坏,房屋没了,亲戚朋友几乎全没了,孙君就在城角租房居住。

同治五年春,我暂时代理浙江盐运使之职,乘机让孙君到杭州来。

见他形体容貌枯槁黄瘦,气概衰减,志向丧失,诗歌之气也渐渐萎靡不振,不再有旧时的精到之功。

这年秋天,我为死去的母亲守丧,辞掉了官职。

孙君不想投靠其他人,也返回了无锡。

从此不再出来做事,更加处境艰难,无所依赖。

过了五年,孙君亡故,年纪六十八岁。

娶妻(妻室有)王氏、李氏,儿子有两个。

我的年龄比孙君年轻十几岁,二十岁的时候听说了他的名声,用空白的册页向他求诗,孙君为我抄写了几十首《闽游草》。

他的诗,描写景物、抒发情感往往和杜甫、苏轼不相上下,行楷也有苏体之法。

我把它藏在竹箱里几十年,在(太平)天国作乱期间丢失了。

等到孙君去世后寻求他遗稿,无法再找到。

我的朋友华翼纶是孙君的外甥,他近来才寻找到孙君的两首诗,一首叫作《余生草》,一首晚年的作品叫作《簏中草》。

孙君早年的诗作都不如中年之作精致,可惜(中年诗作)全被焚为灰烬,就像遭受重大大迫害的人一样。

然而自古以来诗人被埋没无闻有什么边界呢?

孙君有外甥搜集、选取诗歌,将要交付刊印,使它们永久流传,难道不是大幸(了)吗?

10.

(1)羁旅漂泊思乡之苦;时光流逝功名无成之痛;客居他乡伊人远去之伤。

(一点2分,共6分)

(2)运用拟人手法(1分),借埋怨垂柳不留伊人却留住“我”的行舟(2分),委婉地表达了不能与伊人同归的惆怅与对伊人远去的不舍和思念。

(1分)

11.

(1)辩乎荣辱之境

(2)每至晴初霜旦(3)术业有专攻(4)别有幽愁暗恨生

(5)塞上燕脂凝夜紫(6)只是当时已惘然(7)既往不咎(8)流水不腐

(共8分。

每句1分。

12.二战后期的法国某地,盟军与德军对峙。

(一点2分,共4分)

13.城市成为废墟;人们无家可归;食品匮乏;老人儿童处于饥饿中;战争仍在持续;人们处于危险中却对死亡威胁无动于衷已经麻木;战争让儿童缺少管束与教育。

(一点1分,答对六点满分)

14.善良,有同情心;有正义感,有思想,反思战争的罪恶。

(一点2分,共4分)

15.①迈克尔目睹了废墟上捡拾自己财产的法国人,观察了教堂里老人生存的现状,忽然对生命持有了乐观的态度,相信自己不会被狙击手射杀。

②对战争给普通人的伤害,迈克尔突然有了自己的反思,认为战争只在指挥官那儿有意义,普通战士间没有仇恨,狙击手不会射杀普通的自己。

③从兄妹俩也可以从德国军人手中讨到沙丁鱼罐头的事实,迈克尔觉得普通的德国军人同自己一样也是人,也会认真对待生命,他们不会轻易射杀自己(普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