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题库 第二章.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07705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题库 第二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题库 第二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题库 第二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题库 第二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题库 第二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题库 第二章.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题库 第二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题库 第二章.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题库 第二章.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题库第二章

第二章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活动机制看,实践是(A)

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C、科学实验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

2、实践的主体是(B)

A、绝对精神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C、人D、人的意识

3、实践的客体是(D)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B、客观物质世界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

D、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4、实践的中介是(A)

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

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D)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

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C)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7、恩格斯说:

“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说明(B)

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

8、科学家尼葛庞蒂说:

“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C)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

C、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9、“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C)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

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C)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11、对于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别的正确评价是(C)

A、唯理论是正确的,经验论是错误的

B、经验论是正确的,唯理论是错误的

C、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

D、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完全错误的

12、“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B)

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

13、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C)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

14、“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A)

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

C、客观真理论D、机械唯物主义

15、“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A)

A、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论B、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

C、客观真理论D、形而上学真理论

16、“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D)

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17、“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A)

A、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性

18、“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这种观点是(B)

A、强调认识对实践的作用B、强调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

C、认为实践可以脱离认识D、认为认识可以脱离实践

19、承认我们知识的相对性就(D)

A、必然归结为诡辩论B、必然归结为怀疑主义

C、必然归结为不可知论D、可以防止认识的僵化

20、“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这一论断说明了(B)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

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

21、列宁指出的: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A)

A、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B、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C、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22、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

这一命题强调(C)

A、真理是感性的直观,不是理性的抽象

B、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C、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

D、真理是与人的具体利益相联系的

23、列宁说: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这一命题的含义是(C)

A、革命理论比革命行动更重要B、革命运动是革命理论的派生物

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指导作用D、革命理论最终决定革命运动的成败

24、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

“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这句话强调了(D)

A、人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事物

B、人们获得感性经验至关重要

C、人们不仅要善于观察事物,而且要善于思考问题

D、人们在认识事物是要有理性的指导

25、马克思指出:

“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它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造成的。

”这表明(C)

A、人的聪明才智无先天区别

B、人的聪明才智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主观努力的程度

C、人的聪明才智主要来源于后天实践

D、人的聪明才智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

26、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在于(C)

A、是否符合人的利益和愿望B、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

C、是否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D、是否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27、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B)

A、具体性B、客观性C、终极性D、全面性

28、真理观上的相对主义,错误在于()

A、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

B、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C、只讲真理的客观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D、认为关于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

29、重视理论创新,必须反对(D)

A、经验主义B、先验论C、绝对主义D、教条主义

30、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C)

A、决定了社会发展趋势 B、决定着社会变革力度

C、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D、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最终源泉

答案:

1、A2、B3、D4、A5、D6、C7、B8、C9、C10、C

11、C、12、B13、C14、A15、A16、D17、A18、B19、D20、B

21、A22、C23、C24、D25、C26、C27、B29、D30、C

二、多项选择题

1、实践的中介系统包括(AB)

A、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

B、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

C、进入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各种物质系统

D、在思维中把对象的某种属性、因素抽取出来的逻辑方法与操作系统

2、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以下环节(ABC)

A、确定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B、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

C、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D、通过改造主观世界而支配客观世界的运行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BD)

A、世界的可知性B、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C、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4、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ABCD)

A、实践提出了认识的课题

B、实践创造出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认识成为可能

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5、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ABCD)

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C、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加工

6、能动的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主要区别是(CD)

A、是否承认客观事物和人的思想是认识的对象

B、是否承认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实践

C、是否承认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D、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

7、“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这一论断的哲学思想是(ABD)

A、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B、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C、理论本身就是物质的力量D、理论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表现出来

8、下列观点中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的是(ABC)

A、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B、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C、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D、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9、经验论的错误在于(CD)

A、否认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B、否认认识是一个过程

C、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D、否认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10、“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BCD)

A、感性认识对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没有任何帮助

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和渗透的

11、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意义在于(ACD)

A、理论接受实践的检验B、理论可以改变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C、理论可以指导实践D、理论在实践的发展中得到发展

12、“按图索骥”的错误在于(ACD)

A、理论脱离实际B、经验论

C、教条主义D、唯理论

13、“跟着感觉走”,在本质上是(ACD)

A、唯心主义经验论的观点B、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

C、唯我主义的观点D、反理性主义观点

14、下列属于中国传统哲学中唯心主义知行观的有(ABC)

A、生而知之(孔子)B、不虑而知(孟子)

C、不行而知(老子)D、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15、“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

这是如此正确,以至于不能从太阳总是在早晨升起来判断它明天会再升起来。

”恩格斯这段话的含义是(ABD)

A、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

C、事物的必然性与感性、经验性毫无关系

D、归纳方法不是万能的

16、马克思主义主为,认识的辩证过程是(CD)

A、从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的转化

B、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上升过程

C、实践——认识——实践的无限循环往复

D、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发展

17、“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含义是(BC)

A、真理的认识不需要抽象概括

B、真理有其适用的具体范围和条件

C、真理不是抽象不变的公式

D、真理是具体生动的事实

18、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于(ABCD)

A、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B、实践具有普遍性的特点

C、实践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梁D、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看活动

19、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指出:

“对俄国来说,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社会主义。

”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BC)

A、社会主义建设不需要任何纲领

B、应该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社会主义理论

C、必须由实践来检验社会主义理论

D、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应该由经验来代替理论

20、列宁说:

“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

”这说明(BC)

A、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线

B、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C、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D、沿着真理的方向继续前行会使真理变成谬误

21、孙中山先生指出,认识过程是“以行而求知,困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

这表明(ABCD)

A、知行相互促进B、行先知后C、知行不可分割D、知行合一

22、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这是因为(ABCD)

A、认识主体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B、事物的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

C、人的认识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D、认识是一个过程

23、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是(AB)

A、真理原则B、价值原则C、效率原则D、公平原则

24、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区别是(BCD)

A、真理原则侧重于主观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

B、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

C、真理原则说明认定活动的客观制约性,价值原则表明人的活动的目的性

D、真理原则体现了人的活动中的统一性,价值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的多样性

25、下列观点体现了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的有(ABCD)

A、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

B、遵循真理尺度就要按科学规律办事,遵循价值尺度就要满足人的需要

C、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D、实现价值是人们追求真理的目的,价值追求引导人们去探索真理

26、价值的特性是(ABCD)

A、客观性B、主体性C、社会历史性D、多维性

27、价值的客观性在于(BCD0

A、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价值的客观性

B、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

C、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具有客观性

D、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具有客观性

28、下列说法正确的有(CD)

A、真理是具体的就是说真理是唯一的

B、价值是抽象的就是说价值是多维的

C、主体结构和规定的复杂性导致主体的价值关系的全面性、多维性

D、真理的具体性是说真理有其适用的具体范围和条件

29、真理和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表现在(ABCD)

A、实践是检验真理和价值的共同标准

B、实践与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C、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条件性、统一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目的性、多样化

D、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30、马克思主义“是任何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的革命策略的基本条件;为了找到这种策略,需要的只是把这一理论应用于本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ABCD)

A、马克思主义不是教义,而是行动的指南

B、马克思主义必须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C、必须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D、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是对现存的历史活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

31、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ABC)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实俱进、求真务实

B、坚持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C、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的方示,而不是教义

D、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永恒真理,只能坚持不能发展

32、全面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必须(BCD)

A、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永恒真理B、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C、在实践中坚持真理和发展真理D、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辩证的统一,表现在(BCD)

A、认识的任务归根到底在于解释世界

B、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

C、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

D、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

34、人类在客观世界面前所处的两种不同的社会活动状态是不是(BD)

A、必然B、必然王国C、自由D、自由王国

答案:

1、AB2、ABC3、BD4、ABCD5、ABCD6、CD7、ABD8、ABC

9、CD10、BCD11、ACD12、ACD13、ACD14、ABC15、ABD16、CD

17、BC18、ABCD19、BC20、BC21、ABCD22、ABCD23、AB24、BCD

25、ABCD26、ABCD27、BCD28、CD29、ABCD30、ABCD

31、ABC32、BCD33、BCD34、BD

三、判断题

1、主体和客体就是主观和客观。

(F)

2、“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二者都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F)

3、凡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都是直接经验,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真实的反映。

(F)

4、“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

”(T)

5、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T)

答案:

1、F2、F3、F4、T5、T

四、原著理解题

1、毛泽东: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

不是。

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

不是。

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

答案要点:

毛泽东指出认识来源于实践。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恩格斯:

“在思维领域中我们也不能避免矛盾,例如,人的内部无限的认识能力和这种认识能力仅仅在外部受限制的而且认识上也受限制的各个人身上的实际存在这二者之间的矛盾,是在至少对我们来说实际上是无究无尽的、连绵不断的世代中解决的,是在无究无尽的前进运动中解决的。

答案要点:

恩格斯论思维的至上性与非至上性的统一。

恩格斯认为,任何一个历史时期的人们都要受到各种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对客观世界不可能认识无余,所以人的认识能力是非至上的。

但是,在人类世世代代连绵不绝的延续中,人们对无限广大的物质世界的认识会越来越深入越全面,从这一点而言,人类的认识能力是至上的,这种至上性是在无穷无尽的前进运动中表现出来的。

3、恩格斯:

“真理是在认识过程本身中,在科学的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而科学从认识的较低阶段向越来越高的阶段上升,但是永远不能通过所谓绝对真理的发现而达到这样一点,在这一点上它再也不能前进一步,除了袖手一旁惊愕地望着这个已经获得的绝对真理,就再也无事可做了。

答案要点:

这是恩格斯论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他认为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辩证统一的,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在人类认识的长河中,无数相对真理的水滴构成了绝对真理的长河,但是这一过程是无止境的。

4、列宁:

“人类思维按其本性是能够给我们提供并且正在提供由相对真理的总和所构成的绝对真理的。

科学发展的每一阶段,都在给绝对真理这一总和增添新的一粟,可是每一科学原理的真理的界限都是相对的,它随着知识的增加时而扩张、时而缩小。

答案要点:

这是列宁论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他认为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辩证统一的,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在人类认识的长河中,无数相对真理的水滴构成了绝对真理的长河,但是这一过程是无止境的。

5、马克思: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答案要点:

这是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论述,明确提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能是实践。

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决定的。

6、恩格斯:

“对这些以及其他一切哲学上的怪论的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即实验和工业。

既然我们自己能够制造出某一自然过程,按照它的条件把它生产出来,并使它为我们的目的服务,从而证明我们对这一过程的理解是正确的,那么康德的不可捉摸的‘自在之物’就完结了。

答案要点:

恩格斯重申了马克思的观点,认为实践即实验和工业是驳倒不可知论的最好方式,即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7、列宁:

“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这种观点必然会导致唯物主义,而把教授的经院哲学的无数臆说一脚踢开。

当然,在这里不要忘记:

实践标准实质上决不能完全地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

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让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双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

如果我们的实践所证实的是唯一的、最终的、客观的真理,那么,因此我们就得承认:

坚持唯物主义观点的科学的道路是走向这种真理的唯一的道路。

答案要点:

这是列宁关于实践标准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相统一的经典表述。

列宁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划分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真理标准论,区分了不可知论与可知论。

同时,列宁又指出真理标准的不确定性,承认这一点,就会在无限发展的实践中不断检验真理,直理是一个过程,检验真理的实践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这样就不至于使认识凝固,就不会犯教条主义的错误。

五、材料分析题

1、[材料1]

孔子说: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材料2]

孟子说: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材料3]

荀子说:

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

礼仪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而能,可事而之成在人者,谓之伪(人为之意)是性伪之分也。

[材料4]

孙中山先生指出:

世界人类之进化,当分三时期:

第一由愚昧进文明,为不知而行的时期;第二由文明再进文时,为行而后知时期;第三自科学发明而后,为知而后行之时期。

以行而求知,困知而进行。

请回答:

(1)简要评析上述材料给出观点。

(2)材料4揭示的知行关系是什么?

答案要点:

(1)孔子的生而知之和孟子的“良知、良能”是说知识是天生的或不学而知,是唯心主义先验论;孔子的“学而知之”和“困而学之”以及荀子的观点,承认人的认识是后天学习所得的,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2)孙中山借人类文明说明知识的来源和认识的来源,指出这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人的认识不是先天就有的,也不可能一次完成。

孙中山的知行学说包含了在实践中需要理论的指导(以行求知)和在理论指导下的行动(知先行后)这样的实践——认识——再实践的意义,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

2、[材料1]

今者臣来,见人于太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

“我欲之楚。

”臣曰:

“君之楚,将奚为北面?

”曰:

“吾马良。

”臣曰:

“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

“吾用多。

”臣曰:

“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曰:

“吾御者善。

”此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材料2]

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

人问其故,曰:

“此其父善游。

”其父虽善游,其子遽善游哉?

此任物亦必悖矣!

请回答:

“南辕北辙”和“引婴投江”犯了认识论上的什么错误?

答案要点:

认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人的目的、愿望要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南辕北辙就好似一味朝着反方向强调客观条件的优越和主观能动性,违反了事物的客观规律,结果离目的地越来越远。

引婴投江则犯了经验主义、主观主义的错误,同时混淆不同事物之间的区别。

3、关于人的认识能力问题,科学家、哲学家们作出过不同的回答。

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1

赫尔姆霍茨认为,蚂蚁能看见紫外线而人却看不见,可见人的感官的局限性构马了人的认识能力的限制。

材料2

休谟主义者说,人们的全部知识都以感官所给予的材料为基础,可是我们怎么知道这些感觉材料是人的感官所感知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