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化学.docx
《中药化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化学.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药化学
1.根据苷原子的分类法,下列属于N-苷的是:
C
A.黑芥子苷B.山慈菇苷AC.巴豆苷D.芦荟苷E.毛茛苷
2.下列化合物中酸性最强的是:
A
A.1,8-二羟基蒽醌B.α-羟基蒽醌C.1,4-二羟基蒽醌D.1,5-二羟基蒽醌Eα羟基蒽
3.溶剂法分离麻黄碱和伪麻黄碱的依据为:
B
A.磷酸盐溶解度差
B.草酸盐溶解度差
C.硫酸盐溶解度差
D.酒石酸盐溶解度差
E.游离碱溶解度差
4.下列黄酮类化合物层析检识常用显色剂为:
A
A.盐酸镁粉试剂
B.异羟肟酸铁试剂
C.三氯化铁试剂
D.氢氧化钠水溶液
E.三氯化铝甲醇溶液
5.薄荷油的主要化学成为:
A
A.薄荷醇
B.(-)异薄荷醇
C.(+)异薄荷醇
D.(-)新异薄荷醇
E.(+)新异薄荷醇
6.用酸水提取生物碱时,一般采用的方法为:
A
A.渗漉法B.回流法C.连续回流法D.煎煮法E.沉淀法
7.根据鞣质的化学结构特征可将其分为:
B
A.五类B.三类C.四类D.二类E.以上都不对
A.日照蒽醌B.菲醌C.萘醌D.大黄素型蒽醌E.茜草素型蒽醌
8.中药茜草中的主要有效成分属于:
E
A.大黄酸B.大黄素C.大黄素甲醚D.芦荟大黄素E.大黄酚
9.P位仅有CH3取代的为:
E
A.1B.2C.5D.4E.3
10.用聚酰胺柱色谱分离下列化合物,以含水乙醇洗脱,其被洗脱的先后顺序分别为5,7,3,4-四羟其黄酮-3-O-葡萄糖苷:
B
11.中药化学的研究对象是中药中的化学成分,其能起到防治疾病的作用或具有:
A
A.生物活性B.分离C.提取D.物理化学性质E.检识
12.中药化学主要运用化学理论和方法与其他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化学成分,在研究过程中它需要结合:
A
A.中医药基本理论和临床用药经验B.中药学C.化学的方法D.中医基本理论E.药事管理
13.两相溶剂萃取的分离原理是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在两相互相溶的溶剂中
A.结构类型的差异
B.分配系数的差异
C.酸碱性的差异
D.化学性质的差异
E.存在状态的差异
14.可以研究母离子和子离子的关系,获得裂解过程的信息,用以确定前体离子和产物离子结构的质谱技术为:
D
A.电子轰击质谱
B.快原子轰击质谱
C.场解吸质谱
D.串联质谱
E.电喷雾电离质谱
15.用乙醇作提取溶剂,不适用于:
C
A.回流B.浸渍C.煎煮D.渗漉E.连续回流
16.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主要提取出的中药化学成分类型为:
B
A.蜡B.挥发油C.苷类D.氨基酸E.生物碱盐
17.还原糖和苷的鉴别反应为:
B
A.Molish反应B.菲林试剂反应C.双缩脲反应D.碘化铋钾试剂反应E.DDL反应
18.下列有关苷键酸水的论述中,不正确的是:
B
A.呋喃糖苷比吡喃糖苷易水解
B.醛糖苷比酮糖苷易水解
C.氮苷比硫苷易水解
D.去氧糖苷比羟基糖苷易水解
E.酚苷比甾苷易水解
19.下列由莽草酸途径生成的化合物为:
D
A.醌类B.萜类C.叶绿素D.香豆素类E.糖类
20.下列各项中,利用分子筛作用进行化合物分离是色谱法:
C
A.离子交换色谱B硅胶柱色谱C.凝胶过滤色谱D.大孔树脂E.纸色谱
21.在β-D-葡萄糖苷的1H-NMR谱中,能确定其苷键为B构型的端基的数据为:
A
A.δ:
4.8(J=6-9Hz)
B.δ:
3.5(J=6-9Hz)
C.δ:
4.8(J=2-3Hz)
D.δ:
3.5(J=2-3Hz)
E.δ:
5.2(J=2-3Hz)
22.采用PC法鉴定苷中的糖时,通常的做法为:
E
A.将苷用稀硫酸水解,过滤,滤液浓缩后点样
B.将苷用稀硫酸水解,过滤,滤液用氨水中和后点样
C.将苷用稀硫酸水解,过滤,滤液用Na2CO3中和后点样
D.将苷用稀硫酸水解,过滤,滤液用NaOH中和后点样
E.将苷用稀硫酸水解,过滤,滤液用Ba(OH)2中和点样
23.苷类化合物进行下列反应,结果正确的为:
B
A.Fehling反应阳性
B.Molish反应阳性,酸水解前Fehling反应阴性,水解后则为阳性
C.Fehling反应阳性,Molish反应阴性
D.Molish反应和Fehling反应均为阳性
E.Smith降解前后Molish反应均为阳性
24.苷类化合物被Smith降解,下列产物中有丙醇的为:
D
A.L-阿拉伯糖苷B.L-鼠李糖苷C.D-木糖苷D.D-葡萄糖苷E.D-夫糖苷
25.在13-谷甾醇-β-D-葡萄糖苷的氢核磁共振谱中,能确定其苷键为β构型的端基H数据为:
C
A.δ:
5.1B.δ:
3.2C.J:
8HzD.J:
3.5HzE.δ:
3.2(1H,d,J=3.5Hz)
26.可用于糖类PC检查的显色剂的为:
A.间苯二酚-硫酸试剂
B.茴香醛-浓硫酸试剂
C.苯胺-邻苯二甲酸试剂
D.Α-萘酚-浓硫酸试剂
E.酚-硫酸试剂
27.根据苷原子分类,属于C-苷的为:
D
A.山慈菇苷AB.巴豆苷C.黑芥子苷D.芦荟苷E.毛茛苷
28.下列各项中属于多糖的是:
D
A.半乳糖B.芸相糖C.蔗糖D.果糖E.(木鬼)糖
29.Molish反应为阳性,说明中药提取物中可能存在:
D
A.苷和苷元
B.单糖和蛋白质
C.氨基酸和低聚糖
D.糖和苷
E.皂苷元和糖
30.芥子苷属于:
D
A.氰苷B.酚苷C.氧苷D.硫苷E醇苷
31.大黄素型和茜草素型的主要区别是:
C
A.羟基位置B.羟基数目C.羟基在苯环上的位置D.β-H数目E.α-OH数目
32.在提取原生苷时,首先要设法破坏或抑制酶的活性,为保持原生苷的完整性,常用的提取溶剂为:
A
A.乙醇B.酸性乙醇C.酸水D.水E.碱水
33.Molish反应的阳性特征为:
C
A.上层显红色,下层有绿色荧光
B.上层绿色荧光,下层显红色
C.两液层交界面呈紫色环
D.有橙-红色沉淀产生
E.两液层交界面呈蓝色环
34.双糖类发生乙酰解的速率为:
A
A.1→6苷键>1→3苷键≈1→3苷键>1→2苷键
B.1→6苷键>1→2苷键>1→3苷键>1→4苷键
C.1→2苷键>1→6苷键>1→3苷键>1→4苷键
D.1→4苷键≈1→3苷键>1→6苷键>1→2苷键
E.1→也苷键>1→3苷键>1→6苷键>1→4苷键
35.下列能与碱反应呈红色的化合物为:
C
A.羟基蒽酮类B.羟基蒽酚类C.羟基蒽醌类D.二蒽酮类E.二蒽酚类
36.分离游离羟基蒽醌混合物的最佳方案为:
C
A.采用不同溶剂,按极性由强至弱顺次提取
B.采用不同溶剂,按极性有弱至强顺次提取
C.溶于乙醚后,依次用不同碱萃取,碱度由弱至强
D.溶于乙醚后,依次用不同碱萃取,碱度由强至弱
E.溶于碱水后,依次加入不同酸用乙醚萃取,酸度由强至弱
37.下列游离蒽醌混合物的乙醚溶液,能够被5%碳酸氢钠溶液萃取出来的是:
D
A.大黄素B.芦荟大黄素C.大黄酚D.大黄酸E.大黄素甲醚
38.在某种化合物的乙醇溶液中,加入0.5%醋酸镁乙醇溶液,不呈阳性反应,这种化合物是:
C
A.紫草素B.茜草素C.麻黄素D.大黄素E.亮黄素
39.下列各化合物用酸水水解时,最难水解的为:
A
A.芦荟苷B.番泻苷AC.苦杏仁苷D.大黄素-1-O-giu苷E.黑芥子苷
40.下列可用来分离2,4,6-三羟基蒽醌与茜草素的最适宜的方法为:
B
A.PH梯度法B.铅盐沉淀法C.透析法D.结晶法E.升华法
41.下列蒽醌类化合物中,酸性强弱顺序为:
A
A.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酚
B.大黄素>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大黄酚
C.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大黄素>大黄酚
D.大黄酚>芦荟大黄素>大黄素>大黄酸
E.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芦荟大黄素
42.1-羟基蒽醌的IR光谱中,羰基峰的特征为:
B
A.1675cm-1处有一强峰
B.1675~1647cm-1和1637~1621cm-1范围有两个吸收峰,两峰相距24~38cm-1
C.在1678cm-1和1625cm-1范围有两个吸收峰,两峰相距60cm-1
D.1678~1661cm-1和1626~6161cm-1范围有两个吸收峰,两峰相距40~57cm-1
E.在1580cm-1处有一个吸收峰
43.下列对亚硝酸基-二甲苯胺反应为阳性的是:
E
A.苯醌B.蒽醌C.萘醌D.蒽酸E.蒽酮
44.大黄中的成分为:
A
A.蒽醌B.对羟其蒽醌C.邻菲醌D.对苯醌E.以上都不是
45.提取大黄中总的醌类化合物常用的溶剂为:
B
A.水B.乙醇C.乙醚D.石油醚E.乙酸乙酯
46.属于大黄素型的化合物为:
C
A.胡桃醌B.茜草素C.大黄酸D.蒽酚E.蒽酮
47.游离蒽醌衍生物酸性最弱的为:
E
A.含-COOH者B含2个以上α-OH者C.含2个以上β-OH者D.含1个β-OH者E.含一个α-OH者
48.属于二蒽酮苷的为:
B
A.紫草素B.番泻苷C.芦荟苷D.二氢丹参醌E.丹参素
49.芦荟苷按苷元结构应属于:
B
A.蒽醌类B.蒽酮类C.大黄素型蒽醌D.茜草型蒽醌E.二蒽酚类
50.下列属于萘醌的化合物为:
A
A.紫草素B.丹参新醌甲C.大黄素D.茜草素E.番泻苷
51.番泻苷A中2个蒽酮母核的连接位置为:
E
A.C4-C4’B.C1-C1’C.C6-C6’D.C7-C7’E.C10-C10’
52.下列不溶于水和乙醇的化合物为:
B
A.红景天苷B.芦荟苷C.天麻苷D.苦杏仁苷E.茜草素
53.用于鉴别羟基蒽醌类化合物的反应为:
B
A.无色亚甲蓝反应
B.Bomtrager反应
C.Molish反应
D.Kesting-Craven反应
E.对亚硝酸基二甲苯胺反应
54.下列与蒽醌类化合物的结构分类及酸性强弱有密切关系的基团是:
E
A.-CH3B.-OCH3C.-CH3-CH2-CH=C(CH3)2D.-CH2OHE.-OH
55.下列泻下作用最强的化合物为:
C
A.芦荟大黄素B.大黄酸葡萄糖苷C.番泻苷AD.大黄素龙胆双糖苷E.大黄素葡萄糖苷
56.番泻苷属:
B
A单蒽核类B.双蒽核类C.茜草素型D.大黄素型E.氧化型
57.大黄素型蒽醌母核上的羟基分布情况为:
D
A.在一个苯环的β位
B.在一苯环的α或β位
C.在两个苯环的β位
D.在两个苯环的α或β位
E.在醌环上
58.采用色谱法分离蒽醌类成分时,常不选用的吸附剂为:
B
A.硅胶B.氧化铝C.磷酸氢钙D.聚酰胺E.葡聚糖凝胶
59.无色亚甲蓝显色反应可用于检识:
D
A.蒽醌B.黄酮类C.香豆素D.萘醌E.生物碱
60.具有升华的化合物是:
D
A.番泻肝A
B.大黄素葡萄糖苷
C.丹参酮||A磺酸钠
D.大黄酸
E.土大黄苷
61.厚朴酚的基本结构属于:
C
A.简单木质素B.木脂内脂木脂素C.新木脂素D.环木脂素E.环氧木脂素
62.下列可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的香豆素为:
A
A.游离小分子简单香豆素B.呋喃香豆素C.香豆素苷D.吡喃香豆素E.双香豆素
63.属于线型香豆素类化合物为:
E
A.伞形花内酯B.茵陈素C.白蜡素D.七叶内酯E.紫花前胡素
64.与Gibb’s反应呈阳性的为:
A
A.伞形花内酯B.七叶内酯C.呋喃香豆素D.吡喃香豆素E.白芷内酯
65.根据香豆素和木脂素的生源关系,它们的前体化合物为:
E
A.对羟基桂皮酸B.亮氨酸C.邻羟基桂皮酸D.谷氨酸E.铬氨酸
66.游离香豆素类化合物可溶于热氢化钠水液,是由于结构中含有:
A
A.内酯环B.酚羟基C.甲氧基D.酮基E.不饱和酮
67.TLC色谱,展开剂:
氯仿-醋酸-水(4:
1:
1),下列化合物Rf值最大的是:
D
A.七叶苷B.白瑞香素C.七叶内酯D.8-甲氧基香豆素E.东莨菪素
68.MS谱为Mm/z162(80)及134(100)峰的化合物为:
B
A.香豆素母核B.7-OH香豆素C.6,7-OCH3香豆素D.7-OCH3香豆素E蛇床子素
69.能使游离香豆素和香豆素苷类分离的溶剂为:
D
A.甲醇B.乙醇C.沸水D.乙醚E.热浓碱水
70.下列在异羟肟酸铁反应中产生异羟肟酸的试剂为:
C
A.三氯化铁B.三氯醋酸C.盐酸羟胺D.氢氧化钠E.对甲基苯胺
71.下列化合物从结构上看既具C6-C3基本骨架结构又具顺邻羟基桂皮酸内酯结构的为:
C
A.苯丙酸B.异香豆素C.香豆素D.木脂素E.木脂素
72.游离的香豆素:
A
A.可溶于热的NaOH溶液
B.易溶于冷水
C.在浓碱溶液中长时间加热后用酸酸化可恢复为原来的化合物
D.极易溶于冷的石油醚
E.不溶于沸水
73.以下为七叶内酯母核的结构类型的是:
A
A.简单香豆素B.简单木脂素C.异香豆素D.呋喃香豆素E.新木脂类
74.下列论述正确的是:
E
A.小分子香豆素及其苷类,多有香味,有挥发性及升华性
B.香豆素与浓碱长时间共沸,则可能转变为稳定的邻羟其桂皮酸盐
C.游离的香豆素未与糖形成苷类,所以极性低,难溶于水
D.香豆素母核上引入7-OH后即有强烈的蓝色荧光,所以7,8-二OH香豆素也呈蓝色荧光
E.检查香豆素类6位是否有取代时,应先进行Gibb’s反应和Emerson反应,若呈阴性反应,再进行水解后,进行Gibb’s反应和Emerson反应,若呈阳性表示6位无取代,若仍呈阴阴性则表示6位有取代
75.木脂素的基本结构特征为:
A.单分子对羟基桂皮醇衍生物
B.二分子C6-C3缩合
C.四分子C6-C3缩合
D.多分子C6-C3缩合
E.三分子C6-C3缩合
76.五味子中五味子素的母核结构类型为:
C
A.吡喃香豆素B.简单香豆素C.联苯环辛烯型木脂素D.环木脂内环E.单环氧木脂素
77.下列在可见光下能显示荧光的化合物为:
A
A.7-OH香豆素类
B.7,8-二OH香豆素类
C.7,8-呋喃香豆素类
D.6,7-呋喃香豆素素
E.6,7-二OCH3香豆素
78.下列含有香豆素成分的中药是
A.厚朴B.五味子C.补骨脂D.满山红叶E.人参
79.进行Gibb’s反应的条件是:
A
A.弱碱性B.弱酸性C.强酸性D强碱性E.中性
80.香豆素的结构可以看成是:
B
A.酪氨酸缩合成的内脂
B.顺邻羟基桂皮酸缩合的内脂
C.酚类化合物缩合的内脂
D.反邻羟基桂皮酸缩合的内脂
E.酪类化合物水解而成
81.黄今苷为:
A
A.黄酮B黄酮醇C.二氢黄酮醇D.二氢黄酮E.查耳酮
82.通常不发生盐酸-镁粉反应的是:
E
A.二氢黄酮B.黄酮醇C.二氢黄酮醇D.黄酮E.异黄酮
83.下列化合物经水解生成4,5-二甲氧顺邻羟基桂皮酸的为:
C
A.4,5-二甲氧基香豆素
B.7,8-二甲氧基香豆素
C.6,7二甲氧基香豆素
D.5,6二甲氧基香豆素
E.6,8二甲氧基酯香豆素
84.下列多数具有香味的物质为:
C
A.游离黄酮类B.香豆素苷C.游离香豆素D.蒽醌类E.三帖类和甾体类
85.硅胶G,TLC,以甲苯:
氯仿:
丙酮(40:
25:
25)展开,Rf值最小的为:
E
A.槲皮素(3,5,7,3’,4’-五OH黄酮)
B.异鼠李素(3,5,7,4’-四OH,3’-OCH3黄酮)
C.山奈酚(3,5,7,4’-四OH黄酮)
D.高良姜素(3,5,7-三OH黄酮)
E.桑色素(3,5,7,2’,4’,-五OH黄酮)
86.黄酮类化合物提取方法中的碱溶酸沉淀,适用于提取的化合物为:
C
A.具酚羟基的黄酮苷类
B.具酚羟基的游离黄酮
C.具酚羟基的游离黄酮和水溶性的酸性黄酮苷类
D.具酚羟基的游离黄酮和水溶性小的酸性黄酮苷类
E.甲醇化的游离黄酮和黄酮苷类
87.与查耳酮互为异构体的是:
C
A.黄酮B.异黄酮C.二氢黄酮D.黄酮醇E.橙酮
88.某中药提取液不加镁粉,只加盐酸即产生红色,则提示其可能含有的物质为:
C
A.黄酮B.黄酮醇C.花色素D.异黄酮E.二氢黄酮
89.黄酮与二氢黄酮NMR谱的主要区别在于:
C
A.A环质子峰的差异
B.B环质子峰的差异
C.C环质子峰的差异
D.A、B、C环质子峰的差异
E.A和B环质子峰的差异
90.颜色随PH不同而改变的化合物是:
E
A.异黄酮B.查耳酮C.二氢黄酮醇D.黄酮醇E.花青素
91.与硼酸反应呈亮黄色的黄酮为:
C
A.4’-羟基黄酮
B.3’-羟基黄酮
C.5-羟基黄酮
D.3-羟基黄酮
E.7-羟基黄酮
92.不同类型黄酮进行PC,以2%~6%乙酸水溶液展开时,几乎停留在原点的为:
A
A.黄酮B.二氢黄酮醇C.二氢黄酮D.花色素E.异黄酮
93.下列酸性最强的黄酮类化合物为:
B
A.5-羟基黄酮B.4’-羟基黄酮C.3’-羟基黄酮D.3-羟基黄酮E.4-羟基二氢黄酮
94.黄酮类化合物显黄色时,其结构特点为:
D
A.具有色原酮
B.具有色原酮和助色团
C.具有2-苯基色原酮
D.具有2-苯基色原酮和助色团
E.具有黄烷和助色团
95.下列与2’-羟基耳查酮互为异构体的物质为:
A
A.二氢黄酮B.花色素C.异黄酮D.黄酮E.黄酮醇
96.黄酮类化合物UV光谱常出现两主要吸收峰,称为|带与||带,其中|带是由:
B
A.苯甲酰系统引起的B.桂皮酰系统引起的C.整个分子结构引起的D.C环酮基引起的E.邻二酚羟基引起的
97.葛根中的黄酮类成分主要属于:
C
A.黄酮B.黄酮醇C.异黄酮D.橙酮E.查耳酮
98.下列黄酮中酸性最强的为:
A
A.7,4-二羟基黄酮
B.5,7-二羟基黄酮
C.3,7-二羟基黄酮
D.3,5-二羟基黄酮
E.3-羟基黄酮
99.下列各种溶液中,聚酰胺对黄酮类化合物的吸附最弱的是:
D
A.水B.乙醇C.丙酮D.氢氧化钠水溶液E.甲醇
100.水溶性最大的黄酮类化合物为:
B
A.黄酮B.花色素C.查耳酮D.二氢黄酮E.异黄酮
101.黄酮类化合物色谱检识常用的显色剂为:
E
A.FeCI3试剂B.盐酸-镁粉试剂C.Gibb’s试剂D.2%NaBH4甲醇溶液E.1%AICI3甲醇溶液
102.陈皮中的橙皮苷属于:
C
A.查耳酮类B.花色素类C.二氢黄酮类D.异黄酮类E.黄酮类
103.黄酮类化合物的基本碳架是:
C
A.C6-C6-C3B.C3-C6-C3C.C6-C3-C6D.C6-C3E.C6-C6-C6
104.下列化合物中,大多数具香味的是:
C
A黄酮苷元B.蒽醌苷元C.香豆素苷元D.甾体皂苷元E.三萜皂苷元
105.下列不属于平面型结构的黄酮类化合物为:
E
A.黄酮醇B.黄酮C.查耳酮D.花色素E.二氢黄酮
106.可与氨性氯化锶试剂反应,生成绿色乃至黑色沉淀的是:
D
A.3’,7-二OH黄酮B.5,7-二OH黄酮C.3’,5’-OH黄酮
D.3’,4’-二OH黄酮E.6,8-二OH黄酮
107.黄芩苷可溶于:
E
A.水B.甲醇C.乙醇D.丙酮E.热乙酸
108.下列最难被酸水解的物质是:
B
A.橙皮苷B.葛根素C.花色素D.大豆苷E.黄芩苷
109.在碱液中能很快产生红或紫色的黄酮类化合物为:
A
A.二氢黄酮B.查耳酮C.黄酮D.黄酮醇E.异黄酮
110.可用于区别3-羟基黄酮和5-羟基黄酮的显色反应为:
C
A.盐酸-镁粉反应B.氨性氯化锶反应C.二氢氧锆-柠檬酸反应
D.醋酸镁反应E.四氢硼酸反应
111.大豆素是:
C
A.黄酮黄酮醇B.异黄酮C.二氢黄酮醇D.二氢黄酮醇E.二氢黄酮
112.下列化合物进行聚酰胺柱色谱分离,以浓度从低到高的乙醇洗脱,最先被洗脱的为:
D
A.2’,4’-二羟基黄酮B.3’,4’-二羟基黄酮C.4’-OH黄酮醇
D.4’-羟基异黄酮E.4’-羟基二氢黄酮醇
113.能使游离黄酮和黄酮苷分离的溶剂为:
D
A.乙醇B.碱水C.甲醇D.乙醚E.丙酮
114.为保护黄酮母核中的邻二酚羟基,在提取时可加入的化合物为:
C
A.AICI3B.Ca(OH)2C.H3BO3D.NH3H2OE.NaBH4
115.分离黄酮苷元混合物用的层析方法为:
B
A.大孔吸附树脂层析
B.聚酰胺吸附层析
C.纤维素层析
D.离子交换层析
E.凝胶层析
116.下列不显色的化合物为:
C
A.异黄酮B.黄酮醇C.二氢黄酮醇D.花青素E.查耳酮
117.大豆苷是:
E
A.黄酮B.黄酮醇C.查耳酮D.二氢黄酮E.异黄酮
118.将总黄酮溶于乙醚,用5%NaHC3萃取可得到的物质为:
E
A.5,7-二羟基黄酮
B.3’,4’-二羟基黄酮
C.5-q羟基黄酮
D.5,8-二羟基黄酮
E.7,4’-二羟基黄酮
119.石菖蒲挥发油中α-细辛醚、β-细辛醚、欧细辛醚三者的分离最好采用:
E
A.纸层析B.H3BO3-硅胶层析C.硅胶层析D.聚酰胺层析E.AgNO3硅胶层析
120.分馏法分离挥发油时,主要的分离依据为:
C
A.溶解性的差异B.密度的差异C.沸点的差异D.官能团化学性质的差异E.酸碱性的差异
121.不是二萜的化合物是:
D
A.穿心莲内酯B.银杏内酯C.甜菊苷D.青蒿素E.雷公藤内酯
122.不属于二萜类的化合物是:
E
A.银杏内酯B.穿心莲内酯C.紫杉醇D.雷公藤内酯E.七叶内酯
123.色谱法分离萜类化合物最常用的吸附剂是:
A
A.硅胶B.酸性氧化铝C.葡聚糖凝胶D.碱性氯化铝E.聚酰胺
124.环烯醚萜类化合物多数以苷的形式存在于植物体内的原因是:
A
A.结构中具有半缩醛羟基
B.结构中具有环状半缩醛羟基
C.结构中具有缩醛羟基
D.结构中具有烯醚键羟基
E.结构中具有环状缩醛羟基
125.由甲戊二羟酸衍变而成的化合物类型为:
E
A.糖类B.木脂素类C.黄酮类D.有机酸类E.萜类
126.具有挥发性的脂肪族成分的化合物是:
C
A.桉油精B.丁香酚C.鱼腥草素D.桂皮醛E.异桂皮醛
127.青蒿素抗疟作用与结构中最密切有关的基团为:
C
A.内酯环B.内酯羰基C.过氧基D.醚基E.以上基团都密切有关
128.龙胆苦苷的母核属于环烯醚萜类中的:
C
A.环烯醚萜型
B..4-无取代基环烯醚萜型
C.7~8裂环烯醚萜型
D.5~6裂环烯醚萜型
E.7~8双键环戊烯型
129.经甲戊二羟酸途径衍生而来的化合物为:
D
A.香豆素B.黄酮C.木脂素D.萜E.生物碱
130.以色谱法去除萜苷粗提物中的水溶性杂质的首选固定相为:
E
A.氧化铝B.硅胶C.阴离子交换树脂D.阳离子交换树脂E.大孔吸附树脂
131.需经适当加热,方可溶于氢氧化钠水溶液的萜所具有的基团或结构为:
A
A.内酯B.醇羟基C.糖基D.羟基E.酚羟基
132.环烯醚萜苷水解后的苷元性质活泼,溶于进一步发生聚合反应,是由于其分子结构中具有:
C
A.单萜结构B.双键C.半缩醛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