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80173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76 大小:210.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7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教案目录

第一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

第1课时连加、连减

第2课时加减混合运算

第3课时使两个数量同样多的实际问题

第4课时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第二单元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

第1课时多边形的认识

第2课时认识平行四边形

第3课时有趣的七巧板

第三单元表内乘法

(一)

第1课时乘法的初步认识

(1)

第2课时乘法的初步认识

(2)

第3课时1~4的乘法口诀

(1)

第4课时5的乘法口诀

第5课时乘加、乘减

第6课时6的乘法口诀

第四单元表内除法

(一)

第1课时认识平均分

(1)

第2课时认识平均分

(2)

第3课时两种分法对比

第4课时除法的初步认识

第5课时用1~6的乘法口诀求商

第6课时复习

第五单元厘米和米

第1课时线段的初步认识

第2课时认识厘米

第3课时认识米

第4课时我们身体上的“尺”

第六单元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

(二)

第1课时7的乘法口诀

第2课时用7的乘法口诀求商

第3课时8的乘法口诀

第4课时用8的乘法口诀求商

第5课时9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

第6课时乘法口诀表

第7课时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

第8课时复习

第七单元观察物体

第1课时从前、后、左、右观察物体

第八单元期末复习

第1课时数的运算

(1)

第2课时数的运算

(2)

第3课时图形世界

第4课时应用广角

一100以内加减法(三)

第1课时连加、连减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页例1、“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

1.学生根据连加、连减算式主动思考笔算过程并用竖式计算,学生用竖式笔算连加、连减,掌握把两个竖式连起来写的笔算方式,并能正确地笔算。

2.学生经历连加、连减笔算方式的思考,计算过程,体会加减笔算在新背景下的应用过程,感受知识的发展过程,培养利用旧知学习新知的能力,积累计算学习的经验。

教学重点:

连加、连减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连加、连减竖式的简便写法。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

同学们,你们喜欢折纸船吗?

老师告诉你们这有三个好朋友在折纸船呢!

课件出示:

教材第1页例1情景图。

师:

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

生:

他们三个人折的数目不一样多,最左边的小朋友折了19只,中间的小朋友折了27只,最右边的小朋友折了26只。

师:

同学们发现的信息真不少。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1。

师:

你想到了什么问题呢?

对于学生提出的比较简单的问题就当场解决,如果学生能提出“三人一共折了多少只?

”的问题就进入下一环节的探究;如果学生没有提出这个问题教师就作为参与者,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师:

求三人一共折了多少只?

该用什么方法计算呢,谁能列出算式?

生:

19+27+26

师:

想一想,先算什么,再接着算什么?

自己试一试怎样列竖式计算。

学生尝试自己列竖式计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可能出现的算法有:

(1) 

(2) (3)

这几种方法都是计算连加的基本方法,教师应给予肯定。

三个数连加的竖式,学生以前没有用过,如果交流不出来,教师可作为参与者交流。

【设计意图:

个性化算法的交流是学生体验成功的平台,同时,也是互相学习的方式。

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学习新知识,培养学生优化自己算法的意识和能力,体验算法多样化】

2.教学试一试。

3.师:

同学们,学习了连加竖式的计算,你能试试用竖式计算90-25-28吗?

学生尝试自己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并了解情况。

组织交流,展示学生的方法:

(1) 

(2) (3)

重点让学生说说第

(1)种和第

(2)种算法,是怎样想的。

如果学生交流时,没有出现第(3)种方法,教师就作为参与者,引导学生思考:

可以先算出两个减数的和,再从被减数中减去这两个减数的和,这是为什么呢?

三、巩固拓展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先观察,再在竖式上计算。

交流每一步的得数,说明连加、连减一般像这样把竖式连起来写比较方便。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指名板演。

根据板演题交流竖式写法和计算过程。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独立读题并解答在课本上,指名一人板演。

交流列式和结果,并要求口答。

提问:

根据哪两个条件求的一共摘了多少个?

又根据什么求的还剩多少个?

四、全课小结

1.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和疑问?

2.课堂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其余四小题,第3题。

 

第2课时加减混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4页例2、“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

1.学生主动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算式,学会加减混合的笔算,掌握用竖式笔算的过程,并能灵活应用口算和笔算正确地进行计算。

2.学生经历加减混合笔算的计算过程,体会加减口算和笔算在新背景下的应用,感受知识的综合应用,积累计算学习的经验,发展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

加减混合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计算时合理选择口算。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

同学们都喜欢讲故事,现在,谁能看着情景图讲故事?

(课件出示教材第3页例2情景图)

学生讲故事时,关注学生是否发现了情景图中的数学信息:

男生一共折了38只小纸船,女生一共折了42只小纸船,送给幼儿园33只。

师:

谁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对学生提出的一步计算的简单问题可以现场解答。

如果学生能提出“还剩多少只”的问题,就进入下一个环节的探究,学生提不出来,教师参与启发提出。

二、自主探究

1.教学题2。

师:

要求“还剩多少只”怎样列算式?

在学生列出38+42-33之后,启发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如:

男生折了38只,加上女生折的42只,就是一共折的只数,送给幼儿园33只,就是减少33只,所以要从总只数里面减去33。

如果有学生列出两个算式:

38+42=80(只),80-33=47(只),教师也给予肯定,师生一起把两个算式改为一个算式:

38+42-33,告诉学生这样的算式叫作加减混合算式。

师:

这样的加减混合算式,你会计算吗?

试一试。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及时巡视,一方面,发现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及时的鼓励和必要的指导;另一方面,了解学生在计算中出现的问题,准备下一步组织学生交流。

师:

把你的算法和结果向大家介绍一下,说一说先算的什么,又算的什么,结果是多少。

一般方法是:

先算38加42,再减33,结果等于47。

如果出现先算42-33,再加38,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并谈谈看法。

同时说明一般情况下的计算方法。

师:

加减混合运算,一般情况下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谁愿意把你用竖式计算的方法给大家介绍一下?

多数学生可能会用两个竖式计算,如果学生出现一个竖式的,就直接指导,如果没有出现,教师主动介绍。

师:

加减混合运算,也可以用一个竖式进行计算……

2.教学试一试。

师:

同学们看这道加减混合运算的题,请你自己算一算,检查一下加减混合运算知识学得怎么样。

课件出示:

教材第3页“试一试”。

教师巡视的时候,要特别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做完后交流计算的结果。

三、巩固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分组练习,两人板演。

检查交流,说一说各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检票笔算过程。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明白题意:

先算加20的得数,再算减6的结果。

提问:

这道题你能用什么方法算?

为什么可以用口算?

学生口算并在方框里填写得数,然后校对。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明确计算要求,让学生说说每题里哪一步可以用口算。

让学生计算左边一列两题,指名板演。

交流:

每题里哪一步的笔算,哪一步用的口算?

第二小题的竖式里66哪里来的?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在课本上列式解答。

提问:

根据什么求的第一个问题?

再根据什么求的第二个问题?

学生说一说。

两个问题间有什么关系?

5.做“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弄清条件和问题。

请学生想一想:

先根据什么求第一个问题,再根据什么求第二个问题?

想好后互相说一说。

再让学生交流想的过程。

四、全课小结

1.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和疑问?

2课堂作业: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其余三小题,第3题右边两小题。

(2)“想想做做”第5题列式在课本上。

第3课时使两个数量同样多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6—8页例3和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把两种物体的数量摆得“同样多”的操作活动过程,学会并能正确地用“多的去掉”“少的添上”或“移多补少”的方法把两种物体摆得“同样多”。

2.使学生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这类问题里大小不同的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把两种物体摆得“同样多”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

同学们,你们喜欢穿珠子吗?

瞧,小军和芳芳在聊什么呢?

课件出示:

教材第6页例3情景图。

师:

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生:

小军穿了8个彩珠,芳芳穿了12个彩珠。

二、自主探究

师:

要让两串彩珠同样多,你有什么办法?

先用圆片摆一摆,再和同学交流。

学生动手摆圆片,交流自己的办法。

组织学生交流做法,重点说清自己的想法。

学生的方法可能有:

·我在第一行摆了8个圆片表示小军穿的彩珠,然后在第二行摆了12个圆片表示芳芳穿的彩珠。

观察后我发现,如果再让小军穿4个彩珠就和芳芳同样多了。

·我也在第一行摆了8个圆片表示小军穿的彩珠,然后在第二行摆了12个圆片表示芳芳穿的彩珠。

但是我是想把芳芳穿的彩珠拿走4个,这样他们穿的彩珠个数也就同样多了。

·我也在第一行摆了8个圆片表示小军穿的彩珠,然后在第二行摆了12个圆片表示芳芳穿的彩珠。

如果我们手边没有别的彩珠,就可以把芳芳穿的2个彩珠拿给小军,这样他们穿的彩珠个数也可以相等。

师:

同学们,你们的办法都很好。

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生1:

我觉得动手操作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生2:

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三.组织练习,巩固内化。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题目,理解题意。

学生摆小棒操作,并根据操作的结果完成填空。

全班交流,说说想的过程。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1)出示第1小题。

出示题目,理解题意。

学生先填空,再交流结果。

(2)出示第2小题。

引导看图:

这两个条形各表示什么数量呢?

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追问:

明明比大力多20枚邮票,为什么只给10枚后,两人就同样多?

还可以怎样使两人邮票的枚数同样多?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题目,理解题意,独立完成。

追问:

求卖掉多少只鸡后,鸡和鸭就同样多就是求什么?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题目,理解题意。

口答第2小题,启发学生想象两盆花排列的样子,并尝试着想象调整盆花的过程。

也可以让学生通过画图解决问题。

四.回顾总结,概况内容。

提问:

今天学习的是解决怎样的问题?

(把两个大小不同的数量摆成同样多的问题)

通过什么活动学会解决这样的问题的?

你知道这类问题可以怎样解决吗?

 

第4课时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9页例4和“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会分析“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

2.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分析“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

教学难点:

使学生学会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

同学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