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二轮复习 第二版块 中国近现代史 作业江苏专用.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428569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二轮复习 第二版块 中国近现代史 作业江苏专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届二轮复习 第二版块 中国近现代史 作业江苏专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届二轮复习 第二版块 中国近现代史 作业江苏专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届二轮复习 第二版块 中国近现代史 作业江苏专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届二轮复习 第二版块 中国近现代史 作业江苏专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二轮复习 第二版块 中国近现代史 作业江苏专用.docx

《届二轮复习 第二版块 中国近现代史 作业江苏专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二轮复习 第二版块 中国近现代史 作业江苏专用.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二轮复习 第二版块 中国近现代史 作业江苏专用.docx

届二轮复习第二版块中国近现代史作业江苏专用

“中国近现代史”专练

(一)~(三)

“中国近现代史”专练

(一)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题,每题3分,共24分)

1.鸦片战争以后,通过一系列条约,列强攫取的各种特权构成了对中国实施“准统治权”的制度。

在这一条约制度中,有一项居于中心地位成为其他条约特权的基础。

这一特权是(  )

A.租界特权       B.关税自主权

C.领事裁判权D.最惠国待遇

解析:

选C 租界特权过于宽泛,不符合这一具体特权地位的描述,故A项错误;关税自主权有利于列强对华商品输出,但并非“居于中心地位”,故B项错误;领事裁判权又称“治外法权”,是外国列强向中国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侵略,行使其他各种特权的重要保障,它构成每一条约的基础,贯穿于每一条约的条款中,“居于中心地位”,故C项正确;最惠国待遇有利于列强互相援引,扩大侵略权益,但并非“居于中心地位”,故D项错误。

2.中国社科院马勇在《重新认识近代中国两大主题》一文中指出:

“1895年之后短短几年时间,外国资本像钱塘大潮一样涌进中国,过去几十年中国人无法梦想的增长迅即实现,开平煤矿、汉冶萍公司等资源很快得到开发。

”据此推断作者的观点是(  )

A.西方侵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B.甲午战争使中国遭受严重经济侵略

C.西方经济侵略阻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

D.西方资本涌入促进了民族经济发展

解析:

选D 据材料信息“外国资本像钱塘大潮一样涌进中国,过去几十年中国人无法梦想的增长迅即实现,开平煤矿、汉冶萍公司等资源很快得到开发”可知,作者认为西方资本涌入促进了民族经济发展,故D项正确。

3.20世纪初,中国掀起了新一轮投资热和出口热,民族工业进入“短暂的春天”,有史学家称之为洋务运动后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

两次工业化浪潮都(  )

A.承担了民主革命的重任 B.推动了政治体制的变化

C.体现了政府的主导作用D.有利于近代思想的发展

解析:

选D 洋务运动是洋务派领导的,不可能承担民主革命的重任,故A项错误;洋务派不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主张中体西用,维护封建专制制度,故B项错误;洋务运动是在清政府的主导下进行的,而20世纪初的工业化浪潮是在民族资产阶级推动下出现的,政府没有起主导作用,故C项错误;洋务运动的开展推动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近代思想的发展,20世纪初民族工业的发展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传播了民主科学思想,故D项正确。

4.“以往搞革命的人,眼睛总是看着上层的军官、政客、议员,以为这些人掌握着权力,千方百计运动这些人来赞助革命”,如今“上层的社会力量显得何等的微不足道。

在人民群众中所蕴藏的力量一旦得到解放,那才真正是惊天动地、无坚不摧的”。

中国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识上的这种转变直接促进了(  )

A.新文化运动的蓬勃兴起 B.五四运动的爆发

C.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D.北伐战争的发动

解析:

选C 由材料可知,中国部分先进知识分子开始认识到人民群众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这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答案为C项。

5.国共两党曾积极开展农村动员工作,在广州、武汉等地培训大量农民运动干部,并利用革命刊物发表了一系列以农村、农民为题材的文章。

这些情形出现的历史背景是(  )

A.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广泛建立

B.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

C.国共两党停止内战走向合作

D.土地改革的全面推行

解析:

选B 根据材料中国共两党均积极开展农村动员工作可知,这应该是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故B项正确。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广泛建立是在土地革命时期,故A项错误;国共两党停止内战走向合作是在全面抗战开始之后,故C项错误;土地改革的全面推行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故D项错误。

6.美国作家斯诺曾这样记述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抗日根据地:

“许多内战时期远飏(逃窜)的地主,现在重新回家,他们可以像农民一样领受新地;这些人照样有平等的选举权,并有权参加政府的工作。

商人和小资本家也一样可以参加政治生活。

”这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  )

A.坚持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

B.执行国民政府的行政命令

C.抛弃阶级斗争的基本立场

D.保障政治权利的绝对平等

解析:

选A 材料表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地主、商人、小资本家一起抗日,坚持了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故A项正确;B、C、D三项在材料中皆无从体现。

7.周恩来在一次会议上强调要建成一个基本完整的工业体系,需要三个五年计划或者再多一点时间,毛泽东则认为“要保护干部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不要在他们头上泼冷水”。

这一分歧最有可能发生在(  )

A.20世纪40年代B.20世纪50年代

C.20世纪60年代D.20世纪70年代

解析:

选B 20世纪40年代末新中国刚刚成立,当时的主要经济任务是恢复国民经济,不太可能提到建设完整的工业体系,故A项错误;1952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周恩来认为需要较长时间,而毛泽东则认为可以更快,故B项正确;20世纪60年代已经建立起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故C项错误;20世纪70年代完整的工业体系已经建成,故D项错误。

8.1985年1月,“中央一号”文件规定:

除个别品种外,国家不再向农民下达农产品统购派购任务,按照不同情况,分别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

其主要目的在于(  )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取消农业税减轻农民负担

C.推动农业生产适应市场需求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

选C 1978年后我国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故A项错误;直到2006年农业税才被取消,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中“国家不再向农民下达农产品统购派购任务”“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的信息可知,其目的是推动农业生产适应市场需求,故C项正确;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14分)

9.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香港和五口输入的外国商品,使中国几千年来的社会经济结构被侵蚀而逐步改组。

当一部分人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破产的时候,总会有一批生产者被抛出生产之外,成为多余的人。

据那个时候西方人的观察,“中国工人伙多,有用之不竭之势。

所得区区工价,实非美国工人所能自给。

上海如此,他处尤为便宜,盖该口工价已较内地丰厚。

致远方男女来谋食者日繁有徙,离家不计也”。

面对这种情况,因西方势力楔入而产生的经济变化只能像水面波纹一样层层翻出,缓缓荡开。

新的生产方式在取代着旧的生产方式,并因此而造成了城乡社会生活的种种变化。

但问题的复杂性在于:

这种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具有两重意义。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买办是近代中国一个特殊的经纪人阶层,具有洋行的雇员和独立商人的双重身份,是外国人可以直接影响的一部分中国人。

按照相关统计,1872~1913年中国共开办145家新式企业,已知投资人202人,其中人数最多的是地主和官僚,有113人;其次即是买办,有50人。

“买办不仅在数量上、投资的规模上极力侧身于近代工商企业,而且获利颇丰。

买办的这些活动,给社会的各个阶层做出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带动了国人投资近代新式企业的热情,有利于近代民族资产阶级队伍的扩大。

”买办对普通人的生活也产生很大影响,农村通过他们才用上了物美价廉的煤油、洋布和其他棉织品。

——摘编自《买办与中国近代社会阶层的变迁》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社会经济结构被侵蚀而逐步改组”的表现,概括指出其“两重意义”。

(6分)

(2)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买办”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6分)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向。

(2分)

解析:

(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国几千年来的社会经济结构被侵蚀而……成为多余的人”“新的生产方式在取代着旧的生产方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近代民族工业、外商企业逐步产生;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两重意义,一重意义是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对封建专制制度形成了冲击,二重意义是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导致新的经济因素的产生,促进社会变革。

(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买办……具有洋行的雇员和独立商人的双重身份……其次即是买办,有50人”,得出买办具有洋行雇员和独立商人的双重身份,此外买办还是近代工商业的投资者;第二小问,据材料二“买办的这些活动,给社会的各个阶层做出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农村通过他们才用上了物美价廉的煤油、洋布和其他棉织品”进行归纳,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由于买办依附于洋人,对中国革命有阻碍作用,他们也是中国革命的对象之一。

第(3)问,从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可知,中国近代逐步走向近代化。

答案:

(1)表现:

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近代工业逐步产生。

意义:

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加速了旧制度的崩溃;新的经济因素产生,促进近代社会变革,中国社会逐步融入工业文明潮流。

(2)特点:

具有洋行雇员和独立商人的双重身份;近代工商业的重要投资者。

影响:

推动了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丰富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有利于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由于依附洋人,阻碍中国革命,成为近代中国革命对象之一。

(3)趋向:

逐步迈向近代化(现代化)。

“中国近现代史”专练

(二)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题,每题3分,共24分)

1.著名学者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溃》一书中写道:

在签订《南京条约》的过程中,英国外交家们极为重视条约中的字句和语法,而清朝官员并不细加审查,一览即了,他们反倒重视文件措辞、格式是否谦卑恭敬,重视互相见面到底是鞠躬还是下跪。

这从本质上反映(  )

A.缺乏近代外交经验   B.不了解世界形势

C.两国治理秩序差异D.不懂得国际公法

解析:

选C 缺乏近代外交经验只是表象,不了解世界形势也不是本质上的区别,故A、B两项错误;由材料中“英国外交家们极为重视条约中的字句和语法,而清朝官员并不细加审查,一览即了,他们反倒重视文件措辞、格式是否谦卑恭敬,重视互相见面到底是鞠躬还是下跪”可以看出此时中国与英国在外交的礼仪上存在很大差异,而这种差异的背后实质上是两国治理秩序的差异,一个是先进的资本主义,一个是落后的封建主义,故C项正确;不懂得国际公法只是外交知识的欠缺,也不是实质,故D项错误。

2.学者马勇认为:

“甲午战后,朝野上下很快重建了维新共识,着力克服先前三十多年洋务新政埋头经济不问政治的偏向,开始有限度地进行政治改革,地方自治、民间经济、政府管控之外的社会逐渐发育和成熟,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级即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就在政府和外国资本的夹缝中艰难成长。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

A.“中体西用”成为维新共识

B.近代民族工业开始创建

C.社会团体彻底摆脱政府管控

D.君主立宪进入改革议程

解析:

选D 材料中这一时期维新共识是“开始有限度地进行政治改革”,而“中体西用”反对政治改革,故A项错误;近代民族工业产生于甲午战前的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不符合时间限制,故B项错误;材料“有限度地进行政治改革”体现出社会团体仍然处在政府管控下,故C项错误;材料“有限度地进行政治改革”指保留君主制的局部改革,君主立宪进入改革议程,故D项正确。

3.美国学者费正清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是“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他说的“没有前途”主要是因为中国民族工业(  )

A.缺乏良好的社会环境B.地区分布呈东密西疏

C.生产技术水平低D.产业结构不合理

解析:

选A 所谓“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就是指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了“短暂春天”。

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榨导致中国民族工业“没有前途”。

故A项正确,B、C、D三项都是由A项决定的,排除。

4.很多重要领导人如汪精卫、孙科、宋子文、毛泽东、董必武、吴玉章、何香凝、唐生智等均在这个政府工作过。

他们在这里共做出二百多项重要决议,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