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石油化工产业现状与展望.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801169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9.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球石油化工产业现状与展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全球石油化工产业现状与展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全球石油化工产业现状与展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全球石油化工产业现状与展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全球石油化工产业现状与展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球石油化工产业现状与展望.docx

《全球石油化工产业现状与展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球石油化工产业现状与展望.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球石油化工产业现状与展望.docx

全球石油化工产业现状与展望

国内外石油化工产业现状与展望

世界石油格局发展

自1860年代以来,石油的定价权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其一是石油公司定价阶段,这个时候买油还可能送煤油灯;其二就是石油输出国组织定价阶段,这个阶段爆发了几次石油危机,发达国家最终运用美元定价权和期货定价机制夺回了原油定价权;其三就是石油期货定价阶段,在这个机制内,美国政府成为了油气等全球大宗资源产品的美元交易的最终贷款人,利润由全球投机者共享。

奥巴马上台之后,美国政府重组全球分工的核心不再是石油霸权,而是以美国内需为核心的能源产业革命,其目的之一就是以美国的可再生能源逐步替代原油。

2009年1月25日美国白宫最新发布的《复兴计划进度报告》中强调,复兴计划的主要投资方向和预期效果包括,推进清洁能源经济:

在三年内将可再生能源的产量增加一倍。

这个全球能源生产方式的革命性转型,改变了国际上对原油的未来需求和预期利益,并导致石油定价机制发生倾覆性变化。

从长远角度看鉴于国际石油资源趋于枯竭,多数产油国的开采能力已接近甚至达到极限;石油长期低价徘徊生产成本提高造成后续投资不足;核能,水、风、太阳能等自然能还是沼气、薪柴等可再生能源都还远没有达到能够真正取代石油作为人类主要能源的程度;以及考虑石油资源垄断性加强等因素,国际油价趋势必然是升高,廉价石油时代实际上已成为过去。

国际能源署在其最新《世界能源展望》报告中预测,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并按2007年美元币值计算,2008至2015年原油平均价格可能在每桶100美元左右,到2030年油价可能会超过120美元。

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秘书处最新发布国际石油市场报告认为,目前大多数经济信号都显示2010年国际石油需求将出现大幅度增长,如果世界经济能够稳步复苏,国际石油需求将在2009年下降140万桶/日后,于2010年重新开始增长,有望达到日增80万桶,其中美国的原油需求仍然是需求增长的主要动力。

 报告认为,增长的需求将主要通过非欧佩克产油国产量增加来满足。

报告预计,2009年非欧佩克产油国原油产量有望增加41万桶/日。

2010年,非欧佩克产油国产量有望再增加36万桶/日,达到5120万桶/日。

增长的部分主要集中在巴西、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美国和加拿大等国,而墨西哥、英国和挪威的原油产量则可能出现大幅下滑。

 虽然欧佩克在报告中相应调高了今明两年国际市场对欧佩克原油需求的预期,但其总体下滑的趋势并未改变。

欧佩克预计,2009年国际市场对欧佩克的原油需求为2870万桶/日,较去年减少了230万桶/日,2010年需求预计为2850万桶/日,较2009年下滑20万桶/日。

欧佩克10月份原油产量较上月增加4万桶/日,达到2899万桶/日。

报告显示,10月份,美国商品油储备下降了1940万桶,回落到10.89亿桶,也是自2007年12月以来的最大降幅,其中汽油和蒸馏油库存降幅几乎占到了总量的一半。

尽管如此,美国商品油库存总量仍然比过去五年平均储备水平高出7000万桶。

10月份,美国成品油储备下降430万桶,但仍远远高于过去五年的平均储备水平。

工业部门对成品油需求增加、更多的运输活动,以及美国成品油储备的下降帮助改善了成品油市场状况,但原油成本的增加抑制了成品油价格降低,也压缩了石油精炼企业的效益。

虽然冬季的到来可以为成品油市场注入活力,刺激石油精炼企业的生产活动,但是目前成品油储备水平过高的现状依然会限制炼油企业的产量,进而影响原油储备水平。

 

炼油领域现状与展望

2008年中国原油产量达1.89亿吨,年均增长2.04%,同比增长2.3%,位居世界第五位,同期中国进口原油1.79亿吨,比上年增长9.6%。

天然气产量可达760亿立方米,中国已成为世界天然气生产大国。

2009年原油目标产量为1.92亿吨,同比增长约1.2%;天然气目标产量为86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约13%。

据易贸资讯统计,截至2009年底中国原油加工能力达到4.77亿吨/年,对外依存度已超过50%,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能源消费国,据国土资源部的预测,如不加强勘查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到2015-2020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上升至60%。

2008年中国表观石油消费量将达到3.69亿吨,包括1.92亿吨汽油、柴油、煤油和润滑油消费量,炼油总产能将达到3.8亿吨。

预计到2020年石油消费总量将超过6亿吨左右,天然气消费量将达到2500-3000亿立方米。

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天然气的比例目前只有20%和3.3%,远低于世界平均36%和24%的水平,油气需求的增长和能源结构的优化,都为石油天然气工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空间。

目前我国战略石油储备可用天数为21天,而美、日、德、法的石油储备量分别可用150天、169天、117天和96天。

目前包括XX、XX、镇海、黄岛在内的国家石油储备基地一期已“基本建成”,将启动石油储备基地二期项目建设,预计到2011年中国石油储备基地总库容将达到4460万立方米。

预计在今后5年间亚洲石脑油的需求将以年均4.0%的速度增长,主要原因之一是中国乙烯扩能,同期亚洲石脑油的产量增长只在年均2.8%左右,预计亚太地区国家石脑油的进口量将从2007年的88万吨/日增加到2010年的120万桶/日和2015年的138万吨/日。

中国2007年石脑油的总消费量约为60万桶/日,成为石脑油净进口国,2010年将增加到82.5万桶/日,2015年更增加到110万桶/日以上,将成为亚洲最大的石脑油消费国;韩国2007年石脑油的总消费量约为85万桶/日,2010年将增加到93万桶/日,2015年更增加到102万桶/日;日本是目前亚太地区中最大的石脑油消费国,但近几年不增反降,2007年总消费量在85万桶/日左右,2010年将降至84万桶/日,2015年更降至80万桶/日。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油品消费量也快速增加,2000-2007年间,中国汽油消费年均增长率达到7.4%,2007年中国汽柴油消费量达到18,019万吨。

根据中石化经济研究院的预测,2015年国内成品油的需求量才达到5.3亿吨,供应过剩已无悬念。

目前中国的炼油能力居世界第二位,但炼油整体水平与世界炼油强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从中长期看炼油能力的稳步增加对国家经济发展的意义重大,国家能源局未来三年规划继续扩大炼油规模和加大油气生产基地建设。

截至2009年末,我国原油加工能力约4.77亿吨/年,全国拥有千万吨级炼厂17家,占全国总加工能力的近50%,其中,XX11家,中国石油5家。

2010年中国将逼近6亿吨原油加工能力,建成24个大炼油项目,届时千万吨级规模XX有14个,形成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地区构建起强大的产业集群,其中属于中国石油的有9个,主要包括XX石化、XX石化、XX石化、XX西太、独山子石化、XX石化、XX石化、XX石化、XX石化;属于中国海油的有XX大炼油项目。

预计到2011年中国有效炼油能力达将达到4.4亿吨以上,2015年达到5.6亿吨。

据统计近两年新建项目包括:

中海油XX1200万吨/年于2009年5月投产(二期的1000万吨炼油和100万吨乙烯计划于2012年投产);中石油XXXX1000万吨/年计划于2010年6月投产。

扩建项目分别是:

中石化XX年产800万吨炼油于2009年5月投产,炼油能力扩大至1200万吨/年,中石化XX、中石化长岭、中石化XX1500万吨炼油和百万吨乙烯装置于12月底投产,中石油XX,中石油独山子千万吨炼油于2009年9月投产,中石油XX石化年1000万吨炼油扩建于2009年7月开工将于2010年10月建成投产,XX石化1000万吨炼油扩建项目将于2010年投产。

正在建设和规划的项目有:

中石油2011年投产的XX千万吨炼油和80万吨乙烯项目。

中石油签署协议计划投资550亿元,在XX省揭阳市投资建设2000万吨/年的炼油项目,油源来自委内瑞拉,该项目有望2010年开工建设;中石油集团公司在XXXX市规划建设中石油XX石化二期1000万吨炼油项目,可望在2010年底前获国家发改委核准,XX也将与XX并列成为中石油在国内的最大炼油基地;中石油锦西石化(XX)1000万吨/年异地扩建项目正在等待国家发改委最后核准,炼厂消息人士表示该项目可能因油源问题而进展推迟,最快可能要到2012年有望投产;此外,根据2010年后中石油发展规划,列入建设规划的有XX彭州1000万吨、XX1000万吨、XX1000万吨三大炼油项目、XX大港石化1500万吨改扩建项目、威海镆铘岛1000万吨炼油建设项目;XX石化2000万吨炼油改扩建工程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立项建设,投产后炼油能力将由1350万吨扩大至2550万吨,预计2012年全面投产;中石化镇海炼化公司计划在十二五期间新建一套100万吨/年的裂解装置,届时公司的乙烯产能将达到200万吨/年,由此新建一座1500万吨/年的炼油厂,届时镇海炼化的炼油能力将扩大65%达到3800万吨/年;中海油XX炼油项目二期工程预计2010年5月开工,同时正筹划在XX东营新建一座千万吨炼油和百万吨乙烯工程。

根据新近出台的国家石化振兴规划,未来新出炉的中国十大炼油基地将是:

规模超过3000万吨/年的大型炼油基地——XX、XX、XX、XX;规模超过2000万吨/年的大型炼油基地——XX、XX、XX、XX、XX、曹妃甸。

长期以来受国内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区域间成品油供需矛盾突出,华北、华东、中南和西南地区存在较大缺口,东北和西北地区油品过剩。

新世纪头十年来,我国炼油布局继续遵循靠近资源地、靠近市场、靠近沿海沿江建设的原则,形成了以东部为主、中西部为辅的梯次分布。

原油加工能力主要集中在华东、东北、华南地区,这三大地区分别约占全国炼油能力的32%、21%、15%。

未来中国炼油工业发展和调整的重点之一是使炼油布局进一步适应资源供应格局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按照优化布局、集中发展的原则,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大型炼油基地建设,大力优化炼油产业布局。

未来三年内,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的炼油产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将建成3~4个2000万吨/年炼油、200万吨/年乙烯大型炼化生产基地,全国总共形成20多个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千万吨级原油加工基地。

预计到2015年,华中、西南两个地区仍将存在共2000万吨/年左右的市场缺口;东北、西北两个地区仍将是重要的成品油外输地;华东、华南、华北地区未来几年新建、扩建项目较多,产能增长迅速,将逐步满足当地成品油需求量增长的要求,形成供需大致平衡的局面。

届时我国将主要建成环XX湾(含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和西北炼化工业区,形成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配套的基本格局。

截止2007年底目前中国石油共拥有炼化企业25家,主要生产装置近700套,原油一次加工能力1.4亿吨,乙烯生产能力271万吨,到2010年将建成9个千万吨炼油基地,包括XX石化、XX石化、XX石化、XX西太、独山子石化、XX石化、XX石化、XX石化、XX石化,炼油能力将超过1.7亿吨/年,占全国总能力的40%。

目前国内炼厂主要在东北、西北等油气资源丰富的地区,在南方成品油需求量很大的地区几乎没有炼厂分布,如此布局导致了“北油南运、西油东运”,今后会加强西南及东南沿海地区的炼化产能建设,根据2010年后中石油发展规划,西南地区列入建设规划的有XX彭州1000万吨、XX1000万吨、XX1000万吨三大炼油项目,此外还有XX1000万吨炼油项目、XX大港石化1500万吨改扩建项目、威海镆铘岛1000万吨炼油建设项目,加上预计2009年投产XXXX1,000万吨大炼油和2011年投产的XX千万吨炼油和80万吨乙烯项目,预计到2015年总的炼油能力将达到2.4亿吨左右,此外想与国外公司合作在沿海开发建设两个大型炼化基地,从而形成东北、西部等四个炼化产业带和环渤海炼化产业圈。

到2020年炼油能力预计达到近3亿吨/年,占全国的45%,并建成18个千万吨级炼油基地。

根据中国能源局未来3年的油气规划,建设大型炼油基地由三部分组成:

加快镇海、XX等炼油厂改扩建项目建设;落实建设条件,开工建设XX、XX、XX、XX等大型炼油项目;积极推进委内瑞拉、卡塔尔、俄罗斯等国企业提供原油资源在我国合资建设的大型炼油项目。

产业集中度进一步加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最终“逐步形成XX、XX、XX等规模超过年3000万吨以及XX、XX、XX、XX、XX、曹妃甸等规模超过年2000万吨的大型炼油基地”。

此次规划涉及的东南沿海,中石化是最大受益者。

除此,未来三年内国内炼油产业布局的较大调整还表现在:

淘汰和关停200万吨/年以下低效低质落后炼油产能,推进产业升级;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千万吨级以上炼油、百万吨级乙烯等成套技术装备实现本地化;产品标准进一步提高,2009年车用汽油全部达到国3标准,2010年车用柴油全部达到国3标准,2011年轻质油品收率达到75%,高端石化产品自给率明显提高。

产能过剩隐忧:

2009年国内原油加工能力达5.66亿吨/年。

初步测算,成品油供应能力至少能达3.3亿吨/年。

而从成品油需求预测分析看,2015年国内成品油需求达3亿吨,这就意味着“十二五”期间国内总体炼油产能将过剩。

炼油能力大量过剩,将引起市场恶性竞争、资源浪费等问题。

大量出口成品油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发达国家通过节约资源和寻找替代能源,成品油消费不仅增长趋缓,而且有的已呈负增长。

数据显示,到2015年,亚太地区成品油过剩量将从2008年的3867万吨增加到8781万吨,其中印度、韩国、新加坡、日本等国成品油过剩量将达到1.21亿吨。

与此同时,中东地区的成品油过剩量将从1913万吨猛增至6047万吨,严重挤压我国成品油出口市场。

XX咨询公司副总工程师舒朝霞分析,未来XX产业不仅面临自身产能过剩的问题,还将直面中东产品的冲击。

到2013年,中东和印度新上的炼油项目陆续投产,尤其是中东油品很可能出口到亚洲、非洲等地。

非洲经济不够发达,市场需求少。

主要出口会转向亚洲市场,亚洲市场主要包括中国和印度,而印度国内有很多炼油装置,中国市场便首当其冲。

根据美国NanoMarkets公司在2009年初发布的研究报告中称,严格的燃料限硫规X、劣质原料油增多以及柴油需求的提高,主要炼油装置(催化裂化、加氢裂化、加氢处理和催化重整)以及合成气通过费托合成反应制取燃料所用催化剂需求持续增长,预计到2011年全球炼油工业对催化剂的需求将增长到37亿美元,2015年进一步增加到48亿美元。

在2008年召开的XX炼油催化剂国际技术交流会上,专家认为中国炼油工业正面临原油劣质化、油品质量升级和节能减排三大挑战。

第一,原油劣质化是中国炼油业面临的一大挑战。

世界上优质原油资源也越来越少,新开发原油大多属于重质、劣质或高酸值原油,同时由于劣质原油和优质原油之间的差价越来越大,炼油厂为获取更多利润必然要更多地加工劣质原油。

第二,油品质量升级步伐不断加快是炼油业面临的另一挑战。

随着交通运输快速发展,汽车尾气已经成为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为了控制尾气排放,必须加快推进油品质量升级。

预计全国有可能在2015年前提出实施满足欧Ⅳ排放要求的汽柴油标准。

第三,随着节能减排要求越来越严格,炼油业在促进废弃物低排放方面任务相当艰巨。

因此,其中非常规原油等重质、劣质原油的处理技术(包括升级的加氢和脱碳技术)、超高品质燃料加氢精制技术、IGCC技术、F-T合成技术、以及由重质原料生产低碳烯烃的技术将成为关键技术,这也将成为中国企业加快炼化催化剂发展的必然途径并提供了较好的发展机遇。

2009年第1期《催化剂信息》报道:

石油炼制催化剂总需求预计年均增长2.8%,到2010年达到35亿美元;就数量而言,消费量年均增长2.1%,到2010年达到410万吨。

加氢精制催化剂将是增长最快的炼制催化剂,需求超过催化裂化催化剂。

到2010年加氢精制催化剂消费增速为4.4%/年,达到18亿美元,增长推动力是发达国家降低硫含量规定已到最后阶段;中国、印度和墨西哥等实施某些限硫规定和含硫原油的供应量增加。

催化裂化催化剂将年均增长2.7%,2010年将达到12亿美元,增长的推动力是发展中国家汽油消费量增加。

2010-2015年世界炼油催化剂分类型需求量预测(百万美元)

1995

2000

2005

2010

2015

加氢精制

930

950

1470

1790

2500

催化裂化

810

795

1050

1190

1445

烷基化

155

180

235

225

265

重整和其他

185

205

275

280

340

2010-2015年世界炼油催化剂分地区需求量预测(百万美元)

1995

2000

2005

2010

2015

北美

970

955

1305

1415

1685

西欧

380

365

540

585

715

亚太

410

452

648

835

1190

其他地区

320

358

537

650

960

目前,在全球大约10万亿桶剩余石油资源中,70%以上是重油资源。

而在我国,陆上重油、沥青资源约占石油资源总量的20%以上;油砂预计地质资源量超过60亿吨,可采资源量超过30亿吨;油页岩地质资源量超过470亿吨,技术可采资源量超过160亿吨,可回收量超过120亿吨。

重油将成为我国重要的战略接替资源之一,但技术手段尤其是以委内瑞拉超重油为代表的劣质重油加工技术,已成为制约炼油业务发展的技术瓶颈之一。

中国石油“劣质重油轻质化关键技术研究”重大科技专项日前全面启动,未来公司还将新建数个千万吨级炼厂加工委内瑞拉超重油,这对我国能源安全将产生深远影响。

“劣质重油轻质化关键技术研究”重大科技专项重点是解决中国石油炼化业务目前面临的重大技术难题。

烯烃领域现状与展望

乙烯是用途最广泛的基本有机原料,可用于生产塑料、合成橡胶,也是乙烯多种衍生物的起始原料,其中生产聚乙烯、环氧乙烷、氯乙烯、苯乙烯是最主要的消费约占总产量的85%,乙烯工业作为石油化工的基础,在石化工业乃至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乙烯生产能力往往被看作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裂解的原料烃有气态和液态之分,气态的有炼厂气、天然气的凝析液,液态的有汽油、煤油、柴油。

原油在高温的裂解炉管内生成焦炭,不能长期运转,自今未能在工业应用。

气态原料裂解温度高,乙烯收率高(可达85%),操作方便(裂解管不易结焦),但原料资源少,副产少。

液态原料来源广泛,裂解温度低,收率较低(乙烯收率为25%-30%),但副产物多,便于综合利用,生产中需定时清除炉管内的焦炭。

我国以轻柴油为主要原料,美国以天然气为主,西欧、日本以轻汽油为主。

烃类裂解也有多种具体实施方法,至今只有管式炉法独领风骚,占生产能力的99%以上,各公司开发的技术都有自己的特点。

同是管式炉,也有不同的结构, 总体上看是XX小异。

乙烯的生产流程:

原料经加热后进入裂解炉,产生的高温裂解气先入急冷锅炉快速降温(产生的高压水蒸气可带动压缩机),然后再用冷油和水降温,冷却后的气体进分离工序。

以柴油原料获得的裂解气组成十分复杂,主要是乙烯,丙烯(合计占45%),其余为氢和甲烷(约10%),乙烷和丙烷(约10%),碳四馏分(约10%)以及碳五和以上馏分(约20%)。

少量有害杂质为水、硫化氢、二氧化碳、乙炔等。

通常采用加压低温精馏的方法分离乙烯及各种有用产物,具体工艺流程的安排与裂解气组成及产品纯度要求有关。

 分离提纯中安排有压缩(加压)、脱水、脱硫、脱炔等工序和多个精馏塔,分离后获得乙烯、丙烯(产量与原料有关,以柴油为原料时,产量约为乙烯的40%),其余为氢 - 甲烷,乙烷、丙烷(重新裂解)、碳四馏分(另设装置加以回收利用)、裂解汽油(另设装置生产芳烃)。

整个裂解分离过程需要材料、设备多,尤其是炉管、废热锅炉、大型压缩机、制冷设备、低温换热设备、大型精馏塔都需大量资金投入,而且技术密集,加上生产流程复杂,物料处理最大,整个生产装置形成了庞大的集群。

据美国化工市场联合公司(CMAI)的最新研究报告显示,全球乙烯产能将从2007年的1.25亿t/a增加至2010年的1.45亿t/a,年均增长率为6.8%,2010年全球乙烯产能将过剩1700万t(占需求的15%),装置开工率将低于85%。

据统计2008年全球乙烯市场需求为1.15亿t,比上年减少约400万t,2009全球乙烯需求增幅较小,预计2010年需求将达到1.33亿吨/年,年均增长率为4.9%。

预计2008年至2012年,中东和亚洲新增乙烯产能达到2800多万t,北美和西欧减少750多万t乙烯产能,到2013年,全球闲置乙烯产能将达到5000万t,装置开工率不足90%。

到2013年将增加至1.48亿t/a。

亚洲已经是全球乙烯生产的重要地区,目前亚洲的乙烯生产能力在4000万吨/年左右,在2008-2015年间还将增加2400万吨/年,尤其是中东地区依托其市场优势和廉价原料优势,成为乙烯投资热点地区,而欧美地区乙烯新增能力有限,世界乙烯工业的重心正在向亚太和中东转移,预计2010年中东乙烯产能将达2458万吨/年,乙烯产能平均增速达到9.2%,成为世界乙烯工业发展最快地区,但由于乙烯需求增速较慢预计到2010年中东石化工业将赶超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石化产品出口地,其60%的产品将面向中国和欧洲海外市场,这给国内乙烯工业发展和盈利蒙上了阴影。

据介绍国产乙烯和沙特等地区的乙烯产品相比,在成本上存在着较大的劣势。

我国石脑油裂解装置乙烯成本为530美元/吨,采用乙烷生产乙烯成本为200-240美元/吨,而中东石化的乙烯单套规模则达到了80万-130万吨/年,以乙烷、丙烷、丁烷、凝析油以及液化石油气等轻质烃为原料,成本优势颇为明显。

1962年在XX石化建成投产我国第一套乙烯装置,年产能5000吨,而当时美国的乙烯产能已达200万吨,2005年首次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2007年乙烯生产能力超过1100万吨/年,2008年我国乙烯产能已近1000万吨,相当于1962年的2000倍,其中有600多万吨来自XX,预测产能2009年将增加495万吨/年,2010年将增加112万吨/年,2011年将增加380万吨/年。

2008年全国共生产乙烯9.998Mt,降低了近3个百分点,其中石油集团公司全年共生产乙烯2.675Mt,增长率为3.6%;中石化集团公司主动限产,全年共生产乙烯6.359Mt,降低了近5个百分点。

根据乙烯产量和乙烯当量消费量,近年来中国乙烯自给率基本维持在40%左右,由于乙烯装置原料受上游炼油能力的限制以及乙烯运输困难,目前我国大量进口聚乙烯等衍生品,到2010年即使我国新建和扩建的乙烯装置全部投产,乙烯当量消费缺口仍达1374万吨。

加大建设大型的炼油和烯烃一体化装置,可减少对外依赖性。

表2OO7年全年与2OO8年全年的乙烯产量比较t

企业名称2007年2008年企业名称2007年2008年

燕山化一748519783964XX化一536636581537

齐鲁乙烯8468l0800378兰化2号447503478O88

扬子乙烯8Ol118743608兰化1号234248223372

XX石化2号7l1O47765934辽化74252173848

XX石化1号158394l19715XX乙烯177006l65791

XX乙烯225544170150独山子239229258603

XX乙烯962559954816吉化2号738757684576

中原乙烯211450174767吉化1号134345l09531

XX乙烯2l0677219775石油集团258l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