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生物学复习纲要.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00671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65.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生物学复习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普通生物学复习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普通生物学复习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普通生物学复习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普通生物学复习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普通生物学复习纲要.docx

《普通生物学复习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生物学复习纲要.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普通生物学复习纲要.docx

普通生物学复习纲要

第一篇细胞与生物大分子

第一章绪论:

生物圈与生物

一、生物学(Biology)----又称生命科学。

是研究生命的科学。

是研究生命现象的本质、探讨生物的发生、发展和生命活动的规律的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

二、生物圈------

第一节生命的特征

一、生命的基本特征:

1、化学成分的同一性:

2、严整有序的结构:

3、新陈代谢:

4、应激性5、稳态6、生长发育7、遗传变异和进化8、适应

第二节、生物学发展概况

一、17世纪以前

二、17和18世纪:

描述生物学阶段(19世纪中叶以前)

三、19世纪--实验生物学阶段(19世纪中到20世纪中)

四、20世纪--创造生物学阶段(20世纪中叶以后)

第三节生物的分类

一、分类学

二、分类系统

1、人为分类法

2、自然分类系统

三、分类依据

更为可靠的、更为全面的分类依据来自形态解剖学、比较胚胎学、生物化学、免疫学、遗传学、分子遗传学等学科的技术方法进行分类研究的成果。

一切具有种间差异的特征均可作为分类的依据。

四、生物的分界

二界系统:

三界系统:

五界系统1959年魏泰克(惠特克)(R.H.Whittaker)提出五界系统:

三原界系统:

1990年沃斯(C.R.Woese)根据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资料,对生物分类提出新的建议,认为:

整个生物界可以区分为三个独立起源的大类群,它们是从共同祖先沿三条路线进化发展的。

三个原界:

五、生物分类的等级

●界(Kingdom[英],regnum[拉])

●门(division,phylum或divisio)

●纲(class,classis)

●目(order,ordo)

●科(family,familia)

●属(genus,genus)

●种(species,species)

这种分类等级是最基本的,有时会在上述每一级之下插入一个亚级(sub-),或每一级之上加超级(super-),如亚纲或超纲。

物种、亚种、变种、品种

1)物种---是可以相互交配产生正常后代的自然居群组成的、并占有一定的生态空间的繁殖群体。

物种是分类的最基本的单元。

拥有一定的基因型和表现型,是生物进化和自然选择的产物,它相对稳定,但又是发展变化的。

2)亚种—指某种生物分布在不同地区的种群,它们的形态结构或生理机能上发生某些变化,这种群体称为某物种的亚种。

3)变种----在同一生态环境中的同一群体内,某些个体组成的小种群在形态结构、生态和分布等发生稳定的遗传的变异,这个小群体称为原来种的变种。

4)品种---指经过人工选择而形成的有经济价值的变异群称为品种。

品种不属于自然分类系统的分类单位,但在生产实际中广泛应用该名词。

人的分类的等级:

六、生物的命名

学名(sciencename)—

双名法:

(种的名称)该法规定:

每种生物学名由两个拉丁词组成,,前一词为该种所在的属的属名,常用名词,首位字母要大写;第二个词是种名,常用形容词,表示该种生物的主要特征或产地,首位字母用小写。

双名后可附定名人的姓氏或缩写。

属名和种名在印刷时要用斜体字,定名人姓氏不用斜体字。

三名法:

(亚种的名称)对于种下分亚种或变种的,要使用三名法。

亚种的缩写用spp.或subsp.,再加上一个亚种名,首位小写,用斜体,名后附定名人的姓氏。

变种则用缩写var,其他与亚种三名法一样。

第四节生物学的分科

第五节生物学的研究方法:

科学观察:

假说和实验:

模型实验:

第六节生物科学与人类

第七节学习的目的与方法

第二章生命的化学基础

一、生命物质的元素组成

92种天然存在的元素总有25种是生命必需的。

生物体中最重要的元素是:

C、H、O、N

二、生物体的无机物

1、水是细胞中不可缺少的物质

水的特点:

水是极性分子、水分子之间会形成氢键、液态水中的水分子具有内聚力、水分子之间的氢键使水能缓和温度的变化、冰比水轻、水是极好的溶剂、水能够电离

(水是生命的介质:

生命的最重要的组成成分、溶剂、光合作用的原料)

2、无机盐

三、有机物:

糖类、蛋白质、核酸、脂类、维生素

(一)、糖类(碳水化合物)

单糖、双糖、多糖

1)、单糖类:

如葡萄糖、果糖

2)、双糖类:

蔗糖麦芽糖

3)、多糖类:

淀粉、糖原、纤维素和粘多糖。

纤维素不能被动物消化管中的酶所水解。

牛、马或白蚁能消化纤维素是因为其消化管中寄生着能水解纤维素的微生物。

(二)、脂质:

共同的特性是:

非极性。

不溶于水,溶于非极性有机溶剂

(三)、维生素

(四)、蛋白质

1、蛋白质为生命活动所必需:

是生物体的结构组分,也是每种生命活动都离不开的生物大分子。

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

蛋白质的功能为七大类:

结构蛋白、收缩蛋白、贮藏蛋白、防御蛋白、转运蛋白、信号蛋白、酶。

2、蛋白质仅由20种氨基酸组成。

1)组成蛋白质常见的氨基酸有20种,通式:

2)氨基酸分类:

疏水的和亲水的

3)肽键、肽和多肽

肽键:

一个氨基酸分子中的α羧基与另一氨基酸的α氨基缩合脱水形成的酰胺键也称肽键。

肽和多肽:

是氨基酸通过肽键连接起来的链条。

3、蛋白质的结构确定其功能

1)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2)、蛋白质的二级结构:

3)、蛋白质的三级结构:

4)、蛋白质的四级结构:

4、蛋白质的性质

1)两性电解质和等电点2)亲水胶体性质3)蛋白质的变性作用

(1)变性定义与变性因素蛋白质分子受某些物理或化学因素影响后,高级结构发生了异常变化(化学组成和一级结构不变),从而去天然蛋白质的特性。

这种现象称蛋白质的变性。

(2)蛋白质变性后表现出的特性:

(3)变性分为可逆的和不可逆的:

(4)应用:

灭菌、煮熟鸡蛋、分离蛋白质(可逆的变性)

(五)、核酸

脱氧核糖核酸(DNA)

核糖核酸(RNA)

第三章细胞的基本形态结构与功能

第一节细胞学简介和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细胞的形态多种多样,细胞的形态与功能是统一的。

细胞一般很小,测量细胞的常用单位是微米(µm)、纳米(nm)。

最小的细胞是支原体;最大的是鸵鸟蛋

单细胞、多细胞

第二章真核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一、细胞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1、细胞膜和细胞壁

1)细胞膜最重要的特性是半透性或称选择性透性。

2)基本功能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相对稳定的内环境。

同时是在细胞的繁殖、物质能量代谢、信息传导等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3)细胞壁:

植物细胞壁

2、细胞核(nucleus)

1)、核被膜和核纤层

2)、染色质

染色质:

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核小体----

染色体——

染色体的数目:

以2n表示,性细胞的染色体是成单存在的,以n表示。

3)、核仁

4)、核基质

3、细胞质与细胞器

1、细胞基质

2、细胞器—指具有某些特殊功能、具有一定的化学组成和特有形态学特点、细胞内特有结构分化的结构

I、内质网和核糖体

II、高尔基体

III、溶酶体

IV、线粒体

线粒体主要功能是进行氧化磷酸化,合成ATP,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直接能量,是细胞进行氧化呼吸产生能量的场所。

V、质体是植物特有的细胞器。

叶绿体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VI、微体

VII、液泡

VIII、细胞骨架:

微管、肌动蛋白丝和中间纤维

IX、鞭毛、纤毛和中心粒

X、细胞溶胶

第三节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fluidmosaicmodel)

一、生物膜系统(biomembranesystem):

真核生物中围绕在细胞表面的质膜、各种细胞器的膜和核膜总称生物膜或生物膜系统

二、生物膜的结构模型:

流动镶嵌模型(fluidmosaicmodel)

脂双层

膜蛋白:

糖与糖萼

最重要的特性是半透性或称选择性透性、流动性和膜的不对称性

三、物质的跨膜运输

被动运输(passivetransport)—

主动运输(activetransport)——

内吞作用(endocytosis)——吞噬作用和胞饮作用

外排作用(exocytosis)---

四、细胞连接

脊椎动物的细胞连接主要有三种:

桥粒、紧密连接、间隙连接

植物细胞的连接主要是胞间连丝

第四节细胞的代谢

代谢或新陈代谢(metabolism)——是维持生物体一切生命活动过程中化学变化的总称。

包括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

同化作用:

机体从外界吸收营养,将其转化为自身物质并贮存能量的过程,也称合成代谢;

异化作用:

机体通过呼吸作用,不断将自身组成物质分解以释放能量,并将分解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的过程,也称分解代谢。

两者相互依存,对立统一地构成了新陈代谢。

一、代谢的类型

二、酶

1、酶降低反应活化能:

(酶的化学本质:

蛋白质和RNA)。

作为生物催化剂的特性的特点:

同功酶——

2、影响酶作用的因素:

1)酶浓度:

2)底物浓度:

3)pH:

4)温度:

5)酶激活剂:

6)酶的抑制剂:

三、细胞呼吸

1、细胞呼吸引论:

生物氧化(细胞呼吸)——

2、.EMP(糖酵解)途径:

3.三羧酸循环亦称柠檬酸循环:

4、电子传递链(呼吸链)和氧化磷酸化

呼吸链又称电子传递链:

氧化磷酸化:

ATP合酶催化ATP合成的机制:

5、发酵作用:

1)酒精发酵:

2)乳酸发酵:

6、各种分子的分解和合成:

四、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的通式:

光合作用的场所:

叶绿体

光合作用的三大步骤:

1)光合原初反应2)电子传递和光合磷酸化3)CO2的固定和还原

第五节细胞的分裂和分化

一、细胞分裂和细胞周期(cellcycle)

1、概念:

2、细胞周期时相组成及其主要事件

间期:

G1phase(DNA合成前期),Sphase(DNA合成期),G2phase(DNA合成后期)

·细胞分裂期(Mphase):

有丝分裂期(Mitosis),胞质分裂期

二、细胞分裂(celldivision)

形式主要是三种:

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

(一)、无丝分裂(amitosis):

(二)、有丝分裂(mitosis):

全过程:

前期、前中期、中期、后期、末期、细胞质分裂期

期间发生重要变化的细节:

核膜、纺锤体、染色体

分裂间期与细胞周期的控制机制:

(三)、减数分裂(Meiosis)

三、染色体:

结构,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染色体的数目、染色体组型、染色体带型

四、细胞分化(Celldifferentiation)

1、细胞分化——

2、管家基因和组织特异性基因

3、细胞分化的机制:

基因、组合调控、影响细胞分化的因素:

激素类信号和旁泌素(细胞生长分化因子)

4、干细胞和细胞全能性:

5、癌细胞:

五、细胞衰老与细胞凋亡

1、细胞衰老:

结构和功能的变化、细胞衰老的机制:

有丝分裂钟、氧化性损伤、调节蛋白

2、细胞凋亡:

概念、形态学和生物化学特征(与坏死细胞进行比较)、重要生物学意义。

第二篇遗传学

第一章遗传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孟德尔定律

一、分离定律

分离定律定义:

分离定律的验证1、自交法:

2、测交法:

二、独立分配定律(自由组合定律)的概念:

独立分配定律的验证:

1、自交法2、测交法

第二节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

一、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

三、性别决定

(一)、雄性异配型 1、XY型性决定2、XO型

(二)、雌性异配型1、ZW型性决定:

2、ZO型性决定:

(三)、蜜蜂的性别决定染色体的倍数决定性别。

四、伴性遗传:

第三节连锁遗传与遗传图

一、连锁:

二、交换

1交换—

2、交换的证据和解释

3、重组率的计算

三、遗传学第三定律:

连锁交换定律(246页):

四、遗传图

几个概念:

基因组、连锁群、连锁图或遗传图

五、人类基因组计划:

基因组、基因组学295页

第二章遗传的物质基础

一、核酸是重要的遗传物质

核酸是重要的遗传物质:

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同位素标记的噬菌体的感染实验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DNA的复制的特点:

1、DNA双螺旋半保留式复制:

2、DNA复制的半不连续性

六、基因表达

1、遗传密码

2遗传密码的特点

三联密码子:

无分隔号:

不能重读:

统一性:

兼并性:

含有蛋白质合成的起始和终止信号:

4、转录(260页图21.14)

5、翻译(262页图21.15)

6、中心法则:

263页

第三章生物的变异

突变--

一、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点突变—诱变剂--诱发突变--自发突变

1、基因突变的类型:

1)碱基对替换突变—2)移码突变--

2、突变的原因:

1)自发突变2)诱发突变原因:

二、染色体结构变异

1、染色体结构变异--

类型:

1)缺失—2)重复—3)易位---4)倒位——

2、染色体数目变异类型:

非整倍性、单倍性、多倍性

产生原因:

分裂过程中染色单体丢失或不分离造成的。

第四章基因工程简介:

第三篇生物的进化

第一章生命的起源

进化——,生物进化论——

第一节生命的起源

一、地球上生命起源的条件

1)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组成,如碳、氢、氧、氮等;2)地球上的生命是在水中发生的,水是不可缺少的物质;3)适当的温度,介于0--100℃间;4)一定的光和热。

二、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一)生命起源的时间35亿年前

(二)生物有机小分子的形成:

(348页)1953年米勒等人通过模拟实验证实了由无机物生成有机小分子的过程

(三)核酸-蛋白质等多分子体系的建立:

(349页)团聚体和微球体

(五)原始细胞生命的形成

原始细胞生命的形成在40—35亿年前发生。

(六)真核细胞的起源

真核细胞在20—18亿年前产生,动植物分化发生在12亿年前。

真核细胞起源的内共生学说是最有影响的观点。

该学说认为:

原始厌氧的原核细胞营异养生活,它们能捕获其他的原核细胞,有时还能与捕获的细胞进行长期的内共生生活,这样就逐渐产生了真核细胞的祖先。

如果与一种需氧的原核细胞共生,就会在细胞中产生线粒体;与一种蓝藻共生,就会逐渐产生出叶绿体;与一种螺旋菌共生,就会产生鞭毛。

真核细胞起源的内共生学说的依据和存在问题

该学说依据:

现代细胞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具自主性活动,DNA为环状,且具有70S核糖体,分裂繁殖等特征与原核细胞和蓝藻相同。

存在的难以解释的问题:

细胞核的来源。

研究证明真核细胞核中的基因成分比较复杂,至少有三个来源:

真细菌部分、古细菌部分、来历不明的部分。

细胞核来源的解释:

真核细胞起源过程中,前真核生物不仅吞噬过好氧细菌,也吞噬过一些其他对象,不断进化过程中,共生物的某个部分膜被宿主溶解,释放出其中的DNA,是共生物与宿主发生遗传重组,共生物的部分DNA被整合到宿主的染色体组中

第二章生物进化的历程与证据(生物进化的基本研究方法)

一、古生物学的证据(古生物学)

二、胚胎发育的证据(胚胎学)

1、重演律(lawofrecapitulation)又称生物发生律(lawofbiogenesis)---生物发展史可分为两个相互密切联系的部分,即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育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

三、比较解剖学的证据(比较解剖学)

四、细胞学证据—染色体倍性(细胞遗传学)

五、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证据(分子生物学)

第三章生物进化机制

3、达尔文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及评价

1)变异与遗传

2)自然选择

3)性状分歧、种的形成、灭绝和系统树

三、达尔文以后进化理论的发展

达尔文学说经历了三次大的修正:

20世纪初魏斯曼等进行的第一次修正,把自然选择原理强调为达尔文学说的核心。

20世纪30年代遗传学家和古生物学家等综合了生物学各学科的成就和进化因素,建立现代的进化理论,称现代综合论。

分子进化的中性学说:

突变论:

当前,古生物学家揭示出大进化的规律、进化速度、进化趋势、种的形成和灭绝等极大地增加了我们对生物进化实际过程的了解。

分子生物学家揭示了生物大分子的进化规律和基因内部的复杂结构。

从宏观和微观两个领域的结果对达尔文学说进行第三次修正:

1)古生物学证明大进化过程不是匀速、渐变的,而是快速进化与进化停滞相间的。

2)大进化与分子进化都显示出相当大的随机性,自然选择并非总是进化的主因素。

3)遗传系统本身具有某种进化功能,进化过程中可能有内因的“驱动”和“导向”。

第四章物种的形成

一、物种---是可以相互交配产生正常后代的自然居群组成的、并占有一定的生态空间的繁殖群体。

物种是分类的最基本的单元。

拥有一定的基因型和表现型,是生物进化和自然选择的产物,它相对稳定,但又是发展变化的。

二、影响物种形成的因素

(一)、变异

(二)、选择

1)自然选择---

2)人工选择---

(三)、隔离

隔离或称生殖隔离----指在自然界中生物不能自然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的现象。

(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四)灭绝:

三、物种形成的方式

1、渐进式的物种形成

2、骤变式(爆发式)的物种形成

四、进化途径---复化进化、特化进化和简化进化

五、灭绝

1、灭绝---2、灭绝的类型:

1)常规灭绝----2)集群灭绝

第四篇生物多样性

第一章病毒(界)

概念:

病毒是一类既具有化学大分子属性和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又具有细胞外感染性颗粒和细胞内的繁殖性基因形式的十分独特的生物类群。

一、病毒的类型

二、病毒的大小、形态

三、病毒的结构和化学组成分成两个部分:

含蛋白质的外壳和其内的遗传物质:

核酸。

四.主要特征

五、病毒的繁殖

2、病毒繁殖的基本过程:

1)吸附:

2)侵入和脱壳:

3)生物合成:

4)装配:

5)释放:

六、代表病毒

1、细菌病毒——噬菌体:

2、艾滋病病毒——HIV

感染:

侵染T4淋巴细胞。

T4淋巴细胞死亡,免疫功能丧失殆尽。

获得性免疫缺损综合症。

传染途径:

血液感染、母婴途径、性途径。

特点:

极易变异,无药可救,重在预防。

七、亚病毒

1、亚病毒:

2、类型:

月元病毒:

只含蛋白质而无核酸的、具有侵染性并在宿主细胞内复制的蛋白质颗粒。

八、病毒与人类

1、病毒病与干扰素

干扰素——脊椎动物或人体细胞在受病毒的感染后,合成并分泌的一种蛋白质。

这种称为干扰素的蛋白质诱导细胞合成另一类干扰病毒转译、抑制新病毒合成和癌细胞分裂的蛋白质,从而是个体获得抗病毒和抗肿瘤等多方面的免疫力。

第二章原核生物界

分为三个大类群:

细菌类(真细菌类):

细菌、放线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等;

古细菌:

产甲烷细菌、极端嗜盐细菌、极端嗜热细菌等;

原核藻类:

原绿藻、蓝藻

第一节细菌

I、细菌:

细菌形态和大小、细菌的结构、细菌的营养类型、细菌的呼吸类型、细菌的繁殖方式

II、放线菌

III、立克次氏体

IV、支原体:

支原体的直径为0.2—0.25µm,是已知的最小的细胞。

V、衣原体

第二节、古细菌

第三节蓝藻:

水华

第三章原生生物界

一、原生生物的特征

三、主要类群

(一)、类动物原生生物:

1、鞭毛虫纲2、肉足虫纲3、纤毛虫纲4、孢子虫纲

(二)、类植物原生生物

(1)、甲藻门:

甲藻的大量繁殖是产生赤潮的原因。

赤潮的危害:

与海洋生物争夺氧气、分泌产生毒素。

(2)、金藻门:

硅藻死亡后沉积成硅藻土,可能是石油成因之一。

(3)、裸藻门:

裸藻是介于动物和植物之间的生物类型:

眼虫的植物方面特性:

有质体和叶绿素等,有光的条件下能进行光合作用。

眼虫的动物方面特性:

具有眼点、鞭毛、无细胞壁

(4)、绿藻门:

绿藻有单细胞、群体和多细胞的个体。

绝大多数绿藻是淡水生的浮游生物,衣藻、盘藻、实球藻、团藻等。

(三)、类真菌原生生物:

主要包括粘菌和水霉等。

第四章真菌界

一、主要特征

二、主要类群

第五章植物的结构和功能

第一节植物的分类

植物的类型繁殖方式维管束有无胚的有无进化级别

藻类植物孢子植物无维管束无胚植物低等植物

苔藓植物有胚植物高等植物

蕨类植物有维管束

裸子植物种子植物

被子植物

第二节细胞与组织、器官和系统

一、组织形态结构相似、生理功能相同的细胞群

类型:

分生组织;成熟组织

二、营养器官的形态和结构:

(一)、根

(二)、茎(三)、叶

三、生殖器官:

花、果、种子

第三节植物的繁殖

一、雌雄配子的形成

二、传粉与受精

双受精作用和意义:

三、种子和果实的形成

1、种子的形成:

胚珠受精后发育为种子,种子由种皮、胚和胚乳组成。

1)种皮:

2)胚乳:

3)胚:

卵细胞受精后形成受精卵即合子,胚是由合子发育形成的,是种子的主要部分,是形成新个体的原始体。

双子叶植物:

胚分化形成两个子叶,生长点居中。

单子叶植物:

胚的子叶原基不均等发育,在成熟胚中只形成一个子叶,生长点居胚的一侧。

2、果实的形成:

子房壁发育为果皮,子房内的胚珠发育为种子,果皮和种子共同构成了果实。

第四节植物的能量与物质交换

一、绿色植物的营养

1、CO2的摄取:

2、水和矿物质的吸收

二、植物的气体交换

三、植物的物质运输

1、水和无机盐的运输

水分从吸收到蒸腾经过的途径:

水分在植物根内运输的方式:

胞内途径、胞外途径

蒸腾作用、气孔

无机盐的吸收和运输:

2、有机物质的运输

有机物运输是在韧皮部进行的,筛管和韧皮薄壁细胞是韧皮部的主要输导组织。

筛管中的运输既可向下,也可向上,也有横向运输。

韧皮部运输的主要物质是碳水化合物(蔗糖)和氨基酸、酰胺、生长素、维生素和有机酸等。

第五节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植物体内的水分平衡

二、植物对温度的适应生物零度:

四、植物激素(种类和作用):

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

第六节植物的类群

一、多细胞的藻类植物是低等植物(无胚植物),无维管束。

藻类的特征:

主要类型:

褐藻、红藻、绿藻、轮藻

二、苔藓植物门是小型的不具维管束的陆生高等植物(有胚植物)。

苔藓植物的特征:

主要类型:

地钱、葫芦藓

三、蕨类植物门是具有维管束的高等植物(有胚植物)

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主要类型:

四、裸子植物门是种子植物

裸子植物的特征:

主要类型:

五、被子植物门

主要特征:

主要类型:

被子植物分为双子叶纲和单子叶植物纲。

第七节植物的进化历史

植物界发展的总规律:

形态结构:

从简单到复杂;

生活习性:

从水生到陆生;

繁殖方式:

有无性到有性。

第六章动物的结构与功能

第一节、动物的组织:

一、四大组织。

1.上皮组织

2.结缔组织

3.肌肉组织

4.神经组织

二、动物的器官和系统:

十一个系统:

皮肤系统:

骨骼系统、肌肉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淋巴和免疫系统、呼吸系统、排泄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

三、动物结构与功能对生存环境的适应

四、动物的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

稳态(homeostasis),正反馈、负反馈(84—85,117—120)

第二节动物体的生命活动

动物的皮肤系统:

动物的运动系统:

一、动物的骨骼:

外骨骼和内骨骼

二、人的骨骼

三、肌肉骨骼与肌肉在运动中的相互作用

动物的消化系统

一、营养

1、人体需要的营养素:

六类:

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