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二江苏专用讲义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798491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48.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二江苏专用讲义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二江苏专用讲义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二江苏专用讲义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二江苏专用讲义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二江苏专用讲义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二江苏专用讲义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Word版含答案.docx

《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二江苏专用讲义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二江苏专用讲义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Word版含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二江苏专用讲义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Word版含答案.docx

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二江苏专用讲义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Word版含答案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课程标准

学法·素养

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通过相关史料的探究,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影响,体会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培养史料实证、合理解释历史问题的能力素养。

从唯物史观出发辩证评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影响。

通过学习认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适应时代潮流和我国国情的正确决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长期坚持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的过程也是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现代化不断发展的过程,通过学习深刻体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伟大的历史转折

1.背景

(1)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的两年间里,国民经济处于徘徊中前进的状态。

(2)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2.标志: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3.内容

(1)思想路线:

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政治路线:

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3)经济路线:

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4.意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改革

(1)措施

①经营方式:

在全国普遍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②政权形式:

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

(2)意义

①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②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

③促进了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2.城市改革

(1)措施

①中心环节:

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②管理体制:

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③所有制形式:

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④分配制度:

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结果:

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

(1)国内:

改革遇到重重阻力。

(2)国际: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2.过程

 

时间

阶段

概况

1992年初

明确提出

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

1992年10月

目标确立

中共十四大

1993年

确立基本框架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1997年

进一步完善

中共十五大

21世纪初

基本建立

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3.意义

(1)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

(2)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人民生活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并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

 

【易错提醒】 

1.“文化大革命”结束≠“左”倾错误消除

1976年粉碎“四人帮”,“文化大革命”结束,但是当时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提出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社会主义建设依然“以阶级斗争为纲”,继续延续毛泽东晚年的“左”倾错误。

“左”倾错误并未完全消除。

2.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几点误区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而没有所有权。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但并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不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是发展乡镇企业、非农产业。

3.对市场经济的正确认识

市场经济不等同于资本主义经济,市场经济只是经济手段之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图示记忆】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

【轻巧识记】 “一、二、三、四”归纳我国经济体制改革

一个目标: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两个重点: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

三个关键点:

小岗村突破、“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

四个转变:

从单一公有制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平均分配到按劳分配;从优先发展重工业到国民经济平衡协调发展。

【概念阐释】 经济体制改革  

按照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这一客观规律的要求,对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国民经济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进行的改革。

在中国,其基本目标是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所有制方面,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推行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在分配方面,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制度。

【轻巧识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

网络小结

术语精要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2.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土地仍然是公有土地,农民只有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

3.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

 经济体制改革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史料 用农民的话来说: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完成国家的,交足集体的,剩多剩少全都是自己的”;农民取得了对农产品的实际支配权。

所以说这种办法“责任明确,利益直接,方法简单,群众放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性质还是公有的。

提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坚持公有制基础上对集体经济的经营方式和分配方式进行了改革,农民有生产、分配的自主权,但没有土地的所有权。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史料 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所有制结构图(改编自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

图片数据反映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的比重明显下降,城市个体及其他企业经济占有较大比重。

图片反映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所有制转变的方向是什么?

这种变化产生了什么影响?

提示方向:

由单一公有制经济向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转变。

影响:

调动了工人生产的积极性,增加了企业的活力,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同之处

(1)都未改变公有制的主导地位。

(2)两者都扩大了生产经营自主权。

(3)两者都克服了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4)两者都调动了生产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条件

史料 新中国的发展则不同,它根据自己的历史和经验,①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借鉴“苏联模式”,设计了计划经济体制。

②经过二十多年的计划经济实践后,又转而进行“面向市场”、建立全面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中国30年的经历走过了西方300年的路程。

①说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依据。

②说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依据。

依据史料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计划经济体制有何弊端。

后来是怎样克服的?

提示弊端:

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僵化的体制挫伤了企业和生产者的积极性。

克服:

解放思想,改革开放;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中共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

史料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①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②在国家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①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关系。

②说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的关系。

依据史料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

提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组成部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把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市场的调节机制有机结合起来,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原因及其特点

(1)原因

①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②改革开放以来,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从而积累了实践经验。

③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冲破了思想束缚。

④国内、国际形势的巨大变化,特别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要求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要有重大突破。

(2)特点

①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

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

②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③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的原因、特点及实质

1.原因

(1)人民公社体制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2)农业生产发展十分缓慢,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性质及其实行具有群众基础。

2.特点:

它以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前提,坚持了农村的社会主义制度;它把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有机结合起来,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它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创举。

3.实质: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质上是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的调整,是从根本上解放农村生产力。

【对点演练】

1.1981年3月4日,《人民日报》公开发表的长篇通讯《春到上塘》中写道:

“上塘镇,街面上熙熙攘攘,集市贸易非常活跃,出售的农副产品品种繁多。

跑了五个生产队的二十多户人家,除了一户外,家家粮满囤、谷满仓,装满花生的麻袋堆成垛。

”上塘经济发展是由于(  )

A.生产资料所有制转变B.农村合作社深入开展

C.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D.扩大了农民的自主权

解析:

选D。

据材料“1981年3月4日”“集市贸易非常活跃”“家家粮满囤、谷满仓,装满花生的麻袋堆成垛”可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了农民的自主权,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促进了上塘经济的发展,故选D项。

二、全面认识新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

1.必要性

(1)原有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改革经济体制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2)只有改革经济体制才能更好地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的要求和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潮流。

2.前提: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3.目的: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4.目标: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实质: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6.特点

(1)以产权制度改革和产权关系调整为核心和主线。

(2)以改革旧制度最薄弱或新制度需求最强烈的环节——农业制度为突破口。

(3)允许旧体制外产生新体制,即体制增量调整与体制存量调整并行,而且以前者促进后者。

(4)包括政府在内的多元主体联合创新体制,政府扮演重要角色。

(5)从制度变迁的规律和中国实际出发,选择渐进式改革的方式或道路。

7.意义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能够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增强经济活力,促进生产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够合理地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促进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具有重要的意义。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够推动资源的合理流动与分配,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宏观调控有利于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基本平衡,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平稳运行。

【对点演练】

2.1978年4月20日,中共中央颁布《关于加快工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即工业三十条)指出,国营工业企业要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分工负责制。

企业的生产、技术、财务、生活等问题,党委做出决定后,由厂长负责组织执行。

这一措施的影响是(  )

A.有效调动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

B.促进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

C.有力增强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性

D.促进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解析:

选C。

根据材料“企业的生产、技术、财务、生活等问题,党委作出决定后,由厂长负责组织执行”可知,企业在党委领导下,突出了厂长组织的自主性,故选C项。

1.改革开放对于现代中国的发展,犹如一次“壮丽的日出”。

开启这一伟大历史转折的重要会议是(  )

A.中共八大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二大D.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解析:

选B。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中国从此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国家的政治建设进入一个新时代。

故选B。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这次会议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  )

A.阶级斗争B.文化建设

C.政治建设D.经济建设

解析:

选D。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1978年以后,中国开始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 ③改变了农村土地的所有权 ④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解析:

选C。

本题可采用排除法。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未改变土地的所有权,排除含③的选项,故选C项。

4.1985年1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做出决定:

第一批省属企业下放给所在地(市)领导管理,下放的企业中有南京机床厂、江南水泥厂、江苏玻璃厂等34个省属企业。

该决定主要是为了(  )

A.调整工业结构B.实行政企分开

C.增强企业活力D.鼓励租赁经营

解析:

选C。

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C项正确。

5.1992年10月,中国共产党在召开的某次会议上提出: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该会议是(  )

A.八大B.十一届三中全会

C.十四大D.十五大

解析:

选C。

1992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从“北漂”“南漂”到“贵漂”,大量年轻人离开家乡外出创业,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其实早在1992年,我国就出现了一次以下海经商为特征的创业浪潮。

当时出现创业浪潮的原因是(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确立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进一步完善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解析:

选A。

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1992年”,由此判断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故选A。

教材答疑·名师指津

一、学思之窗(教材P55)

小岗村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提示小岗村发生如此大的变化,直接原因是在安徽省政府的鼓励下,农民把生产队土地划分到户,包干经营,即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根本原因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使农村的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二、本课测评(教材P57)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主要从哪些方面展开?

主要内容是什么?

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了怎样的作用?

提示

(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主要从经营方式、分配方式等方面改革。

(2)主要内容:

在农村,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②调整产业结构;③改革购销体制;④建立乡、镇政府,建立村民委员会。

在城市,①改革管理体制;②改革所

有制;③改革产权制度;④改革分配制度。

(3)作用:

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②城市改革通过增强企业活力,推动了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使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三、学习延伸(教材P57)

阅读以上内容,请分析,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要从农村开始;结合今日农村的变化,试分析农村经济改革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

提示

(1)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是发展生产,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克服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可以解决温饱问题。

(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仅几年时间,全国农业就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变革。

存在的问题是如何迅速解决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

(建议用时:

30分钟)

一、选择题

1.粉碎“四人帮”后,广大干部群众强烈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彻底扭转十年内乱造成的严重局势,使党和国家从危难中重新奋起,由此,党中央召开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这表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

A.是顺应时势的重大行动

B.面临着保守势力的阻挠

C.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D.成为新中国的历史起点

解析:

选A。

A项表述与题目中“粉碎‘四人帮’后,广大干部群众强烈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彻底扭转十年内乱造成的严重局势,使党和国家从危难中重新奋起”相符,正确。

2.英国《卫报》专栏作家马丁·雅克曾断言:

“21世纪始于1978年”,因为这一年“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从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走出了尝试性的一步……中国的转变已经使世界的重心东移”。

文中的“中国的转变”是指(  )

A.开展真理标准问题讨论

B.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C.农村经济体制全面展开

D.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解析:

选D。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我国“开始从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走出了尝试性的一步”,故D项正确。

3.下表反映新中国成立后若干年份的粮食数据,该表格最能说明的是(  )

   年份

粮食数据   

1978年

1980年

1982年

1984年

粮食产量

(万吨)

30477

32056

35450

40731

人均粮食

(公斤/人)

317

324

349

390

A.“八字”方针提出后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调动了生产积极性

C.在中共八大的指导下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D.农村生产责任制得到了中央的肯定与支持

解析:

选B。

根据“1978—1984年”的粮食数据可知1978—1984年的粮食产量、人均粮食均不断增加,这表明1978年以来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选B项。

4.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

随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将“松绑”风吹向全国。

这里的“松绑”主要是指(  )

A.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

B.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C.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

选C。

由材料“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可知为1984年国有企业改革,简政放权,扩大企业自主权,故选C项。

材料强调的是企业的管理体制而非所有制,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企业发展而非企业制度,B项错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提出于1992年,D项错误。

5.“个体户”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在人们脑海里扎根的。

下面两张图片是个体户经营情景。

这反映了中国(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丰富人们生活

D.中国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

解析:

选D。

“个体户”的出现打破了计划体制下的单一公有制,体现中国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故选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是在1992年,初步建立是在21世纪初,与“20世纪80年代”不符,A项错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在1984年,与题意不符,B项错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题意不符,C项错误。

6.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进行的探索是(  )

A.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B.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C.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

选D。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同年中共十四大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吸收和借鉴西方的市场经济理论,故选D。

7.观察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图,其中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是因为实行了(  )

A.社会主义工业改造 B.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C.社会主义计划经济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解析:

选D。

图片中经济发展最快的时间是1989—1997年,其主要原因是1992年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故选D。

8.平价(国家定价)、议价(国家定价和市场价相结合)、市场价(遵循市场规律)是我国主要商品价格模式。

中共十届三中全会前平价商品占主体,此后议价商品范围逐渐扩大,21世纪以来市场价商品成为主流。

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  )

A.我国商品越来越丰富

B.国家经济政策在不断调整

C.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

D.社会生产力在不断提高

解析:

选D。

从材料信息可知,我国经济顺应生产力有了快速发展,故这一变化的实质是社会生产力在不断提高,故选D。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8年春,上海农村根据中共中央的号召,开始了农业生产“大跃进”。

同年9月21日,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上海农村建立了第一个人民公社,即上海县七一人民公社。

到9月30日,郊区10个县全面实现人民公社化,共建立103个人民公社,几乎所有农户都参加,平均每个人民公社达8000多户……结果严重损害了农民的积极性。

——《上海农业志》

材料二 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

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特别是安徽,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叫“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到1983年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

在私人和集体之间划分收入已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

材料三 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可以肯定,只要生产发展了,农村的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集体经济不巩固的也会巩固起来。

关键是发展生产力,要在这个方面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