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复习资料按提纲整理分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798403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3.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学复习资料按提纲整理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政治学复习资料按提纲整理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政治学复习资料按提纲整理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政治学复习资料按提纲整理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政治学复习资料按提纲整理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学复习资料按提纲整理分析.docx

《政治学复习资料按提纲整理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学复习资料按提纲整理分析.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治学复习资料按提纲整理分析.docx

政治学复习资料按提纲整理分析

相关概念

1、马克思主义政治定义: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是建立在对政治——经济关系和社会阶级关系的分析基础上的,是对政治本质的深刻把握,是一种社会中心主义的政治观。

2、政治学:

政治学是研究公共权力的形式及运作规律的科学。

3、政治权力:

政治权力就是在政治关系中,权力主体依靠一定的政治强制力,为实现某种利益而作用于权力客体的一种政治力量。

4、权威:

权威是与权力密切相关的一个概念,权力迫使人服从的一种力量,权威是对权力的一种自愿的服从和支持,权威是被认为正当的权力。

5、政治文化:

是指社会成员在长期的政治社会化和政治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直接影响人们政治行为的、相对稳定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

政治文化的特征:

第一、政治文化主要是指社会成员针对政治体系各层面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

第二、政治文化的形成是感性与理性、自发与自觉的统一。

第三、政治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相对于政治制度具有滞后性。

第四、政治文化具有结构性,内部存在非同质的亚政治文化。

6、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是指社会群体内部的成员在相互联系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信任和规范,它们能够提高社会效率,提高投资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收益。

社会资本特征:

第一、可以提高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收益;第二、社会资本需要创造和构建才能形成;第三、社会资本具有自我积累和增强的倾向;第四、社会资本是一种公共物品,不能由私人部门提供,而是社会共享品。

7、政治社会化:

就是社会成员在在政治实践活动中逐步获取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政治意识和政治立场的过程。

8、民族:

民族是历史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共同体。

9、国家:

国家是管理社会的公共性权威组织的总体性指称,是一个兼具实证性与规范性的概念。

10、国家失败:

又称失败国家,当一个国家不能提供国家安全、国内秩序、基本福利这三项基本功能时,这样的国家就称为失败国家。

11、社会契约说:

社会契约说是对国家神权说的否定。

国家是处于自然状态的人们为了保障生命与财产安全而订立契约而建立的。

12、国体:

通常把国家的性质称为国体,具体的说,就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所处的地位。

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着国家的性质。

13、政体:

一般指一个国家政府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和地域,政治体制都不尽相同。

14、单一制:

指在由若干行政区域组成的统一主权国家里,权力和权威合法地集中于中央机构,地方部门的权力由中央授予,受中央监督,并可被中央收回。

仅有一部宪法,一个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15、联邦制:

由若干成员单位组成的同盟性质国家,各成员单位有自己的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有自己的宪法和法律。

联邦也有统一的宪法、法律和国家机关,联邦地位高于成员单位,联邦宪法对联邦中央和各成员单位的权限有明确规定,双方均不得逾越。

16、政党:

是社会中一定阶级或阶层的活动分子,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有计划地组织起来的一种政治组织,社会承认它具有组织与扩张其主张的合法权利,它也积极介入到政治生活之中,为取得或维持政权或影响政治权力的行使而发挥自己的作用。

17、政党制度:

是一个国家通过政党进行政治活动的方式或状态。

18、两党制:

是指两个同等规模的政党争夺职位,双方各有几乎相等的机会赢得足够的选民支持,以取得垄断性执政权的体制。

例如英国与美国

19、多党制:

指两个以上的政党相互竞争,通常通过联合阵线组成政府的体制。

20、政治社团:

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按照特定的利益集合在一起,有组织地参与、影响政府政策制定、变动和执行过程的社会团体。

21、利益集团:

是一种社团形式,它是社会中一些成员为了共同的集团利益而结合在一起,通过积极行动而达到共同目的的一种社会组织。

在西方国家的政治过程中,利益集团也称压力集团或院外活动集团

22、精英统治论:

(1)精英统治论深远的思想渊源,其作为正式理论的创始人为帕累托和莫斯卡。

(2)任何社会都分为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精英与非精英。

(3)无论在任何制度中,社会统治权都掌握在少数精英手中,他们具有良好的才能与素质,经济关系、军事实力、教士地位、管理专长都可成为其统治基础。

(4)人民主权论的人民统治思想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民众不可能直接行使统治权,政治不平等永久存在。

(5)精英统治理论实际上是要以精英概念取代统治阶级概念,通过精英阶层这一开放性概念否定阶级统治理论。

23、多元统治论:

(1)现代多元主义认为,精英统治论低估了存在于西方国家的政治自治和各社会团体相互制约的能力。

(2)现代民主国家的统治权或为寡头所有,或为利益集团所分享。

社会集团通过竞争与妥协来争夺国家统治权,但谁也无法垄断国家权力。

(3)国家被认为是独立于市民社会的裁判者,是社会力量争相控制的对象,受轮流上台的社会力量的支配。

(4)多元统治理论事实上也是否认阶级统治理论。

24、政治参与:

我们认为,政治参与就是普通公民通过一定的方式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府的决定或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活动的政治行为。

25、政治现代化:

政治现代化的基本原则就是合法性政治、有限政府和民众的广泛参与,三者相辅相成,合法性有赖于政治参与,合法性政治才能保证有限政府或宪政的正常运行,有限政府或宪政是政治参与的保障。

26、革命:

是指一个社会的政治制度、社会结构、领导权、政府政策及社会的主要价值观发生了迅速的、根本的、暴力的全国性变革。

根据列宁的解释,政治革命就是用暴力打碎旧的政治上层建筑,即与新的生产关系发生矛盾的上层建筑。

27、政治改革:

狭义的政治改革是统治者自觉健全和完善政治统治体系的过程。

广义的政治改革与改革同义,任何方面的改革都是政治性的,都会对政治体制产生影响。

28、列宁的民主定义:

列宁指出,民主是一种国家形式,一种国家形态,这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民主意味着形式上承认公民一律平等,承认大家都有决定国家事务的权利。

29、协商民主:

是指政治共同体的自由、平等的公民团体,通过协商或公共协商而参与立法和决策等政治过程,以对话、讨论、辩论、审议等具体形式而达成政治共识,赋予立法和决策以合法性的治理形式。

30、人权:

在既定的社会中,所有的人都有资格基于最低限度的道德准则,以提供义务为准备而提出对自己所需要的权利的主张。

31、民族自决权:

即各民族有自我选择本国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自由。

相关理论

●非马克思主义四种政治观:

1、前资本主义社会,人们普遍接受“君权神授”,认为政治是一种上帝安排人世的力量2、认为政治是一种治国之道

3、一般民众和一些政治理论家看大,认为政治就是争夺权力

4、认为政治史政府的活动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内涵

(1)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2)政治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

(3)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

(4)政治是一门科学,是一种艺术。

(5)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形成的标志及其特点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纲领性文献。

特点:

科学性阶级性革命性实践性发展性

●中国古代政治学的代表学说与人物

中国人对政治的研究源远流长,我们大致可以把中国政治学的发展分为古代、近代、现代和当代四个大的时期。

中国古代政治学,集中体现在春秋战国时的“百家争鸣”。

对中国政治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儒家、道家和法家的政治思想。

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占统治地位,其主要著作有《论语》《孟子》。

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学派,重要著作有《韩非子》。

在儒法关系上,法家的思想是根本,儒家的思想是表面。

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老子,老子提出“无为之治”,在中国历史上发挥过实际功能,但其实际地位在儒家和法家之下。

即:

儒家:

孔子《论语》、孟子《孟子》,礼、仁政

法家:

韩非《韩非子》,把法、术、势融为一体

老子:

无为而治

●如何认识行为主义政治学

行为主义政治学是政治学说史上一种有趣的现象。

因为行为主义政治学是在制度危机下出现的,而它却倡导价值祛除,否定政治学的政治功能,不问制度和价值的合理性而一头扎进数量分析中。

行为主义政治学的先驱梅利亚姆、杜鲁门试图将政治学从对国家机构的静态描述转向对政治过程的研究,建立一种精准而普适的理论。

在这个过程中,行为主义政治学其实变成了行为科学,行为主义的着眼点是人及人的行为,远远背离了政治学的基本传统和价值。

行为主义强调对个人行为的研究,而不关心重大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

●政治权力及其内涵

政治权力就是在政治关系中,权力主体依靠一定的政治强制力,为实现某种利益而作用于权力客体的一种政治力量。

对此概念应作如下理解:

权力是政治关系的中介,即无权力便不能构成政治关系。

政治关系的要素是权力主体权

力客体及政治作用。

权力主体是占有或行使权力的个人或团体,如国家、政党、政治社团及政治个人。

权力客体是接受权力作用的团体或个人。

权力主体与权力客体的地位是相对的,可以因时因

地而转换。

政治作用是权力主体所拥有的政治力量,主要是政治强制力。

政治权力要实现的目的主要是利益。

利益既有物质利益,也有意识形态利益等。

权力主体能否达到目的取决于政治力量的对比。

综上,政治权力主要因素包括:

权力主体、权力客体、目的性、强制力、权力作用的方式等

●政治权力作用方式

政治权力的作用方式体现于权力运作之中,建立在权力结构与权力主体结构之上。

政治权力的结构涉及以下方面:

1.权力作用的方向和方式。

2.权力运行的层次。

3.权力运行的时间性。

4.权力作用的结果

政治权力的结构对于我们研究现实政治生活很有意义。

也可以看出,权力的结构离不开政治

权力主体的结构。

首先,权力在政治主体结构内运行,权力的大小取决于政治主体的层次,层次越高,权力影

响规模越广泛。

其次,政治主体是多元的,这也决定了政治权力的层次性,例如行政系统内部的层级结构。

●政治权力类型及其特点根据政治权力的作用方式,可以将政治权力划分为五种类型:

强制性权力:

强制性权力是普遍存在的权力形式,它是以威胁为基础、如果无法达到目

标就是以制裁的权力类型。

功利性权力:

功利性权力与强制性权力相反,权力主体通过提供某种好处而达到自身目的的权力类型。

操纵性权力:

在前两种权力类型中,权力主体与权力客体存在明显的沟通关系,操纵性权力不是建立在公开的沟通基础上,而是通过隐蔽的方式改变态度和价值观,从而达到权力主体的目标。

操纵性权力形成于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如作为宣传手段的“洗脑”。

人格型权力:

人格型权力又称克里斯马型权力,是通过自身的个人品质、个人魅力等人

格力量而达到目的的权力类型,马克斯·韦伯将这一类型引入政治学研究。

合法性权力

功利性权力与强制性权力是两种直接相对的权力类型。

合法性权力与操纵性权力的关系相当密切。

操纵性权力能导致合法化,合法化有利于运用操纵性权力。

但操纵性权力的过度使用也会造成合法性的降低。

●权力、权威与合法性关系

1.合法性是指政府、政权赢得社会成员的忠诚与认同的特性,这种特性不是来自正式的法律或命令,而是来自被统治者的心理认同。

合法性权力就是基于社会成员的忠诚与认同而形成的权力类型。

2.在现代社会,合法性权力的获取主要是通过信仰体系/意识形态和有限政府/法治政府。

3.合法性可促成权威的形成。

权威是与权力密切相关的一个概念。

权力是以强制力为后盾、迫使人服从的力量。

权威则是赢得人们自愿支持与服从的力量。

权威是被认为正当的权力。

4.权力转化为权威,关键在于合法性。

权威以合法性为基础,但是实现合法性向权威的转变仍然需要一些条件:

第一、(合法律性)合法性中的合利益性因素上升为执政者的有效政绩。

权威不仅以合法性为依托,也需要良好政绩为其补充能量。

政绩低劣不仅无法导致权威,长此以往,还会导致合法性的丧失。

第二、(合法性中的合道德性因素较多或完全在执政者身上体现。

)合法性中的合道德性因素较多或完全在治政者身上体现。

执政者在合法性基础上具备了合乎公众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这些极具感召力的因素很容易引发权威的形成。

功利性权力与强制性权力是两种直接相对的权力类型。

合法性权力与操纵性权力的关系相当密切。

操纵性权力能导致合法化,合法化有利于运用操纵性权力。

但操纵性权力的过度使用也会造成合法性的降低。

●政治权力的基础及其如何制约

政治权力的基础是指取得和占有政治权力的资源或资本,主要包括武力、财富、技能、知识、动机等。

同时,权力依赖于制度的好坏,这也决定了权力的大小与质量。

1、武力。

武力是政治权力的首要基础。

2、财富。

政治权力的大小很多时候是由经济财富决定的。

3、技能。

政治技能是获取政治权力的重要因素,无可否认政治谋略在获取权力和运用权力过程中的作用。

4、动机。

是否有权力动机直接关系到能够拥有权力,动机大小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权力大小。

5、知识。

政治知识和政治信息的获得也是政治权力的重要基础。

政治知识和政治信息的缺乏导致对知识和信息持有者的依赖。

6、制度基础。

作为一个国家政治权力衡量指标的综合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的制度安排和制度绩效。

可以认为制度本身是政治权力的最根本基础,它直接决定了作为权力基础的武力、财富、知识等因素。

●政治权力的概念及其特征

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是政治学上的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概念。

它主要是指社会成员在长期的政治社会化和政治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直接影响人们政治行为的、相对稳定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

特征:

(1)、政治文化主要是指社会成员针对政治体系各层面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

(2)、政治文化的形成是感性与理性、自发与自觉的统一。

(3)、政治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相对于政治制度具有滞后性。

(4)、政治文化具有结构性,内部存在非同质的亚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的类型

1.统治政治文化和大众政治文化

统治政治文化是政治领导阶层对政治现象、政治体系、政治关系等的认知、情感、价值取向和态度。

大众政治文化是一般成员对这些政治对象的认知、情感、价值取向和态度。

二者以阶级分化为基础,既对立又统一。

2.狭隘型文化、顺从型文化和参与型文化

狭隘型文化主要位于原始落后的社会政治系统中,是社会成员对政治制度、政治过程缺乏明确的认知、情感和价值取向,更谈不上对体系内的决策及实施施加影响。

顺从型政治文化是政治体系成员对政治权威、政治结构和规范及自己在政治输出方面的责任等有较明确的认知、情感和价值取向,而对政治输入和政治参与缺乏认知,这实际上是一种被动的服从关系。

参与型政治文化是社会成员对政治体系、政治输入和政治输出等都有强烈的认知、情感和价值取向,并对政治体系成员的权利、能力、责任及政治行为效能等有积极认知与评价。

一般而言,参与型政治文化与民主制度相一致。

任何政治体系的政治文化都是三者的混合。

3.其余分类形式。

●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媒介及其功能

媒介:

家庭、学校、同辈团体、工作场所、大众传播媒介、选举及其他政治活动场合、社会政治组织、还有一些其他正式或非正式的组织。

功能:

1、从社会成员个体的层面来看,政治社会化使他们获得了适应社会政治生活所必须的政治知识、政治态度和政治技能。

2、从政治文化的层面来讲,政治社会化是政治体系维持、改变政治文化的重要手段。

3、从政治体系的层面来看,政治社会化是影响体系正常维持与运转的关键因素。

●意识形态的基本类型

一、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一套博大精深的政治理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以阶级为基本分析单位,以国家权力作为分析核心,涉及阶级、国家、革命、未来社会等主题。

二、民主社会主义

民主社会主义的理论渊源之一是马克思主义,是欧洲左翼政党的指导性理论。

其基本主张是:

结合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优点,克服其缺点,寻找一条介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道路。

近来流行的“第三条道路”与传统民主社会主义有所差别,其力图超越新自由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找到一条新的中间道路。

三、新自由主义

自由主义是近代西方以来最重要的政治思潮之一。

其基本出发点是个人主义,强调对个人权利和个人价值的保障,进而实现公共利益。

新自由主义继承了传统自由主义的基本价值观,但是重点强调保证个人实现自由权利的社会公正。

新自由主义尤其强调私有制和市场经济对实现个人权力的重要性,反对国家过多干预,倡导公民社会作用,维护多元价值。

四、新保守主义

保守主义也是西方影响最大的思潮之一,极其重视传统、秩序、等级和自由的价值,反对激进的社会改革。

新保守主义继承传统保守主义基本价值的基础上,特别强调宪政秩序的重要性,倡导一种“宪政的民主”。

一方面强调国家对于维护个人自由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主张加强国家的权威,另一方面又竭力反对国家大规模干预社会经济。

五、社群主义

社群主义是当代西方与新自由主义两相对峙的一种政治思潮。

它的哲学基础是一种集体主义,认为个人是由所处的社群决定的,社群是政治分析的基本变量。

社群主义强调国家、家庭和社区的价值,倡导爱国主义,强调集体权利相对于个体权利的优先性,希望以公益政治学代替权利政治学。

六、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起源于18世纪的欧洲,对近现代世界历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在心里层面,民族主义是一种对民族利益、民族独立和民族统一的信仰或主张,是一种爱国心和民族自豪感。

在政治层面上,民族主义是一个民族追求建国的政治主张和政治运动。

政治上的民族主义是一种强大的政治哲学,它与爱国心相结合,甚至成为宗教性的主义和运动。

●几种主要的国家起源学说内容

国家是管理社会的公共性权威组织的总体性指称,是一个兼具实证性与规范性的概念。

对于国家的产生与起源,不同时代、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理解,简要介绍以下几种:

1.国家神权说。

国家是由神或上帝直接或间接创造的,是神为了保护人类而创造的。

政治权力来自神授,统治者是上帝在人间的代理人,人民应绝对服从之。

2.国家社会共同体说。

亚里士多德认为,国家是一种自然产生的有益团体。

每一个国家都是一种团体,每一种团体都是为了某种善而建立。

但是社会共同体说没能很好地把国家与其它社会团体区别开来。

3.社会契约说。

社会契约说是对国家神权说的否定。

国家是处于自然状态的人们为了保障生命与财产安全而订立契约而建立的。

国家的任务是遵守自然法,保障公民权利;如果违背契约,人民就有权推翻之。

社会契约说直接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新国家的建立。

4.国家统治说。

国家的核心要素是政府,政府是实现统治的工具。

国家统治说表明了一些国家的统治特征和统治手段,但并不能科学的解释国家统治的本质,也难以让人明白国家到底为何物。

●民族国家的构成要素及其建设中的危机

民族国家的机构过程具有复杂性,既有民族建立国家的情形,也有国家创造民族的情形。

民族国家的要素:

领土、人口、主权与政府。

民族国家建构的危机

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在不同阶段需要克服一系列危机,主要有以下几种:

认同性危机、合法性危机、渗透性危机、参与性危机和分配性危机。

早发达民族国家的这些危机往往是顺次出现的,后发达民族国家在同一阶段往往要同时面对几种危机。

●马克思主义的国家本质及其特征

本质: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私有制出现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机器,国家的实质是阶级专政。

具体而言:

(1)国家的产生是基于统治阶级的意志。

(2)国家政权始终掌握在统治阶级手中。

(3)国家权力始终是用来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

国家权力的特征:

(1)国家权力具有特殊的强制性。

(2)国家权力具有主权性。

(3)国家权力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国家的本质是以暴力为后盾的阶级统治,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现在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也无法否定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性。

●国家的基本目的

(1)安全。

国家的首要目的是保障共同体的安全。

这种安全应建立在基本正义基础上,不应狭隘地理解为统治者的安全。

安全也不是绝对的,国家为追求安全而进行的军备竞赛会导致各个国家的不安全,这就是安全悖论。

(2)秩序。

国家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必须保障资源分配的一定秩序。

这种秩序的形成必须基于两个条件:

法律的限制是人们生存所必需的;秩序的仲裁必须是基于合法程序的公正裁决。

(3)正义。

国家应该满足个人和团体生存所需的基本要求。

资源分配应该给予公平交易,机会均等,同时又应该保障分配结果不至于差异巨大。

●国家能力及其内容

国家能力是国家将自己的意志、目标转化为现实的能力,主要是指中央政府能力。

国家能力主要是以下四种:

(1)、汲取能力,即财政能力;

(2)、调控能力,即指导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

(3)、合法化能力,汲取的政治认同的能力;

(4)、强制能力,即运用暴力维护统治的能力。

这四种能力根本基于有效产权与良好制度。

●现代国家建构的五种危机

认同性危机。

是建立在现代国家时遇到的第一个障碍。

一个国家内的民族、地区上的政治团体必须认为他们是这个国家的一分子,否则就会发生认同性危机。

合法性危机。

合法性产生于民众的自愿的服从,而民众的服从又来自民众利益的基本满足和表达利益要求的机会的现实。

因此,能否满足民众的经济和政治需求,是建构现代民族国家过程中最核心的问题。

渗透性危机。

国家有能力让其疆域内的所有组织和个人服从法令,否则就存在渗透性危机。

参与性危机。

对于一个现代国家来说,不能简单的对其公民说“君权神授”,统治者应该永远统治,被统治者应该永远被统治,民众只有参与了权力的分配过程,一个国家才算克服了参与性危机。

分配性危机。

政治就是决定“谁得到什么”的过程,是一个国家要稳定发展,必须满足分配中的基本正义,即建立让所有人的基本生活和基本尊严得到满足的机制。

●国家类型内容

一、划分国家类型的方法和标准

西方政治学中的国家类型划分经历着从“分类法”到“类型学”的过程。

分类法指传统的国家分类,主张对国家作“质”的区别,如亚里士多德的分类法。

类型学主张以实证标准,反对以先验的、思辨的标准,如韦伯的分类法。

马克思的分类法则是基于所有制与阶级的划分。

二、以所有制形式为标准的划分

1.奴隶制国家

奴隶制国家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的奴隶主所有制,奴隶只是会说话的工具。

2.封建制国家

封建制国家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的封建所有制,农民不完全占有生产资料,对封建主具有人身依附关系。

封建制国家实行领主分封制和权力等级制,并直接运用宗教进行统治。

3.资本主义国家

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所有制和资产阶级对工人的雇佣制。

资本主义国家又可分为自由资本主义国家和垄断资本主义国家。

4.社会主义国家

传统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意识形态。

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三、以国家和社会关系为标准的划分

吉登斯根据国家与社会的融合程度,将国家形态区分为传统国家、绝对主义国家和现代民族国家。

区分的标准除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迁,还包括人身监视力的加强、军事暴力的国家化和人类行为的工业主义特征。

1.传统国家。

阶级分化、城乡差别明显,行政力覆盖范围有限,国家只有边陲而无疆界,大量军事力量受制于军阀和民间力量。

2.绝对主义国家。

疆界划定,主权出现,国王成为主权代理人,法律成为全民性规范,军事力量大为扩张,军队内部行政管理手段高度发达并未控制社会提供了可资借用的体系。

3.现代民族国家。

从绝对主义国家继承了疆界与主权。

工业化提供了物质资源和技术,行政力量扩大,国家对社会的监视力加强。

吉登斯实际上以欧洲历史为基础勾画出了传统国家向现代国家的转型过程。

四、以政治治理形式为标准的划分

以政治治理形式或权力集中的程度,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