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本科生毕业论文规范细则模板.docx
《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本科生毕业论文规范细则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本科生毕业论文规范细则模板.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本科生毕业论文规范细则模板
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德语系
本科生毕业论文规范细则
一、本科生撰写毕业论文的目的
二、选题要求
三、论文指导要求
四、论文撰写时间及安排
五、论文格式规范
六、论文成绩评定参考标准
七、论文答辩程序及评定参考标准
附录一开题报告的写法及范例
附录二中、德文封面范例
附录三中、__德___文文摘范例
附录四目录范例
附录五论文内引言的注释方法
附录六参考书目的写法及范例
一、专业本科生撰写毕业论文的目的
撰写毕业论文旨在考察德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对所学语言及专业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和最基本的科研能力,即是否能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专业领域进行调查研究、实际设计,以及是否具备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选题要求
1.选题应围绕本学科,与所学专业方向一致,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针对性地分析、研究专业领域中的实际问题,并力求有自己的见解;
2.论文选题方向:
根据本系教师从事专业研究方向,并依照学生学术研究意向的实际情况,兼顾本学科专业特点可大致划分以下几种选题方向:
语法类,语言修辞对比类,文学类,翻译理论与实践,德国社会文化类等几大选题方向。
三、论文指导要求
1.系指导教师要加强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指导,认真履行指导教师职责。
2.根据不同选题方向和特点,指导教师应每周适时与学生面授答疑。
3.明确规范毕业论文撰写每一阶段具体要求,掌握被指导学生论文写作具体情况,提出相应建议和意见,对论文选题,结构、内容及格式要求等方面严格把关。
四、论文撰写时间及安排
I.开题前(___10-11____月)
1.系里确认指导教师研究方向;
2.学生自主确定论文选题方向;
3.系办公室统筹规划,确定指导教师及学生名单并予以公布。
此后不可随意更改指导教师。
学生与导师取得联系,确定开题的具体时间。
II.开题(11月至12)
1.12月份前:
完成开题报告,与导师开题讨论,确定论文题目、主要观点和基本框架结构。
2.1月份前:
学生调研,进一步搜集文献资料,并着手撰写初稿。
III.论文撰写及答辩时间安排
时间
安排
3月1日
交初稿
4月1日
交第二稿
4月26日
交第三稿
5月10日
定稿
5月中旬-5月30日
论文答辩
五、论文格式规范
I.论文语言:
德语
II.论文前置部分:
1、论文题目及封面:
应有中、德文两张封面。
中文封面按学校中文题目不超过20个字,德文题目不超过25个字。
有必要时可以使用副标题。
中文字体:
宋体、加粗3号字。
德文用TimesNewRoman加粗3号字。
2、论文提要/摘要:
中、德文提要/摘要分别在论文第一、二页。
字数在300-500左右。
关键词在提要/摘要的最下方另起一行,一般3-5字。
中、德文提要/摘要及关键词要相互对应。
中文字体:
宋体、小四号。
外文用TimesNewRoman加粗小四号/12号字。
3、目录:
论文第三页。
目录页由论文的各章、节、参考文献、附录等序号、标题、和页码组成。
标题分一级标题、二级标题,有需要时可用三级标题。
小四号字。
III.论文主体部分:
1、主体部分分引言、正文、结论。
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楚、结构分明、语言规范、表达流畅、符合逻辑。
2、引文:
文中所用引文(直接引述或转述)必须在引文后注明出处(作者,出版年代)。
引文的累计篇幅不得超出论文总篇幅的三分之一。
3、论文正文字数要求:
A4纸20页
4、正文体例:
字体为TimesNewRoman、12号字。
正文标题可用14号并加粗。
行距1.5倍,页边距使用电脑默认值。
IV.论文后置部分:
1、参考文献:
-在论文中引用的所有引文必须将出处完整列入参考文献。
严禁抄袭现象!
-文献包括:
作者、年代、书名/文章名、出版社/期刊名等。
-外文参考书目在前、中文书目在后,分别按作者姓名字母顺序排列。
-德语专业参考文献不少于15种,其他语种不少于8种。
2、附录:
内容包括论文中所需重要原始数据或资料。
V.论文打印要求:
一律用A4纸电脑打印。
六、论文成绩评定参考标准
1.论文选题是否围绕本学科领域,与所学专业方向一致,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是否具有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严谨的治学作风,是否独立完成论文撰写;
2.是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论文结构是否合理、严谨而具有较强逻辑性;中心论点是否明确、突出,论据是否充足、有说服力;
3.是否符合论文写作规范,行文是否流畅,是否体现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4.毕业论文总成绩评定应综合论文及答辩两项成绩,根据评定标准(五级标准:
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客观评定论文成绩并写出详细评语。
七、论文答辩程序及评定参考标准
I.论文答辩程序
1.答辩学生就论文选题、观点及主要内容作5分钟左右简要而全面陈述;
2.论文答辩教师针对论文选题、观点及主要内容进行提问,考察学生是否真正对论题进行了思考以及是否真正理解在论文中讨论的内容。
II.评定参考标准
1.论文陈述是否清晰、流畅,是否观点明确、条理清晰;
2.回答问题是否切中要害,是否真正、理解选题意义、论文内容;
3.是否具备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
附录一开题报告的写法及范例
开题报告的写法:
开题报告应在完成初期论文材料收集,整理工作后,与指导老师充分交流并得到认同情况下,认真撰写,具体结构见范例
开题报告范例:
(目的语为德语)
标题:
1)本选题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2)本选题的意义、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3)论文的撰写框架(要求提供三级标题)
例:
引言
1.德语日常用语中隐喻存在的普遍性
1.1隐喻的定义
1.2关于隐喻研究的常用术语
1.3德语日常用语中的隐喻
2.德语日常用语中隐喻的特点
2.1日常用语中隐喻的分类
2.1.1习用性隐喻
2.1.2新生隐喻
2.2德语隐喻与汉语隐喻
2.3德语日常用语中隐喻的可译性
3.德语日常用语中的隐喻的汉译
3.1翻译的标准
3.2日常用语中隐喻汉译的难点
3.3日常用语中隐喻汉译的过程
3.4日常用语中隐喻汉译的基本方法及原则
4.日常用语中隐喻汉译的方法与技巧
4.1直译法
4.2意译法
4.3转译法
4.4直译和意译结合法
5.结论
参考书目(略)
附录二中、德文封面范例
AbschlussarbeitfürBachelor-StudiumimFachGermanistik
anderBeijingCapitalNormalUniversity
JugendspracheundMedien
inDeutschland
vorgelegtvon
ShiYan
Betreutvon
Peking,15.5.2006
首都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德国青年语言
与大众传媒
院系外国语学院
专业德语系
年级2002
学号********
指导老师 孟墨勤
论文作者史岩
完成日期2006年5月15日
DerdemographischeWandel
und
seineAuswirkungen
von
JiaWenwen
Betreutvo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录三中、德文文摘范例
中文提要
不同时代的青年人都有其独特的语言特征。
如今的青年又是如何来表达他们的思想的呢?
本文认为要研究这一问题,当今青年语言和媒体的关系是不容忽视的。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的世界已日益成为了一个由媒体连网而成的世界。
媒体对新词的传播和相关谈话的进行都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青年人也不断地利用媒体资源来打造新鲜词汇。
所以这篇论文中要论述的主题是青年语言和媒体的关系。
作为引言部分首先在第一部分中介绍的是本文的写作动机。
第二部分的主要内容则是青年语言研究的概述。
在第三部分中涉及到的则是不同媒介对青年语言的影响以及受青年语言感染而青春洋溢的媒体,这一章也是这篇论文的核心和重点。
最后本文的第四部分是对当今青年语言特征的小析。
关键词:
青年语言传媒网络
Zusammenfassung
JedeGenerationvonJugendlichenhatihreeigenensprachlichenEigenheiten.WiesprechendieJugendlichenheute?
IndieserArbeitistdieBeziehungzwischenJugendspracheundMedienunübersehbar.WegenderEntwicklungdermodernenTechnikwirddieWeltmehrundmehrzurMedienwelt.ImheutigenLebenspielenMedienbeiderVerbreitungvonneuenWörternunddermitihnenverbundenenUnterhaltungeneineführendeRolle.JugendlicheschöpfenihreIdeenfürihreSprechweisenauchausmassenmedialenRessourcen.DeshalbistderSchwerpunktderArbeitdieBeziehungzwischenJugendspracheundMedien.
AlsEinführungwirdzuerstimKapitel1dasMotiverklärt.ImKapitel2wirdeinÜberblickzurGeschichtederJugendsprachforschunggegeben.DenSchwerpunktdieserArbeitbildetKapitel3,indemdermedialeEinflussaufdieJugendspracheunddievonJugendsprachengeprägtenMedienabgehandeltwerden.Untergeordnetgibtes4Abschnitte.Sokannmansehen,dassdieheutigeJugendspracheeinTeildervondenMediengeprägtenKulturist.ZuletztwerdenimKapitel4dieallgemeinenEigenheitenderJugendspracheausverschiedenenMedienvorgestellt.
Stichwörter:
JugendspracheMedienInternet
附录四目录范例(德文)
Inhaltsverzeichnis
1.Einführung-------------------------------------------------------------------------------------1
1.1ÜberblickdesPISA-------------------------------------------------------------------------2
1.1.1WasistPISA-----------------------------------------------------------------------------2
1.1.2Ziel----------------------------------------------------------------------------------------2
1.1.3WichtigkeitundAutorität--------------------------------------------------------------3
1.2PISA2003imÜberblick--------------------------------------------------------------------5
1.2.1Inhaltsbereiche---------------------------------------------------------------------------5
1.2.2Stichprobe--------------------------------------------------------------------------------8
1.2.3TeilnehmendeStaaten------------------------------------------------------------------9
1.3ÜberblicküberdieArbeit„PISA2003----DerBildungsstandderJugendlichen
InDeutschland“----------------------------------------------------------------------------10
2ErgebnissevonPISA2003iminternationalenVergleichundimdeutschen
Landsvergleich+----------------------------------------------------------------------------10
2.1ErgebnissedesinternationalenVergleichs----------------------------------------------12
2.2VergleichderBundesländer--------------------------------------------------------------14
3AnalysenderdeutschenSituationimPISA-Test--------------------------------------16
3.1SchuleundUnterrichtinDeutschland--------------------------------------------------16
3.1.1LesenundSchreiben------------------------------------------------------------------16
3.1.2RichtigerundfalscherUnterricht---------------------------------------------------17
3.2SchulsystemeimVergleich---------------------------------------------------------------19
3.3UnterschiedzwischenFinnlandundDeutschland-------------------------------------21
3.4SozialeHerkunft---------------------------------------------------------------------------24
3.4.1FamiliäreLebensverhältnisse,BildungsbeteiligungundKompetenzerwerb--24
3.4.2SoziokulturelleHerkunft:
Migration------------------------------------------------25
4Fazit------------------------------------------------------------------------------------------26
Literatur------------------------------------------------------------------------------------------27
附录五论文内引言的注释方法
1.论文中未提到引言作者姓名
用“”直接标出,并在()内注明出处。
2.论文中提到引言作者姓名
用“”直接标出,并在()内注明出处及作者姓名。
3.论文中提到被引用的作者名和文章标题
用“”直接标出,并在()内注明作者和问章标题。
4.论文中引用了同一作者不只一篇文章的内容
用“”直接标出,并在()内注明作者名,引言的不同出处。
5.引言有不只一个作者
用“”直接标出,并在()内注明出处及不同作者。
6.间接引用
直接注明应用的来源。
7.文中大段引言(超过40个字)
用“”直接标出,并在()内注明具体出处及作者。
附录六参考文献的写法及范例
1.独著
作者,《(书名)》出版地:
出版社名称,出版时间
2.两至三名作者
作者1作者2《(书名)》出版地:
出版社名称,出版时间
3.三名以上作者
作者1等《(书名)》出版地:
出版社名称,出版时间
4.集体合著
合著集体名称《(书名)》出版地:
出版社名称,出版时间
5.译著
原作者国籍,原作者《(书名)》译者,译作出版地:
出版社名称,出版时间
6.论文集中的文章
文章名称,论文集名称出版地:
出版时间
7.期刊中的论文
论文名称期刊名称,起始页刊物期号
8.报纸上的文章
作者文章名称报刊名称,报刊期号
9.网站上的文章
作者文章名称网址
10.中文文献列举格式
11.中文文献列举格式
陈宏薇《新实用汉译英教程》,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徐莉娜“隐喻的翻译”《中国翻译》,1999/3。
张培基等《英汉翻译教程》,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3。
参考文献范例(德文)
Backhaus,Norman:
LeitfadenfürwissenschaftlichesArbeiten.(pdf-Datei,4.überarb.Aufl,1998).Internet:
http:
【网址】
Becker,HowardS.:
DieKunstdesprofessionellenSchreibens.EinLeitfadenfürdieGeistes-undSozialwissenschaften.Frankfurt:
Campus-Verl.1994.(=ReiheCampusStudium1085).
Eco,Umberto:
WiemaneinewissenschaftlicheAbschlussarbeitschreibt.Doktor-,Diplom-undMagisterarbeitindenGeistes-undSozialwissenschaften.Heidelberg:
C.F.Müller1988.
FachhochschuleKünzelsau,AußenstelleHeilbronn(Hrsg.)(1999):
LeitfadenzurAusarbeitungvonDiplomarbeiten(Text-Datei,Versionvom23.08.1999).Internet:
【网址】
Kruse,Otto:
KeineAngstvormleerenBlatt.OhneSchreibblockadendurchsStudium.3.Aufl.FrankfurtamMain,NewYork:
Campus1994.(=CampusStudium1074).
Peterßen,WilhelmH.:
Wissenschaftliche(s)Arbeiten.EineEinführungfürSchülerundStudenten.4.Aufl.München:
Ehrenwirth1994.
Rückriem,Georg;Stary,Joachim;Franck,Norbert:
DieTechnikwissenschaftlichenArbeitens.EinepraktischeAnleitung.10.,überarb.Aufl.Paderbornu.a.:
Schöningh1997.
TechnischeUniversitätBerlin,InstitutfürArbeitswissenschaften(Hrsg.)(1997):
Richtlinien-Startseite(WWW-Seite,Stand:
27.04.1997).Internet:
【网址】
Theisen,ManuelRené:
WissenschaftlichesArbeiten.Technik-methodik-Form.7.,überarb.undaktualisierteAufl.München:
FranzVahlen1993.(=WiSt-Taschenbücher).
Wagner,Wolf:
Uni-AngstundUni-Bluff.Wiestudierenundsichnichtverlieren.8.unveränd.Aufl.Berlin:
Rotbuch1982.
Wilhelmy,Claus:
PerAnhalterdurchdieFormalien.Oder:
wennSieschonimmermalwissenwolltenwasbeiBericht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