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797652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2.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docx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docx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

第一章引言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为此,在设计和选择教学策略时,必须重视和加强探究式教学活动。

什么是探究式教学?

所谓探究式课堂教学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即指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探究式教学是一种能使学生在积极思考中主动探求知识的新型教学方式,实验探究教学能有效地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有效地应用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能力,从而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

 探究式教学,重在探究,贵在引导。

学生是探究的主体,要让学生积极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为学生创造一个动手动脑、探索研究的平台,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在探究过程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

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使化学教学充满活力。

新课程改革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它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此,我们教师要不断地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法,努力跟上教学改革的步伐。

近几年我校通过探究式教学的研究和实施,教学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引导学生按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问题一假设一推理一验证一结论”进行探究,但还需对具体课程进行具体分析。

总之,新课程给我们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

在新课程实施中,我们化学教师只要转变角色,找准自己的位置,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提高,就一定可以融入新课程,与新课程共同进步。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教学模式的改革已成为势在必行。

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以学生和社会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

 

第二章激趣引题式探究教学在化学中的应用

激趣引题是指教师的课堂导入要引人入胜,要能抓住学生的心,调动学生的情绪。

良好的学习情绪和精神状态,是学生自主学习成败的关键。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们的每一堂课都应精心设计,并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心理学表明,人们智力活动的进行,必须经历由外部向内部转化的过程。

因此,在创设教学情境过程中,要尽可能地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

创设情境必须与教学目标紧密联系,并且有一定的扩展性,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机和探究问题的欲望。

    例如,学习“氧气的性质”一节内容时,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深入探究氧气的性质。

情境①:

收集有氧气的集气瓶和氧气钢瓶;情境②:

身背氧气钢瓶,头戴呼吸卤罩的潜水员照片;情境③:

鱼在水中安稳地咂嘴、游动;情境④:

鱼池正在用增氧机增氧,充氧的运鱼袋等图片或录像;情境⑤: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硫粉在氧气中燃烧,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日常生活中的燃烧现象……。

以上情境,可以引导教学过程按照预定的设计进行,还可对教学过程起到控制作用。

2.2巧设实验,引发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激烈奇幻、生动鲜明的化学反应现象很容易吸引住学生。

如“烧不坏的手绢”、“会变色的小猫”等有趣的实验都直接反映出物质的性质,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但教师应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初中阶段的各类化学实验,对学生都极具诱惑力,充分利用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极有价值的。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技能训练同时还要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因此应将书本中的一些验证性实验改成探索性实验。

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探究的欲望,培养他们自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

在《空气组成》一课中,为了解决是否其他物质燃烧也可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这一问题,我给了学生红磷、木炭、铁、硫四种物质,在他们自学的基础上,我引导他们作了类似于红磷燃烧的四个实验。

学生自己看到了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铁在空气中不燃烧,木炭、硫能燃烧,但无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只有红磷燃烧才能验证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实验本身又给学生增加了继续探究的乐趣和动力。

他们不免又要问“为什么只有红磷能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而且测定的结果为什么会少于五分之一呢?

”这些问题中有的不属于这节课的内容,可以给学生留一些悬念,由此调动学生的胃口,对后面的学习又增添了新的乐趣。

学生提出的大多数问题包括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则需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2.3启发思维,强化学习兴趣 

巧设实验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如何使学生的兴趣保持并发展下去呢?

这就要求教师用艺术化的语言启发学生思维,这样才能强化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钢铁发生锈蚀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时,可以启发学生联想生活实际:

菜刀过一段时间不用,会慢慢生锈,这是为什么?

为什么抹了油的菜刀不容易生锈?

菜刀在干燥的空气中还是在潮湿的空气中更容易生锈?

待学生回答后告诉学生铁在空气中锈蚀的原因,然后跟学生交流、讨论各种防锈方法,教师艺术化的语言能使深奥的知识浅显,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思考,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强化。

2.4拓宽知识,发展学习兴趣 

人的兴趣是推动人们去寻找知识和从事活动的心理因素。

学生一旦发现学过的化学知识能解决许许多多的实际问题,那么,他们学习化学的欲望便会愈来愈强烈。

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通过适当拓宽化学知识来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燃烧和灭火”中的有关“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知识点时,我们先用点燃的木条伸到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归纳结论:

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此时再做一个镁条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的实验,学生都很奇怪:

镁条怎么在二氧化碳中能燃烧呢?

教师此时可以抓住时机提问:

前面的结论是否错了?

启发学生思考:

①二氧化碳使点燃的蜡烛熄灭,却使点燃的镁条燃烧得更旺,这个问题说明了什么?

②本节开头时讲的燃烧条件是可燃物要与氧气充分接触,而镁条在二氧化碳中燃烧是在无氧情况下进行的,前后内容是否矛盾?

通过分析,学生终于得出正确结论:

前面讲的燃烧是指通常的燃烧,要有氧参加。

因此,特殊情况下的燃烧可以不一定需要氧气。

前面讲的燃烧定义狭窄。

老师及时给学生总结燃烧的广义定义:

燃烧是指任何发热发光的剧烈化学反应。

从而达到既拓宽了化学知识,又发展了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目的。

 

第三章诱思、自学、合作、评价式化学教学

3.1设疑诱思法探究教学

正确、合理的设疑是诱发学生思维的先决条件,诱思则是教师把教法转化为学生学法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潜能,引导他们积极思考。

    例如,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时,首先,学生仔细观察整个实验过程,然后,教师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

学生提出的问题:

①为什么水面会上升?

②为什么水面上升约1/5时,不再上升?

③这个实验还说明了哪些问题?

④红磷的量有无限制?

为什么红磷必须过量?

⑤如果红磷不够,实验的结果会怎样?

    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各不相同,对同一问题、同一事物,各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

教师应鼓励、引导,及时发现闪光点,使探究式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

 

3.2自学式探究教学

自学探究是指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活动,是影响全局、辐射全课的重要环节。

在信息社会开放式教育的条件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已不在是教师“单向输出”和学生“被动接受”的关系,教师的角色必然转化为既是知识的输出者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

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应该在学生自学探究的过程中为他们指明方向,传授方法,关键时刻给予指导和支持。

在探究性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成为探究的主人,使其有足够的自主性、独立性。

探究过程的独立性越强,探究价值就体现越充分,教学效果也就越明显。

例如,讲到选择制取CO2的原料时,教师可启发学生应该选用含有CO32-的化合物与稀酸反应。

由于实验室所用的含有CO32-的化合物,通常有CaCO3和Na2CO3所用的稀酸,常见的有稀盐酸、稀硫酸,那么制取CO2时,究竟选择何种物质反应适宜呢?

这时,可拓展教学内容,让学生分组实验进行探究,得出结论。

然后,根据学生实验,各组讨论和发表自己的见解,对实验结果进行交流,综合讨论得到最佳的实验方案:

选用CaCO3与稀盐酸反应较为合理。

理由为:

第一组:

  CaCO3和稀硫酸    反应生成微溶物,覆盖在大理石表面,阻碍反应的进行,不适宜实验室采用。

第二组:

  Na2CO3和稀硫酸    反应速度太快,难于控制,不便于收集,不适宜实验室采用。

第三组:

  CaCO3和稀盐酸    反应速度适中,易于控制,适宜实验使用。

第四组:

  Na2CO3和稀盐酸    同第2组。

    这样做,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而教师则真正成了学生探究的引导者、服务者。

这样的教学内容处理,才能让主导与主体有机地统一于探究教学的全过程。

再如:

在《空气的组成》一课中,课堂伊始,教师利用简短、生动的语言向同学们介绍舍勒、普利斯特里和拉瓦锡发现空气组成的化学史,在短短一两分钟里,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心灵,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

此后引导学生在5分钟时间内读书自学,即教师为学生指出读书的方法和阅读重点后学生阅读。

通过自学学生不但可以熟悉教材,而且可以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将学、思、疑、问连接起来。

自学完成后,学生会提出很多问题,如:

为什么今天我们不用拉瓦锡分解氧化汞的实验来验证空气中氧气含量?

为什么要用红磷燃烧的实验来验证空气中氧气含量?

可不可以选用其他物质的燃烧来验证空气中氧气含量?

红磷燃烧之后,水为什么就进入集气瓶?

红磷燃烧时什么样?

(因刚学化学,学生还不习惯于用“实验现象”一词)等等问题,有些问题生生之间可以互相解答,解答不了的问题,我告诉学生不能等老师告诉你们,你们要像科学家一样自己进行实验探究。

3.3合作探究式教学

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同时又在实验中发现问题。

以往问题的解答全由教师包办代替,得出的结论学生被动地接受后死记硬背,造成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只能继承前人积累下来的知识经验、原则和方法,复制书本上的“条条”、“框框”,而无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现代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尽可能地创造机会引导学生在边学边探中解决问题,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互相合作,利用各种方式方法合作探究。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用几分钟把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一下综合,然后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

形式可采取:

生生讨论探究,小组讨论探究,整班集体讨论探究(包括师生间互相探究)。

通过对话、争论、答辩等方式,发挥学生的学探优势,利用他们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分析透彻、各抒己见的特点,使问题的结论更清楚、更准确。

教师要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随时引导。

点拨学生共同解决问题。

在《空气的组成》一课中主要采用同桌生生讨论探究和整班集体讨论探究的方式,经过合作讨论探究,在这一课中学生充分理解了“为什么水会进入集气瓶?

为什么只能用红磷燃烧来验证空气的组成?

为什么进入的水小于集气瓶体积的五分之一?

”等问题。

3.4激励评价式探究教学

 化学探究学习的评价是化学课程与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与学生的学习过程相互交织,贯穿始终,它是化学探究学习持续性运作的保证。

探究性学习的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就决定了其评价必须重视对学生个性和个性发展的评价,重视过程性评价,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而教师不应以探究结沦作为惟一评价依据。

应重视学生解决问题和得出问题的过程;在探究活动中获得的感悟和体验;参与合作的程度等,并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对结论敢于质疑,对探究活动方案加以改进等,使评价成为学生从实践到反思,发现自我,增强自信,促进自身发展的重要手段。

《空气的组成》一课中教师先将知识加以总结和归纳,得出结论:

(1)红磷燃烧的实验现象;

(2)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然后再进一步引申到空气中所含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及混合物、纯净物等知识上,最后再引申出一些讨论性问题和习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四章学法指导式教学在化学中的应用

学生掌握了科学方法将受益终生,而且科学方法还是化学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和纽带。

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师的学法指导渗透在学生认知过程中的各种思维活动里,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学法,且“会学”。

我们在研究中主要进行以下的一些学法指导:

4.1指导学生学会阅读 

学会读书,这是任何一门学科知识的学习都应具备的一种能力,是培养学生自我获取信息能力的起点。

初三学生刚开始接触化学,并不知道化学教材内容如何阅读。

为此,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安排一定材料,先由教师指导学生逐字逐句的阅读,理解其中关键的词语,然后再逐句逐段的阅读,理解并归纳其中的主要内容,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其次,当学生有了一定阅读能力后,教师应安排整段阅读,同时教师提出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依据粗读──细读──精读的层次去解决教师提出的思考题,还要指导学生阅读的思路。

4.2指导学生学会观察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

对学生来说必须学会观察,才能真正掌握化学的有关知识。

实验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验技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学生获取感性信息的重要途径。

因此,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

学生对化学实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很容易被突如其来的新现象所吸引,从而忽略了真正的观察。

为此,教师一开始就注意当好领航员,告诉学生应该观察什么。

其实,所谓观察实验现象,就是要观察实验过程中物质的状态和颜色的变化以及是否伴有发热、发光,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

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领”,使学生逐步形成独立观察习惯。

其次,教师在实验教学中指导学生怎么观察。

实验前,我们要求学生观察药品的状态、颜色、仪器的形状和连接。

实验中,我们要求学生集中精力观察,力争做到看准、看细,避免感知信息的片面性,同时还要善于带着问题去观察,抓重点,抓本质,对一些异常现象也不放过。

4.3指导学生学会总结 

对所学知识进行及时的总结是对知识升华,而课堂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熟练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小结,使之公式化、规律化、结构化,是学习化学知识的有效方法。

例如,将物质、元素、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知识点串连起来系统复习,会使学生容易理解记忆。

4.4指导学生学会探究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宜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应合理创设情景,指导学生自己去参与,去探索,即教会学生学会探究。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从问题或任务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以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体验为目的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中,我们的教师对一些知识,尽力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自己去寻找问题,解决一些疑难。

例如,教师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从Cu→Cu(OH)2来设计一个实验。

学生们根据教师的要求,利用已学过的知识进行课题的设计。

不少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网上搜查一些资料,有些学生去图书馆查找资料,也有一些学生向有关老师请教。

通过课外探究,全班学生进行交流、汇总。

学生设计的方案较多,其中也有一些方案不符合科学性或者是知识性错误,最后教师与学生共同筛选出了3个方案。

方案一:

Cu+2H2SO4(浓)

CuSO4+SO2↑+2H2O;

CuSO4+2NaOH→Cu(OH)2↓+NaSO4,过滤、干燥即得到氢氧化铜。

方案二:

用废铜屑在空气中加热得到氧化铜,2Cu+O2

2CuO,

CuO+H2SO4→CuSO4+2H2O,CuSO4+2NaOH→Cu(OH)2↓+Na2SO4,过滤、干燥得到氢氧化铜。

方案三:

用废铜屑或铜条在潮湿条件下变成铜绿,然后加热铜绿,产生氧化铜。

Cu2(OH)2CO3

2CuO+H2O+CO2↑,CuO+2HCl→CuCl2+H2O;

CuCl2+2NaOH→Cu(OH)2↓+NaCl,过滤、干燥得到氢氧化铜。

这三个方案都较好,但哪一个是最佳方案呢?

教师在学生的交流讨论中进行了分析。

方案一,用到浓硫酸,同时产生二氧化硫。

浓硫酸是一种腐蚀性很强的酸,且价格较贵,另产生的二氧化硫会污染空气。

因此最好不用浓硫酸。

方案二,可以用废铜屑和废硫酸反应,方便,价格便宜,该方案很好。

方案三,方法很好,价格也便宜,但时间较长,即铜变成铜绿时间较长。

比较一下,方案二为最佳。

经过教师的分析,学生们懂得了很多的知识。

通过探究活动,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要深入实践,综合运用各方面的知识。

要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动手做实验和分析思考。

探究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和人际交往能力,培养了集体主义和团队精神,锤炼了战胜困难的意志。

探究活动的开展,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到了新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扩大了视野和知识面。

 

第五章网络环境下的探究式教学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广泛普及和应用,已经使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特别是多媒体网络支持下的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将现代科学技术同新型教学方式有机地融为一体,已经发展成为适合多学科、多层次、先进的、主流的教学模式,二者相得益彰,共同将高校教学改革提升到又一崭新的发展阶段。

近两年来教育部加大了中学教师教育信息化工作力度,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

因此,必须把中学化学教学信息化作为重中之重,加大力度,积极探索和实践,寻找一条信息时代条件下开展中学化学教学的新路子,从实际出发构建中学化学教学的新模式。

通过计算机进行多媒体教学,使文字、图形、动画、影片等多种信息来帮助教师呈现教学内容,提供辅助信息,充分发挥听、视觉感知活动的作用,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各种心理活动,增强了化学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使认知过程进行得更顺利,从而提高了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5.1模拟物质的结构,掌握化学有关概念 

物质的结构是较难用语言描述清楚的,特别是其空间结构,借助模型可以减少讲解的难度,但实验室并不是所有的模型都有,而且对于复杂结构的模型的制作、保存和使用都有一定的限制。

利用计算机的三维图形功能则可轻松解决此问题。

例如,在进行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教学时,由于分子、原子这些内容知识抽象,学生难以建立微观概念,如果单纯地靠教师的语言描述,学生很难想象和理解原子的结构。

因此,我们充分利用计算机三维图形功能制作相应的原子模型,这些模型可随意旋转、放大,使学生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不仅能直观地了解原子的结构,同时还能观察到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和运动。

从课内的作业以及练习反馈说明,在这一节教学上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效果要明显好于常规的传统模式的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计算机进行三维模拟演示,使教学变得直观、形象、生动,学生较易理解,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5.2模拟化学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实验是化学学科的基础,在课堂上演示实验,往往由于教室大而反应装置小,多数学生观察现象模糊,因而引起学生对演示实验不感兴趣,影响教学效果。

另外,对于价格较贵的药品,装置复杂,反应中产生有毒、有害物质,反应速度太快或太慢,反应时间太长,不易控制的化学实验,一般都不宜在课堂上演示或学生动手做。

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呢?

借助计算机模拟化学实验,并可放大局部实验现象,使学生观察清楚,且一般实验都可在课堂内完成。

如在讲授空气的组成时,讲到空气成份发现史中一位伟大的化学家拉瓦锡,他通过在密闭容器中加热金属汞这一实验来测定空气的成份。

由于这个实验装置复杂,反应时间长,金属汞有毒等原因,不可能在课堂上做演示实验,但这个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研究的方法有很好的教育和教学意义,因此,我们借助计算机做了一个动画模拟演示实验,使学生印象深刻,教学效果特好。

         

 

第六章有关化学探究式教学的几点思考

6.1走出目前探究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6.1.1不真实的探究。

目前探究教学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不真实的探究。

具体表现为:

(1)模式化的探究。

有的教师简单地认为按照“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进行的教学才是探究式教学。

将探究要素变成机械的环节去完成,对核心要素把握不准,缺乏探究内涵。

(2)已知结论的探究,有时候学生对教师设定的问题的结论早已知道了。

大家都在“明知故探”使探究变成了验证正确结论的过程。

(3)精心设计,刻意安排的探究。

这类课是由教师导演的探究表演课。

以上列举的这些探究,损害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以至当问到什么是探究时,学生会回答“就是假装不知道!

”的笑话。

6.1.2思维受控的探究

有时为了尽快完成教学任务,得出正确结论,教师将整个过程设定在一个较小的范围之内,学生只能按照教师和教材的思路进行学习。

案例1、影响铁生锈的因素可能有哪些?

学生猜想:

(1)空气

(2)氧气(3)水(4)二氧化碳、(5)稀有气体(6)空气污染(7)酸雨(8)铁里有没有其他物质?

(面对这么多的猜想教师感到很焦灼,只好对学生说:

我们来筛选一下,主要与氧气、水有关请大家设计实验方案)

以上案例表现出几个问题:

只证实,不证伪;即只重视学生的正确猜想,对于猜想中的“伪因素”置之不理;重书本轻其他。

把教材提出的范例当着唯一方法,把学生其他真实且是正确猜想舍弃了。

这些都是大多老师常犯的错误。

6.1.3没有思考深度的探究

由于探究教学的不正确因素多,难于把控,使教师不敢引发深度思考,生怕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没法收场,进行不敢深究的探究。

例: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中,某组同学进行了错误的实验操作,“老师,我们实验结果是物质在反应前后质量不相等。

”“不相等?

”老师大感意外“大概是天平坏了,老师给你们换一台,重做一次,其他同学继续汇报……”而真正的原因是什么,没有引导学生细心排查。

6.2探究教学式的具体实施方案

6.2.1选择合适的探究内容

合适的探究内容能激起多数学生的探究热情,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从而改变学生单一的接受式学习。

(1)从生活中寻找探究内容。

化学知识与生活总是紧密联系的,探究式教学应将知识的学习置身于一个社会情境、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中。

这不仅是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也能从真实、逼真的生活中学到新的知识。

例,探究课题为《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掌握了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许多生活中的问题。

比如,有一种保健品叫力度伸维C泡腾片,它的价格要比普通维C贵得多,可大家还是很喜欢它,这是为什么呢?

让我们设计一组探究实验来体验一下吧?

学生开始在老师的指导下,动手实验。

结论是:

除了主成份维C之外还含有辅料碳酸氢纳和苹果酸等,所以口味更佳!

可见,要善于从贴近学生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眼光。

(2)从实验发现探究内容。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很多科学方法和实验融合在一起,实验能为学生提供感悟、操作、体验、探究和发现的机会,所以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验情境。

A、从动手实验中体验。

学生的亲手实验能提供最近距离的感知和体验,也能使他们在熟悉的现象中有许多新的发现,这些效果都是语言和演示无法替代的。

B、从对比实验中发现问题。

如:

为什么用浓盐酸和碳酸钙制的二氧化碳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而用稀盐酸和碳酸钙制的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呢?

先用录象播一段这两个对比实验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