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祭十二郎文》教学参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797638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6.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祭十二郎文》教学参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祭十二郎文》教学参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祭十二郎文》教学参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祭十二郎文》教学参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祭十二郎文》教学参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祭十二郎文》教学参考.docx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祭十二郎文》教学参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祭十二郎文》教学参考.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祭十二郎文》教学参考.docx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祭十二郎文》教学参考

《祭十二郎文》教学参考

教学参考

03221617

《祭十二郎文》教学参考 

整体感知

这是韩愈在贞元十九年(803)为悼念他的侄子老成而写的一篇“衔哀致诚”的祭文。

要体会哀痛、诚挚的情感,首先应了解他们叔侄的特殊关系。

韩愈三岁丧父,一直依靠兄嫂抚养。

不久,哥哥又宦死于南方,寡嫂携带年幼的韩愈叔侄回到故乡河阳,艰难度日。

这时,兄弟辈只剩韩愈一人,子侄辈只有老成一人,“两世一身,形单影只”!

韩愈视长嫂如母,和比自己小几岁的侄子情同手足。

后来,又一同移居宣州,孤苦零丁,一家人相依为命。

韩愈19岁来到京师谋生,25岁中进士后便在朝廷和地方任职,而老成则一直羁留在南方,他们叔侄每隔数年才得相见一面。

韩愈本以为彼此都还年轻,指望着将来生活稳定后,便接侄子来同住。

没想到老成竟突然病死,他悲痛欲绝,为悼念老成写了这篇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的《祭十二郎文》。

祭十二郎文这篇祭文打破了传统的祭祀文体的固有格式,不去铺排郡望,历数祖辈官阶,赞颂死者的品德、业绩,而是完全根据情感的起伏变化下笔直书。

由于情绪的激动以及生活经历的坎坷曲折,所要书写的内容很多,所以文章乍看起来似乎往复重叠、散漫错综,实际上却是气脉不断,一种骨肉至情充塞全文,贯串始终。

要理解这一艺术特色,就必须把握住两点:

他一面要追忆往事,叙述二人亲密的关系;一面要面对现实,抒发自己得到噩耗后,震惊、疑惑和万分悲痛的思想情绪。

正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这些内容,只在开头的“年月日……告汝十二郎之灵”和结尾的“呜呼哀哉!

尚飨!

”数句使用了固定格式,中间主要部分运用的都是直接对话的方法,就像是在和侄子促膝把手,谈论家常,倾诉心声。

文章的主体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自“呜呼!

吾少孤”至“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记叙自己幼小丧父后,依靠兄嫂抚养,和早年与侄子南北迁移,“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的经历,还详细地回忆了自从他来到京师,“其后四年”“又四年”“又二年”的三次相会,以及几番错过了的重聚机会。

他为自己因求食逐禄,不能与侄子长相厮守而悔恨不已。

第二部分(自“去年,孟东野往”至“其然乎?

其不然乎”),写因比自己年少体强、生性“纯明”的侄子遽然辞世而悲痛欲绝。

在这一部分中,抒写了当噩耗传来时从不信到确信的复杂心理变化过程,他因少者、强者夭殁,长者、衰者存全而埋怨天道难测,神灵不明,又为不能弄清老成的死亡月日,不能亲自抚尸、凭棺、临穴而愧疚。

第三部分(自“今吾使建中祭汝”至篇末),主要交代对老成身后事的安排。

陈述终丧后,他将把老成的遗孤接来,与自己的子女一同抚养,直到男成业,女出嫁。

他还要把老成迁葬到北方的祖坟。

文章开头说他是“衔哀致诚”地撰文来祭奠侄子,结尾说“言有穷而情不可终”,前后呼应,进一步说明了自己彻骨钻心的悲痛并不因文章的结束而终止,它将绵绵延续,永无尽期!

可以说,这是一篇以真情凝聚成的感人至深的祭文。

 

语言品味

本文的在语言上放弃了传统骈俪文的整饬、华美,而采取韵散结合,以散为主的形式来表达。

而且不沿袭传统祭文的固定格式,运用了与亲人对面交谈以叙家常、吐心曲的方法,这就构成了这篇祭文的语言自然、质朴,明白如话,而又婉转、细密的独特风格。

一、很重视语句的前后呼应,善于利用排比句式,并讲究用词的精巧。

例如,在文章的第二部分中,有两处前后对应地讲到自己未老先衰、体弱多病的情况,前面说:

“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

”这里特意连用了三个起转接作用的“而”字,意思是说三十多岁的人,本应身体健壮、精力旺盛,可是自己反而视力减退、反而鬓发斑白、反而牙齿动摇,这就强调了的身体状况竟然是一反常规,过早地衰相毕露。

后面再一次说:

“吾自今年以来苍苍者或化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几何不从汝而死也!

”这里又特意连用了两个“或……而”,两个“日益”,说明其身心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并强调了这日甚一日的变化速度。

通过对这种迅速变化的描绘,内心的悲伤、颓丧之情就都充分地表达出来了。

我们从文章表情达意的效果上,可以领会到高超的语言艺术技巧。

 

二、的笔法具有婉转、细密的特色。

如第二部分,写噩耗传来时自己复杂、变幻的心理活动,说:

“其信然邪?

其梦邪?

其传之非其真邪?

”他乍听到噩耗时感到非常意外,非常震惊,以至怀疑消息的可靠性;接着由于惊疑、悲痛,而神智恍惚,感觉像是在梦里一样;待稍稍冷静一些后,他仍然觉得老成已死的消息是误传。

下面他又重新思考、分析说:

“梦也,传之非其真也?

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

呜呼!

其信然矣!

”自己身边的书信为他切实地证明了老成的死是肯定无疑的,他只能去面对这残酷的现实了!

具体、细腻地记录了自己接到噩耗后,从怀疑到确信的心理变化过程,这样做就更真实地反映出来他对侄子的骨肉深情。

再如第三部分写到:

他估计自己很快就会随着老成而死去,他说: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他想到自己死后如有知,不久即可与侄子相聚;如无知,那死后也就不会再因悼念亡侄而悲伤了!

利用死后有知与无知来表达与老成的真挚、深厚的骨肉之情,委曲、婉转,凄恻动人!

 

关于练习

一这篇文章把对十二郎的沉痛悼念之情和琐碎的家事诉说交织在一起。

有现在的事,有往昔的事,有未来的事,有回忆中的事,有猜想中的事。

这些事随着听到十二郎去世的噩耗,一齐纷至沓来。

试从情感和思绪发展方面把握文章的脉络,概括各段(不含首尾两段)内容,探究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设题意图

这篇祭文完全是根据情感的起伏变化而行文的。

表面上看来,记叙的内容非常庞杂,没有线索,而实际上,把握文章的情感发展脉络是理解全文的基础。

本题意在引导学生透过繁复的叙述和慨叹,捕捉文章的气脉,体会本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

参考答案 

第2段,叙写“两世一身,形单影只”的身世之悲。

第3段,回顾叔侄二人三别三会的经历。

 

第4段,“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陈述自己抱憾不已的心情。

 

第5段,坦陈噩耗传来时自己由不信到最终确信的心理变化过程。

第6段,感慨自己未老先衰,将“从汝而死”。

第7段,孩提尚幼,“冀其成立”。

第8段,猜测老成的死因。

第9段,揣测老成的死期。

第10段,交代对老成身后事的安排。

 

第11段,再次抒发自己对老成之死的无限悲痛之情。

第2、3段,主要是回顾自己和老成的身世和往日的聚散情况;第4~9段,主要是表达自己在得到老成死讯后的痛苦心情;最后两段是交代老成后事的安排,再次祭奠亡灵。

由于情绪的激动以及生活经历的坎坷,所要书写的内容很多,所以文章乍看起来似乎往复重叠、散漫错综,实际上却是气脉不断,一种骨肉至情充塞全文,贯串始终。

二文章第五段,一共用了三个“邪”字,三个“乎”字,四个“也”字,五个“矣”字,揣摩它们的用法,说说它们在表达思想情感上的作用。

设题意图

文言文中的语气助词在表达感情上有着独特的作用,本题意在帮助学生通过对语气助词的体会,把握文章的情感节奏。

 

参考答案

这一段写了噩耗传来时复杂、变幻的心理活动。

“其信然邪?

其梦邪?

其传之非其真邪?

”一连用三个“邪”字表现了他乍听到噩耗时的分外意外、震惊,以至怀疑消息的可靠性的心理状态;接着追问道:

“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

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

”他不相信神灵不明,上天无道,连用三个“乎”字的反问句强化了质疑的语气。

由于惊疑、悲痛,而神智恍惚,他感觉像是在梦里一样;待稍稍冷静一些后,他仍然觉得老成已死的消息是误传。

下面他又重新思考、分析说:

“未可以为信也!

梦也,传之非其真也。

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

”前三个“也”字带动了三个判断句,强调消息的不可信,但是最后一个“也”字却把语气由不能相信转换到不得不相信上来,自己身边的书信为他切实地证明了老成的死是肯定无疑的,他只能去面对这残酷的现实了!

“呜呼!

其信然矣!

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

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

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五个“矣”字表达的是肯定、无奈的语气。

句句紧扣前面的追问,自己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却得到了现实的无情的印证。

天意难料,天理难推,神明不明,寿者不知(寿命不可预知)。

这些语气助词的运用强化了这一段情感发展变化的节奏,也准确地抒发了强烈的不愿相信、不能相信又不得不相信的失去亲人的悲痛感情。

三本文不仅有悼念骨肉之情,而且有宦海人生的感慨。

二者结合,格外动人。

这种复杂的情感,在袁枚的《祭妹文》等作品中,也有表现。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围绕这种失去之后的追悔(不一定都是生与死),结合自己的经历见闻,在班里进行一次讨论,说说从积极的方面应该怎样把握生活中值得珍惜的东西。

 

呜呼!

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

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诚知其如此,虽万承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韩愈《祭十二郎文》

呜呼痛哉!

早知诀汝,则予岂肯远游?

即游,亦尚有几许心中言,要汝知闻,共汝筹画也。

而今已矣,除吾死之外,当无见期。

吾又不知何日死,可以见汝;而死后之有知无知,与得见不得见,又卒难明也。

然则抱此无涯之憾,天乎人乎!

而竟已乎!

 

──袁枚《祭妹文》 

设题意图 

古代文学作品中,像《祭十二郎文》这样的回忆悼念作品有很多,本题意在让学生有意收集一些同类作品,体会真挚感情的同时,发掘其中跨越时间的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并从积极的角度引导学生努力把握生活中值得珍惜的东西。

 

参考答案

(略)。

 

有关资料 

一、参考译文 

某年、某月、某日,叔父韩愈在听说你去世后的第七天,才得以含着哀痛向你表达诚意,并让建中在远方备办了应时的鲜美食品作为祭品,告慰你十二郎的魂灵:

 

唉,我幼年丧父,等到大了,不知道父亲是什么模样,只好靠哥嫂抚养。

哥哥在中年时死在南方,我和你都还小,跟随嫂嫂把灵柩送回河阳安葬。

随后又和你到江南谋生,孤苦零丁,一天也没有分开过。

我上面本来有三个哥哥,都不幸早死。

继承先父的后代,在孙子辈里只有你,在儿子辈里只有我。

子孙两代各剩一人,孤孤单单。

嫂嫂曾经抚摸着你指着我说:

“韩氏两代,就只有你们两个了!

”那时你比我更小,当然记不得了;我当时虽然能够记事,但也还不能体会她话中的悲凉啊!

 

我十九岁时,初次来到京城。

四年以后,才回去看你。

又过了四年,我去河阳凭吊祖先的坟墓,碰上你护送嫂嫂的灵柩来安葬。

又过了两年,我在汴州辅佐董丞相,你来看望我,只住了一年,你请求回去接妻子儿女。

第二年,董丞相去世,我离开汴州,你没能来成。

这一年,我在徐州任职,派去接你的人刚动身,我就被免职,你又没来成。

我想,你跟我在东边的汴州、徐州,也是客居,不可能久住;从长远考虑,还不如我回到西边去,等在那里安下家再接你来。

唉!

谁能料到你竟突然离我而死呢?

 

当初,我和你都年轻,总以为虽然暂时分别,终究会长久在一起的。

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薄的俸禄。

假如真的知道会这样,即使让我做高官厚禄的公卿宰相,我也不愿离开你一天而去赴任啊!

 

去年,孟东野到你那里去时,我写给你的信中说:

“我年纪还不到四十岁,但视力模糊,头发花白,牙齿松动。

想起各位父兄,都在健康强壮的盛年早早去世,像我这样衰弱的人,难道还能长活在世上吗?

我不能离开(职守),你又不肯来,恐怕我早晚一死,你就会有无穷无尽的忧伤。

”谁知道年轻的却先死了,而年老的反而还活着,强壮的早早死去,而衰弱的反而还活在人间呢?

唉!

是真的这样呢?

还是在做梦呢?

还是这传来的消息不可靠呢?

如果是真的,那么我哥哥有(那么)美好的品德反而早早地绝后了呢?

你(那么)纯正聪明反而不能承受他的恩泽呢?

难道年轻强壮的反而要早早死去,年老衰弱的却应活在世上吗?

实在不敢把它当作真的啊!

如果是梦,传来的噩耗不是真的,可是东野的来信,耿兰的报丧,却又为什么在我身边呢?

啊!

大概是真的了!

我哥哥有美好的品德竟然早早地失去后代,你纯正聪明,本来是应该继承家业的,现在却不能承受你父亲的恩泽了。

这正是所谓苍天确实难以揣测,而神意实在难以知道了!

也就是所谓天理不可推求,而寿命的长短无法预知啊!

虽然这样,我从今年以来,花白的头发,全要变白了,松动的牙齿,也像要脱落了,身体越来越衰弱,精神也越来越差了,过不了多久就要随你死去了。

如果死后有灵,那么我们又能分离多久呢?

如果没有灵,那么我也不能悲痛多少时间了,而(死后)不悲痛的时间却是无穷无尽的。

你的儿子才十岁,我的儿子才五岁,年轻强壮的尚不能保全,像这么大的孩子,又怎么能希望他们成人立业呢?

啊,悲痛啊,真是悲痛!

你去年来信说:

“近来得了软脚病,时常(发作)疼得厉害。

”我说:

“这种病,江南人常常得。

”没有当作值得忧虑的事。

唉,(谁知道)竟然会因此而丧了命呢?

还是由于别的病而导致这样的不幸呢?

 

你的信是六月十七日写的。

东野说你是六月二日死的,耿兰报丧时没有说。

大概是东野的使者不知道向你的家人问明,而耿兰报丧竟不知道应该告诉?

还是东野给我写信时,才去问使者,使者胡乱说个应付呢?

是这样呢?

还是不是这样呢?

现在我派建中来祭奠你,安慰你的孩子和你的乳母。

他们有粮食能够守丧到丧期终了,就等到丧期结束后再把他们接来;如果不能守到丧期终了,我就马上接来。

剩下的奴婢,叫他们一起守丧。

如果我有能力迁葬,最后一定把你安葬在祖坟旁,这样办了,才算了却我的心愿。

 

唉,你患病我不知道时间,你去世我不知道日子,活着的时候不能住在一起互相照顾,死的时候没有抚尸痛哭,入殓时没在棺前守灵,下棺入葬时又没有亲临你的墓穴。

我的行为辜负了神明,才使你这么早死去,我对上不孝,对下不慈,既不能与你相互照顾着生活,又不能和你一块死去。

一个在天涯,一个在地角。

你活着的时候不能和我形影相依,死后魂灵也不在我的梦中显现,这都是我造成的灾难,又能抱怨谁呢?

天哪,(我的悲痛)哪里有尽头呢?

从今以后,我已经没有心思奔忙在世上了!

还是回到老家去置办几顷地,度过我的余年。

教养我的儿子和你的儿子,希望他们成才;抚养我的女儿和你的女儿,等到她们出嫁,(我的心愿)如此而已。

 

唉!

话有说完的时候,而哀痛之情却不能终止,你知道呢?

还是不知道呢?

悲哀啊!

请享用祭品吧!

二、《祭十二郎文》赏析(敏泽)

这是一篇情文并茂的祭文。

既没有铺排,也没有张扬,善于融抒情于叙事之中,在对身世、家常、生活遭际朴实的叙述中,表现出对兄嫂及侄儿深切的怀念和痛惜,一往情深,感人肺腑。

 

祭文全文共分四段,第一段重在叙述韩门两代,只有“我”与侄儿两人,所谓“两世一身,形单影只”,身世之戚苦,及对嫂嫂的深切感念;第二、三段重在痛惜与侄儿的暂别竟成永别,及侄儿的夭折;第四段是对侄儿病情的推测,沉痛的自责,后事的安排,及无处诉说、没有边际的不可遏制的伤痛。

文、情前后紧相呼应,浑然一体。

结构精巧,层层推进,环环相扣,而又步步深入,随着叙述的展开,沉痛的情感波涛,也一浪高似一浪。

使人读完全篇,不能不掩卷叹息,为因失相依为命的侄儿所遭受到的深切的精神悲痛,潸然泪下,并得到一种审美的享受。

 

祭文开头几句,叙述了“我”听到侄儿去世后,准备祭墓的经过。

接着转入身世的叙述和悲叹:

“我”从小失去了父亲,依靠着哥哥、嫂嫂的抚养,而哥哥又在中年殁于南方。

年纪幼小的“我”与你,在孤苦零丁中没有一天不在一起。

韩愈三岁丧父,十一岁前,韩愈随兄韩会在京师。

大历十二年(777年),韩会被贬为韶州刺史,韩愈随兄到韶州(现在广东韶关)。

韩愈回到故乡后,适逢中原战乱,遂到江南宣城避难,这就是祭文中所说的“又与汝就食江南”。

 

自“承先人后者”至“亦未知其言之悲也”这一小段,是写得很感人的一段。

字里行间,流露出形单影只的凄苦之情,及对嫂嫂的无限感念。

前面那一段铺叙家世,为颠沛流离中的嫂嫂的话“韩氏两世,惟此而已”,增加了浓重的感伤之情,及无限的分量,因为在封建社会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可以说是天经地义的事,通过嫂嫂的两句话,把嫂嫂当时的悲伤、期待、焦虑之情,活画了出来,并使人感受到两句话中凝集着多么深厚的感情力量。

 

从“吾年十九”至段末,叙述了韩愈在十九岁以后至侄儿殁去之前的经过。

 

祭文第二段开头几句是倒叙,叙述自己为什么愿意离别形影相依的侄儿的原因。

自“诚知其如此”起,笔锋一转,直至段末,是韩愈为此而悲痛、失悔,还有得到侄儿死去的消息后,将信将疑的复杂情绪,以及为此而发出的深挚的慨叹。

写得跌宕有致,情思深沉,感人至深。

这一大段可分几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着意在痛悔自己的去取。

接着痛悔,又深入一层,回叙自己父兄的早死,和侄儿本来有可能多在一起呆些日子,共享天伦之乐,却失去了这样的机会。

 

在这一小段中,为了说明自己身体的病弱,一连用了三个“而”字,“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不仅加重了语气,读起来铿锵有力,而且反衬并强调了本段末提出的问题,加强了的失痛感。

接着思绪又深入一步,以将信将疑的口气描绘了自己内心感到的无穷的惶惑:

这不可能是真的,世间没有这样的道理!

准是传的信不确切。

可是东野的来信、耿兰(奴仆名)的报告又怎么放在“我”的身边呢?

在这一段对于内心惶惑的叙述中,使我们看到了对侄儿之死所引起的情感的剧烈震荡,不仅为结尾的天命无常的慨叹加重了分量,而且为下段的痛悔准备了心理条件,使下段的责备、失悔、哀惜、慨叹,语语仿佛从肺腑中沛然流出,使悲伤的情感逐步达到高潮。

自“汝去年书云”起,至文末,包含几个小段:

一是用回叙的手法,推测侄儿得病的原因,及去世的;二是对于侄儿后事、家务的安排;三是表示自己“无意于人世”的沉痛的心迹;最后则是深切的寄哀。

在这一小段中,通过对侄儿的生、病、死、葬料理不到的沉痛自责,表现了失去侄儿后的痛惜之情,哀思深挚,读之使人回肠荡气,不能不为之悲戚不已。

这是这篇祭文在情感力量上所达到的又一高潮。

祭文接着述说了在经过这次精神上的打击之后,“我”已无意于留恋人间富贵,只求在伊、颍河(皆在现在的河南境内)旁买上几顷地,把“我”的和你的儿子养大,希望他们成人,把我的和你的女儿养大,嫁出去,也就罢了。

通过对自己心灰意冷的描述,又进一步加深了已有的哀痛。

既属叙事,又是抒情。

以“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

其不知也邪”的问句为结束,更进一步扩展和加深了的哀思。

明知死后无知,还要如此提问,就使更加伤痛不已。

“尚飨”,是祭文中常用的结束语,意谓请你来享受这祭品吧。

(选自《历代名篇赏析集成》,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版,有删节)

三、《祭十二郎文》的艺术特色(萧澄宇) 

人们不幸失去亲人时,悲痛至极,情之所至,往往呼天抢地,捶胸顿足,甚而至于痛不欲生。

《祭十二郎文》就是倾诉此情此景的一篇哀婉动人的文章。

文章是身为长辈的韩愈为先逝的晚辈十二郎写的祭文。

依常情,老祭少,本身就是一个悲剧;再追思韩氏两代人之间特殊的家庭环境和生活遭际,其悲惨之情就更非寻常可比了。

因此,当贞元十九年(803)五月,在长安监察御史任上的韩愈突然得知十二郎病死异乡的噩耗时,如雷轰顶,竟茫然不知所措。

直到七天之后,痛定思痛,才以这篇被后世誉为“千年绝调”的祭文倾吐了叔侄间患难与共、生离死别的无限悲伤之情。

 

古人写祭文常有一套固定的格式,内容多为对死者生平的追述和赞颂,形式多为骈文或四言韵文。

《祭十二郎文》却一破常规,内容上既无赞颂之词,形式上也不用骈文、韵语,而用自由活泼的散文体来抒写无尽的哀思。

这是它独辟蹊径之处。

然而,它之所以被后人誉为“千年绝调”,主要还在于:

 

一是行文质朴自然,情深语切,感人至深。

苏轼把《祭十二郎文》与《出师表》《陈情表》并举,称其“惨痛悲切,皆出于至情之中,不期然而然也”(清章懋勋《古文析观解》卷五引)。

这话不假。

通篇叙家人亲情,所取皆“俗情俗事”,且完全是发自肺腑的至性真情,故给人以质朴自然,如泣如诉,仿佛“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的真实而又惨痛的感觉。

有人说它“未免俗韵”,其实,感人动人之处正在于此。

二是语言运用上的复沓重叠,回环转折,变化多姿。

如始写对死讯的将信将疑,以“信邪”“真邪”“梦也”反复申说,用一连串的疑问语气状其迷离惝恍之态,使表达效果倍增。

再如同样是自叙衰老的情状,先是“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随又“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语意基本相同,但表达上略加变化,就显得错落有致,生动活泼。

同样,最后一段两个“不知”“不能”“不与”句的运用,意亦颇雷同,却给人以变化多姿的感觉。

最后还值得一提的是,这篇祭文在语助词的运用上,也颇见功夫。

与论说文不同,哀祭的文字不是一气贯注的,尤其是“以痛哭为文章”的《祭十二郎文》,更是在“夹哭夹写”中完成的,这就需要靠助词的穿插缀合以示抑扬顿挫。

诚如宋费衮《梁溪漫志》所云:

“退之《祭十二郎文》一篇,大率皆用助语。

其最妙处,自‘其信然耶’以下,至‘几何不从汝而死也’一段,仅三十句,凡句尾连用‘耶’字者三,连用‘乎’字者三,连用‘也’字者四,连用‘矣’字者七,几于句句用助辞矣!

而反复出没,如怒涛惊湍,变化不测,非妙于文章者,安能及此!

(节选自《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版)

四、前人对《祭十二郎文》的评价 

文中字用语助太多,或令文气卑弱……然后之文人,往往因难见巧。

退之《祭十二郎文》一篇,大率皆用助语,其最妙处,自“其信然耶”以下,至“几何不从汝而死也”一段,仅三十句,凡句尾连用“耶”字者三,连用“乎”字者三,连用“也”字者四,连用“矣”字者七,几乎句句用助词矣。

而反复出没,如怒涛惊湍,变化不测,非妙于文章者,安能及此。

──费衮《梁溪漫志》

(《祭十二郎文》)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

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祭文中千年绝调。

 

──《古文观止》吴楚材评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