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晟煤矿中长期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797428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65.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永晟煤矿中长期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永晟煤矿中长期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永晟煤矿中长期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永晟煤矿中长期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永晟煤矿中长期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永晟煤矿中长期发展规划.docx

《永晟煤矿中长期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永晟煤矿中长期发展规划.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永晟煤矿中长期发展规划.docx

永晟煤矿中长期发展规划

 

金沙县永晟煤矿

 

永晟煤矿

2013年3月

 

编制说明

一、编制目的和意义

为保障贵州永福矿业有限公司金沙县化觉乡永晟煤矿持续稳定健康发展,防止和减少各类事故的发生,根据国家相关要求,结合贵州永福矿业有限公司金沙县化觉乡永晟煤矿实际情况,制定《贵州永福矿业有限公司金沙县化觉乡永晟煤矿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2013~2015年中长期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规划总体目标、规划主要工作和保障措施等,以指导矿未来五年的生产建设工作。

《贵州永福矿业有限公司金沙县化觉乡永晟煤矿中长期发展规划》对矿井生产建设工作作出了总体规划,提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以指导今后一个时期的煤矿生产建设工作。

二、编制原则及规划期

1、编制原则

具备3年以上可采储量,具备安全生产条件。

2、规划发展期

2013~2015年为中长发展期。

三、涉及的中长期发展规划范围

本规划涉及的生产建设范围包括:

年度采煤任务及采区、采煤工作面的接替安排等。

第一章基本情况

第一节矿井概况

一、基本情况

贵州永福矿业有限公司金沙县化觉乡永晟煤矿(以下简称永晟煤矿)位于位于贵州省金沙县县城南东,直距约30km,属金沙县化觉乡和高坪乡所辖。

其东南侧为乌江上游的六广河(野鸡河),与黔西、修文、息烽三县相邻。

井田北起于大发寨、大坡一带;南止于坪子上、李家寨一带;西起于大坡、罗家寨一带;东止于刘家大坡、李家寨一带。

整个矿区呈南北向展布,为一大致矩形,长约5.52km,宽约3.75km,面积约为18.234km2。

其地理坐标为:

东经106°23′00″~106°25′45″,北纬27°10′00″~27°13′00″。

井田至金沙县城公路约50km,有县道相通;金沙距遵义县南白火车站约70km,有326国道相通;经长坝、沙土,有乡镇公路相连,于三合镇上贵(阳)~遵(义)~崇(溪河)高速公路;或经六广河(野鸡河)、乌江水运转运上高等级公路;交通较方便。

正在筹建中的金沙经化觉至贵阳的公路及连接两地的海马孔大桥即将开工建设,届时,井田到贵阳的距离将缩至不足140km,交通运输条件将更为便捷。

设计生产能力为60万t/a,。

永晟煤矿属于新建矿井,2008年开工建设,2012年仍处于基建期间,预计2013年3月底前实现联合试运转。

二、矿区煤田分布

第二节煤炭资源及开采技术条件

一、资源储量

根据《贵州省金沙县化觉煤矿详查地质报告》和贵州省国土资源厅(黔国土资储备字[2005]155号)“关于《贵州省金沙县化觉煤矿详查地质报告》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备案证明”,估算C8、C10、C11、C12煤层总资源量9929万t。

其中估算全硫含量<3%的煤炭资源量7686万t,全硫含量>3%的煤炭资源量2243万t。

分煤层、分类型的资源/储量见表。

井田F10断层以南范围估算全硫含量<3%的煤炭资源量3530万t,见表。

全井田(面积约18.23399km2),F10断层以北范围资源/储量按《贵州省金沙县化觉南段高石坝~压竹坪煤矿(一期)勘探地质报告》,F10断层以南范围按《贵州省金沙县化觉煤矿详查地质报告》,综合计算全井田全硫含量<3%的煤炭资源量8241万t,详见表1—2—12。

另外C11、C12煤层全硫含量>3%的煤炭资源量2023万t。

 

全井田(详查)资源量估算结果表单位:

万t

项目

煤号

查明矿产资源量

潜在矿产资源量

合计

(331)

(332)

(333)

小计

(334?

C8

823

1998

2079

4900

C10

89

516

605

C11

459

408

867

C12

661

1365

1531

3557

合计

其中原煤全硫小于3%资源量

项目

煤号

查明矿产资源量

潜在矿产资源量

合计

(331)

(332)

(333)

小计

(334?

C8

823

1998

2079

4900

C10

34

405

439

0

439

C12

330

1073

1403

944

2347

合计

高硫煤(原煤全硫大于3%)资源量

项目

煤号

查明矿产资源量

潜在矿产资源量

合计

(331)

(332)

(333)

小计

(334?

C10

55

111

166

C11

459

408

867

C12

331

292

587

1210

合计

386

 

井田F10断层以南资源量估算结果表单位:

万t

项目

煤号

查明矿产资源量

潜在矿产资源量

合计

(331)

(332)

(333)

小计

(334?

C8

25

1274

817

2116

C10

259

259

259

C12

16

787

352

1155

合计

另有C11、C12高硫煤(原煤全硫大于3%)资源量318万t

全井田(综合)资源量估算结果表单位:

万t

项目

煤号

查明矿产资源量

潜在矿产资源量

合计

(331)

(332)

(333)

小计

(334?

C8

1004

841

2221

1234

5300

C10

259

259

259

C12

492

390

1246

2128

554

2682

合计

另有C11、C12高硫煤(原煤全硫大于3%)资源量2023万t

二、煤田地质特征及煤层赋存情况

(一)、地层

井田出露地层由老至新有:

二叠系中统茅口组(P2m)、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3l)、二叠系上统长兴组(P3c)、三叠系下统夜郎组(T1y)、三叠系下统茅草铺组(T1m)及第四系(Q)。

1、二叠系下统茅口组(P2m)

浅灰、灰白色中厚层至巨厚层状细晶至粗晶石灰岩,顶部为灰色、深灰色薄层至中厚层状硅质石灰岩,层状及块状构造;产较丰富的腕足及蜒类动物化石。

矿区内出露于化觉背斜核部,出露不全。

根据岩性的不同分为上、下两个段,分述如下:

(1)茅口组一段(P2m1)

浅灰色、灰白色中厚层状细晶至粗晶石灰岩,产蜒类动物化石,区内出露厚度大于50m,主要出露于化觉背斜东翼。

(2)茅口组二段(P2m2)

灰色、深灰色薄层至中厚层状硅质石灰岩夹灰岩、泥岩,产较丰富的腕足类化石,又称“白泥塘层”。

厚度15.77~26.64m,区内主要出露于化觉背斜核部。

2、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3l)

该层为含煤地层,属海陆交互相含煤建造。

由浅灰、灰色、深灰色、灰黑色、黑色砂岩、泥岩、粘土岩、炭质泥岩、煤、泥灰岩及石灰岩等组成,底部为含黄铁矿粘土岩,局部富集形成粘土质硫铁矿,主要出露于井田东部,在井田中部干沟溪一带受冲沟剥蚀局部有出露。

与下露地层呈假整合接触。

产丰富的蕨类植物化石及腕足类动物化石,一期勘探阶段施工16个钻孔,加上前期普查、详查施工的10个钻孔,全区共有26个钻孔揭穿该层,厚度为131.41~160.85m,平均厚144.06m。

根据沉积旋廻,岩石组合及含煤特征,可分为八个岩性组合段。

第一段:

龙潭组底界至C12煤层顶界,厚度2.93~6.82m,一般厚4~6m,含全区稳定可采煤层1层(C12),为一完整聚煤沉积建造。

自下而上可分为两个岩性层,个别地段可分为三个岩性层:

1)为浅灰色、灰白色含黄铁矿粘土岩(B1),局部黄铁矿富集形成粘土质硫铁矿。

该层上部常含炭质,颜色相对较深,呈深灰色,具鲕粒状结构,黄铁矿呈鲕粒状、星散状不均匀分布;下部为浅灰至灰白色,黄铁矿多呈聚晶团块状、花斑状、晶粒状不均匀分布于粘土岩中。

厚1.59~4.86m,平均厚3.00m,与下伏地层为假整合接触,该层为C12煤层对比的可靠标志层,同时又是煤系地层结束的标志层。

2)C12煤层:

钢灰色、褐黑色、块状、碎块状、碎粒状、半金属~金属光泽,半亮型,一般含1~2层夹矸,夹矸为炭质泥岩,该煤层上部为块状,中下部为碎块状粒状、粉状。

厚度0.73~2.85m,平均厚1.91m,一般厚1.80~2.20m。

第二段:

C12煤层顶界至C11煤层顶界,厚24.53~35.56m,一般厚25m左右,含局部可采煤层1层(C11),为一完整聚煤沉积建造。

自下而上可分为3个岩性层:

1)深灰色中厚层状泥质灰岩,灰岩(B2),含黄铁矿结核,见大量生物化石碎屑。

厚0.57~6.97m,平均厚3.01m,为C12煤层顶板。

2)灰至深灰色泥质粉砂岩、粉砂岩,局部过渡为细砂岩,向下泥质含量加重,逐渐过渡为粉砂质泥岩、泥岩含粉晶状、结核状黄铁矿。

一般厚20~25m。

3)C11煤层:

褐黑色、块状、碎块状、半金属光泽,金刚光泽,参差状断口,半亮型,一般含1~2层夹矸,含结核状、粉晶状黄铁矿。

厚0~1.61m,平均厚0.96m。

第三段:

C11煤层顶界至C10煤层顶界,厚9.61~20.92m,一般厚15m左右,含零星可采煤层1层(C10),为一完整聚煤沉积建造。

自下而上可分为4个岩性层:

1)深灰色薄层状泥岩,含结核状、粉晶状黄铁矿,该层局部相变为第2层深灰色中厚层状泥质灰岩、灰岩。

厚0~3.66m,平均厚1.20m。

2)深灰色中厚层状泥质灰岩、灰岩(B3),含黄铁矿结核,见大量生物化石碎片,厚3.40~7.80m,一般厚4~5m。

3)深灰色薄层状泥岩,局部相变为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粉砂岩,含黄铁矿结核。

4)C10煤层:

褐黑色、块状、碎块状、金属光泽,半亮型。

厚0~1.70m,平均厚0.65m。

第四段:

C10煤层顶界至C9煤层顶界,厚5.90~15.70m,一般厚10~12m,含零星可采煤层1层(C9),为一完整聚煤沉积建造。

自下而上可分为两个岩性组合层:

1)深灰色薄层状泥岩,横向上,纵向上局部相变为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粉砂岩,含黄铁矿结核。

2)C9煤层:

褐黑色、块状、碎块状,金属光泽,半亮型,厚0~1.28m,平均厚0.57m,层位稳定零星可采。

第五段:

C9煤层顶界至C8煤层顶界,厚32.23~43.61m,一般厚35~40m,含全区稳定可采煤层1层(C8),为一完整聚煤沉积建造。

自上而下可分为5个岩性层:

1)深灰色中厚层状微~细晶灰岩,局部为泥质灰岩(B4),厚1.31~5.68m,平均厚4.33m。

产腕足类动物化石。

2)深灰色薄层状泥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粉砂岩,含结核状、粉晶状黄铁矿,具水平层理及波状层理。

3)深灰色中厚层状微~细晶灰岩,局部含硅质(B5),产腕足类动物化石。

厚0.81~6.78m,平均厚2.99m。

4)深灰色薄层状泥岩、泥质粉砂岩,向下砂质含量增加,上部局部含一层薄煤层或煤线,含结核状、粉晶状黄铁矿。

5)C8煤层:

钢灰色、块状、碎块状、碎粒状、金属光泽、半金属光泽,参差状断口,半亮型,多表现为上部0.75~1.20m为块状,中下部为碎块状、粒状、粉状。

厚1.79~3.91m,平均厚2.65m。

全区稳定可采。

第六段:

C8煤层顶界至C7煤层顶界,厚9.71~16.38m,一般厚13~15m,含零星可采煤层1层(C7),为一完整聚煤沉积建造。

自下而上可分为四个岩性层:

1)深灰色薄层状泥岩、粉砂质泥岩含黄铁矿结核、含植物化石,一般厚2~4m。

2)浅灰色、灰色中厚层状粉砂岩,局部相变为细砂岩(B6),砂质纯度较高,颜色较浅,显水平层理、波状层理及小型交错层理,含炭屑及泥质条带,该层为C8煤层对比及见煤标志层。

一般厚3~8m。

3)深灰色薄层状泥岩,局部相变为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粉砂岩,显水平层理,含植物化石。

4)C7煤层:

褐黑色、块状、碎块状、金属光泽、半亮型,厚0.00~1.06m,平均厚0.55m。

层位稳定,区内零星可采。

第七段:

C7煤层顶界至C5煤层顶界,厚11.04~29.39m,一般厚15~20m,含零星可采煤层两层。

自下而上可分为四个岩性层。

1)深灰色薄层状泥岩,中部多相变为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粉砂岩、含黄铁矿结核。

厚2.72~18.64m。

2)C6煤层:

褐黑色、块状、碎块状,弱金属光泽,半亮型,厚0~0.92m,平均厚0.46m,层位较稳定,区内零星可采。

3)深灰色薄层状泥岩、含铁质,局部相变为粉砂质岩、泥质粉砂岩。

厚2.53~11.00m。

4)C5煤层:

褐黑色、块状、碎块状、弱金属光泽、半亮型。

厚0.00~1.11m,平均厚0.48m,层位稳定,区内零星可采。

第八段:

C5煤层顶界至长兴组(P3c)底界,厚12.61~28.32m,一般厚20m左右。

自下而下可分为五个岩性层:

1)深灰色薄层状泥岩,局部夹1~2层薄层状灰岩、泥灰岩,含黄铁矿结核,一般厚3~5m。

2)深灰色中厚层状泥质灰岩、灰岩,见大量生物化石碎屑,一般厚1~3m。

3)深灰色薄层状泥岩,局部夹泥灰岩,横向上局部相变为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一般3~5m。

4)深灰色中厚层状灰岩,含黄铁矿结核,一般厚1~3m。

5)深灰色薄层状泥岩(B7)局部夹泥灰岩,见团块状、结核状、粉晶状黄铁矿,横向上局部相变为粉砂质泥岩、粉砂岩。

厚1.10~8.83m,一般厚2~3m。

3、二叠系上统长兴组(P3c)

灰色、深灰色中厚层状细晶至中晶石灰岩,含燧石结核、团块及条带。

产较丰富的海相生物化石。

本次勘探工作共施工16个钻孔,加上普查、详查阶段施工的钻孔揭露,该层厚32.24~50.36m,平均厚40.49m,出露于井田东侧及北西角,同时在干沟溪一带受冲沟剥蚀局部有出露。

与下伏地层(P3l)为整合接触。

4、三叠系下统夜郎组(T1y)

该组按岩性特征由下往上可划分为3个岩性段;沙堡湾段(T1y1)、玉龙山段(T1y2)和九级滩段(T1y3)。

(1)沙堡湾段(T1y1)

为浅灰色、浅灰绿色薄层状钙质泥岩、泥岩夹薄层状泥灰岩,水平纹理发育。

产瓣鳃类及菊石动物化石。

厚7.04~15.93m,平均厚10.24m,出露于矿区东侧及北西角,同时在干沟溪沟谷有零星出露。

与下伏长兴组为整合接触关系。

(2)玉龙山段(T1y2)

为浅灰色、灰色及浅灰绿色薄至中厚层状泥灰岩、灰岩及泥质灰岩;泥晶结构、泥质结构为主,中部夹1~3层粒屑灰岩,顶部为鲕粒灰岩;部分地段发育水平纹理及脉状层理构造,产瓣鳃类及菊石动物化石,分布于矿区内广大地区。

厚210~300m。

根据岩性、岩层的结构构造及特殊的标志层(粒屑灰岩,又称豆粒灰岩、粒经大小约5~10mm,随园形、具有同心圆层构造)将玉龙山段(T1y2)划分为上、下两个亚段。

玉龙山一段(T1y2-1):

为浅灰、灰色及浅灰绿色薄层状泥质灰岩、灰岩为主夹中厚层状泥质灰岩、灰岩及薄层泥灰岩,多含泥质条带。

该段总的特点是:

灰岩中泥质含量较重,以薄层构造为主,单层厚0.01~0.50m不等,有从上至下逐渐变薄的趋势,泥质含量从上自下逐渐变重,岩层层面平整,地貌上易形成梯状的陡岩、陡坎,岩溶现象不发育。

该段厚99.54~160.83m。

玉龙山二段(T1y2-2):

为浅灰、灰色中厚层状泥晶灰岩为主夹粒屑灰岩、鲕粒灰岩,局部夹白云质灰岩,底部为3~5m厚的粒屑灰岩(豆粒灰岩),顶部为厚层状的泥质灰岩。

该段总的特点是:

灰岩纯度较高,以厚层为主,单层厚0.20~2.00m不等,层面不平整,多具缝合线构造,岩溶现象发育,易形成卡斯特地貌。

该段厚120~150m。

(3)九级滩段(T1y3)

为暗紫色、紫褐色薄层状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及钙质泥岩。

夹浅灰色薄层至中厚层状泥质灰岩,发育水平纹理,透镜状层理及脉状层理构造。

产瓣鳃类动物化石。

该段厚120~150m。

分布于矿区中部及西部较高的山头地带。

根据岩性特征分为上、中、下三个亚段。

九级滩一段(T1y3-1):

为灰、灰绿色薄层状钙质泥岩夹泥灰岩、泥岩。

厚15~20m。

九级滩二段(T1y3-2):

为浅灰色、灰色中厚层状泥质灰岩,局部夹同生角砾灰岩。

厚25~35m。

九级滩三段(T1y3-3):

为紫、紫红色薄至中厚层状泥质粉砂岩夹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钙质泥岩、泥灰岩、泥质灰岩。

厚80~95m。

5、第四系(Q)

主要为残坡积土层、冲洪积层、崩积层。

岩性为灰黄、褐黄、黄灰色粘土、亚粘土及亚砂土,断续夹分布不均的碎石及块石,结构松散。

厚0~10m,主要分布于洼地及平缓斜坡地带。

与下伏地层为不整合接触。

(二)、井田地质构造

区域大地构造位置处于杨子淮地台黔北台隆遵义断拱毕节北东向构造变化区。

构造形迹主要表现为北北东向褶皱和断裂带,主要褶皱有安底背斜、花苗沟向斜、耳海背斜、高坪复式向斜、化觉背斜。

井田构造位置处于高坪复式向斜中段东翼,该向斜呈北北东向展布,于一期高坪一带为一宽缓向斜,进入本井田分岔成宽缓复式向斜,倾角一般5~15°,沿煤层露头线一带局部受断层的影响倾角达80°,区内发育四条规模较大的断裂及数条小规模的断层。

1、褶皱

褶皱以高坪复式向斜,化觉背斜为主,其中高坪复式向斜发育有9条北北东向为主的次一级褶曲。

各褶曲规模、特征不一,其总体均表现为浅部两翼倾角相对较大,向深部逐渐变小变宽缓。

总体表现为W6线以北及W6线以南的西部地区褶曲较宽缓,褶曲轴间平距大于500m,井田东南角及中部W6线以南褶曲紧密。

2、断层

一期勘探区内发育有大小断层共14条,其中正断层10条,逆断层4条,断距15~60m不等,长度最短的有275m,最长的大于4000m,根据断层的走向大致可分为三组。

(1)走向NNE向

该组断层有F1、F2、F21、F23四条。

F1断层:

规模较大,该断层长度大于4000m,断距20~60m,为一正断层,倾向在地表浅部表现为向东,倾角71~90°。

向下逐渐过渡为倾向西,倾角56~70°,该断层主要出露在煤系地层出露部分,井田的东部边缘,多处于煤层风氧化带及采空区中,其对浅部煤层有较大的的破坏性,但其对井田煤层的开采影响不大。

F2断层:

规模小,区内走向延长400m,断距20~30m,倾向120°,倾角65°,为一逆断层,地表追索可见P3c与P3l中部接触,因其规模小,同时又发育于井田东部边缘,对井田开采影响小。

F21断层:

规模小,区内走向延长275m,断距35m,倾向120°,倾角55°,为一逆断层,有地表地质点及ZK701钻孔控制,因其规模小,同时发育矿于区东部边缘,对井田开采影响小。

F23断层:

规模较大,贯穿整个井田,区内走向延长大于3000m,断距15~30m,倾向80~90°,倾角65~70°,为一正断层,该断层地表追索填图控制,地表见明显断层破碎带,破碎带宽5~40m,此断层对井田开采影响大,深部无工程控制,建议在二期工程或矿山地质工作中增加工程控制。

(2)走向NW向

该组断层有F5、F6、F7、F8、F10、F19六条。

F5断层:

发育于东北角,规模较小,区内走向延长475m,断距20~30m,倾向200°,倾角80°,为正断层,地表追索控制,T1y2与P3c接触,因发育于井田东北角,规模小,对井田开采影响小。

F6断层:

发育于井田东部中段,具一定规模,区内走向延长1200m,断距30m,倾向225°,倾角80°,为一正断层,地表追索控制,T1y1与P3l接触,对井田开采有一定影响。

F7断层:

发育于井田东部中段,规模较小,区内走向延长600m,断距30m,倾向220°,倾角85°,为一逆断层,因其发育于井田东部边缘,煤层风氧化带及采空区内,且规模较小,对井田开采无影响。

F8断层:

发育于井田东部中段,区内走向延长800m,断距30m,倾向40~65°,倾角60°,为一正断层,地表追索控制,因其发育于东南角集镇压井田及规划区,其对井田开采影响小。

F10断层:

发育于井田中部,规模较大,走向延长大于4000m,断距20~60m,倾向200~235°,倾角68~75°,为一正断层,地表追索控制,地表岩层破碎带裸露断层破碎带明显每50~100m有地质点控制。

深部有ZK503钻孔工程控制,F10断层在ZK503钻孔埋深425m,造成P3l地层缺失55m,同时造成C8煤层缺失,该断层对井田开采影响大,可将其作为井田一期开采的南部边界考虑。

F19断层:

发育于井田中部地区,规模较大,区内走向延长1900m,断距15~30m,倾向235~255°,倾角56~62°,为一正断层,地表追索控制,地表岩层破碎带裸露,断层破碎带明显,并50~100m有地质点控制。

破碎带宽5~40m,深部有ZK804、ZK703钻孔控制,该断层在ZK804钻孔埋深264m,断距15m,造成C9煤层及上部标志层缺失。

在ZK703钻孔埋深10m,断距12.5m,在干沟溪地表见T1y2与P3c接触,破碎带宽近40m,断距25~30m。

该断层表现为从北西向南东方向破碎带宽度变小,断距变小,断层规模变小,逐渐于ZK602钻孔一带消失。

该断层因其发育于井田中部,虽断距不大,但延伸具一定规模,故对井田开采有较大影响。

(3)走向近EW向

该组断层有F14、F20、F22、F24四条。

F14断层:

发育于一期勘探区东南角,规模小,区内走向延长仅300m,倾向350°,倾角80°,为一逆断层,地表追索控制,见T1y1与P3l接触,其对井田开采影响小。

F20断层:

发育于一期勘探区南部,区内走向延长850m,断距17~20m,倾向155°,倾角67°,为一正断层,地表追索控制,见T1y3与T1y2接触,深部有ZK603钻孔控制,该断层在ZK603钻孔埋深283.5m,断距17m,造成T1y1底部及P3c上部地层缺失。

该断层对井田开采有一定影响。

F22断层:

发育于井田西部,区内走向延长约1500m,断距15~30m,倾向150~170°,倾角65°,为一正断层。

该断层为地表填图追索控制,对井田开采有较大影响,建议在二期工程或矿山地质工作中增加控制。

F24断层:

发育于一期勘探区中部,区内走向延长800m左右,断距15~30m,倾向180~190°,倾角65°,为一正断层。

该断层为表填图追索控制,深部无工程控制,对井田开采有一定影响,建议在矿山地质工作中增加工程控制。

区内断层发育,根据其相关关系分析,其大致分为三期,第一期发育的是北北东向的一组断层,其具一定规模,第二期发育的是北西南东向的一组断层,断层发育较多,其多将第一期发育的北北东向的断层错断,第三期发育的是近东西方的一组断层,断层规模小,发育少,其将第一期、第二期发育的断层错断。

一期勘探区断层特征列于下表。

此外,根据井田详查地质报告,在一期勘探区之外还存在有F1、F4、F6、F12等断层,落差都大于30m。

其中F1、F4、F11、F12为逆断层,F6、F11为正断层。

(三)、煤层

本井田含煤地层龙潭组共含煤7~12层,含煤总厚6.62~11.06m,平均含煤总厚8.96m,含煤率4.38~8.28%,平均含煤率6.20%。

稳定可采煤层两层(C8、C12),局部可采煤层一层(C11),可采煤层总厚4.78~10.61m,平均总厚6.43m,可采煤层含煤率3.28~7.94%,平均4.45%。

1、C8煤层

位于P3l中上部,上距P3c底界38.31~60.30m,平均52.72m,上距B6标志层底板3~5m,下距B5标志顶板20~25m。

层位稳定,呈层状产出,全区稳定可采,厚度1.79~3.91m,平均厚度2.65m,标准差0.44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