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一轮专题撬分练13 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795159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61.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一轮专题撬分练13 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语文一轮专题撬分练13 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语文一轮专题撬分练13 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语文一轮专题撬分练13 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语文一轮专题撬分练13 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一轮专题撬分练13 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docx

《语文一轮专题撬分练13 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一轮专题撬分练13 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一轮专题撬分练13 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docx

语文一轮专题撬分练13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

………………………………………………

………………………………………………

  时间:

150分钟 

满分:

150分

基础组

一、[2016·枣强中学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岭南画派第二代大师司徒奇

刘丽琴

司徒奇出身于广东开平的一个书香世家,父亲司徒枚是知名诗人,有“开平才子”之称。

司徒枚设馆授徒,以诗、书、画教授儿孙,司徒奇幼年时曾取其父所藏书画临摹。

他16岁考入广州市市立美术学校西洋画科,两年后转入上海中华艺术大学,所作油画《艺人之妻》以第一名入选当时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名声渐露。

1929年,他回广州主办烈风美术学校等,黎雄才曾在此期间向司徒奇学习素描。

司徒奇与关山月、黎雄才一起被称为“春睡三老”,并有《春睡三友》作品集行于世,与赵少昂、黎雄才、关山月、杨善深并称“岭南五老”。

民国时期广东“新”“旧”画派之论争,在报刊上长年“笔战”,影响巨大。

司徒奇虽习西洋画,但对国画饶有兴趣,他认为艺术应往前看,中国画应不断革新,遂提笔投稿连写48天,声援“岭南画派”的锐意创新。

高剑父对其才华、勇气倍加欣赏,邀他加入春睡画院,攻习国画,并认为他“学有根底,才气横溢,如能致力于国画,定能成名,自开家派”。

司徒奇就这样“带艺投师”高剑父。

司徒奇跟高剑父的其他学生不同,艺术上面的领域更宽。

他原来学西画,曾经还创办过烈风美术学校,那么从西画切入到中国画,艺术上的宽度优于他人;在写实方面,其造型能力比直接学国画的强。

另外,在日本侵占广州以后,高剑父去了澳门躲避战火,在澳门他提出过“新文人画派”。

而在澳门这段时间,司徒奇也一直跟随高剑父,是第一个实践、倡导“新文人画”的“岭南画派”弟子。

司徒乃钟回忆父亲生前曾讲过与高剑父在澳门期间的一次深谈,他问高剑父:

“所有画派都有兴衰起落,‘岭南画派’未来会是什么派?

”高剑父沉思很久后答道:

“是‘新文人画派’。

”这次谈话直接影响了司徒奇后半生的艺术探索,此后他学取徐熙、宋光宝、居巢、居廉、高剑父等绘画大师之法而扩展,兼及对石涛、八大山人等历代文人画的研习,终成花鸟画一派。

在画展中便不乏司徒奇后期那些大写意的老辣笔墨,而隐藏在其作品背后的中国传统文化,父辈引用的诗歌、家学素养和文化底蕴,都对他的艺术推波助澜,“如果说‘岭南画派’是画家的画,而我父亲不同于关、黎,他偏重文人写意,继承了‘新文人画’这个概念,而且在20世纪60年代已经写得很灿烂了。

”司徒乃钟说。

如今谈到“岭南画派”,人们往往以“二高一陈”为中心,以“关黎”并举,业界对司徒奇也缺乏关注。

对此,司徒乃钟很平和地解释:

“新中国成立后,对艺术家的宣传,内地和港澳各有不同,以前很封闭,现在才融汇在了一起,所以没有听过我爸爸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他们每个人的画都是自己的自画像,是每个人的际遇。

司徒奇别号“苍城”,司徒乃钟介绍了这个别号的由来:

苍城原为广东开平一个小镇的名称,曾做过开平的县城,而司徒奇也在苍城小学担任过校长职务,所以别人尊称他为“苍城先生”。

他觉得很好,以“苍城”为别号,后来更成立了苍城画院、苍城画会。

自20世纪50年代起,司徒奇长期生活在港澳,一生都担任美术教职,培育英才。

后来移民加拿大,仍孜孜不倦地宣扬中国文化和艺术,七八十岁高龄仍到处写生,用传统笔墨写异国山水。

司徒乃钟说:

“每逢下雪,别人都是开车回家,而我们则欢呼雀跃,去写生啰!

加拿大的雪景、落基山的风景、北美印第安人的村落、雪山、冰河,皆能入画。

到了晚年,父亲的画很淡雅,没有火气,以无法胜有法。

(选自《广州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司徒奇出身于书香世家,有“开平才子”之称。

他幼年时曾取其父所藏书画临摹,因作品《艺人之妻》名声渐露。

B.司徒奇在绘画界很有名气,是“春睡三老”之一,也是“岭南五老”之一,曾参与“新”“旧”画派之论争。

C.司徒奇后半生在艺术上不断探索,学取各位绘画大师之法而扩展,并对历代文人画进行研习,终成花鸟画一派。

D.在司徒乃钟看来,人们对司徒奇缺乏关注,是因为新中国成立后,内地比较封闭,对艺术家的宣传不如港澳。

E.司徒奇别号“苍城”是因为:

他曾在苍城小学担任过校长职务,后来他便在苍城成立了苍城画院、苍城画会。

答案 BC(答B给3分,答C给2分,答D给1分;答A、E不给分)

解析 A项,张冠李戴,有“开平才子”之称的是他的父亲。

D项,“对艺术家的宣传不如港澳”理解不准确,文中说“对艺术家的宣传,内地和港澳各有不同”。

E项不对,文中写他成立苍城画院、画会,并没说在苍城。

2.阅读全文,简要概括司徒奇的绘画艺术发展之路。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习西洋画时,以油画《艺人之妻》开始名声渐露;②拜高剑父为师后,他从西画切入到中国画,艺术上的宽度优于他人;在写实方面,其造型能力比直接学国画的强;③接触“新文人画”后,他偏重文人写意,在大写意的老辣笔墨背后,隐藏着中国传统文化,终成花鸟画一派。

解析 题目要求概括司徒奇的绘画艺术发展之路。

具体筛选时,可以根据文章写作顺序,从司徒奇绘画艺术发展的过程中,提炼出答案要点。

3.文章多处通过司徒乃钟之口来介绍其父司徒奇,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司徒奇的作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这一点,从他的儿子司徒乃钟做了解更全面,也更深刻。

②从司徒乃钟的角度来写司徒奇,他谈到的每一件事情、每一个问题,都能够以真实可感的情境表现出来。

③这样写,可以增加文章的纪实性,充分体现传记类作品的特点。

解析 文章介绍司徒奇,却多处从他的儿子的角度安排写作内容,这样,整个文章就显得真实可感,也符合传记类文本的特点。

4.如何理解“他们每个人的画都是自己的自画像,是每个人的际遇”这句话的内涵?

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绘画是一种艺术,在追求探索的过程中,每一位画家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他们的作品,会因为这种风格而成为自己的标志,表现个人发展的历程。

其实,无论哪种艺术形式,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之上,追求独特的风格,表现非凡的魅力,才能够有所成就。

如果只是一味地模仿,便没有特色可言,也就不会取得成功。

(意思对即可)

解析 题目要求对文中语句的内涵进行探究。

答题时,要结合该句出现的语境,联系上下文组织答案。

“每个人的画都是自己的自画像”是指每位画家都会通过自己的画展示个人独特的风格;“每个人的际遇”指的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经历。

由此探究,并引申出自己的个性化理解即可。

二、[2016·武邑中学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25分)

埃里克·史蒂文·兰德尔

郭晓强

1957年2月3日,兰德尔出生于美国纽约市的布鲁克林。

兰德尔从小就表现出对数学的极大兴趣,并且绝对称得上是一位数学天才,他在全美数学测试中获得第二名,并在纽约一所高级中学以最高等级毕业。

17岁时,兰德尔就证明准完美数的存在,这项成就使他获得威斯丁豪斯奖学金,同时来到著名的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学习,于1978年获得学士学位。

毕业后,兰德尔又因获得罗氏奖学金而有机会进入牛津大学继续深造,于1981年获得数学专业哲学博士学位。

兰德尔在数学方面一帆风顺,按常规似乎应成为一名数学家,然而他的个性却改变了他的职业轨迹。

兰德尔虽然喜欢纯数学,但不愿意将数学作为终身职业,这是因为钻研数学需要在清静的环境中,过一种僧侣般的生活,而兰德尔自认为不是一个好的修道士,他更喜欢和周围的人进行交流,因此他决定毕业后转到其他专业。

1981年,兰德尔回到美国,通过普林斯顿大学一名教授的推荐,最后在哈佛大学商学院获得一份工作,担任经济学助理教授。

当时兰德尔对经济学几乎一无所知,然而这丝毫没有难倒兰德尔,他认为经济学比纯数学更适合自己,不足之处可通过业余时间自学来弥补。

兰德尔自学能力惊人,并且在教学方面也具有超强的天赋,不久讲授经济学已得心应手并得到学生和同行的肯定,于1987年升任为副教授。

在经济学方面已有所见长的兰德尔在工作中却发现经济学也并非他的最爱,因此决定再次寻找其他方向。

一个偶然的机会,兰德尔的弟弟亚瑟给予兰德尔很大帮助。

亚瑟的专业是神经生物学,他送给兰德尔一些神经生物学方面的论文。

兰德尔虽然无法完全理解论文的含意,却已经被生命的巨大奥秘吸引,尤其是对DNA神奇的结构着迷,他再一次修改了自己的专业。

缺乏相关背景的兰德尔选修了哈佛大学的生物学课程,同时利用晚上的时间在实验室里进行果蝇基因的克隆工作。

兰德尔半开玩笑地说,他是在大街拐角偶然听到并理解了生物学,当然在坎布里奇大街上对生物学的讨论和对其他事物的讨论一样司空见惯。

在一次演讲中,兰德尔偶遇麻省理工学院的遗传学家伯特斯坦,伯特斯坦已开发出从基因组中寻找导致简单疾病发生的单一基因的方法,当时正打算处理更为复杂的问题,研究多基因的人类疾病,如癌症、糖尿病、精神分裂症和肥胖等。

兰德尔对此研究很感兴趣,因此演讲完毕后两人开始讨论如何将统计学应用于人类复杂疾病基因研究。

不久,他们就有了大致的答案。

由于兰德尔对遗传学的兴趣,1984年他加入了麻省理工学院,第二年又成为怀特海生物医学研究所的一名员工,与伯特斯坦合作,开始遗传学的研究。

兰德尔仍然是哈佛商学院的副教授,幸运的是他获得了麦克阿瑟奖学金(1987年),使他能够在教授经济学的同时,还可以进行生命科学的实验。

在麻省理工学院从事研究的早期,兰德尔将自己在数学和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充分应用到生物学领域,这些尝试获得了极大成功。

兰德尔开始使用新方法来革新传统的生物学研究,如利用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来进行遗传位点定位,并初步建立了人和小鼠的一系列简单图谱。

兰德尔还开发新方法,从人类基因组中寻找有用的信息,从而能够发现复杂人类疾病的基础。

不久兰德尔意识到没有全面分析人类基因组的工具,这些单一方法将毫无用途。

兰德尔成功制备了早期人类全基因组的遗传图谱,该图谱包括大约400个标记物。

这项成就使兰德尔于1990年获得NIH人类基因组计划首个资助,从而在怀特海研究所建立了“怀特海研究所·麻省理工学院基因组研究中心”,该中心成为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兰德尔的工作经历也像他试图破译的DNA结构一样,呈螺旋结构,从数学到经济学最终到生命科学,他是当代罕见的科学天才之一。

(选自《遗传》,有删改)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兰德尔靠罗氏奖学金而进入牛津大学继续深造,后获得数学专业哲学博士学位,如果不改专业的话,他会成为一名伟大的数学家。

B.起初,兰德尔对经济学几乎一无所知,但他靠惊人的自学能力,不久之后就能得心应手地教授经济学了,他的经济学知识都是在业余时间里自学得来的。

C.坎布里奇大街上经常有人讨论生物学问题,跟讨论其他事物一样司空见惯,兰德尔在大街拐角偶然听到并理解了生物学。

D.兰德尔偶遇伯特斯坦,两人讨论怎样在人类复杂疾病基因研究中应用统计学,后来他还在遗传学的研究方面与伯特斯坦进行合作。

E.兰德尔在研究实践中认识到,在研究复杂人类疾病的基础方面,只有有了全面分析人类基因组的工具,单一方法才能发挥作用。

答案 DE(答D给3分,答E给2分,答A给1分;答B、C不给分)

解析 A项,“他会成为一名伟大的数学家”说法绝对,故给1分。

B项,“他的经济学知识都是在业余时间里自学得来的”错,原文是“不足之处可通过业余时间自学来弥补”。

C项,从原文来看,兰德尔是看了弟弟给他的论文后被生物学吸引的,之后他选修了哈佛大学的生物学课程,同时利用晚上的时间在实验室里进行研究,而“在大街拐角偶然听到并理解了生物学”是他“半开玩笑”说的。

6.为什么说兰德尔“绝对称得上是一位数学天才”?

请根据材料简要回答。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少年时,数学成绩突出,在全美数学测试中获得第二名。

②17岁时就证明了准完美数的存在,获得威斯丁豪斯奖学金。

③在牛津大学深造并获得了数学专业哲学博士学位。

解析 “绝对称得上是一位数学天才”这句话出现在文章第一段,认真阅读可知,“绝对称得上是一位数学天才”,这句话后面紧接着讲了兰德尔在数学方面的天才表现,如少年时就证明了准完美数的存在。

考生提炼出这些关键信息进行概括即可。

7.兰德尔在生物学领域取得了哪些成就?

请简要概括。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将自己数学和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充分应用到生物学领域,获得极大的成功。

②使用新方法革新传统的生物学研究。

③开发了新方法从人类基因组中寻找有用信息。

④成功制备了早期人类全基因组的遗传图谱。

(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 考生首先要明确试题要求概括兰德尔在“生物学领域”取得的成就,不能答非所问;还要注意“成就”一词,不是传主所做的任何一件事都能称得上“成就”。

其次要明确答题区间,文章第四段主要讲兰德尔开始对生命科学有兴趣,并开始转入对生命科学的研究中。

第五段主要讲了兰德尔在对生命科学的研究中所取得的一些成绩。

最后从中筛选信息,归纳整合,分点作答。

8.兰德尔“从数学到经济学最终到生命科学”,他转变专业方向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请结合材料回答,并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8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原因:

他虽喜欢数学,但他的性格不爱孤独和清静,喜欢与人交流,而数学研究与他的性格不符;在经济学方面已有所见长的时候他发现经济学也不是他的最爱;转到生命科学领域是因为他被生命巨大的奥妙吸引。

启示:

兴趣是人最好的老师,对某一事物或某一领域有足够的兴趣,才会投入十足的精力和热情去钻研,去奋斗,也才可能做出一番成就。

解析 试题有两问,第一问要求探究兰德尔“从数学到经济学最终到生命科学”不断转变专业方向的原因,结合原文内容看,兰德尔从事数学研究是因为“从小就表现出对数学的极大兴趣”,放弃数学则是因为性格,“他的个性却改变了职业轨迹。

兰德尔虽然喜欢纯数学,但不愿意将数学作为终身职业,这是因为钻研数学需要在清静的环境中……他更喜欢和周围的人进行交流”,放弃经济学则是因为“在经济学方面已有所见长的兰德尔在工作中却发现经济学也并非他的最爱”,选择生命科学是因为“被生命的巨大奥秘吸引,尤其是对DNA神奇的结构着迷”。

第二问,考生可以从兰德尔的三次转变当中提取出两个关键词,即“兴趣”“性格”。

从文中看,性格因素对其转变的影响较小,而贯穿始终的是“兴趣”,考生可围绕“兴趣”一词阐述,谈“兴趣”对人的影响等。

三、[2016·衡水二中热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25分)

六千多年前可以生产黄铜吗

铜合金是人类最早认识并使用的金属合金材料,因成分不同可分为青铜、黄铜、白铜等。

其中黄铜的机械性能和耐磨性能都很好,可用于制造精密仪器、船舶的零件、枪炮的弹壳、阀门、水管、空调内外机连接管和散热器等,另外,黄铜敲起来声音独特,东方的锣、钹、铃、号等乐器,还有西方的铜管乐器都是用黄铜制作的。

因此,黄铜成为当今使用最广泛的一种铜合金。

根据文献记载,黄铜从明代嘉靖年间开始代替了青铜,成为铸造钱币的主要材料,这是我国铸币史上一个划时代的转折,也表明到明朝中叶铜锌合金技术才发展成熟。

为什么黄铜的优点这么多,但是这么晚才被广泛利用呢?

原来,黄铜是铜和锌的合金,铜的冶炼早在三四千年前的青铜时代便被古人掌握,而金属锌的冶炼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氧化锌在950℃~1000℃的高温时才能较快地被还原成金属锌,而液态锌在906℃时已经沸腾,所以还原得到的金属锌以蒸气状存在。

在冷却时反应逆转,蒸气锌被炉中的二氧化碳再氧化成氧化锌,因此要得到金属锌必须有特殊的冷凝装置。

这是金属锌的使用比铜、铅、锡、铁的使用晚得多的原因,也是黄铜铸币出现较晚的原因之一。

但是,在距今五六千年的几处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中国最早的黄铜器,这些也是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人工冶炼金属。

比如,陕西临潼姜寨仰韶文化遗址发现了一块半圆形黄铜片和一块黄铜管状物,距今6700~6000年;陕西渭南北刘仰韶文化晚期遗址发现长条形铜笄,为黄铜热锻组织,含锌30%左右,距今5000年左右;山东胶县三里河遗址发现龙山文化时期的黄铜锥,距今4300~3800年;山西绛县周家庄遗址发现了龙山文化时期的铜镍锌三元合金铜片,距今4300~3800多年。

这一系列的惊人发现使我们不禁要问,新石器时代的古人就已经掌握黄铜生产技术了吗?

有学者利用孔雀石和菱锌矿混合,进行模拟实验,最终得到锌含量20%以上的黄铜产物,这项工作从技术上解释了早期黄铜的产生。

但是模拟实验使用的是湖北大冶铜绿山和云南会泽者海菱锌矿,这种铜锌共生矿是否在黄河流域容易获取值得商榷。

还有学者提供另外一种方案,即先冶炼铜矿石得到红铜,然后再和菱锌矿混合冶炼得到黄铜。

然而这不仅在工艺上远比冶炼孔雀石与菱锌矿的混合矿复杂,而且难以解释,何以在发明冶炼红铜后,要选择外观普通的菱锌矿,而不是锡矿石或者具有金属光泽的方铅矿作为冶炼合金的矿料。

从孔雀石冶炼红铜,不仅要求保持还原气氛工艺条件,而且要求更高的炉温。

在仰韶文化陶器技术条件下,能否试行,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上述方案都建立在使用两种以上的矿物混合冶炼得到黄铜产物,冶炼过程复杂,技术要求高。

在金属冶炼技术刚刚出现的时期,古人如果能掌握如此复杂的冶炼程序,为何在将近两千年的时间里,黄铜生产技术没有发展下去?

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那么有没有一种矿物直接可以被冶炼成黄铜呢?

有学者提出了早期黄铜很可能是采用锌孔雀石一类矿物冶炼而成,这种矿物颜色翠绿,具针状或纤维状结晶,十分有特色,易引起古人关注,它的铜锌比例在2∶3~1∶2的范围,理论上可以冶炼出锌含量在20%以上的黄铜。

但这需要未来用实验证实。

早期黄铜器是我国人工冶炼金属最早的例证,在人类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早期铜器极有可能是古人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偶然得到的,新石器时代的古人并没有充分掌握黄铜合金的冶炼方法。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9.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由于黄铜机械性能和耐磨性能都很好,其在明朝中叶就开始代替了青铜,被人们广泛使用。

B.液态锌还原金属锌,必须在不能被二氧化碳再氧化成氧化锌的特殊的冷凝装置中进行。

C.中国最早的黄铜器产生于距今五六千年的黄河流域,这一发现有待进一步研究。

D.用孔雀石和菱锌矿混合可冶炼出黄铜,但不能完全证明新石器时代的古人已掌握了黄铜生产技术。

E.有学者提出,按2份或1份铜混合3分或2分锌,能够冶炼出锌含量在20%以上的黄铜。

答案 BD(答B给3分,答D给2分,答E给1分;答A、C不给分)

解析 A项,“在明朝中叶就开始代替了青铜,被人们广泛使用”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成为铸造钱币的主要材料”。

C项,偷换概念,原文指的是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黄铜器,不是“中国最早的黄铜器”。

E项,原文限定在“理论上”。

10.关于“新石器时代的古人并没有充分掌握黄铜合金的冶炼方法”的论据有哪些?

请简要回答。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冶炼黄铜需要的金属锌必须有特殊的冷凝装置才能得到,这种技术较晚才出现;②虽然黄铜可利用孔雀石和菱锌矿混合冶炼得到,但是这种铜锌共生矿不一定在黄河流域容易获取;③虽然先冶炼铜矿石得到红铜,然后再和菱锌矿混合冶炼可得到黄铜,但是冶炼过程复杂,技术要求高,并且在仰韶文化陶器技术条件下,还没有证据证明那时已掌握冶炼红铜的技术。

解析 第三段,“黄铜是铜和锌的合金”,而金属锌的冶炼必须有特殊的冷凝装置,这种装置在当时不可能有,这是论据一。

第六段,“有学者利用孔雀石和菱锌矿混合,进行模拟实验”,这种铜锌共生矿是否在黄河流域容易获取值得商榷,这是论据二。

第七段“还有学者提供另外一种方案,即先冶炼铜矿石得到红铜……深入的研究”为论据三。

11.这篇文章有哪几处设问句?

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介绍黄铜的优点后,于第二段末用一设问句引起人们对优点很多的黄铜这么晚才被广泛利用的思考。

②在说明考古出土的黄铜器挑战人们的常识后,于第五段用一设问句“新石器时代的古人就已经掌握黄铜生产技术了吗”激起人们探索的兴趣。

③介绍两种模拟实验后,于第八段用一设问句再次提出疑问。

④第九段用一设问句“那么有没有……被冶炼成黄铜呢”提出另一种设想,再次引起人们对黄铜冶炼的思考。

文章四次运用设问句,把问题一步步引入深处,产生引人入胜的效果。

解析 第一次用“为什么黄铜的优点这么多,但是这么晚才被广泛利用呢”引起人们的思考。

第二次用“新石器时代的古人就已经掌握黄铜生产技术了吗”激起人们探索的兴趣。

第三次用“为何在将近两千年的时间里,黄铜生产技术没有发展下去”再次提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第四次用“那么有没有一种矿物直接可以被冶炼成黄铜呢”再次引起人们的思考。

答题时可采用“先分后总”的方法,也可用“先总后分”的方法。

12.从全文看,本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科学态度?

并联系实际谈谈对你的启示。

(8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在几处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黄铜器,是否就可证明新石器时代的古人就已经掌握黄铜生产技术这个问题上,作者先质疑,后用两种学者的方案进行了求证,最后认为早期铜器极有可能是古人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偶然得到的,新石器时代的古人并没有充分掌握黄铜合金的冶炼方法。

本文的行文思路表现了作者大胆质疑、小心求证和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

这启示我们,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在工作中,都需要我们拥有大胆的质疑精神,同时,需要小心求证,用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面对问题。

解析 “新石器时代的古人就已经掌握黄铜生产技术了吗?

”这是大胆质疑,介绍“模拟实验”“另外一种方案”是小心求证,“早期黄铜器是我国人工冶炼金属最早的例证”这是实事求是地承认考古发现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