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供配电技术课程标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795002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81《供配电技术课程标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81《供配电技术课程标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81《供配电技术课程标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81《供配电技术课程标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81《供配电技术课程标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81《供配电技术课程标准》.docx

《81《供配电技术课程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81《供配电技术课程标准》.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81《供配电技术课程标准》.docx

81《供配电技术课程标准》

 

《供配电技术》

课程标准

 

开课系部:

电子工程系 

课程编号:

X0802003

课程负责人:

刘成刚

编制日期:

2014年4月7日

 

济南职业学院

《供配电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

供配电技术

适用专业:

电气自动化

1.前言

1.1课程性质

(主要包括本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所起的主要支撑或促进作用,以及与前、后续课程衔接关系。

电力是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主要能源和动力,是现代文明的物质技术基础。

没有电力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现代社会的信息化和网络化,也是建立在电气化的基础之上的。

本课程主要是讲述工业与民用建筑内部的电能供应和分配问题,怎样能为生产和生活提供安全、可靠、优质、经济、电能。

《供配电技术》课程是高职高专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核心职业技能课,在该课程中已经引入了《供配电技术》的职业技术标准。

本课程主要培养从事供配电技术的高级技能性人才。

该课程是《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基础》、《自动控制原理》的后续课程。

1.2课程设计理念

(要体现校企合作,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实践教学为主线,关注学生创业意识培养的课程设计理念,同时要充分体现课程设计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

本课程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思想,坚持以人为本,以生产岗位需求为方向,以培养学生一定的理论基础、规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专业的发展为依据来设立课程目标。

本课程以供配电系统的结构和组成及其合理运行为主线,注重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突出必要的专业理论,坚持必需的职业能力,兼顾企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并采用项目化任务为组织形式进行课程设计。

1.3课程设计思路

(要体现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思想)

通过对本专业值班电工、电气设备安装调试工、电气设备维修维护工、电气设备操作工等工作岗位分析,确定了课程的设计思路为:

根据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反馈信息和行业企业对专业知识结构、技能、素质的要求,按照德国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方法,邀请行业企业的专家共同对本专业就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及岗位能力需求进行分析,提炼出与本课程对应的主要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并以此为依据,确定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任务和内容。

根据岗位面向和系部教学设备情况,考虑载体的普适性和针对性,以真实的工作现场为教学情境,以工作现场能完成的典型工作任务为教学任务,围绕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及素质,并有机融合职业资格鉴定标准,基于完整的工作过程整合序化教学内容,构建适合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理实一体课程教学模式。

2.课程目标

2.1总体目标

课程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学生学习该门课程后应达到的预期结果。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终身发展必备的供配电技术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关注供配电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学习科学实践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职业规范,能运用相关的专业知识、专业方法和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适应科学技术发展。

发展好奇心与求知欲,发展科学探索的兴趣,培养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社会责任感。

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安全、节能、环保的思想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2.2具体目标

2.2.1知识目标

(1)了解变电所常用电气设备的结构、性能、安装要点、操作方法、使用注意事项;具有电气设备的运行、维护能力;

(2)了解导线的种类、结构、型号、性能、敷设方式;

(3)掌握电力负荷的计算方法和短路电流计算方法,掌握电气设备和导线选择原则,具有电气设备及导线的选型、校验能力;

(4)了解基本主接线方案及特点,并能合理选择;

(5)了解电力网基本接线方式及特点,并能合理选择;

(6)了解继电保护装置的类型、组成、工作原理、功能及整定方法;

(7)能熟练阅读一、二次回路的原理图及接线图,根据接线图能够进行一、二次回路的安装、调试,并能分析、排除简单的电气故障;

(8)掌握电气安全的基本知识,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保证人身和设备安全;

(9)运用所学供配电技术基本理论和基本计算方法进行简单的工厂供配电系统电气设计。

2.2.2能力目标

(1)能读懂供配电系统的一、二次电气原理图和接线图;

(2)会进行电力负荷计算和短路电流计算;

(3)能正确选择导线、电缆及电气设备并进行校验;

(4)能合理选择变电所电气主接线方案、二次回路方案及高低压配电线路接线方式;

(5)能合理选择和整定继电保护装置;

(6)能够正确安装、调试、运行、维护供配电系统的成套配电装置;

(7)能初步设计工厂供配电系统。

2.2.3素质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观察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专业技术交流的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具有制定工作计划的方法能力;

(3)使学生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

(4)使学生具有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

(5)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敬业乐业的工作作风;

(6)具有环保意识、安全意识。

3.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3.1教学内容选取依据

(要体现“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教学内容,并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的要求。

以适应岗位需求为教学内容开发起点,以校企合作为教学内容开发的关键,以行业企业提供的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为教学内容开发的依据,按照认知规律和职业能力培养规律,围绕完成工作任务需要的知识、技能、素质,基于工作过程,组织、整合、序化教学内容。

3.2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

(此处可以是项目、任务,也可以是学习情境、子情境等,根据具体课程开发设计路径而定)

本课程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在讲授相关理论知识时,可以在多媒体教室进行集体讲授;在训练学生专业技能时,可在学院的变配电室或实习车间或维修电工实训室进行分组实验,以小组为单位,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独立操作。

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职业教育教学思想设计了供配电基础知识、供配电控制与保护、供配电系统的安全与维护等三个模块,每个模块下又有多个项目,项目的实施细分为不同的工作任务。

具体内容如下:

学习模块

学习项目

学习型工作任务

学时

模块一

供电与配电基础知识

项目一供配电概述

任务一供配电系统的认识

6

任务二电力系统中性点的运行方式与特点

项目二 供配电系统的主要电气设备及选择

任务一电力变压器和互感器

10

任务二电力开关、熔断器和避雷器

任务三无功补偿设备和成套配电装置

项目三电力负荷及短路电流的计算

任务一电力负荷的计算

10

任务二短路电流的计算

项目四企业供配电系统的结构、线路安装

任务一企业变配电所主结线的基本结构

12

任务二车间用电的规划与设计

任务三企业输电线路的安装

模块二

供配电的控制与保护

项目五 供配电系统的保护

任务一 继电保护装置

8

任务二漏电保护装置

任务三过电压保护装置

任务四过电流保护装置

项目六 供配电系统的二次回路和自动装置

任务一 供配电系统的二次回路

6

任务二 供配电系统的自动装置

模块三

供配电系统的安全与维护

项目七安全、环保、节约和计划用电

任务一 安全、环保、节约用电

4

任务二供配电系统无功补偿

项目八供配电系统的运行维护和检修试验

任务一供配电系统运行维护

8

任务二供配电系统测量与检修

4.实施要求

4.1教材编写

本课程选用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徐滤非主编的《供配电系统》为教材。

教材所覆盖和涉及的知识和技能的广度、深度和难度,比较符合本课程标准的要求。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课程组成员还将与合作企业的相关技术人员根据专业及课程的实际需求共同开发讲义或教学课件、网络资源等。

4.2教学方法与手段

4.2.1教学模式

《供配电技术》课程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在讲授相关理论知识时,可以在多媒体教室进行集体讲授;在训练学生专业技能时,在学院的变电所或车间或维修电工实训室进行分组实验,以小组为单位,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独立操作。

要求配备相关多媒体光碟(包括维修电工中高级职业技能鉴定光碟),便于讲授与演示。

要求配备配电盘、电机、常用继电器及仪表等实训器材,便于实践操作。

4.2.2教学方法

(1)项目导向

本课程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采取项目导向教学法,根据工作过程,将教学内容分为三个模块八个项目,学生通过每个项目的学习,学会一项技能。

项目教学法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辨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同时,又能构建一个开放性、研究性的学习环境,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任务驱动

以真实岗位能力培养为课程的最终目标,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目标明晰,从而能调动其学习的积极和主动性,为达到任务的完成,每个人都会发挥其个人的能动作用。

本课程以完成八项目为任务,按企业全真的工作要求,实施了项目训练环节,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而且还促使学生掌握了专业技能。

(3)案例分析

对于一些模拟情景的项目,本课程采取了案例分析教学法,给出一个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根据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形成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启发式、交互式教学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观,发挥学生在教育教学的主体作用。

积极推行启发式、交互式教学,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培养学生敢于大胆质疑,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

(5)现场教学

为了加深学生对技术的掌握,在教学中还可以采取现场教学法,将学生带到企业参观学习,学生一边参观,教师一边讲解,不但便于学生理解,而且容易激发学习动机;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提高职业道德。

4.2.3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

本课程的理论教学主要采取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师在认真备课基础上要精心准备图文并茂的PowerPoint课件和有关视频,尽可能增大课堂信息量,使授课内容变得生动、丰富,不仅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并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学习的兴趣,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第二课堂教学

为了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本课程还利用网络教学开辟了第二课堂。

本课程建立了专门的网站,网站中有课件、习题、测试题和实训模拟平台,其中课件可供学生下载使用,习题、测试题供学生在学习完有关教学内容进行自测,学生可以登录到实训模拟平台,根据实训要求进行操作,提高动手能力。

(3)仿真实训

技术工作是个复杂的活动,在实践教学中,很难提供真实的工作让学生去动手操作。

为了弥补实训条件的不足,本课程安排了仿真实训。

教师可以去创设情景,模拟现实工作环境,让学生如身临其景,去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4.3考核与评价

本课程采取过程性考核+综合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

课程总成绩=过程性考核成绩的50%+综合性考核成绩的50%。

过程性考核是以各个学习项目为载体作为考核评价单元,以每个项目中的各个任务的完成情况为依据,主要从职业素质养成、课程设计两个方面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

职业素质考核:

主要考察学生在整个项目教学过程中的整体表现。

对学生的学习纪律、学习态度、实验时的规范性等情况进行的评价,贯穿项目学习全过程。

培养学生的劳动纪律意识,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工作习惯和团队意识。

课程设计考核:

主要考察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在学完整个知识之后,要求学生根据工程实际情况,设计相关的设备参数。

教学考核与评价描述

评分内容

评价目标

评价方式

评价分值

职业素质考核

考核学生的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自信心、社会责任心,职业习惯和敬业精神。

教师评价、互评、自评,包括:

出勤、态度、方法能力、社会能力。

15

课程设计考核

考核学生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师评价、互评、自评,包括:

课程设计报告答辩。

35

 

综合性考核:

是期末对全部课程知识与能力的综合测试,学生独立完成理论与能力的综合测试。

期末考核以填空题、选择题、设计题、分析题、计算题为主,注重考核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及灵活运用能力。

在考试试题设计上,题量适中,特点鲜明,要适当增加生产实际中的应用问题,要具有较强的灵活性、综合性和实用性,要求学生闭卷作答,按期末考试卷答案及评分标准评价,此项考核结果作为期末考试成绩,满分100分。

4.4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包括相关教辅材料、实训指导手册、信息技术应用、工学结合、网络资源、仿真软件等。

1.充分发挥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功用,聘请实践性强的技术人员和工人师傅来校指导,多组织学生进行供配电实地参观,有条件应争取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到若干实习基地进行供配电实践,以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

2.充分利用已有的各类教学资源,选用符合教学要求的录像、多媒体课件,电影、资料文献、等资源辅助教学,要注意介绍机械装调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成果,以拓展学生眼界,提高教学的效率、水平和质量。

3.针对教学的需要和难点,对技术性强,学校能力(含师资)滞后的内容,要充分利用联合技术学院机电协作组的资源优势,相互学习帮助,以促进相关课程教学,特别是对一些尚未开发但能切实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的相关教学资源,要组织力量,开发相应的影像资料、多媒体课件、PPT文本资料等辅助教学资源。

并逐步实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

5.其他说明

对以上不能涵盖的内容作必要的说明。

6.课程标准论证意见

 

                         负责人:

   

年   月  日

序号

姓名

工作单位

职务

职称

签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