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794496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学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职业学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职业学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职业学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职业学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职业学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docx

《职业学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学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职业学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docx

职业学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

苏州市“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

职业学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

研究方案

张家港第三职业高级中学课题组

一、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背景一:

教育改革背景

80年代,小平同志指出: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从此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揭开了中国教育大变革的序幕。

98年教育部制定《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并发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动员令。

2001年5月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做出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决定全面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标。

学生在情感领域的发展是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校园文化的建设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在情感领域的发展。

因此,学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背景二:

我国的职业教育文化背景

从改革开放,到党的十五的召开,从加入WTO到党的十六大的召开,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导致了我国在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文化形态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特别经济全球化,给我们原有的文化意识形态带来强烈的冲击。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引入,境外教育资本的涌入和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引进,以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的旺盛需求,特别是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提出了要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为职业教育创造了更有利的运行和发展环境。

背景三:

学校发展背景

我校是地处全国经济发达地区的一所国家级重点职业高级中学,由原锦丰中学高中部和市机电职业学校合并组建而成,是张家港市一所规模型职业学校。

学校自2003年组建后,2004年就取得了江苏省重点职业中学,2005年又被评为国家级重点职业高中。

连续三年每年招生超过1000名,使得在校学生人数超过3千人,成为一所规模型的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

学校能取得了如此大的发展,一方面靠政府政策及全体教职员工艰苦创业的实干精神,另一方面在很大的程度上得益于建设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

意义一:

校园文化建设是时代的呼唤,符合社会的要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的发展与“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人类文明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精神文明呈现出许多与现代物质文明相适应的时代特征。

我国在深化改革开放,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的过程中,随着中外文化不断地交流、碰撞,我国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质疑与挑战,人们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信仰、生活方式、行为规范乃至世界观、人生观都发生了变化,逐渐趋向现代化,年轻一代更崇尚主体精神的塑造,并追求个性的发展。

校园文化必然带有时代和社会的烙印,并极大影响学校教育功能的发挥与人才的培养。

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意义二:

校园文化建设丰富了教育工作的内涵,扩大了教育工作的外延,切合学生的需求

青年文化相对于社会主导文化而言是局部文化,即整个社会的亚文化,而青年生活代表着人类发展的未来。

在工业社会高度发达的今天,青年文化具有明显的双重性或两极性。

一方面,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教育,另一方面深受现代文化的强烈冲击,因而在其内心深处矛盾重重,彷徨、苦闷、抱怨、压抑。

他们既希望模仿传统文化,又希望反叛这种受其支配、摆布的非自立的文化的束缚与禁锢,追求一种独立的富含个性的新文化。

其行为带有明显的盲目性与反叛性,追求一切“时尚”的、“新潮”的事物。

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穿着打扮等也发生改变。

这一切都带有社会的时代的特征。

与传统文化有精华和糟粕一样,现代文化也有精华和糟粕,继承与创新两个方面如果协调失当,必然影响学生高尚人格的塑造与优良品质的培养。

所以,在学校这块学生生活的主阵地,我们有必要、有责任、加强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充分发挥其调试、导向的育人功能。

意义三:

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对学生具有吸引力,可以通过全方位向学生输送营养,使他们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自觉接受教育,切合我校实际情况

我校是一所地处工业发达地区农村的国家级重点职业高中,现有学生3千多人,学生受社会文化影响大,但自身分辨是非、美丑的能力不高,喜欢标新,并易于接纳社会上的一些所谓“新潮”的、“流行”的事物,他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特点、言语风格、穿着打扮带有明显的差异性,常出现一些异常的过激的行为。

另外,学校德育重传统、重说教的方法单一,学生的思想品德参差不齐,再加上,我校还是一座年轻的学校,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很多方面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很难起到“育人”的目的,所以,我校要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人品、校园文化建设势在必行。

二、课题的界定

校园文化建设应包括两方面内容。

一是硬环境建设,如高雅的建筑,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赏心悦目的绿化等;二是软环境建设,如墙面、楼廊、橱窗的环境布置,班级文化、宿舍文化的开展,制度文化的构建,校园文化活动等。

显然后者更为重要。

校园文化应是一个学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

其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表层结构,而精神文化则是校园文化的深层结构。

职业学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应该充分体现职业学校的特色,职业学校的学生相对于普通高中的学生而言学习基础、行为习惯都较差,为此,我们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不仅要着眼于表层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建设,更重要的还要着眼于深层的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重点研究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七个方面素质的影响,即研究如何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把学生培养成为“心善、嘴甜、手勤、脑活、技高、体健、忠诚”的合格技术工人。

三、本课题在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分析

校园文化研究兴起于八十年代中期,目前,基础理论研究和基本建设实践均有显著发展,一致认为校园文化的建设对提高学生的素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规范学生的行为、激发学生对学校目标的认同感、让学生感受作为学校一员的使命感和归属感等方面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但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对职业高中的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尚相当缺乏,更未形成成功模式。

职业高中独特的人才培养目标,显示出其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研究领域。

我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研究也有一定的积累,我校老师撰写的《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着力培养学生七个方面的素质》的论文在国家级杂志上公开发表。

本课题将充分研究本方面理论,在理论指导实践的基础上,再由实践上升为理论,使本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示范性,从而为我校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同类学校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教育学理论依据

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提出教育的“文化适应性”原则,他认为人的自然本性的发展必然受到民族的、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影响,因而教育要适应社会文化的要求,要善于选用生活中的真、善、美,引导人的各种天赋能力的发展。

现代教育学认为人的整体素质是由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组成的有机整体,是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因素的“合金”,其中环境影响和制约个人综合素质的发展与水平。

因而,我们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营造一个优美和谐的校内人文环境与自然物质环境,挖掘蕴涵在其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施以良好的德育影响,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促使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2、心理学依据

心理学研究表明,社会生活环境制约着学生心理发展的速率和所能达到的现实水平,对学生心理素质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心理学家班图拉认为人的行为和环境之间存在着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决定的过程,环境影响决定了那些潜在行为倾向可成为实际的行为。

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培养高尚的思想品德提供了更为有效的途径。

因此,建设一个优美、整洁的校园环境,营造浓厚向上的思想文化氛围,是发展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德育实施的有效手段。

3、美学理论依据

弗洛伊德曾说:

“我房子里的每一件东西都是有意义的”。

也就是说作为整体存在的环境它同样能代表主体意识。

校园文化环境也是如此。

创造一个优美的校园环境,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培养感受美、欣赏美、鉴别美的能力,并以此自觉的维护美、创造美。

从而在美的环境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树立崇高的道德美。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1、构建职业学校特色校园文化的育人模式。

2、探索实施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途径和策略。

3、基本摸清校园文化对提高学生素质的一般规律和遵循的原则。

4、构建完整的可供操作评估的校园文化的教育评价体系。

六、课题研究的内容

1、分析校园文化与学生素质提高的关系并构建以提高学生“七素质”为核心的校园文化育人模式。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一种“教育场”,它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情操,规范学生的行为,而且能够激发全校学生对学校目标、准则的认同感和作为学校一员的使命感、归属感,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同时,还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活力与灵魂,一个学校若缺乏校园文化,那么就如鲜花缺少水分的滋润一样,没有发展的潜力,缺乏生存的活力。

校园文化对校园中每一个学生的影响和制约正好与管理的导向、凝聚、激励、约束等功能相吻合,因此,我们认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一种新型的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方法。

职业学校教育要有生命力,必须帖紧和服务于地方经济,但如何才能服务于经济,更好地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使职教改革的理念、方法、措施等方面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从根本上说还是要提高教育的主体----学生的素质为目标。

为此,我们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不仅要着眼于表层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建设,更重要的还要着眼于深层的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重点研究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七个方面素质的影响,即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为“心善、嘴甜、手勤、脑活、技高、体健、忠诚”的合格技术工人。

正因为如此,我们在总结已有的校园文化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以提高学生“七素质”为核心的校园文化育人模式。

潜移默化,教会学生“心善”。

围绕“心善”,我们引导学生崇尚利国利民利他人的思想的形成、做好利人又利已的事、反对损人利已甚至损人不利已的行为。

长期训练,教会学生“嘴甜”。

嘴甜,要让语言更具有大众化、通俗化、易接受的特点。

我们首先让学生分清楚,嘴甜并不是油嘴滑舌,而是一种文明、积极的社交态度与能力。

率先垂范,教会学生“手勤”。

“手勤”,就是要具备劳动的技能与主动劳动的习惯。

训练思维,教会学生“脑活”。

“脑活”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这个人脑子活”、“这个人点子多”、“这个人会钻研”。

主要是以踏实的态度为基础,注重知识积累。

开展活动,教会学生“体健”。

主要是要让学生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的心理。

榜样引路,教会学生“技高”。

主要是帮助学生强化三种“意识”。

一是岗位意识,二是责任意识,三是竞争意识。

典型启迪,教会学生“忠诚”。

就是教育学生要忠诚于国家、忠诚于传统、忠诚于事业、忠诚于家庭、忠诚于朋友。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培养学生诚实的品格,为人要有责任感。

2、探索实施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途径和策略。

文化是一种隐性的东西,它必须依赖于各种载体来体现,并作用于人们的思想,起到教育作用。

校园文化亦是如此。

我们认识到校园文化强大的育人功能,我们将尽可能地利用各种载体,推进校园文化的建设,努力提高学生七个方面的素质,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以校风学风为载体,形成学校精神文化。

我们三职中成立三年来,我们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提出了“文明、崇实、鼎新、奋进”的校风和“立志、好学、求是、成才”的学风,扎实开展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宿舍文化建设,努力提高学生“七素质”。

以环境建设为载体,营造学校环境文化。

1998年,沙钢集团投资2000万,易地新建锦丰中学,2003年,锦丰中学高中部和市机电职业学校合并组建三职中。

如今,学校整体面貌焕然一新,绿树成荫,草坪如毯。

楼廊布置了名人画像、名人名言、人文警示语,校园内添置了宣传橱窗,有专门的版块用来展示学生的书画作品和获奖征文,由此挖掘了学生的创造潜能,贴近了学生的心灵,更具教育示范作用。

教室内张贴国旗,每班有一个文化角,文化角布置各具特色,班班有绿化包干区。

这无声的一切,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影响着学生、陶冶着学生、提升着学生。

以制度建设为载体,形成学校制度文化。

加强制度文化建设是为了保障学校教育的有章、有序和有效,其目的是先用制度来强化,而后用文化来内化。

近年来,学校致力于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完成了16编80多条2万4千字的《三职中学生管理手册》。

制度体现了三个特点:

“全”,涉及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细”,内容具体明确,操作性强;“严”,纪律严明,赏罚分明。

为了便于学生了解和掌握各项规章制度,学校将之装订成册,人手一份。

平时加强学习,抓过程管理、抓内化自律。

从而形成了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制度文化,有利于营造一种公正、公平感,有利于形成正义向上的校风。

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形成优良的教风。

学校坚持倡导教师上课需做到“三个带进”:

把微笑带进教室,把爱心带进课堂,把趣味带进教学;强调教法中的“三个注重”:

注重学生的学法指导、注重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注重知识的扩展延伸;教学过程体现“三个为主”:

启发式为主、讨论式为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为主;教学的流程管理中,强调六个精心:

精心备课、精心上课、精心设计练习、精心批改作业、精心辅导学困生、精心组织考试。

三职中成立以来,学校广泛开展教师文明用语的活动,提倡教师用“老师喜欢你、老师也有说话不对的地方、请你原谅、你真行”等九类关爱型、平等型、赞美型的爱语,要求教师弃“你真笨、你真没救”等16类辱骂性、打击性、怨恨性的忌语,这一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师生之间建立起一种和谐亲密的友好合作关系,受到了广大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同时从无形中影响着学生的语言文明。

以技能训练为载体,展示职校特色文化。

职业学校教育有它自身的特性,对所培养的学生文化成绩没有普高那么严,但对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参与能力的要求却很高。

我们充分利用实训工厂这一校内实训基地的有利条件,安排每班每学期到实训工厂实训5—6个星期,具体练习电工、钳工、车工、数控车床工、铣床工、刨床工的基本操作:

如电路的连接、电动机的控制、电路故障的排除、自动控制电路的设计、钳工、车工、铣床、刨床、数控车床的操作等等,并将所有操作能力的考核也列入考试之中,期间还组织部分有兴趣的同学参加技能竞赛,展示三职中的风采,这样学生在毕业时就会具有较高的技能操作水平,从而达到了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来提高学生“手勤”、“技高”素质的目的。

以各项活动为载体,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我们注重全方位的开掘校园文化活动的途径:

把升旗仪式、学校大会、班会、专题教育作为校园文化生活的常规活动;把各种活动作为校园文化生活的有效载体,如学雷锋活动、祭扫烈士墓、“五四”青年节、社会实践活动、军训、革命传统教育;把家长会、家长学校、社区实践活动作为校园文化生活的的延伸部分;把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等作为校园文化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各类活动做到班班行动,人人参与。

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活动突现了学生的个性特长,增强了学生间的合作与团队精神,强化了实践体验,发展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体现了活动中锻炼人、活动中塑造人的活动目标。

以课题研究为载体,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为了进一步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科学性,我们根据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结合我校学生实际,经过充分论证决定申报职业学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课题研究。

为此我们成立了校园文化建设研讨会,在今年3月份已经召开了首次会议,同时我们准备要求每个班主任每学期至少撰写一篇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论文,择优汇编成集,发放给学生。

我们认为通过这些措施,让学生对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作用会形成共识,从而有效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品位。

以校刊为载体,积聚文化底蕴。

2004年,我们创办了校刊《扬鞭集》。

现已经出版了6期,约90万字。

每期中都能看到教师关于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文章,同时收录部分学生的优秀随笔,还利用校刊的封页对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图片进行集中刊出。

一本本校刊的出版,凝聚了校园文化精髓,积聚了校园文化的底蕴。

校刊的出版、传阅,促进了校园文化的交流,产生了强大的向心力和凝集力,使全体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归属感和责任感,这种凝聚力又大大推动了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

3、基本摸清校园文化对提高学生素质的一般规律和遵循的原则。

通过对职业学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我们希望能摸索出学校校园文化对学生“七素质”提高的一般规律:

如:

“心善”方面的爱心、同情心,不做坏事,帮助弱小同学等;“嘴甜”方面的不说脏话、对人有礼貌、尊老爱幼、语言表达准确等;“脑活”方面的思维敏锐、头脑灵活、办事点子多、学习成绩好等;“手勤”方面的热爱劳动、办事效率高、乐于帮助人等;“体健”方面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有较强的竞技体育水平等;“技高”方面的操作技能提高、岗位意识和竞争意识的加强等;“忠诚”方面的忠于国家、忠于自己的事业、对朋友忠诚、有诚信等。

同时还希望能通过几年的课题研究摸清校园文化建设对提高学生素质应遵循哪些原则。

如:

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原则;继承性与创造性相统一的原则;主体性与主导性相统一的原则;封闭性与开放性相统一的原则等。

4、构建完整的可供操作评估的校园文化的教育评价体系。

期望通过对本课题的几年研究,能建立一套完整的可供操作评估的校园文化的教育评价体系。

该体系应包括两个方面的评价:

校内评价和校外评价。

校内评价指根据学生在学校各方面的表现来评价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素质提高的作用,从评价人员的不同又可分为学生评价、教师评价、来校人员评价。

从评价的时间不同又可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校外评价指根据学生在校外的表现进行的评价,从参与评价的对象不同又可分为社区评价、企业评价、单位评价等等。

从评价的时间不同又可分为阶段性评价和终极性评价。

通过评价体系的构建,能比较客观地获得校园文化建设在提高学生素质方面的作用,进而不断调整、完善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某些做法,从而获得最佳效果。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文献研究法来研究校园文化的内涵目标。

2、行动研究法

主要运用行动研究法研究促进“校园文化”的有效策略,寻找“优化校园文化,促进学生发展”的途径、方法、措施,边学习、边实践、边探索、边总结,使理论与实践、成果与应用有机结合起来。

3、观察法

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客观对象,收集分析事物感性资料。

4、调查法

调查法指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

八、研究的实施步骤

1、研究起讫时间:

2006年2月-------2010年12月

2、阶段性计划

第一阶段:

准备阶段:

2006年2月-------2006年4月

主要工作是:

课题论证,决定申报;理论学习,提高认识;制订课题实施方案;落实研究人员,进行专题分工。

第二阶段:

初期实施阶段:

2006年5月----2007年9月

主要工作是:

目标分解到位,展开实证研究 。

第三阶段:

中期研究阶段:

2007年9月----2008年6月

主要工作是:

取得阶段成果,完善实验方案。

第四阶段:

后期研究阶段:

2008年7月-----2010年2月

主要工作:

继续开展实证研究,完成相关经验总结材料,整理研究内容汇编成书。

第五阶段:

总结阶段:

2010年2月-----2010年12月

主要工作:

完成各项专题总结;整理研究资料,迎接专家组对课题的验收鉴定。

九、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1、研究报告集

2、教师论文集

3、校园文化研究专著

4、音像制品(学生各项活动记录光盘)

5、现场观摩

十、课题研究的原则

1、政策性原则:

校园文化的建设要符合国家和地方的有关政策规定。

2、可行性原则:

总体目标明确,实施方案要具有可操作性。

3、整体性原则:

校园文化的建设涉及到学校的方方面面,需要总体设计,整体操作,层层推进。

4、科学性原则:

从方案制定到实施阶段的每个环节尽量做到科学合理、遵循发展规律。

5、创造性原则:

要充分吸收国内外校园文化的建设的先进经验,结合本校本地区实际进行开创性研究,形成自己的校园文化特色。

十一、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

组长:

汤新军负责课题的全面管理

副组长:

张旭曦负责课题的日常管理,研究方案、中期报告及结题报告的撰写,研究成果的汇编整理

成员:

江宁负责研究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心善”素质提高的子课题

丁 灏负责研究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脑活”素质提高的子课题

高军负责研究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忠诚”素质提高的子课题

吴雪冰负责研究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技高”素质提高的子课题

吴建平负责研究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手勤”素质提高的子课题

闻爱军负责研究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嘴甜”素质提高的子课题

陆 杰 负责研究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体健”素质提高的子课题

十二、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

1、组织保证

有一支高水平的科研队伍和教师队伍,有专门负责教科研工作的机构,成立较为完善的课题研究小组,分工合作,确保课题研究顺利开展。

2、制度保证

有完善的教育科研制度,制定课题管理条理、研究制度,规范课题组成员的研究、学习及总结,保证了课题研究的科学性、连续性和完整性。

3、经费保证

有完善的教育科研奖励办法,课题启动后,学校将拨出专题研究经费,对课题的顺利研究予以全面保障。

4、技术保证

课题组成员的素质高,校长担任课题组组长,课题组成员学历全在本科以上,年富力强,精力旺盛,并且大部分成员都有过课题研究的经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