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探索生命的奥秘单元检测.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794273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93.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探索生命的奥秘单元检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探索生命的奥秘单元检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探索生命的奥秘单元检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探索生命的奥秘单元检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探索生命的奥秘单元检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探索生命的奥秘单元检测.docx

《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探索生命的奥秘单元检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探索生命的奥秘单元检测.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探索生命的奥秘单元检测.docx

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探索生命的奥秘单元检测

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探索生命的奥秘单元检测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小明在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看到了一个小黑点,移动载玻片和目镜,小黑点均不动,由此可以判断小黑点可能在(  )。

A.目镜上B.物镜上C.盖玻片上D.反光镜上

2.下列是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的倍数,看到细胞数目最多的一台显微镜是()

A.10×40×B.5×8×C.10×10×D.15×40×

3.显微镜对光的正确顺序为

①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

②把一个较大光圈对准通光孔

③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开

④转动转换器,要用最低倍数物镜对准通光孔

A.④①②③

B.③②④①

C.④②③①

D.③④①②

4.下列各项中,哪项不能作为判断生物的依据?

(  )

A.能运动和由小变大B.能代谢和排出废物

C.能呼吸和获取营养D.能生长和繁殖后代

5.蚯蚓能生活在黑暗潮湿的环境中,同时它又可以疏松土壤,分解有机物增加土壤肥力,这说明(  )

A.环境影响生物

B.环境适应生物和影响生物

C.生物影响环境

D.生物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

6.今春与往年同期相比气温偏低,造成冬小麦的成熟比往年明显滞后,你认为影响冬小麦发育迟缓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A.阳光B.水分C.空气D.温度

7.下图是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临时装片的两个视野,要把视野中的物像从甲图转变为乙图,下列操作步骤正确的排序是

①转动细准焦螺旋②调节光圈③移动装片④转动转换器⑤转动粗准焦螺旋

A.③→①→②→④→⑤

B.④→③→②→①

C.③→①→④→②→⑤

D.③→④→②→①

8.韭黄、蒜黄的叶片都呈黄色而不呈绿色,是因为缺少下列哪个生存条件()

A.温度B.水分C.空气D.光照

9.若用一台显微镜观察同一标本四次,每次仅调整目镜、物镜和细准焦螺旋,结果得到下面各图。

试问其中视野最亮的是(  )

A.

B.

C.

D.

10.透明玻片上的“9>6”,用显微镜观察到的是()

A.9>6B.6<9C.6>9D.9<6

11.你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时,如何保证实验结果的不同只是由于光照的不同而引起的?

(  )

A.实验中保证充足的光照B.给以不同的光照和湿度

C.实验中只设定光照这一个变量D.除了光照不同外,还要给以不同的营养

12.观察和实验是科学探究最基本的方法,下列与之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要使视野的亮度增加,可将反光镜的凹面换成平面

B.不动其它部分,只将物镜由10×转换成45×时,视野将会变亮

C.当视野中的物像位于右下方时,向右下方移动载玻片能使物像移至视野中央

D.用镊子尖轻压盖玻片时,观察到变形的黑边圆形图像是细胞

13.下列古诗中,描写生物生长和发育的是()

A.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B.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C.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D.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14.在“测量不同植被环境的空气温度和湿度”活动中,兴趣小组的同学依据下表,分别用于早、中、晚不同时间进行实测记录,在上述实测地点中,获得的哪组数据起着对照作用

地点

项目

不同植被

裸地

草坪

灌木丛

干球温度/°C

湿球温度/°C

相对温度/°C

 

A.裸地B.草坪C.灌木丛D.不能确定

15.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温度的生态效应

A.冬眠的蛇相互缠绕B.石莼分布于近海水的表层

C.厄尔尼诺现象使某种生物冬季发情D.北极狐的耳朵比非洲狐的小

16.下列关于植物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最合理的是

A.影响植物生活的环境因素是指阳光、温度、空气和水分等非生物因素

B.植物对于环境的适应是有一定限度的

C.植物开花结果时,所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光合作用

D.可采取人工延长光照时间的方法,让菊花提前开花

17.在调查校园生物时,以下同学的做法,正确的是

A.小梅拨开草丛,一只蟋蟀跳了出来,小梅把它记录下来

B.小军发现好几株他不认识的植物,于是把他们拔出来,带回家研究

C.小伟调查记录中有鼠妇,其他同学都没有,小伟决定把它删掉

D.小明发现一只老鼠,太恶心了,不记录

18.在学习了有关显微镜的知识之后,同学们进行了讨论和交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物像位于视野的右上方,应该将玻片向左下方移动,才能使物像移到视野中央

B.若视野中的物像较为透明,应该把光线调亮一些

C.若将低倍镜换成高倍镜,视野将会变暗,物像将会变大,细胞数目将会变少

D.如果视野中的物像不清晰,应该调节遮光器换用大光圈和调动反光镜的凹面镜

19.科学探究式探索生命的重要方法,下列关于科学探究的叙述错误的是()

A.科学探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

B.科学探究中要善于与人合作交流

C.在科学探究的结果与原有知识发生矛盾时,要修改实验数据

D.科学探究的基础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20.某同学调查发现,鼠妇适于生活在20℃左右的阴暗环境中,为进一步探究“土壤湿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设计如下实验方案,但有多处还不够严谨,同桌提出下列修改建议,你认为必须采纳的是(  )

位置

鼠妇

光照

温度

湿度

纸盒左半侧

10只

阴暗

20℃

适宜

纸盒右半侧

10只

明亮

30℃

适宜

 

A.左右两侧都应保持阴暗

B.挑选爬行较快的鼠妇作为实验对象

C.左右两侧都应保持30℃

D.减少左侧土壤的湿度

二、综合题

21.小明在实验室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并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结构.

(1)观察细胞前需进行对光操作.对光时,需调节显微镜的_________.(填图甲序号)

(2)图乙是一台显微镜的4个镜头,若要在视野中更加清楚地看到口腔上皮细胞的内部结构,应该选用目镜和物镜的组合是_____.(填图乙序号)

(3)为使观察效果更好,可以用碘液对标本进行染色,碘液属于___________(选填“溶液”、“悬浊液”或“乳浊液”).

22.根据下面提供的实验材料用具和实验结果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探究蚯蚓身体的哪一端对光敏感(提示:

成熟的蚯蚓身上有个环节,靠近环节的是前端).

(1)提出问题:

______?

(2)作出假设:

______?

(3)实验材料用具:

蚯蚓、手电筒、黑布.

(4)实验步骤:

______.

(5)实验结果:

经过实验发现,蚯蚓的前端对光照刺激的反应较强烈,而身体的后端对光照刺激的反应不明显.

(6)实验结论:

______.

三、实验探究题

23.下面是某实验小组在探究“蚂蚁是否喜欢甜食”的实验设计.

材料用具:

一截劈开的竹筒(长15cm)、一只蚂蚁、一杯浓糖水、一杯清水、一个放大镜、两支滴管

实验步骤:

①在竹筒的两端,分别用两支滴管各滴上一滴浓糖水和一滴清水,将一只蚂放在两滴水之间的中点.

②用放大镜观察蚂蚁的觅食行为.

请根据以上实验设计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实验的变量是糖.

(3)对实验结果的预测和分析:

预测①:

若实验结果是蚂蚁爬向清水一端或停留在原处不动或不定向爬动,则不能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测②:

若实验结果是蚂蚁爬向浓糖水一端取食,则说明____________.

(4)本实验设计的不足之处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蚂蚁这种实验动物的体表具有坚韧的______________,它有保护和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

参考答案

1.B

【分析】

显微镜视野中如果出现污点只有可能出现在目镜、物镜或玻片上,不会出现在反光镜上。

【详解】

显微镜视野中如果出现污点只有可能出现在目镜、物镜或玻片上,不会出现在反光镜上,因为反光镜上的污点只会多少影响视野的明亮程度,不会出现在视野中,在观察植物细胞时,视野中出现了一个污点,先移动载玻片再转动目镜,污点都没有移动,说明污点不在载玻片和目镜上,那么污点就一定在物镜上,所以在观察植物细胞时,视野中出现了一个污点,先移动载玻片再转动目镜,物点都没有移动,则说明物点在物镜上。

故选:

B。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判断显微镜视野中污点的位置。

2.B

【分析】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物镜放大倍数和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就越大,但数目最少;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的细胞就越小,但细胞数目最多。

【详解】

A.显微镜的放大倍数=10×40=400(倍)。

B.显微镜的放大倍数=5×8=40(倍)。

C.显微镜的放大倍数=10×10=100(倍)。

D.显微镜的放大倍数=15×40=600(倍)。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的细胞就越小,但细胞数目最多,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题主要考查显微镜的镜头及其放大倍数。

理解掌握显微镜的镜头及其放大倍数的计算和内涵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3.C

【解析】

对光的操作步骤如下:

①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约2厘米。

②转动转换器(转动转换器的转动板,不要用手直接推物镜),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物镜的前端与载物台要保持1厘米的距离)。

③将遮光器的一个适合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光圈的大小,是根据视野亮度来决定的)。

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便于同时画图),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

通过目镜,可以看到白亮的视野。

4.A

【分析】

试题分析:

生物具有以下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够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考点:

本题考查的是生物的特征。

【详解】

能运动和由小变大,不属于生物的特征,例如:

机器人在弹钢琴和钟乳石在慢慢长大,机器人、钟乳石都不具有生物的特征,它们都不是生物,因此,能运动和由小变大,不能作为判断生物的依据。

故选A。

5.D

【解析】

试题分析:

蚯蚓身体呈长圆柱形,可以减少钻土的阻力,体表有粘液,也能减少钻土时的阻力还能维持呼吸,适应在黑暗的土壤里生活,蚯蚓钻洞能使土壤疏松,蚯蚓排出物还能增加土壤肥力,表明生物能影响环境。

考点:

本题考查的是生物适应环境、影响环境。

点评:

此题为基础题,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

6.D

【解析】

试题分析: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

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今春与往年同期相比气温偏低,造成冬小麦的成熟比往年明显滞后,因此影响冬小麦发育迟缓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温度。

考点: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了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7.D

【解析】

试题分析:

在低倍镜观察到物像后换用高倍物镜观察,首先要移动玻片把物像移动到视野中央,低倍镜换高倍镜是通过转动转换器来完成;当换上高倍镜后,由于视野变窄,透光量少,视野就会变得很暗,需要调节光圈或反光镜使视野变得亮一些;换上高倍物镜后物像只是有点模糊,一般转动细准焦螺旋就能使用物像更加清晰,所以选D。

考点:

本题考查的是显微镜的使用。

8.D

【解析】

考点:

探究影响叶绿素形成的环境因素.

分析:

本题考查叶绿素的形成条件,可以从植物所处的环境来考虑.

解答:

解:

叶绿素只有在有光的条件下才能形成.可以通过探究实验来探究,如在同一块地里栽培大蒜,若栽培在露天、有光的环境中,长出的叶片是绿色的,而在遮光条件下栽培,长出的叶片是黄色的,说明影响叶绿素形成的环境条件是光,蒜黄,其叶片是黄色的,这是因为在培养时缺乏阳光.

故选B

点评:

关键是明确光是形成叶绿素的重要条件.

9.C

【分析】

此题主要考查的显微镜的使用基本技能方面的知识。

【详解】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的细胞就越小,细胞数目越多,视野就越大,进入的光线越多,视野也越亮。

图A中的细胞体积最大,说明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最大,因而视野最暗;而图C中的细胞体积最小,放大倍数最小,视野最亮,故选C。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显微镜放大倍数与视野亮度的关系。

10.D

【分析】

本题是考查显微镜的成像特点,在做实验时可以在载玻片上书写汉字或字母来理解。

【详解】

显微镜成倒立的像,倒立不是相反,不是上下颠倒,不是左右颠倒,是上下左右皆颠倒,即是旋转180°后得到的像。

比较简便的方法,是把要观察的字母或汉字写在纸上倒过来看,即旋转180°,就是在显微镜中看到的像。

故选D。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显微镜的成像特点是显微镜成倒立的像,要理解“倒立”不是相反,是旋转180°后得到的像。

11.C

【解析】

【分析】

对照实验:

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

对照实验所要探究的条件就是实验的唯一变量,由于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所以,实验中的唯一变量是光照,除光照不同外其他条件如鼠妇的数量、营养、温度、水都应该相同且适宜,所以,保证实验结果不同只是由光照不同引起的是“实验中只设定光照这一个变量”。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

理解掌握实验探究的基本环节和单一变量原则及对照原则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2.C

【解析】

试题分析:

在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时,向洁净的载玻片上滴加的液体是清水;染色的液体是稀碘液,A错误;

将低倍镜换成了高倍镜,由于高倍镜的视野窄,透光量少,视野就会变得很暗,B错误;

显微镜下成的是倒像,所以当视野中的物像位于右下方时,向右下方移动载玻片能使物像移至视野中央,C正确;

视野中出现的黑边圆形、用镊子轻压盖玻片时会变形的图象肯定是气泡,D错误。

考点:

生物实验中常用仪器及其正确操作方法。

13.B

【分析】

生物的共同特征有:

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详解】

A、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描写的是鸟类的生殖现象,A不符合题意;

B、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描写的是生物的生长发育,红豆的枝条是由叶芽发育形成的,B符合题意;

C、“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描写了鸟类会因为觅食、防御、繁殖等原因而生活在一起的动物群聚现象,C不符合题意;

D、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描写的是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和繁殖现象,D不符合题意。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某些现象。

14.A

【解析】

题干中既然探究的是植物对环境中空气温度和湿度的影响.那么应设计以植物为惟一变量的对照实验组,在选择的裸地、草坪和灌木丛三个地方,只有裸地没有植物.其它两个地方都有植物.所以在三个地方起对照作用的是裸地.裸地跟草坪为对照实验,探究草坪对空气温度和湿度的影响;裸地跟灌木丛进行对照,探究灌木丛对空气温度和湿度的影响.

故选A

15.C

【解析】A项中的蛇是为了取暖才相互缠绕,B项的植物是为了获得更高的温度才生长在近海水的表面,D项的北极狐耳朵比较小是为了防止热量散失,故选择C

16.B

【解析】

影响生物的环境因素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植物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蒸腾作用,因为菊花是短日照植物,所以让菊花提前开花的方法是缩短光照时间。

17.A

【解析】

试题分析:

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对森林资源进行清查、人口普查等都是调查;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的目的和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不可能逐个调查,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

对校园生物进行调查后,对调查到的生物,可以有多种归类方法,如根据形态结构特点,可以将调查到的生物分为动物、植物、其它生物等,也可以根据生活环境来将调查到的生物分为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等,还可以根据用途把调查到的生物分为农作物、家禽、家畜等,但是,不能根据个人的喜好来进行分类.调查时不要损伤植物和伤害动物,不要破坏生物的生活环境.要如实记录观察到的动物.

A、调查时要如实记录,活动范围较大的,不固定的也记录.如小梅拔开草丛,一只蟋蟀蹦了出来,很快蹦到校园外面去了,也要记录.故符合题意;

B、调查时要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不能破坏生物的多样性和生活环境,因此小军的做法不对.故不符合题意;

C、调查时要如实记录,小伟调查记录中有鼠妇,其他同学都没有,小伟也不能把它删掉,故不符合题意;

D、调查时,不能以个人喜好而定,要如实记录.小明发现一只老鼠,太恶心了,也要记录.故不符合题意.

考点:

本题考查的是科学调查的要求。

点评:

对于此类题目,学生应该明确科学调查的要求和方法。

18.C

【解析】由于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像是实物的倒像,所以如果物像不在视野的中央,要想把物像移到视野的中央,应把装片朝着物像相同的方向移动,因此,物像在视野的右上方,应把玻片向着右上方移动才能到达视野的中央,A错误;若视野中的物像较为透明,应该把光线调暗一些,B错误;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暗,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少,细胞的体积越大,C正确;用粗准焦螺找到物像后,为了使物像更清晰,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D错误。

19.C

【解析】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评价探究方案的能力.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然后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反思方案是否完整,是否符合探究要求,方法步骤是否合理,是否有前后颠倒现象,变量设计是否做到只有一个变量.综上所述,科学探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科学探究中要善于与人合作交流,当实验的结果与假设出现矛盾时,可能是假设不正确,那么就需要进一步查找资料,重新作出假设,也可能是实验过程中的某一环节出了问题,那么就需要重新进行实验.因此,选项C的叙述是错误的.

考点:

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点评:

探究实验的考查方式多样,对探究方案的设计、评价、修改、完善是命题的重要方面。

20.D

【解析】

试题分析:

实验设计的关键是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本实验是探究“土壤湿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变量是土壤湿度,所以在设置对照时,除土壤湿度这个变量不同外,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其他条件都应相同,而表格中不仅是变量土壤湿度不同,而且光照也不同(明亮、阴暗),不符合单一变量原则,应该把纸盒右半侧明亮修改为阴暗,使左右两侧都应该保持阴暗环境,只有变量土壤湿度不同,因此选项B、C、D均是错误的,故选A。

考点:

本题考查的是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

21.①③⑤⑦②③溶液

【解析】在图甲中,①是转换器、②是物镜、③是光圈、④是目镜、⑤是粗准焦螺旋、⑥是细准焦螺旋、⑦是反光镜;在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擦片、滴水、取材、涂抹、盖片、染色,据此答题。

(1)对光时,先转动⑤粗准焦螺旋,提升镜筒;转动①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转动③遮光器,用较大光圈;转动⑦反光镜,直到看到白亮的视野;

(2)在图乙中,①②是目镜,③④是物镜,对于目镜镜头越短放大倍数越大,反之越小;对于物镜镜头越短放大倍数越小,反之越大,若要在视野中更加清楚地看到口腔上皮细胞的内部结构,则需要放大倍数更大的组合,所以应该选用目镜和物镜的组合是②③;(3)悬浊液、乳浊液与溶液它们的根本区别是它们的分散质不同,悬浊液是固体小颗粒,乳浊液是液体小液滴,溶液是溶质分子,碘液是溶液,超过溶解度是悬浊液。

点睛:

正确掌握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和显微镜的相关知识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2.

(1)蚯蚓身体的哪端对光敏感?

(2)蚯蚓的前端(后端)对光敏感.

(4)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分别用黑布遮蔽蚯蚓的前端和后端,再用手电筒照射其裸露部位,观察蚯蚓反应.多次重复上述的做法实验.

(6)蚯蚓的前端比后端对光的反应更敏感.

【解析】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蚯蚓的哪一端对光敏感.

解:

(1)提出问题:

蚯蚓身体的哪端对光敏感?

(2)作出假设:

蚯蚓的前端(后端)对光敏感?

(4)实验步骤:

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分别用黑布遮蔽蚯蚓的前端和后端,再用手电筒照射其裸露部位,观察蚯蚓反应.多次重复上述的做法实验..

(6)实验结论:

蚯蚓的前端比后端对光的反应更敏感..

故答案为

(1)蚯蚓身体的哪端对光敏感?

(2)蚯蚓的前端(后端)对光敏感.

(4)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分别用黑布遮蔽蚯蚓的前端和后端,再用手电筒照射其裸露部位,观察蚯蚓反应.多次重复上述的做法实验.

(6)蚯蚓的前端比后端对光的反应更敏感.

考点:

探究蚯蚓的运动.

23.蚂蚁喜欢甜食蚂蚁不喜欢甜食蚂蚁喜欢甜食实验所用的蚂蚁数量太少或没有设置重复实验外骨骼

【解析】

试题分析:

探究实验的基本方法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并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交流与表达。

在进行探究性实验时一定要设计好对照实验,实验条件中只一个因素不同,其他的实验条件都相同,这样得出的实验结论才科学有据。

同时,实验的样本数量要合理,需做重复实验的要进行重复实验,实验数据要进行求平均值等,这要些要求都是为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减少实验误差,实验结论有说服力。

本实验探究的问题是叶绿素的形成与光照有关,设计了相应的方案,并且进行实验,对方案进行了调整更加科学。

本实验探究蚂蚁的取食,做出的假设是蚂蚁喜欢甜食或蚂蚁不喜欢甜食。

该实验研究蚂蚁爱吃甜的食物,所以在设置对照组时,要控制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条件,即除了有无糖的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应该相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该实验是糖。

由于生物具有趋向有利刺激,逃避不利刺激的特性,若实验结果是蚂蚁爬向浓糖水一端取食,则说明蚂蚁喜欢甜食。

因此,

(1)本实验的假设是蚂蚁喜欢甜食(或蚂蚁不喜欢甜食)。

(2)本实验的变量是糖。

(3)对实验结果的预测和分析:

预测①:

若实验结果是蚂蚁爬向清水一端或停留在原处不动或不定向爬动,则不能说明蚂蚁喜欢甜食。

预测②:

若实验结果是蚂蚁爬向浓糖水一端取食,则说明蚂蚁喜欢甜食。

(4)本实验设计的不足之处主要是实验所用的蚂蚁数量太少或没有设置重复实验。

(5)蚂蚁这种实验动物的体表具有坚韧的外骨骼,它有保护和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

考点:

本题考查探究蚂蚁的取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