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与治学心得体会.docx
《读书与治学心得体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书与治学心得体会.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读书与治学心得体会
读书与治学,心得体会
篇一:
读书与治学心得体会
读《论语》的心得体会《论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在历史上具有崇高地
位,宋人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论语》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而且在
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被称为东方的《圣经》。
我读论语的时间不长,也没有通篇
详细的读,但是却在字里行间已经被孔子深深的感动,为他的胸襟和智慧折服!
他的一生甚至
都没有一部自己的著作,仅凭着学生们记录他言行的这部《论语》就能让我们如此受用终生。
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
生了孔子这样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涉及
政治、哲学、教育、伦理、文学、艺术和道德修养等各方面,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
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
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建国已六十年,“五十而知天命”,和平岁月,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优秀传统文化,
应该是“守成期”,顺理成章的天命。
其实,儒学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不仅可与守
成,亦可催人进取,儒家文化中蕴含的对现代生活有巨大作用的力量,不仅是为某个阶级服
务的政治哲学,也是直指人心的人生哲学。
儒学在历史发展中多少次沉浮坎坷,命运悬于一
线之际却总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是因为这其中蕴藏着巨大的潜能,那是超乎政
治伦理之上,鲜活在平常日用之间,本于生命,积极进取,追求成功的永恒精神。
人生,就要有积极的心态,明确的目标,靠坚持不懈地努力行动来获取成功,这是天地自然社
会赋予人类亘古不变的使命,也是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终极目标、整体主题。
而这些,却
是孔子给我们的启示。
一、要勤学善悟,学以致用读完《论语》之后,脑子里都是中国伦理道德和我们民族传统的文化思想,但整篇文章
下来,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孔子关于学习方面的论述。
孔子很重视学习态度,强调要终身“好
学不厌”,提倡“不耻下问”的精神。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人”当然不会都是强于自
己的人。
只要有“善者”,就要“从之”,对于“不善者”要引以为戒,改正自己也有的缺点。
这里指出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
读其书。
”像我们工作时间短的人,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
学习首
先要勤奋,其次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
爱因斯坦有个著名的成功公式:
“勤奋努力+正确方法+
讲究效率=成功”。
其中把勤奋看成是首要因素,说明要取得任何方面的成功,都必须具备勤
奋精神。
勤奋不仅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方法,就是要勤学、勤记、勤思,“温故而知新”。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是“思”的基础,“思”要在“学”中进行,
二者相辅相成。
一个人要增长知识和才干,就必须认真读书和思考,两者不可废,要养成经
常思考问题和总结自己的习惯。
通过自身的知识储备,形成自己有理有据的判断,那就是要
勤奋学习,勇于实践,善于总结,定期对自己所感所悟进行梳理和提炼,不断温故旧学、收
获新知。
能“悟”,才能有所提高,才能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事半功倍;得“悟”就会豁然开朗,对新问题有新的办法,
而不是束手无策。
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
“德之不
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也就是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
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错误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论和实际不能结合,这才是我们
忧虑的。
由此可见,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死记书本,而在于应用,在于实践,在于“举一反
三”地灵活运用知识。
(转载于:
读书与
治学心得体会)
二、爱人犹如爱己,敬人犹如敬己。
子曰: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意思是指在家就孝顺父母;
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
有仁德的人。
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要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
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
现代人一般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关爱,得到他人的尊
重,但为什么自己付出了什么,却很少去思考。
有的人唯我至上,目空一切,任何人都不放
在眼里;有的人出口就脏话粗话,不管他人接受不接受。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如果自己心中没有了别人,就难得到别人的尊重,特别是生活中诸多不如意的人,忧患多于
欢乐的人,更不容易做到自尊自爱,因此我们任何时候都要保持一颗真诚的心,真心赞扬他
人,真心对待他人,真心接受他人的好意,要以德抱怨,以直抱怨,用论语精神指导我们的
行为。
在日常工作中,真心对待每一位前来办事的市民,对所提出的问题要一一解答,为市
民提供快捷服务、便利服务、微笑服务。
三、以正确的心态面对人生观每个人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
是我们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
《论语》的精华之一就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
中的缺憾和苦难。
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
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
第二个态度是,承认现实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
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陷的态度。
在处世之道中,孔子提倡“不在其位
不谋其政”,隐含着就是“在其位要谋其政”。
在我们工作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岗位,做好本
职工作是前提。
社会是一所大的学校,要想在工作中有所作为,真正胜任本职工作,就要多
听、多看、多思、谨言慎行,以自己的身体力行结合别人的间接经验才会使自己在工作中游
刃有余,孔子所言的“修以安百姓”那样的一种高尚的信仰、情怀和社会坦荡,作为我们一
个普通人的认识没有能力顾及,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始于足下,做好自己的工作,如果每个人
都能做好份内的事,那么整个集体就是一个和谐的集体,是一个积极向上的集体。
四、生活中正确对待自己的得与失。
《论语》一书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遗产,具有极大继承价值,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
的地方,真可谓是“学而不厌悔人不倦”。
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使我印象很深刻:
一座寺庙
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非常细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过这座佛像
的台阶也是跟它同一山体的花岗岩石砌成的,台阶不服气的对佛像提出了抗议:
我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都踩着我们去膜拜你?
你有什么了不起?
佛像淡淡
地说,因为你只经过四刀就走上了领导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了佛。
这个故事告诉
我们,当心中常常自觉不自觉的与他人凡事做比较时,其前提就是自己是否有可比性,比较
方法是否有科学和理性。
通过比较应该是发现差距而产生压力和动力,因有了鉴别而便于定
位和确定目标,其目标应是催人向上,奋发有为,这样比起来我想内心就平和多了,怨气自
然就少了。
常言道,你有你的快乐,我有我的开心,知足常乐!
孔子说:
“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将眼光放长远些,你才会收获更多。
读《论语》,让我们领悟到的是一种智慧,是对学习的正确认识,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
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实生活中的理性道德。
总之,
《论语》从多种角度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特征,作为两千多年前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
和我们今人有许多共同之处,其中的许多思想是当代人的精神和楷模,要做到“古为今用”。
我们今天也常会说,天时、地利、人和是国家兴旺、事业成功的基础,特别是在我们努力创
造和谐社会的今天,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显得尤为重要。
有时间就去读一读《论语》吧。
篇
二:
《与本科生谈论文与治学》读后感唔《与本科生谈论文与治学》读后感唔这本书的主标题是“与本科生谈”,前者也是作者在北大给本科生开的方法论课的名字,
而本书正是由这门课的讲课录音整理而成。
上了这么多年学,从上大学到现在也快五年了,
但至今都没搞明白如何读书、学习和研究,实在是惭愧。
之前也曾思考这方面的问题,也曾
寻找过相关的材料,但都没有找到合适的指导。
记得上学期听了沈明明老师的一节课,曾很
受启发,而本学期听了周老师的课,也觉得很有教益。
不过在写作论文的实践中还是没有很
好的将自己的所学转化为实际的文字,于是再次寻找这方面的著作。
本学期刚开始一个多月
曾经去旁听郑也夫老师的《城市社会学》,课堂上曾看见有同学拿着郑老师的这本《论文与治
学》,放假的时候忽然想起,于是就去图书馆借,很幸运还有一本等着我去拿。
郑也夫老师的
著作一般都通俗易懂,显然没有很多学术著作那种艰深晦涩的写作风格,而后者也是他所多
次批判的。
得益于这种通俗易懂,我用了两天的时间就看完了这本书,但这不意味着郑老师
的书就容易掌握,这只说明容易理解,但要真正将书上的要求都化作实践,还是需要花费很
多功夫的。
本书是针对社会学专业本科生而作,所以很多内容都跟社会学的学科特性有关,但很多
东西其实都是整个社会科学的共性,所以对其他专业的学生来说都很有指导作用。
首先是社
会学有什么用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其他专业都存在,是困扰很多学生,特别是本科生的大问
题。
特别是在今天这种社会风气的影响下,更多的学生看重的是所学专业能否对就业有帮助,
最起码也是所学专业能否在工作中起到作用。
诚然,要求每个学生都最终从事学术工作根本
不现实,也没必要,但郑也夫老师指出,学习社会学是在学习一种思考方式,一种分析问题
的方法,这不仅对将来的学术研究有用,而且对从事其他工作也有很大作用。
至于社会学,
本身就能对解释身边的各种现象有极大的作用,社会学理论有事虽然表现上或者暂时还无用,
但却可以产生巨大的潜在作用或者通过产生副产品产生更大的作用,“人类的文明很大程度上
是‘副产品’造就的”。
并且,即便从事其他职业,社会学也能够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比如
社会调查等方法的学习可以帮助更好的进行市场调查或者其他调查,有助于企业、政府等的
决策。
总而言之,好好的学习社会学对个人和社会都有着很大的积极作用,但前提是将之学
好。
对郑老师的这些观点,我是深表赞同的,我一直觉得学的专业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关键
是能不能将这个专业学好,只要学好某个专业就具备了核心的竞争力,即便这个专业冷门到
了极点,也有自己的立足之地。
感悟和体会。
另外就是多跟别人交流,学会卖弄不是啥丢人的事,这点很重要,而这也
是我这个没什么表达欲的人所急需改变的。
就学术和日常生活的关系而言,首先善于发现问题,既可以通过日常生活的体会,也可
以通过媒体的介绍;其次要明白个人问题和社会问题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二者并不能严
格的区分。
对一个从事学术的人(包括学生)来说,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要保持对
现实问题的敏感性,在此基础上要将心得体会记下来,并学着写社会学杂文,这可以很好的
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将自己的视野局限在社会学上,而是应该开拓视野,
将思考和学习的领域扩大到文史哲以及其他多个学科,甚至是自然科学。
郑老师的这些建议
都来自于自己的学术实践,是一个前辈学者对后辈的谆谆教诲,每个热衷于读书做学问的人
都应该从中吸取一些好的经验,即便是喜欢实践工作的人也应该从中体会一些做人的基本道
理,毕竟生活并不仅仅是赚钱和享受。
郑老师在接下来的章节里主要探讨的是论文的问题,首先是选题,这是很关键的一个问
题,所谓好的选题是成功的一半。
郑老师建议对本科生来说,应该尽量选取小题目,做经验
研究,从这些小问题入手发现一些道理,也就是所谓的“以小见大”,毕竟就现有的水平而言,
对具体问题的探讨更容易出成果,而纯粹理论的研究则需要很深的学术功底,这在目前是很
难做到的。
因此,他利用一个章节的篇幅讲述了叙述体的重要性,认为叙述也是很好的学术
研究方式,也能够产生重要的学术成果。
他还批评了目前学生在写论文的时候存在的一些问
题,特别是“油和水不相容”的问题,也就是说很多人在做了很好的调查之后,通常希望运
用某个理论对之进行分析,这种想法当然不能说不对,很多学者都是这样做的,但简单的将
之套用而放弃自己的分析,只会使自己的论述显得简单和文不对题,反而降低了文章的理论
性。
当然,郑老师也指出,在当前的条件下,老师都会要求学生论文要有理论性,那种只有
自己的分析的文章通常不会得到大多数老师的认可,这是一种矛盾,是需要今后加以改变的。
另外,他还就如何进行深度访谈、文献搜索和论文体例等技术性问题进行了讲解,也很有教
益。
很多人都说这本书值得所有文科生读一读,确实如此,郑也夫老师的这本书对学生如何
治学和作文都有很好的启示作用,并且,郑老师的文笔十分通俗易懂,不会让人产生抗拒心
理。
我觉得,大一的学生应该好好读读这本书,以便对未来的大学生活有个起码的认识;而
大二大三的时候应该回过头来再读一次,在适应了大学生活之后,需要重新对自己的学习进
行一番审视,看看这本书有助于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很好的反思。
可惜,我看到这本书已经是
研一了,早看看或许会少走些弯路,希望以后能够更好地体会和实践这本书中的一些指导。
篇三:
读书心得体会读《魏书生的民主教育》的心得体会杨木中学袁红暑假期间,我开始用心的阅读《魏书生的民主教育》这本书。
因为魏书生的名字早已在
我的心中留下烙印,他的教育事迹传遍祖国各地,他独特的教育方法更是让我感到不可思议,
所有我要从书中去寻找答案。
当我读完这本书,我更加了解魏书生,更加敬佩他对教育的执着,他是一名有思想,敢
于创新的教师,他所取得的成就与他所付出的心血是分不开的,同时对他的教育方法有了一
些认识。
一.学生习惯的培养。
魏书生老师是非常重视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
他认为:
“自学能力是一个具有不同层
次的、主体的范畴,是较为复杂的特殊能力。
这就不能幻想通过一两次自学行动的过程使学
生具备这种能力。
每次自学过程好像点,自学习惯好像线,线才能组成面,最终构成自学能
力体。
培养习惯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关键,这个关键一接通,学生大脑这部机器就持久的运转
起来了。
”魏老师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其中的困难,结合学生特点,
制定了具体实施的计划。
人最怕的是:
大事做不来小事不肯做,我们要大事做不来小事赶快做。
脚踏实地,高高
兴兴,快做小事,不难为一个学生,不放纵一个学生。
建立互相帮助的师生关系。
教育很简
单就是把简单的事干得高高兴兴,把工作当享受,教育当享受,学习当享受,教师要爱平常
的日子平常的事情,把小事做好了,坚持做,做下去。
每个学生都有事情可做,每人管一件
事,大家都干实干家,每个学生都是管理者也是被管理者,在班集体做事的时候负责任培养
的学生责任心。
教师要教会学生做事,不能亲而为之,事必躬亲,会管理的不能事事为之。
千万不能盯人家短处,要避短扬长,所有的人都有上坡和下坡,成功时不要骄傲,失败时,
不要气馁,把握人生要看大事把握方向不要拘泥于小事。
二,学生能力的培养
魏老师的班级管理是以人为本的民主管理:
在魏老师庞大的管理系统中处处体现着以人
为本的管理特色,他相信每一个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魏老师经常说这样一句话“凡是学生
能干的事,班干部不要干;凡是班干部能干的事,班长不要干;凡是班长能干的事,班主任
不干。
”从魏老师的这句话里,体现了他民主、科学的管理思想,他认为民主管理提高了学生
对管理的认识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解决了学生服从管理、投入管理的
问题。
我们班是初二的英语特色班,很多学生都多才多艺,他们大胆,踊跃。
当然要选一些
有能力的班干很容易的,他们也非常乐意。
所以我要尽量让他们都能发挥他们的才华,尽量
让每位学生都是自己的助手,自己也是每位学生的助手。
发展学生的人性、个性。
不同的学
生有不同的生活背景,在学习智力、学习目标、学习途径和方法上都存在着差异,我们要尊重学生间的这
种差异。
同时让自己树立为班服务的思想,对学生管理不要出现“我管你服”的现象,总觉
得自己是管理他们,只有走进学生的心,才能让学生服从管理,要与他们建立互助的师生关
系。
魏老师曾这样说教室是学室,教材是学材,把教师当作学习上的共同的探讨者和交流者。
转变教室、教材、教师的观念,那学生对学习自然就感兴趣了。
老师要把自己定位于耐心帮
助学生解决困难的服务员。
这样,面对学生的各种举动,老师都能用平和的心态,去理解,
去应对。
三、教师良好的品德
“亲其师,信其道。
”一个老师良好的品德情操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发展有很强的感召力。
它不仅影响一个人的学生时代,还可能影响他们的一生。
教师要把师德规范内化为自身内心
信念,化作行为品质并时时处处以此支配自己的行动。
只有给予学生爱,让学生感受到爱,
体会到被爱之乐,学生才会学着去爱别人。
魏老师有着海洋般宽广的胸怀,能容纳和理解学
生所有的错误。
因而,他从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
公平、公正地善待每一个学生,
从不偏私。
对待学生的错误,从不体罚,而是让学生唱歌或做件好事来改正错误。
在充满爱
的教育中,真正体现出他在学生心目中伟大的地位。
学生怎能不受到感动,不受到爱的熏陶
呢?
学生从内心深处信服、崇敬和爱戴他,所以,能够主动认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细想自
己在平时就是急于求成,因而在教育学生的时候过于粗暴,缺乏耐心,从而教育也就没有达
到预期的效果,令人懊悔。
所以我们要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避
免不必要的教育失误,推动学生的发展。
“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是魏书生老师总结的涵养性情的一条法则。
这给予我的启
示便是教师要以平稳的情绪和愉快的心境投入工作,善于营造亲切、和谐的愉快的教育气氛,
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激发他们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与发展。
四、教师要善于学习和研究学习、热爱、研究、享受都是生命的支柱。
为师者只有达到厚积薄发,游刃有余的境界,
才能应变不惊,胜任教师职业。
面对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二十一世纪的挑战,面对多层次素质
人才的呼唤,要求教师不断更新观念,更新知识,提高教育科研能力。
而惟一的途径就是学
习、学习再学习。
教师只有严谨治学,勤练基本功,方能精于教书而不失职!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让我们以魏书生为榜样,在教育这个平凡的岗位上用心思考,
潜心研究,尊重学生,大胆创新,为教育写下崭新的一页。
篇四:
24字教学模式读书心得体
会
24字教学模式读书心得体会我通过学习,总的感觉是:
太谷县的课堂教学改革站得高,看的远,想得多,效果好。
太谷县的“24字教学模式”——阅读感悟、自学检测、合作交流、展示点评、分层训练、
拓展延伸,以及“五式教研”——备课集智式、讲课互动式、听课分角色、评课问题式、说
课感悟式,给我耳目一新的感觉。
其中“24字教学模式”在课堂中的运用使我深受启发。
一、教师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教师在整个课堂使用的是学
案导学(全体教师主编),学案共有五个环节——温故互查、设问导读、自我检测、巩固训练、
拓展延伸。
“温故互查”就是二人小组合作,相互检查上节课学过的知识。
“设问导读”就是
教师将要学的新知设计成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感悟。
“自我检测”就是教师有意
设计几道容易题让学生自主完成。
“巩固训练”是由四人中组通过讨论探究,最后得出结论。
“拓展延伸”编排了一些有难度的题目,由十二人大组合作交流,是知识得以升华,学以致
用。
每个环节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有的校对答案,有的交流方法,有的帮助后进生,真正
做到“课堂因互动而精彩,学生因自主而发展”。
篇二:
漫谈读书与治学
漫谈读书与治学
◎蒋凡
读书是治学的基础,治学是读书的升华,二者既是一分为二,又可合二为一,是一个事物的不同方面。
读书治学有益人生,古人津津乐道。
宋西昆诗派领袖钱惟演,曾说:
“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
”(欧阳修《归田录》)抓紧空隙,无时不读,乐此而不疲。
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的尤袤更强调说:
“吾所抄书,今若干卷,将汇而目之:
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
”(见叶昌《藏书纪事诗》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读书之乐,一至于斯。
人们要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提高修养境界,离不开读书与治学。
但书海无涯,人生有限,又将如何读法呢?
这是很现实的问题。
只要识字,谁不读书?
但又不尽然,古往今来,真正善读书而读书活的成功者,又有几人?
书海茫茫,如不善于摸索读书的门径与方法,虽然整天沉溺其中,也可能称为一无所用的书呆子。
清初冯班《钝吟杂录》卷二云:
“儒有好学而不能立功立事者,不是读书无益,不会看书。
观其尚论古人处,皆是以意是非,只是不曾实实体验,如此则读书无益。
”他以为读书有益与否,关键在于是否会“看书”———即熟悉读书方法门径的善读书。
他以自己的读书实际为例加以说明:
“少壮时读书多记忆,老成后见识进,读书多解悟,温故知新,由识进也。
”所称“读书多解悟”,就是要善于读书,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与心得体会,此谓“识”进,才能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同时,读书所形成的“识”,还必须进一步在生活中“实实体验”,在实践中检验其所“解悟”是否合乎真理的认识。
前贤所言,对后人的读书治学,颇有借鉴价值。
事实说明,读书治学必须掌握一定的方法门径,才能收到举一反三而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过,读书治学之法,在变动的历史条件下,在各异的具体环境中,又是千变万化,人自作法,很难绳以一律,可说是何尝有法,又何尝无法,其巧妙在有法无法之间。
有人才气纵横,读书十行俱下,在快速浏览中获取丰富的知识琼浆;有的人则喜经典重读,反复推敲,仔细体味,从中体悟人生真谛,不仅思虑迟重者如此,即使天才如苏轼,也曾一遍遍地读《汉书》、抄《汉书》,东坡诗文如行云流水,妙悟人生,当与其经典重读的经验有关。
因此,读书治学虽是你法我法,因人而异,但细加比勘,又发现不少相似、甚或暗合之处,其中自有其内在规律或潜规则存在。
掌握这
些潜规则,加以神明变化,对读书治学将大有助益,关键还在广泛学习与借鉴前贤的方法与经验,并能量体裁衣,形成适用于自我条件的独特门径方法。
读书治学的方法是否合乎科学,的确重要。
艾思奇在《二十年前之中国哲学思潮》中说:
胡适之所以称为近代学界的“天之骄子”,其“功绩仅仅在于新方法方面的提出”。
所论虽然不够全面,但操斧伐柯,取则不远。
对于读书治学来说,摸索到一套适用自我的科学方法,就是在攀登学术的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
而方法合乎科学,就决定了在读书治学的漫长征途中不迷失方向。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
“正如俗话所说,一个能保持正确道路的瘸子,总会把跑错了路的善跑的人赶过去。
”(见《十六—十七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方法科学,事半功倍;方向错误,则将南辕北辙而迷途不返。
要务实,先务虚。
人或以为这是不切实际的老生常谈,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