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坛人与人联系高中语文高三微写作复习练习.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793549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1.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坛人与人联系高中语文高三微写作复习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地坛人与人联系高中语文高三微写作复习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地坛人与人联系高中语文高三微写作复习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地坛人与人联系高中语文高三微写作复习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地坛人与人联系高中语文高三微写作复习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坛人与人联系高中语文高三微写作复习练习.docx

《地坛人与人联系高中语文高三微写作复习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坛人与人联系高中语文高三微写作复习练习.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坛人与人联系高中语文高三微写作复习练习.docx

地坛人与人联系高中语文高三微写作复习练习

高三微写作

地坛是史铁生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很多文学作品中,某个地方也与某个人物关联密切。

请从下面提示中任选一个,谈谈你的理解。

(150字左右)(8分)

关联

浅层

深层

地坛

史铁生

在地坛思考生命的意义

荒芜的地坛•双腿残疾的作者

勃勃的生机→参悟了生死

亲人朋友游人→坚忍、温暖、爱情、执著、“休论公道”、苦难的普遍、偶然

对付绝境的办法:

精彩的过程

未庄

阿Q

阿Q生活的地方

封闭、愚昧、霸道与卑弱并存

→欺凌弱小、“精神胜利法”

黄原

孙少平

打工闯荡的地方,体会人情冷暖、收获爱情、成为煤矿工人

→磨炼了坚毅、昂然向上的性格,逐步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从平凡到伟大的蜕变

大海

圣地亚哥

生存、奋斗的地方

→从大海获得朋友和对手,展示勇气和毅力的场所,人生最后的归宿。

 

 

 

解题:

1.地坛与史铁生的关系:

地坛是史铁生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2.但是地坛如何是“史铁生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呢?

3.谈谈理解,理解什么呢?

应该是对地方与人物的关联的理解。

而具体的,表象上面的联系是一望而知的,不必到达“理解”的程度,所以“理解”应该包含,或者说更重要的是指地方与人物的内在的、深层的关联。

而这种关联,既可以是地方对人物的影响,也可以反过来,是人物对地方的影响。

要依据具体的情况而分析。

评分标准:

1脱离原作的臆想、认识有错误、只谈人或只谈地方不谈二者关系。

0-3分

2泛泛而谈缺乏细节支撑4-5分

3结合原著具体情节提出关联,表述清晰明确,但认识比较浅显。

或只扣帽子,缺少分析或语言风格偏抒情,不利于分析,写作方向模糊。

)6-7分

4关联界定清晰,分析较为深入、丰富、结构清晰、语言流畅有文采。

8-10分

结合文本分析:

◆地坛离我家很近。

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

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

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座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撤离它越近了。

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

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记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

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

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呆过。

有时候呆一会儿就回家,有时候就呆到满地上都亮起月光。

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

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

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这样想过之看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

◆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一次性能够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

所以,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

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的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

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

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

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

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总结:

表层:

史铁生与地坛密不可分,在地坛思考生命的意义

深层:

荒芜的地坛于自己的命运极其相似,映照了作者的生活,使作者从中受到生命的启示,引发他对生命的长久的思考。

他从中感悟到生命的真谛,从而用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战胜了消极颓废的思想,促使他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是地坛给了史铁生第二次生命,

湘馆与林黛玉(《红楼梦》)

潇湘馆是林黛玉客居荣国府的住所。

引用舜的潇湘二妃娥皇、女英的典故命名。

潇湘馆中以竹子最盛,“凤尾森森,龙吟细细,一片翠竹环绕”。

翠竹,象征的是一种不屈不挠的可贵品质,高洁中带着儒雅,含蓄里透着活力。

黛玉的诗号“潇湘妃子”,正是这样一种高贵而自然脱俗,婀娜而风姿绰约的魅力。

潇湘馆与林黛玉的关联:

表层:

1.潇湘馆是林黛玉客居荣国府的住所,潇湘馆环境与林黛玉性格具有统一性。

2.潇湘馆有千百竿翠竹遮映,因而造成潇湘馆幽僻、寂静雅致、恬淡的气质,深得黛玉所爱,也是黛玉选择此处的原因:

“我心里想着潇湘馆好,我爱那几根竹子,隐着一带曲栏,比别处幽静些。

3在三十七回写到探春给林黛玉取雅号的时候写道:

“当日蛾皇女英洒泪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如今她住的是潇湘馆,她又爱哭,将来她那竹子想来也是要变成斑竹的,以后都叫她做‘潇湘妃子'就完了”。

黛玉低着头不言语,可见这个称号正中她下怀。

深层: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竹子象征着高风亮节,高洁中带着儒雅,含蓄里透着孤傲。

孤标傲世、宁折不弯、一尘不染的翠竹,正是林黛玉愤世嫉俗、高洁形象的象征;那一道在翠竹掩映下的曲栏,也正是她寂寞自处、迎日送月、孤单悲凉、抑郁忧伤时少不了的去处。

可以就某一点深入分析,也可以阐述多个关联。

关联不能仅停留于表象,要深入。

结合作品体现在潇湘馆的特点(主要与竹有关)、黛玉的性格品质以及一些具体的情节上。

②未庄与阿Q的

未庄与阿Q的关联:

表层:

1.未庄是阿Q生活的地方

深层:

1阿Q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未庄时阿Q特点形成的原因。

未庄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一个小小的缩影,在这个袖珍的社会系统中,有统治者、剥削者,有为统治者服务的中间阶层,有半游离在这个社会系统之外、受到排挤和歧视的底层小民。

未庄的人们有一个共同的特性,便是霸道与卑弱并存。

这样的性格与命运不是天生的,而是整个社会大环境赋予他们的。

阿Q一方面受欺压,一方面欺负更弱小的人,其精神胜利和欺凌弱小的特点即来源于未庄。

2未庄中的每一个人,都是阿Q命运的推手。

阿Q在被欺负中自我精神胜利,又在欺凌更弱小者中得到满足,一步步走向精神的畸形和悲剧的结局。

③茶峒与翠翠(《边城》)

茶峒是故事发生的背景,也是翠翠成长和生活的地方。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

……(原文节选)青山绿水与淳朴的民风长养出单纯善良的翠翠

茶峒与翠翠的关联:

表层:

2.说茶峒见证了翠翠的……

深层:

1.茶峒是故事发生的背景,也是长养了翠翠的地方。

青山绿水与淳朴的民风长养出单纯善良的翠翠。

2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不仅烘托了人物的心理活动使人物的情感沉浸在富有诗情画意的氛围中,而且为我们展示出湘西边陲特有的清新秀丽的自然风光。

在作者笔下,啼声婉转的黄莺、繁密的虫声、美丽的黄昏、如银的月色……奇景如画,美不胜收。

这些又都随着人物感情世界的波动而自然展开。

或是以黄昏的温柔、美丽和平静,反衬翠翠爱情萌动的内心的躁动、落寞和薄薄的凄凉;或是以柔和的月光、溪面浮着的一层薄薄的白雾、虫的清音重奏,烘托翠翠对傩送情歌的热切期待,以及少女爱情的纯洁和朦胧。

④渣滓洞与小萝卜头(《红岩》)

1.小萝卜头8个月即随父母入狱,到9岁牺牲。

渣滓洞是阴暗、潮湿的牢房,它剥夺了小萝卜头的自由,损毁了他的健康,使他长成了头大身子细小的“萝卜头”,让他不能拥有童年的快乐,最后失去了生命。

2.残酷的监狱,残暴的敌人,衬托了小萝卜头的天真无邪善良,他也在艰苦的环境中变得勇敢坚强。

3.渣滓洞造就了信仰坚定、团结一致、充满爱心的革命者集体,他们赋予了小萝卜头爱与童年。

宋振中八个月的时候,就随父母被带进了监狱。

由于终年住在阴暗、潮湿的牢房里,八九岁却只有四五岁孩子那么高,成了一个大头细身子、面黄肌瘦的孩子,难友们都疼爱地叫他“小萝卜头”。

小萝卜头在敌人的监狱里长大,一直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

经过地下党和特务的斗争,他才在监狱里上了学,由地下党员和爱国志士作他的老师。

由于他年龄小,特务们对他的看管不是很严,他就经常在牢房之间传递东西、传递信息和秘密情报,在门口放哨,帮助大人了解入狱同志的情况等。

渣滓洞和小萝卜头的关联:

1.小萝卜头8个月即随父母入狱,到9岁牺牲。

渣滓洞是阴暗、潮湿的牢房,它剥夺了小萝卜头的自由,损毁了他的健康,使他长成了头大身子细小的“萝卜头”,让他不能拥有童年的快乐,最后失去了生命。

2.残酷的监狱,残暴的敌人,衬托了小萝卜头的天真无邪善良,他也在艰苦的环境中变得勇敢坚强。

3.渣滓洞造就了信仰坚定、团结一致、充满爱心的革命者集体,他们赋予了小萝卜头爱与童年。

⑤黄原与孙少平(《平凡的世界》)

主要看少平在黄原的经历:

孙少平是原西县石圪节公社双水村人。

黄原是一个较大的城市。

1.孙少平从小生活在双水村,到石圪节读初中,在原西县城读高中,然后返乡做民办教师,在上高中时候曾经到黄原参加过讲故事比赛。

2.农村实行责任制后,少平失去了民办教师的工作,他没有和哥哥一起办砖窑,而是到黄原打工。

求工不得,先投奔诗人贾冰,又到阳沟投奔远房舅舅马顺,马顺介绍他到曹书记家上工,结束后到包工队当小工,后来重逢田晓霞,经由润叶推荐,做了团市委假期班的老师,曹书记为他争取到矿工名额。

3.到铜城当煤矿工人。

少平终于到了黄原城,但是实际情况并没有他想象得那么美好,他等了又等,走了有做,始终没有揽到工。

倔强的少平当然不会被这种小困难击败。

少平晚上无处可去,一个人在火车站的候车室,却被人赶走。

他突然想到还有贾冰老师,便投奔他家,好心的贾冰收留了他。

贾冰也是个不切实际的人,只知道沉迷于书本,对于正常的现实生活毫不在乎。

少平也不好意思在他家久留,便找了个理由离开了,在他离开的时候贾冰给少平一本《牛虻》,希望少平能在坚韧地面对未来。

少平依然没有被招到工,于是想起父亲跟他说的表舅马顺,等他投奔表舅的时候,舅妈却嫌弃少平这个穷亲戚,没有给他好脸色看。

马顺把少平介绍给曹支书,少平主动要求降薪,曹支书只好收留他揽工。

少平趁机从表舅下搬了出来,跟曹支书的其他工人一起睡大通铺。

少平在工地里背石头,沉重的时候几乎把他的脊背都压弯了,但是少平却能受得了这番苦。

少平活干得不理想,曹支书又安排他去钻炮眼,但是却遭到了大家的忽视。

少平尽管心里委屈,但他现在只能和一种更艰苦的生活来比较,而把眼前大街上幸福和幸运的人们忘掉,忘掉温暖,忘掉温柔,忘掉一切享乐,而把一切饥饿、寒冷、受辱受苦当做自己的正常生活。

了解了人情冷暖

……

少平心高,不想一辈子当农民,可是已经改革开放了,他的哥哥也开了砖窑,他在外面给人搬砖,就实际来说,不如在家给哥哥帮忙,哥哥的事业虽然不是他自己创建的,但是有了初期资本之后他就可以做属于自己的事业了。

他有文化,也有能力,完全不需要只靠体力,哪怕像他那个姐夫出去卖点小东西,也能够打出一片天吧。

闯荡、追梦的地方

其实我觉得孙少平属于有很强的英雄情结,他高中时看的那些书,红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都教人要吃苦,在恶劣的环境中坚持,所以他非常渴望去外面的世界让自己经受苦难。

但是吃苦并不与成功划等号,刻意让自己吃苦和在现有的基础上努力生长并不相同,少安就属于后者。

与田晓霞重逢:

收获爱情

当团委代课辅导老师、获得去煤矿的资格:

改变命运

奋斗与挣扎

苦难与成长

黄原和孙少平的关联:

表层:

1.让孙少平体会了人情冷暖:

舅舅马顺、曹书记一家、诗人贾冰、朋友金波……

2.是孙少平闯荡、追梦的地方

3.孙少平在黄原与田晓霞重逢:

收获爱情

4.当团委代课辅导老师、获得去煤矿的资格:

改变命运

深层:

他在黄原不是像农民工进城那样只是给自己找一条出路,而是在黄原逐渐构建自己的理想王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黄原就像锤炼好钢的那个熔炉,在黄原经受的屈辱和磨难锤炼了他性格的坚毅,成为他走向实现理想价值的阶梯。

如果没有黄原那他昂然向上的性格展现的也不会这么充分。

如果没有在黄原遇到的那些对他或使他屈辱或给他帮助的人,他也难像凤凰涅槃一样,实现他从平凡走向伟大的蜕变。

⑥大海与圣地亚哥(《老人与海》)

大海和桑迪亚哥的关联:

表层:

1.大海是老人的“家”。

大海象征着老人的生存环境,它在整篇故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圣地亚哥老人赖以生存的物质世界,是他生活的全部内容,海为他准备了神秘的大鱼,为他提供了展示其无比的勇气和毅力的场所。

深层:

1.老人想从大海中来证明他自己的人生价值。

大海代表着大自然,圣地亚哥在自然中生存,并且在大自然中努力的生存奋斗,老人的孤独与快乐、斗争与失败都和大海相联系。

老人与大海的关系是既依存于大海又要与大海斗争。

他不仅仅从大海获得生存条件、生存技巧,还从大海获得朋友和对手。

大海是他的生活场所和战斗场所,也将成为他的最后归宿。

补充资料:

浅析潇湘馆环境与林黛玉性格的统一

摘要:

本文以《红楼梦》中林黛玉所居住的潇湘馆环境为背景,试图通过分析潇湘馆的庭院景观和植物意向(以竹意向为代表),来综合探讨林黛玉的典型性格与其所居住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关键词:

林黛玉;潇湘馆;环境;性格

在叙事类文学作品中,人物性格的塑造与周边环境通常是密不可分的,人物的活动需在一定的环境下展开,“环境是孕育人物性格的土壤”。

有一些作品,如《牡丹亭》、《长生殿》、《西厢记》等,更是直接以事件发生的具体环境来命名,由此可见环境对塑造人物的重要作用。

而作为文学巨著的《红楼梦》更是一部将人物性格与环境完美结合的典范之作。

作者在书中不仅建构了“天上人间诸景备”的大观园,而且还结合人物的性格、命运精心构筑了许多庭院,诸如怡红院、蘅芜苑、秋爽斋等,而其中最耀眼的一处无疑就是潇湘馆了。

作者赋予了潇湘馆有如林黛玉一般的忧郁与清幽,让林黛玉在潇湘馆内对月伤神,对竹吟诗,潇湘馆和黛玉一起品尝着爱情的甜蜜,又一同体味着命运的凄楚。

可以说潇湘馆已经成为林黛玉的化身,它与林黛玉达到了物我交融的神化境界。

  《红楼梦》中对潇湘馆的首次描述出现在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中,贾政带领众宾客为刚建好的大观园题匾额对联,“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

众人都道:

‘好个所在!

’于是大家进入,只见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

上面小小两三间房舍,一明两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就的床几椅案。

从里间房内又得一小门,出去则是后院,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

又有两间小小退步。

后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

”面对如此景色,就连贾政也是赞不绝口,说:

“这一处倒还好,若能月夜至此窗下读书,也不枉虚生一世。

  这段文字对大观园进行了全景式的描写,很明显,院中景物竹、梨花、芭蕉、竹荫、苔痕、石子甬路等文学意向并非作者无意为之。

我们都知道,中国是一个文化悠久的“史国”“诗国”,而《红楼梦》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部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文化小说”。

潇湘馆环境描写所涉及的景物与植物在我国传统文化领域中都有特定的象征意义,被传统文化赋予了特定的感情色彩,可以说这些景物都有特定的“文化性格”,它们有着强烈的情绪暗示效果。

所以当我们看到潇湘馆描绘中的某种物象时,马上就能联想到它在古典文化中的相关意蕴。

曹雪芹便充分运用了这些物象所负载的民族文化审美意蕴,从而加大了文中的信息含量,使读者得到更为内涵的审美享受。

此外,潇湘馆富有象征意义的景物描写与林黛玉性格和心境高度一致,它对读者深入理解林黛玉形象和性格具有指向性的作用。

可以说潇湘馆的景物为“形”,林黛玉性格是“神”,形异神同,所以潇湘馆景物描写也就是对林黛玉的心理进行外化描写,作者借潇湘馆景物描写这个载体成功地塑造了林黛玉的精神世界,让我们走进了黛玉的内心。

  下面,我们来重点分析一下潇湘馆中的“竹”。

在作品中,宝玉给潇湘馆题名“有凤来仪”,并题有一联“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

后来宝玉又奉元妃之命作诗咏“潇湘馆”:

“秀玉初成实,堪宜待凤凰。

竿竿青欲滴,个个绿生凉。

迸砌防阶水,穿帘碍鼎香。

莫摇分碎影,好梦正初长。

”如果说对联写的是内景,那么题诗则写的是外景,这里既有内景,也有外景,内外景结合,写出了“潇湘馆”的一大特点:

“清幽”。

而这一特点也正是林黛玉看中潇湘馆的原因:

“我心里想着潇湘馆好,我爱那几根竹子,隐着一带曲栏,比别处幽静些。

”而形成潇湘馆的“清幽”这一特点的原因是什么呢?

答案就在于那竹林。

林黛玉之所以选择了这个处所,就是因为它的幽静,具体条件是翠竹、曲栏,正是它们才造成潇湘馆幽僻、寂静的气质。

曹雪芹对潇湘馆房舍的结构、道路的式样、游廊的形状、泉水的流向、花木的特征、室内的家具,都描绘得简明而清晰,一个雅致、恬淡、幽静的处所呈现在人们面前。

对这个环境,林黛玉更爱的是爱那几根竹子和一道曲栏,因为那孤标傲世、宁折不弯、一尘不染的翠竹,正是林黛玉愤世嫉俗、叛逆形象的象征;那一道在翠竹掩映下的曲栏,也正是她寂寞自处、迎日送月、孤单悲凉、抑郁忧伤时少不了的去处。

在三十七回写到探春给林黛玉取雅号的时候写道:

“当日蛾皇女英洒泪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如今她住的是潇湘馆,她又爱哭,将来她那竹子想来也是要变成斑竹的,以后都叫她做‘潇湘妃子'就完了”。

黛玉低着头不言语,可见这个称号正中她下怀。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竹子象征着高风亮节,高洁中带着儒雅,含蓄里透着孤傲。

曹雪芹继承发展了这一传统文化意向,用竹为黛玉传神写照,竹的神韵、竹的外形,无一不与黛玉交融、重叠。

当然,潇湘馆的“千百竿翠竹”并不是作为静止意向一成不变的,曹雪芹用竹声、竹影、竹形、带雨的翠竹等流动的来衬托黛玉变化的思绪与心境。

竹意向的象征意义与林黛玉的命运遭际达到了高度契合。

  此外,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对潇湘馆环境的描写,是随着林黛玉人物情感的变化,故事情节的发展以及四季景物的转换而多次渲染,逐步深入的。

在同样的景色下不同的感情得到的是不一样的意境,有时明媚,有时幽怨,有时哀愁,有时凄惨,人物的性格和心境始终作用于园林环境,从而产生了不同的园林意境。

  一开始宝黛二人两小无猜、同起同坐,这时的黛玉是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在主人这样气质的影响下,整个潇湘馆也是花光柳影、鸟语溪声,笼罩在一片轻松明媚的春光中;后来因黛玉因不了解宝玉的真心,不肯示以真情,这时产生的误会让黛玉心情愁闷、郁郁不乐,这时潇湘馆那“凤尾森森,龙吟细细”“湘帘垂地,悄无人声”的清幽景象,又暗暗透着一缕幽香和情不自禁的细细长叹;在后来宝玉大承笞挞,黛玉为之痛彻肺腑,又不敢于众人一起去看宝玉,只好“独立在花荫之下”,遥望着怡红院,这时黛玉对宝玉伤势的担心,对自己命运的感慨,又使潇湘馆在寂寞中蒙上了一层淡淡的哀怨;最后她面对强大的封建势力而不能主宰自己的婚姻,她无力抗争,落花与眼泪成为她命运悲苦的象征,这时黛玉的心已死,所有的景色在她的眼中亦失去了色彩,于是潇湘馆变的“落叶萧萧,寒烟漠漠”。

  潇湘馆始终贯穿着一种忧郁的情调,这与林黛玉在贾家的不幸遭遇以及郁郁寡欢的性格相一致。

正如她那首著名的《葬花词》所描写的: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又如另一首《桃花行》所说:

“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

”这些诗句都是黛玉特定身世、特定心情、特定环境中的自然流露,也造就了潇湘馆的独特韵味与意境,让它成为林黛玉的精神象征和化身,在读者的心中永远定格。

园林审美通常是与感知、想象、情感等各种心理因素相联系的,它会包蕴在特定情感之中,所以在潇湘馆中无论是景中写情,还是情中写景,都达到了“思与境偕”“神与境合”“意与境会”的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

“境非独谓景物也。

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也。

”这个“境”,指的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意境,而王国维的这句话正是倡导了主观感情与客观外物的统一。

曹雪芹对潇湘馆环境的描写,正是以丰富和深化人物性格为目的,使林黛玉的主观情感与潇湘馆的外部环境,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总而言之,《红楼梦》中潇湘馆环境与林黛玉性格的结合堪称完美。

从那丛摇曳多姿的竹子里我们看到了林黛玉婀娜的身形,从婆娑的芭蕉叶里我们看到了林黛玉孤单的影子,从那充满绿意的环境里我们看到了林黛玉的气质,从那曲折回环的流水里我们看到了林黛玉的优雅。

潇湘馆与林黛玉并不是相分独立存在的两个部分,而是相互交融在一起,这让我们分辨不出哪个是潇湘馆,哪个是林黛玉。

  参考文献:

  [1]曹雪芹(著),邓遂夫(校).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校本[M].北京:

作家出版社,2006.

  [2]胡小伟.大观园[M].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1981.

  [3]曹林娣.中国园林文化[M].北京:

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4]潘富俊.红楼梦植物图鉴[M].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

[5]周武忠.心境的栖园[M].济南:

济南出版社,2004.

未庄与阿Q(《呐喊》)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

小议未庄人物群像

——读《阿Q正传》

在《阿Q正传》中,未庄的人们大抵可以分作三个层次:

位于上层的,是赵太爷钱太爷与秀才假洋鬼子之流,他们不只有钱,也与“秀才”“举人”沾些边,算是预备的官僚阶层;位于中层的,是地保、酒店老板、吴妈等人,他们或是受雇于赵太爷们,或是有自己的一份小小的产业,总之有固定营生,头上有片瓦可栖身,也不至于在吃喝上发生什么问题;而位于底层的,便是处在半无业状态的游民,如王胡、阿Q、小D,还有被阿Q等欺负着的老尼姑小尼姑们。

从象征的意义上说,我们大致可以把未庄视作一个当时中国社会的小小的缩影,在这个袖珍的社会系统中,有统治者、剥削者,有为统治者服务的中间阶层,有半游离在这个社会系统之外、受到排挤和歧视的底层小民。

这三个阶层既有各自的特点又有某些相通之处,它们之间时而联合,时而分离,时而倾轧,我们观察它们之间的互动,几乎可以约略窥见整个中国的一些景况。

平常的情况下,未庄的三个阶层是一层压着一层的。

赵太爷钱太爷“大受居民的尊敬”,未庄的人做事“必须与一位名人如赵太爷者相关,这才载上他们的口碑”,及至革命,也是只许“假洋鬼子”革命,不许阿Q革命的。

而中间的阶层又可以随便欺负阿Q王胡们,未庄的闲人们对阿Q言语撩拨、或是揪住阿Q的黄辫子在壁上碰上四五个响头,简直是家常便饭,不值一提。

然而这种一层压着一层的状态也并不稳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