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联考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792221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联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二语文联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二语文联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二语文联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二语文联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联考试题.docx

《高二语文联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联考试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语文联考试题.docx

高二语文联考试题

2016学年第一学期浙江省名校协作体试题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

考生须知:

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学校、班级、姓名、试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痉挛(jīng)泯灭(mǐn)间奏曲(jiān)空穴来风(xué)

B.颀长(qí)赧然(nǎn)捋虎须(lǚ)厉兵秣马(mò)

C.亲戚(qī)褶皱(zhě)露马脚(lòu)韦编三绝(wěi)

D.尽早(jǐn)贾祸(gǔ)挨板子(ái)插科打诨(

hùn)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严格按照法律规定执法,绝不徇私枉法,要最大程度地减少感情、利益因素的羁绊,加大执法力度,以警效尤。

对于权力的制约与监督也是不可或缺的,防范于未然。

B.近日,有消息称,强生可能会以6.5亿元的价格收购母婴品牌“嗳呵”,“嗳呵”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是无稽之谈。

是炒作亦或是掩人耳目?

我们不得而知。

C.将来的报纸以评论文章唱主角乃是大势所驱,新闻评论仍是报纸的杀手锏,是报纸的灵魂与旗帜。

新闻评论在普及民主法治观念以及监督公权力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D.提起清香,首先想到书香,一帙在握,再在桌上点起一炷袅袅娜娜的香,便会让人神清气爽,尘念皆无。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无可非议地是民族文化的标志性人物,他的思想,已是一种遗传细胞,只要是中国人,

便打着他的精神烙印。

B.面对人生困境,鲁滨逊的所作所为,显示了一个硬汉子的坚毅性格和英雄本色,体现了他敢于同恶劣的环境作斗争的精神。

C.为了争抢高考状元,清华、北大这两所不分彼此的知名高校,依然在竞赛场里铆足了劲头。

D.近年来,西方文化渗透中国渐显强势,就连和东方文化井水不犯河水的情人节、愚人节,也大有席卷华夏之势。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上海踩踏事件发生后,《南方周末》记者采访了管理相对成功、经验丰富的美国相关部门后发现,人群的总数量并不是决定是否发生踩踏事故的关键。

B.苹果手机iphone6自2014年10月在中国大陆发售以来,

有媒体爆出苹果手机“暴利门”,大陆售价6000多人民币,成本只有200多美元。

C.我们与婴儿在感知世界的能力方面存在着一条明显的鸿沟。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都降低了婴儿对信息变化的那种敏感性。

D.在夏季,如果出现头昏脑涨、舌红苔黄等症状发生的频率较高,人们就要引起警惕,这可能与外界环境的变化导致的体内上火有关。

5.将下列诗句依次填入选段相应位置,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

“”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

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①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②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③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④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A.④②③①B.①③④②C.③②①④D.②①③④

6.请仿照下面的句子,另选一个节气,再写一个句子。

(3分)

芒种,是多么美的名字。

稻子的背负是芒种,麦穗的承担是芒种,天人菊在野风中盛放是芒种……有时候感觉到那一丝丝落下的阳光,也是芒种。

7.阅读下面材料,完成相关小题。

(6分)

今年1月1日,《上海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正式实施,这一被称为上海“史上最严”的管理条例首次明确,上海外环线以内区域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上海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规定,在外环线以外区域的国家机关驻地、文保单位、商场、集贸市场、医疗机构等场所,亦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在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区域内,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储存、运输烟花爆竹,对非法储存烟花爆竹违法行为最高可处10万元罚款。

《条例》还增设了“重污染天气期间,上海一律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并鼓励移风易俗,倡导使用电子鞭炮、礼花筒灯等安全、环保替代产品。

1月5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2016年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安全管理工作方案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规定,今年2月7日(除夕)至2月22日(农历正月十五日),每日上午7时至次日凌晨1时,主城区市民可在限制燃放区域内燃放烟花爆竹,但如遇到重污染极端天气,相关部门要及时停止烟花爆竹的销售和配送。

此外,广西南宁、柳州,河南三门峡市等多地正在酝酿春节期间限燃或禁燃鞭炮的法规。

(1)概括上述

材料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字。

(2分)

(2)对于春节期间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你的观点如何?

请阐明你的理由,不超过80字。

(4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2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9分)

“应试模式”解

陈克艰

①30年代的上海左翼文坛上有过两个口号之争:

“国防文学”,还是“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

如今的教育界又有两个口号之争:

“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

眼下的争论有点滑稽,颇像唐吉诃德挑战风车的场面:

公开写文章、发言论的唐吉诃德们无不竭力主张、论证、拥护、宣传素质教育;而应试教育的现实则像沉默不言却庞然大物的风车,凭借好风,转得起劲。

一边是素质教育的口号甚嚣尘上,另一边是应试模式的运作越演越烈。

甚至同一个人,发表宣言时高唱“素质教育”,拿起粉笔又在黑板上大书“应试要紧”,这种矛盾现象,不是需要作点具体分析么?

②自古以来就有考试,教育就应该考试,考试是教育的重要环节。

考试对教、学两方面都起着积极的评价和激励作用。

设计和应答一张好的考卷分别反映着教和学两方面的素质。

笔者见过去年高考语文试卷,就觉得很有素质。

例如其中一道题将一首不常见的七绝打乱句子次序,要求考生重新顺过来。

考生如有平仄、粘对、押韵等格律常识,就不难答对。

而现在那些新进的“名作家”们却未必具备这种能力。

③从我看到的一些试卷,总的印象是,现在的试卷比60年代人们读中学时设计得好,灵活,综合性强,有一定难度,但不偏不怪,能比较准确地区分、评价学生的素质。

但是我们那时候没有“应试教育”一说,现在试卷出得好了,倒反而“应试”成了与素质教育对立的可恶模式了呢?

看来,问题不是出在考试本身上,而是出在围绕着考试而形成的一整套制度安排,以及与不合理的制度安排相互诱导、辗转滋生的非理性的社会反应上。

④升学考试最重要,对学生是性命攸关,对学校是毁誉所系。

过去我们读书时,考试完了,关于考题内容,还可以有持续的讨论和切磋。

现在考试一完,试题不复研究,学生、家长、教师、全体有关人员一致关心、谈论的是分数和百分比

,排名和录取线。

⑤大考是纲,小考是目,本来小考与大考有不同的功能。

对一个教师来说,大考是从外面对他的教学质量的检查,小考则应是他的自查。

现在纲举目张,小考与大考一样排名次,于是连教师批卷都要背对背,不能批自己教的班级,生怕他自我加分。

不得批卷,云何自查?

小考已失去其自省功能。

⑥多数家长并不了解也没有能力了解考试的内容,但他们关心、谈论分数的那种热情和迫切,积小成大,积非成是,在社会上汇聚成对学校的巨大压力。

传媒关于考试成绩的报导,也起着同样的作用。

总而言之,“应试模式”,乃是社会话语不能正确看待考试而又过度谈论考试生成的一团大乱麻,其治理须从根上做起,谈何容易。

又岂是喊几句“素质教育”的口号所能了的。

8.下列选项中,关于文中以“唐吉诃德挑战风车”作喻的部分,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如今的教育界,“素质教育”拥护者们是如“唐吉诃德”一般的正义勇敢的“骑士”形象。

B.现实中,应试模式的运作也如风车一样,凭借“好风”,越转越起劲,可以给人们带来福利。

C.有关“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的争论,如“唐吉诃德挑战风车”一样,是没有基于现实分析的无意义的争论。

D.就像唐吉诃德无法战胜风车一样,教育界的口号之争最终会以“应试教育的现实”的胜利而告终。

9.下列对原文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有教育就应该有考试,考试是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对考生起着自查的作用。

B.一份好的考卷,不仅仅可以准确地评价学生的素质,也应该能够检测教师的教学质量。

C.作者认为,现在的新进的“名作家”们的格律常识往往比不上普通的考生。

D.如今,人们过度谈论考试生成而不能正确看待考试,无法从根本上治理“应试模式”。

10.根据原文,概括生成“应试模式”的具体原因。

(3分)

(二)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1—14题。

(20分)

胖子和瘦子

【俄国】契诃夫

在尼古拉铁路的一个火车站上,两位朋友,一个胖子和一个瘦子,相遇了。

胖子刚刚在火车站餐厅里用过午餐,他的嘴唇油亮亮的,像熟透了的樱桃。

他身上有一股核烈斯酒和橙花的气味。

瘦子刚从车厢里下来,吃力地提着箱子、包裹和硬纸盒。

他身上有一股火腿肠和咖啡渣的气味。

在他背后,有个下巴很长的瘦女人不时探头张望——那是他的妻子,还有一个眯着一只眼的中学生,他的儿子。

“波尔菲里!

”胖子看到瘦子大声喊道,“是你吗?

我亲爱的!

多少个冬天,多少个夏天没见面啦!

“我的老天爷!

”瘦子惊呼道,“这是米沙,小时候的朋友!

你打从哪儿来?

两位朋友互相拥抱,一连吻了三次,然后彼此看着对方泪汪汪的眼睛。

两人都感到又惊又喜。

“我亲爱的!

”接吻后瘦子开始道,“真没有料到!

简直喜出望外!

哎,你倒是仔细瞧瞧我!

你呢,还是那么一个美男子,跟从前一样!

还是那样气派,喜欢打扮!

咳,你,天哪!

噢,你怎么样?

发财了吧?

结婚了吧?

我已经成家

了,你看……这是我的妻子路易莎,娘家姓万岑巴赫……她是新教徒……这是我的儿子,纳法奈尔,中学三年级学生。

纳法尼亚①,这位是我小时候的朋友!

中学同班同学!

纳法奈尔犹豫一下,摘下帽子。

“中学同班同学!

”瘦子接着说,“你可记得,同学们当时怎么拿你开心的?

给你起了一个外号,叫赫洛斯特拉特,因为你用香烟把公家的一本图书烧了一个洞。

我的外号叫厄菲阿尔特,因为我喜欢告密。

哈哈……当时都是小孩子哩!

你别害怕,纳法尼亚!

你走过来呀……噢,这是我的妻子,娘家姓万岑巴赫……新教徒。

纳法奈尔犹豫一下,躲到父亲背后去了。

“喂,朋友,你生活得怎么样?

”胖子热情地望着朋友,问道,“在哪儿供职?

做多大的官啦?

“在供职,我亲爱的!

升了八品文官,已经做了两年了,还得了一枚圣斯坦尼斯拉夫勋章。

薪金不高……咳,去它的!

我妻子给人上音乐课,我呢,工作之余用木料做烟盒。

烟盒很精致!

我卖一卢布一个。

若是有人要十个或十个以上,你知道,我就给他便宜点。

好歹能维持生活。

你知道,原来我在一个厅里做科员,现在把我调到这里任科长,还是原来那个部门……往后我就在这里工作了。

噢,你怎么样?

恐怕已经做到五品文官了吧?

啊?

“不对,亲爱的,再往上提,”胖子说,“我已经是三品文官了……有两枚勋章。

刹那间,瘦子脸色发白,目瞪口呆,但很快他的脸往四下里扭动,做出一副喜气洋洋的笑容。

似乎是,他的脸上,他的眼睛里直冒金星。

他本人则蜷缩起来,弯腰曲背,矮了半截……他的那些箱子、包裹和硬纸盒也在缩小,皱眉蹙额……他妻子的长下巴拉得更长,纳法奈尔垂手直立,扣上了大衣上所有的纽扣……

“我,大人……非常高兴!

您,可以说,原是我儿时的朋友,忽然间,青云直上,成了如此显赫的高官重臣!

嘿嘿,大人!

“哎,算了吧!

”胖子皱起了眉头,“何必来这种腔调!

你我是儿时朋友,何必来这一套官场里的奉承!

“哪儿行呢……您怎么能这么说,大人……”瘦子缩得更小,嘿嘿笑着说,“大人体恤下情……使我如蒙再生的甘露……这是,大人,我的儿子纳法奈尔……这是我妻子路易莎,新教徒,某种意义上说……”

胖子本想反驳他几句,但看到

瘦子那副诚惶诚恐、阿谀谄媚、低三下四的寒酸相,使得三品文官几乎要呕吐了。

他扭过脸去,向瘦子伸出一只手告别。

瘦子握握他的三个指头,一躬到地,嘿嘿笑着。

他妻子眉开眼笑。

纳法奈尔喀嚓一声,收脚敬礼,把制帽掉到地上。

一家三口都感到又惊又喜。

【注】①纳法奈尔的爱称。

11.文中两次出现“又惊又喜”,这两个“又惊又喜”的含义是否相同

请具体说明。

(4分)

12.在揭示胖子的身份的时候,作者的笔法和“欧·亨利笔法”近似,试做简要分析。

(4分)

13.在瘦子向胖子几次介绍纳法奈尔时,纳法奈尔的心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作者为何要多次写瘦子的妻子和儿子的表现?

(6分)

14.善用讽刺是契诃夫小说的一大特色。

有人认为,本文嘲讽的对象是瘦子;也有人认为,本文不

仅嘲讽瘦子,同时也嘲讽了胖子。

对此你持有怎样的观点?

请结合作者塑造人物的手法阐释你的认识。

(6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7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5—20题。

(22分)

梓人传

【唐】柳宗元

裴封叔之第,在光德里。

有梓人款其门,愿佣隙宇而处焉。

所职寻引、规矩、绳墨,家不居砻斫之器。

问其能,曰:

“吾善度材,视栋宇之制,高深圆方短长之宜,吾指使而群工役焉。

舍我,众莫能就一宇。

故食于官府,吾受禄三倍;作于私家,吾收其直大半焉。

”他日,入其室,其床阙足而不能理,曰:

“将求他工。

”余甚笑之,谓其无能而贪禄嗜货者。

 其后,京兆尹将饰官署,余往过焉。

委群材,会众工。

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

梓人左持引,右执杖,而中处焉。

量栋宇之任,视木之能举,挥其杖曰:

“斧!

”彼执斧者奔而右;顾而指曰:

“锯!

”彼执锯者趋而左。

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断者。

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

画宫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焉。

既成,书于上栋曰:

“某年某月某日某建”,则其姓字也。

凡执用之工不在列。

余圜视大骇,然后知其术之工大矣。

继而叹曰:

彼将舍其手艺,专其心智,而能知体要者欤?

吾闻劳心者役人,劳力者役于人,彼其劳心者欤?

能者用而智者谋,彼其智者欤?

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

物莫近乎此也。

彼为天下者本于人。

彼佐天子相天下者,举而加焉,指而使焉,条其纲纪而盈缩焉,齐其法制而整顿焉,犹梓人之有规矩、绳墨以定制也。

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

视都知野视野知国视国知天下其远迩细大可手据其图而究焉犹梓人画宫于堵而绩于成也。

能者进而由之,使无所德;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愠。

不衔能,不矜名,不亲小劳,不侵众官,日与天下之英才讨论其大经,犹梓人之善运工而不伐艺也。

夫然后相道得而万国理矣。

相道既得,万国既理,天下举首而望曰:

“吾相之功也。

”后之人循迹而慕曰:

“彼相之才也。

”大哉相乎!

通是道者,所谓相而已矣。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愿佣隙宇而处焉处:

相处

B.吾收其直大半焉直:

通“值”,价值

C.委群材,会众工委:

聚集

D.犹梓人之善运工而不伐艺也伐:

夸耀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床阙足而不能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B.余往过焉盘盘焉,囷囷焉

C.劳力者役于人会于西河外渑池

D.犹梓人之有规矩、绳墨以定制也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17.下列各句都是直接反映梓人技艺高超的一项是

①所职寻引、规矩、绳墨,家不居砻斫之器

②量栋宇之任,视木之能举,挥其杖曰:

“斧!

③皆视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断者

④画宫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

A.①④B.①③C.②④D.②③

18.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梓人没有工具,索要工资比一般人高很多,床脚坏了要别人来修,很像“无能而贪禄嗜货者”,文章欲扬先抑以突显梓人出众的本领。

B.梓人善于选材、用人,所绘图纸精确,工匠们都很佩服他的才能,所以房屋建成后大梁上只落款他的大名。

C.“劳心者役人,劳力者役于人”,文章通过神态、动作等描写所刻画的梓人就属于劳心的智者,极具管理能力。

D.本文借梓人建造房屋的方法来阐述治国之道,认为辅佐君王的宰相不需要事必躬亲,而应“知体要”,掌全局,统领百官。

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7分)

(1)能者进而由之,使无所德;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愠。

(4分)

(2)大哉相乎!

通是道者,所谓相而已矣。

(3分)

20.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

视都知野视野知国视国知天下其远迩细大可手据其图而究焉

犹梓人画宫于堵而绩于成也。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1—22题。

(7分)

阮郎归

晏几道

天边金掌①露成霜,云随雁字长。

绿杯红袖趁重阳,人情似故乡。

兰佩紫,菊簪黄,殷勤理旧狂。

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

【注】①汉武帝时在长安建章宫筑伯梁台,上有铜制仙人以手掌托盘,承接露水。

此处以“金掌”借指国都,即汴京。

21.词的前两句在整首词中有什么作用?

(2分)

22.这首词被认为是虽写抑郁之情,但并无绝望之意。

请结合整首词谈谈你的看法。

(5分)

(三)古诗文默写。

(8分)

23.依据课文内容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只选4小题)

(1)鼎铛玉石,________,________,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阿房宫赋》)

(2)________,________,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六国论》)

(3)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________,________。

(《念奴娇•赤壁怀古》)

(4)________,________,人道寄奴曾住。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今两虎共斗,________。

吾所以为此者,________!

(《廉颇蔺相如列传》)

(6)________,申之以孝悌之义,________。

(《寡人之于国也》)

四、作文(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清华某男生因成绩优异,并在各项比赛中获奖而被誉为“男神”。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头

顶耀眼光环的高材生,却在某个电视节目中谈自己“为毕业做什么而苦恼”,并希望评委为他

“支招”。

作家刘瑜也说过,自己在大学前乃至大学后大脑都是空白,除了教育灌输的高大上价值观

外,自己根本不知道自己的价值所在。

这不禁令人想起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即“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对于以上材料,你有什么看法?

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注意】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

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得少于800

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命题:

杭州学军中学桐乡高级中学(审校)审核:

宁波镇海中学

2016学年第一学期浙江省名校协作体参考答案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

首命题:

杭州学军中学次命题兼审校:

桐乡高级中学审核:

宁波镇海中学

1.参考答案:

D

【解题思路】A选项“痉挛”的“痉”应读jìng。

B选项“捋虎须”的“捋”应读luō。

C选项“韦编三绝”的“韦”应坊wéi。

2.参考答案:

D

【解题思路】A选项“以儆效尤”。

B选项“抑或”。

C选项“大势所趋”。

3.参考答案:

B

【解题思路】A选项“无可非议”意为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一般做主语或宾语,此处应该用“无可争辩”。

C选项“不分彼此”形容关系密切,交情深厚,不符合此处“争抢”的语境,可以改为“不分伯

仲”。

D选项“井水不犯河水”比喻各管各的,互不相犯,应该改为“八竿子打不着”。

4.参考答案:

A

【解题思路】B选项的语病是偷换主语,“自”提前到“苹果手机”之前。

C选项的语病是搭配不当,应改为“降低……敏感度”。

D选项的语病是句式杂糅,可以删去“出现”。

5.参考答案:

C

【解题思路】根据划线后的句子语境选择诗句。

6.参考答案:

惊蛰,是多么美的名字。

小麦的拔节是惊蛰,茶树的萌动是惊蛰,黄鹂鸟在枝叶中鸣唱是惊蛰……有时候感觉到那一丝丝飘落的春雨,也是惊蛰。

【解题思路】节气正确,1分。

句式相似,1分。

句子内容符合所选节气的特点,1分。

7.

(1)参考答案:

多地出台或酝酿限燃或禁燃烟花爆竹的法规。

(2分)

【解题思路】“出台”“酝酿”都提到,1分;“限燃”“禁燃”都提到,1分。

(2)参考答案一:

我赞同在春节期间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因为燃放烟花爆竹,发出的巨大的声响可能会干扰人们的生活,而且容易滋生奢侈浪费、相互攀比的不良社会风气,更存在着安全隐患,容易引起火灾等灾害。

参考答案二:

我反对在春节期间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燃放烟花爆竹,是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承,是中华民族习俗的集中体现,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就割断了中国的历史。

况且,燃放烟花爆竹,可以增加过年的喜庆环境和热闹氛围。

听不到爆竹声,看不到烟花景的年,还有年味吗?

参考答案三:

我认为春节期间应该限制燃放烟花爆竹。

一方面,燃放烟花爆竹,是中国的文化传承和民族习俗,又可以增加过年的喜庆热闹氛围,完全禁止不合情理。

另一方面,燃放烟花爆竹的声响可能会干扰人们的生活,而且容易滋生奢侈浪费的不良风气,还存在着安全隐患,所以要限制燃放。

8.参考答案:

C

【解题思路】A选项,在“唐吉诃德挑战风车”的情节中,“唐吉诃德”表现的是一个耽于幻想盲目行动的形象。

B选项,“给人们带来福利”错误。

D选项,唐吉诃德的失败原因并不在风车而在自身,所以争论的无效并不在应试教育而在素质教育的发言者们的不顾立足现实只顾宣言高唱。

9.参考答案:

B

【解题思路】A选项,文中提及的是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自查。

C选项,原文中是“未必具备这种能力”。

D选项,原文中是“其治理须从根本上做起,谈何容易”,并没有说无法治理。

10.参考答案:

①考试结束,家校不再研究切磋试题而是关注分数和排名等;②考试不再具备对教师教学质量的检查功能;③家长和媒体对分数的热情导致学校过度追求分数。

(答对一点给1分)

11.参考答案:

不相同。

第一个“又惊又喜”,“惊”的是这次相见全然出乎意料(1分),“喜”的是跟好久没见的老同学重逢(1分)。

第二个“又惊又喜”,“惊”的是胖子出人意料的做了高官(1分),“喜”的是有一位做了高官的老同学可以依靠(1分)。

12.参考答案:

“欧·亨利笔法”就是情节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1分)。

瘦子以自己的经历来推测胖子最多做到五品官,而胖子实则做到三品官出乎他的意料(1分)。

但这个结局在前文已有铺垫。

一是胖子“嘴唇油亮亮的,像熟透了的樱桃。

他身上有一股核烈斯酒和橙花的气味”(1分)。

二是胖子“还是那样气派,喜欢打扮”,都暗示出胖子处境优渥,身份不凡(1分)。

13.参考答案:

纳法奈尔先是有些怕生害羞,犹豫着不愿相认(1分);得知胖子身份后肃然起敬,垂手直立,整顿衣襟(1分);在胖子离开时郑重道别,因过于惊喜交加而使帽子掉在地上(1分)。

作者多次描写瘦子的妻子和儿子的表现,是要说明,趋炎附势、阿谀权贵的恶劣风气已经成为当时社会的普遍陋习(1分),而且还深深渗透到下一代年轻人的意识中(1分),从而深化了小说主题,增加了小说的批判力度(1分)。

14.参考答案一:

本文仅仅了嘲讽瘦子。

①作者通过神态、语言描写(细节描写),例如“瘦子脸色发白,目瞪口呆,但很快他的脸往四下里扭动,做出一副喜气洋洋的笑容。

似乎是,他的脸上,他的眼睛里直冒金星。

他本人则蜷缩起来,弯腰曲背,矮了半截”“瘦子缩得更小,嘿嘿笑着说”以及得知胖子身份后说的话,活生生刻画出一副卑躬屈膝、阿谀奉承的嘴脸,具有极强的讽刺效果。

②在得知胖子身份前,瘦子回顾学校往事,侃侃而谈,神态自若,但

得知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