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第六章鸟纲Aves.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791089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4.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理第六章鸟纲Aves.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整理第六章鸟纲Aves.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整理第六章鸟纲Aves.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整理第六章鸟纲Aves.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整理第六章鸟纲Aves.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整理第六章鸟纲Aves.docx

《整理第六章鸟纲Aves.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第六章鸟纲Aves.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整理第六章鸟纲Aves.docx

整理第六章鸟纲Aves

第十八章鸟纲

本章要求学生掌握鸟纲的主要特征及家鸽的形态结构与机能特点;基本掌握鸟纲主要目的特征及常见种类;了解鸟类生态、鸟类与人类的关系。

本章重点:

1、鸟类适应飞翔生活的结构和功能特征,如身体流线型、体表被羽、前肢变为翼、具气囊、双重呼吸、恒温、视觉发达、具气质骨等;

2、高而恒定的体温的出现在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本章难点:

1、双重呼吸;2、视力的双重调节。

鸟类是体表被覆羽毛、恒温、卵生和有翼会飞翔的高等脊椎动物。

它们起源于古爬行类,并在爬行类的基础上进一步适应陆上和飞翔生活的一支特化类群…………。

第一节代表动物——家鸽(ColumbaLiviaDomestica)

家鸽是由原鸽(ColumbaLivia)经过长期人工饲养驯化形成的。

家鸽具有群居、善飞、归巢性强等特点,生活时以植物种子为食。

按用途一般将它们分为观赏、通讯、肉用三大类型,但在动物分类上都属于一个物种。

1、外部形态

体纺锤形,被羽,具流线型的外廓,利于飞行中减少阻力。

体分为头、颈、躯干、尾和四肢5部分。

头前端为角质喙,上喙基部为外鼻孔开口,鼻孔盖有柔软的皮肤,叫蜡膜,眼具活动的上、下眼睑和瞬膜(飞翔时保护眼球作用),耳孔位于眼后方,鼓膜下陷形成外耳道,周围有耳羽丛生,有助于收集声波。

颈细长而转动灵活。

躯干坚实。

尾短小,末端着生扇状尾羽,飞翔中起舵的作用。

前肢特化为翼,飞羽发达以增大煽动面积;后肢强大,足下部被有鳞片,共4趾,趾端具爪。

2、内部构造

2.1皮肤及其衍生物

皮肤的特点鸟类的皮肤都具有薄、松、韧、干(缺乏腺体)的特点。

利于飞翔时肌肉的剧烈的运动和羽毛的活动。

皮肤的结构由表皮和真皮组成的。

表皮的衍生物包括仅存的腺体尾脂腺(能分泌油脂,使羽毛不变形并可防水,以水禽类最为发达)和角质的羽毛、鳞、喙、爪等。

鸟类的羽毛分为正羽、绒羽和纤羽三种。

正羽(翮羽)是被覆在体外的大型羽毛,在羽轴的两侧构成羽片。

着生在翼上的正羽叫飞羽,着生在尾部的正羽叫尾羽。

绒羽位于正羽下方羽毛(不构成羽片),构成隔热层,有保温作用。

纤羽在正羽与绒羽之中,呈毛发状,有触觉作用。

鸟类无羽毛着生的地方叫裸区,利于其肌肉的收缩和散热。

此外鸟类有定期换羽的习性,所以有冬羽和夏羽之分。

冬羽的绒羽较多。

2.2骨骼

鸟类由于适应于飞翔生活,骨骼具有骨质坚而轻(内具蜂窝状的孔隙结构、有气囊深入,称为气质骨)并出现愈合现象的特征。

中轴骨骼

头骨骨薄而轻,成鸟骨缝消失,骨片愈合在一起而成完整的脑颅,骨内还有峰窝状的孔隙及气腔。

颅腔发达,顶部隆起;眼窝很大,眶间隔发达;上下颌骨极度前伸,构成鸟喙;具单个枕髁与颈椎相关节。

脊柱由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和尾椎5部分组成。

颈椎数目多,鸽的颈椎有14枚,第一、二枚分别称为寰椎和枢椎。

颈椎的关节面呈马鞍形,故称马鞍形或称异凹型椎体,可使关节间活动的灵活性加大。

寰椎与头骨为单枕髁关节。

因此头部运动十分灵活。

胸椎家鸽有5枚。

每一胸椎有一对肋骨并与胸骨连接,构成牢固的胸廓。

另外,每一肋骨的后缘具一钩状突,搭压在后一肋骨上,使胸廓更为坚固。

肋骨间有可动关节,有利于胸廓呼吸运动。

胸骨发达,腹面中央有龙骨突,以扩大飞翔肌肉(胸肌)的附着面。

腰椎6枚,荐椎3枚,它们与最后1枚胸椎及5枚尾椎愈合成为愈合荐骨。

最后4枚尾椎愈合成1块尾综骨,尾羽着生在其上。

愈合荐骨和尾综骨间有6枚可动的尾椎。

鸟类脊椎的愈合及尾椎的退化,使躯体重心集中于中央。

利于飞翔时的身体平衡和骨架的牢固性。

带骨与附肢骨

肩带由肩胛骨、乌喙骨和锁骨组成。

肩带与前肢肱骨经肩臼相关节。

左右锁骨下端联合成“V”形的叉骨,以防止飞行时左右肩带的相互碰撞。

腰带由髂骨、坐骨和耻骨愈合成开放式骨盆(与产大型羊膜卵相关)。

髂骨的一部分与愈合荐骨愈合,加强了腰带的坚固性,使后肢得到强有力的支持。

前肢特化为翼。

上臂由粗大的肱骨构成。

前臂由细的挠骨和粗的尺骨构成,次级飞羽着生在尺骨上。

腕骨愈合成挠侧腕骨和尺侧腕骨,又与掌骨愈合成腕掌骨;仅三指。

腕、掌及指骨上着生初级飞羽。

鸟类前肢手部骨骼的愈合和消失现象,使翼的骨能构成一个整体,使前肢的关节只能作一个方向的运动,有利于翼的煽动,对飞翔有重大意义。

后肢鸟类后肢的骨骼变化较大,其腓骨退化为刺状;跗骨分为两部分,上部与胫骨愈合为胫跗骨;下部与蹠骨愈合成跗蹠骨。

由于这种单一的骨块关节及胫跗骨和跗蹠骨的延长,增加了起飞和降落时的弹性缓冲作用。

家鸽的趾为第二、三、四趾向前,第一趾向后,共具四趾且趾端具爪,适于攀缘及握枝。

2.3肌肉

主要集中于体中部腹侧,有利于重心和飞翔。

胸部的肌肉约占体重的1/5,由胸大肌和胸小肌构成,二者分别固定在肱骨和胸龙骨突上。

胸大肌可使翼下降,胸小肌可使翼上举,它们相互的收缩与伸展,使两翼上下扇动。

腿部肌肉也比较发达,主要集中于股部及胫跗骨上,并以肌腱连到足趾上,适于把握树枝,称为栖肌、腓骨中肌和贯趾屈肌。

鸟类尚有发达的皮肤肌,其皮下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可改变体羽的方向。

此外,一些鸟类还具有特殊的鸣肌(雀形目最发达)以牵动鸣管(由气管特化而成),从而发出各种声音。

2.4消化系统肝脏胰脏

组成口腔→食道→嗉囊→胃→小肠→大肠→泄殖腔

口腔无牙齿,喙外为由表皮衍生角质鞘;舌三角形,具唾液腺,仅能湿润食物,不含消化酶。

食道呈细长管状,下部膨大成嗉囊,有暂时贮藏食物和软化食物的功能(雌鸽育雏由嗉囊分泌“鸽乳”喂雏鸽)。

胃分为腺胃(前胃)和肌胃(砂囊)。

腺胃壁内富有腺体,能分泌大量的消化液,含有分解蛋白质的胃蛋白酶及盐酸。

肌胃有很厚的肌肉壁,内覆一层硬角质膜(即“鸡内金”),腔内含有砂粒,用以磨碎食物。

小肠细长,分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

大肠粗短,始部有一对盲肠,有吸收水分及消化粗纤维的作用。

由于大肠(直肠)直而短,故不能贮存粪便,随时排便以减轻体重。

直肠开口于泄殖腔。

幼鸟泄殖腔背壁有一盲囊,称腔上囊,随年龄的增大而缩小,到成体则失去囊腔成为淋巴腺体。

2.5呼吸系统

组成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及气囊。

喉有软骨支持。

鸟类的气管与支气管交界处特化成发声器官—鸣管。

管壁呈薄膜状,称鸣膜,因气流震动可发声。

鸣管外侧有鸣肌,可调节鸣膜发出多种声音。

肺呈海绵状,内部由一个由初级支气管、次级支气管和三级支气管彼此连通的网状管道系统。

三级支气管周围,有放射排列的微支气管,微支气管管壁由一层扁平上皮细胞构成,周围分布丰富毛细血管,完成气体交换。

呼吸过程

平静状态下,是以肋骨的升降、胸廓的扩大和缩小来完成的。

飞翔时,由于胸肌处于紧张状态,胸骨不能动,呼吸作用必须在气囊的参与下方能完成。

吸气时,大部分新鲜空气经初级支气管进入后气囊,小部分气体经次级支气管进入平行支气管,在微支气管处进行气体交换;同时,前气囊接受肺部出来的气体而扩张。

呼气时,后气囊中贮存的含氧丰富的气体进入肺中,最终在微支气管处完成气体交换;而前气囊中原有的气体则经次级支气管和初级支气管排出体外。

这种在吸气和呼气时均能与新鲜空气进行气体交换的现象叫做“双重呼吸”。

双重呼吸保证了鸟类在飞行中对氧的需要。

2.6循环系统

心脏鸟类心脏的相对大小占脊椎动物的首位。

其静脉窦已完全消失。

心脏分成完全的4个腔,即左心房和右心室;左心房和右心室。

使多氧血和缺氧血也完全分开。

左心房和左心室内完全是多氧血,右心房和右心室内则均为缺氧血。

在心室和心房之间有防止血液倒流的房室瓣,左房室瓣为膜质,右房室瓣则为肌肉质的。

鸟类的血液循环为完全的双循环,其心脏和血管内的血液不再是混合血了。

鸟类心脏的相对体积较大,容量也大,心跳速率快,动脉血压高,血液循环迅速。

因此,气体和营养物质的运送也快,这也是与之飞翔生活相适应的。

动脉系

锁骨下动脉

左心室→右体动脉弓→背大动脉→无名动脉→颈总动脉

胸动脉

后体动脉

右心室→肺动脉→肺毛细血管

从左心室发出一条向右弯曲的右体动脉弓,并向心脏后方延续成为背大动脉,进而发出许多成对或单一的动脉到身体的中后部。

在右体动脉弓发出后不远,随即还分出一对无名动脉,每一无名动脉又分出颈总动脉(流向头部)。

锁骨下动脉(流向前肢)及胸动脉(流向胸肌)。

从右心房发出有肺动脉通向两肺。

在体动脉弓和肺动脉基部都各有三个半月瓣,防止血液倒流。

静脉系

头部及前肢的缺氧血最终经一对前腔静脉后进入右心房,后肢、内脏等处的缺氧血经一条后腔静脉后也流入右心房。

肺气体交换后的富氧血经肺静脉后流入左心房。

此外,除肾门静脉趋于退化外,鸟类还特有尾肠系膜静脉。

双循环的途径

左心房→左心室→体动脉→各部毛细血管→前后腔静脉

↑↓

肺静脉←肺毛细血管←肺动脉←右心室←右心房

2.7排泄系统

组成肾脏→输尿管→泄殖腔

鸟类的排泄系统与爬行类相似;胚胎期经历前肾和中肾两个时期,成体的泌尿器官为后肾。

鸟体代谢旺盛代谢废物相应也很多。

与此相适应,鸟类有一对相对很大的肾脏,肾脏的肾小球数目非常多。

肾脏在其腹面内侧边缘发出输尿管,输尿管开口于泄殖腔中部。

鸟类尿的主要成分是尿酸;尿液中的水分在泄殖腔内可被重吸收,排出的尿呈白色糊状。

此外,鸟类不具膀胱,尿随时排出体外,有利于减轻体重,适于飞行。

海鸟(如海鸥)具特殊的肾外排盐结构一盐腺,用以排出体内过多的盐分。

2.8生殖系统

雄鸟的精巢为成对的睾丸,位于肾脏的腹前缘,产生的精子经输精管后到达泄殖腔。

雌鸟只保留了左侧的卵巢和输卵管,其右侧的卵巢和输卵管在大多数己退化。

鸟卵成熟一个排出一个,成熟的卵经输卵管向后转移,移动过程中被输卵管所分泌的蛋白所包裹,到达子宫后,又为子宫壁分泌的壳膜和卵壳所包,最后经泄殖腔排出体外。

多数鸟无交配器,靠雌雄鸟泄殖腔互相吻合而将精子吸入雌体内,后沿子宫、输卵管上行至输卵管上端与卵细胞相遇并完成受精作用。

鸟类的繁殖行为包括占区、求偶、配对、营巢、孵卵和育雏几个过程。

2.9神经和感官

脑体积较大,弯曲甚为明显。

大脑鸟类的新脑皮不发达,但底部纹状体进一步发展,是鸟类复杂的活动中枢。

嗅叶退化,与鸟类嗅觉不发达相关。

间脑底壁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和植物性神经系统控制中枢。

中脑背侧视叶发达与视觉发达相关。

小脑特别发达与飞翔时对复杂运动的协调和平衡相关。

延脑同于爬行动物。

脊髓贯穿身体全长。

出现臂膨大脊髓在臂部(或胸部)的膨大部分。

与家鸽翼的发达相关。

腰膨大脊髓在腰部的膨大部分。

鸵鸟最发达,与后胶的强健相关。

周围神经

脑神经12对,但第Ⅺ对脑神经(副神经)还不很发达。

脊神经数量较多,有臂神经丛通前肢,腰神经丛通后肢。

视觉器官眼具活动的上、下眼睑和瞬膜。

其眼按比例比其他脊椎动物的眼大。

在巩膜前面内壁有环形复瓦状排列的巩膜骨,起保护眼球的作用,当鸟类高速飞行时不致因强大的气流压力使眼球变形。

鸟类眼有睫状肌调节晶状体的凸度,又有角膜肌改变角膜的凸度,以及通过环状肌改变晶状体与视网膜间距离,是一种完善的视觉调节(双重调节)。

在眼球后部,视神经背方有一栉膜,有营养眼球和调节眼球内压力的作用。

嗅觉器官因飞行时嗅觉几乎不能起作用,而最为退化。

听觉器官有雏形的外耳道,无外耳壳,中耳为单一的耳柱骨,内耳的耳蜗管稍有弯曲,尚未卷曲成耳蜗。

第二节鸟纲的主要特征

一、鸟类的进步性特征

1、心脏四腔,行完全的双循环。

呼吸系统完善,保证了氧的供应,全面提高了代谢水平,

2、体温恒定(37-44℃),确保了内环境的恒定,减少了对外界的依赖性。

3、具有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具备特殊的飞行能力,扩展了分布区,有极强的适应能力。

4、有营巢、孵卵、育雏的繁殖行为,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

二、鸟类适于飞翔生活的特征

1、身体纺锤形,具流线型轮廓,体表被光滑的羽毛,能够减小飞行阻力。

2、前肢特化为飞翔器官—翼,有发达的飞羽,增大了煽动的面积。

3、骨骼轻、多愈合,为气质骨。

多数种类胸骨具发达的龙骨突起,用于附着发达的胸肌。

4、具有与肺相连的特殊气囊系统,使鸟类具有特殊的双重呼吸,保证飞翔时氧的供应和对内脏器官的冷却作用。

5、身体的重量集中于躯干部,飞翔时重心集中于躯干腹面,易于保持飞翔的平衡。

6、无膀胱,直肠短,不留排泄排遗物。

雌鸟仅保留了左侧的卵巢和输卵管。

减轻体重。

7、具有发达的神经系统和视觉器官。

第三节鸟纲的分类依据

鸟的分类主要是根据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特征。

由于现代鸟在结构上非常相似,各目之间的区别往往也只是喙、足、羽色等外形差别,甚至还不如脊椎动物中其他纲内科与科之间的差别大……。

一、喙的形状

不同喙形与鸟的食性有密切联系。

如食肉的鹰隼类,喙尖锐而钩曲;食鱼的雁、鸭类,喙扁平具缺刻;鹭、鹤类喙长直有力;空中飞捕昆虫的家燕,喙短基部宽阔;食种子的麻雀喙粗短呈圆锥状。

二、羽的外形排列和羽数

主要是指飞羽和尾羽;

飞羽翼外形有尖长者(最外侧初级飞羽最长),如家燕。

翼外形也有短圆者(最外侧初级飞羽不最长),如鸡。

尾羽(舵羽)数目一般为10—12枚,尾后部形状如平形、圆形、尖形、楔形、叉形等。

装饰羽如鹭类的头部和胸部有特化的冠羽和蓑羽等。

三、跗蹠骨的被鳞

盾状鳞跗蹠前部鳞片横列;

网状鳞跗蹠前部鳞片呈鱼鳞状;

靴状鳞跗蹠前部为整片鳞;

跗蹠后部一般是整片鳞,少数是盾状鳞。

四、趾的数目及排列

常态足:

三趾向前,一趾向后;1(麻雀)2(钩状、鹰)

对趾足:

二、三趾向前,一、四趾向后(如啄木鸟);3

异趾足:

三、四趾向前,一、二趾向后(如咬鹃);4

并趾足:

三趾向前,一趾向后,二、三趾的基部合并(如翠鸟);5

前趾足:

是四趾全向前(如雨燕);6

五、蹼形

全蹼:

四趾间全有膜相连者为全蹼(如鹭鸶);

满蹼:

前三趾间有膜者为满蹼(如鸭);

半蹼:

蹼的中部凹入或很小者为半蹼(如左鸥)(右鹬)

瓣蹼:

趾两侧有瓣状膜者为瓣蹼(如鸊鷉)。

六、胸骨

胸骨有无龙骨突起。

平胸类无龙骨突起;突胸类有龙骨突起。

七、雏鸟的早期发育

早成鸟幼鸟出壳后眼即睁开,有羽毛,能行走和独立取食的鸟类。

(鸡类)

晚成鸟幼鸟出壳后无羽,不能独立生活的鸟类。

(雀类)

第四节鸟纲的分类

现存鸟类约有9000多种,我国有1200余种。

鸟纲可分为两个亚纲,即古鸟亚纲和今鸟亚纲。

亚纲1古鸟亚纲

中生代侏罗纪的化石种类,主要特征是:

具牙齿;胸骨不具龙骨突;肋骨无钩状突;前肢末端有分离的三指,指端具爪;有长尾,尾羽排列在尾椎两侧,不呈扇形,无尾综骨。

亚纲2今鸟亚纲

包括现存的全部鸟类,前肢掌骨与腕骨愈合,末端无指。

通常具尾综骨。

胸骨较发达,少数为平胸,多数具胸龙骨突和钩状突。

现存的有平胸总目、企鹅总目和突胸总目的鸟类。

平胸总目

大型地面行走的鸟类,翼退化,无飞翔能力,胸骨不具龙骨突起,锁骨退化或完全消失。

羽毛均匀分布,无羽区及裸区之分,羽枝不形成羽片,主要用于保温。

后肢强大,趾数较少,适于快速奔走。

雄性具交配器。

骨盆大多为封闭型,左右耻骨形成连合。

现仅分布在南半球。

包括:

非洲鸵鸟、美洲鶆奥鸟、澳洲鸸鹋和食火鸡等。

非洲鸵鸟(鸵形目)现存的最大型鸟,体高2.5米,体重大者达135公斤。

后肢甚粗大,足具2趾(第3、4趾),是鸟类中趾数最少者。

翼发达但不能飞翔,在迅速奔跑时两翼张开,用以平衡身体。

鶆奥鸟(美洲鸵目)体较鸵鸟小,体高达1.2米。

后肢有3趾均向前。

翼比非洲鸵鸟发达,副羽不发达。

生活时一雄多雌,孵卵由雄鸟担任。

分布于南美洲草原地带。

鸸鹋与食火鸡(鹤鸵目)鸸鹋大小仅次于非洲鸵鸟。

体呈灰褐色,喙宽扁,头顶无隆起,副羽发达,与正羽等长。

内趾(第2趾)具一锐爪,为强有力的武器。

骨盆为开放型。

食火鸡又称鹤鸵,头顶裸露,喉下有一对肉垂。

二者均为植物食性,以树叶、果实等为食。

一雄一雌制,由雄鸟担任挖穴营巢、孵卵和育雏任务。

几维鸟(无翼鸟目)不能飞翔,翼完全退化,无锁骨,无飞羽。

羽毛蓬松呈毛状。

喙细长,在上喙末端具鼻孔(鸟类中唯一的种类)。

骨盆为开放型。

后肢短,足具四趾(三趾向前一趾向后)。

仅产于新西兰。

以蠕虫和昆虫为食,白天隐匿在洞穴中。

栖居于森林地带。

企鹅总目

善于游泳和潜水的海鸟,前肢特化为鳍足,后肢短,趾间具蹼,不能飞翔适于游泳。

不是气质骨,内含有多脂肪的骨髓。

羽毛鳞片状,无裸区。

皮下脂肪发达,有利于在水中保持体温。

足四趾全向前、外。

胸骨具发达的龙骨突。

分布于南半球,主要是在南极大陆沿岸。

如:

王企鹅、南极企鹅、阿德利企鹅等

突胸总目

包括现代绝大部分鸟类,大多善于飞翔,翼发达,胸骨有发达的龙骨突,气质骨。

锁骨呈“V”字形,肋骨有钩状突起。

正羽发达,羽小枝上具小钩,能构成羽片,有翼羽及尾羽的分化,体表有羽区及棵区之分。

有尾综骨。

国内产的突胸鸟总目鸟类计有26目81科。

目1.鸊鷉目

善于游泳和潜水的中小型鸟类,不能在陆地上行走。

喙细直而尖,腿短,着生在身体的后部,跗蹠部侧扁,趾间具瓣蹼,后趾小,位置较高。

尾短小,由一簇绒羽所构成。

早成鸟。

小鸊鷉又名水葫芦。

体形似鸭但较小些,体羽背部灰祸色,腹部白色,雌雄性羽色相似。

翼短,不能久飞。

栖于水草丛生的河湖内。

杂食性,但以鱼类为主。

浮巢。

目2.鹈形目

大、中型游禽。

四趾全向前,趾间具全蹼。

喙强大而具钩,下颌有发达的喉囊,适于游泳、潜水和捕鱼。

晚成鸟。

如鹈鹕、鸬鷀。

白鹈鹕体大型,纯白色,仅翼和尾羽黑色。

颈长,脚短。

外鼻孔明显,骨和皮肤下皆充气,只能浮在水面而不能潜水。

喉囊巨大,用以兜捕并暂时财存鱼类。

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鸬鷀俗名鱼鹰。

喙长有钩,外鼻孔完全隐闭。

颜面及喉部皮肤裸出,颈较长,体纯黑色,肩和翼青铜棕色,带有金属光泽,颊部白色。

渔人常驯养之,用以扑鱼;常将其颈部扎以麻环,使不能将捕得的大鱼自行吞食。

目3.鹳形目

大、中型涉禽。

特征为颈长、喙长、腿长,适于涉水取食。

胫部无羽裸露,趾长,后趾与前三趾在一个平面上。

晚成鸟。

以鱼类和其他水生动物为食。

候鸟,营巢于树上,候鸟,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分布遍及全国。

如白鹭、苍鹭、夜鹭、牛背鹭、白鹳、朱鹮等。

白鹭(鹭科)中趾爪的内侧具栉状突。

身体一定部位有丝状的装饰羽,称为蓑羽。

头顶部后缘还有冠羽。

飞行时,颈收缩于两肩之间,颈部呈“S”形弯曲,脚向后直伸,与鹳类及鹤类颈部伸直的飞翔姿态很易于区别。

分布于国内各地,尤以东部沿海各省为多。

白鹭的冠羽和蓑羽可作装饰用,俗称白鹭丝毛,远销欧美。

苍鹭俗称长脖老等。

体大型。

喙与虹膜黄色,头部白色,有灰色枕羽。

颈羽灰白色,背部及尾苍灰色。

腹面白色。

生活时常在水边静止不动,待发现鱼时,骤然伸颈啄食。

多为留鸟。

白鹳(鹳科)中趾爪的内侧不具栉状突。

体大型,飞时颈与脚皆伸直,成一条直线,和鹭类很易区别。

体羽纯白色,仅两翅为黑色。

颈下羽毛长形而呈矛状,喙呈黑色。

我国仅分布在新疆一带,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朱鹮体中大型,中趾爪内侧不具栉状突。

喙呈匙筒状,向下弯曲,鼻沟几乎到达喙端。

体羽白色。

头顶、眼周及喙基部裸露,呈橙朱红色,故名。

朱鹮曾广泛分布于亚洲东部,为候鸟。

现在野生个体仅见于我国陕西的阳县,为留鸟。

被誉为东方鸟类的明珠,是世界上最为稀少的一个物种。

目前野生仅有100只左右。

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目4.雁形目

大、中型游禽。

喙扁平,先端具加厚的嘴甲,喙缘有栉状突(缺刻),有滤食功能。

腿短,脚位于身体的后方,前三趾间具满蹼。

尾脂腺发达。

翼飞羽常有暗绿色或紫色的金属光泽斑块(翼镜)。

雄鸟具交配器。

早成鸟,幼雏有印记行为。

如鸳鸯、绿头鸭、鸿雁、豆雁、大天鹅、疣鼻天鹅等。

鸳鸯体小型,雄鸟头后有赤铜色羽冠,翼上有一对栗黄色的扇状饰羽,直立如帆。

雌鸟背面褐色,腹面白色,羽色暗淡,无饰羽。

平时雌雄成对生活,形影不离,常被人们比喻其为白头借老的象征。

绿头鸭俗称野鸭,是家鸭的祖先。

体大型,雄鸟的头和颈呈金属绿色,故名。

颈下部有白环,两翼各具一块鲜明的紫蓝色的翼镜。

背部灰褐色,胸部栗色,腹部灰色。

雌鸟体型较小,背面黑褐色,腹面棕黄色,散布褐色斑点,也具翼镜。

分布遍及全国水域,我国常见的一种冬候鸟。

其数量大、分布广,过去是重要的狩猎鸟类。

豆雁俗称大雁。

体型较鸭类大,体背褐色,腹面为白色。

嘴黑色,近先端处有一黄斑。

雌雄性羽色相似。

豆雁结群飞行时常排成“一”字形或“人”字形,是人们最熟悉的候鸟之一。

秋季飞经华北(少数留居过冬),到华南一带过冬,翌年春季再北迁到我国内蒙、东北和欧洲北部西伯利亚一带繁殖。

鸿雁又称随鹅,是家鹅的祖先。

体大型,雄体喙基部有一膨大的瘤。

体羽棕灰色。

常与豆雁混群栖息于江河、湖泊、沼泽等附近沙地或旷野。

迁徙时集群高飞,伸颈悬脚,且飞且鸣。

春天在东北、华北筑巢繁殖为夏候鸟;秋天南迁在长江中下游及东南沿海越冬为冬候鸟。

大天鹅体长达1.5米左右。

羽白色,喙黑色而基部为黄色。

颈长等于身体的长度,游泳时颈部与水面垂直。

栖息于湖泊或沼泽,以水生根物为主食,也吃少量水生动物。

飞翔时,其颈部向前伸直,与身体成一直线。

天鹅飞翔的高度达9.000米,可越过世界屋脊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鸟类飞翔最高纪录的保持者。

冬季见于长江以南,春初飞返内蒙、东北、青海、新疆和蒙古等地的草原地带繁殖。

是我国的二级保护动物。

疣鼻天鹅又称赤嘴天鹅。

大型游禽。

候鸟。

繁殖于欧洲和亚洲北部,在非洲北部和我国长江中下游等地越冬。

在我国是数量最少的一种天鹅,总数不超过3000只。

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目5.隼形目

肉食性的中大型猛禽。

上喙尖锐钩曲,下缘较短,喙基部被蜡膜,鼻孔开口于蜡膜上。

翼发达,飞翔力强。

脚强健有锐爪,适于抓捕猎物。

腺胃发达,而肌胃不发达。

晚成鸟。

视觉敏锐,以鼠类、鸟或其他小型动物及动物尸体为食,多为益鸟。

如鸢(老鹰)、苍鹰、鵟、红脚隼、秃鹫(座山雕)雕等。

雀鹰(鹰科)上喙先端无齿状突,翼强大,善于飞翔。

体中等,上部青灰色,下体白色,胸腹密布深褐色横斑,尾长,有四条黑横带。

飞翔时扇翅与滑翔交替进行,并常在空中呈圆形飞翔。

遍布全国。

鸢(鹰科)俗称老鹰,为我国各地最常见的猛禽。

体羽暗褐色,耳羽黑褐色,尾呈叉状,与其他猛禽的圆尾不同,翼下各有一块显著白斑标志。

苍鹰(鹰科)体中型。

头部黑色,上体苍灰色,下体灰白色,密部近黑色的羽干纹。

幼体驯化后可狩猎。

分布于我国东北和西北地区。

候鸟,在我国华南、西南及印度、缅甸、泰国等地越冬。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鵟(鹰科)体大形,长550毫米左右。

体暗色或淡色,缀以棕白斑,而有大型斑点。

飞翔时翼下有淡色粗斑,尾羽圆形,具4-5条不显著的黑褐色横斑。

常在开阔旷野作盘旋飞翔。

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秃鹫(鹰科)体大型,长达1.2米。

体羽黑褐色,飞羽及尾黑色。

头被绒羽,颈后部分裸秃,故名。

生活在高海拔地区,以动物尸体为食。

留鸟。

分布于我国的大部分地区,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在《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类》中被列为易危种。

红脚隼(隼科)上喙先端钩曲,边缘具锐利的齿突,翼尖。

体较小,羽灰色,跗蹠部橘红色,故名。

尾下覆羽和腿覆羽棕红色。

飞行快速,以昆虫、鼠类等小单位动物为食,为著名的益鸟。

夏候鸟,每年五、六月份来我国北方繁殖。

它自己不会筑巢,常利用喜鹊的巢,把巢占为已有。

目6.鸡形目

地栖性的鸟类,足、爪强健,适于刨土觅食。

喙短而坚,上喙微曲而稍长于下喙。

翼短而圆,飞翔力不强。

雄鸟有肉冠和距,羽色美丽。

早成鸟。

如鹧鸪、原鸡、环颈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