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期高一历史期中考试精编卷一附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789919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78.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学期高一历史期中考试精编卷一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上学期高一历史期中考试精编卷一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上学期高一历史期中考试精编卷一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上学期高一历史期中考试精编卷一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上学期高一历史期中考试精编卷一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学期高一历史期中考试精编卷一附答案.docx

《上学期高一历史期中考试精编卷一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学期高一历史期中考试精编卷一附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学期高一历史期中考试精编卷一附答案.docx

上学期高一历史期中考试精编卷一附答案

2019-2020上学期高一历史期中考试精编卷

(一)附答案

第Ⅰ卷

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秦王嬴政遣老将王翦击楚,王翦说:

“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

”句中“不得封侯”的原因是

A.秦国的武将不得封侯B.秦国不再裂土封侯

C.秦王的地位不足以封侯D.秦国的军功爵制度已废除

2.曾小华《中国政治制度史论简编》:

“……夏、商、周时期的国王制度,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政体,既非贵族民主政体,也非君主专制政体,……这一国家制度形式既有别于古代西方希腊、罗马的奴隶主民主制,又有别于皇帝制度创立以后的专制集权政体。

”对文中“宗法贵族君主政体”的准确理解应为

A.分封制条件下的嫡长子继承制B.受贵族权力限制的君主政体

C.带有宗法色彩的君主专制D.具有严格等级制度的世袭制

3.费正清在《剑桥中国秦汉史》中说:

“它在质和量的方面大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以至它可以名之为‘革命’,虽然这‘革命’是从上面推行,而不是从下面推动的。

这个成就,并没有由反秦的农民起义造成的政权所转移,它才是古代中国的真正革命。

”这场革命

A.极大增强了地方政府的自主性

B.有效解决君主专制的决策弊端

C.延续了贵族血缘政治的传统

D.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

4.20世纪60年代的农民战争史研究有着鲜明的政治属性,主要强调农民战争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一般按照地主与农民之间阶级斗争激化的既定模式来讨论。

在论述秦末农民起义时,史学家田昌五先生首次使用了“军事封建制”概括商鞅变法以后秦国社会结构特点,用“大统一”和“社会矛盾大集结”概括秦朝的社会矛盾,各种矛盾的大“扭结”,加之秦朝统治的残暴、统治政策的错误导致了农民大起义。

他认为农民战争缓解了各种矛盾的大“扭结”,才导致西汉前期社会的发展。

这说明

A.史学理论的创新往往是在否定历史既有结论的基础上形成的

B.将理论创新和历史事实探讨相统一有助于推动历史解释更新

C.以某朝代为样本的历史实证研究可以破除学术研究的政治属性

D.构造历史概念才能揭示中国古代农民战争的真相及其历史作用

5.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学者多以注疏先秦经文为首务,宗派林立,互诘不休。

至唐,朝廷下令撰修《五经正义》以去“异端邪说”,并纳入科举考试范围。

这一举措()

A.加强文化专制,扩大了统治基础

B.导致宋、明儒学家因循守旧

C.统一经学,提高了儒学政治地位

D.有利于儒学与其它思想融合

6.按唐代有关兵役法规定,男子二十一岁为成丁,开始服兵役,六十岁免兵役。

有一次简点使右仆射(丞相)封德彝等人要把当年征兵范围扩大到十八岁,虽然唐太宗已同意,诏敕也已草成,但受到魏征的坚决抵制。

“敕三、四出”魏征拒不署敕,严辞反驳唐太宗说:

“竭泽而渔,非不得鱼,明年无鱼。

”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

由此可看出()

A.当时唐朝已具备君主立宪制的特征B.中书省草拟的诏敕超越其部门权限

C.体现了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的原则D.当时魏征供职于门下省

7.《清史稿》感叹说:

“任军机者,自亲王外,其领袖者必大学士(内阁成员),虽唐、元三公(唐设置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为正一品,宋元基本仿此制)尚不及也。

”这表明清代

A.军机大臣拥有一定决策权

B.军机大臣品级不断提高

C.军机处获得内阁的控制权

D.亲王与大学士彼此牵制

8.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大权独揽,后设置大学士负责协理奏章和充当权力顾问;明成祖朱棣设内阁,内阁成员来自翰林院编修等官职,并不兼任六部职位,也不得专制九卿;宣德以后,皇帝对于下面呈上的意见奏折等,先给内阁草拟批复内容,再由皇帝审核是否批准,票拟制度渐成;嘉靖以后,内阁朝位班次均列六部之上;明神宗万历时期,首辅张居正改革,内阁成为政府运转中枢,权力达到顶峰。

下面对于内阁表述正确的是

A.内阁权力自从形成后就权倾朝野

B.内阁拟定批答文字影响皇帝决策

C.内阁使得国家机器过分依赖皇帝

D.明废丞相设内阁使皇权受到削弱

9.古希腊雅典公民尽管在公民大会上可以提出新的议案,或提出修改或废除以往的法律,但是如果他的提议没有通过,就会被起诉为不法行为,提议人要受到罚金处分,甚至有性命之虞。

这表明

A.公民大会只注重公民形式上的民主

B.雅典人非常重视法律的稳定和权威

C.雅典城邦的司法程序十分严肃缜密

D.雅典公民的言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

10.纪录片《公司的力量》认为“用法律保护个人权利,明确所有权归属,这些正是自由交易和市场形成的前提,也许正基于此,很多学者才把发明公司的荣耀归于罗马人……但真正公司时代的到来,还要在人被进一步解放之后”。

对此理解最确切的是

A.罗马法维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B.罗马法影响公司组织的诞生

C.罗马法具有先进性和时代的局限性D.罗马法导致自由市场经济形成

11.著名法学家江平认为: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发展,中国的法律制度和法律观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罗马法精神在中国的复兴,私法精神在中国的复兴,人文主义在中国的复兴。

”那么应当怎样来理解和认识罗马法精神在中国的复兴呢?

A.市场经济的法律制定应首先复兴西方古典法律制度

B.从强调统治阶级意志本位到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本位

C.权利自主的经济本位应完全服从于国家至上的国家本位

D.立法从罗马法的经验主义为基础到借鉴出“摸着石头过河”

12.英国责任内阁制确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胜选党派组阁,政府官职就由该党成员担任。

1850年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规定负责具体行政事务的官员不得参选议员,不能介入党派活动。

这种变化说明

A.议会被政党操控阻碍民主政治发展

B.文官制度是英国民主制改革的根本

C.改革目的是保证施政措施的连续性

D.责任制内阁不具备分权制衡的特征

13.学者龙太江在《论政治妥协:

以价值为中心的分析》中指出:

第一,美国宪法所设定的政治体制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政治妥协机制;第二,从宪法的产生过程来看,它是一个多元利益相互妥协的产物;第三,从宪政发展过程来看,许多关键性的、重大的问题往往是通过政治妥协缓解并进而一步步解决的。

对美国宪政发展表现出的政治妥协理解错误的是(  )

A.两党相互制衡的宪法规定体现了政治体制的妥协

B.参众两院议员席位的分配体现了多元利益的妥协

C.人民权益的保障体现了宪政发展过程中的政治妥协

D.政治妥协有利于美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14.1878年俾斯麦颁布“非常法”,查禁一切主张社会民主和社会主义的组织,并先后颁布4项社会保险法(疾病、意外工伤、老年及残疾保险法),由政府和雇主承担主要资金,以改善工人处境,消除社会民主运动的基础。

这一措施客观上

A.为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B.维持了专制保守的政治统治局面

C.消除了社会民主运动的潜在威胁D.改善了工人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

15.下图是清政府各年财政收支盈余图。

从图中可以获取的最主要信息是

A.不平等条约促使清政府财政负担加剧B.晚清政府的财政赤字逐年上升

C.晚清政府已逐渐成为洋人的在华工具D.近代前期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16.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一直没有设置专管外事的机构,如有重大交涉事件发生,由皇帝指派钦差大臣负责办理。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外国公使强行驻京,西方诸国相继在北京建立了使馆。

咸丰十年,清政府批准在北京建立专掌外交事务的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鸦片战争前中国已经开启近代外交的历程B.清政府已彻底放弃了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

C.中国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融入近代外交体系D.体现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时代特征

17.庄秋水在《武昌三日:

谣言下的革命》中写道:

“10月10日的武昌城盛传清政府正在捉拿没有辫子的革命党的谣言。

……不管是有罪还是无罪,汉族士兵都害怕自己会在大清洗中丢掉性命,意识到投入叛乱比丢掉性命更合算。

”这则材料实际上反映了

A.辛亥革命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

B.武昌起义带有一定的偶然性

C.谣言有时候能推动历史的发展

D.清政府的失控与信用破产

18.佩弗在《远东》中说:

“1912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

这种政体悲惨地结束了。

然而,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荒唐可笑”是因为仿制品不适合中国国情

B.由于当时领导者的局限性,这种政体在中国失败

C.“悲惨地结束”是指辛亥革命没有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D.“仿制品”是指共和政体、三权分立、联邦制等政治体制

19.根据下图数据判断,该图统计的是,1895~1911年间中国

A.新建的洋务企业(单位:

家)

B.对外赔款的数额(单位:

千万两)

C.新建的政治社团(单位:

个)

D.对外贸易顺差值(单位:

千万两)

20.下表为晚清时期全国地方督抚旗汉比例变化表,据此可知

时间

汉人(%)

旗人(%)

1860—1900年

79.1

20.9

武昌起义时

70.8

29.2

武昌起义后

89.5

10.5

A.汉人社会地位普遍高于旗人B.政治形势影响清廷用人政策

C.清廷改革派力量逐渐占上风D.满汉民族矛盾已经基本解决

21.1930年2月,中国发生大规模军阀混战,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乘机提出把组织工人罢工、组织地方起义、组织兵变等作为革命的中心策略来抓。

这表明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

A.对中国革命的任务认识模糊

B.能从时局出发做出正确决策

C.对革命形势的估计明显错误

D.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22.19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提出:

“农民要除去穷困和痛苦的环境,那就非起来革命不可。

而且那大量的贫苦农民能和工人握手革命,那时可以保证中国革命的成功。

”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认识到农民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重要性

B.决定联合农民阶级,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C.把农民运动作为党的中心工作进行革命

D.提出由国民革命向土地革命转变的方针

23.研究者在探究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原因时,发现了如下有趣的现象:

与实行民主政体的雅典地理条件相似、同属于希腊世界的某些城邦国家如科林斯、麦加拉建立的却是寡头政体。

从该现象中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A.地理环境是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直接和决定性的因素

B.地理环境与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之间没有任何联系

C.雅典民主政治是经济、政治、历史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D.地理环境与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没有直接和必然的联系

24.“兵匪互换”是北洋政府统治期间军队与土匪的非制度关系的主要表现。

朱执信有云:

“古人寓兵于农,近人寓兵于匪。

”;黎元洪总统1922年通电亦称:

“遣之则兵散为匪,招之则匪聚为兵。

”该现象的出现

A.根源于自然经济的稳定带来的兵源充足

B.反映了民国时期在职业选择上的自由性

C.说明“为匪耻辱”文化心理困扰的解除

D.反映了北洋军阀政府统治下的政治动荡

第II卷

本卷包括25、26、27、28四个大题,共计52分,考生根据每个题目的要求在答题纸上作答。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一明清时期封建巡视制度得到进一步强化。

其一是巡视监察法规的系统化。

明清进一步加强巡视立法,至清朝颁布了我国历史上最完整的一部以独立形式存在的监察法规——《钦定台规》,中国古代的巡视法规达到系统化程度。

其二是建立严密的地方巡视系统。

明清延续了唐宋以来中央对地方巡视系统多元化的趋势.建立起三个互不统属的独立系统:

一是监察御史系统,包括专差、巡按御史两种;二是按察司系统,职责就是按察所属的府州县,下设主要官员有按察使;三是督抚系统,督抚即总督和巡抚。

其三是加强巡视官之间的互相监督。

明清统治者规定同一系统或不同系统的巡视官员可以互相监察、互相纠举,以保证巡视体系正常运转。

——摘编自《中国古代巡视制度梳略》

材料二西方国家的问责机制是国家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的政治体制紧密相关,是责任政府的基本元素,其效力范围是整个国家,其约束的对象是整个国家的所有公职人员。

西方国家对政府公职人员的监督体系主要包括法律监督、行政监督和舆论监督。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新闻监督通过新闻媒介的传播达到全社会或公众对政府官员的监督,由于这种监督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国民性,因而这种监督比行政监督更有效、更有力量。

——《西方官员问责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我国中央对地方巡视制度强化的特点和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国家对官员的监督与中国明清时期的巡视制度的不同之处,并对中国明清时期和近代西方对官员的监督简要评价。

(6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4分)

材料一对现有其他政党,应采取独立的攻击的政策。

……我们应始终站在完全独立的立场上,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1921年7月)

材料二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的党……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员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遵行此议决,此次全国大会亦通过此议决。

——《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1923年6月)

材料三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农民运动不赶速地做起来,农民问题不会解决;农民问题不在现在的革命运动中得到相当的解决,农民不会拥护这个革命。

——毛泽东《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1926年9月)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政策发生了什么转变。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上述转变产生的原因。

(6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转变取得的直接成果,这一成果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4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从国民革命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的认识获得哪些发展?

(4分)

27.英法确立资本主义代议制政体都经历了曲折反复的历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4分)

材料1:

材料2:

法国媒体每当提到总统的时候从来不用“法国总统”这个称号,更不会说“我国总统”或“国家总统”,而总是要不厌其烦地说“共和国总统”。

每次共和国总统对国民发表正式讲话,在结尾的时候必定要喊两句口号,一句是“法兰西万岁”,另外一句就是“共和国万岁”,把共和国政体与法兰西民族等量齐观。

法国人珍惜共和国的观念,是因为走向共和的艰难历程。

(1)英法两国的政体形式分别是什么?

试叙述政府首脑与议会关系的相似点。

(4分)

(2)有人说法国政治制度优于英国,请谈谈你的看法。

(6分)

(3)从英法确立代议制的艰难历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4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第一帝国时代

秦汉帝国

(公元前221—公元220年)

秦朝实行鄴县制秦朝统一文字,秦朝修长城防街匈奴,秦汉长期同匈奴作战,秦朝修建以成阳为中心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秦汉法律细密,涉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秦汉时期丝綢、漆器以及冶铁技术等领先世界,汉朝出现农名《汜胜之书》,汉朝开通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秦朝焚书坑儒,汉朝确立儒家思想

罗马帝国(公元前27—公元476年)

在新征服地区设立行省,权力向君王和将军集中 在不列颠修长城抵御外族入侵,罗马长期抵抗外族侵略,修建以罗马城为中心通往帝国各地的硬面公路法律由公民法向万民法转变,法律体系日趋完备玻璃工艺,银器、诗丰和采矿技术先科鲁美拉写就名著《论农业》,海外賀易发达确定基督教为国教

——摘编自胡孝文等主编《秦汉与罗马:

帝国时代的倒影》等

从上表中提取秦汉帝国与罗马帝国的相关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第一帝国时代”的特征进行阐述。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历史答案

第Ⅰ卷

1.【解析】王翦的原文大意是说“臣身为大王的将军,立下汗马功劳,却始终无法封侯,所以趁大王委派臣重任时,请大王赏赐田宅,做为子孙日后生活的依凭。

”A项理解片面化,不仅武将不得封侯,而且文臣也不得封侯;C项与题干意思不符;D项表述错误,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实行军功爵制度,但是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秦国不再裂土封侯。

所以答案选B。

【答案】B

2.【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这一国家制度形式既有别于古代西方希腊、罗马的奴隶主民主制,又有别于皇帝制度创立以后的专制集权政体。

”说明中国古代夏商周三代政体既非古希腊民主政体又非君主专制政体,而是君主权力受到贵族权力限制的特殊君主政体形式,这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还保存有一定部落联盟的色彩,所以答案选B,AD两项材料中并无直接体现,C项说法不够准确没有突出题意主旨。

【答案】B

3.【解析】“古代中国的真正革命”指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故D正确;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A错误;B不符合史实;秦朝打破了贵族血缘政治的传统,建立了封建官僚制度,C错误。

【答案】D

4.【解析】材料表明田昌五先生,在研究秦代农民战争史时,有理论的创新,不拘泥于传统的范式,首次使用了“军事封建制”等理论来解释,同时注重分析秦国社会结构特点、秦朝的社会矛盾,秦朝统治的残暴、统治政策的错误等,将理论创新和历史事实探讨相统一,这一方法推动了对秦末农民起义解释的更新,故选B。

材料中田昌五先生虽然更新了解释范式,但最终的结论还是认为秦末农民战争推动了西汉前期社会的发展,并没有否定原来的结论,故排除A。

仅由材料不能得出政治属性被破除,故排除C。

D表述过于绝对,故排除。

【答案】B

5.【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代是在魏晋南北朝注疏家派别林立、互诘不休的背景下,以官方为标准,展开了统一经学的行动,这对于当时儒学内部派别纷乱的情况有改善作用,但并不是文化专制。

将其纳入科举范围则更是提高了儒学政治地位。

该举措并未扩大统治基础,故A项错误,C项正确。

B项与史实不符,结合所学知识,宋代理学是对于儒学的一个新的发展,并没有因循守旧。

本题主要内容是关于儒学内部的统一,并未提到其他思想流派,故D项错误。

故答案选C。

【答案】C

6.【解析】结合题干材料可知,魏征对唐太宗已经同意的兵役改革方案拒不署敕,这体现出他具有审核驳正的职权,这与门下省长官的权限一致,D项正确。

唐代时,中国依然是君主专制国家,A、C两项说法错误,排除;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答案】D

7.【解析】“任军机者,自亲王外,其领袖者必大学士(内阁成员),虽唐、元三公尚不及也”说明军机大臣和唐元三公一样,拥有一定的决策权,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军机大臣的地位,与品级的提高无关,故B项错误;任军机大臣主要是内阁成员,并不能说明军机处获得内阁的控制权,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亲王与大学士的牵制问题,故D项错误。

【答案】A

8.【解析】内阁不是国家法定一级机构,权力来源于皇帝的信任,仅是君主专制的工具。

根据题意选B

【答案】B

9.【解析】对法律提出异议而不能够获得支持就是对法律的藐视,根据题意B正确。

【答案】B

10.【解析】本题以公司切入考查罗马法的影响。

本题为最佳型选择题。

关键信息:

但真正公司时代的到来,还要在人被进一步解放之后。

A项说法正确,但并不是题干所强调的;B项说法错误,罗马保护个人权利等,这是自由交易和市场的前提,说明罗马法对后世的巨大影响,体现先进性,但古罗马并没有产生公司组织,而是在“进一步解放之后”,说明罗马法又具有时代的局限性,C项是最全面、完整的理解;题干强调是“前提”,故D项中的“导致”说法是错误的。

【答案】C

11.【解析】由材料中的信息可推断出复兴罗马法精神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且从强调统治阶级意志本位到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本位,故B项正确;市场经济的法律制定应从西方古典法律制度中吸取经验而不是简单复兴,故A项错误;由材料信息及已学史实可得出市场经济下的法律制定应具有相应的自主权利,提倡私法精神就是要在中国调整市场经济的法律中,特别是在契约法律中规定一定数量的任意性规范,故C项错误;罗马法的制定是在高度理性主义基础之上的,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立法也不应是“摸着石头过河”,应改变“重实践,轻理论”,故D项错误。

【答案】B

12.【解析】根据“规定负责具体行政事务的官员不得参选议员,不能介入党派活动”,表明文官制度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保证施政措施的连续性,故C项正确;英国的政党并不是被议会操控,排除A;材料主要说明文官制度改革有利于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并不是改革的根本,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责任制内阁的分权,排除D。

【答案】C

13.【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美国民主共和制的建立。

因为当初制定宪法的开国元勋们几乎一致视党争为洪水猛兽,对政党政治不屑一顾,乃至深恶痛绝,作为美国现代政治重要元素的政党制度,在美国宪法中没有丝毫表述,故A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众议院是根据公民人数组成的,众议员代表着选民的利益,人口多的州众议员也多,参议院是来自各州的,每州两人,总数一百人,参议员代表着各州的利益,故B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美国宪政发展过程中的政治妥协是以保障民主为根本出发点的,人民权益的保障是其必然组成部分,故C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从材料所述三个观点来看,政治妥协保证了美国的宪政民主从机制层面得到了落实,故D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A

14.【解析】本题考查德意志帝国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措施。

根据材料“先后颁布4项社会保险法(疾病、意外工伤、老年及残疾保险法),由政府和雇主承担主要资金,以改善工人处境,消除社会民主运动的基础”可知,俾斯麦的社会保障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为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故A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尽管俾斯麦的政策初衷是消除社会民主运动的基础,但在实际运行中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政治势力甚至进一步加强,导致德国不得不改变之前专制保守的政治统治手段,故B、C两项错误;俾斯麦的政策并没有授予工人阶级任何实质性的政治地位与权利,故D项错误。

【答案】A

15.【解析】本题考查晚清财政危机。

B项中“逐年上升”不符合图示信息,排除;C、D项中“洋人在华的工具"和“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从材料无法体现;综合图示,1894—1908年清政府收支盈余出现负增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中的巨额赔款密切相关,故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16【解析】本题结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历史解释考查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一直没有设置专管外事的机构”,故A项错误;鸦片战争打破了清政府闭关锁国的政策,但清政府没有彻底放弃,故B项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外国公使强行驻京,西方诸国相继在北京建立了使馆。

咸丰十年,清政府批准在北京建立专掌外交事务的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表明清政府融入近代外交体系是被动的,故C项错误;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这个名称上看衙门”体现了封建性,“外国公使强行驻京”体现了半殖民地的特征,故D项正确。

【答案】D

17.【解析】本题考查武昌起义爆发的背景。

由材料信息可知,参与革命的士兵,并非完全是接受了革命思想,更多的是由于害怕满族统治者对汉族人进行屠杀,因此投入革命,由此可见,武昌起义是具有较强的偶然性的。

【答案】B

18.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和归纳,比较和概括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