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特殊科室和医技科室评审重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789705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45.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床特殊科室和医技科室评审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临床特殊科室和医技科室评审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临床特殊科室和医技科室评审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临床特殊科室和医技科室评审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临床特殊科室和医技科室评审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临床特殊科室和医技科室评审重点.docx

《临床特殊科室和医技科室评审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特殊科室和医技科室评审重点.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临床特殊科室和医技科室评审重点.docx

临床特殊科室和医技科室评审重点

临床特殊科室和医技科室评审重点

一、麻醉科管理与持续改进

1、麻醉分级授权与定期能力评价再授权管理落实到每一位麻醉师材料。

2、执业麻醉师专业理论和技能培训、考核合格材料及心肺复苏培训材料。

3、手术麻醉人员配置合理(平均日手术台次按上1:

1护2:

1计算)。

4、麻醉科主任、护士长职称;麻醉前病情评估制度、麻醉术前讨论制度(高风险、新手术等)、麻醉前知情同意制度、麻醉过程中意外与并发症处理规范与流程。

5、科室质控小组的组成,质控小组工作职责、工作计划、工作记录,完善的规章制度、岗位职责、诊疗常规、技术操作规范,有定期自查、评估分析、整改。

科室质量与安全培训计划及培训材料,每月开展麻醉质量评价 —→评价方式与工具。

麻醉并发症的预防、控制作为评价质量与安全的重点内容的材料,“手术安全检查与手术风险评估制度”定期评价,执行情况。

6、麻醉质量数据库的建立-麻醉质量安全相关数据(各种麻醉例数、心肺复苏例数、麻醉复苏实例数等工作量,麻醉意外死亡、误咽误吸引发梗阻、出复苏室全麻患者steward评分>4分等严重并发症例数,各类术后患者自控镇痛CPCA)。

有无定期分析指标:

数据变化趋势和原因,年度麻醉质量报告。

7、复苏室床位、医护人员配置满足需要。

复苏室设备:

无创血压、血氧饱和度及监护设备、呼吸机、抢救药品等必需设施。

定期复苏培训及考核资料,设备维护记录。

输入、输出标准与流程及交接规定与流程,输出患者有steward评价标准,完整的监护记录及进、出准确时间。

8、术后、慢性疼痛、癌痛患者的镇痛治疗规范。

9、疼痛治疗医、护资质和定期培训、考核资料。

镇痛操作规范与流程,麻醉医师执行及对镇痛效果评价、记录,有专用镇痛治疗材料、药品,并合理使用。

10、手术中用血制度与流程,手术中用血指征,开展自体输血,麻醉与输血科就术中用血的沟通流程。

手术前用血评估与用血后疗效评估。

11、级别不同麻醉师考核以下知晓度,要求100%达标。

①麻醉分级授权管理实行每一位麻醉师、麻醉师独立执业资质,有无定期执业能力评价与再授权落实情况;②抽查麻醉师心肺复苏内容及最新指南、心肺复苏流程;③不同级别麻醉师岗位职责;④对麻醉过程中的意外与并发症处理规范和流程;⑤术中用血的制度与流程;⑥科室定期质量与安全培训内容、核心制度、诊疗常规、技术操作规范。

12、现场抽查手术科室3---4级手术病例—→查对麻醉师授权资格与能力相符(中级以上)—→麻醉前访视病人并有完整的病情评估(麻醉前病情评估的重点范围、手术风险评估、术前麻醉准备的重点工作、针对诊断拟施手术的麻醉选择和麻醉风险评估及利弊评价)—→重大手术的麻醉术前讨论—→每一位患者制订麻醉计划(包括拟施麻醉方式,所能发生的问题与对策,记录在病历中。

)麻醉中、麻醉前的各项准备—→变更麻醉要有明确理由并获得上级医师同意指导及家属知情,记录在病历中,并检查回访、总结分析资料。

—→麻醉前知情同意执行情况(麻醉方案、术后镇痛及风险等)、签署知情同意书—→执行手术安全核查—→完整规范填写麻醉单,充分体现过程—→麻醉中可能出现的意外与并发并发症预案—→防治措施及处理规范与流程在方案中体现—→术中输血指征—→PACU—→镇痛治疗的规范执行。

二、疼痛科管理

1、医院疼痛治疗的执业许可(医院执业许可证诊疗科目),医师经专业培训有相应执业资格、执业范围。

2、疼痛科设置完整,有工作制度、岗位职责、诊疗常规、技术操作规范、疼痛的评估、再评估制度与程序及疼痛强度量化评估标准。

3、疼痛诊疗方案制定原则(规范)及疼痛疗效评估和治疗效果追踪随访的规范与程序。

4、疼痛治疗风险与处置预案(包括常见并发症、药物不良反应的预防,高风险操作及各类风险的处置预案)以及医护培训教育材料,疼痛治疗知情同意规范(有创镇痛有书写同意书)。

5、对疼痛患者进行疼痛知识的宣教材料。

6、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及活动记录。

7、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和质控指标。

有每月一次的科室质量与安全指标自查、分析、改进材料。

三、放射治疗管理

1、设置:

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的“放射治疗”诊疗科目(执业许可证),机房建筑取得国家的合格证书并定期核准与校验。

放射治疗设备有《放射诊疗许可证》、《大型医用设备配制许可证》,在相关放射设备和放射场所设置以明显警示标识。

2、基本设备:

在线加速器或钴-60治疗机、后装治疗机、模拟定位机、三维计划治疗系统及验证设备。

所有设备证件齐全,符合国家准入标准。

3、基本技术:

三维造形放疗或高强放射达50%以上,恶性肿瘤根治性放疗、术前或术后放疗。

基本技术管理符合《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要求。

4、人员配备:

临床放射肿瘤医师、临床放射物理师、放射治疗技师、 工程人员、放射治疗护理人员均有准入资格证,且人员配备符合医院规模和功能定位。

相关人员基本技术培训与考核资料,工作人员均要佩戴个人放射剂量计。

5、各项制度:

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职责与技术能力标准。

放射治疗医师资格及分级授权管理制度与程序(具体落实材料)。

每年对技术能力评价与再授权制度及材料。

各级各类人员继教计划及具体落实材料。

6、讨论制定放射治疗计划的制度与流程、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的制度与确认程序、放射治疗定位精确与计量准确的相关程序及这些制度程序的培训材料。

放射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情况及时调整放疗计划的相关程序,放射治疗后患者随访制度及随访资料。

7、各项医疗管理制度、操作规范和流程及相应的培训计划和培训资料。

放射治疗效果评价的规范与流程,放疗毒副作用的评价标准及记录。

疑难、重症病人讨论制度及具体记录。

放射治疗装置操作、维护维修和检测制度、放射治疗机器使用有操作指南、规范的程序及必要联动设置及定期对相关人员培训资料。

患者与工作人员放射防护制度,相关人员有放射防护培训证书。

放射治疗意外应急预案,预防意外的处置措施、规范与流程及培训资料。

医院对放射人员心肺复苏技能培训的规定及考核合格材料。

放射诊疗工作场所、放射科在同位素储存场所的安全管理制度。

定期对放射诊疗工作场所、同位素储存场所的辐射水平进行标准的规定和记录资料。

8、相关人员掌握相应放射基本技术。

相关人员对本岗位职责和履行知晓100%。

对治疗过程中调整放疗计划程序与内容以及如何履行“知情同意”程序,记录知晓100%。

对各项医疗管理制度,操作规范知晓100%。

对放射治疗装置操作维护维修和检测制度及放射治疗机器操作指南规范等知识100%。

放射治疗意外应急预案及预防意外的措施等知晓度100%。

心肺复苏功能掌握100%。

9、抽查肿瘤放射治疗病历—→采取的治疗符合技术项目规定—→治疗及操作人员资质符合授权资质—→知情同意制度落实到位谈话内容及知情同意书资料完整—→如有调整治疗计划符合规定和程序—→不良反应监测记录、处置—→疗效评价。

四、病理科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1、病理科布局;区域划分;专业技术设备配备;消毒设施;废弃有害物的回收;有害品接触人员的体检状况。

2、病理科设置;人员配备与职称结构;岗位职责;管理制度;核心制度以及相关流程;服务项目及其收费;医院感染控制相关知识。

3、文字材料:

相关管理制度与岗位职责;医师资格及主任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人才培养计划;考核制度及落实情况;病理技术人员资格与分级授权管理制;规范病理诊断的相关制度与流程;上级医师复查和科内会诊制度及相应记录;病理报告补充;更改或迟发的管理制度与程序;细胞学样本采集及规范化诊断的规范、制度和流程;院际病理会诊相关制度与流程;病理医师与临床医师沟通制度、流程和记录;支持下级医院提高解决病理诊断问题的制度与程序;质量与安全管理相关制度;废弃有害物处理的相关制度、监管和记录(甲醛和二甲苯浓度检测报告、易燃品和剧毒品登记管理制度和监管记录、标本处理的规定和记录);病理操作相关规范与制度、仪器、试剂盒耗材管理的相关规定。

4、常规病理申请书与报告;术中快速(冰冻)病理诊断申请书与报告;疑难病例报告;病理会诊记录;尸检报告;小活检病理切片。

5、追踪检查

5.1病理标本及报告的收发管理

询问收发室人员相关知识→查看标本、申请单和病理报告的收发交接规程和记录→查看相关人员收取的病理申请单填写是否合格,字迹是否清楚→收取的病理标本是否合格,能否满足制片及诊断要求→收费是否合理。

5.2病理标本制片管理

询问技术人员相关知识→了解技术人员有无培训,是否考核合格和技术资格→查看标本前期制作是否按照规定执行→标本制作过程中技术人员是否有防护措施→标本制作过程中标本出现意外是否有补救等预案措施。

5.3常规病理切片诊断管理

询问诊断医师相关知识→了解诊断医师有无培训,是否考核合格和执业资格→查看技术室与诊断室是否有核对和交接制度→查看诊断室每个医师是否为一人一台显微镜→查看诊断报告是否有初检、复诊制度→疑难病例是否有科室会诊制度→报告签发是否准确、完整等。

5.4术中冰冻病理报告管理

查看术中冰冻病理申请单是否合格,有无知情同意和告知情况→冰冻切片制作是否严格按照流程→制片质量→诊断过程中有无与临床手术医生沟通情况→有无签发书面报告,报告的时间→报告完整性(标本接收和报告签发时间、诊断、签名等)。

 五、输血科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1、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有关法律和规范,设立临床输血管理委员。

 

2、设立输血科,具备为临床提供 24小时服务的能力,满足临床需要,无非法自采、自供血液行为。

3、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根据临床用血需求制订合理的用血计划和安全储血量,确保抢救和急诊用血。

根据供血单位血液预警信息,协调临床用血;开展对医务人员输血知识的教育与培训,开展自体血回输的临床应用,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科学用血。

 

4、开展输血质量全程监控,制订、实施控制输血感染的方案,严格执行输血技术操作规范。

5、落实临床用血申请、登记制度,履行用血报批手续,执行输血前核对和相容性检测制度,做好血液入库、贮存和发放管理。

6、输血前向患者及其近亲属告知输血的目的和风险,并签署“输血治疗同意书”。

7、有临床用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并组织实施。

8、科主任与具备资质的质量控制人员组成的质量与安全管理团队,能用质量与安全管理核心制度、岗位职责与质量安全指标开展室内质控,参加省级或国家级临床输血相容性检测室间质评,定期评价质量,促进持续改进。

9、输血管理制度与规范包括: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处理预案、应急用血预案、临床用血申请、标本采集、教育培训制度、临床合理用血评价及公示、血液储存质量检测规范与信息反馈、临床输血核对、输血过程的血液管理制度、控制输血感染的方案及报废血液处理、输血管理委员会工作职能及活动、临床输血管理实施细则及考核办法、医院输血适应症的管理等。

10、医院临床用血相关知识全员培训记录及医院有规定将临床医师合理用血的评价结果用于个人业绩考核与用血权限的认定。

11、查职能部门督查记录:

输血不良反应、输血感染疾病、紧急用血预案、输血前检查与核对、血液储存出入库管理及输血相容性检测、临床输血管理实施细则和考核办法以及输血过程血液管理制度等。

12、医院用血趋势分析报告及自体输血记录。

13、输血科资料:

科室相关管理制度和规范包括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控制输血感染规范、应急用血预案、用血申请、使用管理及血液出入库管理、输血前检验与核对、血液储存及相容性检测制度及相关记录、血液储存质量监测规范与制度及相关记录,温度监测记录、定期消毒记录、定期细菌学监测记录、输血感染疾病登记报告相关制度及记录、输血感染病例调查处理通报记录以及检查输血科室内质控流程、质控记录、失控判断标准、失控处理记录;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管理文件、工作计划、分析、评价及持续改进记录;检查质量控制相关的各种制度、岗位职责、技术规范、操作规程及活动记录;查征求临床对输血管理意见及改进实例。

现场抽查临床输血申请单、大量用血申请单,合格率和保存完整率为90%以上。

14、输血科建筑及流程、人员结构、仪器设备、信息系统、培训记录及分区和消毒措施。

15、工作人员询问对国家输血相关法律法规、医院输血核心制度及科室质量控制相关的制度、岗位职责、技术规范、操作规程的掌握情况。

16、临床用血科室:

(1)抽查病历:

现场抽查病历以下内容:

输血前规定的相关检查、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输血前评估指征和检测指标、输血治疗病程记录完整性等;并检查临床用血科室用血评价记录;

(2)现场询问:

随即抽取临床医护人员询问对输血相关制度、输血适应症、输血治疗同意书、输血不良反应识别标准、处理预案及流程等制度及规范的了解情况。

17、追踪检查之一:

临床输血适应症的合理把握:

选取输血病例,询问管床医师输血前评估指征或检测指标等相关知识→了解医师是否知晓输血管理会职能→了解医师有无培训,是否考核合格及有无资质→有无培训制度及落实情况→有无监管记录。

追踪检查之二:

临床输血过程质量管理:

在临床科室选取当日输血病例,检查输血申请单的合理性评估→输血知情同意和告知情况→查输血申请者的资质→查输血申请相关实验检测→查输血科血液储存、检测、发放→查临床领取血液过程→查临床输血过程→查临床医师对输血不良反应及输血感染疾病的了解及预案→医院有无相应的制度和培训。

追踪检查之三:

不良事件登记与上报:

从不良事件登记本调取一例病人→调阅该病人的住院病历→核实不良事件的处理情况→询问医护人员相关制度的知晓率→追查职能部门的相关登记与上报记录→查职能部门相关制度→查相关知识培训记录→查职能部门的监管记录。

六、中医科管理

1、中医科为一级临床科室(人事科资料+医疗信息报名)—→有无独立病区—→床位数(病床使用率及中医治疗率)—→有中医门诊(专业设置)。

2、医师、护士资格;科主任、护士长资质。

3、中医科工作制度,岗位职责,诊疗规范及培训、教育材料。

中医会诊制度、转诊制度及会诊记录本。

4、中医三级查房制度、中医护理常规、操作规范。

5、规范的中药房、中药煎药室(如实行外包需提供有质量保证的合同书)。

6、中药质量管理制度(采购、验收、调剂、煎煮等质检),中药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

7、中医医疗质量与安全控制指标、方案、评价考核制度。

中医科质量管理小组及活动记录、能否体现质控持续改进。

8、不同级别医生护士以下知晓率达100%:

中医科工作制度、岗位职责及诊疗规范、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范。

中药房及煎药室岗位职责。

质控小组人员的岗位职责及质控指标、方案、评价考核制度。

9、住院两周以上病历:

查会诊、转诊制度落实,中医三级查房制度落实,中医治疗情况,病案等级评分。

七、影像管理与持续改进

(一)

1.《放射诊疗许可证》、配置许可证。

2.能够开展的医学影像服务项目。

3.检查X线摄影、超声检查急诊服务情况(包括床边急诊),24小时服务。

4.预约检查时限规定和执行情况。

5.CT、MR的急诊检查服务。

6.有无完善的PACS系统。

7.各类影像检查统一编码,实现患者一人一个唯一编码管理执行情况。

8.PACS系统运行情况,至少具备3年在线查询,3年以上离线存储功能。

(二)

1.医师、技术人员和护士配备符合相关规范,满足工作需要。

2.各级各类人员资质和执业资格。

医师执业证、大型设备上岗证、护士执业证。

3.科室的专业组分组情况(按系统分组),组长的专业技术职称。

4.科室人员梯队结构是否合理。

(初、中、高级职称等)

5.科主任专业技术任职资格(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

6.科主任的学术影响力(硕士或博士导师、课题、学位、论文、学会兼职、对外影响等)。

7.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情况(具有3名以上的,具备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

(三)

1.科室紧急意外抢救预案。

2.急救设备及完好状态、急救药品及其效期。

急救药品和器材具有可及性。

3.紧急意外抢救预案流程知晓程度,及紧急抢救的能力。

4.与临床科室紧急呼救与支援的机制与流程(紧急支援的科室及联系方式)。

5.科室是否有指定专人负责应急管理,有无演练及过敏抢救的培训讲座。

6.检查患者抢救过程记录和讨论。

 (四)

1.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范。

2.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职责。

3.质量控制指标,对本科室指标项目有数据统计、分析、改进和效果评价。

4.员工知晓各项规章制度和本人岗位职责、岗位相关的技术操作规范。

5.是否及时对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和技术操作规范进行完善和修订。

(五)

1.定期对放射诊疗设备及其相关设备进行校正和维护,技术指标和安全、防护性能符合有关标准与要求。

2.有专职人员负责(放射科或医工部人员)对设备进行定期校正和维护,检查维护记录。

3.设备运行完好率在95%以上,检查相关运行记录。

 (六)

1.开展图像质量评价活动。

2.图像质量评价小组名单及组成,有无定期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价记录。

3.将图像质量评价的结果纳入对部门服务质量与相关人员技术能力评价的内容。

4.评价结果分析记录、持续改进措施(PDCA)。

 (七)

1.科室有诊断报告书写规范、审核制度与流程。

2.影像报告医师的资质(抽查诊断报告,并核实报告医师的资质)。

3.影像报告时限(抽查诊断报告,核实报告的时限,急诊30分钟,门诊普通X线片2小时、CT及MRI24小时)。

4.检查报告书精确的报告时间,普通报告精确到“时”,急诊报告精确到“分”。

5.诊断报告按照流程经过审核,有审核医师签名(抽查诊断报告)。

6.每月对诊断报告质量进行检查记录,总结分析,改进措施。

7.检查PACS系统是否能为影像诊断提供诊断格式、流程以及审核、质量监管支持。

8.主管职能部门有监督检查,追踪评价,评价结果纳入对科室服务质量与诊断医师技术能力评价内容。

 (八)

1.重点病例随访与反馈相关制度。

2.有无专人负责并定期召开疑难病例分析与读片会。

3.疑难病例分析与读片会主持人是否为科主任或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

4.重点病例随访与反馈情况(检查随访病例记录)。

5.疑难病例分析读片会的记录和图像资料。

6.重点病例随访分析评价,改进诊断工作,提高诊断质量(定期分析评价记录)。

7.疑难病例分析与读片会参加人员覆盖科室80%人员(检查诊断组参会人员签名)。

 (九)

1.放射安全管理相关制度与落实措施情况。

2.医学影像设备、场所定期检测制度与落实措施。

3.放射废物处理的相关规定并按规定执行(核医学)。

4.影像检查室门口电离辐射警告标志。

5.定期放射设备、场所检测报告,并对超过标准的设备或场所及时处理的完整资料。

6.放射废物处理登记和监管记录(核医学)。

7.医学影像科通过环境评估的环评报告。

8.是否有专人负责安全管理工作。

9.常规安全检查记录(至少每季度有一次),并根据检查结果,持续改进安全管理(PDCA)。

 (十)

1.机房的放射防护器材与个人防护用品,保障医患防护需要。

2.受检者的防护措施,对受检者敏感器官和组织进行屏蔽防护(现场检查)。

3.影像科人员佩戴个人放射剂量计情况。

4.影像检查前医务人员主动告知辐射对健康的影响(包括机房提示标志),指导受检者进行防护。

5.对新员工进行放射防护器材及个人防护用品使用方法培训记录及讲座。

6.是否有专人负责对放射剂量计进行收集、发放和监测结果反馈、登记工作。

7.员工放射剂量监测数据分析,如有超标,应针对超标原因的改进措施。

8.员工定期进行放射安全防护培训证书或资料。

9.放射人员放射防护档案与健康档案是否完整。

10.有无放射安全(不良)事件。

 (十一)

1.有放射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并组织演练。

(重点核医学)

2.辐射损伤的具体处置流程和规范。

3.各相关科室和人员熟悉应急预案、相关流程以及本部门、本科室和本人职责情况。

4.有对于放射安全事件应急预案进行综合演练记录。

5.演练或安全事件的总结分析,有整改措施并组织落实。

 (十二)

1.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名单(由主任、护士长及具备资质的质量控制人员组成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

2.有科室质量管理员,负责本科室的质量与安全管理具体工作。

3.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方案,教育、培训计划、质量与安全指标。

4.质量控制相关的规章制度、岗位职责、技术规范、操作常规。

5.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

6.医疗差错事故的防范措施与报告、检查、处置规范和流程。

7.开展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情况、工作资料和记录。

8.大型影像设备检查阳性率。

9.医学影像诊断与手术后符合率统计与分析(检查随访病例列表,抽查10例随访核实病例)。

10.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运用质量管理工具开展质量与安全管理,体现持续改进。

11.质量与安全管理考核结果是否应用于科室和个人考核。

八、营养科评审重点内容

(一)文件及资料查询

1.临床营养科室及人员等资料查阅

(1)临床营养科独立建制及负责人任命文件

(2)临床营养科全体人员名册、执业资格证书及注册情况

(3)临床营养科负责人的学历、职称、社会学术团体任职证书

(4)营养食堂资质等级证书

2.营养科室岗位职责及各项工作制度

(1)营养科各级人员岗位职责(包括科主任、营养师、营养士、营养食堂管理员、营养食堂库房保管员、营养食堂采购员、营养食堂配餐员、营养厨师)

(2)营养科查房、会诊及门诊工作制度

(3)营养治疗医嘱执行工作制度及完整明晰的膳食医嘱执行路径

(4)肠内营养配制室工作制度

(5)营养科重点病房治疗膳食医嘱的效果评价制度

(6)独特的治疗膳食种类及制备技术标准

(7)营养科业务学习、岗位培训及工作考核制度

(8)营养科质量安全管理制度

(9)住院患者的各类膳食的适应症和膳食应用原则手册及效果评价办法

(10)营养科与临床科室的协作制度

(11)食品操作(准备、处理、贮存、运送)标准与程序

(12)食品卫生相关制度

(13)营养科感染管理制度

(14)餐前检查制度

(15)食物留样制度

(16)食物残渣、餐具清洗消毒贮存的操作标准与程序

(17)营养科工作人员职业道德、行为规范要求

(18)营养科住院患者满意度调查制度

(19)监督指导营养食堂财务管理、成本核算、库房管理以及卫生工作制度

(20)营养膳食若是外包服务,则应提供外包合同,及食品监督质量与安全制度

(21)营养科设备维护维修制度

3.营养科室相关岗位职责及工作制度执行情况记录

(1)餐具消毒记录

(2)食物品尝记录

(3)食品留样记录

(4)餐车卫生检查记录

(5)征求意见记录,定期座谈会记录及总结分析记录

(6)业务学习与培训记录等

4.临床营养治疗工作记录

(1)临床营养风险筛查、营养评定记录

(2)重点病人临床营养病历(含查房记录、会诊记录等),以及各类营养不良/营养失衡患者的营养支持方案

(3)住院患者治疗膳及就餐率日、月、年统计报表

(4)开展对各类人员临床营养相关健康教育工作及开设健康体检营养咨询工作记录。

5.临床营养工作质量与安全管理文件及工作记录

(1)营养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组织文件

(2)营养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核心指标及工作检查记录

(二)现场查看

1.临床营养科科室工作用房、设备及相关设施

(1)办公行政用房面积;

(2)治疗膳食配制间设置情况及面积;

(3)肠内营养配制室设置情况及面积、设备情况、现开展的肠内营养制剂种类;

(4)营养门诊设置情况及门诊应诊人员排班表、与临床科室合作开展营养专科门诊情况;以及开展社区营养门诊情况;

(5)营养代谢实验室设置情况;

(6)肠外营养配置室设置情况。

2.病员膳食、治疗膳食配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