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检测寒假人教课标版高二年级语文作业九.docx
《教学检测寒假人教课标版高二年级语文作业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检测寒假人教课标版高二年级语文作业九.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学检测寒假人教课标版高二年级语文作业九
教学检测:
2014年寒假人教课标版高二年级语文作业(九)
高考研究
2014-02-121622
2014年寒假人教课标版高二年级语文作业(九)
语文
第Ⅰ卷(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模(mú)板 赡(shàn)养 风驰电掣(chè) 放荡不羁(jī)
B.纤(qiān)细 盘桓(huán) 匪(fěi)夷所思 朝(zhāo)生暮死
C.梦魇(yǎn) 蕴藉(jiè) 奴颜婢膝(bēi) 削(xiāo)壁千仞
D.哽咽(yè) 平仄(sè) 咬文嚼(jiáo)字 戎马倥偬(kǒngzǒng)
2.下列各组词语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震憾 懒洋洋 金榜题名 东风无力百花惨
B.帷幕 绿荫场 灯火阑姗 回眸一笑百媚生
C.闲暇 梳妆台 一诺千斤 笑语盈盈暗香去
D.俄顷 黄粱梦 摇摇欲坠 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跟政府作对就是恶”、“谁影响发展一阵子,我影响他一辈子”……某些领导诸如此类“雷人之语”,着实令人叹为观止。
B.近日,部分新西兰奶粉“涉毒”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而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事件背后可能另有隐情。
C.今天幼儿园开家长会,幼儿、家长济济一堂,一个孩子后面跟的往往不是一个家长,有的不仅爸妈来了,连爷爷奶奶也来了。
D.《舌尖上的中国》以富有草根气息的语调,把中国饮食文化讲述得栩栩如生,这既让国人兴奋不已,也向世界发出了一张“中国名片”。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文学正处在一个网络化、商品化时期,也是全民写作的时期。
①但是,文学一旦失去了应有的水准和品格,失去了应有的境界和探索精神,失去了文学语言应有的思想性和想像力,其结果必然是庸俗化的泛滥
②人人都可以在网上发表自己对生活的见解和认识
③没有道德水准的社会生活是可怕的。
没有精神语言指向的文学也是可怕的
④多元化是好事,全民写作本也是好事
⑤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在一定意义上强化了文学的多元形态
A.②④③①⑤ B.⑤②④①③ C.②⑤④①③ D.⑤④①②③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表意明确的一项是
A.一个企业的用水量和排水量都是可以查出来的,一旦发现企业用水量远超排水量,就要引起环保部门高度重视。
B.实验显示,燃放鞭炮产生的PM2.5平均浓度约为正常空气浓度的5倍左右,最高可以达到66倍,约等于堵车时汽车尾气的排放浓度。
C.许多胃肠专家认为,空腹时嚼口香糖,会使人感到恶心、头晕、胃疼甚至胃溃疡。
D.面对资源渐趋枯竭、环境污染严重的严峻局面,要实现持续发展的目标,我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
在西方文论里恐怕还难以找到一个与它相当的概念和术语。
人或以为“意境”一词创自王国维,其实不然。
早在王国维提倡意境说之前,已经有人使用意境一词,并对诗歌的意境作过论述。
研究意境固然不能抛开王国维的意境说,但也不可为它所困。
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
但是,所谓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交融,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
情景交融,这四个字本没有什么不好,也许因为用滥了,反给人以肤浅的感觉。
我所说的“主观情意”,不只是“情”,而是包括了思想、感情、志趣、个性等许多因素。
所以我有时索性用“情志”这个提法。
我所谓“物境”也不等于“景”,“景”只是“物境”的一种,这是常识,无需赘言。
至于意境相加则是一种很肤浅的说法,任何一部辞典,也不会把“交融”解释为“相加”。
意与境交融之后所生成的这个“意境”是一个新的生命,不明白这一点,就很难讨论关于意境的其他问题了。
这里还有一个境和象的关系问题。
首先应当承认境生于象,没有象就没有境。
刘禹锡虽然说“境生于象外”,但也不否认这一点。
细读其《董氏武陵集纪》全文,其中有一段话称赞董铤的诗:
“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锻炼元本,雕砻群形,纠纷舛错,逐意奔走。
”可见刘禹锡也十分重视象的摄取与加工。
可是,境生于象只说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境超乎象。
由象生成的境,并不是一个个象的和,而是一种新的质。
意境超出于具体的象之上,也就超越了具体的时间与空间,而有了更大的自由,更多的想象余地。
由象到境,犹如从地面飞升到天空。
人站在地上,被周围的东西包围着、壅塞着,所看到的是一些具体的景物。
一旦翱翔于广袤的天空,就能看到超越于具体景物的一片气象。
善于读诗和鉴赏诗的人都有类似的体验,读诗进入意境的时候,自己的心好像长上了翅膀,自由地飞翔于一个超越时空的无涯无涘的世界之中。
所谓境超乎象,并不意味着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
的确,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多指那些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松、菊、香草、美人,庶几近之。
但中国一向对意象的理解却不限于此,那种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意象也不很普遍。
只要是熟悉中国诗歌的人都知道,意境的形成不一定要靠比喻、象征和暗示。
诸如: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以上这些最见意境的诗句都不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把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硬搬过来套在中国传统诗歌的意境上,总显得不那么合身。
总之,境与象的关系全面而确切的表述应该是:
境生于象而超乎象。
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
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
云是由水珠聚集而成的,但水珠一旦凝聚为云,则有了云的千姿百态。
那飘忽的、变幻的、色彩斑斓、千姿百态的云,它的魅力恰如诗的意境。
这恐怕是每一个善于读诗,可以与之谈诗的人都会有的体验。
(选自袁行霈《境与象》,有删节)
6.关于“意境”的理解,下面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
王国维虽然并非最早提出意境说的人,但研究意境却不能抛开王国维的意境说。
B.诗歌的意境不是诗人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简单组合,而是两者交融后所形成的、能让读者陶醉其中的新的想象世界。
C.意境并非简单的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而是指包括思想、感情、志趣、个性等因素在内的交相融合。
D.意与境交融之后所生成的“意境”拥有了新的生命,在西方文论里或许还难以找到一个与它相当的概念和术语。
7.下面的表述中,简明正确地阐释了境与象的关系的一项是
A.谈论境和象的关系,必须承认“境生于象”;而刘禹锡所说的“境生于象外”,是否认了“没有象就没有境”这个关系。
B.境不仅生于象,而且超乎象;境自象中生成,却非一个个象的总和,它超乎具体的象之上,拥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间和自由。
C.由象到境,犹如从地面飞升到天空。
没有大地就没有飞升的起点,但不飞离地面也不能进入意境。
D.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同时意境的形成离不开具有比喻、象征和暗示作用的艺术形象。
8.下列说法,与文章内容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A.大凡善于读诗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
诗歌的意境恰如广袤无垠的世界,进入其间,读者的心就如长了翅膀自由翱翔。
B.认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最见意境的诗句都不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可见意境的形成无需借助特殊的艺术手法。
C.生硬地搬用英美意象派的“意象”理论来解释和欣赏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显然并不完全符合中国古典诗歌的实际。
D.文中用“水珠凝聚为云,形成云的千姿百态”这一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意象”与“意境”之间的关系。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陈希亮,字公弼,其先京兆人。
初为大理评事、知长沙县。
郴州竹场有伪为券给输户送官者,事觉,输户当死,希亮察其非辜,出之,已而果得其造伪者。
母终,服除,为开封府司录司事。
福胜塔火,官欲更造,度用钱三万,希亮言:
“陕西用兵,愿以此馈军。
”诏罢之。
青州民赵禹上书,言赵元昊必反,宰相以禹狂言,徙建州,元昊果反。
禹讼所部,不受,亡至京自理,宰相怒,下开封狱。
希亮言禹可赏不可罪,争不已。
上释禹,赏为徐州推官,且欲以希亮为御史。
会外戚沈元吉以奸盗杀人,希亮一问得实,自惊仆死,沈氏诉之,诏御史劾希亮及诸掾吏。
希亮曰:
“杀此贼者独我耳。
”遂引罪坐废。
期年,盗起京西,杀守令,富弼荐希亮可用,起知房州。
州素无兵备,民凛凛欲亡去,希亮以牢城卒杂山河户,得数百人。
日夜部勒,声振山南,民恃以安。
时剧贼党军子方张,转运使使供奉官崔德赟捕之。
德赟既失党军子,遂围竹山民贼所尝舍者曰向氏,杀父子三人,枭首南阳市。
曰:
“此党军子也。
”希亮察其冤,下德赟狱,未服。
党军子获于商州,诏赐向氏帛,复其家,流德赟通州。
或言华阴人张元走夏州,为元昊谋臣。
诏徙其族百余口于房,几察出入,饥寒且死。
希亮曰:
“元事虚实不可知,使诚有之,为国者终不顾家,徒坚其为贼耳。
此又皆其疏属,无罪。
”乃密以闻,诏释之。
老幼哭希亮庭下曰:
“今当还故乡,然奈何去父母乎?
”遂画希亮像祠焉。
皇祐元年,移滑州。
奏事殿上,仁宗劳之曰:
“知卿疾恶,无惩沈氏子事。
”未行,诏提举河北便籴。
都转运使魏瓘劾希亮擅增损物价。
已而瓘除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希亮乞廷辨。
既对,仁宗直希亮,夺瓘职知越州,且欲用希亮。
希亮言:
“臣与转运使不和,不得为无罪。
”力请还滑。
会河溢鱼池埽,且决,希亮悉召河上使者,发禁兵捍之。
庐于所当决,吏民涕泣更谏,希亮坚卧不动,水亦去,人比之王尊①。
是岁,盗起宛句,昼劫张郭镇,执濮州通判井渊。
仁宗以为忧,问执政可用者。
未及对,仁宗曰:
“朕得之矣。
”乃以希亮为曹州。
不逾月,悉擒其党。
希亮为人清劲寡欲,不假人以色,自王公贵人,皆严惮之。
见义勇发,不计祸福。
所至,奸民猾吏易心改行,不改者必诛。
然出于仁恕,故严而不残。
少与蜀人宋辅游,辅卒于京,母老,子端平幼,希亮养其母终身,以女妻端平,使同诸子学,卒登进士第。
(节选自《宋史》卷二百九十八·列传第五十七,有删节)
【注】①王尊,西汉末年著名大臣。
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事觉,输户当死 觉:
被发觉
B.遂引罪坐废 引:
承认
C.遂围竹山民贼所尝舍者曰向氏 舍:
居住
D.不假人以色 假:
凭借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宰相以禹狂言 ②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
B.①乃密以闻,诏释之 ②乃取蒙冲斗舰十艘
C.①庐于所当决 ②赵尝五战于秦
D.①朕得之矣 ②牛何之
11.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体现陈希亮“见义勇发,不计祸福”的一组是
①希亮察其非辜,出之②希亮言禹可赏不可罪,争不已③杀此贼者独我耳
④此又皆其疏属,无罪 ⑤不逾月,悉擒其党 ⑥希亮养其母终身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1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福胜塔着火,官府本想重新建造,需用钱三万,陈希亮却建议把这笔钱用来馈赠陕西军队,最终得到批准。
B.皇上听取陈希亮的意见,释放了赵禹,并想加封陈希亮为御史;而陈希亮却因为误判沈元吉一案导致被起诉,最终罢官免职。
C.有人告发张元投靠了叛臣赵元昊。
张元的族人因此受到牵连,后来由于陈希亮的秘密陈情,族人得以释放,为此视陈希亮为父母亲人。
D.都转运使魏瓘弹劾陈希亮,引发廷前对辩,皇上因此改变了对魏瓘的看法,免去其职位,升迁了陈希亮。
第Ⅱ卷(共114分)
四、(26分)
13.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希亮察其冤,下德赟狱,未服。
(3分)
(2)所至,奸民猾吏易心改行,不改者必诛。
(3分)
1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4个小题)(8分)
(1)看万山红遍, ; ,百舸争流。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 ,月涌大江流。
,官应老病休。
(杜甫《旅夜书怀》)
(3) ,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 。
(李贺《雁门太守行》)
(4)歌台暖响, ;舞殿冷袖, 。
(杜牧《阿房宫赋》)
(5) ,翠峰如聚。
征帆去棹残阳里, 。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8分)
余干①旅舍
刘长卿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
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
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注】①余干:
地名,今属江西省。
(1)诗歌前两联描绘了怎样的意境特点?
请作简要分析。
(4分)
(2)请简要分析结尾“何处捣寒衣”一句的表达作用及效果。
(4分)
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4分)
南歌子
黄庭坚
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
玉人邀我少留行。
无奈一帆烟雨画船轻。
柳叶随歌皱,梨花与泪倾。
别时不似见时情。
今夜月明江上酒初醒。
这首词采用了多种手法表达离别之情,请以其中一种为例进行赏析。
五、(10分)
17.照应给出的诗句,在下面的横线上补写两个句子,使诗歌语意完整。
(4分)
你走了,没有留下地址,只留下一串笑容在夕阳里;
你走了,没有和谁说起, ;
你走了,没有说去哪里,只留下一串影子在小河里。
你走了, ,双眼动荡在露珠里,影子摇晃在河水里。
哪里都有夕阳,哪里都有露水,哪里都有小河。
你走了,留下整个的你!
18.根据下面材料的语境分别补写两段文字。
要求语言生动形象,并恰当引用一句诗句,每段文字不超过35字。
(6分)
同样表达一个意思,的情感色彩不同,语言也就不同,表达效果也就完全不一样。
比如同样写下雨,心情好的时候会这样写:
。
心情郁闷的时候会这样写:
。
六、(18分)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回答19~22题。
寂寞的小石湾
夏坚勇
江阴的小石湾依偎在要塞古炮台下。
正值落日黄昏,一切都寂寞在夕阳的余辉里。
衰草寒烟中,坟堆倒有不少,但细细找过去,始终没有发现一块属于“典史阎公”的小石碑。
据说当年抗清英雄阎应元被杀之后,一位乡民把他从死人堆中背来,偷偷葬在这里,兵荒马乱,又加月黑风高,自然没有留下标记。
阎应元只是一个小小的典史。
江阴举事之初,阎应元已经离任,他是在战事开始一段时间以后,应义民之邀入城的。
孤城困守,6万义民面对24万清兵,一场本来是一边倒的战争,却悲壮惨烈地进行了81天,并且让对方付出了连折3王18将、死75000人的代价,这在中外战争史上可以算得上一个奇迹。
三十六计中能用上的计谋,差不多都用上了,诈降、偷营、火攻、钉炮眼、草人借箭、装神弄鬼、小股出击、登陴楚歌,……无不闪烁着创造性的光芒。
城破之日,义民无一降者,百姓幸存者仅老幼53口。
阎应元被俘后挺立不跪,被活生生地用枪刺穿胫骨,才“血涌沸而仆”。
如此惊人心魄的壮举,在黯淡而柔靡的晚明夕照图中,无疑是最富于力度和光彩的一笔。
阎应元和江阴义民用喷涌的热血和强悍的生命作为牺牲,去祭奠那生生不息、怆然傲岸的民族精神。
然而,洋洋大观的《明史》和《清史稿》对此竟不著一字。
只有一个名气不大的文人邵长蘅,洋洋洒洒写下一篇《阎典史记》。
同为与城为殉的南明英烈,史可法死后封忠烈公①,名垂青史,扬州广储门外的梅花岭更是成了历代仁人志士朝觐的圣坛,而阎应元的光芒却要黯淡得多。
这种死后哀荣的差距,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
其实也无需深思,归根结蒂,恐怕还是两人生前的地位使然。
史可法是南明弘光朝的兵部尚书,大人物以气节自许,相当难能可贵。
阎应元是个粗人,他担任那个典史只能称为“吏”。
阎应元站在江阴城头上回答清朝降将刘良佐劝降时说了句大白话:
“自古有降将军,无降典史。
”但这句话却石破天惊地撩开了历史的面纱:
太平盛世,天下是达官贵人的天下,可到了国将不国的时候,那些旧王朝的既得利益者,屁股转得比谁都快,而小人物则合当提着脑袋去冲杀。
有人说阎应元是下里巴人,虽然打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仗,却没有自己的纲领之类,那么他站在城头上讲的这句大白话算不算纲领呢?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足以胜过一打纲领!
但是阎应元毕竟“略输文采”,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本身固有的光芒,因为史书都是文人写的,他们更欣赏那些富于文化气质的志士贞臣。
儒将张煌言被清军俘获,临刑前举目吴山,长叹道:
“好山色!
”然后整一整衣袂,飘然前行,被后世的文人学子们传为佳话。
同是慷慨就义,阎应元大呼:
“速杀我!
”在那些握着史笔的文人眼里,所见到的只是一片鲜血淋漓的悲壮,而从文化气韵上讲,就浅显得多了。
小石湾静默无声。
三两游人走过,或意态悠闲,或行色匆匆,一群不知名的水鸟凄惶逸去,那呼叫使得天地间平添几分苍凉的余韵。
几年前,小石湾的江滩上出土了几尊清代道光年间的大炮,人们摩挲古炮上斑驳的铭文,望大江,思荣辱,但他们不会想到,就在自己脚下的某个地方,英雄阎应元正孤独地安息着。
我唯有无言,说不清心里是一种什么滋味。
却又想起一桩不相干的事:
不久前,有一位学者考证出,盛宣怀②的墓可能在江阴马镇,一时上下都很振奋。
因为谁都知道盛宣怀是武进人氏,与江阴原不沾边,若果真那把老骨头最后埋在江阴,就差不多算得上是半个江阴人了。
盛宣怀何等人物!
他是李鸿章的经济总管,是旧中国的三井、三菱式人物,在今天这个经理厂长脚碰脚的年头,一个地区若能和这样的经济巨擘(即使是一堆腐骨)攀上点缘分,“名人效应”自然是不用说的。
于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论证会接着研讨会,忙得不亦乐乎。
当然,接着还要修墓。
我真想大喊一声:
阎应元的墓在江阴小石湾,这已经用不着你们论证研讨了。
但终究没有喊,隐隐约约总觉得气不壮:
阎应元的墓修好了,能搭台唱戏三资合资投资吗?
呜乎!
阎应元这次不光吃亏在“文化”上,还略输美元和港币……
江风大了,回去吧。
(有删节)
【注】①史可法,抗清被俘,不屈而死,南明朝廷谥之忠靖,清高宗追谥忠正,世称忠烈公。
死后遍寻遗体不得,乃葬其衣冠于梅花岭下。
②盛宣怀:
清末政治家、企业家和福利事业家。
19.认为阎应元是抗清英雄,从文中哪些地方能看出来?
请简要概述。
(4分)
20.请结合文本,分析画线句子的多重含义。
(4分)
21.文末“却又想起一桩不相干的事”,既然“不相干”为什么还要写?
请分析的用意。
(4分)
22.简要分析题目的妙处。
(6分)
七、(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60分)
《读者》的主编曾经谈过怎样才是一个合格的编辑,他列了十条。
第一条是看到公家的水龙头开着却不去关的人,不可以做一个好编辑;一个经常讽刺善良人的人,不可以做一个好编辑;一个讲话的时候总是说我、我、我的人,也不可以做一个好编辑……其实仔细想想,这些看法不只是适应于编辑。
请根据你的感悟或联想,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题目自拟。
②立意自定。
③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议论等,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④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15分)
1.A(B.纤细xian C.奴颜婢膝bì 削壁千仞xuēD.平仄zè)
2.C(A.憾—撼 惨—残 B.荫—茵 姗—珊 C.斤—金 D.无)
3.B(A.褒贬有误。
叹为观止:
指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
C.对象有误。
济济一堂:
形容很多有才能的人聚集在一起。
D.用错对象。
栩栩如生:
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
4.C
5.D(A.“就要引起环保部门高度重视”偷换主语。
B.“约为……5倍左右”语意重复。
C.“感到……胃溃疡”动宾搭配不当。
)
二、(9分)
6.C(根据第二段内容可知,“思想、感情、志趣、个性”等因素只属于主观情意范畴,此处还应添加“物境”。
)
7.B(A.根据第三段“刘禹锡虽然说‘境生于象外’,但也不否认这一点”,刘禹锡并没有否认“没有象就没有境”;C.采用比喻的方式进行阐述,不符合题干要求;D.根据第五段内容可知,“意境的形成不一定要靠比喻、象征和暗示。
”)
8.B(结论错误。
)
三、(12分)
9.D(假:
授予,给予)
10.B(于是,就,连词。
A.认为,动词;把,介词。
C.在,介词;和,介词。
D.音节助词,不译;到,动词。
)
11.C(①体现陈希亮断案清明;⑤体现陈希亮擒贼有方。
)
12.C(A.原文为“诏罢之”,意即下诏停止重建福胜塔,而非批准“馈军”;B.陈希亮并非误判沈元吉一案;D.皇上没有“升迁陈希亮”)
四、(26分)
13.(6分。
每句1分,着重关注重点实虚词及文言句式,语意翻译流畅。
)
(1)(3分)陈希亮察明了向氏的冤情,将崔德赟打入监狱,崔德赟不服。
(2)(3分)他到的地方,狡猾的人和奸诈的官吏都会改变思想和行为,不改的人一定会受到惩罚。
14.(8分)
(1)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2)星垂平野阔 名岂文章著
(3)黑云压城城欲摧 塞上燕脂凝夜紫
(4)春光融融 风雨凄凄
(5)千里澄江似练 背西风酒旗斜矗
15.(8分)
(1)(4分)草木摇落,暮天高远,秋枫清冷,霜叶稀疏,孤城临水,只鸟独飞,这些意象共同营造了寒秋傍晚凄清孤寂的意境特点。
(2)(4分)乡思正浓的时刻,又传来谁家少妇为远方亲人赶制寒衣的捣衣声,这越发加重了诗人心头的思乡之情;拓宽了想象空间,产生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
16.(4分)点出手法并具体解释2分,分析表达效果2分。
示例:
(1)首两句写窗前槐树绿叶繁茂,室外榴花竞放,红艳似火,耀人双眼,这与室内暗淡的气氛形成强烈对比(以乐景写哀情),曲折地反映话别者的感伤心情。
(2)“柳叶”两句,运用比喻,以柳叶喻双眉,梨花喻脸庞,写临行饯别时伊人蹙眉而歌,泪如雨倾,表达两人情意缠绵、难舍难分之情。
(3)末句写分别后酒醒时分看到月色皎洁、江水悠悠的情景,借助想象拓展了本词的意境,表达了离别的感伤之情。
(分析其他例句及表现手法,可酌情给分)
五、(10分)
17.(4分)只留下一双眼睛在露珠里 笑容融化在夕阳里
18.(6分。
每处3分,诗句引用正确1分,语言流畅、表意明晰2分。
)
示例:
心情好的时候会这么写:
雨滴滴答答,那美妙的声音恰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悦耳。
心情郁闷的时候会这么写:
“雨脚如麻未断绝”,连绵的雨打在地上,也打在心上,湿重,阴郁。
六、(18分)
19.(4分)虽身份卑微而能临危受命,率众抗清,有担当;孤城困守,以6万义民对24万清兵,有勇气;坚守81天,计谋多变,重击敌人,有智慧;慷慨就义,宁死不屈,有气节。
(答出一点得1分,两点得3分,三点得4分)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