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60吉林省梅河口市五中届高三月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788655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3.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60吉林省梅河口市五中届高三月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考60吉林省梅河口市五中届高三月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考60吉林省梅河口市五中届高三月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考60吉林省梅河口市五中届高三月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考60吉林省梅河口市五中届高三月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60吉林省梅河口市五中届高三月考.docx

《高考60吉林省梅河口市五中届高三月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60吉林省梅河口市五中届高三月考.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60吉林省梅河口市五中届高三月考.docx

高考60吉林省梅河口市五中届高三月考

2018年高考(60)吉林省梅河口市五中2018届高三9月月考

吉林省梅河口市五中2018届高三9月月考

语文试题

第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世界文明对话史上,公元2世纪到7世纪期间最重要的历史事件当属佛教的东传及其与中华文明的对话。

这一文明对话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后果,它不仅使佛教融入中华文明,与儒家、道教一起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结构性力量,而且也使得佛教获得持续的发展活力,从一个地方性宗教上升为世界性宗教,直到今天仍然发挥其重要的精神作用。

两汉时期,是佛教东传的发生期。

佛教进入中国大地是一个因地域关系自然而然地发生的过程,其教因西域使臣商贾以及热诚传教之人,渐布中夏,流行于民间(汤用彤)。

它不是像后来基督教教团派出大量传教士有组织地传教活动。

这一点决定佛教进入中国是和平的、非强制性的。

佛教最初传入中国是与当时道家的黄老之术和方士之术互相影响、相得益彰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佛教东传的扎根期,隋唐时期是佛教东传的开花结果期,这两个时期是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对话的最重要时期。

唐以后,随着三教合流,随着中国化佛教禅宗的盛行,融入中华文明的佛教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佛教已经不是在异族异质文明意义上与中华文明展开对话了。

魏晋时期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主要体现在佛学与玄学的对话上,两种文明对话呈现出佛学的玄学化和玄学的佛学化。

南北朝时期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对话的一个突出特征是皇帝亲自参与对话,如宋文帝曾与僧人论究佛理,宋武帝亲自到寺庙听讲,梁武帝甚至亲制发愿文,皈依佛教,大兴寺庙。

魏晋时期,中外学者合译佛经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东晋是佛典合译的高峰期。

不仅小乘佛教的基本经典《阿含经》系列被创译,而且大乘佛教的重要经论、密教经典、律典等都被译出。

当时在佛经的翻译解释中大量采用格义的方法,即用中国原有经典中的精义与典故来比配佛经中的道理,以便中国信徒的理解与接受。

显然这是一种聪明的文明对话与融合方式。

佛教文明在中土的生根开花结果,还在于佛教本身具有一种对话精神,佛教内部往往通过对话来加深对佛法佛学的理性认识。

中土的高僧大德完全继承了印度佛学的对话精神。

慧远曾就大乘要义与罗什通信,往复问答。

慧远的弟子慧观,也从罗什请问佛学,研核异同,详辩新旧。

受到罗什的高度赞扬,与僧肇一起被称为第一。

佛教东传与中华民族文明对话并不纯粹是西学东渐的单向对话,同时还有大量中土的高僧大德长途跋涉到天竺等西方取经而形成的逆向对话。

中土沙门西行求法从曹魏的朱士行开始可谓代不乏人,其中东晋的法显和唐朝的玄奘是最为突出的两位。

当代印度史学家阿里教授在给季羡林先生的信中写道:

如果没有法显、玄奘和马欢的著作,重建印度史是完全不可能的。

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对话的一个深远的历史影响是通过中国,佛教流传远播于四邻诸国。

早在隋朝,佛教就通过中国而影响到高丽、百济、新罗及日本。

没有在中国的存在与发展,佛教难以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宗教。

就此意义而言,中国佛教具有建构世界宗教文明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的历史价值。

(选自张三夕《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有删改)

1.

下列关于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历经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唐以后,伴随着中国化佛教禅宗的盛行,佛教不再被看作是在异族异质文明意义上与中华文明展开对话了。

B.

公元2世纪到7世纪期间出现的佛教的东传及其与中华文明的对话,是世界文明对话史上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使佛教从一个地方性宗教上升为世界性宗教,就是到今天还发挥着重要的精神作用。

C.

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可以说是双向对话,不仅有西学东渐的单向对话,同时也有大量像法显和玄奘等中土的高僧大德到西方取经而形成的逆向对话。

D.

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不仅使佛教融入中华文明,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结构性力量之一,而且也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使佛教通过中国流传于四邻诸国。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在魏晋和南北朝时期的表现特征不同,魏晋时期主要是佛学的玄学化和玄学的佛学化,南北朝时期一个突出特征是皇帝亲自参与对话。

B.

在魏晋时期,中外学者合译佛经就取得了突出成绩,小乘佛教的基本经典《阿含经》系列和大乘佛教的重要经论、密教经典、律典等都被译出。

C.

佛教进入中国是和平的、非强制性的,最初是与道家的黄老之术和方士之术互相影响、相得益彰的,因此,佛教进入中国是一个因地域关系自然而然地发生的过程。

D.

中土的高僧大德慧远曾就大乘要义与罗什通信,往复问答。

慧远的弟子慧观,也从罗什请问佛学,研核异同,详辩新旧,这是对印度佛学的对话精神的继承。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翻译佛经的过程中,为了便于中国信徒的理解与接受,就用中国原有经典中的精义与典故来比配佛经中的道理,这种方式加速了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与融合。

B.

佛教文明在中土的生根开花结果,除了通过和平、聪明的方式融入之外,还因佛教自身具有对话精神,即其内部往往通过对话来加深对佛法佛学的理性认识。

C.

魏晋南北朝时期和隋唐时期分别是佛教东传的扎根期和开花结果期,是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对话的最重要时期,唐以后佛教成为了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

D.

佛教能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宗教,是离不开其在中国大地上的存在和发展的。

在此意义上,中国佛教在建构世界宗教文明上的历史价值必不可少。

二、现代文阅读

(二)(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刘节:

史家风骨士子魂

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中山大学历史系,以名流云集著称,陈寅恪地位最尊,自不待言。

陈又与岑仲勉并称二老,加上刘节、梁方仲,则号称四大教授。

刘节一度担任历史系主任,中山大学历史系在当时堪称岭南史学界的一大重镇。

1926年,刘节考入清华国学研究院,师从王国维、梁启超和陈寅恪,专攻中国哲学史。

清华国学研究院同学王力对刘节的印象和评价:

君待人无贵贱,一接以礼。

视友事若己事,蔼然似长者。

在整个中国学术界,刘节与陈寅恪的师生情谊广为人知。

据中山大学历史系老师回忆,逢年过节,刘节去拜望陈寅恪时,必对老师行下跪叩头大礼,一丝不苟,旁若无人。

刘节还曾对学生说:

你们想学到知识,就应当建立师生的信仰。

但这句话在当时被当作罪证受到学生猛烈批判。

1952年到1969年,在送恩师陈寅恪最后一程的陈门弟子中,长期陪伴老师左右的,唯独刘节一人。

他是在任何压力下都绝不批陈的学生,义无反顾地与恩师同甘共苦,其自身所受苦难之深重已达无以复加之地,却还经常主动把老师要受的苦难都揽到自己头上。

1967年底,红卫兵要抬陈寅恪教授去大礼堂批斗,陈夫人出面阻止,被造反派狠狠推倒在地。

刘节挺身而出,代替老师去挨斗。

批斗会上,小将们对刘节轮番辱骂、殴打,之后又问他有何感想,刘节昂起头回答:

我能代替老师挨批斗,感到很光荣!

抗日烽火绵延,家国罹难,导致学人不能安于讲席,经受乱离流浪之苦,刘节可谓体验得真切。

从《刘节日记》中可以看出,尽管背井离乡,生活条件恶劣,要靠中英庚款的研究经费资助才得以勉强度日,他却安贫乐道,始终保持着一种乐观的心态,以治学和研究为乐。

在治学上他主张求真、自信。

他说,考据学是求真之学,历史学家要有很强的自信力,一个历史学家要坚定不移,不要为一时的风浪而动摇不定。

在文革期间,刘节先后遭受60多场批判,受到戴高帽、剃光头、被抄家、遭殴打、罚劳改等等非人待遇,在人生最艰难的时期,刘节仍写下这样掷地有声的话:

人格同学问是一致的,决没有学问好而人格有亏的伟人。

表示假定有一种势力要打破我的信仰,使我不能安静为学,我当然要抵抗……设若有一种势力要阻碍我的志向,使我不能如愿以偿,我当然要拿出毅力来。

面对这类政治运动,现存的《刘节日记》没有留下这一时期的直接记录,但读书的人自能感受到他是以平常心、宽恕心处之的。

这有一个旁证,据其学生姜伯勤后来回忆,作为白专学生的典型,他也参与批判了刘节唯心主义史学,但1959年本科毕业时,刘节却向学校的党委领导表示:

你们要把姜某留下来,这个人能成器。

这既可见刘节的眼光,也可见其胸襟。

刘节对子女的教育一贯民主、宽容,据刘节的儿子刘显曾回忆,我感觉他对我们兄弟俩是慈爱而不溺爱,严格而不严厉。

在他看来,虽然父亲可以说孔子的门徒,但回想起来,父亲对儿子、妻子都是很平等、民主的。

他从来不说重话,可以说对儿子亦子亦友、对我母亲亦妻亦友。

刘显曾毕业于中山大学生物系,之所以选择这个专业也同样是因为父亲鼓励他发展自己的兴趣。

在刘显曾20岁生日时,父亲对其说感情要专一。

当时刘显曾正在上高中,当天他亲自来学校要儿子回家过生日,在他看来这是我的成年礼了,所以要告诉我这个重要原则。

【相关链接】

刘节,近代中国著名历史学家,著述颇丰。

在研究先秦古史、先秦诸子思想、史学史方面有卓著成就,为了不被古代多种传说迷惑,他通过对古代文字的钻研去发现古史的真实材料。

他多年开设史料学和史学史课程,著有《中国史学史稿》,这本书对历代修史制度、史籍之宏富多样和著名史家的成就均有翔实的论述,见解独到,尤其重视历史哲学的发展,是中国史学史学科重要代表作之一,著名史学家白寿彝称誉本书为必传之作。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中山大学历史系,有大师陈寅恪、与陈并称二老的岑仲勉,再加上刘节、梁方仲两位教授,名流云集,堪称史学界的一大重镇。

[来源:

学科网]

B、文章着重叙述了刘、陈的师生情谊。

刘节对陈寅恪行下跪叩头大礼,任何压力下不批陈,与恩师同甘共苦,代替老师挨批斗,这份诚挚的士子情怀令人钦佩。

C、文章在刻画刘节这个人物形象时,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正面描写主要刻画了刘节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挺身而出的细节描写生动传神。

D、文革让刘节经历了非人的生活,而他却没有在日记中留下关于这一时期的记录,可见他处事的平常心、宽恕心;姜伯勤事件也能从侧面表现这一点。

5、本文是如何体现传记文学的真实性特点的?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分)

6、刘节先生身上体现着怎样的风骨?

(5分)

三、现代文阅读(三)(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医心

明晓东

街上喧闹声传来时,王仁甫正在医心堂和白忠孝对坐品茗。

听着外面日本兵叽里咕噜的叫喊声和皮靴重重敲击青石板街道的声音,白忠孝的手一阵颤抖,绿莹莹的茶汤淋湿了面前摊开的医书。

白忠孝长叹一声,这蛮夷又在抢掠了,这日子啥时才是个头呢?

王仁甫侧了身子仔细听了听,依旧低头无语。

二更天时,急促的拍门声响起,王仁甫轻轻拉开门,闪进两个人影,其中一个受伤者被另一个人拖了进来。

王仁甫扶伤者躺下,端起油灯仔细查看,白忠孝拉过王仁甫,悄悄地伏在耳边说,师兄,怕是青龙山游击队的吧,日本人追究起来,咱俩可就没命了。

王仁甫看了师弟一眼说:

伤者必救,这是师父的规矩,你不记得了?

白忠孝就嗫嚅着退到一边,心惊胆战地听听窗外的动静,不再说话了。

王仁甫先是取下墙上的皮囊,捻起一枚银针,在麻油灯上燎过,然后扎进伤者的穴位。

片刻,汩汩流血的伤口便止住了血。

王仁甫伸出一只手一点一点地捏着,把碎裂的骨头复位,再敷上草药,揩掉头上的细汗,牵出后院的骡子,套上车扶伤者躺了上去,目送两人在黑暗中离去。

翌日,门外飘起了膏药旗,日本兵长驱直入,把医心堂翻了个底朝天,然后抓走了一旁瑟瑟发抖的白忠孝。

不几日,人们经常看到白忠孝点头哈腰地围着日本鬼子大队长宫本一郎来去,才知道白忠孝医好了宫本的头痛病,成了日本人的军医。

白忠孝带着宫本走进医心堂的时候,王仁甫正捻着他的宝贝银针,一枚一枚地仔细看着。

宫本一郎进门就喝退了身边的随从,双手抱拳说:

久闻王先生神针大名,今日总算有幸目睹了。

王仁甫随意一笑,点点头,算是打招呼了。

宫本也不客气,单刀直入地说:

听贵师弟白先生说,令师曾传针灸秘术于你,可否让在下看看?

王仁甫正色道:

中华医术博大精深,乃我民族之瑰宝,岂容异族觊觎?

先生死了这条心吧!

然后拱了拱手,算是送客。

宫本一郎沉下脸来说:

仁甫君再好好想想吧。

说完,带着手下走了。

过几日,白忠孝独自一人来了,劝王仁甫投靠日本人。

白忠孝告诉王仁甫,宫本怀疑青龙山游击队长刘一飞当日受伤是他救的,就这一条足以杀了王仁甫全家。

白忠孝还说,宫本有头痛病,一高兴或是一发怒就头痛得满地打滚,要不是念在王仁甫的神针可以救他,早就抓了王仁甫进日本人的大牢了。

王仁甫笑了笑说,咱俩师出同门,你就可以治他,而且可以凭着手艺尽享日本人的荣华呀!

白忠孝拉着王仁甫的手说:

师兄,你明知我的针灸术不如你,我只能治得了宫本一时呀!

王仁甫拍拍白忠孝的手说:

好吧,你坐下,我把师父的针灸术教给你,你就可以治好宫本一郎的病了。

白忠孝坐在椅子上,王仁甫捻起一排银针,悉数刺入白忠孝头顶,片刻后取下,对白忠孝说,这神针之妙就在于针的深浅不一,深一毫则当场毙命,浅一毫则治不了根本,师弟切记啊!

七日后,宫本头痛病再犯,白忠孝依着师兄传授之术,将银针一一刺入宫本的胖脑袋,片刻间宫本只觉得神清气爽,而扎完针后白忠孝却颓然倒地,再无气息。

宫本挥挥手,让手下将白忠孝拖到荒野弃尸。

自此,宫本的头痛病也不再犯了。

再说白忠孝被扔在荒野,被青龙山游击队发现竟是当日救过队长的先生的师弟,就抬上了山准备找个地方掩埋,岂料一锨土下去,白忠孝却长出了一口气,醒了过来。

活过来的白忠孝不敢说自己帮过日本人,就留在了游击队给伤员治病。

几个月后,宫本一郎指挥手下围攻青龙山,游击队已经弹尽粮绝,眼看着青龙山就要被攻下。

宫本手舞军刀大笑,正指挥着日本兵最后冲锋的时候,突然觉得头皮一麻,头痛病又犯了。

宫本丢了军刀,捂着脑袋直挺挺地倒下去,一蹬腿死了。

游击队乘机反攻,全歼了日本鬼子。

游击队员不解,为什么没人击中宫本,宫本却自己死了,只有白忠孝不语,他心里比谁都清楚。

医心堂再次开张的时候,日本人已经投降。

王仁甫端坐在草药味弥漫的大堂里,白忠孝也进来了。

白忠孝进门就跪在王仁甫面前说:

师兄,我没能遵从师父教诲,帮了日本人,害了别人也差点害了自己呀!

要不是师兄扎我几针,恐怕我已是罪人了呢。

见王仁甫不语,白忠孝又说:

你扎我,我再扎宫本,一样的针法,咋就治死了宫本呢?

王仁甫哈哈一笑说:

宫本病在身上,一针刺进神经止住疼痛,再一针刺出脑血管微疵,欣喜若狂自会出血而死;而你身虽无病却病在心神,一针刺你灵魂出窍,再一针刺你回归正道,是为医心啊。

白忠孝跪地不起,王仁甫双手搀起白忠孝说:

心已归正,就忘记过去,我教你师父的神针绝技吧。

自此,医心堂名震省内外。

(节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7、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白忠孝独自一人来劝王仁甫投靠日本人,因为他担心师兄的生命安危,又希望师兄能与他一道享受日本人赏给的荣华富贵,过上太平日子。

B、小说大量地运用了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的表现手法,刻画了王仁甫与白忠孝两个形象,展现了师兄弟两人不同的思想性格和精神面貌。

C、小说语言自然而简练,用词准确而形象,如捻起一枚银针,在麻油灯上燎过,然后扎进伤者的穴位一句中的捻、燎等动词的使用贴切而生动。

D、游击队员们不明白宫本为何突然倒地身亡,只有白忠孝内心清楚而不语,因为他知道宫本的死是师兄传授的针法导致的,自己不想邀功。

E、小说设置伏笔来塑造人物和安排情节,如开篇描写白忠孝在听到日本兵的喧哗时手的颤抖,突出了他软弱的性格,为后文他投靠日本人埋下了伏笔。

8、小说中王仁甫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分析。

(4分)

9、小说的标题为医心,王仁甫的医馆名为医心堂,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医心的理解。

(6分)

四、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卢渊,性温雅寡欲,有祖父之风,敦尚学业,闺门和睦。

袭侯爵,拜主客令,典属国。

迁秘书令、始平王师。

以例降爵为伯。

给事黄门侍郎,迁兼散骑常侍、秘书监、本州大中正。

是时,高祖将立冯后,方集朝臣议之。

高祖先谓渊曰:

卿意以为何如?

对曰:

此自古所慎,如臣愚意,宜更简卜。

高祖曰:

以先后之侄,朕意已定。

渊曰:

虽奉敕如此,然于臣。

实有未尽。

及朝臣集议,执意如前。

冯诞有盛宠,深以为恨,渊不以介怀。

及车驾南伐,赵郡王干督关右诸军事,诏加渊使持节、安南将军为副,勒众七万将出子午。

寻以萧赜死,停师。

是时泾州羌叛,残破城邑,渊以步骑六千众号三万,徐行而进。

未经三旬,贼众逃散,降者数万口,唯枭首恶,余悉不问。

诏兼侍中。

初,渊年十四,尝诣长安。

将还,诸相饯送者五十余人,别于渭北。

有相者扶风人王伯达曰诸君皆不如此卢郎虽位不副实然德声甚盛望逾公辅后二十余年当制命关右愿不相忘此行也相者年过八十诣军门请见言叙平生。

未几,拜仪曹尚书。

高祖考课在位,降渊以王师守常侍、尚书,夺常侍禄一周。

寻除豫州刺史,以母老固辞。

寻遭母忧,高祖遣谒者诣宅宣慰。

服阕,兼太尉长史。

高祖南讨,又兼彭城王中军府长史。

寻为徐州京兆王愉兼长史,赐绢百匹。

愉既年少,事无巨细,多决于渊。

渊以诚信御物,甚得东南民和。

南徐州刺史沈陵密谋外叛,渊觉其萌渐,潜敕诸戍,微为之备。

屡有表闻,朝廷不纳。

陵果杀将佐,勒宿豫之众逃叛。

滨淮诸戍,由备得全。

陵在边历年,阴结既广,二州人情,成相扇惑。

陵之余党,颇见执送,渊皆抚而赦之,惟归罪于陵,由是众心乃安。

景明初,除秘书监。

二年卒官,年四十八。

赠安北将军、幽州刺史,复本爵固安伯,谥曰懿。

(选自《魏书·卢渊传》,有删节)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相者扶风人王伯达曰/诸君皆不如此卢郎/虽位不副实/然德声甚盛/望逾公辅/后二十余年/当制命关右/愿不相忘/此行也/相者年过八十/诣军门请见/言叙平生。

B.有相者扶风人王伯达曰/诸君皆不如此/卢郎虽位不副实/然德声甚盛/望逾公辅/后二十余年/当制命关右/愿不相忘/此行也相者/年过八十/诣军门请见/言叙乎生。

C.有相者扶风人王伯达曰/诸君皆不如此卢郎/虽位不副实/然德声甚盛/望逾公辅后/二十余年/当制命关右/愿不相忘/此行也/相者年过八十/诣军门请见/言叙平生。

D.有相者扶风人王伯达曰/诸君皆不如此/卢郎虽位不副实/然德声甚盛/望逾公辅后/二十余年/当制命关右/愿不相忘/此行也相者/年过八十/诣军门请见/言叙平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车驾本指马驾的车;后也指帝王所乘的车,常用为帝王的代称,颜师古曾注:

凡言车驾者,谓天子乘车而行。

B.考课就是朝廷依照相关法令,在一定的年限内,对各级官吏进行考核,区别不同等级,予以升降赏罚。

C.谥,古代君主、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与品德,而给予一个带有赞美性质的称号。

D.服阕的意思是守丧期满除服。

按照封建礼制,父母死后必须穿丧服守孝三年,三年后才能除去丧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卢渊性情温和文雅,崇尚学业,家庭和睦,后继承侯爵位,官职屡有升迁,做了始平王的老师后,按照惯例降爵位为伯爵。

B.高祖要册立冯氏为皇后,先征询卢渊的意见,卢渊认为这是朝廷大事,应该择日占卜再定夺,但他的意见未被皇帝接受。

C.卢渊对待叛乱的态度是诛杀首恶,宽宥其余。

在羌人叛乱时和南徐州刺史沈陵叛逃时均采取这种方法,成功地化解了危机。

D.高祖考核在职官员政绩时,卢渊被降职,并被罚了俸禄。

不久又被授予豫州刺史,因为母亲去世的缘故,卢渊坚决地推辞。

13、把原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及朝臣集议,执意如前。

冯诞有盛宠,深以为恨,渊不以介怀。

(5分)

(2)愉既年少,事无巨细,多决于渊。

渊以诚信御物,甚得东南民和。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14—15题。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4、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句中的黄梅时节是指暮春这个时令。

B、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

C、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未至,却只听到阵阵的雨声、蛙声。

D、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

E、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

15、结合诗歌后三句的内容,谈谈本诗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

(1)人们常说:

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

一句印证了这句话。

(2)《琵琶行》中

是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

(3)《马说》中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谴责的语句是

第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应用(20分)

17、下列各句加点成语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春晚只是一台晚会,不必求全责备,也不必奢望它能承担所有期待,它已被赋予太多角色,变得步履沉重,气喘吁吁了。

《家庭现场急救》软件用了近500幅插图、动画及AVI小电影,演示了各种自救与互救的方法,让您体会在关键时刻如何妙手回春。

这篇文章记叙了一场篮球比赛的经过,场面描写非常传神,神态、动作等描写十分精彩,人物形象呼之欲出。

黑心商贩为敛财无所不为,吃着香喷喷的里脊肉,你能想象它有可能是廉价鸡肉整容而成的吗?

如今,食品安全问题堪忧。

一场车祸让这位阳光男孩突然成了高位截瘫的残疾人,巨大的人生落差让他不知所以,他在残疾的阴影中整整消沉了五年。

尽管科学家试图证明外星人的存在,但现有资料表明,虽然银河系中存在浩如烟海的其他行星,但人类是唯一的生命形式。

A、

B、C、

D、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随着国人消费观念的变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旅游部门将开发新的旅游景点,推出新的旅游项目,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需要。

B、当一些日本媒体报道中国飞机多次侵犯日本领空时,日本的大多数媒体、报纸和电视台都公布了事实真相,破坏了日本极端媒体妄图达到它们险恶目的的阴谋。

C、《时尚装修魔鬼省钱细节》一文,介绍了很多实用、省钱但又不失时尚的装修办法,让家居装修无时无刻都能省着点钱花,因而大受家居装修者的。

D、有关发言人在日前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指出,如果美国不改变目前实行的对华贸易政策,那么谁也不能保证在中美之间不会爆发一场后果严重的贸易战争。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艺术观点是不断变化的,

中国文字的传承是恒久的,它涉及我们文明的存废。

在今天,

书法已经失去普及性和实用性,很多人在不知不觉中对书法产生误解。

这种误解,就体现在对书法的理解上,

古人学习书法是认念写三位一体,

这三个部分在书法教育中被完全割裂;认,对汉字的研究,交给了中文系;念,交给了表演系;写,则交给了美术系。

中国书法首先是文字,然后才是艺术,如果把文字的内涵都剥掉了,就剩下一个艺术的壳,那就实之不存了。

A但

特别因此

/首先其次

B但

尤其因为首先过去

现在

C因而

尤其因为首先虽然

但是

D因而

特别因此/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