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年级月考语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788576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6.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年级月考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三年级月考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三年级月考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三年级月考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三年级月考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年级月考语文.docx

《高三年级月考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年级月考语文.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年级月考语文.docx

高三年级月考语文

2019-2020年高三年级月考(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一)

《湖南文征》序(节选)曾国藩

吾友湘潭罗君研生,以所编撰《湖南文征》百九十卷示余,而属为序其端。

国藩陋甚,齿又益衰,奚足以语文事?

窃闻古之文,初无所谓法也。

《易》、《书》、《诗》、《仪礼》、《春秋》诸经,其体势声色,曾无一字相袭。

即周秦诸子,亦各自成体。

持此衡彼,画然若金玉与卉木之不同类,是乌有所谓法者。

后人本不能文,强取古人所选而摹拟之,于是有合有离,而法不法名焉。

若其不俟摹拟,人心各具自然之文,约有二端;曰理,曰情。

二者人人之所固有。

就吾所知之理而笔请书而传请世,称吾爱恶悲份之情而缀辞以达之,若剖肺肝而陈简策。

斯皆自然之文。

性情敦厚者,类能为之。

而浅深工拙,则相去十百千万而未始有极。

自群经而外,百家著述,率有偏胜,以理胜者,多阐幽造极之语,而其弊或激宕失中;以情胜者,多悱恻感人之言,而其弊常丰缛而寡实。

自东汉至隋,文人秀士,大抵义不孤行,辞多俪语。

即议大政,考大礼,亦每缀以排之句,间以婀娜之声,历唐代而不改……湖南之为邦,北枕大江,南薄五岭,西接黔蜀,群苗所革,盖亦山国荒僻之地。

然周之末,屈原出于其间,《离骚》诸篇为后世言情韵者所祖。

逮乎来世,周子复生于斯,作《太极图说》、《通书》,为后世言义理者所祖。

两贤者,皆前无师承,创立高文。

上与《诗经》、《周易》同风,下而百代逸才举莫能越其范围。

而况湖湘后进,沾被流风者乎?

兹编所录,精于理者盖十之六,善言情者,约十之四;而骈体亦颇有甄采,不言法而法未始或紊。

惟考据之文搜集极少。

前哲之倡导不定,后世之欣慕亦寡。

研生之学,稽《说文》以究达诂,笺《禹贡》以晰地志,固亦深明考据家之说。

而论文但崇体要,不尚繁称博引,取其长而不溺其偏,其犹君子慎于择术之道欤!

(选自《曾国藩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藩陋甚,齿又益衰齿:

年龄

B.若剖肺肝而陈简策陈:

陈述

C.间以婀娜之声间:

间或

D.北枕大江,南薄五岭薄:

接近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逮乎来世,周子复生于斯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B.亦每缀以排比之句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C.不言法而法未始或紊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D.上与《诗经》、《周易》同风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3.下列各项中,不能说明“古之文,初无所谓‘法’也”的一项是

A.其体势声色,曾无一字相袭B.周秦诸子,亦各自成体

C.若其不俟摹拟,人心各具自然之文D.《离骚》诸篇为后世言情韵者所祖

4.下列各句中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行文的顺序看,作者先说文集,次论文法,再论文风,然后谈湖南文化源流,最后是对《湖南文征》及其编撰者的评价。

B.论及群经之外的百家著述,作者认为,无论是以理胜者,还是以情胜者,都有其自身的不足,并非尽善尽美。

C.谈到文化源流,作者认为,湖南虽属“山国荒僻之亚”,但由屈原、周子(敦颐)所开创的文化传统,泽被后世。

D.文章结尾,作者认为,《湖南文征》收录考据之文极少的客观原因是罗研生深明考据家之学,“论文但崇体要,不尚繁称博引”。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每小题3分)

(1)奚足以语文事?

译文:

(2)而其弊常丰缛而寡实。

译文:

(3)兹编所录,精于理者盖十之六。

译文:

(二)

涉务①

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徒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

吾见世中文学之士,品藻古今,若指诸掌,及有试用,多无所堪。

居承平之世,不知有丧乱之祸;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阵之急;保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肆吏民之上,不知有劳役之勤。

故难可以应世经务也。

晋朝南渡,优借士族,故江南冠带有才干者,攫为令、仆以下,尚书郎、中书舍人以上,典掌机要。

其余文义之士,多迂诞浮华,不涉世务,纤微过失,又惜行捶楚,所以处于清名,盖护其短也。

至于台阁令史、主书、监帅。

诸王签省,并晓习吏用,济办时须,纵有小人之态,皆可鞭杖肃督,故多见委使,盖用其长也。

人每不自量,举世怨梁武帝爷子爱小人而疏士大夫,此亦眼不能见其睫耳。

梁世士大夫皆尚褒衣博带,大冠高履,出则车舆,入则扶侍,郊郭之内,无乘马者。

周弘正为宣城王所爱,给一果下马②,常服御之。

举朝以为放达。

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

及侯景之乱,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羸气弱,不耐寒暑,坐死仓猝者,往往而然。

古人欲知稼穑之艰难,斯盖贵谷务本之道也。

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

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

耕种之,薅锄之。

刈获之,载积之,打拂之。

簸扬子,凡几涉手而入仓廪,安可轻农事而贵末业哉!

江南朝士,因晋中兴而渡江。

本为羁旅,至今八九世,未有力田,悉资俸禄而食耳。

假令有者,皆信僮仆为之,未尝目观起一坡土,耘一株苗,不知几月当下,几月当收,安识世间余务乎?

故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皆优闲之过也。

(选自《颜氏家训》,有删节)

[注]①涉务:

涉及、从事实际事务②果下马:

一种矮小的马,可在果树间行走。

5.对下列句子中加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徒高谈虚论徒:

只是

B.及有试用,多无所堪堪:

胜利

C.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纠:

纠正

D.本为羁旅羁旅:

寄居

6.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标明当时士大夫“崇尚空谈”和“养尊处优”的不良习气的一组是

A.品藻古今,若指诸掌出则车舆,入则行步

B.肤脆骨柔,不堪行步至今八九世,未有力田

C.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晋朝南渡,优借士族

D.体羸气弱,不耐寒暑多迂诞浮华,不涉事务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主张士大夫要应世经务,不要白白浪费君王的俸禄。

B.这些士大夫缺乏自知之明,都怨恨梁武帝父子偏爱中下层官吏。

C.作者以周弘正骑果下巴受到朝廷官员的称赞为例来批评时风。

D.重视农耕是立国的根本,士大夫只有了解农民的辛劳,才能做好其他事务。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阵之急;保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

(4分)

译文:

(2)纤微过失,又惜行捶楚,所以处于清名,盖护其短也。

(4分)

译文:

(3)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

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

(2分)

译文:

(三)

董槐,字庭植,濠州定远人。

少喜言兵,阴读孙武、曹操这书。

槐貌甚伟,广颡而丰颐,又美髯,论事慷慨,自方诸葛亮、周瑜。

父永,遇槐严,闻其自方,怒而嘻曰:

“不力学,又自喜大言,此狂生耳,吾弗愿也。

”槐心愧,乃学于永嘉叶师雍。

嘉定十四年,起为广德军录事参军,民有诬富人李桷私铸兵结豪杰以应李全①者,郡捕系之狱,槐察其枉,以白守,守曰“为反者解说,族矣。

”槐曰“吏明知狱有枉,而挤诸死地以傅于法:

顾法岂谓诸被告者无论枉不枉,皆可杀乎?

”不听。

顷之,守以忧去,槐摄通判州事,叹曰“桷诚枉,今不为出之,生无由矣。

”乃为翻其辞,明其不反,书上,卒脱桷狱。

绍定三年秋,权通判镇江府。

至州,会全叛,涉淮临大江,大府急发州兵。

槐即日将兵济江而西,全遁去,乃还。

嘉熙元年,出知常州。

后三日,提步湖北刑狱。

常德军乱,夜纵火而噪。

槐骑从数人于火所,且问乱故。

乱者曰:

“将军马彦直夺吾岁请,吾属将责之尝,不为乱也。

”槐坐马上,召彦直斩马前,乱者还入伍中。

三年,知江州。

秋,流民渡江而来归者十余万,议者皆谓:

“方军兴,郡国急储粟,不暇食民也。

”槐曰“民,吾民也,发吾粟振之,胡不可?

”至者如归焉。

淳礻右二年主管江西安抚司公事。

视其赋,则吏侵甚,下教曰“吾莅州,而吏犹为盗不自悔,吾且诛之!

”吏乃震恐,愿自新。

槐因除民患害裨将卢渊凶猾不受命,斩以徇师,军中肃然。

帝日乡用②槐,槐言事无所隐,意在于格君心之非而不为容悦。

帝问修太乙祠,则对曰“土工洊起,民罢于征发,非所以事天也。

”帝问边事,对曰“外有敌国,则其计先自强。

自强者人畏我,我不畏人。

”槐每奏,帝辄称善。

景定三年五月二十八日既夕,天大雨,烈风雷电,槐起衣冠而坐,麾妇人出,为诸生说《兑》、《谦》二卦,问夜如何?

诸生以夜中对,遂薨。

(《宋史·邓寇列传》,有删节)

[注]:

①李全:

南宋叛臣。

②乡用:

重用。

③洊(jiàn):

再度。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遇槐严遇:

对待。

B.吾属将责之偿责:

谴责。

C.斩以徇师徇:

示众。

D.麾妇人出麾:

挥后使……离去。

9.文中“诸生以夜中对”的“以”字,与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焉用亡郑以陪邻B.请以战喻

C.不然,籍何以至此D.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董槐年轻时,喜欢谈论军事,把自己比作诸葛亮和周瑜。

他父亲很生气,以为董槐喜欢说大话,不过是个狂妄的书生罢了。

B.李桷因有人诬陷谋反而被郡里抓捕入狱,董槐看出是桩冤案,据理力争,上书为他翻案,终于使他获释。

C.嘉熙元年,常德发生兵乱,纵火喧闹,董槐骑马跟在几个人后面赶到火场,间清士兵作乱原因后,斩杀了侵占年度军饷的将军马彦直,平息了骚乱。

D.淳礻右二年,董槐主管江西安抚司公事,检查税收时,发现小吏侵吞现象严重,于是下达告谕要严惩,小吏们震惊恐惧,愿意悔过自新。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第题3分)

(1)民,吾民也,发吾粟振之,胡不可?

译文:

(2)土工洊起,民罢于征发,非所以事天也。

译文:

(3)天大雨,烈风雷电,槐起衣冠而坐

译文:

(四)

清河傅辕王太固生者,齐人也。

以治《诗》,孝景时为博士。

与黄生争论景帝前。

黄生曰:

“汤武非受命,乃弑也。

”辕固生曰“不然。

夫桀纣虐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汤武与天下之心而诛桀、纣,桀、纣之民不为之使而归汤武,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

”黄生曰“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关于足。

何者?

上下之分也。

今桀纣虽失道,然君上也;汤武虽圣,臣下也。

夫主有失行,臣下不能正方匡过以尊天子,反因过而诛之,代立践南面,非弑而何也?

”辕固生曰“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

”于是景帝曰:

“食肉不食马肝,不为不知味;言学者无言汤、武受命,不为愚。

”遂罢。

是后学者莫敢明受命放杀者。

窦太后好《老子》书,召辕固生问《老子》书。

固曰:

“此是家人言耳。

”太后怒曰“安得司空城旦[注]书乎?

”乃使固入圈刺豕。

景帝知太后怒而固直言无罪,乃假固利兵,下圈刺豕,正中其心,一刺,豕应手而倒。

太后默然,无以复罪,罢之。

居顷之,景帝以固为廉直,拜为清河王太傅。

久之,病免。

今上初即位,复以贤良征固。

诸谀儒多疾毁固,曰“固老”,罢归之。

时固已九十余矣。

固之征出,薛人公耻弘亦征,侧目而视固。

固曰:

“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

”自是之后,齐言《诗》皆本辕固生也。

诸齐人以《诗》显贵,皆固之弟子也。

(选自《史记·儒林列传》)

[注]:

司空,管理四徒的官;城旦,秦、汉时一种筑城的劳役。

11.对下列句子中中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下不能正言匡过以尊天子匡:

辅佐。

B.代立践南面践:

登上(王位)。

C.乃假固利兵,下圈刺豕假:

给予。

D.薛人公孙弘亦征征:

(被)征召。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分法相同的一组是

A.桀、纣之民不为之使而归汤、武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B.何者?

上下之分也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C.景知大后怒而固直言无罪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

D.诸齐人以《诗》显贵,皆固之弟子也且以一壁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1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辕固生敢于直言的一组是

①与黄生争论景帝前②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

③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④此是家人言耳

⑤诸谀儒多疾毁固⑥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

A.①②③B.①⑤⑥C.②③⑤D.③④⑥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辕固生不同意黄生提出的商汤、周武王得天下是弑君的说法,认为商汤、周武王的做法不应当受到指责。

B.景帝无法评判黄生和辕固生辩论水平的高下,就以吃肉不吃马肝不能算不懂味道来说明学者不谈论汤、武受命的事情不算是愚昧。

C.辕固生因为不喜欢老子的学说而触怒了窦太后,被罚到猪圈里去刺杀猪。

景帝暗中帮助辕固生,使辕固生摆脱了困境。

D.辕固生具有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后来齐人学习和研究《诗经》都以辕固生的见解为依据。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第题3分)

(1)汤、武非受命,乃弑也

译文:

(2)是后学者莫敢明受命放杀者。

(3分)

译文:

(3)景帝以固为廉直,拜为清河王太傅。

(3分)

译文:

(五)

蛴对(明)方孝孺

天台生困暑,夜卧絺帷中,童子持翣①飏于前,适甚就睡。

久之,童子亦睡,投翣倚床,其音如雷。

生惊寤,以为风雨且至也。

抱膝而坐,俄而耳旁有飞鸣声,如歌如诉,如怨如慕,拂肱刺肉,扑股囋面。

毛发尽竖,肌肉欲颤;两手交拍,掌湿如汗。

引而嗅之,赤血腥然也。

大愕,不知所为。

蹴童子,呼曰:

“吾为物所苦,亟索烛照。

”烛至,絺帷尽张。

蚊数千,皆集帷旁,见烛乱散,如蚊如蝇,利嘴饫腹,充赤圆红。

生骂童子曰:

“此非吾血者耶?

尔不谨,蹇帷而放之人。

且彼异类也,防之苟至,乌能为人害?

”童子拔蒿束之,置火于端,其烟勃郁,左麾右旋,绕床数匝,逐蚊出门,复于生曰:

“可以寝矣,蚊已去矣。

生乃拂席将寝,呼天而叹曰:

“天胡产此微物而毒人乎?

童子闻之,哑而笑曰:

“子何待己之太厚,而尤天之太固也!

夫覆载之间,絪緼二气,赋形受质,人物是分。

大之为犀象,怪之为蛟龙,暴之为虎豹,驯之为麋鹿与庸狨,羽毛而为禽为兽,裸身而为人为虫,莫不皆有所养。

虽巨细修短之不同,然寓形于其中则一也。

自我而观之,则人贵而物贱,自天地而观之,果孰贵而孰贱耶?

今人乃自贵其贵,号为长雄。

水陆之物,有生之类,莫不高罗而卑网,山贡而海供,蛙黾莫逃其命,鸿雁莫若其踪,其食乎物者,可谓泰矣,而物独不可食于人耶?

兹夕,蚊一举喙,即号天而诉之;使物为人所食者,亦皆呼号告于天,则天之罚人,又当可如耶?

且物之食于人,人之食于物,异类也,犹可言也。

而蚊且犹畏谨恐惧,白昼不敢露其形,瞰人之不见,乘人之困怠,而后有求焉。

今有同类者,啜栗而饮汤,同也;畜妻而育子,同也:

衣冠仪貌,无不同者。

白昼俨然,乘其同类之间而陵之,吮其膏而盬其脑,使其饿踣于草野,流离于道路,呼天之声相接也,而且无恤之者。

今子一为蚊所,而寝辄不安;闻同类之相而若无闻,岂君子先人后身之道耶?

天台生于是投枕于地,叩心太息,披衣出户,坐以终夕。

(本文有删节)

[注]:

①翣(shà):

扇子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赋形受质质:

资质

B.今人乃自贵其贵贵:

以……为贵

C.畜妻而育子,同也畜:

D.乘其同类之间而陵之凌:

欺凌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生惊寤,以为风雨且至也邻之厚,君之薄也

B.尔不谨,蹇帷而放之人。

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

C.其食乎物者,可谓泰矣其孰能讥之乎

D.而物独不可食于人耶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17.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台生困暑,夜卧(于)絺帷中B.童子拔蒿束之,置火于(其)端

C.其烟勃郁,(烟)左麾右旋,绕床数匝D.蚊一举喙,(人)即号天而诉之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奏对、对策,原本用于臣子向君主陈述见解,提出建议。

本文借用“对”形式,以小喻大,借物讽人,言在此而意在彼,耐人寻味。

B.本文由生活小事入笔,从闻蚊、拍蚊写到照蚊、驱蚊,然后引发议论,逐步推进,最后以天台生“叩心太息”、“坐以终夕”作结,照应开篇。

C.本文描写细致生动,颇富情趣;议论鞭辟入里,启入深思;句式长短交错,整散结合,加之韵脚的巧妙运用,颇富情趣;议论鞭辟入里,启人深思;句式长短交错,整散结合,加之韵脚的巧妙运用,读来淋漓酣畅,令人击节赞叹。

D.本文借童子与天台生的对话,既揭露了同类相残的黑暗的社会现实,又批判了忽视异类生存权利的错误认识,阐发了万物平等、物我为一的主题。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第题3分)

(1)吾为物所苦,亟起索烛照。

(2分)

译文:

(2)且彼异类也,防之苟至,乌能为人害?

(3分)

译文:

(3)闻同类之相而若无闻,岂君子先人后身之道耶?

(3分)

译文:

第二部分

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有一个春天,郭老(郭沫若)游普陀山,不意拾到一个笔记本,扉页上写着一副对联“年年失望年年望,处处难寻处处寻。

”横批“春在哪里”。

郭老看后,设法找到这本笔记本的主人——一个两次高考落榜的姑娘,郭老对她悉心教育,并把对联改为“年年失望年年望,事事难成事事成”,横批“春在心中”。

你对此有何感触?

请写一篇文章,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之内,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

1.CC项,从语境看,该句是曾国藩批评“自东汉至隋”,“文人秀士”中“辞多俪语”的不良文风。

根据与前句的结构分析,可知本句与前句中的“缀”当同属动词,此处可译为“间杂”“夹杂”“穿插”等,如初中课文《口技》中有“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的用法。

2.BB项的两个“以”均为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都可以理解为“用”“拿”等。

A项的两个“乎”字,前者为介词,表时间,可译为“到”;后者为语气词,相当于“呢”。

C项的两个“而”字均为连词,前者表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后者表并列关系,可不译。

D项的两个“与”字,前者为介词,表示比较的对象,可译为“跟”,后者为连词,表增并列关系,可译为“和”。

3.D题目要求选出“不能说明‘古之文,初无所谓“法”也’的一项”,而A、B、C三项都来自文中第二段,都是为了论证本段首句的论点,只有D项选自第三段,意在强调湖南文化的源流,说明《离骚》诸篇为后世言情韵之文所取法,故其不符合题目要求。

4.DD项对文意的概括有误,“罗研生深明考据之学”应是《湖南文征》收录考据之文极少的主观原因,而非客观原因。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每小题3分)

(1)哪里够得上谈论文章的事?

(2)但它的弊病常常(在)词菏华丽缺少实际内容。

(3)这部文集所收录的,长于说理的文章大概十分之六。

解析:

(1)句是反问句,要译出反问语气,同时“奚”“足以”“语文”三个重要的词语要译准,这是三个得分点,尤其是“语文”,这是个古今异义词,要注意其与现代汉语区别。

(2)句的“丰缛”理解容易出错,结合语境不难看出是指写文章,“词藻华丽”,而非“繁文缛节”;“寡寮”之“寡”是“缺少”之意;句中两个“而”字,均为连词,一表转折,一表并列。

(3)句的重要词语有“兹”“盖”“所录”,此外,“十之六”这个文言文中的分数表示法也是考查重点。

[参考译文]

我的朋友湖南湘潭人罗研生先生,拿分编撰的一百九十卷《湖南文征》给我看,而且嘱托我为他的书稿写一篇序。

我非常浅薄,年纪又大了,哪里够得上谈论文章的事呢?

我听说古人的文章,最初没有什么章法。

《易》《书》《诗》《仪礼》《春秋》各种经书,他们的体势(结构和笔势)声色,没有一个字是沿袭而来的。

就是先秦诸子的文章,也积压自成为一体。

拿这类文章来衡量其它文章,像金玉和卉木相比是不同类一样非常分明,这怎么说有“章法”呢?

后来人本不会写文章,强迫自己拿出古人的文章来摹拟,于是有模拟得像,有的模拟得不像;模拟得像就说合“章法”,模拟得不象就说不合“章法”。

如果他们不是等着摹拟,他们就能发于心而为自然之文,大概有两个方面:

说理,抒情。

这两个方面是人人所固有的,就我所知道的道理,把它写成文字传给世人,符合我的爱与恶、悲与愉的情感的,就连缀成文把它表达出来,就像剖开肺肝来陈述文献典籍,这都是自然之文。

性情敦厚的,大概能写出来的。

至于浅或深,工或拙,就相差很远,未曾动笔就有很大差别。

除了各种经书以外,百家的著述,大概都有自己的偏好。

以说理取胜的,多是阐明幽深的道理达到极致的语言,可是它弊病是言辞激昂放纵不很恰当;以抒情取胜的,多是悱恻感人的语言,但它的弊病常常是词藻华丽而缺少实际内容。

从东汉到隋朝,文人秀士(德才优异的人),大概不仅阐明自己的思想,而且辞多有俪语,就是议大政,考大礼,也常常用排比句子连缀成文,用变化的句式夹杂其间,经历唐代也没有改变……

湖南作为古代诸侯国的封地,北边靠近大江,南边接近五岭,西边连接黔蜀,是群苗聚集之地,大概也是山国荒僻之地。

可是周朝末年,屈原在此地诞生,《离骚》各篇,为后世言情韵者所推崇。

到了宋朝,周敦颐又在此地诞生,他写的《太极图说》《通书》为后世言义理者所推崇。

两位贤者,都没有效法某一流派,却写成好文。

上与《诗经》《周易》相比有同样的影响。

后来的代代逸才(有杰出才能的人),要列举出来没有超过他们这些人的范围,更何况湖湘后辈深受前辈留下来的好风尚的影响呢?

这部文集收录的,长于说理的文章大概十分之六,善于抒情的文章大概十分之四,且骈体文也有选择地录用,不说章法而章法而章法不曾有乱。

只是考据方面的文章搜集太少,前哲的倡导没有发言,后世的欣慕也少见。

罗研生作学问,考核《说文》以求达到训诂,注解《禹贡》以求明白地志,他本来也很通晓考据家的学说。

而谈论文章只推崇切实简要,不推崇繁称博引,取已之长而不沉溺自己的偏好,这仍是君子谨慎选择术攻的道理啊!

(二)

5.C“纠”应为“检举、告发”之义。

6.AB项均为“养尊处优”;C项前者为“崇尚空谈”,后者说的晋的上层统治者,不是“士大夫”;D项前为“养尊处优”,后为“崇尚空谈”,与题干不符。

7.C从“举朝以为放达(放达:

过于随便,不拘礼法)”可以推断,应为批评。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在朝廷当官,不知道有战场上的危急;依仗有俸禄的收入,不懂得有耕作的劳苦。

(4分)

【解析】重点词:

战阵:

战场,资:

收入

(2)有了小的过失,又不忍督责鞭笞,他们之所以享有清雅的名声,是因为(朝廷)掩饰他们的过错。

(4分)

【解析】重点词:

纤微过失意思是有小的过错;捶楚,用杖打。

(3)吃饭是老百姓最大的事,老百姓没有吃的就无法生存了。

三天不吃粮食,父亲和儿子就不能保全(互相问侯)。

【解析】:

重点词:

粒活用为动词,吃粮食。

[参考译文]

士君子为人处世,贵在能对社会有所贡献,而不是只是高谈阔论,左手抚琴,右手持书,尸位素餐。

我见过有些武文弄墨的人,谈故论今,头头是道,易如反掌,到了任用他们的时候,大多数人确不能胜任。

他们处在太平盛世,不知道动乱的祸害;在朝廷当官,不知道有战场上的危急;依仗有俸禄的收入,不懂得有耕作的劳苦。

不知道耕田种地的劳苦;地位处在吏民之上,不知道劳役的辛苦。

所以,这样的人难以适应社会,不会处理事务。

晋朝南渡之后,朝廷优待士族,有才干的江南人士,都担任尚书令,左右仆射以下,尚书郎、中书舍人以上的官职,掌管机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