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30天之备战高考历史考纲解读 专题03 中国社会的思想发展历程.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782264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96.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前30天之备战高考历史考纲解读 专题03 中国社会的思想发展历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考前30天之备战高考历史考纲解读 专题03 中国社会的思想发展历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考前30天之备战高考历史考纲解读 专题03 中国社会的思想发展历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考前30天之备战高考历史考纲解读 专题03 中国社会的思想发展历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考前30天之备战高考历史考纲解读 专题03 中国社会的思想发展历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前30天之备战高考历史考纲解读 专题03 中国社会的思想发展历程.docx

《考前30天之备战高考历史考纲解读 专题03 中国社会的思想发展历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前30天之备战高考历史考纲解读 专题03 中国社会的思想发展历程.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考前30天之备战高考历史考纲解读 专题03 中国社会的思想发展历程.docx

考前30天之备战高考历史考纲解读专题03中国社会的思想发展历程

【2012考纲解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成果,是文明古国的象征。

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文明的主流思想,不仅影响着整个古代中国历史的进程,也一直影响着现代中国。

19世纪中叶以业中国进入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时期,其主要表现就是市场经济取代自然经济、法治取代人治、公民取代臣民,其过程便是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现代化进程。

“西学东渐”下的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发展经历了由“器物→制度→思想”的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选择取舍的渐进过程。

儒学则经由中体西用的抗衡、新文化运动的猛烈冲击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退出政治意识形态舞台。

当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们需要“立足中国现实,继承民族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建设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努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因此,思想史内容自然成为历年高考考查必不可少的重点内容。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主要内容】孑L子与老子的思想;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

【默写、背诵提示】

(1)孔子与老子的思想:

孔子的思想(仁、礼);老子的思想(世界本原为道、无为而治、顺应自然、小国寡民)。

(2)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含义、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影响。

(3)儒家思想的形成:

孟子的思想观点及其对儒家思想形成的影响;荀子的主要思想观点及对儒家思想形成的影响。

【重点、难点破解】

(1)百家争鸣:

对于“百家”只要掌握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即可,对于各家的观点不要掌握。

百家争鸣的影响,人民版未作介绍,要考只能借助材料。

(2)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关注人民版和人教版共同论述的内容,如孔子学说的核心内容“仁”和”礼”。

“仁,,强调的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实现的途径在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一观点对于缓解今天人与人之间不和谐的关系,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很有借鉴意义。

孑L子强调的“礼”指的是西周的礼乐制度。

孔子主张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之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关于孟子两本教材都谈到了孟子的“仁政”学说,“民贵君轻”思想,这是相同点。

命题有可能围绕“民本”思想展开,要引起注意。

荀子对儒学的发展主要在“礼”方面。

(3)几点需要说明的地方:

儒家思想纵向考,可能围绕先秦、西汉、宋明来考儒学的发展;横向考,可能涉及儒家思想对国外的影响,如对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

更有可能结合时事考,如全球祭孔、孔子学院的开办等。

十七大提到国家发展的软实力,文化史更应引起重视。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主要内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兴办太学和其他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

【默写、背诵提示】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提出和接受者、目的、内涵、实质和影响。

(2)汉武帝兴办太学:

时间、性质、目的、影响(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3)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

儒经作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天下郡国设立学校。

【重点、难点破解】在诸儒之中,董仲舒是上承孔子、下启朱熹的人物。

董仲舒最突出的贡献是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促进了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复习时应注意董仲舒倡导“独尊儒术”的一段典型史料(见《汉书·董仲舒传》);还要注意战国、秦、汉以来我国思想界的发展趋向:

由自由走向专制。

3.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主要内容】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默写、背诵提示】

(1)程朱理学:

理学的内涵、程朱何所指、“二程”的理学主张、朱熹的理学主张、程朱理学对后世的影响。

(2)陆王心学:

心学的内涵、陆九渊的主要观点、王阳明的主要观点、心学对后世的影响。

【重点、难点破解】

(1)程朱理学:

此部分内容很难,估计考查会流于表面,不会深挖,重点掌握程朱理学的含义:

理学是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并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高度,形成的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

(2)二程和朱熹对理学发展的突出贡献:

二程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朱熹是集大成者,全面总结了北宋以来的理学成就,建立理学体系。

理解“存天理、灭人欲”这一观点的实质。

(3)程朱理学对后世的影响:

南宋以后官方哲学、维护专制统治、影响远及周边国家。

(4)陆王心学:

注意心学与理学穷理途径的不同:

一是外求(向外探索),一是内求(反省内心即可得到天理)。

理解王阳明的心学观点: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致良知”。

知行合一”。

注意:

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在明朝中期以后。

心学对中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4.明清之际的儒学

【主要内容】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主张;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

【默写、背诵提示】李贽的思想主张、黄宗羲的思想主张、顾炎武的思想主张、王夫之的思想主张、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

【重点、难点破解】

(1)复习时注意这几个人物的鲜明特点:

李贽的离经叛道(离什么经?

叛什么道?

如他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批判“存天理、灭人欲”):

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重要观点:

君主是天下之大害;“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实践出真知、力求解决民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2)结合必修一、必修二说明这一时期思想界发生变化的政治、经济原因,可能考综合问答题。

(3)命题借助材料的可能性较大.复习时教师要注意材料的使用,材料要常见.与教材关联性强。

注意理解清初进步思想与儒学的关系。

他们从儒家思想中汲取有益的营养,但不完全拘泥于传统旧儒学的樊篱。

如黄宗羲继承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就是典型的一例。

这三位思想家对传统儒学唯心体系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2012考点PK】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

背景:

①经济:

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②政治:

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出现新的变化。

③阶级关系:

“士”因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礼贤下士而思想活跃和受重用。

④思想文化:

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主要流派:

儒家:

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

老子、庄子。

法家:

韩非子。

墨家:

墨子。

意义:

①“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②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③“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春秋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⑴教育思想:

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教学对象:

“有教无类”;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

⑵政治思想:

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

①“仁”即“仁者爱人”,“礼”就是要“克己复礼”反对统治者实行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调整好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

②“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这种思想包括了对百姓的关心和爱护,包含了民本思想,也是他提倡的道德观和伦理观。

3.孟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儒家思想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人物)

①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更加系统的“仁政”思想(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②发挥了孔子的民本思想,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③伦理观:

“性本善”。

④价值观:

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4.荀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儒家思想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人物)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合理成分。

①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②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③“性恶论”,认为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

④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董仲舒的儒学主张:

④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2.汉朝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及其影响:

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①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起用文学儒者参政。

③兴办太学,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影响:

①新儒学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巩固了国家统一,同时也限制君权的过度膨胀。

②教育逐渐为儒学所垄断,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③太学兴盛,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儒家地位大大提高。

④儒学在各郡县得到推广,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⑤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三、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宋代出现了新的儒学体系,即理学.它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

代表——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著作《二程遗书》)和南宋的朱熹(著作《四书章句集注》)。

朱熹是继孔孟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

二程的主张:

①“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天理是世界的本源,先有理后有物。

②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③发挥孔子“仁”的学说,认为仁是与万物俱生的。

朱熹的主张:

①“理气论”。

主张先有理后有气,这是一种唯心的观点。

②“心性论”。

人们应克制感情,让道德理性来支配和指导行为。

2.王阳明的心学:

(是明朝中期儒学的代表人物,把理学发展到心学。

吸取了佛教禅宗的思想)

①认为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宣扬“宇宙便是吾心”等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

②提出“致良知”,认为“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致良知”就能成为圣贤,发挥儒家的“仁”的思想。

四、明清之际的儒学

1.李贽的思想主张:

(明朝后期的思想家)著作有《焚书》《藏书》等。

①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

②抨击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

2.黄宗羲(《明夷待访录》)、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读通鉴论》)的思想主张

共同主张:

①政治上:

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提出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

(黄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顾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王认为天下土地不能为君主私有,应当耕者有其田。

②经济上:

重视手工业和商业,提倡“经世致用”。

(黄提出“工商皆民生之本”,顾、王都主张“经世致用”,认为学术研究要为现实所用。

③思想上:

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黄批判“君为臣纲”,继承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

顾批判道学脱离实际的学风,主张发挥孔子的“博学于文,行已有耻”的积极思想。

王批判理学先前宣扬的“天命论”和“生知论”,建立了超越前人的唯物主义体系。

【考点透视】

(一)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儒家思想的形成和演变

不同思想的交流及融合

文化专

制表现

春秋

战国

儒学创立与发展:

儒家提倡仁、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由孔子创立,经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其体系更加完整,形成“非儒即墨”局面

中国思想史第一次兴旺时期:

私学兴盛,百家争鸣,思想空前活跃

秦汉

儒学改造与独尊:

(1)韩非子专制集权主张适应秦统一之需,秦朝专崇法家思想,打击儒学。

(2)汉初奉行黄老之道,无为而治,与民休息,政治气氛宽松,各派思想复苏。

(3)董仲舒改造儒学(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大一统),形成适应专制集权的封建神学体系;汉武帝独尊儒术、举办太学,使儒学思想渐成正统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以儒家为基础、以法家为扶助、兼采道家之长的思想,奠定中国封建社会统思想的基本格局,形成“外儒内法,而济之以道”完备模式

焚书坑儒“罢黜百有,独尊儒术”

魏晋

隋唐

儒学进一步改造:

(1)儒道佛纷争与融合,魏晋儒学玄学化。

(2)唐代三教合一,儒学官学化,科举制推行

儒学吸收佛道精神,三教合流。

中华文明兼收并蓄,全面辉煌,光照四邻

五代

宋代

儒学转型与成熟:

(1)王安石改革科举,整顿太学。

(2)程朱理学(天理、心性、修养)形成,朱熹集大战,“存天理灭人欲”,封建伦理精神体系形成

理学在唐代三都融合、渗透基础上孕育发展起来,以儒学为基础,吸收佛道思想

明清

理学盛衰:

(1)明初理学官学化,成为八股取士惟一学术根据。

(2)王阳明心学(良知)标志理学由客观唯心向主观唯心演变。

(3)晚明、明清之际儒学发展,出现以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的反专制蒙昧、倡经世致用的早期启蒙思潮

西学东渐启发晚明异端思想,也为儒学思想体系的重建提供新的思想资源:

利玛窦徐光启“参合中西”

文字狱、八股取士

认识

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华文明的主流思想,延续两千年之久,对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的形成和中国历史的发展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影响极其深远。

但其负面作用在封建社会后期日益明显,固步自封,因循守旧,阻滞学术思想发展,阻碍科技文明进步,导致中国近代落后

(二)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时间

思想探索

论战

社会

实践

晚清前期(19世纪40~70年代)

器物层面:

以中体西用为指导,师夷思潮、洋务思潮、早斯维新思潮迭观;太平天国洪仁玕《资政新篇》提出发展资本主义方案

洋务派VS顽固派(要不要引进先进技术);封建统治集团内部争论

洋务运动

晚清后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

制度层面:

以西方民主政治学说为指导,从以日为师发展到欧美为师。

(1)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温和改良,行君主立宪制;

(2)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致力于反清的革命,行民主共和制

维新派VS顽固派(要不要变法);资PK封,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革命派VS保皇派(要不要暴力反清):

资产阶级的共和与立宪之争

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

民国初期(1915年起)

文化层面:

新文化运动启蒙,动摇封建思想正统地位,从宣传民主科学发展到传播马克思主义,从以欧美为师发展到以俄为师

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与尊孔复古的论战):

资PK封,中国近代最大的思想解放潮流

新文化运动

认识

“西学东渐”下的中国近代思想探索围绕救亡图存和近代化两大时代主题,经历了“器物→制度→思想”的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选择取舍的渐进过程

(三)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思想理论成果

形成与发展

内容

作用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1905年中国同盟会纲领

民族(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族革命)、民权(创立民国——政治革命、核心)、民生(平均地权——社会革命)

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引导中国人民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实现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发展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是指南,三大政策是具有体体现)

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革命统一战线建立,推动国民大革命的发展和高涨

毛泽东思想

1927年开始形成,1945年中共“七大”确定为指导思想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工农武装割据、统一战线、党的建设),思想精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引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创建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第二次历史性巨变

邓小平理论

1987年中共“十三大”开始形成,1997年中共“十五大”确定为指导思想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标准、改革开放、初级阶段、市场经济等)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引导中国改革开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推动第三次历史性巨变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002年中共“十六大”确定为指导思想

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基础),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旗帜),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主体)

成为21世纪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南

【名师点睛】

1.要注意理清各种思想文化现象继承和发展的关系脉络,分析它们的联系与区别、共性与差异,从纵向上建立线形知识体系。

(2)“经世致用”薪火相传:

从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思想启蒙,到晚清前期林则徐,魏源首倡“师夷制夷”,继而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不断递进,层层深入,从器物之变到制度之变,从君主立宪到民主共和,从照搬照抄别国道路到把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开辟“特色道路”。

2.要注意从横向的角度来分析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形成综合立体化的知识网络。

一定的思想是一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并为一定的政治和经济服务。

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变化从根本上讲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伴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和人们对自然认识的不断加深而发展的,同时也与当时社会的政治的组成部分。

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的剧变反映到社会思想领域,就是对天命观的否定、对重民思与想与朴素唯物主义的发展,这在儒、道、墨等家的政治思想中都有所体现。

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充分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在利用自然、发展生产方面的朝气和信心。

法家提出具有发展进化因素的历史观,力图论证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地位的变动和财富权力的转移是合理的、进步的,体现出新兴地主阶级改革旧制度的进取精神。

而明清时期思想领域最显著的时代特征是封建专制思想的空前加强和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出现,这正是明清时期政治上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反映。

3.要注意与世界史知识的联系。

(1)区分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与西方人本主义观念、法家的“法治”思想与法国启蒙思想家的法治思想的本质区别:

恩赐与自主,专制与民主,截然不同。

(2)对比分析17~18世纪中国早期启蒙思想未能推动当时中国社会变革的原因:

从社会基础角度看,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在欧洲发展迅速,资产阶级、自由派贵族已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打击了天主教会;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儒家思想强有力地维系着封建专制集权统治,清朝前期帝王励精图治出现盛世局面。

从思想构成角度看,欧洲启蒙思想彻底批判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勾画未来社会蓝图,为资产阶级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更指明了革命方向;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反对专制王权,主要是出于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对未来社会设计基本未跳出“明君加贤相”的旧模式,他们并不完全否定儒家思想,属儒家学派中的改革派。

(3)重视并掌握欧洲启蒙运动对世界和中国社会的重大影响。

4.注意与当今社会精神文明、民族精神建设相联系,即儒学的现代价值。

儒家的大一统意识、民本意识,道德意识和和谐意识等,对维护中华民族统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历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谋求社会的共同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都不无裨益。

儒学中中的“和实生物”思想就是和谐社会的根据:

“万物各得其所”是和谐社会的需求;适度是达到和谐的条件;法、德、礼是和谐社会的杠杆。

同时来还要注意古代唯物论思想与封建迷信思想的论战。

【解题规律方法】

对待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应该是古为今用,批判继承:

①对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优秀文化,可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

②对传统文化中有些内容可抽去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为今于新文化建设有用的思想要素。

③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必须否定和抛弃。

一定的思想是一定的政治、经济的反映,任何一种思想的产生,都是由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和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有其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根源。

同时,思想理论又是社会实践的先导。

要客观地、历史地、辩证地分析中国近代的思想(进步与局限),注意近代思想与经济近代化和政治近代化之间的关系,并运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和“阶级的观点”等政治原理去分析不同时期近代化思想形成的原因,理解近代各派别的政治主张及其所代表的阶级利益。

鸦片战争时期魏源、林则徐的“师夷长技”主张,为中国的开放和走上现代道路映出第一线曙光,他们与稍后出现洋务巨匠曾国藩、李鸿章等均属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批人,在他们的努力下中国终于迈出了现代化的第一步——洋务运动。

不过作为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批中国人,受时代及其所代表的阶层、既得利益之局限,其自强求人,受时代及其所代表的阶层、既得利益之局限,其自强求富变法之探索仅仅停留于器物层面,即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而没有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

其变法改革只能起到一个在“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破落王朝的裱糊匠的作用。

由于背着悠久的封建专制以及文明优越感的历史重负,中国在现代化的道路上艰难行进,从器物之变到制度之变,始终是步履蹒跚。

由于19世纪60年代以前的中国尚未产生自己的机器工业,近代中国先进生产力代表之一的民族资产阶段尚未诞生,故无法一蹴而就地使中中国进入制度变革层面。

直到向西方学习的第二批中国即康有为、梁启超等登上历史舞台,中国的现代化事业才开启了制度之变序幕。

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向西方学习的第三批中国人与康有为、梁启超等同倡制度之变。

但区别在于理想政体与变革方式不同:

康有为主张温和改良,行君主立宪制;孙中山致力于革命反清,行民主共和制。

于是就在20世纪之交谱就了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的壮丽历史画卷,中国这头“沉睡的雄狮”终于开始渐渐“觉醒”了。

【2012命题热点】

近年来高考文综命题体现了“以问题为中心,以人类所面临的和关心的或现实的重大的社会问题为素材的主体设计思想”。

当然,热点问题直接引入的角度必然是多元化的且转换巧妙,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

在日常教学与复习备考中,我们应重点关注:

思想史中能够突显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这一当今时代主题的内容,如不同时期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及其背景和影响,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发展等;体现科学发展观、人与自然和谐理念的内容,如古代思想家对于“天人关系”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探索和思考;从社会转型的角度把握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器物→制度→思想”的渐进历程及其与政治、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

【名师预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2·曲阜模拟)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开眼看世界”的着眼点在于(  )

A.新思想新文化       B.历史地理方面

C.社会制度方面D.军事技术方面

解析:

 鸦片战争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被西方的洋枪洋炮惊醒,他们认为“夷之长技”在军事,因此“开眼看世界”的结果是“师夷长技”。

答案:

 D

2.(2012·广东佛山模拟)某中学历史研究学习小组经过中国近代史的学习后,画了一幅漫画(见下图)。

你认为该小组所画漫画反映的历史时代应该是(  )

A.鸦片战争前B.19世纪40年代

C.19世纪六七十年代D.19世纪90年代

解析:

 由漫画中“经学难以抵洋枪炮”看出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故B项合适。

答案:

 B

3.(2012·深圳二模)“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其主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

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

零零碎碎的。

是零卖的,不是批发的。

”下列哪位历史人物具有材料所描述的思想特点(  )

A.林则徐B.曾国藩

C.洪仁玕D.康有为

解析:

 本段材料的关键词是“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和“主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

因为林则徐主张睁眼看世界没有付诸实践,洪仁玕和康有为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均可排除,所以答案为B。

答案:

 B

4.(2012·北京丰台模拟)严复翻译了英国人赫胥黎的《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思想,其目的是(  )

A.倡导社会变革B.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

C.与外国人进行商业竞争D.适应外国侵略中国的社会现实

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含义,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分析可理解为,列强加深对中国的侵略,中华民族必须起来自救自强,变革社会,才能摆脱外来压迫,否则落后就要挨打,A项符合要求。

答案:

 A

5.(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