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骨症的X线影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78191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氟骨症的X线影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氟骨症的X线影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氟骨症的X线影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氟骨症的X线影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氟骨症的X线影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氟骨症的X线影像.docx

《氟骨症的X线影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氟骨症的X线影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氟骨症的X线影像.docx

氟骨症的X线影像

氟骨症的X线影像

X-rayimageofskeletalfluorosis

氟骨症的X线影像

X-rayimageofskeletalfluorosis

定义:

氟骨症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发生的一种地球化学性疾病。

在自然条件下人们长期生活在高氟环境中摄入过量的氟而导致的骨组织和骨周组织的损害,被称之为“氟骨症”。

氟中毒引起机体的骨组织和骨周组织病理变化,骨组织和骨周组织的病理变化导致氟骨症并产生氟骨症X线影像。

氟骨症诊断就是利用骨组织和骨周组织的界面形态及氟中毒引起机体的骨组织和骨周组织病理变化所造成的对X线吸收程度的不同所形成的影像,到目前为止,X线影像仍然是诊断氟骨症的基本方法和主要依据。

氟骨症基本X线征像

EssentionX-raysymptomsofskeletalfluorosis

一、骨质疏松

是指骨丧失、骨减少、骨迁移的总概念。

骨丧失、骨减少—在一定单位体积内骨质量的减少

骨迁移—异位钙化并伴有骨质疏松。

氟是一种激活剂——激起大量的破骨细胞对骨吸收,随后激起血管旁细胞增生分化成骨母细胞进行成骨。

同时过量氟进入机体引起血钙降低、发生缺钙综合症,即所谓的“钙矛盾”,使机体正常钙磷代谢失衡,并继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PTH分泌增多,破骨细胞活性增强,骨吸收增加。

骨质疏松有6种X线表现:

1.疏松区骨小梁减少、变细、皮质变薄;骨纹变乱、骨纹模糊,骨密度减低。

2.小梁间隙加宽、骨纹稀疏、粗疏。

随病情进展,二次骨小梁逐渐消失。

3.椎体骨小梁结构模糊不清,细而少的骨小梁做稀疏格子状、栅栏状,椎体上下缘相对明显如同炭画轮廓。

4.骨质疏松晚期,甚至看不出明确的骨纹结构,可能有骨皮质吸收,还可皮质内部出现条纹或隧道状透亮像,称为皮质条纹征“Corticalstripesign”。

5.严重者椎体可呈楔形、双凹形。

6.可合并病理性骨折及肢体或躯干畸形。

二、骨质软化

是指骨小梁表面有类骨质形成或新生骨钙化不足或缺乏钙化,为成骨过程中骨基质骨样组织的骨盐(钙盐)沉积受阻所造成的一种异常。

钙化——固态钙盐的沉积。

骨质软化有6种X线表现:

1.骨密度减低,骨小梁稀少,纤细,骨纹模糊,皮质变薄。

2.骨小梁和骨皮质边界模糊不清,呈所谓的“绒毛状”,粗略看好似投照时患者的轻微移动所致。

3.骨内可能见到疏松区,或可有骨硬化和粗骨纹,或可经常合并疏松、软化和硬化的混合。

4.可有轻(极轻)度的骨周改变;可有骨膜下骨吸收;或可干骺端呈“酒瓶”状,有较宽的骨结构消失带。

5.骨质由于骨钙含量减少,所以骨质较正常为软,骨骼失去硬度,四肢长骨弯曲变形,髋内翻、膝外翻、脊柱变扁和双凹症、后突投影变形、耻骨角变小、耻坐骨投影“变大”、“上翘”、闭孔“显大”。

髋臼底内陷(髋臼深度:

骨盆正位,耻骨联合上缘与髋臼外上缘连线至髋臼底的最大距离,正常人:

男7—18mm,女9—18mm)骨盆呈三角形(只有驼背、弯腰而无椎体双凹变形者,X线诊断不属于骨质软化)。

6.多发性假骨折线,假骨折线是具有特征性的表现之一。

一般认为它是一个愈合不良的不完全骨折,即发生不完全骨折之后,愈合之骨样组织或纤维组织没有钙化或钙化不全,一般无骨痂形成,并多为两侧对称性存在。

假骨折线不出现于原发性骨质疏松。

三、骨质硬化

这是指一定单位体积的骨量增多的总概念。

氟是一种激活剂——激起大量的破骨细胞对骨吸收,随后激起血管旁细胞增生分化成骨母细胞进行成骨成骨旺盛。

骨质硬化有6种X线表现:

1.最轻的变化是骨小梁交叉点骨质增多,X线表现呈砂砾状,颗粒状骨结构。

2.骨小梁表面骨质增多,骨纹呈粗布纹,粗密网状结构。

3.重者骨质融合呈象牙质样密度,但可见粗骨纹。

4.骨纹细密,骨纹细密融合,骨结构模糊,骨密度均匀性增高。

5.少数病人骨外膜缓慢增生与原皮质融合,表现为骨皮质增厚,“粗骨征”或“双椎征”。

四、骨间断性生长

骨间断性生长是指骨发育期间因某种原因造成多次一时性软骨内成骨停顿,骨的生长呈间歇性。

由于每次停顿总是在先期钙化带下形成横骨板而留下痕迹,故称生长障碍痕。

但这种痕迹并不代表骨生长必然缩短,因为骺板软骨生发细胞的增殖能力未受影响,而属骨发育过程的变异。

氟中毒骨的间断性生长痕发生率很高。

骨间断性生长有3种X线表现:

1.四肢长骨生长障碍线:

X线表现为横行致密线,最早见于干骺临时钙化带下成骨区,随骨的生长移向骨干,少者数条,多者十几条。

条数代表间歇性生长的次数,发生一次留下一个痕迹,线与线的距离代表间断性生长发生的时间间隔。

2.干骺端疏密相间的层状生长:

儿童氟骨症有时在长骨干骺端,髂骨翼,髋臼,坐骨结节等处,有硬化与疏松相间的层状生长痕迹,一般2~3层,多者可达数层。

层状生长痕都从先期钙化带下开始,先硬化而后疏松者多见。

3.同心圆性生长痕:

扁骨及不规则骨的层状生长表现为同心圆性生长,见于椎体、骨盆,椎体轮廓中可见到一个密度相同或不同的小椎体轮廓,髂骨翼上可见到多层同心圆生长障碍线,有的达6层之多,髋臼上方可见到幼儿时的髋臼痕,坐骨中可见到较小的坐骨皮质痕。

这些改变可统称为“骨中骨”。

发生率在氟骨症病人中占38%。

※干骺端疏松带的形成是骺板软骨散在的肥大细胞成熟障碍钙化不足,因此,干骺端先期钙化带骨小梁稀少,构成X线所见的疏松带。

※干骺端致密带的形成是骺板软骨肥大细胞广泛损害,基质不能钙化,软骨内成骨几乎处于停顿状态时,则激起骨髓血管旁细胞增生,分化为大量骨母细胞,在干骺端形成紊乱的骨组织而形成,此时疏松带即移向干侧。

※实验资料证明,氟中毒造成的肥大软骨细胞成熟障碍、钙化不足,可以是一过性的,血管仍可越过骺板下的横骨板再次成骨。

X线所见干骺端层状生长,说明氟中毒在骨的发育过程中,可多次发生不同程度的软骨内成骨障碍,也就是说,当骺板软骨有散在的成骨障碍时,干骺端形成疏松带,当骺板软骨有广泛的成骨障碍时,骨髓紊乱的膜内成骨形成硬化带。

软骨内成骨得到部分改善后,又可继续进行不全成骨,又构成疏松带,而原来的致密带则移向干侧,如此反复进行,即构成疏密相间的层状生长。

层状生长征像并非氟中毒所特有。

五、干骺端硬化带

氟中毒在四肢长骨干骺端先期钙化带部位可出现致密硬化带。

密质带指在干骺端先期钙化带下有一较厚的带状骨化影,密度均匀一致,无骨结构。

致密带下亦无松骨质骨小梁。

致密带与硬化线有密切联系,当氟中毒造成骺板软骨肥大细胞基质钙化不足而形成横骨板之后,接着骨髓血管旁细胞明显增生,分化大量骨祖细胞和骨母细胞,以膜内化骨方式在横骨板下形成紊乱的骨组织,这些新生骨的形成和发展迅速,并按持重应力改建塑型,而呈海绵状骨结构,X线照片在干骺端表现为致密的骨化带。

干骺端致密硬化带征象也见于其它骨病,都属软骨内成骨障碍。

六、皮质骨松化

骨的代谢紊乱造成皮质骨变为松质骨,称为皮质骨松化,如长期应用大量激素,畸形性骨炎,肾性骨病等都可出现此征象。

因此皮质骨松化并非氟骨症所特有。

皮质松化的演变过程是氟中毒引起的破骨细胞对骨质进行吸收的同时,总伴随着活跃的膜内成骨。

皮质骨松化发生的机制是氟毒素把骨的生理代谢激活—吸收—成骨的活动旺盛起来。

病理所见先在骨皮质哈氏管内有大量破骨细胞出现,对骨质进行吸收,因此,初期表现有纵行透亮线。

当较广泛的哈氏管被破坏扩大呈很多洞穴时,哈氏管内血管旁细胞迅速增生、分化为大量的骨母细胞,在这些洞穴内形成紊乱的骨结构,即构成X线所见皮质松化症。

皮质骨松化常合并粗骨征,这是由于骨代谢破骨活动增加时,伴随而来的是成骨旺盛,轻度者皮质松化不引起粗骨征,重度者,特别是发育期,破骨活动常引起骨内膜、外膜增生,形成新骨,使皮质增厚,经慢性演变而成粗骨征。

X线表现:

轻者皮质哈氏管扩大,可见纵行透亮线一条或数条,中度者皮质一分为二(双框征)或呈多板层样结构,重者,皮质密度减低,结构松散,模糊筛孔,皮质结构紊乱,并掺有模糊片状骨化影。

七、粗骨征

粗骨征是指氟骨症中骨外膜慢性增生,或干骺、骨干塑型不良,使骨干逐渐增粗的征象。

四肢长骨、躯干骨均可发生,前臂、小腿、肋骨、骨盆、椎骨横突等处的骨间膜和肌腱附着点广泛骨化,可使粗骨征更加明显。

儿童氟骨症的粗骨征是在骨的发育演变中形成的。

儿童粗骨征X线表现:

1.骨外膜缓慢增生,骨干旁可见薄层骨膜反应,逐渐使骨变粗;

2.骨层状生长,骨体增大;髂骨翼层状生长,髋臼底增厚,骨盆缩小,髋骨增大;

3.骺端软骨内成骨缓慢,干骺与骨干移行部塑型不良;

4.骨外膜增生骨化,皮质内面骨质吸收,髓腔扩大,皮质变薄,逐渐变为薄皮质形粗骨征;

5.骨内外膜增生,骨皮质增厚,髓腔变窄,骨干增粗,可演变为厚皮质型粗骨征。

成人粗骨征X线表现:

1.骨干增厚,皮质增厚,骨密度增高。

2.骨外膜增生骨化,形成双层或多层骨皮质,亦称双框征。

3.个别病例骨干增粗畸形,松质骨骨纹粗大。

4.广泛骨间膜、韧带、肌腱附着处骨化者可见椎骨横突增大,边缘刺状骨化;肋骨粗大,肋间隙变窄;尺、挠骨、胫、腓骨骨干增粗。

粗骨征的发生机制主要是氟中毒引起的破骨和成骨紊乱,因此,粗骨征破骨明显者,常可见皮质松化。

厚皮质型粗骨征为硬化型氟骨症,薄皮质型粗骨征以松化软化为主。

 

骨和骨关节的解剖与氟骨症X线影征

AnatomyofboneandjointandX-rayimageofskeletalfluorosis

一.上肢骨(前臂包括肘关节)

1.前臂骨间膜骨化

前臂骨间膜为坚韧的纤维膜,连接挠骨的骨间嵴,其纤维主要由挠骨斜行向下至尺骨。

正常X线上不显影,当骨化时,大多数在挠骨嵴,少数在尺骨嵴出现骨性突起,如幼芽破土状、玫瑰束状、花边状、鱼鳍状、片状,严重者挠尺骨间膜骨化相互融合成桥。

前臂骨间膜骨化在氟骨症中出现率较高,具有特异性,是诊断氟骨症的重要征像之一。

2.旋前圆肌骨化

旋前圆肌起于肱骨内上髁,向外下斜行止于挠骨外侧面中部。

骨化时表现为丘陵状、双峰状、层状骨性突起。

此处的肌腱骨化率较高,正常时很少见。

3.旋前方肌骨化

旋前方肌呈四方形,贴于挠尺骨远端的前面,止于尺骨前内侧和挠骨前面。

骨化时在尺骨远端内侧见有骨性突起,边缘毛糙,凹凸不平,前臂正位片显示清楚。

4.挠骨小头骨化影

当围绕挠骨小头的环韧带骨化时,在挠骨小头外下方可见一尖端向下的刺状影,颇似钟乳石。

5.尺骨鹰嘴冠状突唇状增生

肘关节侧位片常显示尺骨鹰嘴冠状突有尖刺或唇状增生,为尺侧副韧带骨化,呈三角形,起自肱骨内上髁,作扇形向下,止于鹰嘴及冠突以及其间的关节面。

二.下肢骨(小腿包括膝关节)

1.胫腓骨间膜骨化

胫腓骨间膜同前臂骨间膜一样为坚韧的纤维膜。

胫腓骨间膜大部分自胫骨斜行向下、外止于腓骨,骨化时,在胫骨及腓骨骨间嵴处出现小丘状、玫瑰状或花边状骨性突起影。

严重者可呈疣状,此种骨化在氟骨症中出现率较高,具有特异性。

2.胫骨髁间隆起增生

正常时髁间隆起可稍尖锐,当骨质增生时,尖端骤然变圆或凹凸不平,髁间隆起不附着韧带,其增生为关节软骨的骨化。

3.比目鱼肌腱骨化

胫骨体后面上部有由外上斜向内下的骨性突起,称为膕线。

比目鱼肌一部分起自膕线,当比目鱼肌腱骨化时,正位片上,在胫骨上部可见由外上向下斜行致密的带状影,密度与骨质相等,宽窄不一,边缘不规正。

严重者此影可延伸到胫骨皮质之外,为氟骨症所特有的改变。

小腿侧位片,位于胫骨上段后方,突出于骨皮质之外。

4.腓骨长肌肌腱骨化

腓骨长肌起于腓骨小头、腓骨外侧面上2/3小腿筋膜及肌间隔,止于第1楔骨外侧面及第1跖骨底。

在Ⅱ期中度以上氟骨症病例中常见骨化,呈条索状、蜡滴状、片状。

5.髌骨上下缘骨赘形成

髌骨前面包于骨四头肌腱内,并向下延伸为髌韧带,借髌韧带附着于胫骨粗隆。

骨四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