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781479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63 大小:107.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统编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统编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统编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统编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

《统编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6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编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

统编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

统编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

一、高中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①郭原平字长泰,性闲木功,佣赁以给供养。

主人设食,原平自以家穷,父母不办有肴味,唯飧盐饭而已。

若家或无食则虚中竟日义不独饱;须日暮作毕,受直归家,于里籴买,然后举爨。

父笃疾弥年,原平衣不解带,口不尝盐菜者,跨积寒暑。

父亡哭踊恸绝。

   ②高阳许瑶之罢建安郡丞还家,以绵一斤遗之,不受,送而复反者前后数十。

瑶之乃自往,曰:

“今岁过寒,而建安绵好,以此奉尊上①耳。

”原平乃拜而受之。

   ③及母终,毁瘠弥甚。

墓前有数十亩田,不属原平,原平不欲使人慢其坟墓,乃贩质家资,贵买此田。

每出卖物,人问几钱,裁言其半。

如此积时,邑人皆共识悉,辄加本价与之,彼此相让。

欲买者稍稍减价,要使微贱,然后取直。

   ④每行来,见人牵埭未过,辄迅楫助之;己自引船,不假旁力。

若自船已渡,后人未及,常停住须待,以此为常。

   ⑤太守蔡兴宗临郡,深加贵异,以私米馈原平。

原平固让频烦,誓死不受。

人或问曰:

“府君嘉君淳行,敏君贫老,故加此赡,岂宜必辞?

”原平曰:

“府君若以吾义行邪,则无一介之善,不可滥荷此赐。

若以其贫老邪,耋齿甚多,屡空比室,非吾一人而已。

”终不肯纳。

﹣﹣《南史》(有删改)

【注释】①尊上,对人父母的敬称。

(1)写出下列加下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父笃疾弥年________    

②原平不欲使人慢其坟墓________

(2)为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①要使微贱________

A.细小   B.低下   C.稍微   D.没有

②己自引船________

A.领   B.拉   C.征引   D.退却

(3)第①段划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若家或无/食则虚中/竟日义不独饱                      

B. 若家或无食/则虚中/竟日义不独饱

C. 若家或无/食则虚中竟日/义不独饱                      

D. 若家或无食/则虚中竟日/义不独饱

(4)把第⑤段划线句翻译为现代汉语。

府君若以吾义行邪,则无一介之善,不可滥荷此赐。

(5)对第③段郭原平卖物时的情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卖物时常常会有人拦腰砍价。

                             

B. 卖物花费的时间往往特别长。

C. 物价为邑人认可,货品特别抢手。

                      

D. 买家总是主动出高于报价的价格。

(6)综观全文,结合郭原平的性格特点,推断其拜受棉而拒受米的原因。

【答案】

(1)重;怠慢、亵渎

(2)C;B

(3)D

(4)府君如果是因我的孝义行为(而赐米),那么(我)没有一点微小的善行,不能随便承受这一赏赐。

(5)D

(6)太守赠米既为褒奖其德行,也有怜老惜贫之意。

郭原平一方面因谦虚而推让褒奖;另一方面仁厚且自强,念及天下贫老而不愿独享。

许瑶之赠绵表的是对郭母的尊敬和挂念,且亲自上门以示重视,故而孝子郭原平郑重接受。

【解析】【分析】

(1)①“笃”应翻译为“重、严重”,可以联系《陈情表》“刘病日笃”中“笃”的解释;②“慢”应解释为“怠慢,亵渎”。

据推断这块母亲墓前的地不是他的,有人耕种会“亵渎”母亲。

(2)①前面说到“欲买者稍稍减价”意思是想要买东西的人稍稍地降价,后面“要使微贱”中“微”也应讲成“略微,稍微”,选C项。

②“引”应翻译为“拉”,联系《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引车避匿”中“引”字的意思就是“拉”,应选B项。

(3)根据语意断句。

“无”需要宾语,没有什么?

所以是“无食”,在“食”后断句,排除A项、C项;“竟日”是作“虚中”的状语,后置了,不能断开,应是“则虚中竟日”,排除B项。

这句话翻译为:

家里有时没饭吃,他就整日空腹干活,和家里人一同挨饿。

故选D。

(4)“若”,如果;“以”,因为;“义行”,孝义行为;“则”,连词,那么;“一介之善”,一点微小的善行;“滥”,随意;“荷”,承受;“此”,代词,这。

句子翻译为:

府君如果是因我的孝义行为(而赐米),那么(我)没有一点微小的善行,不能随便承受这一赏赐。

(5)A项,表述有误,结合“每出卖物,人问几钱,裁言其半”分析,不是有人拦腰砍价,是郭原平自己只要半价;B项,表述有误,文中并没有说到卖物花费的时间往往特别长,“如此积时”是说这样时间长了,本地人都知道这情况,不是说他卖物花费时间特别长。

C项,“物价为邑人认可”表述有误,据原文“邑人皆共识悉,辄加本价与之”可知,大家总是加上原价付钱,认为他东西价钱卖得太低了。

故选D。

(6)首先找到“拜受棉”的描述。

据原文“送而复反者前后数十”“瑶之乃自往”“以此奉尊上耳”可知,他是反复送棉花好多次,而且亲自上门送,且表达了棉花是送给郭母的,表示尊敬,所以郭原平奉孝,郑重接受。

找到有关“拒受米”的描述。

太守赠米的原因是“深加贵异”“府君嘉君淳行,敏君贫老”,佩服他的为人行事作风,觉得他很孝顺而且怜悯他又穷又老。

他的回答是“府君若以吾义行邪,则无一介之善,不可滥荷此赐。

若以其贫老邪,耋齿甚多,屡空比室,非吾一人而已”。

表现了他的谦虚,觉得不知自己一人孝义,而且念及很多人都贫困,不只自己一人而且,他不愿意独享这些馈赠,宅心仁厚,自立自强。

故答案为:

⑴重 怠慢、亵渎

⑵C;B;

⑶D;

⑷府君如果是因我的孝义行为(而赐米),那么(我)没有一点微小的善行,不能随便承受这一赏赐。

⑸D;

⑹太守赠米既为褒奖其德行,也有怜老惜贫之意。

郭原平一方面因谦虚而推让褒奖;另一方面仁厚且自强,念及天下贫老而不愿独享。

许瑶之赠绵表的是对郭母的尊敬和挂念,且亲自上门以示重视,故而孝子郭原平郑重接受。

【点评】

(1)本题是以主观性试题的形式考查文言实词的使用,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

(2)本题是以客观性试题的形式考查文言实词的使用。

要联系语境,注意将各选项的意思带入到句子中进行判断。

(3)此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

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常用虚词是标志。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此题考查把握文章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一要注意从原文中寻找对应信息,二要认真比较,不漏过任何字眼。

命题者往往在转述中变换一些信息对答题者进行干扰,故解答这类题重在细心。

(6)本题考查对主人公人物形象的分析把握能力。

另外要找到“拜受棉”与“拒受米”的相关情节,认真理解,分析出其人的人物形象的特点。

【参考译文】

   ①郭原平,字长泰。

他会做木工,常靠给人做工供养双亲。

雇主招待他吃饭时,郭原平想到自己家中贫穷,父母不曾吃荤菜,所以自己只吃咸菜下饭就算了。

家里有时没饭吃,他就整日空腹干活,和家里人一同挨饿;等到傍晚收工,得了工钱回家,在村里买米,然后烧火做饭。

父亲得了重病整一年,郭原不平衣解带,口不尝盐渍的蔬菜,这样过了一冬一夏。

父亲去世时伤心痛苦不已。

   ②高阳的许瑶之居住在永兴,不做郡安县丞回到了家乡,赠送给郭原平一斤棉花。

郭原平不肯接受,送过来又送回去,前后有几十次。

于是许瑶之亲自前往,说:

“今年特别寒冷,建安棉不错,用这个来尊奉家里人吧”,郭原平才拜谢接受。

   ③他母亲死时,悲痛伤身更甚,勉强支撑到丧服期满。

母墓前有几十亩田,不属他所有,原平不想让人亵渎了父母坟墓,就变卖家产,出高价买下这块地。

每次出门卖东西,只要半价,这样时间长了,本地人都知道这情况,总是加上原价付钱,彼此相让,原平一定要让价钱稍便宜些,等价钱低廉,才肯收钱。

   ④每次行船来钱塘,看见旁人的船被堵在水坝下还没有牵过去,就迅速操桨过去帮助,自己的船自己牵引,不要旁人的帮助。

若是自己的船已经通过了水坝,后面的人还没赶上来,他常常停船等待,似乎这样已成了习惯。

   ⑤太守蔡兴宗来到该郡,对郭原平的为人行事也很钦佩,感到惊异,于是便把自己的米馈赠给郭原平和山阴县朱百年的妻子。

郭原平坚决地一再推让,誓死不受。

有人问他说:

“府君嘉奖你淳厚的德行,怜悯你年老贫穷,所以才有赡养之赠,岂能苦苦推辞呢?

”郭原平回答说:

“府君如果因我的孝义行为而给以赏赐,则不止我一个人做得好,所以不能随便承受这种赏赐。

如果因我又穷又老的话,老人很多,家家户户经常贫困,不只是我一个人而已。

”他始终不肯接受,朱百年的妻子也推辞不接受。

2.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列小题。

芙蕖①

李渔

   芙蕖与草本诸花似觉稍异,然有根无树,一岁一生,其性同也。

谱云:

“产于水者曰草芙蓉,产于陆者曰旱莲。

”则谓非草木不得矣。

予夏季倚此为命者,非故效颦于茂叔而袭成说于前人也。

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

   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

芙蕖则不然。

芙蕖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

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

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

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

   予四命之中,此命为最。

无如酷好一生。

竟不得半亩方塘为安身立命之地。

仅凿斗大一池,植数茎以塞责,又时病其漏。

望天乞水以救之,怠所谓不善养生而草菅其命者哉。

【注释】①芙蕖:

莲花

(1)对《芙蕖》一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作者先总说芙蕖之“可人”,然后分别从“可目”“可口”“可用”“可种”五个方面说明芙蕖的特点。

B. 文章围绕芙蕖的“可人”之处落笔,极言芙蕖的种植之利,甚而将其定位在“五谷”“百花”之上。

C. 作者为自己不能辟出半亩方塘来种植芙蕖而感到遗憾,抒发了他酷爱芙蕖、厌弃百花的感情。

D. 文章以“可目”为写作重点,详细得体,繁简得宜,不仅中心鲜明,而且重点突出。

E. 文章多用偶句,遺词造句,十分优美,不仅体现出事物的不同特点,使之两两对照,相得益彰,而且句式整齐和谐。

(2)结合《莲蓬》《芙蕖》两文的内容,谈谈它们在写莲方面的异同。

【答案】

(1)A,C

(2)相同之处:

都从实用价值的角度出发,写莲子清香的味道能满足人的口腹之欲。

不同之处:

①《莲蓬》重点写莲蓬的实用性——味美可食,对莲花,仍是延续了传统的大多数人的认识,赋予它“超凡脱俗”的人格化品质;而李渔《芙蕖》则全方位写莲,且都从实用方面写莲各阶段的“可人”之处。

【解析】【分析】

(1)A项,作者先总说芙蕖之“可人”,然后分别从“可目”“可鼻”“可口”“可用”来说明芙蕖的特点,没有“可种”;C项,作者“厌弃百花”,无中生有;故选AC。

(2)《莲蓬》这篇散文,汪曾祺先生由采莲,写到莲蓬,因为莲蓬的可食性,然后写到荷花颜色不同,莲蓬以及莲藕的不同;作者由莲蓬的形状又写到莲蓬的果实莲子,重点写莲蓬的实用性;《芙蕖》这篇文章,李渔先总说芙蕖之“可人”,然后分别从“可目”“可口”“可用”“可种”五个方面说明芙蕖的特点,表达自己对芙蕖的喜爱之情。

所以,两篇文章都从实用价值的角度出发,写莲子清香的味道能满足人的口腹之欲,不同之处是《莲蓬》重点写莲蓬的实用性——味美可食,对莲花,仍是延续了传统的大多数人的认识,赋予它“超凡脱俗”的人格化品质;而李渔《芙蕖》则全方位写莲,且都从实用方面写莲各阶段的“可人”之处。

故答案为:

⑴AC;

⑵相同之处:

都从实用价值的角度出发,写莲子清香的味道能满足人的口腹之欲。

不同之处:

①《莲蓬》重点写莲蓬的实用性——味美可食,对莲花,仍是延续了传统的大多数人的认识,赋予它“超凡脱俗”的人格化品质;而李渔《芙蕖》则全方位写莲,且都从实用方面写莲各阶段的“可人”之处。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⑵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写莲方面的异同的能力。

第一步,指明小说运用了哪一种描写手法。

第二步,结合具体情节分析这种描写手法在文句中是如何体现的。

第三步,明确有何效果或作用。

要点明此手法突出了人物的什么形象特点。

【参考译文】

   芙蕖和草本花卉好像稍有不同,然而它有根没有木质的树干,是一年生的植物,这些性质和草本是相同的。

花谱书中说:

"在水中生长的叫草芙蓉,在陆地生长的叫旱莲。

"那么这就不能说芙蕖不是草本了。

我爱芙蕖,在夏季靠这花才能活下去,不是故意效仿周敦颐重复前人早已说过的话,而是因为芙蕖适合人的心意,它的长处不是一两点就可以讲尽的,请容我一一说说它的好处。

   在花的最佳观赏时节,只在花开的那几天,在此以前、以后都属于无人问津的时候。

芙蕖就不是这样:

自从荷叶出水那一天,便把水波点缀得一片碧绿;等到它的茎和叶长出,则又一天一天地高起来,一天比一天美丽。

有风时就作出飘动摇摆的神态,没风时也呈现出轻盈柔美的风姿。

这样,我们在花未开的时候,便先享受它那无穷的逸致情趣了。

等到花苞开花,姿态娇嫩得简直要滴水,(花儿)先后相继开放,从夏天直开到秋天,这对于花来说是它的本性,对于人来说就是应该得到的享受了。

等到花朵凋谢,也可以告诉主人说,没有对不住您的地方;于是又在花蒂下生出莲蓬,蓬中结了果实,一枝枝独立,还像未开的花一样,和翠绿的叶子一起挺然屹立(在水面上),不到白露节下霜的时候,它所擅长的本领不会停止。

以上都是说它适于观赏的方面。

   适宜鼻子(的地方),那么还有荷叶的清香和荷花特异的香气;(以它来)避暑,暑气就因它而减退;(以它来)纳凉,凉气就因它而产生。

   至于它可口的地方,就是莲籽与藕都可以放入盘中,一齐摆上餐桌,使人满口香味芬芳。

只有霜打的枯萎的叶子,七零八落很不好看,好象成了被遗弃的废物;但是把它摘下贮藏起来,又可以在明年用来裹东西。

   这样看来,芙蕖这种东西,没有一时一刻不适于人们耳朵和眼睛观赏的,没有哪部分哪一点不供家常日用。

(它)有五谷的实质而不占有五谷的名义,集中百花的长处而除去它们的短处。

种植的利益难道还有比它还大的吗?

   我视为生命的四种花草中,以芙蕖最为宝贵。

可惜酷爱了它一生,却不能得到半亩方塘作它容身立足赖以生存的地方。

只是挖了个凿斗大的小水池,栽几株来安慰自己,又时常为小池漏水而忧虑,祈求上天降雨来拯救它,这大概是所说的不善于培养生灵而把它的生命当作野草一样作贱吧。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申屠致远字大用,其先汴人。

金末从其父义徒居东平之寿张。

致远肄业府学,与李谦、孟祺等齐名。

世祖南征,荐为经略司知事,军中机务,多所谋画。

   师还,至随州,所俘男女,致远悉纵之。

至元十年,御史台辟为掾,不就。

宋平,焦友直、杨居宽宣慰两浙,举为都事,首言:

“宋图籍宜上之朝;江南学田,当仍以赡学。

”行省从之。

临安改为杭州,迁总管府推官。

宋附马杨镇从子玠节,家富于赀,守藏吏姚溶窃其银,惧事觉,诬玠节阴与宋广、益二王通,有司榜笞,诬服,狱具。

致远谳之,得其情,溶服辜,玠节以贿为谢,致远怒绝之。

   杭人金渊者,欲冒籍为儒,儒学教授彭宏不从,渊诬宏作诗有异志。

致远察其情,执渊穷诘,罪之。

属县械反者十七人,讯之,盖因寇作,以兵自卫,实非反者,皆得释。

改寿昌府判官。

时寇盗窃发,加之造征日本战船,远近骚然,致远设施有方,众赖以安。

   二十年,拜江南行台监察御史。

江淮行省宣使郄显、李兼诉平章忙兀台不法,有诏勿问,仍以显等付忙兀台鞫之,系于狱,必抵以死。

致远知其冤状,将纵之,忙兀台胁之以势,致远不为动,亲脱显等械,使从军自赎。

桑哥当国,治书侍御史陈天祥使至湖广,劾平章,桑哥摘其疏中语,诬以不道,奏遣使往讯之,天祥就逮。

时行台遣御史按部湖广,咸惮之,莫敢往,致远慨然请行。

比至,累章极论之。

桑哥方促定天祥罪,会致远章上,桑哥气沮。

转运使卢世荣榷茶牟利,致远并劾之。

又言日本不可涉海远征徒费中国铨选限以南北优苦不均宜考其殿最量地远近定为立制则铨衡平而吏弊革。

致远清修苦节,耻事权贵,聚书万卷,名曰墨庄。

家无余产,教诸子如师友。

(选自《元史・列传第五十七》,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又言日本不可涉海远征/徒费中国/铨选限以南北/优苦不均/宜考其殿最量/地远近定为立制/则铨衡平而吏弊革

B. 又言日本不可涉海远征/徒费中国/铨选限以南北/优苦不均/宜考其殿最/量地远近/定为立制/则铨衡平而吏弊革

C. 又言日本不可涉海/远征徒费中国/铨选限以南北/优苦不均/宜考其殿最/量地远近/定为立制/则铨衡平而吏弊革

D. 又言日本不可涉海/远征徒费中国/铨选限以南北/优苦不均/考其殿最量/地远近定为立制/则铨衡平而吏弊革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学田,指古代朝廷或地方政府拨给学校的公田,是我国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经济支柱。

B. 从子,这一称谓始见于《后汉书》,唐宋时开始将亲兄弟之子称作从子,意同于“侄”。

C. 教授,指古时设置在中央学府主管学务的官员,是讲解经义、掌管学校课试的文职官。

D. 榷茶,指政府对茶叶所实施的课税、管制等措施,是我国唐以后的一种茶叶专卖制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申屠致远备受重用,为政有方。

元世祖南征时,军中的机要事务,大多由他谋划;担任寿昌府判官时,他布置得法,民众得以安定。

B. 申屠致远明察秋毫,断案公正。

任杭州总管府推官时,为屈打成招的杨玠节平反昭雪,使诬陷彭宏有谋反之心的金渊受到应有的惩罚。

C. 申屠致远为人正直,不惧权贵。

忙兀台要置弹劾他不守法纪的郄显等人于死地,致远不惧怕威胁,解开他们的刑具,让他们到军中立功赎罪。

D. 申屠致远为人勇敢,敢于斗争。

陈天祥被捕后,大家都不敢前往湖广巡视,致远慨然请行,和桑哥进行面对面的斗争并取得了胜利。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致远谳之,得其情,溶服辜,玠节以贿为谢,致远怒绝之。

②属县械反者十七人,讯之,盖因寇作,以兵自卫,实非反者,皆得释。

【答案】

(1)B

(2)C

(3)D

(4)①申屠致远审议此案,得知实情,姚溶服罪,杨玠节用财物作为酬谢,申屠致远生气地拒绝了他。

②属县中逮捕了十七个谋反的人,申屠致远审问他们,原来是因强盗兴起,他们拿兵器自卫,实际不是谋反的人,都获得了释放。

   

【解析】【分析】

(1)本题中,根据句意,句中“涉海远征”是前句的谓语,后面断开,排除CD;比较AB两项,“考”的宾语是“其殿最”不要断开,“量”和后面的“地远近”相搭配。

故选B项。

原文表达:

又言日本不可涉海远征,徒费中国,铨选限以南北,优苦不均,宜考其殿最,量地远近,定为立制,则铨衡平而吏弊革。

(2)C句中“指古时设置在中央学府主管学务的官员”错误,“教授”指古时设置在地方官学中的学官。

故选C。

(3)D项,“进行面对面的斗争”错。

申屠致远是屡次上奏章极力为陈天祥争论,并没有“面对面的斗争”。

故选D。

(4)第一句得分点:

谳:

审议;服辜:

服罪,“辜”罪;以:

介词,用;贿:

财物;绝:

拒绝。

第二句得分点:

械:

逮捕;盖:

原来;因:

因为;以:

拿、用;兵:

武器;实:

实际上;释:

释放;“反者十七人”定语后置句,翻译为“十七个谋反的人”。

故答案为:

⑴B;⑵C;⑶D;

⑷①申屠致远审议此案,得知实情,姚溶服罪,杨玠节用财物作为酬谢,申屠致远生气地拒绝了他。

②属县中逮捕了十七个谋反的人,申屠致远审问他们,原来是因强盗兴起,他们拿兵器自卫,实际不是谋反的人,都获得了释放。

   

【点评】

(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给文言文语段断句,需要在通读文意的基础上,对不能断开的字词要研究前后语句的含义及联系,看看断在哪里语意才能明白,句子前后的联系往往都有标志可寻,只要抓住了这些标志,就可以轻松断句,同时,需要掌握语句的大意,即可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

答题时,应根据平时课内对文化常识的知识积累与不断复习,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然后做出判断。

(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4)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

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

【参考译文】

   申屠致远,字大用,他的祖先是汴梁人。

金朝末年跟随他的父亲申屠义迁居东平的寿张。

致远在府学进修学业,和李谦、孟祺等人齐名。

世祖南征,(申屠致远)被推荐担任经略司知事,军中的机要事务,大多由他谋划。

   军队返回,到达随州,所俘获的男女,申屠致远全部释放了他们。

至元十年,御史台征召他担任掾吏,(申屠致远)没有赴任。

南宋被平定后,焦友直、杨居宽任两浙宣慰使,推荐他做都事,(申屠致远)首先建议:

“宋朝的图书文集应上缴朝廷;江南的学田,应仍旧用来供应学校。

”行省听从了他的建议。

临安改为杭州,(申屠致远)升任总管府推官。

宋朝驸马杨镇的侄子杨玠节,家中很有钱。

看守钱财的小吏姚溶偷了他的银子,怕事情被发觉,就诬陷杨玠节暗中和宋朝的广、益二王勾结,官吏拷打,杨玠节无辜服罪,案子已定。

申屠致远审议此案,得知实情,姚溶服罪,杨玠节拿财物作酬谢,申屠致远生气地拒绝了他。

   杭州有个叫金渊的人,想假冒籍贯作儒生,儒学教授彭宏不同意,金渊诬陷彭宏作诗有反叛之心。

申屠致远察知其中实情,拘捕金渊极力审问,判了他的罪。

属县中逮捕了十七个谋反的人,(申屠致远)审问他们,原来是因强盗兴起,他们拿兵器自卫,实际不是谋反的人,都获得了释放。

改任寿昌府判官。

当时敌寇盗贼暗中兴起,加上建造攻打日本的战船,远近民众骚动,申屠致远布置得法,百姓赖以安定下来。

   至元二十年,(申屠致远)拜任江南行台监察御史。

江淮行省宣使郄显、李兼告平章忙兀台不守法,皇上下诏不让追问,并把郄显等人交给忙兀台审讯,(郄显等人)被关在狱中,(忙兀台)一定要置他们于死地。

申屠致远知道他们的冤情,要放了他们,忙兀台以权势逼迫他,申屠致远不为所动,亲自解开郄显等人的囚具,让他们充军赎罪。

桑哥当权时,治书侍御吏陈天祥被派到湖广,弹劾平章,桑哥摘录他奏疏中的话,诬陷他大逆不道,奏请派使者前往审讯他,陈天祥被捕。

当时行台要派御吏到湖广巡查属部,大家都怕桑哥,没有人敢去,申屠致远慷慨激昂地请求前往。

等到了后,屡次上奏章极力争论。

桑哥正催促定陈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