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文档选修6环境保护第45讲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有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780651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87.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文档选修6环境保护第45讲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有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文档选修6环境保护第45讲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有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文档选修6环境保护第45讲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有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文档选修6环境保护第45讲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有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文档选修6环境保护第45讲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有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文档选修6环境保护第45讲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有答案.docx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文档选修6环境保护第45讲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有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文档选修6环境保护第45讲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有答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文档选修6环境保护第45讲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有答案.docx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文档选修6环境保护第45讲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有答案

第45讲 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生态环境保护

考纲

考点

考法

1.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以及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

3.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其形成的一般过程。

4.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1.可再生资源(土地、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重点)

2.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重点) 

3.主要生态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危害、治理措施。

(重难点)

高考对本讲内容的考查主要以某种资源的利用保护和生态问题的图文材料为背景,考查资源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1.世界淡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1)短缺原因

(2)解决对策

2.我国淡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1)短缺原因

具体表现

自然原因

时间上:

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空间上:

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水资源与耕地资源分布不协调

人为原因

人口数量大,人均占有量少;工业、农业和生活需水量急剧增长;水污染、浪费严重

(2)

3.我国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及保护

(1)我国耕地资源的现状及解决措施

现状

耕地不足,依靠占世界8.6%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

人口增加,加剧耕地资源的短缺

非农业用地增加,导致耕地面积减少

耕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耕地面积减少或耕地质量下降

耕地质量低,中、低产田比重大

措施

实行耕地总量不减少措施

依据《土地管理法》,确保本行政区内的耕地总量不减少

提高土地利用率

非农业建设必须节约用地

可以利用荒地的,不得占用耕地

可以利用劣地的,不得占用好地

禁止闲置、荒芜耕地

鼓励合理开发尚未开发利用的土地

提高耕地质量

进行土地利用规划,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生态环境

改良土壤,提高地力,防治土地污染,防治土地退化

(2)土地退化的原因与防治措施

土地退化的概念

是指土地资源质量的降低,在农耕地上通常表现为农作物产量的下降或农产品品质的降低

表现

土壤侵蚀(是一种分布较广、危害严重的土地退化现象)

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

不合理灌溉引起土壤盐渍化和涝渍

污染造成土地质量下降

主要原因

人类经济活动对土地施加的压力过大,使自然状态下较脆弱的环境被破坏

防治措施

生物措施

因地制宜,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恢复生态林,营造经济林,加强对植树种草的科学管理

工程措施

水利工程:

修建水库、灌渠等;水土保持工程:

修梯田、淤地坝等

农牧业措施

在突出农田基本建设的基础上,采用各种保护耕地、提高肥力的措施;发展舍饲养畜、把牧草栽培纳入农田耕作范围

坡耕地上的切沟由流水侵蚀而成。

如图为切沟景观。

读图回答问题。

指出切沟对坡耕地的危害,并提出防治措施。

解析:

材料中指出坡耕地上的切沟由流水侵蚀而成,说明切沟会造成水土流失严重,土壤减少;图示切沟景观显示了切沟不断分割耕地,因此其不但破坏耕地,还会妨碍耕作。

切沟的防治要从耕作方式调整、工程措施填埋等方面考虑,切沟一旦形成,如果不采取治理措施会导致切沟不断加宽加深,修建排水沟和拦水坝等能有效防治切沟的形成。

答案:

危害:

切沟分割土地,损坏耕地,妨碍耕作(严重时可阻断交通);加大土壤侵蚀量(切沟形成后,水流集中,冲刷能力增强,水土流失加剧)。

 防治措施:

调整耕作方式,防止水流集中(如等高耕作、间作、修地埂等);修建引水排水设施(如修建排水沟等);(在水流集中区域)设置障碍(如草地,灌丛等);在切沟中修建拦水坝(谷坊);切沟填埋。

 非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1.煤炭、石油的开发和利用对环境的影响

方面

危害

对土地造成的直接破坏

露天采矿,直接破坏地表土层和植被,加剧水土流失和荒漠化。

地下开采形成地下采空区,会导致岩层断裂、塌陷、下沉

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并污染环境

占用大面积的土地,造成土壤污染、水污染和大气污染

运输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

煤炭:

发生自燃或扬尘,污染大气环境;会由于水的浸泡流失而污染水源。

石油:

污染海洋,破坏海洋生态,危害渔业生产,使整个海洋环境退化

加工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

排出大量洗煤水,产生大量的灰尘、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烃类、氨气和废渣。

石油加工会排出大量的废水、废气和废渣

利用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

全球变暖,酸雨的形成,水体富营养化

2.化石燃料合理开发与利用的主要措施

3.应对石油危机的措施

(1)适度开采,均衡生产。

(2)节约使用,提高效率。

(3)加强勘探,挖掘潜力;到国外投资开发石油,替代石油进口,是发展国内石油工业的重要补充。

(4)建立石油战略储备体系。

(5)发展多元化结构的能源系统。

区域资源开发利用类试题的分析思路

 此类试题常常结合区域图、等高线图、资料图考查由于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对地理环境造成的影响、成因分析及其对策。

关键在于根据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综合分析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环境问题

土地资源

陡坡破坏植被,开发耕地

湿润地区导致水土流失,肥力下降

生态环境破坏

干旱、半干旱区破坏草地,开发耕地

干旱地区土地荒漠化

不合理的灌溉方式

土地盐碱化

农业生产中使用化肥、农药

土壤污染、水资源污染

非农业用地不断扩大,占用耕地

耕地面积不断缩小

水资源

过度抽取地下水

沿海地区地下水位下降,形成地下漏斗,地面沉降,海水倒灌,淡水咸化,土壤盐碱化

内陆干旱地区地下水位下降,加剧水资源短缺。

地表径流减少,湿地萎缩;生态环境恶化

不合理的灌溉

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土地次生盐渍化

矿产资源

滥采滥用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浪费严重,以至枯竭

废弃物处理不当

造成环境污染

注意,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性,不同区域所产生的环境问题不同。

答题时要结合所在区域的自然环境特点分析。

(2017·陕西大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题。

赵家寨煤矿位于新郑市西部,2007年起开始投入生产,几年来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但也导致当地地质环境不断恶化。

下面a图示意赵家寨煤矿区地质影响程度差异分布,b、c、d图为a图中①区域水文、地质、环境问题的表现。

说明赵家寨煤矿区①区域水文、地质环境问题的表现,并提出防治建议。

解析:

煤矿开采产生的水文问题主要是地下水水位下降,造成水资源日趋短缺;产生的地质问题主要是大量采空区可能造成地面塌陷,影响地面建筑和耕地等。

针对煤炭开采过程中的环境问题,相应地提出防治建议,如针对采空现象,采用隔断开采、进行填充等措施。

答案:

表现:

矿区的不合理开采,形成大量采空区,地面塌陷明显,地面建筑出现墙体裂缝,耕地出现裂缝等;破坏了地下水系统,地下水位急剧下降,水资源愈加短缺。

建议:

控制开采量(在开采过程中要循序渐进,杜绝短时间内大量开采),采用新的开采方式(隔段开采、交替开采、分层开采、分区开采等。

在煤层开采的同时,加固和支撑煤层覆盖层;在交替开采过程中,及时对开采过的煤层进行填充)。

减少对地下水系统的影响与破坏;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实施矿山地质灾害治理工程。

 生态环境保护

1.森林资源

森林具有强大的生态效益,能为人类提供各种生态服务。

森林尤其是原始森林被大面积砍伐,无疑会影响和破坏森林的生态功能,带来生态灾难。

2.草地退化的原因、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1)草地退化的原因与危害

原因

自然原因

自然环境比较脆弱,易受外力破坏;气候变暖、降水减少、干旱频繁发生;虫害与鼠害严重等

人为原因

人口增加;过度放牧;盲目开垦;乱采滥挖;捕杀野生动物等

危害

牧场退化,载畜量下降;草原生态恶化;土地沙化和盐渍化;草原动植物资源遭到破坏

(2)草地退化的防治措施:

控制人口增长,改善经济结构,加速经济发展。

3.湿地的主要功能及其减少的原因

(1)湿地的主要功能

(2)湿地减少的原因

湿地的减少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其中人为原因是主要原因,具体如下图所示:

(3)保护湿地

签署《湿地公约》,通过国际合作,保护重要的湿地系统;对退化和受损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

4.生物多样性保护

物种灭绝原因

自然原因

物种有发生、发育和消亡的过程,所以物种灭绝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

人为原因

滥捕滥杀野生动物;森林破坏、湿地萎缩、草场退化等破坏了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环境污染等人类活动,加速了物种灭绝速度,是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主要人为原因

保护措施

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态环境;把某些濒危物种迁出原地,迁入适当的环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建立濒危物种种子库、动物精子库等,保护遗传资源;国家颁布生物保护的法律、法规

5.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

我国不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它们的分布、形成及防治措施各不相同,具体如下表所示:

生态问题

主要分布区

人为原因

自然原因

措施

森林破坏

东北、西南、华南

滥垦、滥伐,超出了森林抚育更新的能力

森林火灾等

封山育林、计划砍伐、采育结合、退耕还林、改变林区经济结构

草原退化

内蒙古、青海、宁夏、新疆

过度放牧、垦殖

气候干旱、降水减少

退牧还草、封育草场、舍饲养畜

湿地萎缩

三江平原,湖滨、海滨

环境污染、围湖(海)造田、引水灌溉以及河流的截流改向

沉积物自然充满湖沼

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停止围垦、退田还湖还湿

生物多样性锐减

林区、草原、近海海域

人类的狩猎采集、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物种有发生、发育和消亡的过程

扩大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走廊、采育结合、合理放牧、实行禁渔期制度

土壤

侵蚀(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

东南丘陵

人口稠密,

过垦严重

降水季节

变化大且多暴雨

退耕还林、

植树种草、改坡为梯

土地荒漠化 

西北、华北半干旱区

过牧严重

降水少、气候干旱、蒸发旺盛

解决当地群众生活用能问题,严禁乱砍滥伐

生态环境类问题的分析思路

 此类问题通常结合文字材料、景观图、统计资料图考查生态环境类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策。

结合区域的自然环境特点(自然原因)及经济活动特点(人为原因)综合分析是关键。

(1)生态环境类问题成因的分析思路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以及社会经济特征有关。

区域中的自然地理要素蕴含着生态问题发生的潜在性,而人口激增(根本原因)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激发了生态问题的产生

不利因素

自然原因

气候

气候干旱,风力大,蕴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危险;水土流失与降水集中、多暴雨有关

地形

丘陵、山地陡坡随意开垦,易导致水土流失;地势低洼区,地下水位高,易盐渍化

土壤

黄土垂直节理发育,易水土流失

水文

河流径流量大,侵蚀作用强

植被

热带雨林区营养物质集中在生物体内,一旦破坏很难恢复;干旱区植被稀少,生态脆弱

人为原因

人口

人口增多对资源、能源的需求量大,各种工程设施建设破坏生态环境

工业

矿产资源丰富区,开矿、冶炼等造成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农业结构

农业结构单一,过度开垦或过度放牧,不遵循自然规律,土地退化

能源消费结构

能源缺乏区过度樵采,导致植被破坏,引起生态问题;能源富集区,能源开采及开发过程中不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

(2)生态环境类问题措施的分析思路

退:

退耕还林、还草、还牧、还湖、还湿。

建:

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生态走廊、示范区。

改:

经济结构、生活能源、改坡为梯、灌溉方式等。

法:

环境保护法、管理、休渔、禁伐。

育:

宣传教育、增强意识。

(2016·高考全国卷丙)

长江刀鱼是洄游性鱼类,每年春天从长江口进入长江干流、支流以及通江湖泊湿地产卵、孵化。

长江刀鱼曾经是寻常百姓家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近年来长江刀鱼资源严重衰竭。

分析导致长江刀鱼资源衰竭的原因并提出保护措施。

解析:

刀鱼资源衰竭的原因,应从人工捕捞数量的增多、湿地减少以及环境污染等角度分析。

保护措施应针对衰竭的原因进行分析,如合理规划捕捞量、改善刀鱼的生存环境、人工养殖等。

答案:

原因:

过度捕捞;河湖湿地减少;水体污染。

(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措施:

禁止过度捕捞,规定休渔期;保护湿地;治理河流污染;人工孵化、放养鱼苗等。

1.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西双版纳是我国为数不多的橡胶林地主要分布区之一,但近年来当地政府采取了“退胶还林”的政策。

下表示意1980~2010年西双版纳某地橡胶林面积和不同坡度分布面积百分比。

年份

项目

1980

1990

2000

2010

面积(万公顷)

7.05

12.84

25.80

50.10

微坡(%)

19.04

16.17

12.3

9.40

缓坡(%)

55.86

53.15

48.09

43.47

陡坡(%)

25.10

30.68

39.61

47.13

据表分析当地政府采取“退胶还林”政策的原因。

答案:

因橡胶林地面积不断扩大,陡坡种植所占比重逐渐上升,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加剧、含蓄水源能力下降、旱涝灾害频繁、土壤肥力下降等生态环境问题。

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题。

浙江沿海温岭市西部平原原始高程2.5~3.3米,地下水位埋深0.03~0.25米,河流水位高程1.8~2.0米。

从1971年开始,温岭市西部平原地下水位发生了明显变化(如图)。

 

描述1970~2005年温岭市西部平原地下水位变化特点,并推测原因。

解析:

首先根据图示曲线变化分段描述地下水位变化特点。

地下水位下降是过度开采地下水的结果,而过度开采的原因是水资源需求量大但总量不足、利用率较低或水资源污染所致。

地下水位上升则是地表水供应能力提高、地下水开采减少所致。

答案:

变化特点:

1970~2000年地下水位呈下降趋势;1970~1985年,地下水位缓慢下降;1985~2000年,地下水位加速下降。

2000~2005年,地下水位有所回升。

原因:

人口增加,经济发展,生产、生活用水量增加;地表水季节变化大,枯水期满足不了生产、生活需要;地表水污染,导致开采地下水增加等,导致地下水位下降。

2000年后,通过采取地表水利工程建设、治理污染、关停机井等措施,地下水开采量减少,水位上升。

3.(2017·河南九校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玛纳斯河发源于天山北麓,北流注入玛纳斯湖,长约450千米,上游水急多峡谷,下游平原坦荡,河曲发育。

新中国成立后,玛纳斯河流域兴修水库,渠灌事业迅速发展,成为著名的棉粮产地。

玛纳斯河流域由于面积大,用水单位多,流域内生态环境现已遭到了严重破坏。

下图为玛纳斯河流域局部示意图。

简述玛纳斯河流域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

解析:

根据材料提示“玛纳斯河流域由于面积大,用水单位多,流域内生态环境现已遭到了严重破坏”可知,过度利用水资源,导致土地荒漠化严重,在低洼地方,不合理灌溉还会引起土壤盐碱化。

根据产生环境问题的原因,采取具体治理措施。

答案:

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

 建立流域内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机构,合理分配水资源;改进耕作和灌溉技术;调整作物结构,发展耐旱作物等节水农业,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在灌区建立农田防护林,防风固沙;合理灌溉,减少大水漫灌。

4.(2017·广东七校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通过卫星遥感图片执法检查,就耕地保护等土地管理问题对县级以上的地方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实施问责。

凡是地方违法违规土地面积占当年新增建设用地面积15%以上者,将被追究责任,包括主要负责人记大过、降级或撤职。

材料二 目前我国耕地面积只有18.26亿亩,人均耕地面积仅有1.43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

近几年来,全国耕地面积减少1亿多亩。

从耕地的质量来看我国耕地高产稳产田仅占1/3。

(1)简析我国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提出我国保护现有耕地的主要措施。

答案:

(1)随着人口增加,住房用地增加;随着经济发展,工业、交通用地增加;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造成土地退化;流水侵蚀和风沙危害造成耕地减少等。

(2)数量保护:

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国家实行耕地补偿制度;国家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推进土地开发、复垦、整理。

质量保护:

国家制定耕地质量保护措施,如:

防止水土流失、耕地沙化、盐碱化、贫瘠化等。

1.(2017·福州质检)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10分)

为缓解城市的环境问题,南京市主城区规划五条“通风廊道”(类似狭长的通风管道),如下图所示。

指出南京建设“通风廊道”产生的环境效益,并说明理由。

答案:

环境效益:

提升城市整体空气流通性;改善空气质量;缓解热岛效应。

理由:

南京市的“通风廊道”沿途多绿地、水域,且多为东北——西南走向,与最大风频风向一致,风速较快,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和热量的散发,提升空气流动性,起到净化城区空气和缓解热岛效应的作用。

2.(2017·玉溪一中期中)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0分) 

石漠化是发生在喀斯特地貌分布区的土地退化现象,表现为土壤严重流失,基岩大面积裸露或砾石堆积。

这种现象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尤以贵州省最为严重。

下图为贵州省不同程度石漠化面积比重。

分析贵州省石漠化现象严重的原因并为贵州省防治石漠化提出合理建议。

解析:

石漠化是水土流失导致的,故成因可从自然原因(地形、降水、土壤)以及人为原因(植被破坏)角度分析;注意材料中提及的喀斯特地貌信息。

防治措施要从人为原因造成的植被破坏入手分析。

答案:

原因:

贵州省喀斯特(石灰岩、岩溶)地貌广布;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多且集中在夏季;受人类活动干扰,地表植被遭破坏;地形崎岖,坡度较大,流水侵蚀和搬运能力强;岩溶地貌发育的土壤层较薄,受侵蚀后基岩裸露。

建议:

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植树造林,增加地表植被;发展沼气,解决农村生活能源问题;调整农业结构,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林牧渔多种经营。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0分)

污水灌溉就是利用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来灌溉农田。

工业废水主要来自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或排放的水,生活污水指从家庭、机关、学校、医院、服务行业及其他非工业部门排放的污水。

近几年来,我国污水灌溉不断发展,灌溉面积不断扩大,现在污水已经成为北方城镇近郊灌溉用水的重要水源。

分析污水灌溉可能带来的影响。

答案:

利:

将污水资源化,可以缓解我国尤其是北方地区的缺水问题,减少工农业、城乡间争水的矛盾;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和矿物质,合理污灌可使农业增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土壤肥力。

弊:

污水中含有有毒有害物质,农作物中含量过高会危害人体健康;大量灌溉会造成土壤污染、地下水以及地表水的污染,甚至大气污染。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0分)

生态补偿机制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的,根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运用政府和市场手段,调节生态保护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关系的公共制度。

下图为2013年我国省级行政区域生态补偿金的空间差异图(负值表示需要交纳生态补偿金,正值表示需要得到生态补偿金)。

简述我国省级行政区域生态补偿金的空间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

空间差异:

我国省级行政区域生态补偿金的空间分布不均;东部地区京、津、沪、苏、粤等省市交纳生态补偿金较多,东部地区其他省市和中部地区需要得到的生态补偿金较少,西部地区需要得到的生态补偿金较多,西藏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得到的生态补偿金最多。

原因:

京、津、沪、苏、粤等省市经济发展水平高,经济发展占用了其他地区的资源;东部和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较大;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生态环境问题突出,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较少。

5.(2015·高考全国卷Ⅱ)

贵州省某喀斯特山区石漠化严重,农民在山上放牧、砍柴、找土种玉米。

当地农民反映,山上的土一年比一年薄,一发大水,土全被冲走了,玉米也被冲走了。

石头越来越多,最后连玉米也无法种了,生活越来越困难。

简述为改善环境并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当地政府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10分)

解析:

喀斯特地貌区的治理措施涉及多个方面,可从恢复自然植被、调整产业结构、控制人口增长、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力度等方面回答;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措施主要从经济补贴方面回答即可。

答案:

严格管理,恢复自然植被:

将农业生产活动限制在适宜的地方;不适宜的地方实行严格保护措施,避免人类活动扰动土层,以逐步恢复自然植被。

产业结构调整:

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如选择免耕的农作物,改牲畜放养为圈养等,以避免农业活动过多扰动山地很薄的土壤层。

合理规划,控制人口数量:

按环境承载能力规划人口,将超过环境承载能力的人口转移到较适宜的地区。

经济补贴措施:

给农民适当经济补贴(包括粮食、商品能源等),解决农民的生活用粮、用柴等问题,帮助农民开辟新的生计(如手工业、第三产业等),或以经济手段鼓励农民主动保护和恢复植被。

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

通过实际情况的对比,使农民认识保护山坡、石间土层的重要性,提高农民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吸引社会力量:

以优惠政策鼓励个人和企业参与保护和治理环境。

客土移植:

将土壤资源丰富地区的土壤转移至该地区。

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

(10分)

海水存留日数是指海水在某海域的平均停留的天数。

左下图和右下图分别示意2005年、2015年渤海湾年平均海水存留日数。

分析图示海区水质存在恶化风险的人为原因,并说明规避该风险应采取的措施。

答案:

原因:

大面积围海造陆,海区面积缩小;局部(或西部)海区封闭程度加剧,与外海海水交换能力减弱;陆地排污口数量激增,且多分布于封闭海区(西部海区),海水污染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措施:

退陆还海;控制排污口的数量,合理布局排污口。

7.(2017·广西阶段性检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0分)

华北平原多年来以开采深层地下水为主,是严重的高氟水地区。

高氟水会造成氟斑牙等各种疾病,其形成受到背景岩石、气候、地温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下图为华北平原地下水氟含量与岩石氟含量的关系图。

分析华北地区高氟水的成因,并提出两种减轻高氟水危害的措施。

解析:

华北地区高氟水的成因应从水资源短缺,地下岩石氟含量高,深层地下水与岩石接触时间长等方面进行分析。

减轻高氟水危害的措施应从人工降氟,补充、保护水资源等方面分析。

答案:

原因:

水资源不足,以开采深层地下水为主;深层地下水埋藏深,更新慢,与含氟岩石接触时间长;地下岩石氟含量高。

措施:

跨流域调水;人工降氟;保护生态环境,涵养水源。

(任答两点即可)

8.(2015·高考全国卷Ⅰ)

近年来,我国道路施工愈加注重保护环境。

喀斯特地区土层薄,保护土壤尤为重要。

在南方喀斯特地区修建公路,开挖石料和堆放弃料前后需采取必要的措施,以在工程结束后,仍在原地维持土壤的生产功能。

指出为达到保护土壤的目的,在南方喀斯特地区开挖石料和堆放弃料前后应采取的措施,并简述理由。

(10分)

解析:

我国南方喀斯特地区降水丰富,加之地形起伏较大,流水侵蚀作用强烈,土壤容易流失。

因此,在修建公路、开挖石料之前,要先收集宝贵的厚度较薄的土壤并就近集中堆放,在堆放过程中,可建设围墙或者施加表面覆盖物以防止水土流失。

在工程结束后,再将收集的土壤回放到石料场或弃料堆放场表面,并采取水土保持的相应措施,恢复土壤的生产功能。

答案:

措施:

之前,将土壤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