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制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780434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72.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制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制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制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制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制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制度.docx

《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制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制度.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制度.docx

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制度

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工作制度

一、医院感染委员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卫生部《医院感染规范(试行)》、《消毒技术规范》、《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和省、市各级卫生主管部门对医院感染工作的要求标准,认真做好控制医院感染作。

二、根据上级有关规定,组织制定各项管理制度,并监督实施,检查制度落实情况,提出奖惩意见。

三、组织制定年内工作计划,并做好总结。

四、定期召开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工作会议,分析现状,考评效果,研究和决策医院感染有关事宜,遇重大感染问题时应随时召开会议。

五、重视抗感染药物的合理应用,对抗感染药物的使用提出合理化建议。

六、对医院新建、改建、扩建工程根据《综合医院建筑标准》有关卫生学标准提出前瞻性的预防医院感染要求。

七、对医院感染监测资料、实施步骤以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医院感染有关文件进行讨论和决定,并下达到各有关科室和部门。

八、协调全院各部门、各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医院感染管理科工作制度

一、医院感染管理科在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直接领导下开展各项工作。

根据有关的法规、标准要求,制定医院感染管理各项制度,有计划有目标的对医院感染病例、消毒灭菌效果、环境卫生学、消毒药械使用情况等进行监督、监测,并提出考评意见。

二、调查、收集、整理、分析有关医院感染的各种监测资料,及时向全院反馈,并按规定上报。

三、对发生医院感染流行、爆发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提出控制措施,并及时向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汇报。

四、参与药事管理委员会关于抗生素合理使用的监督管理,协助拟定合理用药的规章制度,并参与监督实施。

五、督促和要求检验科定期收集总结医院各临床标本细菌培养及药敏实验,并将结果向各临床科室反馈,以供合理选用抗生素时参考。

六、配合医科、护理部做好医院感染管理质控工作,协调各科室、各部门有关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并提出业务技术指导。

七、开展医院感染的宣传教育及培训,每年组织对医护人员进2~3次医院感染、消毒隔离、传染病知识、医务人员自身防护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

八、定期开展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会议,反馈感染监控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和完善整改措施。

临床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工作制度

临床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及本科兼职监控医师、护士组成,在科主任领导下开展工作。

其主要职责是:

一、根据本科室感染的特点,制定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

二、负责监督检查本科室有关医院感染各项工作,对本科室可疑或确诊的医院感染病例,督促经治医生积极采取临床标本及时送细菌室进行病原学检查,药敏实验及必要的检查,以明确诊断,采取有效防治措施。

三、对医院感染散发病例由经治医生及时填写医院感染登记表,并在24小时之内报感染管理科。

四、发现有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或爆发流行时,须立即向科主任及医院感染管理科汇报,积极协助专职人员调查发病原因,寻找感染源和感染途径,控制蔓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并做好记录。

五、遇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科室感染管理小组按全院统一规定负责科内消毒隔离措施工作的组织实施,对法定传染病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要求报告。

六、制定本科室抗菌药物合理作用制度,并监督检查使用情况,防止耐药菌株产生,减少抗菌药物毒副作用和经济上不必要浪费。

七、组织本科室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加强医德医风教育,严格监督本科室人员执行无菌操作技术、消毒隔离制度。

八、做好对卫生员、配膳员、病人及家属的卫生宣教及管理。

九、监测护士负责对本科室使用中的消毒剂浓度进行监测(含氯消毒剂、戊二醛每周监测),每半年进行紫外线强度监测,建立各种监测登记本并做好记录。

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制度

一、在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组织全院各级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的控制教育。

二、定期举办医院感染控制学习班,加强有关医院感染基础知识学习。

三、庭院继续教育主管部门必咖各级管理和医务、工勤人员进行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的常规培训。

培训内容包括:

管理知识和专业知识。

管理知识包括:

职业道德规范、医院感染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等,各类人员均必须掌握。

专业知识包括:

各级管理人员应了解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及理论的进展和本院的医院感染管理要点及相关管理知识;医务人员应熟练掌握无菌操作规程、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消毒药械正确使用和标准预防等相关知识;工勤人员应掌握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基础卫生学和相关消毒药械的正确使用等基本知识。

四、必须对新上岗人员、进修生、实习生进行医院感染知识的岗前培训,时间不得少于3学时,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五、医务人员应参加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继续教育课程和学术交流活动,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每年不少于15学时,其它管理人员与医务人员每年不少于6学时。

六、各科室指定一名护士长或护师以上职称的护士,一名总住院医师担任本科感染监护员,由感染办公室专职人员对他们定期进行业务指导及院感知识培训,每年1-2次。

医院感染病例检测制度

一、院感病例应严格按照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各科室发现医院感染病例时需在24小时之内报感染管理科。

二、感染管理科每月查阅发现的漏报病例通知相关科室医生,经治医生应在规定时间内及时进到病案室进行核对修正。

修正内容包括补送“感染病例报告卡”及填写病历首页等。

三、医院感染管理科对重点科室及高危人群采取有针对性的目标性医院感染病例监测。

各科室临床医护人员发现有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或感染爆发流行时,-嘉即向科主任报告并在12小时内向感染管理科汇报;感染管理科应在12时内上报医务科、护理部及分管院领导,同时积极调查发病原因,寻找感染途径,控制蔓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四、感染管理科每月对监测资料进行汇总、分析,每季度向陡忙、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书面汇报,向全院医务人员反馈,监测资料应妥善保存。

特殊情况及时汇报和反馈。

五、在全面综合性监测的基础上开展目标性监测。

定期对目标监测资料进行分析、反馈,对其效果进行评价及提出改进措施;年终应有总结报告;监测结束,应有终结报告。

医院感染病例报告与控制制度

一、医院感染流行、散发的报告与控制制度

(一)当出现感染散发病例时,经治医师应及时向本科室医院感染监控小组负责人报告,并于24小时填报医院感染科。

(二)科室监控小组负责人应在医院感染科的指导下及时组织经治医师、护士查找感染原因,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三)确诊为传染病的医院感染,按《传染病防治法》及其有关规定报告和控制SARS病人引起的医院感染按照卫生部《医院预防与控制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_RS)感染的技术指南》要求进行。

二、医院感染流行、暴发的报告与控制制度

(一)出现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医院感染科应于12小时内报告主管院长和医务科并报相关部门。

(二)经调查证实出现医院感染流行时,医院应于12小时内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

(三)确诊为传染病的医院感染,按《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进行报告。

三、出现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趋势时,应采取下列控制措施:

(一)临床科室必须及时查找原因,协助调查和执行控制措施。

(二)医院感染科必须及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处理,基本步骤为:

1、证实流行或暴发:

对怀疑患有同类感染的病例进行确诊,计算其罹患率显著高于该科室或病房历年医院感染一般发病率水平,则证实有流行或暴发。

2、查找感染源:

对感染病人及周围人群进行详细流行病学调查。

3、查找引起感染的因素:

对感染病人及周围人群进行详细流行病学调查。

4、制定和组织落实有效的控制措施:

包括对病人作适当治疗,进行正确的消毒处理,必要时隔离病人甚至暂停接收新病人。

5、分析调查资料,对病例的科室分布、人群分布和时间分布进行描述;分析流行或暴发的原因。

推测可能的感染源、感染途径和感染因素,结合实验检查结果和采取控制措施的效果做出判断。

6、写出调查报告,总结经验,制定防范措施。

主管院长接到报告,应及时组织相关部门协助医院感染科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与控制工作,并从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予以保证。

医院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一、使用中的消毒剂、灭菌剂:

应进行生物和化学监测。

生物监测:

消毒剂每季度监测一次,其细菌含量必须(100cfu/ml),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灭菌剂每月监测一次,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化学监测:

应根据消毒、灭菌剂的性能定期监测,如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应每日监测,对戊二醛的监测应每周不少于一次。

应同时对消毒、灭菌物品进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消毒物品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灭菌物品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二、压力蒸汽灭菌:

必须进行工艺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

工艺监测应每锅进行,并详细记录。

化学监测每包进行,手术包尚需进行中心部位的化学监测。

生物监测应每月进行;对采用的新包装、摆放方式、排气方式及特殊灭菌工艺,也必须先进行生物监测,合格后才能采用。

三、紫外线消毒:

应进行日常检测紫外线灯管照射强度监测个生物监测。

日常监测包括灯管应用时间、累计照射时间和使用人签名。

对新的和使用中的紫外线灯管应进行照射强度监测,新灯管的照射强度100w/cm2,灯管不低于70W/CM2照射强度监测应每半年一次。

生物监测必要时进行,经消毒后的物品或空气中的自然菌应减少90.00%以上,人工染菌杀灭率应达到90.00%。

四、各种消毒后的内窥镜(如胃镜、肠镜、喉镜、气管镜等)及其它消毒物品:

应每季度进行监测,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五、各种灭菌后的内窥镜(如腹腔镜、关节镜、胆道镜、膀胱镜、胸腔镜等),活检钳和灭菌物品:

必须每月进行监测,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六、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接触破损皮肤、黏膜的医疗用品和接触皮肤、黏膜的医疗用品:

应符合《医院消毒卫生标准》中规定。

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

参照《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加强医院环境消毒灭菌监测质量。

一、定期对相关的监督、监测项目(见附件)进行常规监测。

包括对空气、物体表面和医护人员手的监测。

医院应每月对手术室、重症监护病房(ICU)、产房、母婴室、新生儿、供应室无菌区、治疗室、换药室等重点部门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

二、当有医院感染流行,怀疑与医院环境卫生学有关是,应及时进行监测。

对出现的失控,及时以电话或书面的形式通知使用科室,采取必要的措施,并跟踪监测。

三、每月底消毒灭菌环境监测报告以书面形式反馈于各科室。

四、必要时下科室现场督促、指导、完整监控措施。

洗手制度

一、手卫生设施

1.洗手与卫生手消毒设施,包括洗手池、水龙头、流动水、清洁剂、干手用品、手消毒剂等。

2.手术室、产房、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室、母婴室、烧伤病房、感染疾病科、口腔科、消毒供应中心等重点部门应配备非手触式水龙头。

3.应配备清洁剂。

肥皂应保持清洁与干燥。

盛放皂液的容器宜为一次性使用,重复使用的容器应每周清洁与消毒。

皂液有浑浊或变色时及时更换,并清洁、消毒容器。

4.应配备干手物品或者设施,避免二次污染。

5.应配备合格的速干手消毒剂。

6.手卫生生设施的设置应方便医务人员使用。

7卫生手消毒剂应符合下列要求:

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宜使用一次性包装。

医务人员对选用的手消毒剂应有良好的接受性,手消毒剂无异味、无刺激性等。

二、外科手消毒设施

1.应配置洗手池。

洗手池设置在手术间附近,水池大小、高矮适宜,能防止洗手水溅出,池面应光滑无死角易于清洁。

洗手池应每日清洁与消毒。

2.洗手池及水龙头的数量应根据手术间的数量设置,水龙头数量应不少于手术间的数量,水龙头开关应为非手触式。

3.应配备清洁剂,并符合1.3的要求。

4.应配备清洁指甲用品;可配备手卫生的揉搓用品。

如配备手刷,刷手应柔软,并定期检查,及时剔除不合格手刷。

5.手消毒剂应取得卫生部卫生许可批件,有效期内使用。

6.手消毒剂的出液器应采用非手触式。

消毒剂宜采用一次性包装,重复使用的消毒剂容器应每周清洁与消毒。

7.应配备干手物品。

干手巾应每人一用,用后清洁、灭菌;盛装消毒巾的容器应每次清洗、灭菌。

8.应配备计时装置、洗手流程及说明图。

三、洗手与卫生手消毒

1.洗手与卫生手消毒应遵循以下原则:

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应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

手部没有肉眼可见污染时,宜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

2.在下列情况下,医务人员应根据3.1的原则选择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

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

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等之后。

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

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

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

处理药物或配餐前。

3.医务人员在下列情况时应先洗手,然后进行手卫生消毒:

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

直接为传染病患者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患者污物之后。

4.医务人员洗手方法,见附录A

5.医务人员卫生手消毒应遵循以下方法:

取适量的速干手消毒剂于掌心。

严格按照附录A医务人员洗手方法A3揉搓的步骤进行揉搓。

揉搓时保证手消毒剂完全覆盖手部皮肤,直至手部干燥。

四、外科手消毒

1.外科手消毒应遵循以下原则:

先洗手,后消毒。

不同患者手术之间、手套破损或手被污染时,应重新进行外科手消毒。

2.洗手方法与要求

洗手之前应先摘除手部饰物,并修剪指甲,长度应不超过指尖。

取适量的清洁剂清洗双手、前臂和上臂下1/3,并认真揉搓。

清洁双手时,应注意清洁指甲下的污垢和手部皮肤的皱褶处。

流动水冲洗双手、前臂和上下臂下1/3。

使用干手物品擦干双手、前臂和上臂下1/3。

3.外科手消毒方法

冲洗手消毒方法取适量的手消毒剂涂抹至双手的每个部位、前臂和上臂下1/3,并认真揉搓2min--6min,用流动水冲净双手、前臂和上臂下1/3,无菌巾彻底擦干。

流动水应达到GB5749的规定。

特殊情况水质达不到要求时,手术医师在戴手套前,应用醇类手消毒剂再消毒双手后戴手套。

手消毒剂的取液量、揉搓时间及使用方法遵循产品的使用说明。

免冲洗手消毒方法取适量的免冲洗手消毒剂涂抹至双手的每个部位、前臂和上臂下1/3,并认真揉搓直至消毒剂干燥。

手消毒剂的取液量,、揉搓时间及使用方法遵循产品的使用说明。

4.注意事项

不应戴假指甲,保持指甲和指甲周围组织的清洁。

在整个手消毒过程中应保持双手位于胸前并高于肘部,使水由手部流向肘部。

洗手与消毒可使用海绵、其他揉搓用品或双手相互揉搓。

术后摘除外科手套后,应用肥皂(皂液)清洁双手。

用后的清洁指甲用具、揉搓用品如海绵、手刷等,应放到指定的容器中;揉搓用品应每人使用后消毒或者一次性使用;清洁指甲用品应每日清洁与消毒。

五、手卫生效果的监测

应每季度对手术室、产房、、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室、母婴室、烧伤病房、感染疾病科、口腔科等部门工作的医务人员手进行消毒效果的监测;当怀疑医院感染暴发与医务人员手卫生有关时,应及时进行监测,并进行相应致病性微生物的检测。

手消毒效果应达到如下相应要求:

1.卫生手清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10cfu/㎝。

2.外科手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5cfu/㎝。

医务人员洗手方法

一、在流动水下,使双手充分淋湿。

二、取适量肥皂(皂液),均匀涂抹至整个手掌、手背、手指和指缝。

三、认真揉搓双手至少15秒钟,应注意清洗双手所有皮肤,包括指背、指尖和指缝,具体揉搓步骤为:

掌手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

手心相对,双手交叉指缝相互揉搓,交换进行,

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指缝相互揉搓,。

弯曲手指使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右手握住左手大拇指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将五个手指尖并拢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四、4.在流动水下彻底冲净双手,擦干,取适量护手液护肤。

 

医院消毒灭菌与隔离制度

一、医务人员必须遵守消毒灭菌原则,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灭菌;接触皮肤粘膜的器具和用品必须消毒。

二、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应先去污染,彻底清洗干净,在消毒或灭菌。

所有医疗器械在检修钱应消毒或灭菌处理。

三、根据物品的性能选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消毒灭菌。

耐热、耐湿物品灭菌首选物理灭菌法;手术器具及物品、各种穿刺针等首选压力蒸汽灭菌;油、粉、膏等首选干热灭菌。

不耐热物品如各种导管、精密仪器、人工移植物等可选用化学灭菌法,如环氧乙烷灭菌等,内窥镜要选用环氧乙烷灭菌或2%戊二醛浸泡灭菌。

消毒首选物理方法,不能用物理方法消毒的物品选用化学方法。

四、化学灭菌或消毒时严格执行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在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选择灭菌、高效、中效、低效消毒剂。

使用化学消毒剂必须了解消毒性能、作用、使用方法、影响灭菌或消毒效果的因素等,配制时注意有效浓度,并定期监测。

更换灭菌剂时,必须对用于浸泡灭菌物品的容器进行灭菌处理。

五、连续使用的氧气湿化瓶、雾化器、呼吸机的管道、早产儿暖箱的湿化等器材,必须每日消毒,用毕中末消毒,干燥保存。

湿化液。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一、手术前

1、择期手术患者应尽可能待手术部位以外感染治愈后再行手术。

2、充分控制糖尿病手术患者的血糖水平,尤其避免术前高血糖。

3、尽可能缩短术前住院时间。

4、若无禁忌证,术前应使用抗菌皂或皂液洗澡。

5、避免不必要的备皮,确需备皮应术前即刻或在手术室进行,尽量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

6、需要做肠道准备的患者,术前一天分次口服非吸收性抗菌药物即可。

7、有明显皮肤感染的工作人员,未治愈前不宜参加手术。

二、手术中

1、有预防用药指征者,应切皮前30min或麻醉诱导期静脉给药。

手术时间超过3h,或超过所用药物半衰期的2倍以上,或失血量大(>1500ml),术中应追加一剂。

2、严格遵循《医务人员外科手消毒标准操作规程》。

3、手套穿孔率较高的手术,如部分骨科手术,应戴双层手套。

4、术前皮肤消毒,2%氯己定乙醇优于碘伏。

5、术中应主动加温,保持患者正常体温。

6、手术野冲洗应使用温(37℃)的无菌生理盐水。

7、需引流的切口,首选闭式引流,应远离切口部位戳孔引流,位置适当确保充分引流。

三、手术后

1、接触切口以及切口敷料前后均必须进行手卫生。

2、换药操作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3、除非必要,尽早拔除引流管。

医院内肺炎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医院内肺炎(HAP)是我国最常见的医院感染类型,呼吸机相关肺炎(VAP)是其中的重要类型,预后较差。

1.对存在HAP高危因素的患者,建议使用含0.2%的氯己定(洗必泰)漱口或口腔冲洗,每2~6h一次。

2.如无禁忌证,应将床头抬高约30°。

3.鼓励手术后患者(尤其是胸部和上腹部手术患者)早期下床活动。

4.指导患者正确咳嗽,必要时予以翻身、拍背,以利于痰液引流。

5.提倡积极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在80~110mg/dl。

6.对于使用呼吸机的患者,还应考虑以下几点。

(1)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证,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

(2)如要插管,尽量使用经口的气管插管;

(3)有建议保持气管插管气囊压力在20cmH20以上;

(4)吸痰时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吸痰前、后医务人员应做手卫生;

(5)呼吸机螺纹管和湿化器应每周更换1~2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螺纹管冷凝水应及时倾倒,不可使冷凝水流向患者气道;湿化器添加水应使用无菌用水,每天更换;

(6)每日停用镇静剂,评估是否撤机和拔管,减少插管天数。

7.应对医务人员包括护工,定期进行有关预防措施的教育培训。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一、置管前

1、深静脉置管时应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

插管部位应铺大无菌单;操作人员应戴帽子、口罩,穿无菌手术衣;认真执行手消毒程序,戴外科手套,置管过程中手套意外破损应立即更换。

2、权衡利弊后选择合适的穿刺点,成人应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股静脉。

3、宜采用2%氯己定乙醇制剂消毒穿刺点皮肤。

4、宜选用内层含有抗菌成分的导管。

5、患有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感染或携带有MR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工作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进行插管操作。

二、插管后

1、应用无菌透明专用贴膜或无菌纱布覆盖穿刺点,但多汗、渗血明显患者宜选无菌纱布。

2、应定期更换穿刺点覆盖的敷料。

更换间隔时间:

无菌纱布为2天,专用贴膜可至7天,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应立即更换。

3、接触导管接口或更换敷料时,应进行严格的手卫生,并戴检查手套,但不能以手套代替手卫生。

4、保持三通锁闭清洁,如有血迹等污染应立即更换。

5、患者洗澡或擦身时应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要把导管浸人水中。

6、输液管更换不宜过频,但在输入血及血制品、脂肪乳剂后或停止输液时应及时更换。

7、对无菌操作不严的紧急置管,应在48h内更换导管,选择另一穿刺'点。

8、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考虑拔除导管,但不要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

9、应每天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

10、置管人员和导管维护人员应持续接受导管相关操作和感染预防相关知识的培训,并熟练掌握相关操作技能,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三、循证医学不推荐的预防措施

1、常规对拔出的导管尖端进行细菌培养。

2、在穿刺部位局部涂含抗菌药物的药膏。

3、常规使用抗感染药物封管来预防CR—BSI。

4、全身用抗菌药物预防CR-BSI。

5、为了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

6、为了预防感染雨常规通过导丝更换非隧道式导管。

7、常规在中心静脉导管内放置过滤器预防CR-BSI。

导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一、插管前

1、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证,应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

2、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应使用。

3、根据年龄、性别、尿道情况选择合适的导尿管口径、类型。

成年男性宜选16F,女性宜选14F。

4、对留置导尿患者,应采用密闭式引流系统。

二、插管时

1、使用碘伏棉球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黏膜,每一个棉球不能重复使用,程序如下。

(1)男性:

自尿道口、龟头向外旋转擦拭消毒,注意擦净包皮及冠状沟。

(2)女性:

先清洗外阴,其原则由上至下,由内向外,然后清洗尿道口、前庭、两侧大小阴唇,最后肛门。

2、插管过程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动作要轻柔,避免尿道黏膜损伤。

三、插管后

1、悬垂集尿袋,不应高于膀胱水平,并及时清空袋中尿液。

2、保持尿液引流系统通畅和完整,不应轻易打开导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口。

3、如要留取尿标本,可从集尿袋采集,但此标本不应用于普通细菌和真菌学检查。

4、不应常规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生理盐水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来预防尿路感染。

5、疑似导尿管阻塞应更换导管,不得冲洗。

6、保持尿道口清洁,日常用肥皂和水保持清洁即可,但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以后应消毒。

ˉ

7、患者洗澡或擦身时应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应把导管浸人水中。

8、导尿管不慎脱落或导尿管密闭系统被破坏时,应更换导尿管。

9、疑似出现尿路感染而需要抗菌药物治疗前,应先更换导尿管。

10、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定期更换导尿管(1次/周),集尿袋(2次/周)。

11、应每天评价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尿管。

四、其他预防措施

1、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宣教。

2、定期公布导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发生率。

多重耐药菌(MDROS)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1、医院应提供人、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