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师范小学教育学黄济知识整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780155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92.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等师范小学教育学黄济知识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中等师范小学教育学黄济知识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中等师范小学教育学黄济知识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中等师范小学教育学黄济知识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中等师范小学教育学黄济知识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等师范小学教育学黄济知识整理.docx

《中等师范小学教育学黄济知识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等师范小学教育学黄济知识整理.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等师范小学教育学黄济知识整理.docx

中等师范小学教育学黄济知识整理

绪论

第一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重点掌握教育学的概念;

·掌握教育学产生与发展的过程;

·了解我国当代教育学发展的趋势和任务。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简言之就是教育。

2、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活动、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3、教育学的发展与教育的发展密切相关,同时需要其他有关学科如哲学、心理学等的参与。

4、孔子在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创办大规模私学。

他还整理、编订了《诗》《书》《礼》《易》《春秋》

5、《论语》该书对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主张,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不耻下问、身体力行、学思结合、温故知新的教学方法,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等,都有重要体现。

6、在教育尚处于萌芽和经验阶段,作为总结教育经验、具有一定理论体系的教育学是不可能出现的,教育学还没有成为独立学科。

7、古代的教育思想常常是同哲学、政治、伦理、宗教等思想混杂在一起的,如中国古代的《论语》和西方古代的《理想国》等,虽然这些著作包含不少有关教育的论述,但都不能称为教育专著。

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应算中国的《学记》(一般认为成书于先秦);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当推古罗马昆体良(约35—95)的《雄辩术原理》,但它们尚不具备比较完整的教育学体系。

8、英国学者培根(1561—1626)于1623年发表了《论科学的价值与发展》一文,在对科学的分类中,首次把教育学列为一门独立学科。

这时已经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

9、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592—1670)在1632年写成的《大教学论》被认为是最早的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教育学著作。

10、德国哲学家康德(1724—1804)于1776年在哥尼斯堡大学首次讲授教育学,使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开设。

11、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1776—1841)又把伦理学和心理学引入教育学,于1806年发表了著名的《普通教育学》,该书被认为是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学著作。

他在伦理学基础上建立起教育目的论,在心理学基础上建立起教育方法论,形成了“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

这个以班级授课制为基础,在教师的主导下系统地传授知识,即是以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的“三中心”的教学模式,对近代世界各国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有着比较深远的影响。

12、夸美纽斯主张“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

他首创了班级授课制,提出统一学校制度,普及初等教育,扩大学科门类和内容,强调从事物本身获取知识。

他从教育要“遵循自然”的前提出发,论证了教学的直观性、系统性、自觉性和巩固性等原则,还编写了各种教科书。

主要著作除《大教学论》外,还有《母育学校》《世界图解》《语言和科学入门》《泛智学校》等。

13、19世纪末,“新教育运动”出现,对“传统教育”脱离实际和忽视儿童等缺点给予抨击。

以美国教育家杜威(1859—1952)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流派,发表了《学校与社会》等著作,强调“教育即生活”“社会即学校”“从做中学”等教育和教学原则,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活动教学”,形成了“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

14、“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之争,是世界近代教育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两种教育思想流派和教学模式的论争,对教育理论和教育实际的发展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15、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诞生。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教育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论述,为教育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原理和科学的方法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教育原理成为社会主义国家教育学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

16、教育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源”与“流”的关系问题。

教育学发展的“源”在教育实践。

教育实践不仅是教育理论的源泉,而且是检验教育理论正确与否的标准。

但当某一教育理论形成以后,就成为影响以后教育思想发展的“流”,成为现成的思想体系,反过来指导教育实践的发展。

任何教育实践总是要在一定的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来进行的;经过实践,最后对原有的教育理论作补充、修改或者突破,以至否定原有的教育理论,而提出新的思想体系。

教育学就是在这样的实践和理论相互作用、不断反复而螺旋式上升和发展着。

也可以说,教育学是在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这种互动过程中不断向前发展的。

17、我国当代教育学发展的总趋势是多样化。

18、从教育学学科的层次来看,有各级各类的教育学,从学前教育学到高等教育学,从普通教育学到职业教育学,门类相当齐全。

19、从边缘或交叉学科的性质来看,有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教育法学、教育美学,以及教育技术学、教育统计学、教育卫生学、教育生态学,等等。

20、从教育学自身理论体系来看,有教育原理、教学论、课程论、德育原理、教育管理学,等等。

21、我国自清末“废科举,兴学校”之后,从日本引进西方“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当时的译著和自著,基本上都属于“传统教育”的范畴。

22、从20世纪20年代前后开始,美国对中国的影响加强。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大为传播,对中国教育的影响很大。

但在教育实践中还是“传统教育”的教学模式在广泛地应用。

23、改革“传统教育”的思想和模式,实事求是地肯定其积极因素,批判其消极因素,就是我国当代教育学学科发展和教育改革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第二节教育学在师范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了解教育学的地位;

·掌握教育学的作用;

·了解学习教育学应注意的问题。

1、在我国近代,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开设,是与师范学校的设立同时进行的。

1904年(光绪二十九年)1月13日,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

2、教育学的作用主要有:

(一)使师范生掌握教育基本理论,指导教育实践

(二)使师范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提高鉴别能力(三)使师范生巩固专业思想,献身教育事业

3、学习教育理论,掌握教育规律,科学地指导教育实践,是学习教育学的首要任务。

4、陶行知毕生倡导和推行生活教育,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重要主张,被毛泽东称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有《陶行知全集》《陶行知教育论著选》等传世。

5、多元化是整个世界文化的发展趋势之一

6、教育学是理论科学,还是应用科学,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7、小学教育又是教育事业的基础工程

第三节怎样学好教育学

1.学习教育学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二、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三、坚持学习与研究相结合四、注意教育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

2.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第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和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有关教育问题的论述(这在后面的有关章节中将要涉及)。

第二,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回答当代教育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

3.教育要贯彻“三个面向”和培养“四有人才”.

4.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5.总之,教育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培养的科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多面性和随机性比较突出.

思考题

1.什么是教育学?

师范生为什么要学习教育学?

 

2.学习教育学必须注意哪几个方面?

 

第一章教育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了解教育的起源;

·掌握教育的发展;

·掌握教育的功能;

·重点掌握学校教育的概念。

1.教育的起源:

(一)生物起源说

(二)心理起源说(三)劳动起源说

2.生物起源说:

其代表人物是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勒图尔诺和英国教育家沛西·能.勒图尔诺在《动物界的教育》一书中明确提出教育的生物起源说,认为动物界就有教育活动。

他把老动物对小动物的饲养和爱护等本能活动都说成是教育活动,证明教育在人类出现之前即已存在,不只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活动。

沛西·能在他的《教育原理》中也持这种主张,他认为:

“高等动物如狗和猿,它们的生活在许多方面是我们的模型。

在我国的古代,也有“乌反哺,羊跪乳”等谚语和故事,用以劝诫人们报答父母养育之恩。

近年来“前身说”,所有这些主张,其基本错误是混淆了动物的本能活动与人类社会教育活动的界限。

3.心理起源说:

其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孟禄。

他用心理起源说批判生物起源说,他认为在原始社会中尚未有独立的教育活动,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的“无意识的模仿”。

模仿毫无疑问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人类的模仿与动物的本能活动的区别还在于它的意识性和目的性。

教育也不单是模仿。

4.劳动起源说:

它是在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形成的。

我国的教育学者大都认可这一观点。

从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劳动在一定意义上创造了人类本身”这一基本命题出发。

5.劳动起源说其基本观点:

1.教育是人类社会的活动,为人类社会所特有,不能与动物的某些本能活动相混淆,而抹煞它的社会性特点。

2.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不是或主要不是无意识的模仿,有意识和有目的性是教育的本质特点之一。

不能把人类有意识的教育活动与动物的无意识的本能活动相混淆。

3.在原始的教育中,传递生产劳动经验虽不是全部,但仍属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这不仅因为生产劳动是制约其他社会活动的决定因素,而且如语言与交往等的发展也与生产劳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4.学校教育的产生,无疑是人类社会生活、特别是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之后的产物,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不能完全完成教育的任务,需要有专门的机构和专门的人员来从事这项工作。

这种教育已渐渐成为某些社会阶层所独占,而不是全社会成员所公享,社会已开始步入阶级社会,教育也就具有阶级性的特点了。

5.教育要实现社会需要,无论是生产需要,还是生活需要,或是文化需要,都要在人的培养规格上体现出来,而且最终要通过人的培养来实现为社会服务的目的,因而讨论教育的起源,也不能忽视人的发展的需要问题。

6.教育自产生之日起,就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7.以五种社会制度来划分教育发展阶段:

原始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的教育、封建社会的教育、资本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

8.原始社会的教育:

原始社会是人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第一个人类社会,这时的教育还没有从社会生活中分离出来成为专门的事业,教育活动是在共同的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教育的水平也很低。

原始社会的教育是和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9.奴隶社会的教育:

奴隶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阶级社会,这时已经出现了学校和教师,学校教育为奴隶主阶级所享用,奴隶及其子女,无权进入这些学校学习,奴隶社会制度下的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在我国古代有“学在官府”之说。

我国奴隶社会的学校,已有庠、序、校、学等不同级别和不同性质的名称;礼、乐、射、御、书、数已成为当时学校的学习内容。

西方奴隶社会的教育主要以雅典和斯巴达的教育为代表。

斯巴达的教育以军事教育为主,目的是将奴隶主的子女培养成为身体健壮的武士;学习内容有赛跑、跳跃、角力、掷铁饼、投标枪(合称为“五项竞技”),甚至有时以屠杀奴隶作为演习。

雅典是一个商业较为发达的国家,它对教育的要求,除体育竞技外,还要学习哲学、文法、修辞三门学科,即所谓“三艺”,注意人的和谐发展,以培养将来准备担任国家要职的人才。

奴隶是同样无法进这些学校学习的。

10.封建社会的教育:

封建教育的基本特点是其封建的等级性,不同身份的人受不同的教育。

在教育制度上有官学、私学、书院等多种形式。

教育内容为经、史、子、集等,其中《五经》《四书》影响最大,是最主要的教材。

全社会盛行“学而优则仕”,从察举到科举,是晋身的主要门路。

11.西方封建社会的教育主要是教会学校和骑士教育。

欧洲中世纪的教育,几乎全部控制在教会手中,教育的内容是神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僧侣。

只是在一些设备简陋的教区学校中,农民子弟才可以学到读、写和宗教的初步知识。

骑士教育也称“武士教育”,是欧洲中世纪世俗封建主的教育。

教育内容主要是“武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咏诗)和宗教教育,目的是培养效忠封建领主和善于作战的武士。

12.资本主义教育:

普及义务教育,实施班级授课制的集体教学形式,利用现代教学内容和手段,培养出具有初等文化水平的劳动力和有较高文化水平的各种专门人才。

文化教育上的不平等仍是一个十分突出的现实问题。

13.社会主义教育: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确立,打破了教育上的阶级限制,为实现教育平等创造了条件;社会主义国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传授现代化的先进科学知识,实现了教育的科学性;加强了国家对教育的领导,实现了教育的统一性;学校完全脱离宗教的控制,实现了教育的非宗教性。

社会主义教育被称为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教育。

14.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对教育有直接决定作用,而生产力对教育有最终决定作用。

15.根据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以使用手工工具为标志的小生产的古代社会和以使用现代机器为标志的大生产的现代社会。

相对应的,也可以把教育划分为古代教育和现代教育两个发展阶段。

古代教育包括原始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现代教育包括资本主义社会教育和社会主义社会教育。

16.教育的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的人的发展功能。

17.教育的社会功能主要是指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反作用。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发展水平,教育又反过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教育的社会政治功能。

《学记》指出: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汉代教育家董仲舒在其《对贤良策》中,总结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向汉武帝提出建议:

“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

”教育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这是教育的本质特点之一。

教育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巩固经济基础;教育可以成为社会政治斗争的手段,影响民主法制建设;教育能够保存、传递以至创造人类文化;教育还可以起到保护环境、控制人口的作用,等等。

因此,教育的社会功能是多方面的。

18.教育的人的发展功能:

教育的人的发展功能主要是指教育对人的发展的推动作用。

一方面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另一方面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教育的基本特点是造就人,教育的社会功能也需要通过培养出一定的人来实现。

19.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从广义而言,凡属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施加的影响,都是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几个方面的影响。

从狭义而言,专指学校教育。

教育学对教育所下的定义,也是就学校教育而言。

20.因此,关于教育的概念,就学校教育而言,是指根据社会的需要和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受教育者学习的主动性,使其在德、智、体、美诸方面(或身心两方面)生动活泼地全面和谐地发展。

 

第二节现代教育

·掌握现代教育的基本特点;

·了解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指导思想。

1.现代教育是相对于以使用手工工具为标志的小生产水平下的古代教育而言的,它是以机器生产为标志的大工业生产水平下的教育。

2.现代教育的基本特点:

生产性、民主性、科学性、创新性、

3.生产性:

现代教育生产性的主要体现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提高生产、改造现代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主要的或“唯一方法”。

现代教育的生产性主要表现在通过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现代科技与现代生产相结合,以促进生产与科技双向发展;从个体发展来说,从片面发展走向全面发展;从社会发展来说使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所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普遍规律,也是现代教育的主要特点。

4.民主性:

现代教育的民主性体现在世俗化、普及性和平等性上。

在学校内部,师生的平等关系,学校的民主管理,都是现代教育民主化的不可缺少的内容。

5.科学性:

现代教育从内容到手段都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动下,越来越向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6.创新性:

为了使教育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现代教育改革的浪潮,对现代人的素质结构的设计,成为教育研究中的热门话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提出“学会生存”之后,又提出要“学会关心”。

7.为了实现教育现代化,我国加快了教育改革的步伐。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基础上,国家教育部制订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于1999年2月由国务院批准在全国贯彻执行。

1999年6月,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发表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8.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指导方针三方面:

(一)贯彻“三个面向”

(二)实施“科教兴国”(三)推进素质教育。

9.贯彻“三个面向”:

1983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简称“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是基础。

教育是“百年树人”的事业,所以,教育要面向未来。

10.实施“科教兴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教育事业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

党的十四大就明确指出:

“必须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党的十五大又进一步指出,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业人才,发挥我国巨大的人力资源的优势,关系到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

为此,必须使“科教兴国”。

把教育优先发展摆到战略地位上。

11.推进素质教育: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主题。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使诸方面的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以促进学生全面和健康成长。

素质教育应当贯彻到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从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的全部教育工作中,但在中小学学生中实施素质教育是其中的重要环节,而小学中的素质教育又是重中之重。

充分发展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性,应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

12.总之,我国的教育现代化,应该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地位,以“三个面向”为重点,抓住推进素质教育这个中心环节。

第三节小学教育

·掌握小学教育的基础地位;

·掌握小学教育的基本特征;

·了解小学教育的启蒙作用。

1.小学教育的重要性,一是决定于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基础地位,二是决定于小学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启蒙作用。

2.小学教育的基础地位具体表现:

小学教育在实施义务教育中的基础地位、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地位。

3.198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

小学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的第一阶段,在实施义务教育中负有直接的重大责任。

4.我国的学校教育体系,一般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三大阶段。

其中初等教育(小学教育)和中等教育(中学教育)都属于普通基础教育,小学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

5.总之,小学教育为提高国民素质奠定基础,为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奠定基础,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6.小学教育的基本特征:

全民性、义务性、全面性、。

7.全民性:

小学教育的全民性,从广义上说,是指小学教育必须面向全体人民。

从狭义上讲,是指小学教育必须面向全体适龄儿童。

198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5届大会确定“争取全民基础教育”计划,要求最大限度地扫除文盲和普及初等教育。

1990年3月,在泰国召开了世界全民教育大会,会议主题是“使人人都有享受教育的机会”,会议通过的《世界全民教育宣言——满足基本学习需要》反复强调的就是,使人人享有受教育权利,向所有的人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

8.义务性:

小学教育面向全体适龄儿童,任何未成年的公民,不论其种族、民族、性别、肤色、语言、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智能及身体状况不允许的例外),只要达到一定的年龄(6~7岁),都必须接受小学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

“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

9.“义务”一词包括:

(1)国家有设立学校以使人民享受教育的义务;

(2)父母或监护人有使学龄的子女或被监护者就学的义务;(3)全社会有排除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入学受教育的种种不良影响和障碍的义务。

因此,义务教育要求国家、家庭、社会必须给予保障。

根据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它又是强制的和免费的。

10.全面性:

小学教育是向儿童实施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教育。

它是面对全体儿童实施普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

小学教育是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的前提。

小学教育是向全体儿童进行的最基本的知识、技能教育,帮助他们学会如何做人,奠定学习、生活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11.小学教育的启蒙作用:

在身体素质方面的启蒙作用、在学习知识方面的启蒙作、在思想品德方面的启蒙作用。

12.小学教育是儿童接受学校教育的开端。

在这个阶段,儿童将发生三个方面的具有人生启蒙意义的转化:

一是由随意游戏活动向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转化;二是由个体和松散的群体活动向有组织、有规律的集体活动转化;三是由口头言语向书面言语转化。

13.儿童思想品德的形成、知识能力的发展和身体素质的增强,都将在小学教育阶段正式起步。

14.小学阶段是儿童发展最易受影响的时期,是儿童向少年过渡,从不成熟到逐步成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

15.在身体素质方面的启蒙作用:

对儿童健康的关注、保护以及增强儿童体质的意识与措施应贯穿于小学教育乃至各级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这一任务在儿童时期尤其重要。

16.在学习知识方面的启蒙作用:

小学时期的儿童正处在智慧潜力逐步显现并迅速发展的时期,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应当放在启迪儿童智慧发展上。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创新成果的产生依存于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而这种思维和能力,必须从小培养,从学生时代开始养成。

因此,小学教育在培养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儿童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儿童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以及开发儿童的潜能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

17.在思想品德方面的启蒙作用:

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关键是要认真做到言行一致、校内外一致。

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关键是要认真做到言行一致、校内外一致。

思考题

1.历史上有哪几种教育起源观?

谈谈你的看法。

2.教育的本质特点是什么?

怎样正确理解教育的概念?

3.试阐述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4.略述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基础地位和在儿童发展中的启蒙作用。

 

第二章学校

第一节学校概述

·掌握学校的定义及其功能;

·了解学校的制度化与现代学制的产生;

·了解我国现代学校及学制的产生以及我国现行学制;

·了解学校的公益性特点。

1.学校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

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组织形式。

2.学校的基本功能是利用一定的教育教学设施和选定的教育内容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3.学校应当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与学生数量相适应的校舍、场地及其他基本教学设施;有符合法律规定要求的,按编制标准配备的教师队伍;由按规定标准配置的教学仪器、图书资料和文娱、体育、卫生器材。

4.现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对人才数量和规格的新要求,从而形成了现代社会特有的学校制度。

这种制度要求废除封建社会培养、选拔人才的做法,扩大受教育机会,广泛培养人才;要求打破传统的学校体系,同社会的人才需求结构相适应,把学校教育机构联系、统一和协调起来,形成一个幼儿、青少年、成人教育纵横贯通,学校、社会、家庭密切配合的一体化学校教育机构网,即现代学校教育制度,一般简称学制。

5.学制是由纵向的学校级别和横向的学校类型构成。

前者反映学校体系的不同阶段及其相互关系,后者反映学校体系的不同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6.现代学制首先产生于欧洲,其发展是依照两条路线进行的。

一条是自上而下的发展路线,以最早的中世纪大学及后来大学为顶端,向下延伸,产生了大学预科性质的中学,经过长期演变,逐步形成了现代教育的大学和中学系统。

另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