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5学年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2.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778895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3.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415学年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415学年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415学年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415学年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415学年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415学年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2.docx

《415学年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15学年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2.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415学年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2.docx

415学年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2

高二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2015.4

说明: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共36分)

一、(每小题3分,共l5分)

1.下列文段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其中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

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典术》曰:

“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压伏邪气者也。

”到了五代时,后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学,他每年都命人题写桃符,成为后世春联之滥觞,而题写于桃符上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便成为有记载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副“春联”。

后来,随着造纸术的问世,才出现了以红纸代替桃木的张贴春联的习俗。

A.辟(pì)邪B.滥觞(shǎng)C嘉节号(háo)长春D记载(zǎi)

2.下列句子中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特别是纽伦堡审判披露许多纳粹罪行的细节,让蒙在鼓里的德国人民幡然醒悟,自觉地进行深刻反省和忏悔,呼唤道德的重生。

B.各地多有自然灾害发生,粮食欠收,百姓生活异常困苦,可达官贵人仍是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百姓怨声载道。

C.一个又一个脚印,一段又一段精彩,世界舞台上的中国故事一定会越来越生动,中国梦和世界梦交织的谐奏曲也必将越唱越响亮!

D.很多有名的书画文物鉴定家,十分自信,一言九鼎,不容质疑,若别人有异见,必奋起反驳斥责之,或讥别人不懂装懂,或嘲别人哗众取宠。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只要我们站在时代的前沿,以历史的眼光世界大势,以战略家的智慧未来,以互利共赢的精神致力于发展,以务实开放的态度区域合作,我们就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不断谱写出本地区和平、发展与繁荣的新篇章。

A.运筹展望促进B.观察把握推动

C.分析赢得加强D.洞察谋划推进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那些曾经被我们敬仰的源自西方的市场诚信原则和对消费者的善意,来到中国何以就突然变脸了呢?

B.金砖国家要坚定地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即使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都要始终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原则。

C.“桃李罗堂前,榆柳荫后檐”,张老师退休后过起了瓜田李下的田园生活,一改往日工作的忙碌,好不惬意啊!

D.《澳门风云2》虽然有周润发、张家辉、刘嘉玲等大咖加入,但一开始不大被人看好,许多人都认为港式喜剧片已经江河日下,没有市场。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普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避免乌克兰倒向欧洲,而力争将它拉入以俄罗斯为主导的“欧亚联盟”范畴。

B.集体自卫权是指,在与本国关系密切的国家遭受其他国家武力攻击时,无论自身是否受到攻击,都有使用武力进行干预和阻止。

C.事实上法国邮政业这几年的业绩一直不容乐观,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所接收的邮件数量越来越少,要长远发展势必需要作出重要的战略转型。

D.央行副行长潘功胜同日也表示,互联网金融可以扩大对小微企业的供给,加强老百姓投资渠道,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

二、(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关雎》的主旨

《关雎》,这思之慕之的吟唱,是三千年前歌咏爱情的诗句。

在今天,不仅被我们用来比拟美好的爱情,在古代更是倍受青睐。

然而,在《诗经》流传的过程中,随着《诗经》经学地位的逐步确立,《关雎》之义也被历史学者多样诠释。

汉人的解读确定了《关雎》诠释的范围与方向,同时也给《关雎》主旨笼盖上了永远挥之不去的经学迷雾。

《孔子诗论》中,把《关雎》的主旨与儒家的“礼”的思想紧密相连,《关雎》就被戴上了高耸的礼乐之帽。

《毛诗大序》也评价《关雎》紧扣《风》的主旨,着重指出此篇主旨是赞美后妃的功德。

在诗歌繁荣的唐代,在戏剧繁荣的元代,文人也难以逃脱《关雎》礼仪教化的窠臼。

宋代朱熹,深得《诗经》之义,他指出:

“《关雎》,后妃之德也,孔子之叙书也,举其所为作书之故,其赞易也,发其可以推易之端,未尝详言之也。

”朱熹对《诗经》的解读已经突破了经学思想,但对《关雎》之义的解释依旧在儒家礼教思想之内。

近现代学者阐释《关雎》之义,也无不受前人的影响,大多株守前说,虽然有了新见,但也是局限在阶级学说之内。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认识,无非是由诗中“君子”“淑女”指称而来,也与最初汉人解诗的指向相关。

他们的弊端是把诗列入至高的礼的范围之内,完全忽视了诗的情感性。

《关雎》脱身经学束缚,回归文学本身是在五四运动之后。

直接原因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促使诗学研究转换视角,还有“古史辨”派学者对于《诗经》的探讨,以及鲁迅、胡适、闻一多等学者的研究。

《诗经》在这一时期学者的眼中,就是中国文学的开始,《关雎》由此进入了文学的视野。

吟诵《关雎》,我们更能感受那绿水青洲之上,有鸟声和鸣,有青春绽放的飞扬之美,有心旌摇曳的追慕之情。

《关雎》的主旨其实就在字里行间已经展露。

“关关”之声,是雎鸠鸟相和之声,由雌雄雎鸠相和,引起男子思慕淑女的联想。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为中国人拉开审美的诗意爱情世界。

君子是孔子提出的最美好的概念,那就是德行好的人。

君子好的配偶必须是贤良淑惠的,这与阶级地位无关。

男女的情思没有等级之分,于是这句话就成为现在形容男女追慕之情的概括诗句。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显而易见,这是写君子思念淑女而不可得的苦闷之情,生动地表现了爱情追寻中的忐忑与期待。

此时,诗所营造的审美空间,与主人公一起陷入追寻爱的甜蜜与期待中。

君子与淑女相配,这是在强调一种品行、德行,甚至是人应该遵守的自然之性。

这是与后妃、贵族等级地位无关的。

由此可见,《关雎》之义就是描述男女由恋爱到结婚这样的美好过程,而这男女就是普通的男女,只不过是诗人寄予了很高的道德期待。

如果仅仅把《关雎》理解为一个描述后妃进行祭祀的诗篇,又早已经随着礼崩乐坏而失去功用,那它也就不会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张力。

《关雎》就是这样一种生命感情的炽烈表现,它强调生命的和谐,体现了先民的重要观念,深刻地蕴含着生殖崇拜文化心理,婚恋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原本一首朴素之诗,原本一首可在原野上唱和的情诗,被烙上了时代的印痕,失去原本的风情。

但是它经过时间的洗刷,经历光阴的流变,已经褪去了层层包裹,尽显着灵动的深情、温婉含蓄、矜持深雅的爱情内涵。

6.下列说法中,是从“文学视野”解说《关雎》的一项是

A.文人对《诗经》的解说深受汉代的影响,说明文学的鉴赏是有历史承继性的。

B.《毛诗大序》认为《关雎》的主旨与《风》一致,可以表现出人们对礼的追求。

C.朱熹承传孔子的理念,对《关雎》的解释突破了经学范围,开拓了全新的天地。

D.“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既表现出男女相悦之情,同时也对人们品行的追求。

7.下列说法,不属于作者否定《关雎》“礼教主题”时使用的证据的一项是

A.近现代学者阐释《关雎》之义,也无不受前人的影响,大多株守前说,虽然有了新见,但也是局限在阶级学说之内。

B.吟诵《关雎》,我们更能感受那绿水青洲之上,有鸟声和鸣,有青春绽放的飞扬之美,有心旌摇曳的追慕之情。

《关雎》的主旨其实就在字里行间已经展露。

C.君子与淑女相配,这是在强调一种品行、德行,甚至是人应该遵守的自然之性。

这是与后妃、贵族等级地位无关的。

D.《关雎》之义就是描述男女由恋爱到结婚这样的美好过程,而这男女就是普通的男女,只不过是诗人寄予了很高的道德期待。

8.根据文意,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文章的一项是

A.作为《诗经》中的名篇,《关雎》自古至今都广为流传,在对《关雎》之义的多样解释中,汉代的影响最为深远。

B.唐宋两代的学者对《关雎》认识都遵循古人的经学意义解说,在礼教的思想中解释其义,突出了礼仪教化的功能。

C.近代学者虽然发展了《关雎》之义,有了“阶级学说”的新拓展,但忽略诗的情感因素却是他们无可回避的缺陷。

D.诗歌的本义,不会随着时间的洗礼而改变,文学的作品,还是应该回归文学的范畴内进行解说,还原文学作品的本义。

三、(每小题3分,共l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l2题。

孟子见梁惠王①。

王曰:

“叟,不远千里而来,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

“王!

何必曰利?

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

’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曰:

“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

“杀人以梃②与刃,有以异乎?

”曰:

“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

“无以异也。

”曰: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

此率兽而食人也!

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仲尼曰: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为其像人而用之也。

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梁惠王曰:

“魏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

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寡人耻之,愿为死者一洗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

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

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

故曰,仁者无敌。

孟子见齐宣王。

王曰: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

”孟子对曰:

“于传有之。

”曰:

“若是其大乎?

”答曰:

“民犹以为小也。

”曰:

“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

”答曰: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

民以为小,不亦宜乎?

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乃入。

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

则是四十里为阱于国中。

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齐宣王问曰:

“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

”孟子对曰:

“于传有之。

”曰:

“臣弑其君可乎?

”曰:

“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独夫。

闻诛独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有删改)

【注】①梁惠王,即魏惠王,曾迁都大梁,所以魏国又称梁国。

②梃,木棒。

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征:

争夺

B.彼陷溺其民溺:

陷于困境

C.省刑罚省:

减去

D.恶在其为民父母也恶:

厌恶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B.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南辱于楚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长子死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11.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孟子仁政思想的一组是

①何必曰利?

亦有仁义而已矣②以刃与政,有以异乎③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④省刑罚,薄税敛⑤仁者无敌⑥闻诛独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A.①②⑤B.①④⑤C.②③⑥D.③④⑥

1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一个国家如果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那就危险了,并通过利害分析,进一步劝诫梁惠王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不必谈利益。

B.孟子询问梁惠王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是要借此提醒梁惠王施行仁政,不要使老百姓活活地饥饿至死。

C.梁惠王想洗雪魏国的耻辱,向孟子询问对策,孟子建议梁惠王对百姓施行仁政,明确指出他让百姓生活在苦难中,必难以抵挡入侵之敌。

D.文王方圆七十里的狩猎场,老百姓觉得小;宣王方圆四十里的狩猎场,百姓却认为大。

孟子将两者对比,意在阐述与民同乐的思想。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

(2)来自文段,(3)句来自《先秦诸子选读》课文,10分)。

(1)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3分)

(2)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3分)

(3)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旷安宅而弗居,设正路而不由,哀哉!

(4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8分)

送柴侍御

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1)请对这首诗的三、四句进行赏析。

(4分)

(2)作者说“送君不觉有离伤”,请结合全诗说说你的理解。

(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士不可以不弘毅,。

(《论语·泰伯》)

(2)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

(《论语·雍也》)

(3)无欲速,无见小利。

______________,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论语·子路》)

(4)________________,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

(5)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下》)

(6)天下难事必做于易,。

(《老子》)

五、(12分)

1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排列顺序应该是(4分)

  “长使英雄泪满襟”诗句中,,,,,

,,其间也自然包含当世缺少济世英才的感慨。

①也包含着对其壮志未酬的惋惜

②它是借凭吊诸葛亮

③抒发了古今英雄也包括诗人自己壮志难酬的共同悲愤

④一个“泪”字

⑤正是惺惺相惜

⑥凝聚着诗人对诸葛亮北伐精神的赞叹

A.④⑥①⑤②③B.④⑥⑤①②③C.③④⑥①⑤②D.③⑤②④⑥①

17.下面这张海报有四处毛病,请找出来并进行改正。

(4分)

海 报

第28届中学生“希望杯”影评征文活动即将拉开帷幕,为进一步增强同学们的电影欣赏和电影评论水平,鼓励大家积极参赛,学生会文艺部特邀请我省著名文学评论家李星先生来我校作“电影艺术欣赏与评论”的报告。

报告时间为12月16日下午4点。

欢迎各年级同学届时光临。

×校学生会

×年×月×日

(1)用词不得体:

________________。

(2)语病:

(3)标点符号使用不当:

(4)应补充的一项内容:

18.阅读下面漫画,根据要求答题。

(4分)

(1)请用简洁的文字描述这幅漫画(不超过60字)。

(2)请说明这幅漫画的寓意。

六、(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9~22题。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迟子建

  我怀念三四十年前的年。

  小年前后,我会和邻居的女孩子搭伴,进城买年画。

好像女孩子天生就是为年画生的,该由我们置办。

小镇离城里十几里路,腊月天通常都在零下三四十度,我们穿得厚厚的,可走到中途,手脚还是被冻麻了。

我们知道生冻疮的滋味不好受,于是就奔跑。

跑得快,血脉流通得就快,身上就不那么冷了。

我们跑在雪地的时候,麻雀在灰白的天上也跑,也不知它们是否也去购置年画。

天上的年画,该是西边天绚丽的晚霞吧!

进了城里的新华书店,我们要仔细打量那一幅幅悬挂的年画,记住它们的标号,按大人的意愿来买。

母亲嘱咐我,画面中带老虎的不能买,尤其是下山虎;表现英雄人物的不能买,这样的年画不喜气。

她喜欢画面中有鲤鱼元宝的,有麒麟凤凰的,有鸳鸯蝴蝶的,有寿桃花卉的。

而父亲喜欢古典人物图画的,像《红楼梦》《水浒传》故事的年画。

母亲在家说了算,所以我买的年画,以她的审美为主,父亲的为辅。

这样的年画铺展开来,就是一个理想国。

  买完年画,我们会去百货商店,给自己选择头绫子,发卡,袜子,假领子,再买上几包红蜡烛和两副扑克牌。

那时我们小镇还没通电,蜡烛是家里的灯神。

任务完成,我们奔向百货商店对面的人民饭店,一人买一根麻花,站着吃完,趁着天亮,赶紧回返。

冬天天黑得早,下午三点多,太阳就落山了。

想在天黑前到家,就要紧着走。

我们嘴里呼出的热气,与冷空气交融,睫毛、眉毛和刘海染上了霜雪,生生被寒风吹打成老太婆了!

不过不要紧,等进了家门,烤过火,身上挂着的霜雪化了,我们的朝气又回来了!

  人们为自己办年货,也为离世的亲人办年货。

逝去的人,未必坟茔就在近前。

所以小年一过,小镇的十字路口,会腾起团团火光。

人们烧纸钱时,不忘了淋上酒,撒上香烟。

年三十的饺子出锅后,盛出的头三个饺子,要供在亲人的灵位前,请他们品尝。

  我小的时候,父亲和爷爷都在时,我们只在十字路口为葬在远方的奶奶烧纸。

爷爷去世后,除了给奶奶买下烧纸,爷爷那里也得备一份了。

等我长大成人,父亲过世了,母亲预备下的烧纸,就比往年厚了。

待到十年前我爱人因车祸离世,我回故乡过年,在给爷爷和父亲上过坟后,总不忘了单独买份烧纸,在除夕前夜,在我和爱人无数次携手走过的山脚下的十字路口,为回归故土的他,遥遥送上牵挂。

火光卷走了纸钱,把我留在长夜里。

  我快五十岁了,岁月让我有了丝丝缕缕的白发,但我依然会千里迢迢,每年赶回大兴安岭过年。

我们早已从山镇迁到小城,灯笼、春联都是买现成的,再不用动手制作了。

我们早就享用上了电,也不用备下蜡烛了。

至于贴在墙上的年画,它已成为昨日风景,难再寻觅其灿烂的容颜了。

我们吃上了新鲜蔬菜,可这些来自暖棚的施用了化肥的蔬菜,总没有当年自家园田产出的储藏在地窖的蔬菜好吃。

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便利,越来越实际,可也越来越没有滋味,越来越缺乏品质!

  我怀念三四十年前的年,怀念我拿着父亲写就的“肥猪满圈”的条幅,张贴到猪圈的围栏上时,想着猪已毙命,圈里空空荡荡,而发出的快意笑声;怀念一家人坐在热炕头打扑克时,为了解腻,从地窖捧出水灵灵的青萝卜,切开当水果吃,而那个时刻,蟋蟀在灶房的水缸旁声声叫着;怀念我亲手糊的灯笼,在除夕夜里,将我们家的小院映照得一片通红,连看门狗也被映得一身喜气;怀念腊月里母亲踏着缝纫机迷人的声响;怀念自家养的公鸡炖熟后散发的撩人的浓香;怀念那一杆杆红蜡烛,在新旧交替的时刻,像一个个红娘子,喜盈盈地站在我家的餐桌上,窗台上,水缸上,灶台上,把每一个黑暗的角落都照亮的情景!

可是这样的年,一去不复返了!

在我对年货的回忆中,《牡丹亭》中那句最著名的唱词: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残垣!

”,不止一次在我心中鸣响。

好在繁华落尽,我心存有余香,光影消逝,仍有一脉烛火在记忆中跳荡,让我依然能在每年的这个时刻,在极寒之地,幻想春天!

(有删改,选自《2013年中国散文排行榜》)

19.第七自然段集中描绘了一幅幅过年的情景,有何用意?

(4分)

20.理解下列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4分)

(1)这样的年画铺展开来,就是一个理想国。

(2分)

(2)火光卷走了纸钱,把我留在长夜里。

(2分)

21.最后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4分)

22.“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便利,越来越实际,可也越来越没有滋味,越来越缺乏品质!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

(6分)

七、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个老木匠即将退休,老板舍不得他,要他再建一座房子再走。

老木匠虽答应,但心已不在工作上,用的是差料,出的是粗活。

当房子建好,老板说这就是他退休的礼物。

没想到建的竟是自己的房子,他既羞愧又后悔。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请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选准角度,确定立意,②自拟标题;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高二语文试题参考答案2015.4

一、(15分,每小题3分)

1.D(辟bì、觞shāng、号hào)

2.A(B“欠收”为“歉收”C“谐奏曲”为“协奏曲”D“不容质疑”为“不容置疑”)

3.D

4.D(A项“敬仰”指敬重仰慕,使用对象错误,可改为“推崇”。

B项“即使”应改为“不管”。

C项“瓜田李下”是指有嫌疑,望文生义。

5.C(A项句式杂糅,去掉“的目的”或“为了”。

B项成分残缺,在“阻止”后加“的权利”。

D项搭配不当,将“加强……渠道”改为“拓宽……渠道”。

二、(9分,每小题3分)

6.D(A.不是解说《关雎》,而是对文学鉴赏的方法进行说明;B.《毛诗大序》的解说是从礼学的角度进行的;C.朱熹虽然突破了经学解读,但依然是在礼教的思想范围内。

7.A(A项阐述近代学者观点,不属于作者的论据。

8.B(B项以偏概全,根据原文朱熹对《关雎》的解释已经突破了经学意义。

三、(12分,每小题3分)

9.D(恶:

疑问代词,哪里)

10.D(A介词,表凭借/表转折;B连词,表转折/表递进;C介词,表被动/比)

11.B(②⑥是间接体现,③是仲尼的话。

12.C(“让百姓生活在苦难中,难以抵挡入侵之敌”,原文是假设秦楚君主的行为,而非梁惠王自身行为。

四、(24分)

13.

(1)如果把道义放在后而把利益摆在前,(他们)不夺得国君的地位是永远不会满足的。

(“苟”、“餍”、“句意”各1分)

(2)在家能侍奉父兄,在外能尊长敬上,(这样)就可以即使是手里拿着木制的棍棒,也可以跟拥有坚实盔甲和锋利武器的秦、楚军队相对抗。

(“入、出”、“挞”、“句意”各1分。

(3)仁是人安适的住宅,义是人正确的道路。

空着安适的住宅而不去住,舍弃正确的道路而不走,可悲啊!

(“旷”、“设”、“句式”、“句意”各1分)

14.

(1)青山相伴,风雨同行,明月相照,诗人用丰富的想象描绘出与友人分别后的图画,意象清新明丽,意境深远悠长。

(2分)寓情于景,绵绵情意蕴藏于青山明月之中,抒发了虽人分两地,但情同一心,不感觉是两乡的深情厚谊。

(2分)

(2)表面上看,两地流水相通,风雨相连,明月共睹,形同比邻,虽处异地而感情

相通,所以不觉有离伤(2分);从深层看,作者用乐观开朗而又深情婉转的语言,来

减轻对方的离愁,这是作者对友人的的宽慰之辞,更添一份洒脱乐观之情。

(2分)

15.

(1)任重而道远

(2)己欲达而达人(3)欲速则不达(4)人而无信(5)贫贱不能移(6)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五、(12分)

16.A

17.

(1)“光临”改为“参加” 

(2)“增强”改为“提高” (3)引号改为书名号 (4)补充报告的地点

18.

(1)画面中一个手持“学习进步奖”奖状的孩子,用脚把门踢得震天响,且高声喊着“爸、妈,快开门,我得奖了”。

(2)学习进步,得奖可贺,而用脚踢门所反映出来的道德水准却令人忧心,反映了眼下重智轻德的教育现象。

六、(18分)

19.

(1)再现儿时过年时的亲切画面,强化对儿时过年的美好回忆,更突出对儿时年味的珍惜和留恋。

(2分)

(2)与下文年味的消失形成对比,为下文的反转做铺垫。

(2分)

20.

(1)年画烘托着过年的气氛,承载着家人对美好生活的理解和憧憬。

(2分)

(2)纸钱被烧光了,寄托了“我”对故去亲人的无尽怀念与哀思。

(2分)

21.

(1)丰富内容。

作者引用《牡丹亭》唱词中所表达的情感,更深地表达儿时过年时美好的情感依旧还在,只是那时的年味、韵味、情味已经不复返了,表达了一种怅惘和留恋之情。

(2分)

(2)深化主题。

作者借对年货的回忆来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热爱。

(2分)。

(3)提升情感。

无论时代变迁,环境变异,作者依然会从昔日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憧憬美好的未来。

(2分)

(每点2分,答出其中2点即可得满分4分。

22.

(1)现代生活便利了,一些机器生产代替了纯手工制作,那些体现着传统民俗、年味,凝结着劳动人民亲手创造的民俗艺术品、年货等越来越少了,让人们感觉年味越来越淡了。

(物质方面的体会,言之成理即可,2分)

(2)现代生活好了,但缺少了过去过年时的那种忙碌、劳作、渴盼和喜悦,缺少了温馨的情景和浓浓的亲情,人们在精神层面的追求少了。

(精神方面的体会,言之成理即可,2分)

(3)要尊重民风民俗,凝结亲情情感,做到传统和现代相结合,让传统的年味得到传承,丰富和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

(个人认识,言之成理即可,2分)

七、23.建议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以44分为基准分评分。

【参考译文】

孟子谒见梁惠王。

惠王说:

“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将有什么有利于我的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