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778617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0.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1.docx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1.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1.docx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1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1)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唐太宗诲太子

(宋)司马光

   上谓侍臣曰①:

朕自立太子②,遇物则诲之,见其饭,则曰:

“汝知稼穑③之艰难,则常有斯饭矣。

”见其乘马,则曰:

“汝知其劳逸,不竭其力,则常得乘之矣。

”见其乘舟,则曰:

“水所以载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

”见其息于木下,则曰:

“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十三》)

【注释】①上:

指唐太宗李世民。

侍:

在尊长旁边陪伴。

②太子:

指唐高宗李治。

③稼穑:

泛指农业生产。

稼,耕种。

穑,收割。

(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见其饭/见往事耳

B.汝知稼穑之艰难/人不知而不愠

C.上谓侍臣曰/权谓吕蒙曰

D.木从绳则正/择善而从

(2)请用三条“/”给文中的画线句子断句。

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

(3)读了这段文字,你受到哪些启发和教育?

【答案】

(1)C

(2)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

(3)要尊重劳动,要体贴和爱惜劳动者;要懂得君与民、上级与下属之间的辩证关系,尊重百姓,尊重下属;要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克服缺点,改正错误。

【解析】【分析】

(1)A.见其饭/见往事耳(见:

看见/了解)B.汝知稼穑之艰难/人不知而不愠(知:

知道/了解)C.上谓侍臣曰/权谓吕蒙曰(曰:

都是“对……说”的意思)D.木从绳则正/择善而从(从:

按照/跟从)

(2)语句“水所以载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的意思是:

水能把船浮起来,也能把船掀翻,老百姓就好像水,皇帝就好像船一样啊!

故正确的句读为:

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

(3)从“汝知稼穑之艰难,则常有斯饭矣”要尊重劳动,要体贴和爱惜劳动者的启示;从“汝知其劳逸,不竭其力,则常得乘之矣”可得到要尊重下属的启示;从“水所以载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可得到要懂得君与民之间的关系的启示;从“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可得到人要能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要努力克服缺点的启示。

据此概括作答。

故答案为:

⑴C;

⑵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

⑶要尊重劳动,要体贴和爱惜劳动者;要懂得君与民、上级与下属之间的辩证关系,尊重百姓,尊重下属;要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克服缺点,改正错误。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文言句子的断句。

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根据现代汉语语法进行断句。

注意题干的限制要求。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内容,对重点语句要正确理解和概括,要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回答。

【参考译文】

   唐太宗对自己身边的大臣说:

我自从立太子以来,遇到什么事物就拿来教育他,见他吃饭,就说:

“你懂得农事的艰苦劳累,就会常有饭吃了。

”见他骑马,就说:

“你知道马也有劳累的时候,不使它疲劳过度,就会常有马骑。

”见他乘船,就说:

“水能把船浮起来,也能把船掀翻,老百姓就好像水,皇帝就好像船一样啊!

”见他在树下休息,就说:

“按照墨线来锯木料就能锯得直,皇帝采纳正确的意见就能通达事理,才智非凡。

2.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

   蜀中有杜处士①,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②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牧童见之,拊③掌大笑曰:

“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④入两股间,今乃掉⑤尾而斗,谬矣!

”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云:

“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注】①杜处士:

姓杜的读书人。

②戴嵩:

唐代画家,韩滉弟子。

③拊:

拍。

④搐(chù):

收缩。

此指“夹”。

⑤掉:

摆动。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山门圮于河________

②遂反溯流逆上矣________

③可据理臆断欤________

④尾搐入两股间________

(2)对下面几个句子的翻译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翻译:

(寺僧)在水中找这两个石兽,最终没有找到。

(他们)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就划着几条小船,拖着铁钯,找了十多里,也没有发现石兽的踪迹。

理解:

寺僧找石兽,既不了解事物特点,也没有考虑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只是凭感觉盲目地寻找,所以找不到。

B.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翻译:

一个讲学家在寺庙中设馆教书,听说了这件事后笑着说:

“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原理。

这两个石兽不是木片,怎么可能被大水冲走呢?

”理解:

讲学家的笑,包含着对寺僧的嘲笑和轻视,也反映了他骄傲自大、好为人师的特点。

C.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翻译:

这是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沙子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它撞击石头形成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对着水的地方冲刷沙子最终形成坑洞。

理解:

老河兵既考虑了石头和沙的特点,又考虑了沙子、水和石头的相互关系,所以按照他的见解,石兽能被找到。

D.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翻译:

在下游找石兽,本来就错乱了,在原地找,不是更错乱吗?

理解:

一个“固”字,表现了老河兵对讲学家固执己见的批判,和“更”字前后呼应,表现了老河兵的见多识广,以及对自己判断的笃定。

(3)【甲】文和【乙】文共同表现了一个什么道理?

请结合两文的内容加以具体分析。

【答案】

(1)倒塌;逆;主观(地);大腿

(2)D

(3)都表现了实践出真知(生活经验比理论知识更重要;实践更重要;应该结合生活实际考虑问题)的道理。

【甲】文中老河兵比讲学家多了生活实践,所以能从石和沙的特点以及水、沙与石的相互关系来分析问题,从而得出正确结论。

【乙】文中牧童很熟悉牛的习性,知道斗牛的尾巴应该是夹在两腿之间的,所以能看出画中的错误。

【解析】【分析】

(1)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有古今异义词,如“股”:

大腿。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而“圮”作为生僻词的意思,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D项,对句子的翻译和理解不正确。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译为:

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固然很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

固:

固然。

固然:

犹诚然、虽然。

(3)【甲】文告诉我们: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主观做出判断,只有社会实践才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乙】文从牧童常年放牛,熟悉了解牛的生活习性进而看出画中的错误等内容告诉我们:

要善于观察。

故答案为:

⑴倒塌;逆;主观(地);大腿;

⑵D;

⑶都表现了实践出真知(生活经验比理论知识更重要;实践更重要;应该结合生活实际考虑问题)的道理。

【甲】文中老河兵比讲学家多了生活实践,所以能从石和沙的特点以及水、沙与石的相互关系来分析问题,从而得出正确结论。

【乙】文中牧童很熟悉牛的习性,知道斗牛的尾巴应该是夹在两腿之间的,所以能看出画中的错误。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本题考查学对语句的翻译和理解能力。

结合语句和文章内容即可做出选择;

⑶本题考查短文所蕴含的道理,答题时应注意,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大局之间的联系,依据体感要求来概括重点作答。

【附参考译文】

   【甲】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

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便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也没找到。

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

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

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

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疯狂了吗?

”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

“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

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

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

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

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固然很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

”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乙】四川境内有个姓杜的读书人,爱好书画,他珍藏的书画作品有成百件。

有一幅戴嵩画的《牛》,他特别喜爱,用锦囊盛起来,用玉石作画轴,经常随身携带着。

有一天晾晒书画,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抚掌大笑说:

“这画上画的是角斗的牛呀,牛在角斗时力量集中在角上,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但这幅画却画成牛摇着尾巴斗角,画错了啊!

”读书人笑了,认为牧童说得对。

有句古话说:

“耕地应当去问男奴,织布应当去问婢女。

”这句话是不可改变的。

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束氏狸狌①

宋濂

   卫人束氏,举世之物,咸无所好,唯好畜狸狌。

狸狌,捕鼠兽也,畜至百余,家东西之鼠捕且尽。

狸狌无所食,饥而嗥。

束氏日市肉啖之。

狸狌生子若孙,以啖肉故,竟不知世之有鼠。

但饥辄嗥,嗥辄得肉食,食已,与与如也。

、熙熙如也。

   南郭有士病鼠,鼠群行,有堕甕②,急从束氏假狸狌以去。

狸狌见鼠,双耳耸,眼突露如漆,赤鬣又磔磔然,以为异物也。

沿鼠行不敢下。

士怒,推入之。

狸狌怖甚,对之大嗥。

久之,鼠度其无技,啮其足。

狸狌奋掷而出。

   噫!

武士世享重禄遇盗辄窜者,其亦狸狌哉!

(《宋文献公集》)

【注】①狸狌:

野猫。

②甕(wèng):

瓮,一种盛东两的陶器,腹部较大。

(1)下列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束氏日市肉啖之    愿为市鞍马

B.竟不知世之有鼠    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C.沿鼠行不敢下      求之下流,固颠

D.鼠度其无技        关山度若飞

(2)参考词典解释,说说画波浪线句子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与与如也,熙熙如也。

《古代汉语词典》:

①与与:

威仪适度的样子。

②熙熙:

和乐的样子。

③如也:

古汉语形容词后缀,表示状态。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南郭有士病鼠,鼠群行,有堕甕,急从束氏假狸狌以去。

(4)根据文章内容,将下面对联补充完整。

上联:

武士世享重禄遇盗辄窜

下联:

狎狌________

【答案】

(1)A

(2)“与与如也,熙熙如也”是对狸狌养尊处优、不知有鼠显得威仪和乐状态的形象描写,与后文被鼠咬啮、仓皇出逃形成鲜明的对比。

(3)城南有个读书人家里发生鼠患,老鼠成群结队地走动,有的老鼠掉进瓮里,他急忙从束家借了猫回去(捕鼠)。

(4)每日啖肉见鼠而出

【解析】【分析】⑴B:

竟不知世之有鼠:

竟然;竟不可得:

最终,最后;

C:

沿鼠行不敢下:

跳下,下去;求之下流:

下方,下游;

D:

鼠度其无技:

估计;关山度若飞:

越过;

A项相同意思是买,故选A。

⑵“食己,与与如也,熙熙如也”意思是饿了就叫,一叫就有肉吃,吃完了就是懒洋洋的,一副柔顺和乐的样子。

内容上写狸狌养尊处优、不知有鼠显得威仪和乐状态的形象,结构和写法上与后文被鼠咬啮、仓皇出逃形成鲜明的对比。

⑶南郭:

城南。

士:

读书人。

病鼠:

家里发生鼠患。

堕甕:

掉进瓮里。

句意是:

城南有个读书人家里发生鼠患,老鼠成群结队地走动,有的老鼠掉进瓮里,他急忙从束家借了猫回去(捕鼠)。

⑷文章以老鼠的事例告诉人们:

养尊处优的生活会让人连最基本的生活技能也失去的。

缺乏锻炼,长期不锻炼业务,必然丧失专业技能。

根据“束氏日市肉啖之”“狸狌怖甚,对之大嗥。

久之,鼠度其无技,啮其足。

狸狌奋掷而出”,对出下联:

狎狌每日啖肉见鼠而出。

故答案为:

⑴A

⑵“与与如也,熙熙如也”是对狸狌养尊处优、不知有鼠显得威仪和乐状态的形象描写,与后文被鼠咬啮、仓皇出逃形成鲜明的对比。

⑶城南有个读书人家里发生鼠患,老鼠成群结队地走动,有的老鼠掉进瓮里,他急忙从束家借了猫回去(捕鼠)。

⑷每日啖肉见鼠而出

【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

答题时应注意,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明确题目中这个词所有的解释或用法,探究每一项中正确解释或用法得出正确选项。

⑵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答题时应注意,赏析句子根据句子的内容和语言表达,从修辞或写作手法、情境、情感几个方面来分析精彩巧妙之处。

⑶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答题时应注意,翻译文言文句子要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⑷题考查拟写补写对联。

答题时应注意,明确对偶是指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思相近、相对或相反的两个句子,相同位置的词语的词性和词语结构必须相同,下句在意思上要与上句有一定的联系。

【附参考译文】

       卫国有个姓束的人,全世间的东西都不爱好,只是爱养猫。

猫是捕捉老鼠的动物。

他家养了一百多只猫,这些猫把家周围的老鼠都抓得快没有了。

猫没吃的,饿了就大声嚎叫。

束氏就每天到市场买肉喂猫。

几年过去了,老猫生小猫,小猫又生了小猫。

这些后生的猫,由于每天吃惯了现成的肉,竟然不知道世上有老鼠了;饿了就叫,一叫就有肉吃。

吃完了就是懒洋洋的,一副柔顺和乐的样子。

       城南有个读书人的家发生鼠患,他家的老鼠成群结队地走动,有的老鼠甚至掉进缸里,他急忙从束家借了一只猫回去。

束家的猫看见那些乱窜的老鼠耸着两只耳朵,瞪着两只眼睛,黑如亮漆,赤色的胡须,一个劲儿地吱吱乱叫,竟然以为它是怪物,在缸沿上随着老鼠转来转去,却不敢跳下去捉那老鼠。

这家的主人见状不由得发怒,就将猫推了下去。

猫害怕极了,对着老鼠大叫。

过了好久,老鼠估计猫没有别的本领,就咬它脚,猫用力从缸中逃了出来。

4.阅读下面的文章后,完成下列小题

   任末①年十四,负笈②从师,不惧险阻。

每言:

人若不学,则何以成?

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③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

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④自照。

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

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

临终诫曰:

“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注释)①任末:

人名。

②笈(jí):

书籍。

③庵:

茅草小屋。

④麻蒿(hāo):

植物名称,点燃后可照明。

(1)下列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任末年十四/壮士十年归

B.人若不学/孰若孤

C.暗则缚麻蒿自照/自以为大有所益

D.谓之行尸走肉耳/权谓吕蒙曰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横线句子断句。

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

(3)这篇短文给了你哪些启示?

请简要写出三点。

【答案】

(1)C

(2)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

(3)①从小要立志学习; ②勤奋学习,才能收获成功;③有好的心得要随时记录下 来,这样才能真正的学到好的有用的知识。

【解析】【分析】

(1)A.岁数/用于计算年数。

B.如果/比得上。

C.都是“自己”。

D.叫作、称作/对某人说)。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

有时靠在林木下,编白茅为茅草小屋,削荆条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水。

推断停顿为:

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

(3)这是一种主观性较强题目。

学生能谈出自己对文章内容、主旨的主观感受、领悟或情感的体验,或谈由选文引发的思考,获得人生启迪、审美情趣等。

任末的成功,告诉了我们学习中要注意的很关键的问题:

一是学习态度,务必克服一切困难,勤奋学习;二是学习方法,“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一定要随时记录。

我们要好读书,读好书,有好的心得要随时记录下来,这样才能真正的学到有用的知识。

学习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它并不是靠短暂的记忆来见证的,而是要靠日月积累、刻苦努力得来的。

故答案为:

⑴C;

⑵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

⑶①从小要立志学习; ②勤奋学习,才能收获成功;③有好的心得要随时记录下 来,这样才能真正的学到好的有用的知识。

【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

⑵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断句的能力。

本题考查句子停顿。

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

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来谈感悟即可,做到言之有理。

【参考译文】

   任末十四岁,背著书籍去拜师,不怕(一路上的)危险困阻。

常常说:

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取得成就呢?

有时靠在林木下,编白茅为茅草小屋,削荆条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水。

晚上就在星月下读书,昏暗(的话)就绑麻蒿来自己照亮。

看书有领会的时候,写在他的衣服上,用来记住这件事。

一同求学的人十分喜欢他的勤学,常用干净的衣服交换任末的脏衣服。

快死时告诫说:

“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象活着;不学的人,即便是活着,也是庸碌无能。

5.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昔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射之,曰:

“获则烹。

”其弟争曰:

“宜燔。

”竞斗而讼于社伯。

社伯请剖雁,烹燔半焉。

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

(1)解释划线的词。

①将援引射之________

②宜燔________

③烹燔半焉________

④已而索雁________

(2)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已而索雁,则凌空远也。

(3)本文涉及几个人物?

谁的观点正确?

为什么?

【答案】

(1)拿起;应当;煮食;寻找

(2)但等到他们再去寻找雁,而那雁已凌空高飞无影无踪了。

(3)三个人。

都不正确。

因为办事要抓住时机,不能为无为的争论而贻误战机。

【解析】【分析】

(1)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比如本题中的“烹”是“煮食”;“索”是古今异义词,“寻找”的意思。

(2)此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注重积累,尤其是重点篇目,要做到熟记。

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在此题中,要注意“已而(不久)、索(寻找)、凌(升)”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这则寓言叙写了两兄弟望着空中的大雁,为如何吃雁而争论不休,最后争论社伯那里,两个人顾争论,然而自己的目标早已经飞走了,错过了射雁的时机,什么都没有得到。

从中可以看出,三个人的观点都是不正确的,因为做事情要抓住时机,错过时机可能什么都得不到了。

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

⑴拿起;应当;煮食;寻找;

⑵但等到他们再去寻找雁,而那雁已凌空高飞无影无踪了。

⑶三个人。

都不正确。

因为办事要抓住时机,不能为无为的争论而贻误战机。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注意对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

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的掌握。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读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疏通文字,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进行分析概括。

【参考译文】

   从前,有个人看见一只正在飞翔的大雁,准备拉弓把它射下来,并说道:

“一射下就煮来吃。

”弟弟表示反对,争着说:

“栖息的大雁适合煮着吃,飞鸿的大雁适合烤着吃。

”两人一直吵到社伯那儿。

社伯建议把大雁剖开,一半煮食,一半烤食。

等到兄弟两个再次去射大雁时,大雁早就飞远了。

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

“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

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解释划线词的意思。

①忽啼求之________

②即书诗四句________

③自是指物作诗立就________

④不能称前时之闻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3)本文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而《孙权劝学》中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的原因又是什么?

结合文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阅读两文后你又有什么感想?

【答案】

(1)代书具;写;完成;相称,符合

(2)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

(3)仲永虽然天资过人,但他的父亲贪图利益,每天拉着仲永拜访乡里人,不让他学习,以致他变成了一个才能平庸的人;而吕蒙能听从孙权的劝诫,发愤学习,所以有惊人的长进。

从这里我知道了学习的重要性,我们要勤奋学习。

【解析】【分析】

(1)“忽啼求之”翻译为“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