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跨国经营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战略研究毕业论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773320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0.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企业跨国经营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战略研究毕业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我国企业跨国经营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战略研究毕业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我国企业跨国经营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战略研究毕业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我国企业跨国经营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战略研究毕业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我国企业跨国经营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战略研究毕业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企业跨国经营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战略研究毕业论文.docx

《我国企业跨国经营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战略研究毕业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企业跨国经营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战略研究毕业论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国企业跨国经营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战略研究毕业论文.docx

我国企业跨国经营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战略研究毕业论文

我国企业跨国经营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战略研究

[摘要]当前,跨国公司已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量和战略栽体。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潮流,我国企业要想在全球性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必须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走跨国经营的道路。

本文讨论了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特征、前景,分析了我国企业跨国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研究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跨国经营发展战略对外投资

 

China'smultinationalenterprisesProblemsandDevelopmentStrategy

[Abstract]Atpresent,thetransnationalcorporationshavebecomethemaindrivingforceandstrategicplantbodyofeconomicglobalization.Economicglobalizationhasbecomethemaintrendofworldeconomicdevelopment,China'senterprisesaretosurvivalanddevelopmentintheglobalcompete,wemustactivelyparticipateininternationalcompetition,takingtheroadoftransnationalbusiness.ThispaperdiscussesthestatusofChineseTransnationalEnterprises,characteristics,prospects,analysingproblemsexsitintransnationalbusiness,andonthisbasisitputsforwardanumberofmeasuresandproposals.

[Keywords]TransnationalManagementDevelopmentStrategyForeignInvestment

 

致14

 

 

引言

 

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全球化和地区经济一体化出现了加速发展趋势。

表现为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生产以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在世界围展开。

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的程度加深,使双边的、区域的、多边的经济技术合作向纵深领域发展。

贸易、投资自由化已成为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

一个开放的全球市场体系正在形成。

跨国公司是推动经济全球化和地区经济一体化的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国门,实施跨国经营。

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企业海外投资发展更为迅猛,跨国经营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国企业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

 

一、企业跨国经营理论概述

 

企业跨国经营理论随着世界企业跨国经营的实践活动的逐步发展,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因企业跨国经营活动的高级阶段固定在跨国公司的形成与发展上,由此我们又称其为跨国公司研究理论(TransnationalCorporationsTheory),简称为TNC理论。

1960年海默(StephenHerbertHymer)在麻省理工学院(MIT)完成了他的博士学位论文(TheInternationalOperationFirms:

AStudyofDirectForeignInvestment),西方学术界认为这标志着跨国公司问题从传统的贸易、金融理论中分离了出来,开始成为一个单独的研究领域。

从海默以来的数十年间,TNC理论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所有的这些理论始终都围绕着对外直接投资这条主线,且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前的大部分的理论以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的先行者们为研究对象,诸如著名的主流跨国公司理论有巴克莱和卡森的部化理论、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从70年代中期开始,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势头渐劲,发展中国家为什么要向海外投资?

后发展型跨国公司有哪些竞争优势?

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如何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生存?

所有这些问题使得一批学者逐渐关注对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理论的探讨,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理论与观点,诸如易斯·威尔斯的小规模技术理论、拉奥的技术地方化理论、坎特维尔与托兰惕诺的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等;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中国跨国公司的研究学者们在中国入世的后过渡期中,针对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也尝试提出一些新的观点。

(一)发达国家的跨国经营理论

1、垄断优势理论

垄断优势理论把跨国公司从事对外直接投资所凭借的垄断优势分为以下几类:

(1)来自产品市场不完全的垄断优势。

如来自跨国公司拥有的产品差异化能力、商标、销售技术和渠道、其他市场特殊技能以与包括价格联盟在的各种操纵价格的条件。

(2)来自要素市场不完全的垄断优势。

如技术要素、资本要素、管理技能和信息等方面。

(3)来自规模经济的垄断优势。

大企业为谋求规模经济而投入的巨额初始资本,对欲与之竞争的新企业来说不仅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而且伴随着很大的风险。

另外,跨国公司可以利用国际专业化生产来合理配置生产经营的区位,避免母国和东道国对国公司经营规模的限制,扩大市场份额。

(4)来自政府干预的垄断优势。

东道国和母国政府可以通过市场准入、关税、利率、税率、外汇与进出口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对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进行干预,跨国公司可以从政府提供的税收减免、补贴、优先贷款等方面的干预措施中获得某种垄断优势。

2、部化理论

70年代中期,以英国里丁大学学者巴克莱(P.J.Buckley)、卡森(M.Casson)与加拿大学者拉格曼(A.M.Rugman)为主要代表人物的西方学者,以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为研究对象,沿用了美国学者科斯(R.H.Coase)的新厂商理论和市场不完全的基本假定,建立了跨国公司的一般理论-部化理论。

该理论从国际分工不通过世界市场,而是通过跨国公司部来进行这点出发,研究了世界市场的不完全性以与跨国公司的性质,并由此揭示了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与决定因素,其中,市场不完全性与企业的性质是部化理论的核心。

该理论有助于说明各种类型跨国公司形成的基础。

其后有些学者将技术优势与部化概念进一步引申,以解释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发展。

该理论还揭示了跨国公司在出口、直接投资与许可证安排这三种方式之间选择的依据。

部化理论是西方学者跨国公司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转折。

以前的理论主要是研究发达国家(主要是美国)企业海外投资的动机与决定因素,而部化理论则研究各国(主要是发达国家)企业之间的产品交换形式与企业国际分工与生产的组织形式,认为跨国公司正是企业国际分工的组织形式。

3、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1977年,英国里丁大学教授J.H.邓宁(JohnH.Dunning)一方面采用国际经济活动实证分析方法,对美国、西欧、等国跨国公司的兴起与发展,导致的国际生产格局的变化进行实证分析。

另一方面,采用逻辑综合方法,对国际生产理论的发展进行逻辑分析,并以战后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日益合流为起点,提出了他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迄今为止,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是理解和解释企业跨国投资和战略经营的最好的理论之一。

该理论的基本假定是:

若满足以下三个条件,企业将从事对外直接投资:

(1)所有权优势(OwnershipSpecificAdvantage,OSA):

企业拥有高于其他国家企业的优势,这些优势主要采取技术等无形资产的形式,这类资产至少在一定时期为该企业所垄断;

(2)部化优势(InternalizationAdvantage,IA):

企业使这些优势部化必须比出售或出租给外国公司更有利;(3)区位特定优势(LocationSpecificAdvantage,LSA):

企业在东道国结合当地要素投入来利用其优势时必须比利用本国要素投入更有利。

该理论认为,跨国公司的国际生产由企业优势,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这三组变量决定。

这三组变量的不同组合决定跨国公司在出口贸易、直接投资与许可证安排之间的选择。

同时这三组变量的结合也决定了各国跨国公司国际生产的类型、行业与地理分布。

折衷理论不仅适用于发达国家,也适用于发展中国家。

他在某种意义上被认为是一种“通论”,它的产生标志着主流学派的最终形成。

(二)发展中国家的跨国经营理论

1、小规模技术理论

小规模技术理论是由美国学者威尔斯针对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提出的。

该理论注意到发展中投资母国对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特定优势”的影响,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技术优势具有十分特殊的性质,是投资母国市场环境的反映。

具体来说,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具有如下三点优势:

(1)小规模技术优势。

由于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不得不将引进的技术加以改造,使其生产技术更具有灵活性,提供品种繁多的产品,以适应本国小规模、多样化的市场需求,从而具有小规模技术的特征。

这些经过改造的小规模技术成为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到类似市场开展直接投资的特殊优势之一。

(2)当地采购和特殊产品优势。

威尔斯发现,当发达国家的技术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后,往往需要对其加以改造,以便适应发展中国家的原料供应和零配件配套生产的能力,而这一优势同样成为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特殊优势之一。

另外,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往往还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能够提供具有民族文化特点的特殊产品,在某些时候它甚至可以成为压倒性的经营优势。

(3)物美价廉优势。

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之所以有可能做到这一点,主要原因有二:

一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成本普遍较低;二是发展国家跨国公司的广告支出较少。

2、技术地方化理论

拉奥在对印度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和投资动机进行了深入研究之后,提出了关于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技术地方化理论。

所谓技术地方化,是指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国技术进行消化、改进和创新,从而使得产品更适合自身的经济条件和需求。

拉奥强调,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这种创新过程是企业技术引进的再生过程,而非单纯的被动模仿和复制。

所产生的技术在小规模生产条件下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且效果会由于民族语言等因素而得到加强。

另外,拉奥还认为,当发展中国家的国市场较大,存在特殊的市场需求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有可能填补这些市场,从而使其产品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3、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

英国学者坎特威尔和托兰惕诺对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考察,提出了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

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强调技术创新是国家、产业、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技术创新活动有所不同,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技术创新活动具有明显的“学习”特征,换句话说,这种技术创新活动主要利于特有的“学习经验”和组织能力,掌握和开发现有的生产技术。

坎特威尔和托兰惕诺认为,不断的技术积累可以促进一国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而技术能力的不断提高和积累与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有关,它影响着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形式和增长速度。

 

二、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发展与特点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经济,跨国公司既是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主要推动力,又是全球市场大舞台上的主要竞争者。

一国拥有跨国公司的数量和规模已成为显示该国经济实力重要的标志。

据统计,2003年全球最大10家跨国公司中美国就占了8家,而2003年全球公司100强中美国公司占了56家,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美国雄霸世界的经济实力。

因此,我国要成为真正的经济大国,必须大力发展本国的跨国企业,培育出具有竞争力的世界级跨国公司。

 

(一)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发展

2000年我国确立了实施走出去战略后,国许多企业纷纷走出国门,寻找发展机遇。

中石油、中石化、海尔、华为、联想、新希望等一批企业积极开展跨国经营,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积极拓展国际市场。

截止到2003年6月底,我国累计在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境外非金融企业7178家,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累计1131亿美元,协议投资总额150亿美元,其中中方协议投资额近100亿美元。

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取得了初步成效,对外投资初具规模。

然而,我国企业在海外的投资与外国跨国公司在我国的投资极不相配。

截止到2003年7月,我国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44.6万家,合同金额8872亿美元,实际使用金额4813亿美元,而我国对海外投资只有近200亿美元。

因此,我国需要加大海外投资力度,加快发展跨国企业。

2007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265.1亿美元,较上年增长25.3%,截止2007年底,中国近7000家境投资主体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超过l万家,对外直接投资累计额1179.1亿美元。

2007年,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248.4亿美元,同比增长40.9%,境外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379亿美元,境投资主体通过境外企业实现的进出口额1189亿美元。

2008年,我国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406.5亿美元,同比增长63.6%。

(二)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特征

加入WTO后,我国融入世界经济的进程进一步加快。

在此大背景下,我国企业的境外投资和跨国经营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但是,在对外投资的发展过程中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暴露出了诸多问题,这些初级性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发展规模和投资主体看,海外投资发展速度比较快,平均投资规模逐步扩大,投资主体不断优化。

2006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继续保持多元化格局,占据前三位的是:

XX公司,占整个境投资主体的比重为33%;国有企业,所占比重为26%;私营企业,所占比重为12%。

在投资主体不断优化的同时,跨国经营企业的中方平均投资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据商务部统计,目前平均投资规模超过1000万美元。

第二,在主体方面,我国企业除少数大型国有企业集团的境外子公司具有多功能经营形式外,大多数境外子公司形式单一,功能较少,而欧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大多是以工贸结合为主导的多功能跨国公司。

再者,在我国从事跨国经营的企业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集团和国家控股企业。

近年来,民营企业虽然也参与跨国投资活动,但由于资金少,规模小,不占主导地位。

另外,在公司治理结构方面,我国跨国企业与普遍意义上的跨国公司相比也存在较大的差距

第三,在行业分布看,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都有分布。

我国境外企业涉与的行业中以贸易型项目最多,其次是生产加工型项目,第三是资源开发型项目。

此外还有交通运输承包工程、农业、咨询服务和旅游。

制造业占境外企业总数的33%,批发和零售业占18.8%,商务服务业占15.7%,建筑业占7.4%,采矿业占4.8%,农、林、牧、渔占4.6%。

第四,从地区分布看,跨国经营企业分布的国家和地区广泛,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截止到2006底,中国的近万家跨国经营企业分布在全球172个国家或地区,投资覆盖率为77%,其中,在亚洲和非洲的投资覆盖率分别达到91%和81%。

从境外企业数量的国家或地区分布来看,我国地区、美国、俄罗斯、日本、越南、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澳大利亚、德国等国家和地区的聚集程度较高,集中了境外企业的48%。

第五,从出资方式、企业所有权结构和设立方式看,出资方式多种多样,海外企业以合资合作居多,设立方式新建与并购并举。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出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有的以现汇出资,有的以从国外获得的贷款出资,有的以国机械设备等实物出资,还有的以国的技术专利或专有技术出资。

从中国海外企业所有权结构来看,海外独资企业占30%左右,与东道国或第三国共同举办的合资与合作企业约占70%左右。

中国海外企业的设立多采用新建方式,采用国际上流行的收购和兼并方式设立的原来较少,但近年来不断扩大,以2006年为例,通过收购兼并方式实现的跨国经营占当年跨国经营的39%。

 

三、我国企业跨国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宏观管理体制不完善

我国政府对跨国企业的宏观管理混乱,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政策与措施。

主要表现在:

一是对海外直接投资的管理体制不健全,我国未建立统一、权威的专门管理机构,也未制定系统、稳定的海外投资促进法律法规体系。

举办海外企业的现行做法是经计委、财政、经贸、外汇各部门的批准,各管一段,没有有效的审批和管理制度,以致常常出现政令不一,企业无所适从,从而影响了企业海外发展的积极性。

二是国家在总体上缺乏统一规划和合理布局,各地区、各部门在发展海外投资方面各自为政,彼此缺少横向联系,处于一种孤立、单一和分割式的经营状态。

三是国家的宏观信息系统不完备,现有的海外投资项目多数是根据多种渠道得到的非系统化信息决定投资的,致使我国的海外投资项目无论在行业还是地区布局上,都没有统筹安排的主攻方向和目标,投资行为上表现出无序性,对外投资随意性大,造成海外重复投资恶性竞争,影响我国境外投资的整体效益。

对跨国投资的引导、协调、信息服务方面也大大滞后,缺乏整体规划。

四是国际竞争的部化,即我国企业在跨国经营中相互残杀、相互争斗而让外商坐收渔翁之利,这个问题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决,那么就难以形成并发挥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整体优势。

(二)跨国投资决策的可行性研究不充分

跨国投资要比国投资面临的风险大得多,为了减少和避免风险,要对国际投资环境进行了解和评估,评估东道国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各方面环境,对市场状况,生产、营销环境等进行深入的调查。

但是,我国有很多海外企业是领导拍脑袋决定的,国有企业的对外投资决策往往是变相的政府决策,成为“首长工程”和“首长项目”,所以难免在投资方向、投资区位上出现失误,仓促上马,企业先天不足。

对合资伙伴的选择也缺乏审慎的态度,对合作伙伴实力、布局、结构、信誉、业绩等资信情况未作详细调查就匆忙签约,导致合资企业运转不良。

如有的合作伙伴诚心诈骗、不讲信用,利用我方资金取得自身利益,使我方企业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三)跨国经营人员缺乏管理经验

我国从事跨国经营的人员素质普遍偏低,缺少高层次的管理人才,派到海外企业的人员知识面窄、经验不足、意识淡薄。

在很多企业中,派出的人员往往不是根据跨国经营的实际需要,而是根据领导级别,有时甚至把派驻海外做为一种变相的福利。

举办海外企业需要大批的懂外语、熟悉经贸业务、精通金融、财会、技术的高素质人才,而我国企业通晓跨国经营并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却很少,这就很难适应大规模跨国经营的需要。

此外,海外企业管理人员的待遇与当地雇员相比差距较大,因而必然影响职工的积极性,在利益分配上有吃大锅饭的现象,而且人员轮换频繁,也不利于保持生产经营的连续性。

这些都势必会影响到海外企业的发展。

(四)资金不足阻碍跨国经营的发展

同西方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我国企业进行跨国经营缺乏资金也是问题之一。

我国的国有企业多数自有资金不足和面临着高负债的境况,国外的分支机构大都没有正常的融资渠道,很多企业既没有对外担保权,也没有自己的财务公司。

所以,完全靠国家的资金去进行跨国经营,从目前来看是难以满足多数企业要求的,这就要靠吸引外资去进行跨国经营,但利用外资偿付的代价是越来越高,风险也越来越大。

并且外资的流向除欧美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外,还有东盟等国家,吸引外资的竞争更趋激烈。

因此,我国企业进行跨国经营将面临着严重的资金不足问题。

(五)技术优势与竞争者相距甚远

我国的海外企业中生产型企业少,并且缺少产品的技术优势,多数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在总体水平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较大。

许多高新技术对于我国企业是从无到有,而对于发达国家的企业则是从好到精。

发达国家对高新技术的垄断和保护,对技术转移的限制和高额要价,使我国企业也很难引进世界的一流技术,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企业凭高新技术进行跨国经营。

因此,我们要加大力度吸收世界先进科技成果,建立与发展自己的先进科技生产能力,加快技术和产业升级的步伐,提高我国企业进行跨国经营的能力。

(六)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发展缓慢

电子商务在全球经济进入信息经济时代的历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

它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减少中间环节,提高贸易效率和劳动生产率。

与此相应,电子政务的运用可将企业跨国经营活动中所涉与的政府部门和服务机构整合成一个统一的系统,使经营和交易手续简化,从而大大降低管理成本和交易成本。

到目前为止,我国只有53.9%的企业加入了相关,2008年美国的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了161亿美元,占全球电子商务交易额的69%,而我国仅占4.1%。

另外,我国企业跨国经营活动中所涉与的政府部门和服务机构由于结构臃肿、员工知识层次参差不齐,对电子商务的运用更少。

 

四、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发展战略研究

 

(一)加快政府管理体制改革

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市场我国政府应改革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减少政府对跨国企业日常业务的行政干预,避免政府角色的越位、缺位与错位,应作为市场的组织者和监管者,加快建立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管理体制和制度,建立政府与企业新的协调配合关系,政府要为本国企业的跨国经营营造国的、国际的环境,以整体性和系统性的观点来看待跨国经营活动,打破行政权力分割的局面,理顺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对产业结构、地区分布、投资规模等作出规划、指导和协调,使跨国经营活动纳入健康、有序发展的轨道。

同时要尽快制定和完善我国的海外投资法律、法规和政策,确定我国对外投资的行业导向、市场进入、资金融通和人事管理等政策以与配套措施。

保护本国的产品市场,将本国海外投资企业的安全与利益用立法的形式加以保障,促进和鼓励本国私人海外投资,加强本国的国际竞争地位。

(二)熟悉国际规划加强海外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中国企业到境外投资经营,不仅要学习、掌握国际规划,特别是世贸组织规划,而且还要熟知投资国当地法律;不仅要遵守这些规划,而且还要学会运用国际规则来保护自己。

实施跨国经营的企业必须充分了解海外市场,必须对投资国进行各种调研和考察,包括政治局势、市场状况、自然资源、人文环境等,必要时也可请国际咨询公司对企业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目标做出科学的分析和评估,然后根据企业的核心实力来决定国际化的发展战略。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认真开展海外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通盘考虑项目的条件和直接、间接效益,减少盲目行动,降低投资风险。

(三)大力培养跨国经营所需的专门人才

大力培养跨国经营所需的专门人才,是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关键,国际企业之间的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企业具有人才的优势,才能拥有跨国经营的优势。

伴随着我国跨国企业的迅速发展与市场竞争的加剧,对跨国经营人才的需求在数量上有大幅度的增加,培养一批熟悉国际惯例和市场环境,又具有在海外从事经营和管理能力的人才是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当务之急。

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发挥和调动职工积极性,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发现和挖掘跨国经营人才,从现在起我们要大力培养专门从事跨国经营的专门人才。

一是加强培训,提高和更新跨国经营人员的业务知识、外语水平,特别是要掌握当地的语言,熟悉当地文化习惯和社会环境,有较强的公共关系技能以与强烈的开拓意识和献身精神。

二是加强高等院校对这方面人才的培养,增加跨国经营方面的实际课程,更新教材容,同时还可采取同国外学校合作办学的方式培养跨国经营人才。

三是与国外跨国公司结成非资产投资型战略联盟,让员工到国外企业和市场直接参与生产经营,进行实际操作和锻炼,培养我们所需要的人才。

同时应制订严格的选择、任用、轮换、淘汰和退休制度,改革现行任期轮换制,对海外企业主要负责人的任期,应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业务性质和发展需要确定。

在素质上将要求更高,我国的多数跨国经营企业将需要那种基础雄厚、知识面较宽、通专结合,具有较强的观察、分析、判断和归纳能力的人才,特别是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的高层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