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古代改革专项训练题含答案.docx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古代改革专项训练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古代改革专项训练题含答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古代改革专项训练题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古代改革专项训练题(含答案)
一、材料解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恩格斯说:
“梭伦揭开了一系列所谓政治革命”,为当时的旧体制注入了私有财产这一全新的因素。
由此,“国家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按照他们的地产的多寡来规定的,于是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氏族制遭到了新的失败”。
材料二 我瞩目凝视,而悲哀充溢着我的心;这爱奥尼亚最古老的地方竞至陷于绝境……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而且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静;应当节制你们傲慢的心,使它谦逊,不要以为要什么就有什么,我们绝不会永远服从……
——梭伦
材料三 所有债务一笔勾销。
这项决定被称为“解负令”;取消(六一制)土地上的标记,土地回归农民所有……然而,雅典亟需改革的这个事实显示出,拥有土地的贵族彻底掌控整个国家的命运,梭伦认为务须截断贵族世家对整个政府的控制。
——约翰·索利《雅典的民主》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恩格斯所说的“政治革命”是什么。
恩格斯得出这一结论的论据是什么?
(2)据材料二、三,概括梭伦在经济“节制”富人的措施。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梭伦在政治上“截断贵族世家对政府控制”的创新举措和主要目的。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商鞅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
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材料三: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请回答:
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据材料二说明,变法法令推行的原因是什么?
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材料二中的“务本”“王制遂灭”各指什么?
材料二、三的作者对商鞅变法各持什么态度?
你如何评价材料二作者对商鞅变法的态度?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境内之民皆曰:
‘农战可避而官爵可得也。
’是故豪杰皆可变(本)业,事商贾,为技艺,为避农战……民以此为教者,其国必削”。
“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为国者,边利尽归于兵,市利尽归于农”,“重关市之赋,则农恶商,商有疑惰之心。
”
——摘编自《商君书》
材料二 “民不外务当敌斩首,内不急力田疾作,民皆欲行货财、事富贵……不亡何待?
”“故明主之治国也,使其商工游食之民少而名卑……使民贫,则民喜农而乐战……适其时事以致财物,论其税以均贫富……此帝王之政也”。
——摘编自《韩非子》
材料三 以商鞅、韩非为代表的法家人物,为维护秦国官僚政治体制及相应的军功爵制,极力主张国家对经济领域实行超经济干预政策,反对秦国民间工商业的发展,希望通过由国家全面控制、垄断经济资源的举措,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李禹阶《法家开启重本抑末先河》
请回答:
(1)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商鞅和韩非相同的经济思想。
(2)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其经济思想产生的原因。
(3)概括指出商鞅和韩非的经济思想在历史上的消极影响。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回答哀公问政:
“故为政在人。
取人以身。
修身以道。
修道以仁。
”
——《中庸》
治法明,则官无邪。
——《商君书·壹言第八》
材料二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一条经验。
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三为了防止国家和国家机关由社会公仆变成社会主人——这种现象在至今所有的国家中都是不可避免的——公社采取了两个可靠的办法。
第一,它把行政、司法和国民教育方面的一切职位交给由普选选出的人担任,而且规定选举者可以随时撤换被选举者。
第二,它对所有公职人员,不论职位高低,都只付给其他工人同样的工资。
……这样,即使公社没有另外给代表机构的代表签发限权委托书,也能可靠地防止人们去追求升官发财了。
——恩格斯1891年《〈法兰西内战〉导言》
请回答:
⑴根据材料一,概括两位思想家关于约束权力的主张。
⑵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孟德斯鸠是如何防止滥用权力的。
其主张有何重大意义?
⑶根据材料三,概括恩格斯约束权力的主张。
5.公元前7~前3世纪的古希腊和中国,都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涌现出梭伦和商鞅等大批的改革家,面对不同的社会危机,他们在政治、经济等领域里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探索,对各自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恩格斯在评价梭伦改革时说:
“这样,在制度中便加入了一个全新的因素--私有财产……于是,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氏族(贵族)制度遭到了失败。
”
--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材料二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尤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梭伦改革措施中的哪些内容体现了恩格斯的评价?
材料二对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给予了充分肯定?
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商鞅变法和梭伦改革对东西方文明的经济模式和政治体制的形成发展产生的不同影响。
6.首都:
文明•创新•示范
材料一:
十五年,“经始明堂,改营太庙(改变了鲜卑族的祖先崇拜观念)”。
十六年,“告谥孔庙”。
十七年,“车驾发京师,南伐……仍定迁都之计”。
十九年,“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
二十年,“诏改姓为元氏”。
--摘自《魏书•高祖纪下》
材料二:
孝文帝在魏晋都城的旧址上,遵从《周礼》的规划格局营建洛阳城,改变了秦汉以前宫殿、苑囿的分散布局,将其集中建在中轴线上,此格局显示出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为唐、宋、元、明、清的都城规划所沿用,还首创了里坊制的布局形制。
--摘编自《华夏文明的核心--古代都城》材料三:
北魏时期的壁画
如图山西大同汉人宋绍祖墓壁画中的人物服饰,垂裙帽、圆领或交领长褶、束腿裤为胡服特点;
右图河南龙门石窟《帝后礼佛图》中,鲜卑贵族身穿宽袍大袖为汉服特点。
依据材料指出3项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概括北魏时期中华文明发展的特点。
材料四:
“首都”与“资本”在英文里是同一个词。
1694年,世界上最早的股份制银行--英格兰银行在伦敦诞生;1848年,《共产党宣言》第一版在伦敦发表。
1862年,世界第一家百货公司在法国巴黎开业。
诗人普希金长期生活在俄国首都圣彼得堡,1833年他创作了《青铜骑士》,将首都作为民族精神和意志的代表。
亚历山大二世则在此颁布了《国民教育部女子学校章程》,第一次规定建立女子学校。
有学者提出,一个国家的首都往往是最富有活力的地方,人类历史上许多创新发生于此。
依据材料四,结合17-19世纪欧洲史,论证上述观点。
要求:
选择一个国家的首都,从多角度进行论述,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材料五:
如图为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示意图。
1931年11月至1934年10月,江西瑞金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关于土地斗争中一些问题的决定》《为粉碎五次“围剿”紧急动员令》等文件在此发布。
简述中国共产党在瑞金地区的革命探索实践。
材料六由于北京有800年建都史,依托东北地区的工业,背靠政权巩固的北方地区等诸多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它是建都的首选城市。
时间
1949-1980年
1980-20世纪末
城市
定位
全国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强大的工业基地和科学技术中心
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提出发展“首都经济”
补充
材料
1957年北京市工业总产值达46亿元,实现了由消费城市向生产城市的转变。
北京市工业总产值1980年为1952年的44倍,北京成为北方最大的工业城市。
1980年煤炭消耗量为1952年的30倍,钢材为14倍,水泥为321倍。
1980年工业用水量和城市生活用水量分别为1952年的45倍和40倍。
《长江日报》社论:
向北京看齐
(1956年1月18日)
北京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我们已经在学习北京的经验……
首都经济的核心是以知识经济为方向,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用高新技术优化和提升第二产业,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整理自《北京由传统国都到中国式世界城市》《北京经济发展与地理环境的研究》等
①概括20世纪后半期,北京城市定位的调整情况。
②围绕“北京城市定位”,结合国内外形势,在延续和变化两方面各选一项定位进行解读。
要求:
提取信息准确,解释完整,逻辑清晰。
7.历史经验证明:
改革往往因问题倒逼而产生,改革需及时。
阅读材料,同答问题。
材料一雅典贵族统治的改变是从梭伦之时开始的。
梭伦以整个城邦公社的利益为重,主张不偏不倚的立场。
他既痛恨贵族的顽劣,也不愿引发平民的暴动,主张以改革的方式解决平民备受压迫的各类问题。
--摘自斯皮瓦格尔《两方文明简史》
据材料一指出梭伦改革的指导思想,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梭伦改革改变了雅典的贵族政治。
材料二自昔以,诸州户口、籍贯不实,包或隐漏,废公罔私。
富强者兼并有余,贫弱者糊口不足。
--摘自《魏书•食货志》
据材料二指出北魏面临的社会问题。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策。
材料三20世纪初的晚清变革大事纪
时间
事件
1901年
设立外务部;成立新军体制
1903年
设立商部,出台《奖励公司章程》《公司律》《破产律》等
1908年
颁布《钦定宪法大纲》,成立各省代议机构-咨议局
1910年
成立中央代议机构
--资政院
1911年
行内阁制,设总理大臣及民政等10部
--摘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据表概括晚清变革的主要内容。
有学者指出20世纪初的晚清变革,清政府已失去了改革的最佳机遇,结合时代背景论证该观点。
8.材料一
早在九百年前,王安石就已经懂得,可以用信贷的方式刺激经济成长,这种采用金融调控的方式管理国家的企图,其深度与广度都不曾在当今世界的任何其他地方提出过。
--李亚平《帝国政界往事•公元年大宋实录》材料二
以今日眼光,王安石新法之失败不难了解。
新法之重点,无非加速金融经济,使财政商业化。
但是要这种政策通行,民间的金融商业组织也要成熟,私人财产权之不可侵犯,更要有法制的保障,这样才能重重相因……王安石新法用经济最前进的部门做财政的基础,技术上不能与大多数的小自耕农的低层机构融合,所以收效甚微。
--黄仁宇《放宽历史的视界》材料三
改革的成败得失,绝非改革者的执拗性格使然,也不能单从集团斗争上去寻找原因,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洪流中去探究。
--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
材料一涉及了王安石变法的哪项法令?
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法实施的目的。
材料二中认为王安石变法失败是由于哪些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安石变法成败得失必须“深人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并综合上述材料判断改革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
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即买米)食不利,而又加重征,而民不得无(不)取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
--《商君书--外内》材料二熙宁四年(1071年),司农寺拟定的免役法规定:
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衙前等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
原不负担差役的官户、女户、寺观按同等户的半数交纳钱,称助役钱。
熙宁五年(1072年),颁行市易法,在京城设市易务(后改为市易司),以100万贯作本,负责平价收购商人滞售的货物,赊货给商贩贩卖,也向商贩发放贷款。
商贩赊货物及借款,需以财产作抵押,5人以上互保,每年纳息。
--转自历史风云网材料三(司马光说)“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
”
--《宋史》材料四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
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梁启超《王安石评传》请回答:
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对商业的态度。
结合时代背景简析其原因。
结合材料三、四分析司马光和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王安石变法前)豪强蓄贾,乘时贱收,而拙业之人,旋致罄竭。
水旱则积,伏而不出,须其翔踊,以牟厚利。
而农民贵籴,九谷散于穰岁,百姓困于凶年,虽劝课官家至日见,亦奚益于事哉。
--《九朝纪事本末》材料二青苗钱委诸路转运、开封府界提点提举司,每年相度留钱谷,以备非时赈济出粜外……(熙宁五年二月壬子)赐两浙转运司常平谷十万石,赈济浙西水灾州军,仍募贫民兴修水利。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三王介甫小丈夫也,不忍贫民而深嫉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不知其不可也。
方其未得志也,为《兼并》之诗……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
民无贫富,而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
--苏辙《诗病五事》请回答:
据材料一,概述王安石变法前北宋的社会经济状况。
据材料二,指出政府采取的措施,并分析其影响。
据材料三,分析苏辙为何认为王安石是“小丈夫”?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变法对现实改革的启示。
11.[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王安石变法在中国传统的史学评论中是被基本否定的。
南宋的吕中说:
“引用小人自安石始”。
明清之际的王夫之说:
“夷考宋政之乱,自神宗始。
”“是安石之法,未足以致富,政之祸,唯其杂引吕惠卿、邓绾、章悼、曾布之群小,以授贼贤罔上之秘计于(蔡)京,则安石之所贻败亡于宋者此尔。
”直到近代,主流思想才开始肯定王安石的变法思想。
邓广铭先生认为王安石变法“为天下理财的成效:
发展了生产,扭转了积贫的局势”。
漆侠先生认为王安石变法“改革和促进了社会生产发展。
”
——摘自李瑞华《王安石变法研究史》
材料二 王安石经济改革的核心思想是国家对经济的管理,这与近现代经济法思想颇为相似,而其中的青苗法和市易法与近现代经济法最相似:
青苗法近似近代的政府开办银行,市易法近似近现代政府开办金融控股公司。
——摘自周小明《从经济法视角评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们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王安石变法。
答案和解析
1.【答案】
(1)财产等级制度。
依据:
按财产划分等级的措施扩大了享有政治权利者的范围,使工商业奴隶主和富有公民享有了政治权利,打破了贵族依据血缘门第世袭特权、垄断政权的局面。
(2)措施:
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六一汉”制度)。
创新举措:
财产等级制;建立四百人会议;设立公民陪审法庭。
目的:
打破贵族特(专)权。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梭伦改革,旨在考查解读材料,灵活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问,根据上述材料“为当时的旧体制注入了私有财产这一全新的因素”可以看出,“政治革命”是指 财产等级制度。
第二问,结合梭伦改革财产等级制度的意义回答即可。
(2)本题考查梭伦改革的措施,考查对材料和基础知识的分析理解能力。
第一问,根据所学知识及材料“所有债务一笔勾销”可知是颁布“解负令”。
第二问,其创新举措是财产等级制;建立四百人会议;设立公民陪审法庭。
其目的是打破贵族特(专)权,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2.【答案】【小题1】
(1)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是法家思想。
第二小问,根据“及秦孝公用商君”可知变法得到了统治者的支持。
(2)通过材料得出信息“坏井田,开阡陌”可知废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可知奖励耕战,“犹以务本之故”可知重农抑商。
材料二中“务本”古以农为本,所以指的是进行农业生产;“王制遂灭”指的是在商鞅变法之后社会制度的灭亡即奴隶制的结束。
(3)第一小问,材料二中“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可知其态度是持否定,材料三中“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可知对商鞅变法持肯定态度。
第二小问,材料二作者的观点是错误的,结合商鞅变法的积极作用进行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
(1)法家思想。
秦孝公的支持。
(2)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重农抑商。
“务本”指重视农业生产,“王制遂灭”指奴隶制度被废除。
(3)材料二持否定态度,材料三持肯定态度。
作者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是一种进步的社会运动。
【小题2】
【小题3】
【解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需结合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及变法法令推行的原因、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评价来解答。
本题偏难,考查商鞅变法,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答案】
(1)重本抑末(重农抑商);国家控制经济(国家干预经济);富国弱民。
(2)“民避农战,事商贾”(百姓躲避农战而从事工商业会导致国家削弱甚至灭亡);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封建小农经济的产生;官僚政治体制及相应的军功爵制的建立(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的需要)。
(任答3点即可)
(3)重农抑商限制了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富国弱民导致了社会矛盾激化;不利于社会进步。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先秦时期法家学派代表人物韩非子和商鞅的经济思想,旨在考查正确解读相关材料并比较分析的能力。
由材料一中的信息“有道之国务在弱民……为国者,边利尽归于兵,市利尽归于农……重关市之赋”、材料二中的信息“明主之治国也,使其商工游食之民少而名卑……使民贫,则民喜农而乐战”、材料三中的信息“极力主张国家对经济领域实行超经济干预政策,反对秦国民间工商业的发展,希望通过由国家全面控制、垄断经济资源的举措”即可得出“重农抑商、国家干预经济、富国弱民”的结论。
(2)本题主要考查先秦时期法家学派代表人物韩非子和商鞅的经济思想产生的原因,旨在考查正确解读相关材料并评述的能力。
由材料一中的信息“民皆……事商贾,为技艺,为避农战……其国必削”即可得出“百姓躲避农战而从事工商业会导致国家削弱甚至灭亡”的结论;此外,结合相关所学还可从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的需要、封建小农经济的产生、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的需要等角度思考作答。
(3)本题主要考查先秦时期法家学派代表人物韩非子和商鞅的经济思想的消极影响,旨在考查灵活运用相关所学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
结合相关所学可从重农抑商限制了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富国弱民导致社会矛盾激化、不利于社会进步等角度思考作答。
4.【答案】
(1)主张: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商鞅主张用法律约束。
(2)办法:
三权分立;意义:
是当时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思想武器,具有历史进步性;为近代资产阶级国家政治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成为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组织结构的基本原则。
(3)主张:
普选公务员、公务员与工人同薪。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旨在考查正确解读相关材料的能力。
由材料一中的信息“孔子回答哀公问政……修道以仁”、“治法明,则官无邪……商君”即可分别得出“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商鞅主张用法律约束”的结论。
(2)本题主要考查近代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的思想观点及其影响,旨在考查正确解读相关材料并评述的能力。
第一小问“办法”由材料二中的信息“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三权分立”的结论;第二小问“重大意义”结合相关所学可从是当时新兴的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思想武器,具有历史进步性、为近代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成为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组织结构的基本原则等角度思考作答。
(3)本题主要考查恩格斯约束权力的主张,旨在考查正确解读相关材料的能力。
由材料三中的信息“把行政、司法和国民教育方面的一切职位交给由普选选出的人担任”即可得出“普选公务员”的结论;由材料三中的信息“对所有公职人员……都只付给其他工人同样的工资”即可得出“公务员与工人同薪”的结论。
5.【答案】【小题1】
(1)第一小问,“在制度中便加入了一个全新的因素--私有财产……于是,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氏族(贵族)制度遭到了失败”按照财产将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财产资格决定公民享有的权利。
第二小问,“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尤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奖励军功;重农抑商。
(2)结合所学知识,商鞅变法促进了农耕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梭伦改革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使雅典走上民主政治的轨道。
故答案为:
(1)按照财产将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财产资格决定公民享有的权利。
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奖励军功;重农抑商。
(2)商鞅变法促进了农耕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梭伦改革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使雅典走上民主政治的轨道。
【小题2】
【解析】本题考查梭伦改革的措施、商鞅变法和梭伦改革对东西方文明的经济模式和政治体制的形成发展产生的不同影响,需结合梭伦改革、商鞅变法来解答。
本题偏难,考查梭伦改革、商鞅变法,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答案】
【小题1】
(1)根据材料一“,“告谥孔庙”。
十七年,“车驾发京师,南伐……仍定迁都之计”。
十九年,“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
二十年,“诏改姓为元氏”。
”并结合所学可知,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有:
尊崇儒家文化,继承汉族礼制;迁都洛阳;遵从《周礼》营建洛阳城;移风易俗等。
南北朝时期,民族政权并立,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可概括其特点为:
交融;以汉族文化为主体;继承和发展。
(2)根据材料四“首都”与“资本”在英文里是同一个词。
1694年,世界上最早的股份制银行--英格兰银行在伦敦诞生;1848年,《共产党宣言》第一版在伦敦发表。
”并结合所学,从17-19世纪的英国政治、经济、思想和科技等方面成就加以论证。
(3)根据所学可知,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召开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通过《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实践“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开展土地革命,打退敌人的“围剿”,巩固了农村革命根据地。
(4)根据所学20世纪后半期,北京城市定位坚持政治、文化中心不变(或答科技中心不变);新增国际交往中心;不再作为全国经济中心,转为发展首都经济。
故答案为:
(1)措施:
尊崇儒家文化,继承汉族礼制;迁都洛阳;遵从《周礼》营建洛阳城;移风易俗等。
特点:
交融;以汉族文化为主体;继承和发展。
(2)英国首都伦敦:
政治上:
17世纪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并一直确立资产阶级统治;经济上:
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后英国国力逐渐开始强于其他封建国家,开始拥有广阔的海外殖民地和海外市场,再加上资本主义得到更充分的发展和18世纪的圈地运动的发生,使得18世纪的英国最先爆发了工业革命并在19世纪中期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工业国。
思想上:
1848年,《共产党宣言》第一版在伦敦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3)1931年,召开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通过《中华苏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