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秦汉1政治.docx
《2秦汉1政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秦汉1政治.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秦汉1政治
一、选择题
1.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
A.宣扬托古改制B.承袭华夏传统C.突出个人功业D.标榜君权神授
2.《史记•商君传》:
“筑冀阙、宫庭于咸阳,秦自雍徙都之。
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这则材料不能反映
A.秦设县制是针对扩大的疆域而实行有效管辖B.秦王统一中国定都咸阳
C.中央集权制在战国时代就已经存在了D.建都咸阳体现了秦国的强大
3.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社会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
……尤其是儒家学者更是大惑不解,而且不久就大起恐慌,这简直就是打碎他们的饭碗了”。
这个时代是指
A.春秋战国B.秦代C.汉代D.唐宋时期
4.《荀子·君道》:
“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
”为达到引文的效果,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
A.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制
B.设立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C.设立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D.设立御史大夫为副相,负责监察百官
5.许多学者认为,秦朝的建立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过去的贵族政治,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官僚政治”的最基本特点应该是
A.颁布《秦律》,依法治国B.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
C.丞相掌握大权D.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系统
6.《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在发动起义时说:
“天下苦秦久矣。
”其表现有
①战乱频仍②民族矛盾尖锐③刑罚严酷④土地兼并严重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7.顾炎武提出:
“知封建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敝而将复变。
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
曰,不能。
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
”顾炎武的主要政治观点是
A.在郡县制中加入分封制的内容B.郡县制有很大的弊端
C.二者都不适合,要采取新的地方行政制度D.从郡县制恢复到分封制
8.柳宗元《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建立帝国时说他固然出自“一已之私”,却成就了“天下之公”。
对此处“公”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建立了“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B.开创中央集权制度避免地方割据
C.选官制度由世袭走向了选贤任能D.制定《秦律》法治天下
9.始皇廿八年的“峄山刻石辞”中载: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今乃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
”“兵不复起”主要是由于秦朝推行了
A.郡县制B.分封制C.封建制D.皇帝制
10.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
“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袭和教育。
”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
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B.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D.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
11.右图中砖文内容为“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
甲、乙两同学分别从内容和字体判断这是秦砖,丙同学则认为他们的判断依据均不妥当。
丙同学理由最科学的解释是
A.甲同学依据的内容与秦朝史实不符
B.乙同学依据的字体在秦朝以后一直使用
C.两同学对字砖年代判断的依据均过于单一
D.对字砖年代的判断经仪器测定便可确认
12.有学者认为“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本质区别,他不是天下的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惟一的君主。
”下列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共主说明周王实现了高度集权
B.独主说明从秦汉起,官僚体制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特征
C.独主和共主本质上都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D.独主和共主相比,最本质的不同点是神化君权
13.恩格斯说:
“完全的、自由的土地所有权,不仅意味着毫无阻碍和毫无限制地占有土地的可能性,而且也意味着把它出让的可能性。
”按材料所说的标准,中国最早出现这一现象是在
A.西周时期B.东周时期C.秦汉时期D.唐宋时期
14.著名的历史学者李慎之在《“封建”一词不可滥用》一文中说道:
“历览前史,中国的封建时代恰恰是人性之花开得最盛最美的时代,是中国人的个性最为高扬的时代。
”关于这个时代的说法,正确的是
A.当时的统治带有鲜明的民主政治倾向
B.个性“高扬”是因为尚未形成专制王权
C.当时的统治者非常重视人性,尊重人性
D.“封建时代”的政治特点是大一统的形成
15.太尉是秦朝最高军事长官,负责全国军事事务。
今天的古籍中没有记载秦始皇曾任命谁任此职,故推断是秦始皇自掌军权。
秦始皇这样做是因为
A.没有合适人选B.加强皇权的需要
C.中央官制尚不成熟D.统一战争已结束
16.下列关于秦汉时期最重要特征的概括,正确的是
A.繁荣与开放的社会B.经济重心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C.政权的分立与民族的融合D.统一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17.黄仁宇说:
“中国的悲剧乃是其在地方组织及技术上的设备尚未具有规模之际,先已有大帝国之统一,因之上下之间当中缺乏一段有效的中间阶层,全靠专制君主以他们人身上的机断弥补。
”材料揭示了中国封建政治的特点是
A.统一性B.分散性C.专制性D.组织性
18.《晋书•食货志》记载:
魏文帝曹丕于黄初二年“罢五铢钱,使百姓谷帛为市”。
以后很长一段时间以物易物成为魏晋时期主要的交换手段,其主要原因是
A.封建统治者限制商业活动B.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
C.朝代更替频繁和社会动荡D.我国经济重心南移
19.“近世言秦政,率斥其专制。
然按实而论,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其所努力,亦均为当时事势所需,实未可一一深非也。
”这段话
①全面肯定秦朝的专制统治②认为秦朝实行专制统治是时势所需
③肯定了秦统一全国的功绩④认为专制统治有利于巩固秦的统一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20.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
“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
”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A.“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B.人之初,性本善
C.先义后利,养浩然之气D.人性本恶,礼法并用
21.秦汉时期,面对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间的冲突,为了保卫自己的文明系统,中原王朝采取“用险制塞”的隔绝固守与“导途凿空”的外拓互通并举之策。
表现在:
A.联络月氏、夹击匈奴、通婚和亲B.北讨匈奴、南征北战、开凿灵渠
C.修建驿道、收复河套、开发象郡D.构筑长城、通使西域、开辟丝路
22.下列说法能体现汉代历史特点的是
A.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B.《春秋》之决狱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志
C.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
D.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
23.汉以后,中国存在一种“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的政治现象。
它指的是官员和胥吏的职位均不得世袭,但胥吏却常常利用日常工作程序繁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
A.分封制的长期存在B.官僚政治的弊端
C.中央集权的削弱D.行政效率的低下
24.汉与秦朝有直接继承关系的重要制度是
A.地方监察制度B.地方行政制度C.选官制度D.户籍制度
25.有人认为“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
董仲舒的下列言论中,能够支持这一观点的
A.“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B.“屈民而仲君,屈君而伸天”
C.“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6.阅读以下材料,找出历史性错误: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仅仅是围绕着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而进行的;汉初只实行分封制,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国的势力;北宋由文臣做地方官,防止因武官拥兵自重,导致割据恶果;元朝通过宣政院,加强对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有效管辖。
A.一处B.两处C.三处D.四处
27.《汉书·刘辅传》中提到“中朝,内朝也。
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
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
”由此可见,中朝
A.创立于西汉B.长官亦为宰相
C.由皇帝亲信近臣构成D.参与政事的决策
28.对下表中国古代两大选官制度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类别
察举制
科举制
依据
品德、学问、议政能力
“以文取士”
方式
长官举荐
自由报考
A.察举制强调德才兼备B.科举制注重科技素养
C.察举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表现D.科举制不利于统治基础的扩大
29.《史记》记载,刘邦称帝之后以旧礼尊其父,有人劝说刘父:
“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
奈何令人主拜人臣!
如此则威重不行”。
此后其父以尊礼待刘邦。
从文中可以看出
A.刘邦违背了纲常伦理B.宗法关系要服从于君权
C.汉初宗法制趋于崩溃D.君臣关系等级森严
30.中国古代某朝代,皇帝和太子同时暴亡,如果你是当的辅政大臣,你主张立谁为皇帝才会得到朝野普遍认同
A.二皇子手握重兵,军功卓著B.三皇子才兼文武,朝野同钦
C.四皇子温文尔雅,皇后宠爱D.皇太子遗下一子,年纪尚幼
31.汉“大一统”这一历史概念的核心是
A.疆域领土的大统一B.指董仲舒发展的新儒学
C.皇帝代表天统治天下臣民D.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32.《春秋繁露》记载:
“古之造文者,三画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人,而连其中,通其道也,谓之王。
”材料体现了
A.天人感应思想B.君权神授
C.阴阳五行学说D.封建等级思想
33.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
这表明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34.列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禁止了其他各家思想在社会上的传播B.开始确立儒学的官学地位
C.儒学成为统治者信奉的唯一学说D.儒学丧失抨击暴政的积极作用
35.2007年,经考古工作者的努力,安徽六安一个古墓的墓主被确定为西汉六安国第一代“六安王”刘庆。
据文献记载,汉武帝时封胶东康王少子庆为六安王,历五代,王莽时绝。
据此可以推断
A.西汉时期的政治制度一直以分封制为主
B.汉武帝分封大批刘姓诸侯王以拱卫中央
C.汉武帝之后分封制并未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D.分封制是我国封建社会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
36.《汉书·王子侯表》记载汉朝某一时期,淄川王国分为剧、怀昌等十六个侯国,赵王国分为尉文、封斯等十三个侯国……。
这一时期在位的皇帝是
A.汉高祖B.汉文帝C.汉景帝D.汉武帝
37.右图中的斜线部分是中国古代某王朝的直接统治区域。
该王朝是
A.西周B.秦朝
C.西汉D.唐朝
38.史载,“府有四出门,随时听事……国每有大议,天子车驾亲幸其殿,丞相所请,靡有不听。
”材料所记载的现象出现在
A.西汉初期B.西汉武帝以后C.北宋初期D.明朝初期
39.近代学者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一书中评价中国古代某思想家时说:
“他的学说破坏性强而建设性弱。
他没有能创造一种思想体系去代替正统的教条,原因不在于他缺乏决心和能力,而在于当时的社会不具备接受改造的条件。
和别的思想家一样,当他发现自己的学说没有付诸实施的可能,他就只好把他美术化或神秘化。
”材料中“破坏性强”的含义指
A.对鬼神敬而远之的态度B.提出了“罢黜百家”的思想
C.禁锢了人们的思想D.对正统思想提出了大胆挑战
40.《汉书·武帝纪》记载:
“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由此可见当时
①分封制依然存在②儒家思想已经影响选官制度
③世家弟子失去优先为官特权④选官的对象和内容比较开放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41.《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记载:
“天下初定,骨肉同姓少,故广强庶孽,以镇抚四海,用承卫天子也。
”材料反映出西汉统治者
A.为了巩固政权而重用庶民B.变分封制为郡国并行制
C.削弱王国势力以加强中央集权D.通过分封同姓诸侯王办法来巩固统治
42.“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发映了
A.君主专制的削弱B.宗法制的消亡C.中央集权的加强D.分封制的巩固
43.《汉书·武帝本纪》记载:
元封元年春,武帝登临嵩山,随从的吏卒们都听到了山中隐隐传来了三声高呼万岁的声音。
所以“山呼”万岁后来就或为臣子朝见皇帝的定仪。
“山呼”万岁实质是宣扬
A.天赋人权B.皇权至上C.君权神授D.天人合一
44.苏东坡在《论养士》中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进行了总结:
“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
”以下各项是对苏东坡这—总结的理解,其中不正确的是
A.夏商周时期只有贵族才有受教育及从政的资格
B.“以客出仕”成为战国时风行的做官之途径
C.汉代中央官员的选拔主要来自地方郡县长官
D.古代选官制度大致可分为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等阶段
45.我国古人把天上的星宿和地上的各个区域联系起来,说某地是某某星宿的分野,这就是所谓分野的观念。
星宿的分野,一般按列国来分配,如表一;后来又按各州来分配,如表二。
从表一到表二的变化主要反映了
A.“天人感应”的思想
B.宗法制的的影响
C.“君权神授”的思想
D.中央集权的加强表一表二
46.在傅乐成主编的《中国通史》中有如下记载:
“东汉大约有八十年稍安的局面,其余时间的农民,莫不时时处于破产沦亡的危机之中。
贫民最多的时代,尤以东汉为甚。
根据史籍记载,东汉诸帝,无一不忙着赈济贫民……”材料主要反映了东汉
A.国家税源枯竭B.农民赤贫化的程度加深
C.政府无力从事农村救济事业D.国家的经济结构被破坏
47.东汉王充《论衡》:
“天能谴告人君,则亦能故命圣君。
择才若尧舜,受以王命,委以王事,勿付与知,今则不然,生庸庸之君,失道废德,随谴告之,何天不惮劳也。
”对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相信“天人合一”说B.宣传“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C.宣传“君权神授”的思想D.反对“天人感应”说
48.下表为温州行政区历史沿革的部分摘录
时间
历史沿革
时间
历史沿革
秦朝
闽中郡地
唐朝
温州(州治永嘉)
西汉
东瓯国
南宋
瑞安府
东汉
永宁县(隶属会稽郡)
元朝
温州路
东晋
永嘉郡(扬州郡治永宁县)
明朝—清朝
温州府
下列选项理解正确的是①温州地区曾经实行封国制②温州地区的行政中心曾发生变化③永嘉郡郡守的权利小于温州府知府的权利④温州建制的沿革变化都是建立在郡县制的基础之上的⑤州的设置在历史上最早出现于东晋时期
A.③④⑤B.①④⑤C.②③④D.①②④
49.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①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
②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门下省审核后,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
③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
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各历史场景反映的朝代分别是
A.秦、唐、元B.汉、宋、明C.秦、元、清D.秦、唐、明
50.“先时国家始制九品,各使诸郡选置中正,差叙自公卿以下,至于郎吏,功德材行所任。
茂同郡护羌校尉(官名)王琰,前数为郡守,不名为清白。
而琰子嘉(即王琰之子王嘉)仕历诸县,亦复为通人(学识渊博通达的人)。
嘉时还为散骑郎(官名),冯翊郡(地名)移嘉为中正。
”该材料主要表明中正官
A.以严格的考试作为录用标准B.大多在中央官员中选置产生
C.从各郡现任官员中选拔兼任
D.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
51.《后汉书•左雄传》记载:
“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
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经术),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
有不承科令者,正其罪法。
若有茂才异行,自可不拘年齿。
”据材料可知,左雄建议东汉察举制要①改变单凭“德”选拔人才的标准②规定察举年龄必须在四十岁以上③辅以考试来甄别察举对象的能力④结合科举制度多种途径选拔人才A.①③B.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
52.《后汉书》记载:
“汉典旧事,丞相折请,靡有不听。
今之三公,虽当其名而无其实,选举诛赏,一由尚书,尚书见任,重于三公,陵迟以来,其渐久矣。
”上述材料主要体现
A.皇权对相权的制约B.中央机构的变迁
C.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尚书机构的起源
53.有学者指出:
“古来帝王,由秦始皇至清代宣统,正统偏安者共二百余人,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王而不藩者,不过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而已。
”这里的“国家政体”指
A.王位世袭制B.宗法分封制C.中央集权制D.郡县制
54.有位学者说“人人都可以成为历史家”、“所有历史都是当代史”,对此正确的理解是
A.史学家因其个人立场、文化背景不同,因而对历史的解释会不同
B.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历史学家,可以不凭借史料而加以说明、解释
C.历史著作的编撰,其客观性、科学性是否存在和真实而令人怀疑
D.历史学家凭其掌握的资料,阐释历史事件因果而重建历史的真相
55.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前期,许多历史学家相信,历史研究可以去除主观因素,达到完全客观的境地。
下列哪些说法反映了这种对历史客观性的信心?
①“历史是一门科学,一点也不多,一点也不少。
”②“并不是我在说话,而是历史透过我的口在说话。
”③“我们只要把材料准备好,则事实自然显明了。
”④“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
”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5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20分)
材料一:
秦始皇兼并六国后,开凿灵渠,攻打百越,设置南海、桂林、象郡三郡。
秦汉之际,中原战乱,秦南海郡龙川县令赵佗举兵兼并三郡,自称南越武王,定都番禺(今广州市),于通向内地的各关口屯兵,“绝道聚兵自守”。
刘邦称帝之后,民生凋敝,无力南征,遂封赵佗为南越王,“与剖符通使”,命其“和集百越,毋为南边患害”,开通关市。
南越国乘机发展,广泛使用铁器工具,海内外贸易也相当活跃。
吕后执政,汉朝“禁南越国关市铁器”,赵佗遂自称南越武帝,举兵北犯,战争持续了一年多。
吕后去世后,双方罢兵休战。
赵佗又以财物收买附属于汉朝的闽越等部族,势力所及,“东西万余里”,“以兵威边”。
赵佗以皇帝自居,“与中国侔(对等)”。
汉文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遣使对赵佗“自立为帝”的行为予以谴责。
赵佗迫于压力,表示“去帝制”,继续“为藩臣,奉贡职”。
但在内部,“窃如故号名”。
汉武帝决心彻底解决南越国问题,要求南越王赵兴入朝,“用汉法,比内诸侯”。
南越国相吕嘉等杀汉朝使者及主张“内属”的南越王、王太后,“发兵守要害处”。
公元前111年,汉军十万分数路越岭,平定南越并将其地分设为九郡,实行与内地统一的制度法令。
——据《史记》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汉朝对岭南地区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
(12分)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西汉平定南越的历史意义。
(8分)
57.(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武帝雄才大略,非不深知征伐之劳民也,盖欲复三代之境土。
削平四夷,尽去后患,而量力度德,慨然有舍我其谁之想。
于是承累朝之培养,既庶且富,相时而动,战以为守,攻以为御,匈奴远道,日以削弱。
武帝生平,虽不无过举,而凡所作用,有迥出人意表者。
始尚文学以收士心,继尚武功以开边城,而犹以为未足牢笼一世。
”
——清朝吴裕垂《历朝史案》
材料二:
司马光说“(汉武帝)异于秦始皇无几矣”,又说“(汉武帝)有亡秦之失而免于亡秦之祸”。
——摘自《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汉武帝的历史功绩。
(5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异于秦始皇无几”的表现并分析他有“亡秦之失而免于亡秦之祸”的原因。
(10分)
58.阅读下列材料:
(26分)
材料一:
《汉书·地理志》称:
“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
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
”
材料二:
汉武帝时期开创的设置十三州部刺史 “汉刺史乘传周行郡国,无适所治。
中兴所治有定处。
旧常以八月巡行所部,录囚徒,考殿最。
初岁尽诣京师”
材料三:
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都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靖康之祸,金骑所过,莫不溃散。
”
材料四:
元朝行政区域的划分不以山川形便为原则,却以犬牙交错为原则。
正如清人储大文所说的,元朝行省“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合浙东浙西为一而钱塘之险失,淮东淮南,汉南汉北,州县错隶而淮汉之障失,汉中隶秦,归州隶楚,又合内江外江为一而蜀之险失”
——(魏源:
《圣武记》卷12)。
材料五:
“封建之失,其专在下。
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
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
科条文薄日多一日,而又设之监司,设之
督抚……有司之官凛凛焉救过之不给,以得代为幸,而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
民乌得而不穷?
国乌得而不弱?
”“知封建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敝而将
复变。
然则复变而为封建乎?
曰:
不能。
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
”
——顾炎武:
《顾亭林诗文集》卷2“郡县论九篇”,中华书局,1959年版。
)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何种变化?
(3分)
(2)古代中国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离不开经济控制、分权监督和军事管制。
依据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西汉和宋朝对地方是如何实行经济控制、分权监督的。
(8分)
(3)材料四所说的元朝行政区域的划分有何特点?
(3分)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什么?
(3分)产生什么负面作用?
(3分)
(4)材料三中顾炎武认为郡县制存在哪些弊端?
他认为可行的解决途径是什么?
(6分)
59.“封建-郡县”之辩是古代政论的重要命题,也是因时而异、价值多元的命题。
阅读下列材料(24分):
材料一:
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
仆射周青臣进颂曰:
“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
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
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
”始皇悦。
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
“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
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
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
”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
然犹桀猾时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藩镇将领)而无叛州。
……及夫郡邑,可谓理且安矣。
何以言之?
……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
朝拜而不道,夕斥之矣;夕受而不法,朝夕之矣……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
则生人之理乱未可知也。
——(唐)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三:
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古之圣人,以公心待天下之人,胙之土而封之国。
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
……然则尊令长之秩,而予之以生财治人之权,罢监司之任,设世官之奖,行辟属之法,所谓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二千年以来之敝可以复振。
后之君苟欲厚民生,强国势,则必用吾言矣。
——顾炎武《郡县论》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周青臣”与“淳于越”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依据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