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以工代赈可行性研究报告1.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6762 上传时间:2022-09-30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149.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XX以工代赈可行性研究报告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XX以工代赈可行性研究报告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XX以工代赈可行性研究报告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XX以工代赈可行性研究报告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XX以工代赈可行性研究报告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XX以工代赈可行性研究报告1.docx

《XX以工代赈可行性研究报告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以工代赈可行性研究报告1.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XX以工代赈可行性研究报告1.docx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总论 3

1.1项目概况 3

1.2研究范围、目的及主要编制依据 3

L3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来源 5

1.4项目研究结论 5

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6

2.1项目建设背景 6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9

第三章建设条件及现状 11

3.1建设条件 11

第四章项目建设方案 14

4.1建设规模与内容 14

4.2建设方案 14

第五章工程量及劳动报酬 20

5.1核算工程量 20

5.2人工报酬 21

第六章环境影响评价 22

6.1环境现状 22

6.2项目主要污染源 22

6.3环境保护措施 22

6.4环境影响评价 23

第七章项目组织管理 25

7.1组织管理与措施 25

7.2项目落实 26

第八章项目建设工期 28

8.1建设工期 28

8.2项目进度安排 28

8.3进度管理 31

第九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35

9.1投资估算 35

9.2资金来源渠道 39

9.3项目监管制度及措施 39

第十章效益分析 42

10.1生态效益评价 42

10.2经济效益 42

10.3社会效益评价 42

第十一章结论与建议 44

11.1结论 44

11.2建议 44

前言

以工代赈是指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受赈济者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救济的一种扶持政策。

现阶段,以工代赈是一项农村扶贫政策。

国家安排以工代赈投入建设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工程,贫困农民参加以工代赈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直接增加收入。

也就是“以务工代替赈济”,国家以实物折款或现金形式投入受赈济地区实施基础设施建设,让受赈济地区的困难群众参加劳动并获得报酬,从而取代直接赈济的一种扶持方式。

2005年12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的《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规定,“以工代赈,是指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受赈济者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救济的一种扶持政策。

现阶段,以工代赈是一项农村扶贫政策。

国家安排以工代赈投入建设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工程,贫困农民参加以工代赈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直接增加收入。

“以工代赈投入分为实物投入和资金投入。

实物投入以实物折资形式核算。

国家以工代赈投入纳入中央财政预算,地方各级以工代赈配套投入纳入地方本级财政预算。

以工代赈投入可以通过市场机制引导社会投入,共同支持贫困地区发展。

“以工代赈投入用于国家确定的扶持地区,并向贫困人口多、脱贫难度大、基础设施薄弱的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特困地区倾斜。

其他有关地区的以工代赈投入,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安排。

“以工代赈投入重点建设与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相关的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工程。

建设内容是县乡村公路、农田水利、人畜饮水、基本农田、草场建设、小流域治理,以及根据国家要求安排的其他工程。

“各级发展改革部门是以工代赈的行政主管部门,承担以工代赈工作的具体管理职责。

参考文献:

1.2005年12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的《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论

1.1项目概况

1.1.1项目名称

德阳市****县****印台村、宝峰村基础设施以工代赈项目

1.1.2建设地点

德阳市********印台、宝峰村。

1.1.3项目单位

德阳市****县****人民政府。

1.1.4建设性质

农业基础设施恢复重建

1.1.5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本项目主要建设内容有公路、堰塘、水渠等。

公路的建设内容:

砼路面宽4m,长15公里;碎石宽4m,长16公里,改造中低产田1000亩,堰塘整治2座,排灌渠系200米,坡改梯100亩。

1.2研究范围、目的及主要编制依据

1.2.1研究范围

我公司受****县****政府的委托,对****县****印台村、宝峰村基础设施以工代赈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并提交可行性研究报告,其主要研究范围包括:

项目建设的背景与必要性、建设内容及规模、建设方案、环境影响分析、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社会效益分析、结论与建议等。

1.2.2研究目的

通过对项目目前现状及建设背景的调查研究和在对其发展前景预测和社会经济效益评价的基础上,对本项目的建设必要性、经济合理性、技术可行性及实施可能性提出综合性论证报告,供有关部门决策参考,并完成本项目的建设。

1.2.3编制依据

1、《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

2、《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试用版)》;

3、《建设项目经济咨询评估指南》;

4、《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

5、《农田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GBT20203—2006

6、《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J0GB—2003)

7、《四川省乡通村公路技术指南(试用)》

8、《给水排水工程钢筋混凝土水池结构设计规程》CECS138-2002

9、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22号);

10、国家其它有关法律、法规、规定、规程;

n、委托方提供的其它相关资料。

1.3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来源

1.3.1项目总投赞

本项目投资估算为2100万元,其中材料费用为601万元,占总投资额的28.62%支付劳务报酬为894万元占总投资额的42.57%;人畜饮水工程377,占总投资的17.95;建设其他费98万元,占总投资的4.67%;基本预备费130万元,占总投资的6.19%o

1.3.2资金来源

本项目资金来源:

申请中央灾后恢复重建资金380万元,其他项目资金1720万元。

1.4项目研究结论

本项目通过综合分析项目的建设条件、建设规模及内容、投资及资金来源等,本项目为申请国家财政以工代赈项目,同时项目建成后将给该区域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环境效益。

因此,本项目是完全可行的。

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2.1项目建设背景

2.1.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定,提出实施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内容的新农村建设战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缩小城乡差距、扩大农村市场需求,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这20字方针,既是我国新农村建设长期的奋斗目标,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各个方面相互联系、互为因果,主要包括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构筑新设施、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等方面的丰富内涵。

发展新产业,就是要打牢物质基础,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这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着力点。

建设新村镇,就是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使农村的发展得到合理规划。

构筑新设施,就是要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包括清洁安全饮水、道路交通、电力、信息网络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

培育新农民,就是要加强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推进农村科技推广和医疗卫生体系等,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讲文明”的新型农民。

树立新风尚,就是要加强和完善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创造和谐的发展环境,倡导新风尚。

在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进入2009年以来,在灾后重建和拉动内需的过程中,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两个加快”的旗帜下,****县委、县政府进一步细化和明确了“文化立县,旅游兴县、农业稳县、工业强县”的发展战略,奋力推进美好新家园和经济发展高地建设。

****是****旅游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建设也将影响整个****的经济建设进而关系****旅游事业的建设。

2.1.2灾后恢复重建

****是“5.12”地震遭受破坏的乡镇之一,地震灾害发生后,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多次亲临现场指导抗震救灾工作,全国各地以及海外华人华侨以人、材、钱、物等积极支援灾区人民群众抗震救灾。

由于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时间紧、任务重,涉及方方面面。

为了保障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地开展,积极、稳妥恢复灾区群众正常的生活、生产、学习、工作条件,促进灾区经济社会的恢复和发展,国务院第11次常务会议通过并于2008年6月8日发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草案》,从而把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纳入了法制轨道。

明确了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规划、统筹兼顾、分步实施、自力更生、国家支持社会帮扶的方针。

《条例》要求灾后恢复重建优先安排交通、通信、电力、供水、住房、学校、医院等。

国家对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给与财政支持、税收优惠和金融扶持,并积极提供物资、技术和人力等方面的支持。

地震灾区的各级人民政府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多种渠道筹集资金、物资,开展地震灾后恢复重建。

为使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落实在实处,尽快回复灾区群众正常的生活、生产、工作条件,促进灾区经济社会的恢复和发展。

本项目的建设也正是在地震灾后重建的背景和契机下展开的。

2.1.3项目所在地的社会经济概况

****,地处四川成都平原东北丘陵地区的****县****,利用当地独特的温光条件和自然优势,调整农业结构,开发旅游观光农业,形成了融"生态农业、立体农业、旅游观光农业"为一体的农村经济新格局,促进和带动了全镇农业旅游及相关产业的迅猛发展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先后被省、市、县评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农业旅游业开发"先进集体。

该镇系四川省生态建设示范镇、四川省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德阳市农、科、教结合试点镇。

2001年农业旅游经营收入达2578800元,农业旅游经营累计收入4624500元。

蟠龙山川秀丽,人杰地灵,物产丰富,天然气、砂石、矿石、水、电力、土地、旅游、森林、人力资源丰富,交通、通讯便利,村村通水泥公路,村村通电话,移动通讯无缝覆盖全镇,光纤电视信号早已入户。

凯江河纵贯南北,人民渠三大支渠尽灌全镇。

镇境内四季分明,气候宜人。

主产水稻、小麦、玉米和优质水果及蔬菜。

自然旅游资源独特,东南有风光无限的葫芦岛,西北有千亩国有森林宝峰山及千年古刹宝峰寺(杨贵妃避难地),北有海棠湾三辆车古镇。

****是四川省省级生态镇、四川省省级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德阳市市级农科教结合示范镇。

该镇力推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发展成为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环境优美、充满活力的生态镇、旅游城镇为目标。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2.1是帮助灾区群众重建家园、生产自救的重要措施

两个村的主要交通道路原本就比较粗糙,加之地震的破坏,前往村里运送物资及当地农作物输出受到严重阻碍,影响了当地居民重建家园、生产自救工作的实施。

通过实施本项目,恢复两个村的山区道路交通,使受灾地区的群众能够快速地开展生产自救工作,提高救灾效率,为重建家园提供良好的条件。

另外道路的修通也是出于长远考虑,有利于村民农产品及时输出提高居民经济收入的需要。

坡地修梯田,可防止水土流失,起到保水、保土、保肥的作用,对丘陵山区农田的高产稳产有重要意义。

2.2.2是帮助贫困群众开展产业致富的基础条件

印台村、宝峰村大部分群众居住在丘陵地区,耕地多为坡地,水土流失大,农作物产量受限。

另外由于交通不便,致使当地蔬菜等农产品不能及时运送出去,影响农民收入。

同时,本项目的建设也是对当地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

本项目通过坡地改梯、疏通排水沟、堰塘维修、修建道路等工程完善乡村基础设施,为群众开展产业致富创造了基础条件。

2.2.3是为农民办实事的重要举措

在镇党委和镇政府的领导下,在广大干部带领下,在广大居民、农民的共同建设下,农民的生活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人们在解决了温饱后对居住环境和基础设施的改善要求日益增长,实施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