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五地六校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已审阅.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758453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1.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五地六校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已审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吉林省五地六校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已审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吉林省五地六校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已审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吉林省五地六校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已审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吉林省五地六校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已审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吉林省五地六校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已审阅.docx

《吉林省五地六校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已审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五地六校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已审阅.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吉林省五地六校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已审阅.docx

吉林省五地六校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已审阅

吉林省“五地六校”2020届高三第三次月考

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北宋哲学家张载有言: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既是先贤圣道,亦隐喻家国大义。

因此,家国情怀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从未缺席的主题,诗词中的家国,既有“边塞况味”,也有“忧国忧民”。

“边塞况味”,莫如盛唐四大边塞诗人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他们开启了中国边塞诗词的巅峰之门。

王昌龄有感于汉将李广的英雄气概而作的《出塞》句句宣誓,字字慷慨,尽显盛唐人保家卫国的决心。

王之涣留存于文学史的诗作已不多,但《凉州词》的余响不绝于耳,尤其是那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羌笛与杨柳,春风与玉门关,离家已经平添几分忧思,而更为堪忧的是,面对这茫茫荒漠,连表达思念的杨柳枝都找不到。

玉门关,自古就隐喻着边塞情绪,诗人把它放在这里,更显回乡之路漫长悠远。

忧愁虽然有,但比忧愁更强烈的是慷慨,乡愁之上,还有家国荣誉,这远远高于个人悲情。

边塞将士们的坦荡着实令人叹服。

于是,我们不难理解,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何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悲壮却不凄凉了。

“忧国忧民”诗词所体现的则是国与民在争战中的苦难。

忧国,既有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又有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更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在“捐躯赴国难”这面旌旗下,辛弃疾一腔热血奔赴《破阵子》,陆游逝前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殷切期待。

忧民,最深情的则非杜甫莫属了。

朱熹论杜甫人格,将他与颜真卿、诸葛亮、韩愈、范仲淹并举为“君子”,意为“品格高尚”的人。

朱熹认为他们“其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求其心,则皆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也”。

杜甫的“磊磊落落”是他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

他的“三吏”、“三别”像一部史诗,记录着战争中百姓的艰辛。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的年轻人,“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的老人,“存者无消息,死者为沉泥”的受难者,这些形象直指人心。

杜甫爱民之情丹心耿耿,情义相照。

家国情怀,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积淀于文化中的审美基因。

它深隐于华夏灵魂深处,昂而不傲,光而不妖。

它内敛、融达,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这种文化自信与古典诗词偕隐同行,玲珑剔透,流光溢彩,超越了空间,点亮了时代,烛照千秋,辉映未来。

(摘自2018年2月12日光明网《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家国情怀是中国古典诗词永恒主题之一,使得张载名言具有“先贤圣道,家国大义”。

B.文中的“边塞况味”,或表现为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或流露出比乡愁更强烈的家国荣誉。

C.文中引用《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诗句,意在表达王昌龄对李广英雄气概的敬佩。

D.朱熹认为“君子”就是“品格高尚”的人,尽管他们遭遇各不相同,但其“磊磊落落”中必然有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第一段引用张载名言,对其解释后,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B.作者以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例,意在论证即使在乡愁如此浓郁的诗里,家国情怀也未曾缺席。

C.文章二、三两段从边塞况味到忧国忧民层层深入地论述了古典诗词的家国情怀。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古典诗词中的家国情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唐代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诗人,共同开启了中国诗歌的巅峰之门,他们成就了无与伦比的盛世唐朝。

B.先贤们的“忧国”体现在为国奉献的义勇和担当上,而身处和平盛世的我们,更应该做好“爱国”的本分,这就是一种家国情怀的传承。

C.家国情怀积淀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字里行间,深隐于民族血脉的薪火相传,它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

D.文章从家国情怀的角度,挖掘出我国古典诗词的文化价值,让我们在认同中传承,在践行中坚定信心,这恰是对文化自信的具体例释。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世界末日前夕

王溱

风起,风停,叶子来不及起舞,花儿就凋落了。

门开,门关,邻家的喜字还没干透,孩子就呱呱坠地了。

跑得真急呀!

她深深吸一口新鲜的空气,继续侍弄院子里的花草。

咔嚓,她剪去桃花歪扭的枝蔓。

桃花呀,即便你只灿烂一季,也不能不修边幅不是?

咕噜,她给水仙灌上满满的清水。

水仙呀,春天只剩下尾巴,再不开花你就永远装蒜吧。

喵!

一只猫从花盆后蹿了出来,打翻了一盆正酝酿花蕾的山茶花。

她生气地捡起一块小石子扔过去,已不见踪影。

算你跑得快。

她说。

静了一会儿,她又唷喃道,跑得快又怎样呢?

跑得过时间吗?

世界末日就要来了。

这么漂亮的院子,这么美好的一切,都不复存在了。

她早已没了刚得知这个消息时的惊慌与悲伤,安静得跟这个院子一样。

独处时,她经常幻想世界末日来临那一天,会是怎样的情形?

或许她正与他坐在摇椅上,看小狗呲牙咧嘴、气喘呼吁地追着白己的尾巴转圈。

一圈,两圈,三圈……好像没有尽头,又一下到了尽头。

或许她正与他并排躺在院子中央,被她亲手种的花环绕着,银色的月光披在他们脸上,他久久凝视着她的脸,就像读书时那样。

一刹那,那画面就成了永恒。

总之,不管怎么想象,她离不开他,离不开这个院子。

尽管她和他住进这个院子,还不到两个月。

三个月前的某一天,晴,没有风,他进门时脸上却挂着风暴。

她一看就明白了,他准是从哪里知道世界末日的事情了。

还有多久?

他问。

也就三个月吧。

她说。

他不语,任凭脸上的风暴变成暴雨交加。

我想辞了工作。

他说。

辞了吧。

她温顺地附和。

我们把房子卖了吧。

他说。

卖了吧。

她温顺地附和。

我们买个院子吧,就是我们一直憧憬的那样。

他说。

买吧。

她还是温顺地附和。

他们结婚时就约定好了,先努力挣钱,在城市里买房子,生孩子,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等将来老了,就找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盖一座小房子,在院子里种满各种各样的花,弄一块菜地,再养几只狗、几只鸡,过上世外桃源般的惬意生活。

为了这个约定,他们没日没夜地忙,省吃俭用地过。

见他天天要到处去拉业务,她对他说,买辆车吧,挤公交太辛苦了。

他摇摇头,养车多费钱呀,还得缴保险,还得租车位,还是把钱留着,将来可以买大一点儿的院子。

见她拖着疲惫的身躯晚归,他对她说,不做饭了,我们出去吃吧。

她不肯,又不是什么节日,干吗出去吃呀?

把钱省下来,给咱将来的院子多添几盆你最爱的茶花。

然而省下的钱,并没有变成院子的面积,也没有变成名贵的花,它们都被送进了银行,变成一纸债单——他们如愿当上房奴了。

这样,他们的第一步目标就算完成了,可是第二步却迟迟完成不了。

说不准是谁的原因,也许是他缺乏锻炼造成的,也许是她太过劳累的缘故,总之就是怀不上孩子。

现在看来,这倒是件好事,世界末日到来时也少个牵挂。

他们把约定提前了,短短的三个月内,他们把三十年后要做的事,做了个遍,在小院子里等待世界末日的来临。

然而她的世界末日最终却没有来。

医生说,她的癌细胞居然没再扩散,真是奇迹。

他的世界末日也没有来。

她没事,他也就用不上偷偷藏着的那瓶安眠药了。

他们开了香槟庆祝,她与他并排躺在院子中央,被她亲手种的花环绕着,银色的月光披在他们脸上,他久久凝视着她的脸,就像读书时那样。

我们又得重新开始奋斗了。

他说。

嗯,重新开始吧。

她温顺地附和。

桃花正妖娆,水仙花也不装蒜了,没有花盆护着的山茶花顽强地爆了蕾……院子正是最美的时候。

可是他们看不见。

从医院检查回来的第二天,他们就迫不及待地收拾行李回城里了,他们唯一带走的是那条小狗,直到现在它还是会傻傻地追自己的尾巴。

(选自《作品》2016年第12期)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赏析,不正确的一项(3分)(   )

A.小说以“世界末日前夕”为标题,但文章却写得风轻云淡,表现了主人公豁达淡泊的性格。

B.小说的开篇,反复渲染时间过得很快,快得仿佛一切都来不及,为下文情节推进埋下了伏笔。

C.文中将男女主人公生活的日常状态对照着写,表现了夫妻感情深厚,共同为更好的生活努力。

D.小说结尾写水仙花山茶花盛开,与开篇对桃花水仙的微责形成对比,引人凝神,余韵深长。

5.文中两次写到小狗追自己的尾巴,有什么含义,请联系文本简要说明。

(6分)

6.有评论说这篇小说采用了双重倒叙的叙述方式,别具匠心。

请谈谈这样设计有怎样的艺术效果,并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6分)

(一)课内古诗文(本题共6小题,12分)

7.下列有关诗词格律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2分)(  )

A.词,又称诗余、长短句、曲子等,根据字数不同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虞美人》就是小令。

B.七言律诗,每句成七言,一篇有八句,其中四句对仗、四句押韵。

《登高》被诗家称为:

“古今七律第一”。

       

C.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短句,属于古体诗的一种形式。

由四句组成,其中律绝有严格的格律要求。

《赤壁》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D.元曲又称词余,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

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

如关汉卿的《窦娥冤》。

8.下列句子中,所用典故与表达情感不相符的一项是(2分)(  )

A.《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辛弃疾借用“尽西风、季鹰归未?

”的典故来表达季鹰对家乡的思念及对其有家难归的同情。

B.《泊秦淮》中,杜牧借用《玉树后庭花》这首南朝亡国曲,揭露与鞭挞晚唐统治者饮酒作乐、荒淫无度的行为,表达诗人对风雨飘摇朝政的担忧之情。

C.《马嵬·其二》中,李商隐借用“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中“莫愁”这一农家妇形象,表达诗人对唐玄宗爱情悲剧的讽刺及惋惜、同情。

D.《短歌行》中,曹操借用《诗经·小雅·鹿鸣》这种古时君王宴请群臣的宫廷乐曲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渴望和期待之情。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君既若见录         见陵之耻除矣  

B.如惠语以让单于       纵一苇之所如

C.青泥何盘盘         吏呼一何怒

D.因人之力而敝之       因宾客至蔺相如入门谢罪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失其所与,不知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B.当侍东宫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C.始适还家门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

D.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

11.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丁”可表示顺序第四,也是天干第四位。

它的意思还很多,如“人丁兴旺”中“丁”指人口,“壮丁”中“丁”指成年男子,“丁忧”中“丁”是遭逢、碰到的意思等等。

“庖丁解牛”中“丁”是厨师的名。

B.三辅,指西汉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个职官,其所辖地区也称三辅,《后汉书·张衡传》“游于三辅”中,“三辅”意为后者。

 

C.太祖,谥号称谓。

谥号是古代皇帝、大臣、贵族死后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的称号。

D.南面,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故帝王召见群臣时,都面向南而坐,因此南面指帝王之位。

后泛指居尊位或官位。

  

1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牺牲:

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

B.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子衿:

亦作“青衿”,周代读书人常穿的服装,泛指有学识的人。

C.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视事:

官吏初到任。

D.沛公欲王关中         关中:

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

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也。

髫龀丧父,事母以孝闻。

伯父玚,深所嗟尚,每称曰:

“此儿吾家之颜子也。

”年十二,魏广平王赞辟开府参军事。

后丁母忧,居丧骨立。

士谦服阕,舍宅为伽蓝。

博览群籍,兼善天文术数。

赵郡王睿举德行,称疾不就。

隋有天下,毕志不仕。

李氏宗党豪盛,每至春秋二社,必高会极欢,无不沉醉喧乱。

尝集士谦所,盛馔盈前,而先为设黍,谓群从曰:

“孔子称黍为五谷之长,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容可违乎?

”少长肃然,不敢驰惰,退而相谓曰:

“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

”家富于财,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

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

兄弟愧惧,更相推让,卒为善士。

有牛犯其田者,士谦牵置凉处饲之,过于本主。

望见盗刈其禾黍者,默而避之。

其家僮尝执盗粟者,士谦慰谕之曰:

“穷困所致,义无相责。

”遽令放之。

其奴尝与乡人董震因醉角力,震扼其喉,毙于手下。

震惶惧请罪,士谦谓之曰:

“卿本无杀心,何为相谢!

然可远去,无为吏之所拘。

”性宽厚,皆此类也。

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

士谦曰:

“吾家余粟,本图振赡,岂求利哉!

”于是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契。

明年大熟,债家争来偿谦,谦一无所受。

他年又大饥,士谦罄竭家资,为之糜粥,赖以全活者将万计。

至春,又出粮种,分给贫乏,赵郡农民德之。

或谓士谦曰:

“子多阴德。

”士谦曰:

“所谓阴德者何?

犹耳鸣,己独闻之,人无知者。

今吾所作,吾子皆知,何阴德之有!

士谦平生时为咏怀诗。

又尝论刑罚,其略曰:

“今之赃重者死,是酷而不惩也。

语曰人不畏死不可以死恐之愚谓此罪宜从肉刑刖其一趾再犯者断其右腕小盗宜黥又犯则落其所用三指又不悛下其腕无不止也。

”有识者颇以为得治体。

开皇八年,终于家,时年六十六。

赵郡士女闻之,莫不流涕曰:

“我曾不死,而令李参军死乎!

”会葬者万余人。

乡人李景伯等以士谦道著丘园,条其行状,诣尚书省请先生之谥,事寝不行,遂相与树碑于墓。

  

(节选自《隋书·卷七十七·列传第四十二》,有删节)

【注】伽蓝:

佛寺。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语曰/人不畏死/不可/以死恐之/愚谓此罪宜从肉刑/刖其一趾/再犯者断其右腕/小盗宜黥/又犯则落其所用三指/又不悛/下其腕无不止也

B.语曰/人不畏死/不可/以死恐之/愚谓此罪宜从肉刑刖其一趾/再犯者断其右腕/小盗宜黥/又犯则落其所用三指/又不悛下其腕/无不止也

C.语曰/人不畏死/不可以死恐之/愚谓此罪/宜从肉刑刖其一趾/再犯者断其右腕/小盗宜黥/又犯则落其所用三指/又不俊/下其腕无不止也

D.语曰/人不畏死/不可以死恐之/愚谓此罪宜从肉刑/刖其一趾/再犯者断其右腕/小盗宜黥/又犯则落其所用三指/又不悛下其腕/无不止也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字,古时男女成年行冠礼笄礼时所取;名,出生后由父母所取。

“字”与“名”在语义上一般有所关联。

B.髫龀,垂髫换牙之时,指童年。

“黄发垂髫”“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中的“髫”“龀”与此处含义相同。

C.春秋二社,即春秋两季的社日。

社日,是古代劳动人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其标志性习俗是祭祀和宴饮。

D.黥、刖、劓、杖、笞、髡等均是古代刑罚,轻重不一,其中刖比黥轻。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士谦事母至孝,淡泊名利。

为母守丧,形销骨立;少为参军,后拒绝举荐,隋朝建立后仍矢志不做官。

B.李士谦乐善好施,富而不奢。

赈济施舍,不惜倾家荡产;家境殷实,却非常节俭,故而招待亲宾常用黍米。

C.李士谦不仅博览群书,时常写诗,擅长天文术数,对刑罚也有合情合理的见解。

D.李士谦为人仁厚。

利益被他人侵害,不加追究反予宽慰;深受百姓爱戴,死时百姓流涕送葬。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其家僮尝执盗粟者,士谦慰谕之曰:

“穷困所致,义无相责”。

(2)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7-18题。

青玉案·与朱景参会北岭

陆 游

西风挟雨声翻浪。

恰洗尽、黄茅瘴。

老惯人间齐得丧。

千岩高卧,五湖归棹,替却凌烟像。

故人小驻平戎帐,白羽腰间气何壮。

我老渔樵君将相。

小槽红酒,晚香丹荔,记取蛮江上。

【注】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陆游与时任县尉的朱景参情好甚笃,他们一同游览北岭的时候写下了这首词。

凌烟像:

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建凌烟阁于长安,将开国文武功臣魏征、尉迟恭等二十四人的肖像画于阁中,以资褒扬纪念。

凌烟阁图像,被视为士人建功立业所获得的至高荣誉。

17.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头由自然界的风雨写起,“声翻浪”从听觉角度突出了风雨来势之猛烈。

B.随着黄茅瘴气被秋风秋雨一扫而光,压抑在词人心头的愁绪也暂时得以消除。

C.“老惯人间齐得丧”,是说自己历尽人间万事,已把得失荣辱看得超然平淡了。

D.“千岩高卧”以下三句紧承上句而来,写词人看破了世俗名利,过起了隐居生活。

18.词的下片是如何写友人朱景参的?

寄托着词人怎样的情感?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今人常用杜甫《登高》中的“        ,        ”两句来表达旧事物终将衰落,历史长河仍将向前之意。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        ,        ”两句描写了秦人把从六国剽掠而来的珍宝视为铁锅、石块等肆意挥霍的奢侈生活。

(3)《虞美人》中,词人通过遥想金陵景象,表达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的句子是“    ,    ”。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大上海拥有的咖啡店___________,但这一家无疑是其中____________的。

它只供应4种咖啡,且一天只营业4个小时。

门口告示里提醒:

非经营场所,不对外营业。

“这里不是普通的咖啡店,是‘自闭症实践基地’。

”咖啡馆创始人曹小夏说,“做咖啡不是目的,跟人交流才是目的。

自闭症患者被称为“冰箱里的孩子”,有语言及社会交往行为刻板、智能障碍等特征,而教育和训练干预是_________的治疗方法,这家“自闭症实践基地”便是通过卖咖啡、服务于顾客的形式,帮助年轻的自闭症患者进行职业锻炼,学着独立跟陌生人打交道,进而融入社会。

这个过程是漫长艰难的,非常简单的微笑鞠躬说“欢迎光临”,老师就要用80分钟,且要每天重复训练以免忘记,但老师和“顾客”们都__________。

为了帮助这些患者走出自己孤独的世界,慈善人士及相关部门不遗余力,一起用爱心、耐心和宽容为这些孩子营造出仿真的温馨世界。

然而,仅有爱心和宽容是不够的,(   )。

走出这间咖啡店,他们要面对的真实世界要复杂得多,这就需要更专业的指导,更科学的训练,更长久的等待,以及更多力量的支撑。

因此,要唤起更多的社会主体长期关注自闭症患者,帮助他们改善病痛、生存能力、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乃至融入社会。

20.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不胜枚举    别具一格    行之有效  不厌其烦

B.不一而足    独辟蹊径    立竿见影  不厌其烦

C.不一而足    别具一格    行之有效  不胜其烦

D.不胜枚举    独辟蹊径    立竿见影  不胜其烦

2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这会导致他们沉溺于这个特殊环境

B.还要培养他们走向真实世界的能力

C.特殊对待会让他们更加受到歧视

D.过分宽容会让整个探索失去意义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帮助他们改善病痛和生存能力,提高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进而融入社会。

B.帮助他们改善病痛和生存能力,提升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乃至融入社会

C.帮助他们解除病痛,提高生存能力和自理能力,提升生活质量,进而融入社会。

D.帮助他们解除病痛,提高生存能力,提升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乃至融入社会。

23.下面是一位年轻导游为暑期某学校学生研学团所作的解说词,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指出并改正。

(5分)

女士们、先生们:

欢迎大家莅临八达岭长城游览!

今天我作为大家的导游备感荣幸,在游览过程中,大家有任何疑问,我都会不吝赐教。

八达岭长城是明长城中最精华的部分,以苍茫的风光和“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口号而名闻天下。

目前,已有尼克松、撒切尔夫人等世界知名人士来这里拜谒,表达对长城的崇敬之情。

现在,让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登上台阶,瞧一瞧长城的风采吧!

24.下面是介绍“端午节”的思维导图,其中有几处空白,请根据图表内容,合理推断,在空白处填入恰当的词语。

(6分)

四、写作(60分)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位物理学家曾致力于研究某课题,因成绩不佳便转换了领域,结果意外获得了许多新发现。

不少同行称赞他“审时度势”,“跨界”思维让他打开一片新天地。

但有位大科学家却不以为然。

他表示尊敬这位物理学家,但却不能容忍这样的做法,这就好比寻找一块木板最薄的地方,在容易钻透的地方拼命钻了许多孔。

只有持之以恒地“朝最厚的地方钻孔”,在最吃劲的地方磨砺,才能取到火种。

但是也有人说,一辈子钻“最厚的地方”,不如多钻几处“最薄的地方”,那样更有成就感。

钻“最厚的地方”还是“最薄的地方”?

对个体来说,这是一道事关自我发展的选择题;对国家民族而言,则是事关前途命运的必答题。

处于大发展时代的你,对此有何感触和思考?

请联系现实生活,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语文参考答案

1.B(题中A项,“家国情怀使得张载名言具有“先贤圣道,家国大义”表述错误,因果倒置;C项,“文中引用《出塞》的目的是证明边塞况味中体现出的家国情怀;D项,“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只是杜甫突出特征,不是“他们”的共同特征,偷换概念。

2.C(题中C项,二、三段不是层层深入的论述结构,是并列,由第一段最后一句话看出。

3.A(A项,“他们成就了无与伦比的盛世唐朝,于文无据,说法绝对。

4、A  不是豁达淡泊。

5、第一次是女主人公的想象,给人一种时间无穷尽而又短暂的感觉,表现了“她”平静接受绝症带来的死亡现实的心境;第二次表达生活就像一个圈,危机解除后,男女主人公又回到了原点,回到了从前的生活状态,为“好生活”拼命奔波。

6、

(1)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一个漂亮的院子,女主人公却想象着末日、死亡的场面,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

(2)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文章从等待最后日子的宁静安详开始,一直在回溯过去的生活,使故事呈现波澜;(3)突显主旨,引发了生命的正常幸福是什么的思考;假如生命突然中止,怎样才会不遗憾。

7.C

8.A  

9.C

10.B

11.C应为庙号

12.C辟是官府应聘属官

13.D

14.D(黥比刖轻)

15.B(用黍米待客不是因为节俭)

16.(10分)

(1)他家的僮仆曾经捉住偷他粮食的人,士谦安慰那人说:

“穷困使你这样,再没有责怪你的道理。

(“执”“慰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