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权威机构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753478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0.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权威机构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国际权威机构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国际权威机构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国际权威机构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国际权威机构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际权威机构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docx

《国际权威机构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权威机构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际权威机构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docx

国际权威机构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

国际权威机构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于1980年创建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内容包括:

经济运行、政府效率、企业效率与基础设施和社会系统四个方面的314项指标。

2002年,IMD对参评的49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由于我国企业在劳动生产率、制造成本、公司绩效、管理效率、公司文化和全球化影响等方面(66项指标)的表现不佳。

导致我国企业效率专项评价排名第43位,连续5年下滑,并掣肘着我国整体竞争力的提高,导致我国国际竞争力在该年度综合排名第31位。

 

2005年IMD《国际竞争力年度报告》中国内地名列第31位

2007年全球竞争力排名美国居榜首中国超越日本

2007年05月10日12:

59[我来说两句(29)][字号:

大中小]

来源:

新华网

[提要]2007年国际竞争力年度报告显示,排名前3位的是美国、新加坡、中国香港。

今年中国内地的竞争力排名超越日本,从去年的第18位升至第15位,日本从去年的第16位降至第24位,印度仍为第27位,韩国从第32位升至第29位。

  新华网日内瓦5月10日电(记者刘国远)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10日发布2007年《国际竞争力年度报告》,中国内地的竞争力排名今年又上升了3位。

  报告显示,今年中国内地的竞争力排名从去年的第18位(去年首次公布时为第19位,整个排名中包括一些地区和省、州经济体)升至第15位,而且排名首次超过中国台湾地区。

台湾地区今年的排名从去年的第17位降至第18位。

  今年的报告涵盖了55个经济体,比去年有所减少。

在今年的报告中排名前20位的经济体依次是美国、新加坡、中国香港、卢森堡、丹麦、瑞士、冰岛、荷兰、瑞典、加拿大、奥地利、澳大利亚、挪威、爱尔兰、中国内地、德国、芬兰、中国台湾、新西兰和英国。

  此外,日本的竞争力排名从去年的第16位降至第24位,印度仍为第27位,韩国从第32位升至第29位,俄罗斯从第46位升至第43位,而巴西则从第44位降至第49位,南非从第38位大幅降至第50位。

  《国际竞争力年度报告》是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发布的主要经济体经济竞争力的年度研究报告,自1989年起每年发表一次。

  这项报告根据4个大指标及其下属的300多个小指标来进行竞争力评估。

4个大指标分别是经济表现、政府效率、企业效率和基础设施。

今年中国内地在这4个大指标中的排名均有所上升,其中经济表现排名由第三位升至第二位,仅落后于美国;政府效率排名由第17位升至第8位,升幅突出;企业效率排名由第27位升至第26位;基础设施排名由第33位升至第28位。

  报告认为,世界经济和商业力量正在向新兴经济体转移,工业化国家长期以来的竞争优势地位受到挑战,而这会导致欧洲和美国等增加保护主义措施,未来国际贸易争端将会日益增多。

2004中国国际竞争力评价

——基于《2004洛桑报告》的分析

段小华柳卸林(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

    2004年瑞士洛桑管理学院的《全球竞争力年鉴》(以下简称《洛桑报告》)刚刚问世。

2004《洛桑报告》取消了对国别的人口划分方法,包括51个国家和9个地区共60个经济体作为研究对象。

报告的主要评价框架与以往类似,仍然是从经济绩效、政府效率、企业效率和基础设施四个要素。

本文将从这四大要素出发,分析中国的竞争力、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并将中国的竞争力与印度的竞争力作一比较。

报告的基本结论是:

中国的竞争力有所上升,但竞争力主要在于GDP的增长,其它结构性的指标没有多大改善,经济增长中能源消耗快速增长,中国的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较低,且可胜任的经理和技术工人不足。

印度的经济增长正在加快,必将成为中国不可忽视的竞争者,因此有必要高度关注印度的竞争力。

有趣的是,中国的强项指标,正是印度的弱项指标,反之亦然。

但在一些企业效率的指标上,印度要好于中国。

一、中国竞争力的基本表现

    第一,整体竞争力基本维持原状,但企业效率有较大幅度回升,政府绩效徘徊不前,基础设施落后局面未有改观。

    从2000年来,中国的国际竞争力一直在第24位~第26位之间徘徊,2003年曾一度降到第29位。

2004年的排名是第24位,比上年提升了5位。

但各个次级指标的表现却很不相同,如表1所示。

波动最大的是企业效率,从2000年到2004年企业效率排名基本上呈下滑的趋势,2003年一度跌至第46位,今年又回升到第35位。

与中国整体经济绩效的优异表现相比,政府效率排名几乎是原地踏步,基本上没有变化;而基础设施的落后面貌也没有多大改观。

表12000~2004年我国竞争力各要素排名变化

年份

经济绩效

政府效率

企业效率

基础设施

2000

4

21

27

35

2001

5

23

28

40

2002

4

23

38

37

2003

3

22

46

41

2004

2

21

35

41

    第二,我国的竞争力更多依赖于经济增长的活力,具有显著的GDP属性。

    对中国竞争力的进一步认识,只有在国际比较的背景下才有意义。

因此本文选用六个国家作为参照进行对比。

这六个国家是:

与我国人口、国情近似的发展中大国——印度,与我国GDP总量接近的意大利,逐步走出转型期低谷的俄罗斯,同为东亚重要国家的日本、韩国,以及综合国力最强的美国。

对比显示,中国的竞争力尽管远远不如美国,但明显强于印度,也优于意大利和韩国,甚至与日本相当(表2)。

经济绩效对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贡献非常之大,我国的竞争力基本体现为旺盛的经济活力,尤其是GDP持续增长的能力极强,这多少掩盖了基础设施和管理效率等方面的不足。

因此,我国的竞争力表现具有很强的“GDP属性”。

表2若干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对比

 

中国

印度

意大利

俄罗斯

美国

日本

韩国

 

2003

2004

2003

2004

2003

2004

2003

2004

2003

2004

2003

2004

2003

2004

国际竞争力

29

24

50

34

41

51

54

50

1

1

25

23

37

35

经济绩效

3

2

22

12

39

39

52

54

1

1

28

17

40

49

政府效率

22

21

43

33

53

56

52

40

10

10

39

37

37

36

企业效率

46

35

51

22

39

54

56

52

1

1

41

37

45

29

基础设施

41

41

58

57

34

37

47

43

1

1

3

2

30

27

    第三,扣减环境成本后,GDP属性的贡献降低,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大打折扣。

    在2003年,对中国的“环境污染是否严重影响经济发展的基础”这一调查指标中,中国排名第27位,但到了2004年,排名下降到了第59位。

这一方面说明被调查的公众对环境污染问题更为关注,但也不得不承认一个基本事实是:

中国的经济增长是以牺牲环境和对资源、能源的过度消耗为代价的。

依据1999年的数据,中国每百万美元GDP的二氧化碳工业排量是3077.7吨,是同期日本的11.8倍,印度的1.4倍,位居全部60个国家(地区)中的倒数第三位(表3)。

可见,中国的环境竞争力是非常低下的。

表3每百万美元GDP的二氧化碳工业排放量       单位:

 

中国

印度

意大利

俄罗斯

美国

日本

韩国

排放量

3077.7

2208.5

356.2

7676.5

602.2

260.2

921.9

排名

58

53

14

60

31

10

42

    根据《洛桑报告》的指标,2001年,中国GDP增幅是7.3%,但除掉能源消耗后的GDP净增长率是5.79%;2000年的GDP增长是8.0%,除去能源消耗后的实际GDP增幅7.16%,两年比较,明显看出中国的能源消耗处于快速增长状态,中国经济对能源的依赖在增加。

    这一现象可以说明几个问题:

第一,中国经济发展过度依赖高能耗的重化工行业,2003年的电力供应高度紧张、高耗能的建材行业高速增长是一个证据。

第二,中国经济发展并非节能型的发展模式。

目前,我国每创造1美元的GDP,消耗掉的能源约为美国的3倍,日本的6.6倍(表4)。

第三,工业企业支付的低廉的能源价格也在客观上纵容了能源浪费。

2002年每度电价格是0.032美元,为世界上能源价格最低的国家之一,在60个经济体中居第5位。

    与能源的高消耗相对应,我国的劳动生产率却非常低。

2003年,我国全部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居57位,仅为美国的11%,意大利的12.3%,韩国的23%。

可见我国科技对经济贡献率较低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改善。

可以想见,我国未来的经济增长(从目前的人均1000美元向3000美元以上的跨越)若继续依靠这种环境污染、能源消耗和低工资所支持的发展道路是难以维系的、不可持续的。

在这一背景下,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创建循环经济与节约型社会的发展战略已是迫在眉睫的必要选择。

表42001年各国能源消耗量

国别

能源消耗强度a

能源消耗总量

数量(吨)

排名

数量(万吨标准油)

中国

27714

51

78544

印度

31220

54

37967

意大利

6561

10

13412

俄罗斯

95581

60

42746

美国

9392

29

154072

日本

4172

4

34213

韩国

12694

38

371

            注:

a是指“每百万美元GDP消耗的商业能源”。

二、中国制造业的真实竞争力

    近年来“中国制造”成为全球高度关注的现象。

在此,我们借用《洛桑报告》分析中国制造业的真实竞争力。

    总体看,工业行业的生产率都高于服务业是一个普遍现象,美国、日本、韩国、俄罗斯和印度都是如此(意大利例外)。

但这一现象在我国更为明显,工业行业的生产率约为全部行业的2.2倍。

尽管如此,我国工业行业的生产率仍是低下的,约为美国的1/5。

令人欣慰的是,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表现为生产率的持续增长能力,2002年和2003年分别为7%和8.1%,高于全部参照国家(表5)。

表52003年各国工业行业的劳动生产率(美元/人,按生产率平价计)

类 别

中国

印度

俄罗斯

意大利

美国

日本

韩国

工业行业劳动生产率

18979

11156

34914

66626

96378

56273

53366

全部行业劳动生产率

8591

7155

19638

69342

77159

55692

37596

工业行业/全部行业

2.21

1.56

1.78

0.96

1.25

1.01

1.42

工业行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

8.09

5.41

8.26

-0.77

2.18

2.89

3.21

    “中国制造”的影响力在于强劲的出口能力和增长性。

我们对比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数据后发现(表6),和其他大国相比,我国经济具有更强的外向性,2003年产品出口占到了GDP的31%,高于美国、日本、意大利、印度等国,但低于高度依赖外资、外向型经济导向的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

高技术产品在我国全部出口产品的比例较高,2002年占20.94%,与美国、日本、韩国25%左右的水平相当,低于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该项指标都在40~50%(表6)。

表6各国(地区)制造业出口与成本结构

指标

2003年产品出口

工人报酬水平a

(美元/小时)

制造业的单位成本

变化率(%)

电力成本

(美元/度)b

总额(10亿美元)

占GDP的比重(%)

2002年

2003年

2002年

2003年

2003年

中国大陆

438.37

31.09

0.59

0.66

11.26

13.00

0.032

印度

49.25

10.64

0.43

0.33

-0.02

6.88

0.080

俄罗斯

135.16

33.76

0.65

0.88

34.00

35.00

0.210

意大利

290.44

19.74

14.49

17.84

3.19

3.18

0.148

美国

748.38

6.65

20.32

21.33

-1.53

0.28

0.051

日本

471.01

10.97

19.01

20.34

-1.53

-4.38

0.115

韩国

194.33

32.08

8.35

9.62

0.70

2.10

0.056

新加坡

144.13

157.80

6.99

7.48

-9.63

-4.696

0.079

马来西亚

100.73

97.64

2.78

2.90

0.69

-3.400

0.056

台湾

150.65

52.65

6.13

5.43

2.28

-0.880

0.053

        注:

a包括工资加其他补助。

b中国大陆缺2003年的数据,用2002年的替代。

    我国制造业的最大竞争优势在于劳动力价格远远低于其他国家(包括东南亚国家),但其他非人力成本如工业企业的电力成本则与其他国家相差不多。

尽管近年来劳动力成本有较大幅度(超过10%)上升,但工人的报酬仍然处于极低水平,为美国的1/32,不足马来西亚的1/4,与劳动生产率不成比例。

    与此同时,对我国劳动力素质的各项调查表明,我国有技能的劳动力非常欠缺,不如所有参照国家,而且对劳动力的培训状况不容乐观。

因此,我国制造业的结构调整和技术能力增长将有很长的路要走,应在加强高校教育的同时,加强对在岗技术人员的培训。

我国应借鉴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成功做法,在注重支持高技术产品出口的产业政策的同时,高度注重对劳动力的培训。

此外,我国劳动力的流动性较低也制约了技术扩散和经济活力的充分发挥。

    我国经济及企业环境对国外高级技术人员的吸引力(第19位)不如美国(第1位)、马来西亚(第3位)、台湾、韩国,高于日本、意大利、印度。

这对我国高技术产品制造业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

三、中印竞争力的对比:

反差及启示

    印度是一个充满强烈矛盾和反差的国家——文盲众多,但大学教育普及率高,有一流的数学和工程教育。

在对比分析不同国家的竞争力指标时,发现尽管中国和印度同为发展中的人口大国,有相似的国情,诸多指标都居于落后地位,但也有相当多方面的指标存在强烈反差。

这些现象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表7):

    第一,从整体看,我国较强的指标集中于经济绩效方面,如很好地解决了全民就业问题,GDP保持稳定的快速增长,吸引国外直接投资的能力强,高技术产品出口能力强;而印度在经济绩效方面差距明显且贫富分化严重,如就业率低下的同时,高级经理人和工程师反倒数量充足。

表7中印两国存在强烈反差的指标

中国的弱项指标(排名)

中国的强项指标(排名)

次级指标

三级指标

中国

印度

次级指标

三级指标

中国

印度

经济绩效

生活成本指数

52

8

经济绩效

直接投资流入量

2

31

服务业调整

35

1

物品出口实际增长

2

26

海外直接投资存量增长

33

2

就业占全部人口的比重

3

46

投资债务组合

33

1

国际收支平衡

3

25

政府效率

官僚化阻碍商业活动的程度

55

29

物品出口

4

32

企业效率

可胜任高级经理人的可得性

59

2

直接投资流入存量

5

46

股市指数变化幅度

59

8

政府效率

中央政府的内债

6

45

高级经理人的国际经验

59

23

劳动规制是否影响企业活动

8

43

人才流失对经济的阻碍程度

55

10

企业效率

劳动力占全部人口的比例

4

49

对市场变化的适应能力

57

28

工业争议带来的损失

4

42

有技能劳动力的可得性

55

6

银行部门资产占GDP的比例

6

40

金融制度的透明度

55

24

基础设施

电信领域的投资

2

32

基础设施

有足够多的信息技术熟练劳动力

58

3

计算机联网数量

3

59

有足够多胜任的工程师

58

1

高技术出口总量

5

42

全部R&D总支出

6

25

    第二,对比发现,中国在企业绩效方面很差的指标,却是印度较好的指标,尤其是高级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状况远远优于中国。

印度的优势是高级经理人能力强,信息技术人员和工程师供应充足,排名高踞世界前列。

相反,中国严重的人才流失现象将威胁到长期的经济增长能力,而且信息技术等高科技人才严重短缺,高级经理人不能满足由于大量科技创业活动带来的需求。

    第三,中国的弱项指标多数是调查得到的,而强指标多数来源于统计数字,表明中国的软环境落后的局面仍然没有得到解决。

印度则相反,尽管以GDP为核心的经济绩效不如中国,但科学基础设施有更强的竞争力。

    第四,印度的科学教育水平很高,但分化特别严重,文盲占到了全部人口的42%。

在印度的学校中,非常重视有关科学课程的教育(第3位),青年人对科学技术非常感兴趣(第2位)。

中国的表现尽管也不错,但相对要差一些。

    第五,印度经济发展迅速,将成为吸引服务业发展的“磁极”。

2004年,印度的GDP增幅达到了8.1%。

由于印度有大量胜任且低工资的工程师、科学家,以及说英语的劳动力,因此,日益成为跨国公司设立海外总部的热点区位。

印度在软件开发、制造业、娱乐和金融服务方面发展迅速。

据估计到2008年,将有200万金融服务的工作岗位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印度。

如果印度能够维持稳定的可预见的竞争战略,避免过去那种波动,那么将成为继中国之后又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国际投资的东道国。

相比之下,中国的服务业受到竞争水平、开放程度的制约,国际化道路将更为漫长。

参考文献:

1.IMDWorldCompetitivenessYearbook(2004)、(2003)、(2002).

2.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3),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年11月出版。

 

国际竞争力排名公布中国下滑2名

  2008年05月15日  

〖背景色:

〖收藏〗〖打印〗〖关闭〗

在最新的国际竞争力排名中,中国内地滑落2名,到第17。

这份排名的主要负责人把原因归结为“成功的代价”。

 

今天,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将公布2008年版《国际竞争力年度报告》,中国内地的竞争力排名从去年的第15降至第17,落后于美国(第一)和德国(第16),但领先于英国(第21)和日本(第22)。

 

《国际竞争力年度报告》涵盖了55个经济体,评估项目达331多项,被认为是研究国家和地区竞争力的最好资料。

 

IMD主要将竞争力归于4个因素,今年中国内地在这4个方面的排名分别为:

经济表现维持第二、政府效率从第八下降为第12、企业效率从第26下降为第33和基础设施从第28下滑到第31。

 

“成功的代价”

 

该报告的主要领头人、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世界竞争力中心主任格瑞理(StéphaneGarelli)教授昨日在电话中对《第一财经日报》解释,中国正脱离一条颠簸高速的经济增长道路,转向更加稳定和可持续的发展道路,这有利于长期繁荣。

 

今年中国内地竞争力之所以排名出现下降,格瑞理把原因归结为“成功的代价”,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软环境仍需提高和成本的提高。

 

依据国际和中国政府统计的“硬数据”,中国在经济发展方面的表现是出色的,这占了竞争力构成的2/3。

但繁荣的效果更多体现为“软数据”,包括环境影响、生活质量等。

 

格瑞理表示,这些因素以前并非没有考虑到,而是很难找到反映这些内容的数据。

今年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一项对企业家的民意调查,为他们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调查结果显示,商业界对环境、教育、公司治理、透明度、科技水平和高管能力方面深表关切。

 

另一方面,中国正在走向一个更成熟的经济体系,例如进行税制改革、着手解决养老金问题等措施提高了投资的成本。

所有这些措施,目的是确保未来增长的可持续性,但会影响今年的排名。

 

“2007年11.9%的增长速度说明,中国经济已经徘徊在过热的边缘,通货膨胀率高企,能源消费和食品价格紧张。

国际金融市场上的不明朗因素也影响了当地资本和证券市场。

”格瑞理这样评价。

 

美国重蹈日本覆辙

 

在对比不同国家的情况时,格瑞理强调,美国现在日益深陷金融危机泥沼,类似于日本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危机可能会在美国重现。

 

“当我们在1989年首次出版这个世界竞争力排名的时候,日本还牢牢稳坐第一把交椅,美国只是第三。

”但此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格瑞理表示,日本股市在1989年开始逆转,此后危机从股市蔓延到房地产,然后发展成为信贷紧缩,最后成为一个重大的金融体系危机。

美国目前的风暴与之有些相似。

 

此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美国经济增长下降1%,就会削减欧洲0.5%的增长,加上原材料和食品价格的上涨引发输入性通胀,格瑞理警告,2008年的经济将很艰难。

 

中国增长放缓有利发展

 

事实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