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江西省南昌市三校南昌一中南昌十中南铁一中高三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750908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3.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江西省南昌市三校南昌一中南昌十中南铁一中高三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届江西省南昌市三校南昌一中南昌十中南铁一中高三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届江西省南昌市三校南昌一中南昌十中南铁一中高三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届江西省南昌市三校南昌一中南昌十中南铁一中高三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届江西省南昌市三校南昌一中南昌十中南铁一中高三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江西省南昌市三校南昌一中南昌十中南铁一中高三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届江西省南昌市三校南昌一中南昌十中南铁一中高三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江西省南昌市三校南昌一中南昌十中南铁一中高三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江西省南昌市三校南昌一中南昌十中南铁一中高三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届江西省南昌市三校南昌一中南昌十中南铁一中高三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南昌市三校联考(南昌一中、南昌十中、南铁一中)高三试卷

语文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肺痨(ráo)自诩(yǚ)糟粕(pò)残羹冷炙(zhì)

B.症(zhēng)候 赋予(yǔ)讣告(bù)前合后偃(yǎn)

C.推衍(yǎn)炮(páo)烙要挟(xiá)撒手人寰(huán)

D.教诲(huì)连累(lěi)拓(tà)本封狼居胥(xū)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迄今    找碴    烂摊子    走头无路

B.祛除    纶巾    泼脏水    翻云覆雨

C.寒蜩    放涎    撑场面    自鸣得意

D.半晌    杜撰    摆架子    通情达礼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当前,很多地方都兴起了修复中国传统文化书院的热潮,其目的之一在于,用国学中

的精华部分启发“90后”,使这些年轻人无时无刻不能忘掉国学经典中的人生哲理。

B.庐山西海风景区围绕加快发展和环境保护两大主题,立足新起点谋求新发展,推动景

区从“观光型”向“休闲型”,努力打造“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的旅游目的地。

C.其实,反对派从今年早些时候就开始在网上举行有关“让普京下台”的请愿活动,称

他们把目标对准普京的原因在于他是“只为一小撮官员和寡头服务,将整个国家引向死胡同的”政治体制的关键人物。

D.各级工会要准确把握全省经济发展大局,发挥自身充分的优势,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

命感,积极主动做好各项工作,为建设富裕、秀美、和谐的江西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4.下列各句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11岁时,他给白城子一家地主老张家放牛;13岁,用他自己的话来说:

“官升了

一级”,给老张家放马了。

B.动物的游戏行为成为行为研究中最有争议的领域。

争议的焦点,是动物为什么要进

行游戏?

C.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

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

污染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

白,则是混蛋。

D.这孩子看上去有十五、六岁的样子,本应该读书的他却早早地挑起生活的重担。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其实,孔子对于读书有他自己的看法。

    。

     。

      。

    。

       ,      ,类似于“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这样的话,《论语》中至少重复了四次。

 ①他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他还主张读书是为完善自己,鄙夷那种沽名钓誉的文人

 ③而无须在乎外在的名声和遭遇

 ④他主张读书要从兴趣出发,不赞成为求知而求知的态度

 ⑤他曾说: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⑥他一再强调,一个人重要的是要有真才实学

A.④①②⑤⑥③    B.⑥③⑤②④①    C.④①⑥②⑤③    D.⑥③⑤④②①

6.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老头临死之时,盼望着两个女儿能来见他一面,拉斯蒂涅去请他的两个女儿。

斯托夫人始终没有出现;纽沁根夫人虽然来了,她跪在父亲的病榻前忏悔,然而,高

老头已经听不见了。

(《高老头》)

B.为了受封骑士,堂吉诃德到”城堡”的院子里守夜,看护自己的甲胄。

结果他把两

名前来打水,饮马的脚夫打伤了,对方用乱石把堂吉诃德打得鼻青脸肿。

店主终于无

法忍受这样的胡闹,于是决定尽快授予他骑士称号。

《堂吉诃德》

C.宝玉挨打后,宝钗第一时间赶来探望,并送来疗伤丸药,且软语劝慰宝玉“早听人

一句话,也不至今日”。

一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

竟让宝玉暂时忘记了疼痛。

(《红楼梦》)

D.关羽退守麦城后,孙权派诸葛瑾劝降,遭到关羽的断然拒绝。

麦城孤城难守,关羽

弃麦城欲投西川,路遇孙权伏兵,被马忠所擒。

孙权斩了关羽首级送给曹操,曹操厚

葬了关羽。

(《三国演义》)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微时代的阅读

①阅读是一种让他人思想介入自己思想的行为,如果没有阅读,我们的思想只能是一种个人化的沉思默想,甚至会让思想终止。

但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阅读”方式,不同的阅读方式也在左右着不同时代的人的思维方式。

②在书籍和印刷术普及之前的年代,阅读是一种带有贵族色彩的行为。

“锄带经、牧编简”其实是一种理想和奢望。

难以保存的易碎的莎草纸,携带不便的竹简,成本昂贵的绢帛,不是一般的农民和工人可以随便使用的,人们除了劳动之外,只能坐在那里发呆出神。

因此那个时代不妨称之为“沉思默想的时代”。

印刷术和书籍的普及,是阅读普及的前提,也是公众化的“阅读写作时代”的起点。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照相技术、电影技术、现代城市文化等“奇观文化”的兴起,历史进入了“观看猎奇时代”。

中国作为后发达国家,这一时间的出现稍迟,整个20世纪,基本上是一个“阅读写作”和“观看猎奇”交替冲突的时代。

20世纪80年代,电视在中国家庭的普及,使得这种“观看”文化得以凸显,直到新世纪网络文化的普及,这种“观看猎奇时代”才真正显形。

④沉思默想时代的人都是“思想家”,他们心接古今、直抵本质。

即便是一位击壤的老人随便唱一嗓子,也成了千古名言。

阅读写作时代,是将思想家的思想稀释到纸张上和书籍上,通过阅读传播到更多散乱的脑子里。

观看猎奇时代,是思想的整体性碎裂成零星图像的时代,阅读变成了对奇观的欣赏。

人们对思想内容的追求,或许并没有变化,但刺激思维的媒介发生了变化,媒介与其说是思维的中介,不如说变成了思维本身。

这就是著名的“媒介即信息”的观点。

因此,我们不要简单地对待这种“微时代”阅读媒介变化带来的后果。

⑤今天所说的“微时代”,是一个现代高科技传播媒介极度发达的时代。

我们每天都要面对网络这个大的综合媒介,还有众多附着在其上的的小媒介(应用软件,APP)。

这些媒介能够将我们试图通过传统“阅读”行为而获得的信息和思想,迅速转化为五花八门的文字图像、声音系统和动作影像,并且在我们眼皮底下不停地晃动。

当我们介入这样一种阅读过程的时候,大脑一直在提醒我们的理性:

要注意阅读中的思想和精神信息,但图像却一直在引诱我们的潜意识:

还有更神奇的“奇观”。

这就是所谓的“微时代”阅读所特有的“撕裂性”。

⑥因此,“微时代的阅读”,本质上并不是一种阅读,而是一种“观看”,甚至就是一种“猎奇”。

我们要正视这种阅读及其后果,而不是简单地褒贬。

我们如何使得这种时尚的“阅读”,与先前那种“阅读写作时代”的阅读和“沉思默想时代”的思考具有相关性呢?

这是一个问题。

面对极度发达的现代媒介,当我们的“阅读”,真的变成了一种“观看”,我们的思想发动机是否会熄灭呢?

这更是一个问题。

7、下列关于“微时代的阅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微时代的阅读”产生的后果,就是它本质上已经不再是一种“阅读”,而是一种“观看”,甚至就是一种“猎奇”。

B、“微时代的阅读”与先前那种“阅读写作时代”的阅读和“沉思默想时代”的思考相比,称得上是一种时尚的“阅读”。

C、“微时代的阅读”具有“撕裂性”,这种“撕裂性”主要表现在人们有意注意阅读中的思想和精神信息,而图像却在不断地引诱读者“猎奇”的潜意识。

D、“微时代的阅读”媒介必然会把传统“阅读”行为获得的信息和思想,迅速转化为各种文字图像、声音系统和动作影像。

8、下列对不同时代阅读的背景和方式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书籍和印刷术普及之前,阅读是一种带有贵族色彩的行为,“锄带经,牧编简”也不是一般的农民和工人能做到的。

B、“观看猎奇时代”真正显形,是在电视在中国家庭普及之后,在新世纪网络文化普及之时。

C、在高科技传播媒介极度发达的今天,随着阅读媒介的变化,“媒介即信息”的观点引人注目,“微时代的阅读”悄然来临。

D、书籍和印刷术的普及,标志着公众化的“阅读写作时代”的开始,因为它为阅读行为的普及提供了条件。

9、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微时代的阅读,作者对人们是否还能自主思想表达了隐忧,并指出应该从“阅读写作时代”的“阅读”和“沉思默想时代”的“思考”中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B、微时代的阅读使人们对思想内容的追求发生了变化,这是因为刺激思维的媒介发生了变化,媒介与其说是思维的中介,不如说变成了思维本身。

C、“沉思默想时代”的人,“心接古今、直抵本质”,但是他们的思想在当时却不能像“阅读写作时代”那样通过阅读得以传播。

D、思想的整体性碎裂成零星图像,是阅读写作时代转向观看猎奇时代的一个发展规律。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李大亮,雍州泾阳人,少有文武才干。

隋末,在东都与李密战,败,同辈百余人皆就死,贼帅张弼见而异之,独释与语,遂定交于幕下。

义兵入关,大亮自东都归国,授土门令。

属百姓饥荒,盗贼侵寇,大亮卖所乘马分给贫弱,劝以垦田,岁因大稔。

躬捕寇盗,所击辄平。

时太宗在藩,巡抚北境,闻而嗟叹。

其后,胡贼寇境,大亮众少不敌,遂单马诣贼营,召其豪帅,谕以祸福,群胡感悟,相率前后降者千余人,县境以清。

高祖大悦,以功赐奴婢百人。

大亮谓曰:

“汝辈多衣冠子女,破亡至此,吾亦何忍以汝为贱隶乎!

”一皆放遣。

贞观元年,出为凉州都督,以惠政闻。

尝有台使到州,见有名鹰,讽大亮献之。

大亮密表曰:

“陛下久绝畋猎,而使者求鹰。

若是陛下之意,深乖昔旨;如其自擅,便是使非其人。

八年,为剑南道巡省大使。

十七年,晋王为皇太子,东宫僚属,皆盛选重臣。

以大亮兼领太子右卫率,俄兼工部尚书,身居三职,宿卫两宫,甚为亲信。

大亮每当宿直,必通宵假寐。

太宗尝劳之曰:

“至公宿直,我便通夜安卧。

”其见任如此。

大亮虽位望通显,而居处卑陋,衣服俭率。

至性忠谨,虽妻子不见其惰容。

每怀张弼之恩,而久不能得。

弼时为将作丞,自匿不言。

大亮尝遇诸途而识之,持弼而泣,多推家产以遗弼,弼拒而不受。

大亮言于太宗曰:

“臣有今日之荣,张弼力也。

”太宗遂迁弼为中郎将,俄代州都督。

时人皆贤大亮不背恩,而多弼不自伐也。

寻遇疾,太宗亲为调药,驰驿赐之。

卒,时五十九。

亲戚孤遗为大亮所鞠养,服之如父者十五人。

太宗为举哀于别次,哭之甚恸,废朝三日。

赠兵部尚书、秦州都督,谥曰懿,陪葬昭陵。

   

                                     (删节自《旧唐书·列传第十二》)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岁因大稔            稔:

庄稼成熟。

B.讽大亮献之          讽:

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

C.深乖昔旨            乖:

违背。

D.亲戚孤遗为大亮所鞠养   鞠:

亲自。

11.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大亮“忠谨”的一组是(3分)

①以惠政闻                ②大亮密表曰

③必通宵假寐              ④我便通夜安卧

⑤而居处卑陋              ⑥哭之甚恸

A.①④⑤      B.①③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弼对李大亮有不杀和赏识之恩。

隋末时李大亮战败,与他一起的一百多人都被处

死了,只有他被张弼释放并成了张弼的朋友。

B.晋王成为皇太子后十分器重李大亮。

大规模选拔皇太子臣属的时候,李大亮作为朝

廷重臣,被皇太子同时委任了三个重要职务。

C.李大亮曾凭借冷静和勇敢建功。

胡人进犯他所辖县境时,面对敌众我寡难以取胜的

情况,他独闯敌营,最终使辖区恢复了太平。

D.李大亮死后仍获得荣耀。

他抚养的孤儿像对待父亲一样为他服丧的有十五人;太宗

追封他爵位,赐予他美谥,允许他陪葬昭陵。

四、(31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2分)

(1)汝辈多衣冠子女,破亡至此,吾亦何忍以汝为贱隶乎!

(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亮尝遇诸途而识之,持弼而泣,多推家产以遗弼,弼拒而不受。

(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时人皆贤大亮不背恩,而多弼不自伐也。

寻遇疾,太宗亲为调药,驰驿赐之。

(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8分)

送魏十六还苏州  皇甫冉①

秋夜沉沉此送君,阴虫②切切不堪闻。

归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苏是白云。

[注]①皇甫冉,唐代诗人。

作者的朋友魏十六曾从苏州(即“姑苏”)到常州(即“毗陵”,唐时常州为毗陵郡)方向来拜访他;魏十六返回苏州时,作者乘船相送。

②阴虫,指蟋蟀。

(1)请简要概括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请作简要赏析。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古诗文填空(8分)

(1)春江花朝秋月夜,____________,岂无山歌与村笛,____________。

(白居易《琵琶行》)

(2)扪参历井仰胁息,_____________。

问君西游何时还?

_____________。

(李白《蜀道难》)(3)东篱把酒黄昏后,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帘卷西风。

(李清照《醉花阴》)

(4)谨庠序之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16、《红楼梦》中“木石前盟”是一个很凄美的故事,请说说它的内容。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撕下粗布棉袄里的一疙瘩棉花,摊开,把一块缀满蚕籽儿的黑麻纸铺上,包裹起来,装到贴着胸膛的内衣口袋里,暖着。

在老师吹响的哨声里,我慌忙奔进教室,坐在课桌旁,把书本打开。

老师驼着背走进来,侧过头把小小的教室扫视一周,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

“其他年级写字,二年级上课。

老师把一张乘法表挂在黑板上,领我们读起来:

“六一得六……”

我念着,偷偷摸摸胸口,那软软的棉团儿,已经被身体暖热了。

我想把那棉团掏出来,瞧瞧老师,那一双眼睛正盯着我,我立即挺直了身子。

一节课后,我跑出教室,躲在房檐下,绽开棉团儿,啊呀!

出壳了!

在那块黑麻纸上,爬着两条蚂蚁一样的小蚕,一动也不动。

我用一根鸡毛把小蚕儿粘起来,轻轻放到早已备好的小铁盒里。

再一细看,有两条蚕儿刚刚咬开外壳,伸出黑黑的头来,那多半截身子还卡在壳儿里,吃力地蠕动着。

“叮……”上课的哨儿响了。

“二年级写字。

老师给四年级讲课了。

我揭开墨盒。

那两条小蚕儿出壳了吧?

出壳了,千万可别压死了。

我终于忍不住,掏出棉团儿来。

那两条蚕儿果然出壳了。

我取出鸡毛,揭开小铁盒。

哐,头顶挨了重重的一击,眼里直冒金星,我几乎从木凳上翻跌下去。

老师背着双手,握着教鞭,站在我的身后。

慌乱中,铁盒和棉团儿都掉在地上了。

老师的一只大脚伸过来,一下,踩扁了那只小铁盒;又一脚,踩烂了包着蚕籽儿的棉团儿。

我立时闭上眼睛,那刚刚出壳的蚕儿啊……

教室里静得像空寂的山谷。

过了几天,学校里来了一位新老师,把一、二年级分给他教了。

他很年轻,站在讲台上,笑着介绍自己:

“我姓蒋……”捏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他的名字,说:

“我叫蒋玉生。

多新鲜啊!

四十来个学生的小学,只有一位老师,称呼中是不必挂上姓氏的。

新老师自报姓名,无论如何算是一件新奇事。

那天,我爬上村后那棵老桑树摘桑叶,慌忙中松了手,摔到地上,脸上擦出血了。

“你干什么去了?

脸上怎么弄破了?

”蒋老师吃惊地说。

我站在教室门口,低下头,不敢吭声。

他牵着我的胳膊走进他住的小房子,从桌斗里翻出一团棉花,又在一只小瓶里蘸上红墨水一样的东西,往我的脸上涂抹。

我感到伤口又扎又疼,心里却有一种异样的温暖。

“怎么弄破的?

”他问。

“上树……摘桑叶。

”我怯生生地回答。

“摘桑叶做啥用?

”他似乎很感兴趣。

“喂蚕儿。

”我也不怕了。

“噢!

”他高兴了,“喂蚕儿的同学多吗?

”“小明,拴牛……”我举出几个人来,“多咧!

他高兴了,喜眯眯的眼睛里,闪出活泼的好奇的光彩,“你们养蚕干什么?

“给墨盒儿做垫子。

”我话又多了,“把蚕儿放在一个空盒里,它就网出一片薄丝来了。

“多有意思!

”他高兴了,“把大家的蚕养在一起,搁到我这里,课后咱们去摘桑叶,给同学们每人网一张丝片儿,铺墨盒,你愿意吗?

“好哇!

”我高兴地从椅子上跳下来。

于是,他领着我们满山沟跑,摘桑叶。

有时候,他从坡上滑倒了,青草的绿色液汁粘到裤子上,也不在乎。

三天之后,有两三条蚕儿爬到竹箩沿儿上来,浑身金黄透亮,扬着头,摇来摆去,斯斯文文地像吟诗。

它要网茧儿咧!

老师把一个大纸盒拆开,我们帮着剪成小片,又用针线串缀成一个个小方格,把已经停食的蚕儿提到方格里。

我们把它吐出的丝儿压平;它再网,我们再压,强迫它在纸格里网出一张薄薄的丝片来。

老师和我们,沉浸在喜悦的期待中。

“我的墨盒里,就要铺一张丝片儿了!

”老师高兴得像个小孩,“是我教的头一班学生养蚕网下的丝片儿,多有意义!

我日后不管到什么地方,一揭墨盒,就看见你们了。

可没过多久,老师却被调走了。

他说:

“有人把我反映到上级那儿,说我把娃娃惯坏了!

我于是想到村子里许多议论来。

乡村人看不惯这个新式先生,整天和娃娃耍闹,没得一点儿先生的架式嘛!

失了体统嘛!

他们居然不能容忍孩子喜欢的一位老师!

三十多年后的一个春天,我在县教育系统奖励优秀教师的大会上,意外地碰到了蒋老师。

他的胸前挂着“三十年教龄”纪念章,金光给他多皱的脸上增添了光彩。

我从日记本里给他取出一张丝片来。

“你真的给我保存了三十年?

”他吃惊了。

哪能呢?

我告诉他,在我中学毕业以后,回到乡间,也在那个小学里教书。

第一个春天,我就和我的学生一起养蚕儿,网一张丝片,铺到墨盒里,无论走到天涯海角,都带着我踏上社会的第一个春天的情丝。

老人把丝片接到手里,看着那一根一缕有条不紊的金黄的丝片,两滴眼泪滴在上面了……

(选自《陈忠实文集》,有删改)

17.本文围绕养蚕这件事写了两位老师,请选择其中一位分析其形象。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文中画线的句子细致地描绘了蚕儿的情态,请作赏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文末写蒋老师“看着那一根一缕有条不紊的金黄的丝片,两滴眼泪滴在上面了”。

请结合全文,探究其中蕴含的复杂情感。

(8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15分)

20、语言综合运用。

(15分)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自2017年8月2日开播以来,火爆荧屏,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观众们边观看边用手比划手写,惊叹自己对汉字的生疏,更惊叹年轻参赛选手的出色表现。

请谈谈你对这档节目的认识。

要求:

(1)观点鲜明,主要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

(2)运用设问、排比的修辞手法。

(3)运用“既……又……”句式。

(4)不少于200字。

七、(5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50分)

孟子曾说:

“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

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在近处追求,有些人则去远方寻找。

一件事,有些人往易处去做,有些人则向难处努力。

要求:

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

②写议论文或记叙文,自拟标题。

③字数不少于700字。

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

1.D(A诩xǔ;“痨”应为“láoB,讣fù;“症”应为“zhèng”C,挟xié)。

2.B(A.“头”应为“投”。

C.“涎”应为“诞”。

D.“礼”应为“理”。

3.C(A不合事理,逻辑错误,“无时无刻不”等于“时时刻刻都”,B成分残缺,应为“从……向…转变”。

D语序不当,“充分”放到“发挥”前面。

4.C(A冒号用错;B.该句整体上是陈述语气,最后的问号改为句号;D顿号去掉。

5.A(④①为一组,中心是“兴趣”。

②⑤为一组,中心是“完善自己”。

⑥③为一组,中心是“真才实学”。

6.A(两个女儿都没有来,雷思托夫人因为和丈夫为财产问题怄气没有来,二女儿纽沁根太太只想睡觉不愿前去)

7、D(说法绝对,不符合原文意思。

原文第5段表述是“这些媒介能够将我们试图通过传统‘阅读’行为而获得的信息和思想……”)

8、B(原文第3段第1句显示,从全球范围看,进入“观看猎奇时代”的时间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2、3句显示我国作为后发达国家,这一时间却是出现在20世纪末。

B项“观看猎奇时代”后缺“在中国”的限制,将中国的情况说成了全球的情况。

9、C(A、文章最后就“微时代的阅读”提出来两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确实“对人们是否能自主思想表达了隐忧”,但第一个问题并非指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B、“人们对思想内容的追求发生了变化”错。

原文第4段说“人们对思想内容的追求,或许并没有变化”。

另外,与“刺激思维的媒介发生了变化”之间并没有因果关系。

D、无中生有。

原文第4段是“观看猎奇时代,是思想的整体性碎裂成零星图像的时代,阅读变成了对奇观的欣赏”,从中找不到“是……发展规律”的内容信息)

10.(3分)D鞠:

养育,抚育

11.(3分)C【解析】①表现李大亮的行政能力;⑤表现李大亮生活俭朴不求奢华;⑥太宗的“哭之甚恸”不能简单认定是因为李大亮的“忠谨”。

12.(3分)B【解析】李大亮担任剑南道巡省大使是“东宫僚属,皆盛选重臣”之前的事。

13.(12分)

(1)(4分)你们这些人大多是士族人家的子女,因国家灭亡而到了这个地步,我又怎么忍心把你们当做低贱的奴隶呢!

(“衣冠”、“破亡”、“以……为”“何”,每译对一处给1分)

(2)(4分)李大亮曾经在路上遇见他而认出了他,(就)抱着张弼哭,多多推让家产来送给张弼,张弼拒绝不接受。

(“诸”、“持”、“推”、“遗”,每译对一处给1分,]

(3)(4分)当时的人都赏识李大亮没有背弃张弼的恩德,称赞张弼不夸耀自己。

不久李大亮得病,太宗亲自为他调药,用驿马快传赏赐给他。

〔“贤”(意动用法)、“多”(称赞,赞美)、“自伐”(伐,夸耀,提宾句)、“寻”,各1分,〕

14.

(1)(4分)表达了送别友人时内心的沉重与感伤(2分),也表达了设想别后而流露出的留恋、孤独和惆怅(2分)。

(每答出一点给2分)

(2)(4分)诗中的“实”是诗人送别友人时秋夜的环境,“虚”是诗人想象别后的明天,自己在归舟中回望苏州只见悠悠白云而不见友人(2分);诗人借助想象,运用以虚写实的手法拓展了诗歌意境,深化了送别友人时的感情(留恋、孤寂和感伤)(2分)。

(答出“虚”和“实”各给1分,答出“拓展意境”和“深化感情”各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

15.(每答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实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