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会计知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747674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2.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级会计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初级会计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初级会计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初级会计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初级会计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级会计知识.docx

《初级会计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级会计知识.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级会计知识.docx

初级会计知识

初级财务会计

第一章会计系统概论

1.什么是会计?

现代会计有哪些职能?

会计是为财富管理提供价值信息的信息系统,同时也是财富管理的组成部分。

现代会计具有四大职能:

(1)规划职能。

是指对未来经济活动中财富运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预测、筹划与确定目标的职能。

(2)控制职能。

是指利用会计反馈信息,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使财富运动按照预期目标运行的职能。

(3)反映职能。

是指对财富运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记录和描述的职能。

(4)评价职能。

是指将财富运动的实际结果与其预期目标进行比较、确定差异并分析原因的职能。

2.现代会计分为哪两种类型?

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现代会计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种类型。

财务会计是以凭证为依据,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尺度,对企业的资金运动过程和结果进行完整、连续、系统的反映和控制,并向企业内外相关利益者提供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信息的一种管理活动。

财务会计侧重对外部提供信息,所以亦称外部会计或对外报告会计。

财务会计的特点是:

(1)以货币为统一计量尺度;

(2)以凭证为记账依据;(3)遵循公认的会计原则;(4)对外提供通用的财务报告。

管理会计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采用专门的程序和方法,利用财务会计和其他相关资料,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规划与控制的一种管理活动。

管理主要为内部管理服务,所以亦称内部会计或对内报告会计。

管理会计的特点有:

(1)侧重于达成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使用,以提高经济效益。

(2)无需遵循公认的会计原则和统一的财经法规。

(3)没有规范的核算程序,方法灵活多样。

(4)对核算数据的精度要求不高。

3.如何理解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进行基本分类所形成的类别,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

会计的对象是价值运动,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表现为资金运动。

资金运动是一个概括而抽象的提法,要在会计账簿和报表中记录和描述资金运动,就必须把资金运动区分为几个主要组成部分,使之既能定性,又能定量。

这些组成部分就是会计要素。

资金运动有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其静态表现,具体化为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要素;其动态表现具体化为收入、费用和利润要素。

会计要素又称财务报表要素,因为会计要素是财务报表的框架或构件。

财务报表中的内容编排是按会计要素编排的,会计要素成为财务报表应予揭示信息(指财务报表项目)的分类基础。

4.如何理解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要素?

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包括货币、实物和各种权利。

资产作为一种经济资源,是有价值的,能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这是资产的本质特征。

所谓未来经济利益,即单独或与其他资产相结合,具有直接或间接地为企业赚取未来的现金净流入作出贡献的能力。

某项支出如果具有未来经济利益,就可以确认为企业的资产;否则,就只能确认为费用或损失。

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负债亦称债务或“负资产”,具备与资产相反的特征。

如果说资产是一种权利,则负债就是一种义务;资产是未来经济利益,负债就是未来经济利益的牺牲。

通俗地说,负债就是“欠别人的”,别人有权要求企业偿还。

所以负债是企业对债权人承担的经济责任,反映债权人对企业资产的要求权。

负债要用资产或劳务予以清偿,所以会导致企业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出。

所有者权益是指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其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

企业是所有者出资兴办的,所有者必然在企业中拥有一定的经济利益。

企业的资产在偿还负债后的剩余,就是净资产,所有者权益反映所有者对企业净资产的要求权或求偿权。

即企业的经济利益中,首先要扣除债权人拥有的部分,其剩余才归所有者所有。

因而所有者权益亦称剩余权益或净权益。

5.如何理解收入、费用和利润要素?

收入是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企业的收入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

收入的本质是经济利益的流入,其形式表现为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

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后,净资产增加,所以收入最终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但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增加并不都是收入带来的,所有者可能追加对企业的投入而增加所有者权益,企业会因投资活动或偶然事项发生而增加所有者权益。

只有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和让渡资产使用权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才是收入。

费用是指企业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主要包括销售成本、销售税金、期间费用、其他业务支出。

费用的本质是经济利益的流出,最终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减少,其形式表现为资产的减少或负债的增加。

但所有者权益的减少并不都是费用引起,向所有者分配利润及投资活动或偶然事项发生损失都会引起所有者权益的减少。

只有在正常的经营活动中引起的经济利益的流出才是费用。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主营业务利润、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

利润是企业在一定期间收入与费用相配比的结果。

企业是所有者的,企业实现的利润是企业为投资者带来的回报,也归所有者所有。

所以,利润最终会增加所有者权益。

6.如何理解费用与资产、费用与成本的关系?

费用与资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费用的发生直接或间接导致资产的减少,所以费用是由资产转化而来。

一切费用至少是某一瞬间的资产。

一切资产,之所以要取得,不外乎是用以获取收入,一旦收入获取到手,资产就转化为费用。

如果一项资产减少了,但它并没有带来收入,而是换取了另一项资产或偿还了负债,则其就没转化为费用。

实际上费用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会计要素中的费用为狭义的费用。

广义的费用泛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所有的耗费,包括为取得收入而发生的耗费,也包括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耗费,前者即是狭义的费用,后者就是成本。

生产产品、提供劳务的耗费构成产品或劳务的成本,当产品或劳务未出售时,它的只表现为以产品或劳务的形态存在于企业的资产,只有当产品或劳务实际出售时,这些资产成本才转移为取得收入发生的相应费用。

成本(未消逝的成本)形成资产

费用

(广义)费用(已消逝的成本)从收入中补偿

(狭义)

狭义的费用发生后,收入已经赚得,原有资产已被消耗,原资产的成本形成费用,并从收入中扣除予以补偿,因而又称“已消逝的成本”。

生产产品等的费用发生后,没有获得收入,转换成了新的资产,原有资产的成本形成新资产的成本,因而又称“未消逝的成本”。

7.如何理解“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会计等式?

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必须拥有一定数量的资产,同时企业的资产都是从一定的来源取得的。

概括地说,企业资产的来源有两种渠道:

一是债权人,二是所有者。

既然资产是从债权人和所有者那里取得的,那么这些资产所代表的经济利益就归债权人和所有者所有,债权人和所有者对企业的资产具有所有权或求偿权。

这种对企业资产的所有权或求偿权在会计上称为“权益”。

其中,属于债权人的部分,成为“债权人权益”,通常又称为“负债”;属于所有者的部分,称为“所有者权益”。

资产和权益是同一项资金的两个不同方面,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资金的结果。

权益是资产的来源,是对资产的求偿权,没有资产,就没有有效的权益;资产是权益的去向,是权益的表现形态,没有权益,资产就成为无源之水。

资产与权益形影相随、相互依存。

所以,有一定数额的资产,就必然有一定数额的权益;有一定数额的权益,就必然有一定数额的资产。

因此,资产与权益的总额必然相等,用等式表示就是:

资产=权益

或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对上述等式还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资产和权益是相对应的,不过这种对应是总体的对应而非逐项的一一对应。

权益对资产的要求权,表示权益对资产要求权的金额大小,而不是针对某一项具体资产的。

比如,不能说债权人的权益是对现金的,所有者的权益的是对房屋的。

第二,上述等式不能任意颠倒。

比如不能表述为“权益=资产”,因为习惯上是资产在等式左边,权益在等式右边。

再如,也不能表达为“资产=所有者权益+负债”,因为债权人对资产的求偿权优先于所有者对资产的求偿权,所有者权益是企业偿还负债后的剩余权益。

还如,不能改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它是从所有者的立场出发,表示企业要时时确定资本的净额,而不是从作为一个会计主体的企业出发的。

它也不能作为复式记账和编制报表的理论依据。

8.如何理解“收入-费用=利润”这一等式?

企业的基本目的是盈利,要实现一定的盈利,必须获取一定的收入,而要实现一定的收入,必须发生一定的费用。

费用是为获得收入而发生的,是为获得收入而投入的力量,是“所耗”;收入是费用发生的结果,是费用的目的和归宿,是“所得”。

费用的发生总是为了取得一定的收入,收入的取得总是伴随着费用的发生。

二者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

一般而言,耗费的力量(费用)与取得的成就(收入)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

那么,“所耗”带来了多少“所得”?

“所得”能否补偿“所耗”?

这就需要将二者进行比较,即费用与收入进行配比,比较的结果就是利润或亏损。

用等式表示就是:

收入-费用=利润

如果收入大于费用,则为利润;如果收入小于费用,结果为负数,其实质是亏损。

9.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与等式“收入-费用=利润”有何联系?

反映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等式是: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由于企业在一定期间实现的利润要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则一个会计期末的所有者权益就是期初所有者权益与当期实现的利润之和(不考虑所有者追加投资和向所有者分配利润)。

由此,上述等式可以扩充为: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

(1)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2)

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3)

上述三个等式就是会计的扩充等式,它反映了会计静态要素与动态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理解对扩充等式,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扩充等式与基本等式似乎是矛盾的,即只有在利润为零或收入等于费用时才成立,否则不成立。

其实不然。

因为基本等式中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是同一时点的,而扩充等式中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不是同一时点上的。

具体地说,资产、负债是会计期末或有关收入、费用的业务发生之后的资产、负债,而所有者权益是会计期初或有关收入、非严格的业务发生之前的所有者权益。

从下面等式可以看出:

期末资产=期末负债+期末所有者权益

期末所有者权益=期初所有者权益+利润(收入-费用)

(2)扩充等式只有在不存在或不考虑与所有者有关的所有者权益变动的业务时才能成立,否则就不成立。

与所有者有关的导致所有者权益变动的业务主要有两种:

所有者投入资本和向所有者分配利润。

(3)从等式(3)可以看出,资产和费用在等式的左边,负债、所有者权益和收入在等式的右边。

等式同一边的项目具有相同的性质,比如资产和费用均表示企业资本的运用,即用在什么地方,存在于什么形态上;负债、所有者权益和收入均表示企业资本的来源,即企业的资本从何处取得的。

反映在会计核算上,资产和费用的记账方法相同,负债、所有者权益和收入的记账方法相同。

10.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有哪些?

其意义是什么?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有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四个前提。

(1)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也称会计实体、会计个体,是指会计工作为其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

会计核算的对象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严格地限定在一个特定的单位内,这个特定的单位就是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实际上是对会计核算空间范围的限定,按照该假设,一个会计主体不仅与其他主体相对立,而且独立于其所有者之外,即是说,会计反映的是一个特定主体的经济业务,要把该主体的经济业务与其他主体的经济业务区别开来,也与该主体的所有者的经济业务区别开来。

会计主体不同于法律主体,法律主体都是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

(2)持续经营又称连续性、继续经营或非清算性,是指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将无限期地延续下去,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进行清算、解散、倒闭。

主体的经济活动就好比是一条逝水不断的“长河”。

(3)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是指将会计主体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活动,人为地分割为若干等距的时间间隔,以便按时间间隔及时地反映和报告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我国会计期间按年度划分,以日历年度为一个会计年度,会计年度再具体划分为半年度、季度、月度。

(4)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会计核算中采用货币为统一计量尺度,记录、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11.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有哪些?

其意义是什么?

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有以下13个:

(1)客观性原则。

又称真实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真实、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2)相关性原则。

又称有用性原则,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相关,应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

(3)一贯性原则。

又称一致性原则,是指企业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一致,不得随意变更。

(4)可比性原则。

又称统一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按照现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5)及时性原则。

及时性原则是指在处理会计事项时,必须在经济业务发生时及时进行,不得推迟或延后。

(6)明晰性原则。

又称清晰性原则或可理解性原则,是指会计记录与会计报表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运用。

(7)权责发生制原则。

又称应计制或应计基础,是指应以应收应付为标准确认收入和费用。

具体讲就是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作为当期的收入或费用处理;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经在当期收付,都不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8)配比原则。

是指一定时期的收入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相互配比。

它要求一个会计期间的各项收入与其相关联的成本、费用,应当在同一个会计期间内进行确认计量。

(9)实际成本原则。

又称历史成本原则,是指企业的各种资产应当按取得或购建时发生的实际成本计价。

(10)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

收益性支出是指支出的效益仅与本会计年度相关,因而应在本会计年度实现的收入得到补偿的支出。

资本性支出是指支出的效益与多个会计年度相关,故应在多个会计年度所实现的收益中逐步得到补偿的支出。

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原则,就是要求对收益性支出,应在发生时确认为当期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对资本性支出,应在发生时确认为资产,然后再根据受益情况在其受益期内进行分摊,分配计入各期损益。

(11)谨慎性原则。

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是指在会计核算中应当考虑到企业风险,对可能发生的损失、费用和负债,作出合理的预计并入账,而对可能取得的收益和资产,则不予预计或入账。

(12)重要性原则。

是指在会计核算中对经济业务的处理应当区分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处理。

具体说,对于重要的经济业务,应重点核算、单独反映,而对不重要的经济业务,则可适当简化或合并反映。

(13)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是指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

12.什么是权责发生制?

什么是收付实现制?

二者有何不同?

权责发生制又称应计制,是以应收应付作为标准来确定本期收入和费用以计算本期盈亏的会计处理基础。

在应计制下,凡属本期已获得的收入,不管是否已收到现款均作为本期的收入处理;凡属本期应负担的费用,不管是否付出了现款都作为本期的费用处理。

反之,凡不应归属于本期的收入,即使现款已经收到并且已经入账也不作为本期收入处理;凡不属于本期的费用,即使已付了现款并且已登记入账也不作为本期费用处理。

在应计制下,应归属本期的收入和费用,不仅包括本期实际收到的收入和实际支出的费用,也可能包括下期收到的收入和支付的费用,也可能包括在上期已经取得的收入和付出的费用。

所以在会计期末要确定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必须根据账簿记录按照归属原则对账簿记录进行调整。

收付实现制又称现金制,是以款项的实际收付为标准来确定本期收入和费用,计算本期盈亏的会计处理基础。

在现金收付的基础上,凡在本期实际以现款付出的费用,不论其应否在本期收入中获得补偿均应作为本期应计费用处理;凡在本期实际收到的现款收入,不论其是否属于本期均应作为本期应计的收入处理;反之,凡本期还没有以现款收到的收入和没有用现款支付的费用,即使它归属于本期,也不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

在现金收付制基础上,会计在处理经济业务时不考虑预收收入、预付费用以及应计收入和应计费用的问题,会计期末也不需要进行账项调整,因为实际收到的款项和付出的款项均已登记入账,所以可以根据账簿记录来直接确定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并加以对比以确定本期盈亏。

比较项目

权责发生制

收付实现制

确认标准

应收应付

实收实付

确认标志

取得收款的权利;承担付款的义务

收到现金;付出现金

对预收账款的处理

不确认收入

确认收入

对赊销的处理

确认收入

不确认收入

对预付费用的处理

不确认费用

确认费用

对预提费用的处理

确认费用

不确认费用

期末账项调整

要进行账项调整

不进行账项调整

核算繁简

繁琐

简便

合理性

比较合理

不太合理

 

第二章财务会计系统的结构与运行

1.会计科目与账户是什么关系?

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

账户是按照会计科目设置,用来对经济业务进行分类、系统和连续记录的“处所”。

二者的联系:

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是按照会计科目进行分类核算的载体;会计科目是账户的名称,是设置账户的依据。

二者反映的经济内容是相同的,都是会计要素具体内容的反映。

二者的区别:

会计科目规定了账户的名称和具体内容,其本身并不记录经济业务,没有结构,是一个“空壳”。

而账户是记录经济业务的“处所”,因而就必须具有一定的结构,这样才能把经济业务的内容“装”在其内。

2.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是什么关系?

总分类账户及其所属明细分类账户在核算内容上是相同的,登记的原始依据也相同,只是两者对各个会计要素增减变化及其结果的反映详细程度不同,前者是总括反映,后者是详细反映。

总分类账户是反映其所属明细分类账户的总括资料,对明细分类账户起统驭作用,所以实际工作中常称其为明细分类账户的“统驭账户”或“控制账户”;明细分类账户是总分类账户的详细说明,对总分类账户所反映的总括资料作补充说明,所以称其为总分类账户的“辅助账户”。

3.什么是复式记账法?

为什么要进行复式记账?

复式记账法是指对每一笔经济业务,以相同的金额,在相互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进行记录的方法。

复式记账法是相对于单式记账法而言的。

单式记账法是指对发生的经济业务只在一个账户中进行记录的方法。

每笔经济业务的发生均涉及资金运动的“来龙”和“去脉”两个方面,采用单式记账法不能全面记录和反映经济业务的全部内容。

而复式记账法相反,它有两个优点:

(1)可以把每笔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反映清楚,能全面的反映经济业务的内容。

(2)便于核对账户记录,进行试算平衡,检查记账错误。

4.借贷记账法的“借”、“贷”表示什么含义?

“借”、“贷”是借贷记账法的符号。

借贷记账法产生于13、4世纪的意大利地中海沿岸一带城市,最初为银行所运用。

当时借贷资本家对于收进的存款,记在贷主的名下,表示债务;对付出的放款,记在借主的名下,表示债权。

在当时,“借”、“贷”二字表示债权债务的增减变化。

随着借贷记账法在债权债务以外的经济业务和银行以外的企业中的运用,“借”、“贷”二字逐渐失去其本来含义,而成为纯粹的记账符号。

“借”、“贷”二字作为借贷记账法的符号,具有以下含义:

(1)表示账户的方向。

账户分为左右两方,左方为借方,右方为贷方。

(2)与不同类型的账户结合,表示“增加”或“减少”。

借和贷本身不等于增和减,只有当其与具体类型的账户结合后,才可以表示增加或减少。

对资产类和费用类账户,借表示增加,贷表示减少;对负债、所有者权益和收入类账户,借表示减少,贷表示增加。

(3)表示资金运动的终点和起点。

经济业务的发生引起了资金的运动,每一项资金运动都有其起点与终点,起点即是“来龙”,终点即是“去脉”。

记账方法是反映资金运动的,所以要把资金运动的来龙和去脉反映清楚。

贷反映的是资金运动的起点,借反映的是资金运动的终点。

(4)表示余额的方向。

资产类账户的正常余额在借方,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正常余额在贷方。

5.资产类账户、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类账户、收入类账户和费用类账户的结构有何异同?

账户类型

异同点

资产类账户

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类账户

收入类账户

费用类账户

登记方法

借方登记增加,贷方登记减少

贷方登记增加,借方登记减少

贷方登记增加,借方登记减少

借方登记增加,贷方登记减少

余额及其方向

有余额,一般在借方

有余额,一般在贷方

无余额

无余额

从上可见:

(1)资产类账户和费用类账户的登账方法相同,借方登记增加,贷方登记减少;负债、所有者权益类账户和收入类账户入的登账方法相同,贷方登记增加,借方登记减少。

这是因为资产和费用都在扩充等式的左边,而负债、所有者权益和收入都在扩充等式的右边。

(2)资产类账户、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类账户都有余额,资产类账户的余额在借方,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余额在右边;收入类账户和费用类账户没有余额。

6.为什么在借贷记账法下会出现“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从资金运动看:

每一项资金运动都有起点与终点,分别计入账户的贷方和借方,所以,记录的结果必然是既有借,也有贷;从起点来的资金等于到终点去的资金,所以借贷必然相等。

具体地看:

如果与会计要素相联系,起点和终点各自包括5种情况:

起点(来龙)终点(去脉)

资产减少资产增加

负债增加负债减少

所有者权益增加所有者权益减少

收入增加收入减少

费用减少费用增加

从理论上看,起点5种情况中的任意一种情况和终点5种情况中的任意一种情况组合,就形成一种资金运动方式即经济业务,总共可以组合成25种资金运动方式,即25种类型经济业务。

因为“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的等式是恒等的,所以,起点和终点各自5种情况内部不可能两两组合形成一种资金运动方式,否则,会破坏上述扩充等式。

比如,资产减少和负债增加不可能组合成一种资金运动方式。

由于起点5种情况发生后记贷方,终点5种情况发生后记借方,所以25种类型经济业务中任意一种经济业务发生后,按照借贷记账法账户的结构进行记录,其结果必然是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7.什么是会计分录?

会计分录有哪些种类?

为什么不允许将几项经济业务合并编制复合会计分录?

会计分录简称分录,是标明经济业务应借应贷的账户及其金额的一种记录。

会计分录是记账凭证的简化形式。

会计分录分为简单会计分录和复合会计分录两种。

简单会计分录是指只涉及两个账户的分录,即一借一贷分录。

复合会计分录是指涉及三个或三个以上账户的分录,它又分为一借多贷、多借一贷和多借多贷三种类型。

如果一项经济业务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借方与贷方账户时,为全面反映经济业务,可以编制多借多贷的复合会计分录。

但如果人为地把多笔经济业务合并在一起编制多借多贷的复合会计分录,会模糊账户之间的对应关系,不能清楚地反映经济业务的内容。

所以,只能编制自然的多借多贷分录,不能编制人为的多借多贷分录。

8.什么是试算平衡?

如何进行试算平衡?

试算平衡是指在期末对所有账户的发生额或余额进行汇总,以确定借贷是否相等,从而检查记账、过账是否存在错误的一种方法。

试算平衡有两个方面:

(1)发生额平衡:

全部账户借方发生额合计=全部账户贷方发生额合计。

(2)余额平衡:

全部账户借方余额合计=全部账户贷方余额合计。

在实际工作中,试算平衡一般是通过编制“试算平衡表”进行的。

如果试算结果不平衡,则账户的记录或计算肯定有错误。

如果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中医中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