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典民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747427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96.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经典民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中国经典民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中国经典民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中国经典民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中国经典民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经典民乐.docx

《中国经典民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经典民乐.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经典民乐.docx

中国经典民乐

一、《春江花月夜》民乐合奏 (第十一册第二课)

二、《十面埋伏》 琵琶独奏 一把乐器,奏出千军万马

三、《渔舟唱晚》 古筝曲    (第十册第一课)

四、《高山流水》 古琴曲   

五、《夜深沉》   京胡独奏  

六、《春节序曲》 民乐合奏  

七、《彩云追月》 民乐合奏 

八、《二泉映月》 二胡独奏 

九、《金蛇狂舞》

十、《梁祝》   小提琴协奏曲 

十一、《霓裳羽衣曲》

十二、《夕阳萧鼓》

十三、《平湖秋月》

十四、《海青拿天鹅》

十五、《出水莲》

十六、《梅花三弄》

十七、《月儿高》

十八、《广陵散》

十九、《长门怨》

二十、《阳春白雪》

二十一、《百鸟朝凤》

二十二、《采茶灯》

二十三、《胡笳十八拍》

二十四、《彝族舞曲》

二十五、《牧笛》

二十六、《紫竹调》

二十七、《怀乡行》

二十八、《江河水》

二十九、《战马奔腾》

三十、《赛马》二胡独奏黄海怀曲(第七册第五课)

三十一、《快乐的啰嗦》弹拨乐合奏张式业(第二册第五课

三十二、《丰收锣鼓》民乐合奏彭修文、蔡惠泉曲(第三册第二课)

三十三、《步步高》

三十四、《喜洋洋》

三十五、《战台风》古筝独奏王昌元曲(第七册地三课)

三十六、《草原英雄小姐妹》琵琶协奏曲吴祖强、王燕樵、刘德海曲(第8册第六课)

三十七、《采茶舞曲》周大风词曲(第八册第四课)

三十八、《平沙落雁》

三十九、《阳关三叠》

四十、《花好月圆》黄贻钧曲民乐合奏(第1十一册第二课)

四十一、《瑶族舞曲》刘铁山、茅沅曲民乐合奏(第十一册第六课)

四十二、《苗岭的早晨》陈刚曲民乐合奏(第十一册第六课)

四十三、《阿细跳月》秦鹏章改编(第十二册第六课)

四十四、《老虎磨牙》

四十五、《凤凰展翅》胡天泉曲笙独奏(第六册第五课)

四十六、《将军令》

四十七、《寒鸦戏水》

四十八、《旱天雷》

四十九、《长城随想》二胡协奏曲

五十、《汉宫秋月》

五十一、《苏武牧羊》

五十二、《空山鸟语》刘天华曲(第九册第七课)

五十三、《阳春白雪》

五十四、《渔樵问答》

五十五、《雨打芭蕉》

 

乐曲及相关介绍

一、《春江花月夜》民乐合奏 (第十一册第二课)

中国古典十大名曲之一,原名《夕阳萧鼓》意境深远,乐音悠长。

后取意唐诗名篇《春江花月夜》更名。

被认为是中国古典民乐之代表。

  春江花月夜原是一首琵琶独奏曲,名《夕阳箫鼓》(又名《夕阳箫歌》,亦名《浔阳琵琶》《浔阳夜月》《浔阳曲》)。

约在1925年,此曲首次被改编成民族管弦乐曲。

解放后,又经多人整理改编,更臻完善,深为国内外听众珍爱。

  乐曲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尽情赞颂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

全曲就象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引人入胜。

  第一段“江楼钟鼓”描绘出夕阳映江面,熏风拂涟漪的景色。

然后,乐队齐奏出优美如歌的主题,乐句间同音相连,委婉平静;大鼓轻声滚奏,意境深远。

第二、三段,表现了“月上东山”和“风回曲水”的意境。

接着如见江风习习,花草摇曳,水中倒影,层迭恍惚。

进入第五段“水深云际”,那种“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壮阔景色油然而生。

乐队齐奏,速度加快,犹如白帆点点,遥闻渔歌,由远而近,逐歌四起的画面。

第七段,琵琶用扫轮弹奏,恰似渔舟破水,掀起波涛拍岸的动态。

全曲的高潮是第九段“欸乃归舟”,表现归舟破水,浪花飞溅,橹声“欸乃”,由远而近的意境。

归舟远去,万籁皆寂,春江显得更加宁静。

全曲在悠扬徐缓的旋律中结束,使人回味无穷。

  这是一首著名的琵琶传统大套文曲,明清就早已流传了,乐谱最早见于鞠士林(1820年前)与吴畹卿(1875)的手抄本,李芳园在1895年编集《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时收入此曲,曲名《浔阳琵琶》;1929年沈浩初在编《养正轩琵琶谱》时,曲名叫《夕阳箫鼓》。

1925年,上海大同乐会的柳尧章、郑觐文将此曲改为丝竹合奏,同时根据《琵琶行》中的“春江花朝秋月夜”更名为《春江花月夜》、

  全曲为民族器乐中最常见的多段体结构,中央广播乐团民族管弦乐队指挥家、民乐大师彭修文对此曲的艺术处理极其细腻,他充分运用大乐队拥有丰富的乐器色彩,巧加编配,乐器时增时减,使乐队音响富有高、低、浓、淡、厚、薄的变化,层次分明;在音乐表现方面,既发扬古典音韵优雅的格调,又使音乐充满内在的激情,颇具情韵,富有生气。

  中国古典吉它演奏家殷飚将此曲改为吉它独奏曲《浔阳夜月》,在1988年广东、香港、澳门举办的吉它大赛中获古典吉它冠军。

而黎海英则将它改编成钢琴独奏曲。

刘庄改编为森管五重奏,陈培勋改编为交响音画。

  乐曲全曲分成十段,犹如十幅连续的画面:

1、江楼钟鼓,2、月上东山,3、风回曲水,4、花影层台,5、水云深际,6、渔歌唱晚,7、回阑拍岸,8、桡鸣远籁,9、欸乃归舟,10、尾声

此曲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之一出现在2008年北京奥运动会开幕式上

二、《十面埋伏》 琵琶独奏 

《十面埋伏》是蓍名琵琶传统大套武曲,曲谱最早见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华秋萍的《琵琶谱》,而在此谱之前,只有描绘同样题材的《楚汉》。

明代王猷定《汤琵琶传》中,记有被时人称为“汤琵琶”的汤应曾弹奏《楚汉》时的情景:

“当其两军决战时,声动天地,瓦屋若飞坠。

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俄而无声,久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别姬声。

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争项王声。

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恐,终而涕泣之无从也。

”从这段描述可看出,汤应曾弹奏的《楚汉》与《十面埋伏》在情节及主题上一致,由此可见早在16世纪之前,此曲已在民间流传。

  

《楚汉》在明代嘉靖、万历前后流行一时,深受琵琶演奏家的喜爱。

自公元1818年华秋萍编的《琵琶谱》问世以来,其后各个琵琶谱集都载有《十面》乐谱。

各个版本在分段与分段标目都有所不同:

《华氏谱》称《十面》,由直隶王君锡传谱,凡十三段;《李氏谱》名《淮阴平楚》,隋秦汉子作;金山周瑞清厚卿校,凡十八段;《养正轩谱》称《十面》,一名《淮阴平楚》,凡十八段;《瀛州古调》名《十面埋伏》,凡十段。

 《十面埋伏》可以说是把古代琵琶表演艺术发挥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创造了单个乐器的独奏形式表现波澜壮阔的史诗场面(而现代,这往往需要大乐队式的交响曲体裁方能得以完成),直到今天《十面埋伏》依然是琵琶演奏艺术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名作。

三、《渔舟唱晚》 古筝曲    (第十册第一课)

乐曲简介:

  筝独奏曲,为娄树华以古曲《归去来》为素材发展而成,又一说系金灼南根据山东传统筝曲《双板》等改编而成。

现广为流传的娄本前半部分与金本同,后半部分为娄本所独有。

乐曲开始,以优美典雅的曲调、舒缓的节奏,描绘出一幅夕阳映万顷碧波的画面。

接着,以66116为种子材料逐层递降,音乐活泼而富有情趣。

当它再次变化反复时,采用五声音阶的回旋,环绕356155235633层层下落,此旋律不但风格性很强,且十分优美动听,确有"唱晚"之趣。

最后先递升后递降的旋律接合成一个循环圈,并加以多次反复,而且速度逐次加快,表现了心情喜悦的渔民悠悠自得,片片白帆随波逐流,渔舟满载而归的情景。

这首富于诗情画意的筝曲曾被改编为高胡、古筝二重奏及小提琴独奏曲。

在多数音乐课本中可见得此曲。

  

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古琴演奏家娄树华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根据山东古曲《归去来》的素材改编而成。

另一种说法,是山东古琴家金灼南根据流传于山东聊城地区的民间传统筝曲《双板》及其演变的两首乐曲《三环套日》和《流水激石》改编而成,20世纪30年代,金灼南将此曲传给娄树华,娄树华在进一步改编时,在乐曲的后半部分充分运用了筝的“花指”技巧,使音乐意境更为鲜明、生动,从而使这首筝曲得以广泛流传。

作者简介

  娄树华(1907—1952) 筝演奏家。

河北玉田人。

1925年在北京师从河南魏子猷学筝。

1935、1936年随中国音乐旅行团赴欧洲各国介绍中国筝艺术。

同年录制《天下大同》、《关雎》等筝独奏乐曲唱片。

娄树华多年从事筝的教学工作,曾改变筝曲的传统工尺谱记谱方法,以便于按谱演奏。

编有筝练习曲21首及《筝曲选集》。

  

四、《高山流水》 古琴曲   

乐曲简介

传说春秋的琴师俞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

伯牙惊曰:

“善哉,子之心与吾同。

”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断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高山流水》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有多种谱本。

有琴曲和筝曲两种,两者同名异曲,风格完全不同。

  

古代琴曲。

战国时已有关于高山流水的琴曲故事流传,故亦传《高山流水》系伯牙所作。

乐谱最早见于明朝《神奇秘谱》,此谱之《高山》《流水》解题有:

“《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

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

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

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

至来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

”两千多年来,《高山》《流水》这两首著名的古琴曲与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一起,在人民中间广泛流传。

  

随着明清以来琴的演奏艺术的发展,《高山》《流水》有了很大变化。

《传奇秘谱》本不分段,而后世琴谱多分段。

明清以来多种琴谱中以清朝唐彝铭所编《天闻阁琴谱》(1876年)中所收川派琴家张孔山改编的《流水》尤有特色,增加了以“滚、拂、绰、注”手法作流水声的第六段,又称“七十二滚拂流水”,以其形象鲜明,情景交融而广为流传。

据琴家考证,在《天闻阁琴谱》问世以前,所有琴谱中的《流水》都没有张孔山演奏的第六段,全曲只八段,与《神奇秘谱》解题所说相符,但张孔山的传谱已增为九段,后琴家多据此谱演奏。

  

另有筝曲《高山流水》,音乐与琴曲迥异,同样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

现有多种流派谱本。

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则是浙江武林派的传谱,旋律典雅,韵味隽永,颇具“高山之巍巍,流水之洋洋”貌。

山东派的《高山流水》是《琴韵》《风摆翠竹》《夜静銮铃》《书韵》四个小曲的联奏,也称《四段曲》《四段锦》。

河南派的《高山流水》则是取自于民间《老六板》板头曲,节奏清新明快,民间艺人常在初次见面时演奏,以示尊敬结交之意。

这三者及古琴曲《高山流水》之间毫无共同之处,都是同名异曲,风格也完全不同。

  

《高山流水》一曲被录入金唱片上,于1977年8月22日发射到太空,向宇宙星球的高级生物传道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明信息。

五、《夜深沉》   京胡独奏  

 京胡曲,乐曲以昆曲《思凡下山》折中《风吹荷叶煞》一曲中的四句歌夜深沉角色形象(17张)腔为基础,经过历代京剧琴师们的加工改编发展而成,曲名出自首句唱词的头上三字。

《风吹荷叶煞》的唱词内容是小尼姑哀叹自己身入空门,过着寂寞凄苦的无聊生活。

而《夜深沉》的作者们运用民间音乐创作中常用的加花、删简、紧缩、句末填充和变新等手法,将原来悲哀怨恨的曲调改成一支刚劲有力的新型乐曲,刚劲有力,充满激情。

在京剧《击鼓骂曹》和《霸王别姬》中,用它来配合祢衡击鼓和虞姬舞剑等的场面。

改编者集各家演奏版本之长,进行加工改编,将乐曲结构扩展成有引子后接慢板、中板、快板的板式铺排。

《夜深沉》曲调由繁至简,在快板段落作了较多发展,其中有大鼓的独奏及鼓与京胡的竞奏,使原曲的精华--刚劲且优美的音乐得到充分优美的表现。

  

李民雄改编的《夜深沉》则集各派琴师和鼓师演奏之长,按照渐层发展的原则,分慢板、中板和快板三大部分,新设计了一个大鼓独奏段落,及京胡与河南梆子协奏的色彩段,使乐曲面貌焕然一新。

六、《春节序曲》 民乐合奏  

 【名称】《春节序曲》

 【年代】现代  

【作者】李焕之

【类别】管弦乐

【作品简介】

  《春节组曲》作于1955年—1956年,乐曲以陕北民间秧歌的音调和节奏为素材,旋律明快,生动地表现了我国人民在传统节日里热闹欢腾、喜气洋溢、敲锣打鼓、载歌载舞的场面。

第一乐章"春节序曲",描写的是过春节人们扭秧歌的情景,乐曲里加入了闹秧歌的锣鼓节奏,主题由两首陕北民间唢呐曲组成,乐曲欢快热烈。

中间部分是一首悠扬的陕北民歌,其主题先由双簧管演奏,再由大提琴重复,最后由小号独奏把音乐推到高潮结束。

《春节序曲》是按照秧歌的结构写成的管弦乐曲。

秧歌是我国北方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

舞者通常扮成各种人物,手里拿着扇子、手帕、彩绸等道具起舞。

表演形式分过街、大场和小场三部分。

过街是秧歌队在街上行进时,按音乐节奏表演的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

大场是热烈火红的大型集体舞,常常走出各种复杂的队形来。

小场是两三人表演的带有简单情节的小型舞蹈或歌舞小戏。

"秧歌"的开始和结束是大场,中间穿插着小场。

《春节序曲》作为《春节组曲》的序曲,乐曲的特点为旋律明快,优美富有民族风格,节奏鲜明热烈,生动地体现了我国人民在传统节目里热闹欢腾,喜气洋洋,敲锣打鼓载歌载舞的场面。

  

乐曲结构是带再现的复三部曲式,C宫调式。

从一个引子开始,以两个具有对比性质的音乐主题组成了序曲的第一部分。

引子以强烈的节奏、力度的对比、旋律的起伏,提示了洋溢于全曲中的欢快情绪。

  

第一部分的第一主题明快粗犷,节奏不断紧缩,表现了秧歌群舞的生动场面和热烈气氛。

第二主题活泼流畅,由长笛吹奏主旋律,双簧管吹奏对位声部给予衬托,音乐表现了人们难以抑制的喜悦和激动心情。

  

中部主题旋律十分抒情优美,节奏舒展,速度徐缓,与第一部分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人们在节日中相互亲切的祝福和问候,也抒发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赞美了对更美好的明天的憧憬。

  

在小号变奏了这个抒情主题后,将音乐引入了第三部分(再现部)。

在这里,火热的旋律,跳荡的节奏音型,表明更热烈的群舞又开始了。

引子和第一部分的主题音调在这里作部分重复和变化重复,并加入了民族打击乐器,将音乐逐步推向高潮,节日的欢腾景象和人们的喜庆心情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作者简介】

李焕之(1919-2000)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音乐理论家。

原籍福建晋江,1919年出生于香港。

1936年春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从师萧友梅,学习和声学。

1938年8月到延安,进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学习,结业后又继续在高级班从冼星海学习作曲指挥。

毕业后留校任教员。

抗日战争胜利后,从延安到张家口,担任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音乐系主任。

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活跃在音乐战线上,历任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工作团团长、中央歌舞团艺术指导、中央民族乐团团长等职。

自1954年起,历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书记处书记、副主席,音协创作委员会主任,《音乐创作》主编等职务。

1985年当选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

  

李焕之自幼爱好民间音乐,热心参加学校的音乐活动。

1935年后,即开始创作歌曲,作有《牧羊哀歌》(郭沫若词)、《黄花曲》(蒋光慈词)等。

抗日战争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歌咏运动,与蒲风等诗人合作抗日歌曲,作有《厦门自唱》(燕风词)、《保卫祖国》(克锋词)等。

  

40-50年代,他共创作了300余首声乐作品。

其中较突出的有《青年颁》、《民主建国进行曲》、《社会主义好》等。

他还为电影《暴风骤雨》、《在长征的道路上》、《鲁迅生平》等配乐,为第2、第4两届全国运动会的大型团体操配乐,写作主题歌合唱曲《新长征颂》、《红旗颂》。

为演出冼星海的大合唱《黄河》,他对其总谱进行过多次整理,并为《国歌》等作品编配合唱、钢琴伴奏与管弦乐总谱等。

此外,他还与别人合作了一些作品。

  

几十年来,李焕之根据中国民间及古代音乐的丰富素材,结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创造出表现新时代精神而又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的作品,深得国内外人民的喜爱。

其代表作有《生产忙》、《茶山谣》、《八月桂花遍地开》等民歌合唱;民歌合唱《苏武》与民歌合唱套曲《胡笳吟》,以及管弦乐《春节组曲》、筝协奏曲《泪罗江幻想曲》、箜篌独奏曲《高山流水》等。

他创作的管弦乐曲《春节序曲》现在已成为我国每年新年音乐会上必演曲目,是一部民族交响乐中经典之作。

  李焕之在合唱指挥、理论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

在革命战争时期,他曾多次指挥大合唱《黄河》、歌剧《白毛女》的演出。

1957年在第6届世界青年学生和平与友谊联欢节上,他指挥北京青年业余合唱队的演出获得金质奖章。

他的音乐理论著作有:

《作曲教程》、《怎样学习作曲》、《音乐创作散论》、《民族民间音乐数论》、《论作曲的艺术》等。

七、《彩云追月》 民乐合奏 

【作品名称】《彩云追月》

【年代】现代

【作者】任光

【类别】民族管弦乐

【作品简介】1932年,任光在上海百代唱片公司任节目部主任时,同聂耳一起,为百代国乐队写了一批民族管弦乐曲灌制唱片。

《彩云追月》就是其中的一首,创作于1935年。

1960年,彭修文根据中央广播民族管弦乐团的乐队编制重新配器。

乐曲以富有民族色彩的五声性旋律,上五度的自由模进,竖笛、二胡的轮番演奏,弹拨乐器的轻巧节奏,低音乐器的拨弦和吊钹的空旷音色,形象地描绘了浩瀚夜空的迷人景色。

一幅夜空的画面,“彩”代表颜色,能看得见颜色的夜晚,一定不会很黑,有一些月的光辉,月光如水,清澈透明。

“追”字赋予画面以动感,朦胧中带有一些生气。

幽淡的夜幕背景下,云月相逐,相映成趣。

  《彩云追月》的旋律,采用中国的五声音阶写成,简单、质朴,线条流畅,优美抒情。

在第一段中,由笛、箫、琵琶、二胡、中胡齐奏,弦管合鸣,悠然自得,从容不迫。

秦琴、扬琴、阮弹拨出轻盈的衬腔,节奏张弛有度,使音乐在平和中透露出不动声色的活力。

间杂的木鱼、吊钹的敲击更衬托出夜的开阔旷远,平添神秘。

第二部分,没有明显的对比色彩,旋律分明是第一部分抒情的延展,没有冲突,有的只是和谐、圆融。

乐思正象听者此时的思绪一样,自由发展,浑然天成。

最富有动感的应该是第三部分,乐器间应答式的对话仿佛是云月的嬉戏,忽上忽下,忽进忽退,情态逼真、意趣盎然。

【作者简介】

任光(1900-1941),笔名前发,生于越剧之乡浙江省嵊州市(城关镇),革命音乐家。

从小喜爱民间音乐,会拉琴,爱看绍兴大班、莲花落等。

入嵊县中学(现嵊州市第一中学)读书时已学会拉二胡、吹铜号、弹风琴,有“小音乐家”之称。

中学毕业后入上海震旦大学。

1919年到法国勤工俭学,入里昂大学音乐系学习,并在一家钢琴厂当学徒。

1924年毕业后,受聘于安南(今越南)亚佛音乐钢琴制造厂,任经理。

1927年回国后,参加左翼剧联音乐小组及歌曲作者协会。

1928年,告别法籍妻子回国,在上海法商百代唱片公司任音乐部主任,从事创作歌曲并为电影、戏剧配乐。

1929年,在田汉、阿英(钱杏邨)、夏衍、蔡楚生等帮助下,从事进步文化运动。

九一八事变以后,与聂耳、冼星海等一起,发起组织剧联音乐小组和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创作《渔光曲》。

1934年创作了著名的《渔光曲》(同名进步影片插曲,周璇主演并主唱)而一举成名。

1936年创作《打回老家去》等救亡歌曲,流传甚广。

次年8月,再度去法国,进巴黎音乐师范学校进修。

组织领导巴黎华侨合唱团,出席有24个国家代表参加的反法西斯侵略大会。

所作《中国进行曲》被辑入《世界革命歌曲选》。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投身于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音乐活动中,创作了《月光光》、《新莲花落》、《大地行军曲》、《打回老家去》(署名前发)、《高粱红了》等40余首极有影响的抗日救亡歌曲与电影歌曲。

此外,还创作过歌剧《台儿庄》(《洪波曲》)的音乐。

1938年10月回国后,在长沙、贵阳等地从事抗日宣传活动。

次年8月,去新加坡开展华侨歌咏活动。

1940年,任光跟随叶挺将军从重庆赴皖南参加新四军。

1940年7月,到新四军军部从事宣传工作。

皖南事变时不幸牺牲,其妻徐韧被捕后亦惨遭杀害。

重庆《新华日报》发表悼念文章,誉其为“民族的号手”。

 一生创作歌曲上百首。

现存于世的名作除《渔光曲》和《打回老家去》外,流传较广的还有《月光光》、《新凤阳歌》、《彩云追月》、《大地进行曲》、《王老五呀王老五》、《别了,三年的皖南》等。

1982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了《任光歌曲选》。

  1941年1月,在一次行军途中,遭国民党军伏击,任光胸部中弹倒下。

叶挺派一个班的兵力掩护任光撤离。

敌军发现新四军有小股兵力抬着担架撤离,以为一定是新四军的高级军官被击中,于是,便疯狂地追击扫射,结果一个班的战士相继阵亡。

当敌军指挥官看到躺在担架上奄奄一息的任光时,厉声追问:

“你是什么人?

”任光苏醒过来,吃力地回答:

“我是电影《渔光曲》主题歌的作者任光。

”说完就闭上了眼睛。

敌军指挥官与追击的士兵们万万没有想到,在这种悲惨的场面见到了他们内心十分崇拜的天才音乐家,而且是他们追击杀害了他,追悔莫及。

于是纷纷脱帽向任光深深三鞠躬,以表示敬意与哀悼。

当叶挺将军获知任光牺牲的消息时,流下悲愤的泪水,说:

“真可惜,一颗音乐巨星陨落了!

”任光牺牲时,年仅40岁。

  

《彩云追月》是上世纪30年代我国年轻作曲家任光早期的代表作。

最初是民族管弦乐曲,后来,作者从创新的角度运用西洋作曲技巧,采取欧洲“探戈”舞曲节奏,并汲取我国江南丝竹优美轻松的音调和乐器组成特点。

从而匠心独运地创作出这首意境深邃、舒适优美、富有神韵的小型器乐合奏曲。

八、《二泉映月》 二胡独奏 

【作品名称】《二泉映月》

【作品年代】现代

【作者】华彦均(阿炳)

【类别】二胡独奏

【作品简介】

《二泉映月》是杰出的民间音乐家阿炳(原名华彦钧)的作品。

阿炳一生极为悲惨,4岁丧母,自幼随父当道士并学习音乐,后双目失明,流落街头,历尽坎坷。

他一生创作和演奏过许多作品,可惜仅留下六首。

除《二泉映月》,还有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般》,二胡曲《听松》、《寒春风曲》。

《二泉映月》是一首用变奏、衍展手法写作的作品。

开始有一个像是感怀,叹息般的引子,几小节后出现的主题具有叙术、倾和感慨万千的情绪。

这个主题在全曲出现多次,随着后央旋律的发展,时而深沉,时而激扬,时而悲恻,时而傲然,深刻的展示了作者的辛酸、苦痛、不平与怨愤,后来在乐曲高潮处,二胡的强有力演奏更是表现了阿炳内心积愤的尽情迸发。

这首作品后来曾被改编为四重奏,弦乐合奏。

阿炳经常在无锡二泉边拉琴,创作此曲时已双目失明,据阿炳的亲友和邻居们回忆,阿炳卖艺一天仍不得温饱,深夜回归小巷之际,常拉此曲,凄切哀怨,尤为动人。

阿炳的朋友陆墟曾这样描写过阿炳拉奏《二泉映月》时的情景:

“大雪象鹅毛似的飘下来,对门的公园,被碎石乱玉,堆得面目全非。

凄凉哀怨的二胡声,从街头传来……只见一个蓬头垢面的老媪用一根小竹竿牵着一个瞎子在公园路上从东向西而来,在惨淡的灯光下,我依稀认得就是阿炳夫妇俩。

阿炳用右胁夹着小竹竿,背上背着一把琵琶,二胡挂在左肩,咿咿呜呜地拉着,在淅淅疯疯的飞雪中,发出凄厉欲绝的袅袅之音。

《二泉映月》演奏谱这首曲子开始并无标题,阿炳常在行街穿巷途中信手拉奏,卖艺时并未演奏此曲,阿炳曾把它称做“自来腔”,他的邻居们都叫它《依心曲》,后来在杨荫浏、曹安和录音时联想到无锡著名景点“二泉”而命名为《二泉映月》(江苏无锡惠山泉,世称“天下第二泉”),这时方定下曲谱。

贺绿汀曾说:

“《二泉映月》这个风雅的名字,其实与他的音乐是矛盾的。

与其说音乐描写了二泉映月的风景,不如说是深刻地抒发了瞎子阿炳自己的痛苦身世。

1950年深秋,在无锡举行的一次音乐会上,阿炳首次也是最后一次演奏此曲,博得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1951年,天津人民广播电台首次播放此曲;1959年10周年国庆时,中国对外文化协会又将此曲作为中国民族音乐的代表之一送给国际友人。

从此,此曲在国内外广泛流传,并获得很高评价。

1985年,此曲在美国被灌成唱片,并在流行全美的十一首中国乐曲中名列榜首。

后来,彭修文将此曲改编成民族器乐合奏曲;吴祖强改编成弦乐合奏曲;丁芷诺、何占豪改编为小提琴独奏曲;丁善德改编成弦乐四重奏等等。

中国唱片社曾将阿炳于19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交规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