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德马原讲义.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746557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76 大小:222.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尚德马原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尚德马原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尚德马原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尚德马原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尚德马原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尚德马原讲义.docx

《尚德马原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尚德马原讲义.docx(7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尚德马原讲义.docx

尚德马原讲义

课程结构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绪论

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仍然发生着重大影响,理解马克思主义是行动指南。

第一章

主要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第二章

主要阐述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第三章

论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第二部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第四章

分析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及其经济和政治的本质。

第五章

考察资本的流通过程和资本的具体形式即剩余价值的分配。

第六章

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发展进程的基本原理,正确理解和认识垄断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特征和实质。

第三部分

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核心内容)

第七章

讲述社会主义社会及发展。

第八章

本章对共产主义社会进行全面的考察和分析。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000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重要程度★

一、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严密而完整的理论体系,它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1848共产党宣言)至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

二、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客观条件——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内在矛盾的尖锐化。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体现为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第一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是1825年发生的。

三、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世界历史的舞台。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矛盾的尖锐化。

四、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三大工人运动

1、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先后两次举行武装起义,明确提出“建立共和国”口号。

推翻富人政权

2、1836年,英国开始的“人民宪章”运动。

要求选举权

3、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的工人发动了起义。

反对私有制

总之,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内在矛盾的尖锐化,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而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的斗争,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准备了阶级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历史时代提出的一项伟大任务。

时代的需要本身既孕育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可能性,又包含着使这种可能变为现实的各种物质条件和因素。

0002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重要程度★★

一、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直接理论来源

理论

德国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经济学

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最高成果的代表人物

黑格尔(辩证法)

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威廉.配第(创始人)

亚当.斯密

大卫.李嘉图(结束)

圣西门

傅立叶

欧文(实践)

1、德国古典哲学。

主要代表:

黑格尔、费尔巴哈。

(11/1单选)

①黑格尔最卓越的成就是辩证法,他是第一个以唯心主义叙述辩证法的哲学家,马克思、恩格斯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的思想,彻底批判了他的唯心主义,创造了唯物辩证法。

②费尔巴哈是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间环节,伟大功绩在于批判了宗教神学和唯心主义,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

2、英国古典经济学。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创始人是威廉·配第,中间经过亚当·斯密的发展,到大卫·李嘉图结束。

3、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主要代表圣西门、傅立叶、欧文。

①圣西门把资本主义制度看成是“新的奴役形式”。

②傅立叶把资本主义制度称为“社会地狱”、“复活的奴隶制”。

③欧文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一整套欺骗和伪善的制度”,他把私有制、宗教、婚姻形式看成是现存的资本主义的三位一体的祸害。

二、马克思主义形成的自然科学基础

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影响尤为巨大。

0003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重要程度★★

1、1847年7月发表的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和1848年2月发表的马克思、恩格斯合写的《共产党宣言》,这2个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2、发展历程: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江)以及科学发展观(胡)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0004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重要程度★★

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2)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

(3)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相一致的。

(4)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09/1单选)

0005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重要程度★★★

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政治立场。

3、科学性,科学性的三大表现是实事求是、深刻性、与时俱进。

4、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以实践性为基础的。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属点。

0006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重要程度★★★

1、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2、与时俱进的含义:

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3、坚持与时俱进的意义:

简答可能

(1)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命运前途。

(2)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3)与时俱进是社会发展变革的先导。

0007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重要程度★★★

1、理想就是人的奋斗目标。

就理想的内容来划分,有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

其中社会理想是最根本的,是全部理想的核心。

2、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共同理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的关系:

简答可能

(1)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和必要基础。

(2)实现共同理想,必须坚持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

第三节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0008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重要程度★★

1.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是把它当作教条还是当作行政的指南,这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两种根本不同的态度,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和后继者都坚决反对任何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做法。

0009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和根本方法重要程度★★★

1、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

(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3)全面地提高人的素质。

2、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

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两种倾向。

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主义片面夸大感性经验的作用,轻视理论,把局部经验当作普遍真理,到处搬用。

教条主义片面夸大理论和书本知识的作用,轻视感性经验,一切从本本出发,把理论当成万古不变的教条,生搬硬套。

(10/10多选)

00010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重要程度★

1、现今时代和实践的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是多方面的:

(1)现实社会主义的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

(2)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

(3)经济全球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

(4)世界新技术革命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

(5)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0011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重要程度★★★

一、世界的本质问题是哲学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

1、哲学★★★:

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世界观:

就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简言之,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看法。

了解

3、方法论:

就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了解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世界的本质问题是世界观的重大问题,当然就是哲学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

这在哲学上属于本体论的问题。

凡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就叫唯物主义,反之则是唯心主义。

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这在哲学上属于认识论问题。

凡是认为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世界可以认识就是可知论,反之则是不可知论。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如何回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

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是历史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是历史唯心主义。

2、一元论和二元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派别),

(1)一元论,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

(2)二元论,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物质和精神这两个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

17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是二元论的著名代表。

(3)一元论有两种:

唯心主义一元论和唯物主义一元论。

唯心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世界统一于精神。

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统一于物质。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心”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认为人的主观精神是第一性的,整个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

客观唯心主义则把某种“客观”精神(“理念”、“绝对精神”、“天理”等)说成是世界的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都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

类型

关键词

代表人物及观点

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主观精神。

人的感觉、经验、“心”等

英国贝克莱:

“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感觉的集合”

宋代陆九渊: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明代王守仁:

“心外无物”、“天地万物皆在吾心”

客观唯心主义

客观精神。

“理念”、“绝对精神”、“天理”、神学宗教等

黑格尔把“绝对精神”说成是世界的本原。

客观精神

宋代朱熹:

“理在事先”理念

神学唯心主义:

上帝、真主、佛祖

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把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当作世界的本原

古希腊的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

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万物的始基

中国古代的“五行说”

古希腊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也称机械唯物主义)

以当时在自然科学中占主导地位的原子论为依据,把原子看成是世界的本原,认为原子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最小物质单位(只看到微观)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哲学的最高形态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四个局限性:

机械性,它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因而也称机械唯物主义;

形而上学性,它把一切事物都看成是彼此孤立的、在本质上是不发展变化的;

直观性,它对待世界、认识,都缺乏实践的观点;

不彻底性,它只在自然观上坚持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则陷入唯心主义,把精神看成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马克思主义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科学地结合起来,同时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运用于社会历史领域,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哲学的第三个历史形态,是唯物主义哲学的最高形态。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说明了世界的本质

(1)承认世界的统一性,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

(2)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一元论。

(3)认为世界是运动发展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局限性。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本身构成了整个世界。

自然界是客观的。

人和人类社会是客观的。

(二)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1、物质的定义:

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列宁指出: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的唯一特性:

客观实在性

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个坚持,三个反对

第一,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第二,第二,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第三,它指出客现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三)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仅肯定世界是物质的,而且认为物质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

否认物质的运动和运动的绝对性,必然导致形而上学。

另一方面,世界上也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是运动的主体,一切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

否认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或主体,必然导致唯心主义。

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运动观,都是把物质和运动相割裂,前者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后者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

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承认物质绝对运动的同时,也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状态,所谓相对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

相对静止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形:

第一,一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

如以地球为观察点,它上面的山川、房屋都是静止不动的。

第二,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即事物质的相对稳定性。

3、承认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区分开不同的事物。

第二,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认识事物分化的条件和生命现象的产生。

第三,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割裂运动和静止两者之间的关系,容易导致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两种错误倾向。

绝对主义认为静止就是绝对地不动,把相对静止绝对化,导致形而上学不变论。

相对主义强调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导致诡辩论和不可知论。

运动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和过程的哲学范畴。

(四)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

所谓持续性是指任何一个事物的运动都要经历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所谓顺序性是指事物的运动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出现有一个先后顺序关系。

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

物质的空间特性通常以两种形式表现出来。

第一,表现为每一个物体都有一定的体积。

第二,表现为每一个物体都处于一定的空间位置。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四维时空——时间和空间的统一。

时空是绝对和相对、无限和有限的统一:

时空的绝对性、无限性——物质世界在时间上无始无终,在空间上无边无际。

时空的相对性、有限性——每一具体事物在时间上有始有终,在空间上有边有际。

0012实践的本质、特点、形式和作用重要程度★★★★

一、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

1、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是——实践的观点。

2、实践:

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

3、实践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有实践能力的人。

人是实践活动中具有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他担负着提出实践目的、操纵实践工具、改造实践客体的多种任务。

实践主体可以划分为个人主体、集团主体和类主体三种形式。

4、实践客体是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实践客体具有客观性、对象性和社会历史性。

实践客体具有三种基本类型:

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

二、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

第一,客观性。

实践是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

第二,自觉能动性。

实践是主体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第三,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社会性的、历史性的活动。

三、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

1、物质生产实践。

它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改革

3、科学实验。

除了以上三种基本实践形式外,还有其他一些实践形式,如教育实践、医疗实践、艺术实践等等。

四、实践的作用:

1、人的实践活动与自然界的二重性:

自在自然——人化自然。

有人参与,没有人参与

2、社会历史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创造的。

3、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总之,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正是在实践观点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超越了以往的全部哲学,成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001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1、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

劳动促使类人猿进化成人;劳动还促使了人脑的形成,推动了语言和意识的产生和发展。

2、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

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是一切社会历史的第一个前提。

生产活动是人们从事其他各种社会活动的基础。

只有通过生产活动,解决了吃、穿、住、用问题,人们才能从事政治的、法律的、科学的、艺术的、宗教的等各种活动,形成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3、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物质生产实践的持续进行,使生产力不断发展,从而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得到解决,推动社会不断发展。

科学实验的进行推进了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大大加快了社会发展的进程。

医疗实践、教育实践、艺术实践等对社会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思想的确立,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彻底性的缺陷,把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科学地说明了社会的物质性。

第二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0014联系与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重要程度★★★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一、世界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1、联系的定义:

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2、联系的特点:

①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

联系的客观性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②联系是普遍的。

联系的普遍性是指: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具体联系又是复杂多样的。

事物联系的主要形式有:

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等。

认识事物联系的多样性,对于我们观察和处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必须坚持全面的观点,尽可能地从各个方面来把握事物的各种联系,不要只看到某一部分、某一方面的联系,而忽视其他部分、其他方面的联系。

其次,必须抓住事物中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

对事物的联系要具体分析,要从纷繁复杂的多种联系中找出决定事物的基本性质及其发展的基本趋向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避免出现对不同酌联系不分主次甚至本末倒置的倾向。

③联系是复杂多样的。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二、世界的运动发展

1、发展:

是指事物一种特殊的运动变化——上升性、前进性的运动变化,即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不断更替的运动变化过程。

2、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2)旧事物是指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

(3)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4)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原因:

①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②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

③新事物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受到群众的支持。

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是一帆风顺的,必然经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

三、两种对立的发展观

1、两种对立的发展观:

唯物辩证法——形而上学

(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

②发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

③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

{斗争焦点}

(2)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因为:

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

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联系。

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源泉就在于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这是发展观的实质与核心。

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

③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④承认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焦点和根本分歧。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永恒发展的。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联系和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它是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和一系列其他范畴构成的科学体系。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

0015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重要程度★★★★

一、对立统一规律——矛盾

1、对立统一规律亦称矛盾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其基本内容是:

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对立统一规律。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

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矛盾双方相互贯通。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

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同一性不等于斗争性;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2)方法论:

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要反对只见统一不见对立或只见对立不见统一的形而上学观点。

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将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共存,社会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成果,否则不利于社会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我们要警惕资本主义的干扰和挑战,否则社会主义制度就无法坚持。

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是指它的条件性。

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是指它的无条件性。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事物的内部矛盾。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性,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

第二,矛盾双方互相从对方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矛盾双方是相互渗透的,矛盾双方各自从对方吸收和利用有利于自身的因素,促进自身的发展,使矛盾统一体趋向成熟和完善。

第三,矛盾的同一性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发展是一物转化为他物,但不是转化为任何别的他物,而是转化为自己的对立面。

这一转化的基本趋势是由矛盾的同一性规定的。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在事物量变过程中,斗争推动着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为质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日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