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历史习题 必修二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2课 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741423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13.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历史习题 必修二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2课 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中历史习题 必修二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2课 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中历史习题 必修二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2课 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中历史习题 必修二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2课 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中历史习题 必修二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2课 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历史习题 必修二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2课 含答案.docx

《学年高中历史习题 必修二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2课 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历史习题 必修二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2课 含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历史习题 必修二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2课 含答案.docx

学年高中历史习题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2课含答案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1.重点:

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

2.重点:

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难点:

探究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教材整理1 伟大的历史转折

1.背景: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的两年间,国民经济处于停滞状态。

2.召开: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3.内容

(1)思想路线:

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政治路线:

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3)经济路线:

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4.意义

(1)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

(2)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易错提醒] “文化大革命”结束≠“左”倾错误消除

1976年粉碎“四人帮”,“文化大革命”结束,但是当时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提出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社会主义建设依然“以阶级斗争为纲”,继续延续毛泽东晚年的“左”倾错误。

“左”倾错误并未完全消除。

教材整理2 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改革

(1)措施

①经营方式:

在全国普遍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②政权形式:

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

(2)意义

①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②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

③促进了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2.城市改革

(1)措施

①中心环节:

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②管理体制:

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③所有制形式:

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④分配制度:

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结果:

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55“学思之窗”,思考:

小岗村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提示】 小岗村发生如此大的变化,直接原因是在安徽省政府的鼓励下,农民把生产队土地划分到户,包干经

营,即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根本原因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使农村的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教材整理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

(1)国内:

改革遇到重重阻力。

(2)国际: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2.过程

时间

阶段

概况

1992年初

明确提出

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

1992年10月

目标确立

中共十四大

1993年

确立基本框架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1997年

进一步完善

中共十五大

21世纪初

基本建立

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3.意义

(1)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

(2)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人民生活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并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

[图解示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

知识网络

史论要旨

1.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2.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土地仍然是公有土地,农民只有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

3.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

探究点一 全面认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史料

解读

史料一 联产承包责任制采用了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各项农村政策的推行,打破了我国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的局面,促进农业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着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

——《中共中央一号文件》(1983年)

关键信息:

“联产承包责任制”“打破了……”“促进……”说明了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义。

史料二 用农民的话来说: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完成国家的,交足集体的,剩多剩少全都是自己的”;农民取得了对农产品的实际支配权。

所以说这种办法“责任明确,利益直接,方法简单,群众放心”。

注意概括史料二主旨:

史料表明经营方式和产品分配方式上有所变化。

【史料应用】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相关史实,从农业与市场关系变动的角度分析我国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所产生的意义。

【提示】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注重农业的市场导向,发展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为后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性质还是公有的?

【提示】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坚持公有制基础上对集体经济的经营方式和分配方式进行的改革,农民有生产、分配的自主权,但没有土地的所有权。

【史论拓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的原因、特点及实质

1.原因

(1)人民公社体制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2)农业生产发展十分缓慢,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3)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性质及其实行具有群众基础。

2.特点:

它以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前提,坚持了农村的社会主义制度;它把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有机结合起来,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它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创举。

3.实质: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质上是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的调整,是从根本上解放农村生产力。

探究点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史料

解读

史料一 中国曾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把计划看成是绝对的,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这场金融危机使我们看到,市场也不是万能的,一味放任自由,势必引起经济秩序的混乱和社会分配的不公,最终受到惩罚。

真正的市场化改革,绝不会把市场机制和国家宏观调控对立起来。

抓住“束缚”“混乱”“不会……对立”等信息分析两种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利弊。

史料二 图一为上海市粮票(1955年发行到1993年停止流通)。

图二为上海飞乐音响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该公司创立于1984年11月18日,是新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上市公司。

图一        图二

注意挖掘图片隐含信息:

粮票代表的是计划经济,股票则是商品市场经济的象征。

【史料应用】

(1)根据史料一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社会主义两种经济体制的认识。

【提示】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对恢复经济和奠定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后来束缚了经济的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不是放弃计划,而是把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机制结合起来,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大发展。

(2)由发行粮票到发行股票反映出中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生这一变化的意义。

【提示】 变化:

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到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意义:

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有利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史论拓展】 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原因及其特点

1.原因

(1)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2)改革开放以来,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从而积累了实践经验。

(3)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冲破了思想束缚。

(4)国内国际形势的巨大变化,特别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要求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要有重大突破。

2.特点

(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

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

(2)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3)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2015·江苏学业水平测试)钱颖一认为:

“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如果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并不是独一无二的,导致它增长的基本因素也并不特殊……仍然是人类发展的共同规律。

”基于这一视角,下图中江苏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是(  )

A.三大改造的完成B.“一五”计划的实施

C.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D.市场与调控的结合

【解题模板】

抓关键

关键信息:

图片的文字信息“1992~2012年”“江苏GDP增长”

排易误

三大改造的完成是1956年,与表格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一五”计划的实施是1953年,与表格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是1984年,与表格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

验结论

由题目中图片的文字信息“1992~2012年”“江苏GDP增长”说明与经济政策调整有关,1992年开始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D项正确

【答案】 D

1.(2015·浙江学业水平测试)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这次会议重新确立的思想路线是(  )

【导学号:

14330086】

A.“以阶级斗争为纲”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思想路线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答案】 B

2.1978年以后,中国开始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 ③改变了农村土地的所有权 ④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解析】 ③说法错误,因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实施的,排除。

【答案】 C

3.1984年,国家允许城镇居民个人出资兴办小手工作坊、小商店(不准雇工),劳动所得收入除向国家交纳一定的工商税外,全部归己,时称个体户。

当时的城镇个体户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农民相比(  )

A.都属于私有经济

B.都获得经营自主权

C.都属于商品生产

D.都获得相同的劳动所得

【解析】 城市个体户兴办小手工作坊、小商店,自主经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农民也是独立经营、自负盈亏。

两者经营方式相同,B项正确。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属于公有制经济,A项错误;农产品进入市场才算作商品生产,C项错误;劳动所得不可能相同,D项错误。

【答案】 B

4.(2015·浙江学业水平考试)由当代历史学者编著的《中国现代化历程》第三卷共有四编,每编由若干章节组成。

下表所示是该书其中一编的部分目录,这些章节应属于(  )

【导学号:

14330087】

第十八章 南方吹来春天的风

第一节 改革走到十字路口

第二节 又一篇解放思想的宣言

第三节 迈出改革新步伐

第十九章 市场经济终于植根中国

第一节 配套的改革规划

第二节 重大的改革措施

第三节 改革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A.第一编 改道与转型(1949~1956)

B.第二编 受挫与调整(1957~1978)

C.第三编 改革与发展(1978~1991)

D.第四编 辉煌岁月(1992~2000)

【解析】 根据材料中选编的内容,“南方吹来春天的风”,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为是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以及第十九章关于市场经济等信息,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

14330088】

材料一 如果我们现在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材料二 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材料三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十二大以来重要文件选编》

(1)分别指出材料一、二的主要观点。

(2)材料一、二的主要观点在党的哪一次会议上第一次被确定为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政策?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次会议的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的思想,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怎样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解析】 第

(1)问,材料一、二提出了对内实行改革,对外实行开放的决策。

(2)问,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政策,是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

第(3)问,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答案】 

(1)材料一提出对内实行改革;材料二提出对外实行开放的决策。

(2)会议:

十一届三中全会。

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中国共产党正确的思想、政治和组织路线,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一次重要历史性转折。

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3)中共十四大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学业分层测评(十二)

(建议用时:

45分钟)

[学业达标]

1.1979年初,宣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标语是(  )

A.“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C.“政治挂帅,提高觉悟,争取更大的跃进”

D.“深化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 A项出现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时间不符,排除;B项符合宣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标语,故正确;C项出现于1958年“大跃进”时期,时间不符,排除;D项出现于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之后,时间不符,排除。

【答案】 B

2.1978年冬,小岗村18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险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实施了“大包干”。

这一“按”竟成了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份宣言,它改变了中国农村发展史。

下列对小岗村改革的影响分析有误的是(  )

【导学号:

14330089】

A.个体小农经济彻底消失

B.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C.农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

D.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 1978年,安徽、四川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这种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并对城市经济改革具有推动作用。

【答案】 A

3.“个体户”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在人们脑海里扎根的。

下面两张图片是个体户经营的情景。

这反映了中国(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丰富人们生活

D.中国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

【解析】 根据题目中的关键词“20世纪8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是在1992年,初步建立是在21世纪初,故A项时间不符,排除;1978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实行,全面展开应该是在1992年南方谈话后,故B项与题意不符,排除;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个体户”的出现打破了计划体制下的单一公有制,体现中国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故D项正确。

【答案】 D

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共同点是(  )

【导学号:

14330090】

①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②克服分配上的平均主义 ③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④关键是改变了所有制形式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②④

【解析】 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并没有改变所有制形式,排除除含④的选项,故选B项。

【答案】 B

5.1955年11月我国正式印制使用粮票,1993年2月后粮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粮票的使用与废除实际上体现了(  )

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B.经济管理体制的变化

C.所有制形式变化

D.产品分配方式的变化

【解析】 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粮票的使用是计划经济的产物,粮票的废除是市场经济的产物,而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则是属于经济管理体制的变化,故选B项。

【答案】 B

6.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时指出:

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目的是(  )

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B.改变计划经济体制

C.宏观调控资源配置D.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解析】 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项说法有误;C、D两项不是本质目的。

【答案】 A

[能力提升]

7.“十四大”报告指出:

“它不是要改变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材料中的“它”是指(  )

【导学号:

14330091】

A.国有企业改革

B.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C.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 结合题干中会议中共十四大以及材料中“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说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关,故选D项。

【答案】 D

8.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十分重视“三农”问题。

积极推进农村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成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79年春天,当人们还在为能不能实行包产到组争论不休时……由于社员们的坚持,也由于县委的默许,小岗村的包干到户在那一年终于“不合法”地实行了。

——陈锡文、马苏元《巨大的变化,深刻的启示》

材料二 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只要生产发展了,农村的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关键是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

(1980年5月31日)

材料三 1983年,在全国风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深圳南岭村却将4个生产队合并在一起,利用集体力量,大力发展工业、旅游业、商贸业,推动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到2004年,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2.3亿元,人均纯收入14万元,集体固定资产10亿元,实现了全村人的共同富裕。

(1)根据材料一,指出包产到户的性质。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邓小平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持什么态度?

为什么?

(3)根据材料三,概括深圳南岭村农村改革的特点,指出其本质。

(4)小岗村和南岭村在农村改革上的成功试点,对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有怎样的启示?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和对比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

(1)问应主要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和归纳;第

(2)问和第(3)问应分别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的有效信息作答;第(4)问可综合第

(1)

(2)(3)问的结论分析。

【答案】 

(1)性质:

自发。

原因:

人民公社化体制严重束缚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温饱问题没有解决。

(2)态度:

肯定。

原因: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人民得到了实惠。

(3)特点:

发展集体经济。

本质:

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4)启示:

农村改革的根本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农村改革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改革与农业发展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