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博物馆苏上考察报告.ppt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673393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6.4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州博物馆苏上考察报告.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苏州博物馆苏上考察报告.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苏州博物馆苏上考察报告.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苏州博物馆苏上考察报告.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苏州博物馆苏上考察报告.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州博物馆苏上考察报告.ppt

《苏州博物馆苏上考察报告.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州博物馆苏上考察报告.ppt(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州博物馆苏上考察报告.ppt

,小组成员:

张凯、余群、杨森、程文佩、苏楠楠、赵丹丹,目录,建筑师简介及建造背景,地域环境及各角度布局图展示,建筑特色及设计手法运用,总结,考察时间及行程安排,考察时间及行程安排,考察时间,2012年9月19日,行程安排,我们于9月18日抵达苏州,9月18日下午参观沧浪亭。

9月19日上午参观狮子林,下午参观苏州博物馆。

通过老师和导游的讲解和指导已经能对园林建造艺术有基本的理解与欣赏,能够充分以苏州建筑特色和园林建造艺术的眼光去欣赏这座贝老先生对家乡的献礼。

建筑师简介及建筑背景,建筑师简介,贝聿(yu)铭,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1983年普利兹克奖得主,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贝聿铭为苏州望族之后,1917年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父亲贝祖贻曾任中华民国中央银行总裁,1935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建筑系学习师从建筑大师格罗皮乌斯和布鲁尔。

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代表作品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法国巴黎罗浮宫扩建工程。

建造背景,苏州博物馆新馆由谁来设计,是当时首先考虑的问题。

显然不管从苏州还是从世界的角度来考虑,贝老是不二人选。

然而当时老人年事已高,要想请动谈何容易!

当时为了打动贝老,苏州市的相关人士特意赶赴美国,带去了家乡的昆曲、评弹等,希望能勾起贝老的思乡之情,并劝说贝老“您为世界各地设计了很多知名的博物馆,但在家乡苏州还没有留下一件作品,这是苏州的遗憾,也是您的遗憾。

”终于,贝老被家乡人民的真情所感动,决定担纲博物馆新馆的设计。

2002年4月30日正式签定了设计协议2006年10月建成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环境,苏州博物馆位于江苏省苏州市东北街。

它北倚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东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忠王府,南对苏州“文化长廊”起点东北街,西接城市干道齐门路。

选址大胆显赫,又蕴涵深刻。

址为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王府,是保存至今最完整的一座太平天国王府建筑。

布局展示,建筑特色,这座投资达3.39亿元的新馆建筑和相伴的忠王府古建筑交相辉映,总建筑面积26500平方米,其中忠王府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地面一层为主,局部二层;新馆建筑面积19000平方米,为充分尊重所在街区的历史风貌,博物馆新馆采用地下一层,地面也是以一层为主,主体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6米之内;中央大厅和西部展厅安排了局部二层,高度16米。

“修旧如旧”的忠王府古建筑作为苏州博物馆新馆的一个组成部分,与新馆建筑珠联璧合,从而使苏州博物馆新馆成为一座集现代化馆舍建筑、古建筑与创新山水园林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在整体布局上,新馆巧妙地借助水面,与紧邻的拙政园、忠王府融会贯通,成为其建筑风格的延伸。

新馆建筑群坐北朝南,被分成三大块:

中央部分为入口、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次展区和行政办公区。

这种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和东侧的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衬,十分和谐。

新馆与原有拙政园的建筑环境既浑然一体,相互借景、相互辉映,符合历史建筑环境要求,又有其本身的独立性,以中轴线及园林、庭园空间将两者结合起来,无论空间布局和城市机理都恰到好处。

设计手法运用,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

博物馆的主庭院等于是北面拙政园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版的诠释。

白色粉墙将成为博物馆新馆的主色调,以此把该建筑与苏州传统的城市机理融合在一起,但是,那些到处可见的、千篇一律的灰色小青瓦坡顶和窗框将被灰色的花岗岩所取代,以追求更好的统一色彩和纹理。

博物馆屋顶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一一飞檐翘角与细致入微的建筑细部。

然而,新的屋顶已被重新诠释,并演变成一种新的几何效果。

玻璃屋顶将与石屋顶相互映衬,使自然光进入活动区域和博物馆的展区,为参观者提供导向并让参观者感到心旷神怡。

玻璃屋顶和石屋顶的构造系统也源于传统的屋面系统,过去的木梁和木椽构架系统将被现代的开放式钢结构、木作和涂料组成的顶棚系统所取代。

金属遮阳片和怀旧的木作构架将在玻璃屋顶之下被广泛使用,以便控制和过滤进入展区的太阳光线。

贝聿铭说:

“水是用来听的。

”按照他的设计,水从高处顺着暗槽往下流,游客远远就能听到“淙淙”的水声却不知水在何方,直至走近了,一池荷花方才映入眼帘。

窗是苏州园林中的“眼”,苏州园林的窗有多重功能。

采光只是一个方面,其实他还是借景时裁剪风景的取景框。

新馆中菱形,海棠形,六方式漏窗。

如同反复出现的旋律,参观者产生远景如画的错觉,体现“尺幅窗,无心画”的意境,是框景。

在主庭园中,贝先生“亭”的设计也是现代的形式钢结构、双层、亭顶为玻璃并覆盖木饰贴面格栅、结构柱上放置照明灯具、亭中部为洗漱台。

忠王府里的一角有一株古紫藤,据说是文征明种的紫藤是植物中的长寿爷爷,贝老特别要求从文徵明当年手植的紫藤上,修剪枝蔓在园中进行嫁接,以此来延续苏州文化的血脉。

总结,在整个参观学习的过程中,给我们印象最深的还是苏州博物馆的屋顶的造型。

它保留了江南园林的特点,然而表达方式却又是全新的,错落有致的新馆建筑以深灰色石材为屋面和墙体的边饰,与白墙相映,雅洁清新。

一反传统的叠石假山,采用些较有纹理的石片和石块,与传统湖石“瘦、皱、漏、透”的审美特点迥然不同,但各显奇趣,与水中倒影难分轩轾,构成一幅新颖的山水图景。

从传统艺术中汲取精华,加以创新运用于现代建筑中,将传统艺术升华,使我们更充分地体会到传统艺术的魅力。

置身其中,让我们由衷感叹大师的建筑设计理念的新颖性和独特性。

还有就是建筑的设计要在充分尊重本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绝不可丢失文化这一建筑的灵魂。

相信这次的参观体会会在今后的专业学习和工作中能够发挥巨大的指引性作用!

谢谢欣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