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上复习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733453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04.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上复习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化学上复习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化学上复习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化学上复习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化学上复习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化学上复习教案.docx

《化学上复习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上复习教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化学上复习教案.docx

化学上复习教案

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复习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教材为本,以全面提高学生化学素养为目的,系统深入地、扎实全面地做好初三化学复习工作。

提高学生学习和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

(一)抓住课本,夯实基础:

先由学生看课本再现知识,再有针对性的选择习题,以点代面,突破学生的薄弱点、教材中的难点。

完善学生化学知识结构,使前后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网络化,便于学生记忆。

  

(二)以学生为主体,坚持精讲巧练的教学模式。

采用精讲巧练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是通过学生的思考和练习,去感知知识,获取知识,发现疑难并提出,教师针对学生发现的疑问去精讲点拨。

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又提高了效率。

二、复习内容和方法:

1、知识梳理: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知识结构的梳理,把握重点难点。

让学生能对整个学期所学的化学知识有个总体概念。

分以下几个阶段

(1)概念和物质分类的梳理:

将各章节的概念全部整理在一起,并找出相互间的关系、异同点,在此基础上进行物质的分类复习。

附以相关的练习加以巩固(近几年中考题型的训练)。

(2)物质的知识:

本学期重点学习水和氢气、空气和氧气、碳(包括碳的单质、碳的氧化物、碳酸钙),在具体的复习过程中要将各个单独的知识点有机的整合起来,并加重环保方面、社会热点方面的知识渗透和训练。

(3)化学计算:

这一部分是学生最容易失分的地方,本届学生除了化学知识不能灵活运用外,主要是计算能力的欠缺(列式正确计算错误大有人在),另有一部分学生对计算题有恐惧感,看到计算就放弃。

因此在复习时一定要对学生强调解题的格式,能拿分的尽量拿分。

进一步教育学生放弃使用计算器,加强心算和笔算的训练,为迎接中考作好准备。

(4)化学实验:

学生对化学仪器一般都认识,因此重点放在具体的操作中,除仪器的搭建外,还要知道实验的注意事项、实验化学反应原理、实验现象,以及各实验之间的联系。

(5)综合应用:

除了化学各知识点综合训练外,还要将可能牵涉到的学科知识加强训练。

针对历年来中考试卷的分析,准备教师自行组卷训练。

2、专项重点训练:

在复习过程中,准备三套历年试卷,让学生重点掌握各试卷上的知识点,争取每张试卷人人过关。

另外结合本届学生的特点,教师自行组卷,对薄弱方面进行强化训练

3、个别指导:

对于成绩较差者,进行个别辅导,使其能对重点的基础知识能够掌握。

对两个特色班的学生自行组卷,在掌握基础的同时,适当增加难度,特别是中考题型的训练。

三、时间安排:

复习时间:

12月24日至1月15日。

前期梳理知识点,每个知识点结束后自行结合各班特点进行练习。

后期开始进行三套历年期末试卷的完成,寻找空余时间争取各个学生都通过。

学生的个别辅导利用课余时间。

 

基本概念和原理

(一)

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一、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了解分子、原子、离子、元素、化合价等基本概念的含义,理解相关概念的关系。

  2.了解原子的构成以及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

  3.掌握化合价法则的应用。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知识的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普遍联系、理论联系实际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等的定义及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

  2.化合价法则的应用。

  教学难点:

分子、原子、离子的相互关系。

  三、教学过程:

  基础知识归纳与整理

  (师生讨论,采用问答的方式由教师小结并以投影的形式打出知识网络)

  

(一)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二)

  关键知识点拨

  

(一)分子、原子、离子的关系

  1.

  2.

  3.三种粒子在化学变化中的关系:

  

  

(二)几个决定和几个等式

  1.决定

  

(1)质子数(或核电荷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2)质子数和中子数决定相对原子质量。

  (3)质子数与电子数的差决定粒子的类别和离子所带电荷数。

  

  2.等式

  

(1)质子数=核电荷数=电子数(在原子中)

  

(2)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3)离子所带电荷数=其化合价数值

  (4)元素最高正价数=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5)元素最低负价数=8-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6)原子团的化合价=其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

  (三)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

  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不改变,只是分子间的间隔等发生变化;而化学变化中分子破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

  (四)物质的微观构成与宏观组成

  

  

  

 

基本概念和原理

(二)

物质的分类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复习,使学生了解宏观物质的简单分类;能够从微观角度认识分类的依据;会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混合物和纯净物;掌握单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的概念。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宏观物质的简单分类和知识体系的建立。

  2.单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等概念。

  教学难点:

对单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等概念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基础知识的归纳与整理]

  (组织学生根据自己对物质分类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研讨,尝试给常见物质进行简分类,教师可适当指导,最后由教师小结,并以投影形式给出物质分类的知识结构。

在学生研讨过程中应提醒学生注意分类的依据以及概念间的从属关系)

  

  (概括出物质分类的知识体系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能否用其它形式对物质进行分类,诸如画知识树等,借此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可以让学生偿试一下,也可将其留作课后作业)。

  [关键知识点拔]

  (以投影形式打出表格,鼓励学生经过讨论比较相关的概念,找出这些概念的异同点及其联系,教师适时点拔,强调理解概念应抓住关键字词和相关概念的内在联系,最后师生共同完成表格内容)。

  

(一)纯净物和混合物

项目

纯净物

混合物

概念

由同一种物质组成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彼此间不发生化学反应

区别

①一种物质

②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而言,由一种分子构成

③有固定的组成

④有固定的性质

①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

②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③没有固定的组成

④没有固定的性质

联系

  

(二)单质和化合物

项目

单质

化合物

概念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相同点

均为纯净物

均为纯净物

不同点

①由一种元素组成

②单质的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

①由不同种元素组成

②化合物分子由不同种原子构成

联系

 

  

 

(三)氧化物

项目

酸性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

概念

凡能跟碱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凡能跟酸起反应而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组成

大多数是非金属氧化物(交叉关系)

都是金属氧化物(从属关系)

性质

①与水反应生成对应的含氧酸(SiO2除外)

②与可溶性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①与水反应生成可溶性碱

②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基本概念和原理(三)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加深对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催化剂、氧化反应、燃烧、缓慢氧化等概念的了解。

  2.通过复习,加深学生对物质变化的本质区别与联系、反应基本类型、质量守恒定律等概念和理论的理解。

  3.形成知识网络并能利用基本概念和原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多角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内外因辩证关系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良好学习品质。

  3.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化学变化、质量守恒定律。

  2.四种化学反应类型。

  教学难点:

对重要概念的理解和综合运用。

  三、教学过程:

  [基础知识的归纳与整理]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展开讨论,交流后,由教师总结,归纳出这部分知识的知识结构(投影))

  

(一)物质的性质

  判断依据:

是否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来表现。

  化学性质与化学变化的区别:

化学性质描述的是物质的一种属性,通常可用“能”、“可以”、“会”等描述;而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变化的过程。

 

 

(二)物质的变化

  

  

 

(三)催化剂、催化作用

  

  [关键知识点拨]

  (对于不易分辨的概念,不易理解的原理进行讲解、整合、深化)

  

(一)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爆炸之间的关系

  

  1.从本质上讲,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爆炸都是氧化反应。

2.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爆炸是不同条件下产生的不同现象。

3、

  

  4.燃烧能否引起爆炸取决于可燃物所处空间大小以及是否有气体生成物产生;缓慢氧化能否引起自燃取决于缓慢氧化产生的热量能否及时发散以及可燃物着火点的高低.

  

(二)从质量守恒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

  

  (三)氧化反应、还原反应中一些概念之间的关系  

  

  

  

基本概念和原理(四)

化学用语和化学量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熟练掌握常用的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并能准确、简捷地使用化学用语表达化学基本概念、物质的组成和物质的变化。

  2.深入理解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的含义。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应用化学用语和化学量进行思维和综合演绎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规范书写化学用语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化学式、化学方程式表示意义及熟练书写和应用。

  教学难点:

化学式、化学方程式表示意义及熟练书写。

  三、教学过程:

  [基础知识归纳与整理]

  

(一)

  

(二)

  (师生共同探讨,归纳出这部分知识的知识结构、体系)

  [关键知识点拔]

  

(一)

  

  

(二)化学式

  

  (三)化学方程式

  

  (四)化学量

  

  

 

 

  

 

元素和化合物

(一)

碳和碳的化合物

一、教学目标:

  1.巩固碳及碳的几种重要化合物的性质,用途及CO2的实验室制法。

  2.培养学生的归纳、对比能力。

  3.使学生认识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C、CO、CO2的化学性质

       2.CO2的实验室制法

  教学难点:

碳单质及含碳化合物性质的区别与联系。

  三、教具:

  有关CO2的实验室制法所需实验仪器和药品。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教师设问:

碳的单质有哪几种?

我们学过含碳化合物有哪几种?

  学生思考回答进入新的复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问题启发、引导,进入复习

  1.教师引导启发学生:

“学过哪些物质能通过化学反应生成CO2?

”并引导学生。

  在思考后按要求写出有关碳及含碳化合物之间相互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在思考后写出化学方程式,并对比归纳总结:

碳及含碳化合物的化学性质(板书)

  教师在学生板书总结基础之上电脑展示,对比碳及碳的化合物的化学性质,使学生学会对比理解、记忆。

  2.CO2的制法:

  

(1)实验室制法:

  学生实验:

制取一瓶CO2,并进行检验,教师指导、检查学生正确的操作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2)工业制法:

(略)

  (三)讨论:

  用化学方法区别

(1)CO与CO2  

(2)CO与CH4

  学生分组讨论,探究方法,激发求知欲,培养开放性思维

  (四)巩固深化:

  1.学生总结本节内容,教师纠正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2.练习:

(见附录)分层次练习,注意问题侧重知识的巩固和训练学生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作业:

P117 1、4巩固深化本节内容,强化知识点

  (五)板书设计

碳及碳的化合物

  一、碳及碳的化合物的性质      二、CO2的制法

1.实验室制法

                     2.工业制法

  

元素和化合物

(二)

空气、氧

一、教学目标:

  1.加深对空气的组成及O2的物理性质,工业制取O2的方法的印象.

   巩固深化O2的实验室制法,O2的化学性质的理解.

  2.提高学生的归纳,分析及实验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O2的化学性质及O2的实验室制法

  教学难点:

知识间的联系及应用

  三、教具:

  投影仪及有关实验室制取O2所需仪器和药品、课件(①关于空气污染②铁丝、木炭、硫在氧气中燃烧)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并实验区别两瓶无色气体哪一瓶为O2,哪一瓶为空气.

  同时回答O2的物理性质,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兴趣,从而进入复习.

  

(二)引导启发,进入复习

  一、空气:

  1.教师设疑,学生回答空气的组成

    二、氧气:

  1.

(1)氧气的性质

  电脑演示、铁丝、木炭、硫在氧气中燃烧实现.

  要求:

①学生写出化学方程式.

     ②总结O2的化学性质.

   

(2)O2的用途:

  教师引导学生举例,使学生体会化学知识与实践中的应用关系.

  2.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学生实验:

实验室制取一瓶O2,教师巡视检查纠正,并要求写出反应原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巩固实验室制取O2的步骤,收集方法及检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3.O2的工业制法:

  学生回忆并回答,学生对比记忆.

  (三)讨论:

  “如何除去空气中的O2且不引入其它气体”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激发思维.

  教师巡视指导并帮助学生得出正确方法.

  (四)总结归纳,得出结论

  学生回忆总结,本节主要内容.训练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五)巩固深化

  

(1)练习:

见附录2——1

  

(2)布置作业:

见附录2——2

    

 

元素和化合物(三)

水、氢气

一、教学目标:

  1.加深对水的组成、水的物理性质及水污染的有关问题的了解.

   巩固加深H2的化学性质,H2的实验室制法的理解.

  2.培养和加强学生的实验能力、分析和归纳能力.

  3.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H2的化学性质及H2的实验室制法.

  教学难点:

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及知识的应用.

  三、教具:

  电脑及有关H2的实验室制法所需仪器和药品.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学生实验:

根据集气瓶的放置方向区别H2、O2(教师课前收集好)再用化学方法区别.

  电脑演示:

通电分解水,使学生了解水与氢气的关系,学生板书电解水化学方程式.

  引起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入复习.

  

(二)实验启发,引导复习

  1.水:

  

(1)通过实验演示(电脑课件)、引导学生得出水的组成,并复习水的物理性质,由学生口述,增强记忆.

  

(2)学生分组分别展示调查本地区水污染情况,并讨论得到正确解决方法,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爱家乡的意识.

  2.氢气

  

(1)氢气的实验室制法:

  学生回忆:

实验室制取H2的原理、步骤及检验方法(并写出反应原理)培养学生实验能力.

  学生实验:

实验室制取一瓶H2.

  

(2)H2的性质:

  1)学生观察并回答H2的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

  学生板书化学方程式,并电脑演示,氢气的可燃性、氢气的还原性.

  引导学生归纳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步骤,注意问题及现象.

  (3)H2的用途: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性质各举一例,培养学生学会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讨论:

  引导学生对比O2、H2的实验室制法,总结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并讨论:

选择制取一种气体的发生装置的选择依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依据.

  学生通过讨论、思考得到结论、形成分析、总结归纳的能力.

  (四)巩固深化:

  1.学生总结本节内容,教师注意引导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加深强化知识间的联系.

  2.练习:

(附录3——1).注意习题层次性,并适当设计开放性试题,为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创造空间,培养学生能力.

  3.作业:

(附录3——2).作业应注重本节内容的巩固、复习.

  

化学计算

(一)

根据化学式计算

一、基础知识

  1.化学式:

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2.化学式(分子式)表示的含义:

  

(1)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

  

(2)表示构成一个分子的各种原子的原子个数.

  (3)表示一种物质及组成该物质的各种元素.

  3.常用的计算关系式(以化合物AmBn为例):

  

(1)相对分子质量=A的相对原子质量×m+B的相对原子质量×n

  

(2)A的质量分数

  (3)A、B元素的质量比

  (4)A元素的质量=化合物质量×A的质量分数

  (5)在混合物中,某物质的质量分数(纯度)

  

(杂质不含该元素时)

  4.两种物质的质量比等于相对分子质量×分子个数之比.

  5.两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等于它们的质量比除以相对原子质量之比.

  二、典型例题

  例1:

原计划用90kg尿素[CO(NH2)2],现因缺货改用硝酸铵(NH4NO3).计算需要用多少千克的硝酸铵才能与90kg尿素的含氮量相等?

  解法1:

设需要硝酸铵质量为x,

  

  

  x=120kg

  答:

需用120kg的NH4NO3.

  解法2:

设需要硝酸铵质量为x.

  据关系式NH4NO3 ~ CO(NH2)2

       80     60

       x     90kg

  80:

60=x:

90kg

  x=120kg

  答:

需用NH4NO3120kg.

  例2:

某铁的氧化物中,铁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7:

2,试确定该氧化物的化学式.

  解法1:

设该氧化物的化学式为FexOy,则

  56x:

16y=7:

2  x:

y=1:

1

  ∴氧化物的化学式为FeO.

  答:

该氧化物化学式为FeO.

  解法2:

Fe、O两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

  

  ∴氧化物化学式为FeO

  答:

该氧化物化学式为FeO.

  

化学计算

(二)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

一、基础知识

  1.化学方程式在量的方面的含义:

  例如:

  在量的方面:

(1)表示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比为124:

160:

284

        

(2)反应物总质量份数(124+160)等于生成物总质量份数(284)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2.一般解题步骤:

  

(1)审清题意,设未知量

  

(2)正确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3)求出相关物质的质量比,并把相关的已知量和未知量写在相应质量比的下边

  (4)列出比例式

  (5)求出未知量

  (6)简明地写出答案

  可概括为:

解、设、方、关、已未知、比例、求解、答仔细.

  3.注意事项:

  

(1)化学方程式必须书写正确

  

(2)同一题目中不同未知量不能用同一字母表示

  (3)各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必须计算准确

  (4)各相关量必须写在对应物质化学式的下面

  (5)代入化学方程式中进行计算的相关量必须是纯净物的(不包括未参加反应的质量)

  4.常用换算计算式:

  

(1)气体密度(g/L)

  

(2)物质纯度

  5.常用方法:

  

(1)守恒法  

(2)关系式法  (3)差量法

  (4)极值法  (5)讨论法   (6)特殊值法

  二、典型例题

  例1:

实验室用加热氯酸钾和少量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来制取氧气,已知反应前二氧化锰占混合物质量的20%,加热一段时间后,剩余固体中二氧化锰占25%,求氯酸钾的分解百分率.

  解:

设原混合物中二氧化锰质量为1g,

    则原混合物质量为:

1g÷20%=5g

    剩余固体质量为:

1g÷25%=4g

    由质量守恒定律得:

氧气质量为5g-4g=1g

    设参加反应的氯酸钾质量为x

    

     245      96

     x       1g

    

    x=2.55g

    则KClO3的分解率:

  答:

KClO3的分解率为63.75%.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一、二)

【目的要求和知识重点】

1、初步记住化学研究的对象,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概念和物理性质的几个主要内容

2、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并能判断一些易分辨的曲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能运用物质性质的概念判断哪些性质的描述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

4、认识化学实验的目的意义,了解实验注意事项

5、了解实验中所接触到的仪器,能叫出它们的名称,了解它们的使用范围和操作要求

6、练习和初步学会一些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并懂得所以这样操作的原理,同时要养成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方法指导】

1、物质的两种类型的变化和物质的两种类型的性质是学习“绪言”的重点。

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属性,如铁能生锈,木材不能;木材可燃,石头不能;镁带能燃烧,而水不能等等,同时这些物质的状态,颜色气味也各不相同,为什么?

因为它们各自内部的组成不同,结构不同,这就决定了它们各自不同的性质,不同的变化形式。

两类变化和两类性质的比较: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特征

伴随的现象

实质

联系

物理变化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

  外形,状态变化

物质的组成结构没有变化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但在物理变化过程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

生成其他物质

有时可解有发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一种或多种现象

物质的组成结构发生变化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是依据物质在交化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这一最本质的特征,而不是依据变化时伴随发生的现象。

只有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才能称为化学变化。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比较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定义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实质

物质的组成结构不需要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的组成结构发生变化时表现出来的性质

范围

颜色、状态气味光泽密度,熔沸点,溶解性

通过实验表现出来

2、化学实验是化学学习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学好化学必须从做好实验,学好实验开始。

  ①记住下列常用化学仪器的名称、形状和主要用途,了解它们的使用范围操作方法以及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初中常用仪器有:

试管、烧杯、酒精灯、烧瓶、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家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