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农民工就业稳定性.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729960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3.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增强农民工就业稳定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增强农民工就业稳定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增强农民工就业稳定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增强农民工就业稳定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增强农民工就业稳定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增强农民工就业稳定性.docx

《增强农民工就业稳定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增强农民工就业稳定性.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增强农民工就业稳定性.docx

增强农民工就业稳定性

增强农民工就业稳定性

论增强农民工就业的稳定性

1.引言

农民工问题一直是近年来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是改革开放以来,伴随体制改革,于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一个新的群体,他们为城市繁荣、农村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将有越来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转移到非农产业和城镇中来,据2012年国家统计局调查,2011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5278万人,比上年增长4.4%。

其中,外出农民工15863万人,增长3.4%。

解决好农民工的就业问题,既是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迫切任务,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任务。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2007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暨社会蓝皮书》的调查表明,就业问题业已成为当前国人最关注的三大问题之一。

在西方发达国家,就业稳定性问题的重要性堪比失业问题。

就我国来说,对就业稳定性的研究还处在一个初始阶段,关于农民工的就业稳定性问题也更是需要提上议程。

高颖(2008)对北京等5城市的调查表明:

30岁及以上的农民工平均外出务工时间为9.65年,平均在3个城市务工;而16~30岁的新一代农民工的平均情况则是在3.72年的时间里辗转于2.52个城市可见,农民工就业流动性比较大,而就业的稳定性是就业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有必要对农民工的就业稳定性开展研究,在刚刚召开的十八大会议中,也明确提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

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2.概念的界定

2.1就业稳定性与波动性的含义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就业稳定性概念的研究并不多,并且从不同的角度理解。

宏观方面,国内学者张琦(1993)将就业稳定性定义为:

劳动力的劳动参与量在相当的时期内保持着一定的比例,并认为农业就业比非农产业就业稳定。

微观方面是针对个体劳动者而言,李丹、王娟(2010)将就业稳定性定义为:

劳动者参加工作后不仅能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期限内稳定工作,同时这份工作能保证该劳动者的生活维持在稳定水平的一种状态。

西方学者认为,就业稳定性是影响就业质量的变量之一。

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提出就业稳定性应通过任期的长短来测量,包括任期<3年、3—5年、>5年,只有当任期超过五年才是稳定就业。

国际上通常用一个人将一个工作保持6个月以上的可能性来衡量这份工作的稳定性。

2.2农民工的概念

《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中指出: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

他们户籍仍在农村,主要从事非农产业,有的在农闲季节外出务工、亦工亦农,流动性强,有的长期在城市就业,已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国内关于农民工概念的界定也很多,本文主要把农民工定义为身为中国大陆特有的农业户口身份的工人;指从农村进入城市,依靠替雇主工作为谋生手段,但不具备非农业户口的社会群体。

就业稳定性不足一直是困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方面,这种不稳定性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表现:

一是农民工在务工地和来源地双向流动,体现为区域和产业的双向变动特征是外出务工农民在宏观经济面临冲击时首当其中,从而在其务工过程中存在不稳定性,多数农民工在一年当中变换过多个工作岗位。

黄乾通过研究认为,受教育水平和培训等方面的差异是影响农民工获取稳定就业机会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这种稳定性与农民工就业行业和所有制性质有关。

3.就业稳定性的意义

如果劳动力市场中已经就业的群体不能够获得高质量、稳定的工作,经常面临失业的危机,那么,这种不稳定的就业状态不仅会影响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和福利状况、企业的竞争力,而且还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工作生活模式。

因此,增强就业稳定性已是迫在眉睫的工作。

3.1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关系国家发展和人民福祉的大事

农民工就业质量问题是现阶段农民工就业结构升级的主要体现,事关整个城乡就业体系建设的成败,不可小视。

在“2008经济全球化与工会”国际论坛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让广大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最根本的是要保障他们的权益,让广大劳动者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广大劳动者更多分享经济建设发展成果。

就业规模的扩大与就业质量的提升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关键从现实看,农民工的就业质量直接影响着其生存境遇和对主流社会的心理认同,进而影响到其社会公平感和生存道德。

3.2增强农民工就业的稳定性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实现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温家宝总理在2012年主要任务中指出,促进农业稳定发和农民持续增收。

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进程中,要更加重视农业现代化。

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

如果农民工没有固定的工作,没法固定的收入来源,最起码的生存就受到威胁。

当个体生存受到威胁的时候,他们就会想法设法去创造生存下去的条件,如果受到阻碍,他们无法生存下去,他们就会产生对政府,社会,国家的不满甚至愤怒,一旦这种情绪积攒到一定程度就可能发生暴动,引发社会动乱,示威游行等一系列群体性事件,甚至走向极端,报复社会,影响社会的安定。

而农民工是社会生活中最易遭到不平等待遇的群体。

长久以来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受到歧视和不公平的待遇,再加上中国特殊的城乡二元结构造成了城镇居民由来已久的身份优越感产生了所谓的观念上的不平等,由此引发一系列问题,和谐社会难以真正实现

3.3增强农民工就业的稳定性对于推动城市化进程,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农民工一头连着农村一头连着城市,它从农村中来,又做着城市的事,是城市和农村的纽带,又是城乡一体化的使者。

因此,经济社会发展的布局,首先要看农民工的发展趋势。

对农村来说,农民多少变成了农民工,还有多少会成农民工,决定着这个地方农村的发展方向如何解决农民工的问题,来稳住农民工、吸引农民工,就决定着这个城市的发展规划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说过,“三农”问题不是“农业、农村、农民”的顺序,而是应该将顺序调换过来,即“农民、农村、农业”问题,农民在“三农”问题中是第一位的,农业问题只是派生的。

而就业稳定性问题是农民工问题的重中之重。

农民问题中的农民工问题找到了解决办法,再来解决农村、农业的问题就容易得多了

3.4解决农民工就业稳定性问题对于增加农民收入,缩小贫富差距,推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也是实现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的题中之义

工作稳定性的下降降低了员工的收入水平,我们知道在中国社会,一个人在企业工作时间的长短,即我们常常所说的工龄,与一个人工资收入,工作经验,社会声望,职位晋升等等存在着正相关的密切关系。

一般来说,在某个工作岗位上待的时间越长,积累的工作经验越丰富,工作技能水平越来越高,人脉资源越广,无论对个人,对企业来说都是一笔财富,随着工龄的增长,慢慢发展成为老员工,成为公司的骨干,核心力量,公司为了留住这样的人才,也会提高他的工资水平,当然他的工资水平的增长也得益于其技术水平,工作经验。

反过来,高收入,高职位,一定的权力等等,又会促使个人努力工作,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更加迈力的为公司做出贡献,增强工作的稳定性。

很明显,这是一个双赢的游戏。

4.影响农民工就业稳定性的因素

4.1客观因素

4.1.1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的特点

据了解,大多数农民工外出打工,在农村的经济收入,种植农作物还没有完全放弃,每年都会在播种的时间返回到自己的家乡,种上农作物安顿好一切才去打工,等到九月十月农忙时节再赶回家乡收成熟的庄稼,所以除了每年春节前后是农民工流动高峰时期,每年的三份和十月份也是农民工流动的次高峰。

而常常因为农民工回家播种或是收忙,离开工作岗位的时间比较长,等到重返工作岗位的时候就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被公司辞退,不得不重新寻找工作,工作极其不稳定。

出于这方面的考虑,很多农民工在找工作的时候也会更倾向于灵活性比较强的工作,比如餐厅,饭店里的临时工等等,而这些工作岗位大都不会签订劳动合同,只凭雇佣双方的口头协议,或是亲戚,老乡的关系的口头说明,这种情况给了某些贪图小便宜商家可乘之机,利用农民工法律知识的空白,维权意识薄弱等特点,趁机钻空子,做出损害农民工利益的违法行为。

4.1.2政府责任缺失,对农民工就业没有给予合理的引导和服务

农民工在我国是一个庞大而且分散的群体,在中国目前经济利益观念深入人心的时代,农民工要想生存,要想改变自己生活,必须自谋出路,而对于农民工这样的弱势群体来说,由于常年生活在农村,信息闭塞,观念落后,再加上自身受教育程度低,又不大可能主动去学习,平时所见所闻所经历的是他们交流和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

他们的生活圈子比较狭窄,无外乎,亲戚,同村人,等传统的以血缘地缘为基础的社会网络关系。

而作为拥有丰富资源,权力的政府应当义无反顾承担起这样的责任,当好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引路人,为他们提供就业的平台,提供完善安全的就业信息。

这是农民工迈出农村走向城市的第一步,政府应当承担起这样的职责。

4.1.3公共资金分配的重点是传统的经济建设服务领域,而用对农民工就业培训的费用则明显偏低

与此同时,农民工培训基地建设滞后,培训资源缺乏统一整合,培训资源浪费,培训资金利用效率低,仍是制约农民工培训面临的难题之一,由于资源有限,培训机构大都开设诸如计算机、电子、电焊、美容美发、缝纫编织、家政服务等行业的培训,培训科目单一,培训内容相似,培训项目与生产和服务实际需求脱节,不仅培训学校没有积极性,一些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也不高

4.1.4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产业结构的调整,信息技术的进步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就业的稳定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第一第二产业的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步加大,经济增长的模式是第一产业为基础,依靠第二,第三产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带来就业结构的调整。

现阶段,我国农民工就业主要分布在第二产业中建筑业,第三产业中的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交通运输等,这些行业经营不规范,大多是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吸引了大量的劳动力,人员流动率高,行业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就业的不稳定性。

以此同时,自从以计算机为标志的信息时代的到来,技术进步扩大了对懂技术,会管理的知识性人才的需求,而传统的企业,由于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在激烈的市场中逐渐落后,最终被淘汰出局。

4.1.5就业人口结构的变化

研究表明,女性劳动人口的增加,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整体劳动力市场就业的稳定性。

这其中很大原因在于女性劳动者尤其是已婚的女性劳动者在中国的家庭结构中承担着照顾家庭的角色,因此,女性劳动者存在着特殊的选择偏好,即更倾向于弹性化的工作安排,从而达到工作和家庭的平衡。

从这个角度来说,女性劳动者的增多,确实增加了劳动力市场的不稳定性。

4.1.6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需求矛盾突出

在当前农民工就业过程中仍然是市场起主导作用,雇主占主导地位,掌握话语权,农民工能否的得到工作,雇主有决定大全。

这是因为目前在我国,失业问题依然严重,失业人口数量仍然庞大,劳动力市场竞争激烈,因此本来就处于劣势的农民工就更加不利,他们就会觉得能找到一份工作已经很不容易,常常委曲求全,怕失去工作,很多用人单位利用农民工的这种心理,压低工资,要求苛刻,这也造成了就业的不稳定性。

4.2主观因素

4.2.1农民工受教育水平低,缺乏相应的专业技能,无一技之长

这种技术含量,知识含量比较低的岗位本身人员流动性比较大,可替代性比较强,2006年,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对浙江七市十县(区、市)的劳动力市场和百余家企业、2000余名农民工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

年龄结构青壮年居多,学历以初中和高中文化程度为主。

农民工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50.3%的农民工学历为初中,31.9%为高中或职高。

较低的文化水平使大多数农民工只能从事技术含量低的体力劳动,较少从事脑力劳动,不得不吃“青春饭”。

在流动就业的农民工中,63.9%年龄在30岁以下,40岁以上的农民工不到10%,以青壮年居多。

另外,在16-23周岁的农民工中,60.3%为初中以下学历,这些人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思想单纯、社会经验少,且多数在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流水线上工作,只能机械地重复某种单一的动作,难以学到新的知识和技能,无法提高自己的就业层次和可持续性。

农民工平均受教育年数为10.04年,大多数缺乏专业技术技能,且不愿意或无经济能力参加收费的培训项目,仅有14.4%的农民工愿意参加自费的培训,愿意参加的人中72.1%的人只愿意承担300元以下的培训费用。

虽然自身素质不高,并且较少参加职业培训,但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对工资的收入、环境要求却越来越高,他们希望能像“城里人”一样体面的工作、体面的生活,并且定居在城里。

自身的能力限制了农民工良好愿望的实现,43.2%的农民工在转换工作中需要1个月以上的时间才能找到下一个工作

4.2.2人力资本理论

该理论将人力资本划分为两大类,即通用性人力资本(generalhumancapital)和专用性人力资本(specifichumancapital)。

企业专业性人力资本指在某公司累积的特定人力资本,一旦离开该公司,这些人力资本便毫无价值。

按照这种理论,只有生产受到足够强的外在冲击力,以至于能够抵消这种企业专用人力资本的价值,长期性稳定就业关系才会终止。

在这方面,近年来,工业化国家出现了两种相反的趋势:

一方面,信息通讯技术和全球化的迅猛发展要求生产以及劳动力市场具有高度的灵活化;另一方面,知识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在生产中的作用日益增强,这不仅提高了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率,而且增强了企业专用性人力资本的要性。

这两种不同的趋势对就业稳定性的净影响具有不确定性:

信息通讯技术和全球化的发展可能会降低就业的稳定性,而企业专用性人力资本重要性的增强则将提高长期性就业的稳定性

5.解决农民工就业不稳定的建议及对策

5.1建立健全农民工就业的法律法规

连续几年,中央头号文件都是三农问题,而农民工问题是三农问题的重大问题,而就业问题又是农民工问题的重头戏,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

之所以这些年来农民工问题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很大原因是政府把它提到了正式议程上面,给与了足够的重视。

然而农民工问题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问题,需要长久地的努力,只有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出台一系列有利于农民工问题解决的政策文件,才能把农民工问题上升到法律层面,才能为解决农民工问题提供法律依据和政策支持。

世界各国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的经验已经有力的说明了法律的重要性,因为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性,不容践踏。

5.2政府应发挥应有的作用,担负应尽的责任

一方面,政府应大力宣传,社会媒体鼓励就业平等的,使人人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消除对农民工的就业歧视,创造有利于农民工就业的公平的环境,同时出台各种保护农民工利益的文件和政策。

另一方面,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在各级劳动力市场,职业培训机构以及正规的职业中介机构建立一个统一的广覆盖的就业信息市场,政府应该及时准确地提供和发布劳动力供求信息。

同时改革公共财政体制,设立农民工专项资金,加大对农民工培训的投资,使农民工掌握专项技能,提高就业能力,以适应更加稳定的工作岗位的要求。

5.3企业应该树立正确的用工意识

企业即使不能为农民工提供终身的生活饭碗,但也有责任培养员工的终身就业能力,员工的就业能力提高,对企业来说一名优秀的员工是现代企业竞争的软实力,是企业的宝贵资源。

在2012年年初召开的两会中,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提出要继续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随企业来说,也是同样的战略意义。

企业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战略,应该尊重农民工,只有这样的企业,才能真正在市场竞争中胜利。

规范企业用工行为,建立和谐稳定劳动关系。

用工单位是农民工的劳动场所,是农民工权益被侵害最直接、最主要的环节。

有必要针对当前农民工用工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全省集中一段时间,组织相应力量,通过大规模的宣传和培训,督促推动用人单位全面建立、完善劳动用工管理制度,包括依法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完善劳动合同履约制度,同工同酬制度,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经济补偿制度,集体协商制度等,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就业平等权、劳动报酬权、社会保障权、职业安全权等基本权益的落实。

5.4强农民工培训,提高农民工综合素质

农民工整体素质不高,是造成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能力、就业能力和维权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

对农民工进行培训,要城乡并举,各级政府把关注农村义务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当作大事来抓,继续大力抓好“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大力发展面向农村、城乡互动的职业教育。

浙江经济文化较为发达,可率先在农村推行“9+2”义务教育,即对未升入初中的毕业生根据就业意向,自愿选择专业,免费参加2年职业技能教育,取得相应的职业技能资格。

加大政府对农民工教育培训经费的投入,减轻农民工经济负担,并积极推广岗位技能工资制和技工奖励制度,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工参加培训提高自身素质的积极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