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二 第一单元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72721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77.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二 第一单元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统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二 第一单元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统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二 第一单元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统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二 第一单元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统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二 第一单元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二 第一单元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docx

《统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二 第一单元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二 第一单元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二 第一单元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docx

统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课程标准

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历史影响。

重点难点

1.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

2.物种交流对世界的影响。

3.物种交流对中国的影响。

知识点一 美洲物种的外传

1.概况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原产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和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后来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洲。

2.粮食作物

(1)在欧洲的传播

①玉米和马铃薯传入欧洲后,最初在庭院中供人们观赏。

②从16世纪中叶起,玉米在南欧地区广泛种植,成为当地主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之一。

到17世纪,玉米成为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传遍欧洲各国。

③16世纪末,马铃薯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

④甘薯引入欧洲后,传播比较缓慢。

(2)在中国的传播

①明朝时期,玉米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

从西亚、中亚传入西北地区,从印度、缅甸传入西南地区,从菲律宾传入东南沿海地区。

②玉米传入中国后,先是在丘陵山地种植,后来逐渐扩展到平原地区。

清代前期,玉米在全国各地多有种植。

乾隆、嘉庆年间,玉米得到大规模推广。

鸦片战争前,玉米的种植已遍布全国。

③马铃薯和甘薯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

3.蔬菜作物

(1)番茄

①美洲的番茄由西班牙人带回欧洲,最初也是作为观赏植物,18世纪中叶开始作食用栽培。

②18世纪末,欧洲培育的番茄新品种又传回美洲。

③明朝万历年间,番茄被引入中国,长期被当作观赏和药用植物。

清朝光绪年间,番茄开始作为食用蔬菜在菜园种植。

(2)辣椒

①15纪末传入西班牙。

16世纪,辣椒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

②明朝时,辣椒传入中国,被称为“番椒”。

图示历史

1492年哥伦布首次航行到美洲大陆,是世纪性大规模航海的开始,也是旧大陆与新大陆之间联系的开始,引发各种生态上的巨大转变。

这是一场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生物、农作物、人种(包括黑奴)、文化、传染病、甚至思想观念的突发性交流,它是人类历史上的跨越种族的一件重要事件。

问题思考 材料 玉蜀黍种出西土,种者亦罕。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原文有改动

数十年前,山内秋收以粟谷为大宗。

粟利不及包谷,今日遍山漫谷皆包谷矣。

——[清]《汉中府志》,原文有改动

又如玉蜀黍一种,于古无征,今遍种矣。

——[清]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原文有改动

问题 阅读材料,比较从明代到清代玉米在我国的种植情况有什么变化。

答案 

(1)由罕见、较少种植到大规模推广种植。

(2)由在淮河以南的山区、丘陵地区种植到平原地区也种植。

(3)由南方地区逐渐传到北方地区。

知识点二 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1.概况

美洲作物向外传播的同时,也有很多欧亚作物传入美洲。

主要有粮食类的小麦、大麦、水稻,水果类的苹果、葡萄、甜橙、柠檬,蔬菜类的黄瓜、豌豆,经济类的甘蔗等。

其中,小麦和水稻对美洲人的社会生活影响最大。

2.农作物的传播

(1)小麦:

欧洲移民带到美洲,最初仅供富人享用,后来被迅速推广,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

用面粉做成的食物种类繁多,风格迥异,小麦产业也随之兴盛。

(2)水稻:

西班牙人带到美洲。

18世纪中期,水稻成为北美第二大农作物,产量仅次于小麦。

3.畜禽类的传播

(1)除农作物外,欧洲移民还把鸡、牛、驴、马、猪、羊等禽畜传入了美洲。

(2)影响:

这些欧洲禽畜在美洲繁衍生息,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问题思考 材料 小麦、葡萄、马匹、牛、猪、山羊和家鸡从欧洲来到美洲,使得食物和营养的供给速度加快。

美洲的作物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生根发芽……在亚欧人的饮食中,玉米和马铃薯的比重大大提高。

从西欧到中国的土地上,美洲的豆类提供了蛋白质,番茄和辣椒提供了维生素,并使饮食有滋有味。

花生和番薯在东南亚热带的土地上疯长,以丰厚的产出支撑着众多的人口。

问题 材料反映了关于物种交流的哪些信息?

答案 材料反映了粮食作物、牲畜交流的路线和主要内容:

欧洲的家禽家畜、葡萄、小麦传入美洲;美洲高产作物、辣椒、番茄等传入亚欧。

知识点三 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1.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

(1)对非洲:

玉米使干旱缺水的非洲得到了可靠的食物来源。

(2)对中国:

玉米、甘薯丰富了粮食种类。

(3)对欧洲:

马铃薯提高了欧洲人的抗饥荒能力。

2.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1)马铃薯在欧洲的种植,小麦在北美的推广,改变了当地食物结构,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

(2)玉米、马铃薯、甘薯除了供人类食用以外,也用作饲料,促进了畜牲业的发展,为人类提供更多更好的肉、蛋、奶,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

3.推进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1)对北美:

水稻大量用于出口,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2)对中国:

玉米等外来作物增加了粮食供应总量。

粮食除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外,还投入市场出售。

4.对当地环境也会产生一定影响

(1)对美洲:

食草的马、牛、羊等动物来到美洲,繁殖的数量远远超出了土地承载能力;殖民者大量种植农作物,导致原始森林被滥伐,美洲地表植被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2)对中国:

明清时期引进推广玉米、甘薯等,使得以前不适宜耕种的荒山、丘陵、沙地得以利用,扩大了耕地面积。

但是,过度的垦荒造田,也导致了水土流失。

问题思考 材料 邑境山多田少,居民倍增,稻不足以给,则于山上种包谷、洋芋……深林剪伐殆尽,巨阜危峰,一望皆包谷也。

——[清]袁景晖纂修《建始县志》,原文有改动

问题 材料反映了清代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广泛种植,带来了什么影响?

答案 清代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广泛种植,增加了粮食产量,缓解了人地矛盾,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使得以前不耕种的荒山、丘陵、沙地得以利用,扩大了耕地面积。

但同时过度的垦荒造田,也导致水土流失等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探究一 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

材料一 15世纪末、16世纪初欧洲的食物原料开始打破了地域性的限制,食物原料在区域间广泛流播和利用,丰富了人们的饮食生活。

为了获取充足的生存资料,一方面,通过殖民掠夺,使世界上许多地区的动、植物原料被带回欧洲,最终成为欧洲人的食物原料,如玉米、土豆等。

另一方面,欧洲人在抢掠异域食物的同时,还将自己本土的一些动、植物带到殖民地,大量生产,以弥补欧洲食物原料供应的不足,如:

变种小麦。

在1750年至1850年,小麦逐渐取代了其他谷物的地位,引起了欧洲真正的食物革命,白面包不再是富人的专利和地位的象征,也不再是穷人奢望的食品。

所有这一切促使欧洲人对食物原料的开发与利用趋于世界化。

问题 

(1)从欧洲饮食变化的角度,对材料进行解读。

答案 15、16世纪欧洲的食物原料广泛传播,殖民者把本土食物品种和殖民地食物品种相互引进,主要得益于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各民族从相对分散孤立地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世界市场的雏形形成;小麦引发了欧洲食物革命,使面包成为普通的消费品,反映了欧洲的等级思想的被冲击,使人们在生活上趋于平等。

材料二 在哥伦布到来后的一两个世纪中,印第安人口减少了95%,主要的杀手是旧大陆来的病菌。

印第安人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病菌,因此对它们既没有免疫力,也没有遗传抵抗力。

天花、麻疹、流行性感冒和斑疹伤寒争先恐后地要坐杀手的头把交椅。

紧随其后的还有白喉、疟疾、流行性腮腺炎、百日咳、瘟疫、肺结核和黄热病。

欧亚大陆的病菌在大量消灭世界上其他许多地方的土著居民方面也起了关键作用。

这些民族包括太平洋诸岛居民、澳大利亚土著居民、非洲南部的科伊桑民族。

问题 

(2)结合材料分析哥伦布到达美洲后,美洲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

答案 很多欧亚作物传入美洲,除农作物外,欧洲移民还把牛、驴、骡、马、猪、羊、鸡等畜禽传入了美洲,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推动了畜牧业、农业的发展。

同时,传染疾病的交流导致美洲等地土著居民的大量死亡。

哥伦布大交换

美洲作物在非、亚、欧等洲生根发芽。

小麦、马、猪等从欧洲来到美洲,食物供给有所增加,种植业和畜牧业发展了。

天花、麻疹等在西半球等地的人群中肆虐,引发大瘟疫。

1500—1800年间,最大的移民浪潮是非洲的奴隶被运往西半球,还有一些规模可观的欧洲移民浪潮,他们到美洲定居,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

美洲文明孤立发展的历史从此结束。

植物、粮食作物、动物、人口和病菌在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和其他欧洲水手的远航探险以后,在全球范围内开始传播。

“哥伦布交换”比早先的物种交流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

与早先的物种交流不同,哥伦布交换涉及了很多根本不同的动植物品种与疾病。

因为几千年来,东西半球与大洋洲的物种都是独立地沿着各自的轨迹进化的。

欧洲的航海探险在这些生物地域之间建立了联系,引发了物种的交流以及世界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的永久性变化。

解读 与历史上出现过的其他类似的交流相比,“哥伦布交换”有如下特点:

地理范围大,开启了全球范围的交流;交流内容丰富,涉及动植物、人种等多个方面;影响更加深远,使世界的面貌发生了永久性的变化;推动世界市场形成;打破了文明相对孤立隔绝状态(或促进人类文明发展);欧洲主导;具有不公正性。

探究二 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材料一 15世纪上半叶,英国入侵爱尔兰,捣毁庄稼,致使大多数农作物歉收乃至颗粒无收,唯有生长在地下的马铃薯安然无恙,帮助爱尔兰人度过饥荒。

爱尔兰成了以马铃薯为主食的国家。

16世纪末,中国福建发生饥荒,饥民依靠甘薯得以度荒。

摩尔根称赞玉米是世界上最好的一种谷物,种植玉米对于人类命运的影响极为巨大。

问题 

(1)农作物的交流,从哪些方面影响了人类命运?

答案 ①农作物的交流,使得物种在全球范围内传播,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耐旱、高产作物提高了人们抗饥荒的能力,促进世界人口的增长。

②食物物种交流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③不同物种的交流推进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④新物种的引进对当地环境也会产生影响,如过度的垦荒造田,也导致水土流失等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材料二 英国之所以能跨过农业的门槛开创工业革命,是因为大量的进口食物供应了人民劳动力所需的燃料。

英国通过进口食物摆脱了“生物旧体制”的束缚,也让更多劳作者从土地中解放出来。

驱动工业化的燃料,不只是那些埋在地底死去的植物——煤炭,更是马铃薯及蔗糖所构成的动力。

种种与食物有关的因素,最终导致了这场席卷世界的工业革命。

问题 

(2)如何理解材料中“种种与食物有关的因素,最终导致了这场席卷世界的工业革命”这句话。

答案 ①食物问题的解决引发了工业革命。

如果生活资料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就可能出现自然资源紧张,进而加剧资源争夺,最终导致社会解体。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依靠技术发展从自然界获得更多食物,通过国际贸易和殖民掠夺从外部补充食物,缓解了社会矛盾。

同时农业的集约化经营,提高了粮食产量,也为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创造了条件,加速了城市化。

因此,是食物革命最终推动了工业革命。

②工业革命的发生,不是食物这一单独因素,而是多种因素综合力量作用的结果。

资本主义代议制的建立提供了政治条件,英国通过圈地运动、殖民扩张掠夺、黑奴贸易,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资本和市场。

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技术知识。

这些因素都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生。

因此,英国工业革命的发生,不仅仅是食物问题的解决,而是英国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结果。

辩证看待新航路的开辟对中国的影响

(1)经济上:

使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等农作物传到了亚洲。

我国在明清时期引进并推广种植了这些作物,使不适宜种植稻麦的贫瘠土地得到利用,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欧洲人在中国购买商品,也推动了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

(2)对外关系上:

葡萄牙、荷兰等国殖民者开始侵略中国,葡萄牙侵略中国澳门,荷兰侵略中国台湾,中国开始了反抗西方殖民侵略的斗争。

清朝建立后,一度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阻断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落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